《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在这首叙事诗中,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这个女性形象。
刘兰芝是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的闺阁少女。十七岁时嫁给庐江郡的府吏焦仲卿为妻,辛勤劳作“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样下 来三天就能织下五匹布,相当能干,但是尽管如此,焦仲卿的母亲还是不满意,说她干活磨蹭“大人故嫌迟”最终被焦仲卿的母亲遣送回家,酿成了二人的悲剧。
刘兰芝为什么被遣回家,我们依据原文提供的材料分析有以下原因焦仲卿母亲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在婆婆眼里,刘兰芝属于没有礼节,行动自由的女子,这里的自由应该指的是不听婆婆的话。她认为刘兰芝不如东家贤女罗敷。刘兰芝被婆婆冠上了“不贤”的标签,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如东家的罗敷漂亮,在婆婆眼中,这样一个不贤惠,不漂亮的媳妇,早该回家休息了。
刘兰芝认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从刘兰芝的角度来看,日常和婆婆相处,婆婆表现出来的是嫌她织布慢,当然她很清楚,这是婆婆在找借口。聪明如她明白焦家的媳妇太难当,于是向焦仲卿指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兰芝是请归的。
其实我们看婆婆给的理由和原因是站不住脚的,刘兰芝嫁给焦仲卿之前就饱读诗书,乐器女红,样样精通,属于家教很好的闺中女子。被休回家之后,上门提亲的络绎不绝,说明刘兰芝名声在外,属于一个好女孩。尤其是写她回家当天,和婆婆拜别,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让她替自己照顾好老人,这分明是贤惠有礼的晚辈形象。就连她的容貌也特意描绘了一番“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遭到了婆婆嫌弃。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以下原因刘兰芝有个性
刘兰芝属于一个有个性的女子,这里的个性是指自我意识。在很长时间里,女子都是男子的附属品,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婚姻中,女子没有自主权,男人可以休妻。被休回家的女子,家人都会颜面无光,就像诗中后面提到的刘兰芝回到娘家,母亲拍着巴掌大哭道“不图子自归”,没想到那么严格学习礼教,学习女红还是被遣回家了。
但是刘兰芝并没哭哭啼啼,失魂落魄,她离开焦仲卿家的时候,精心装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dài)瑁(mào)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以精致的妆容,大大方方地和婆婆来告别。没有哀求,没有哭泣,态度不卑不亢。虽然是离开,也要漂漂亮亮地走。于焦母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挑战,为刘兰芝营造了强大的气场。如果说这是她人生的一场谢幕,那么这个谢幕很完美。
焦仲卿哭哭哭啼啼舍不得刘兰芝走,此举无疑会给焦仲卿的母亲造成一种压力,或者说很窝火,她不敢对刘兰芝说什么,只好谩骂自己的儿子“何敢助妇语”。这只是她们临别时的一个场景,可以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焦仲卿每天忙于府吏的公务,婆媳两个在家,从细节礼仪上,刘兰芝可以做到不可挑剔。
但是刘兰芝有主见,不受焦母控制,这对于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该是如何心不甘,气不顺。这个女子不好驾驭,焦母希望面对的是那种随便怎么指派,毫无个性,低眉顺首的女子,所以她说刘兰芝“举动自专由”,只能给出这么一个模糊的理由。说白了就是这个媳妇爱自作主张,让焦母心里不爽了。
焦仲卿没有担当
从诗歌中来看,没有提到焦仲卿的父亲,在那样的男权社会中,焦仲卿是母亲的依靠。凭空多出了一个刘兰芝,两个人感情还非常好,这样焦仲卿的母亲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失衡。
诗歌的开头是一大段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本是小夫妻久别之后诉的相思。而后边那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刘兰芝真的是想让焦仲卿回焦母遣送自己回娘家吗?恐怕不是吧,结合后文两人各自立下的誓言,这顶多是小女儿态的一种撒娇而已,向焦仲卿表明他出门在外的日子,自己在家也不易。
然而焦仲卿这个人没有担当,本来母亲就对妻子有些莫须有的微妙的不满,他听完妻子的诉说之后,哄哄刘兰芝即可,他却冲动地去找母亲说理,完全站在了妻子一边,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激怒了焦母,焦仲卿一再强调的和刘兰芝感情好,触犯了焦母家长的尊严。
在焦母看来,多年的母子之情,要让位于他们的夫妻之情,他把刘兰芝放在第一位,把母亲往后放。这怎么可以,他把对儿子的恼怒,迁移到刘兰芝身上,母子矛盾的升级,牺牲掉了刘兰芝。焦仲卿没有担当,惹恼了母亲,却只能以妥协来收场。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刘兰芝因为有个性,有想法,有主见,不任人摆布,才导致了被遣回家。
是她自尊自爱个性的表现,她的离开虽然是由于婆婆的刁难和逼迫,但是她的盛装打扮也表达出了自己对婆婆无声反抗和对自我的肯定:就是走也要美丽的离开,把最美的一面留在丈夫的心里,并不是我不够美丽,不够贤惠,而是婆婆你太过于刁蛮偏见!
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结了婚之后需要侍奉公婆和小叔小姑,时时忍气吞声,只有生了儿子之后地位才会有所提高,而等到有朝一日公婆死去,小叔小姑各有婚娶,儿子长大成人后,自己的地位就会在家庭中占有较高的位置,这就是“媳妇熬成婆”的过程。基于自己由媳妇熬成婆所经受的多年的煎熬,所以对和自己当年境遇相同的儿媳要求苛刻言语恶毒是很自然的事。总之一句话,万恶的旧社会封建体制啊~
我上学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
老师在讲的时候我们同学都认为是那个婆婆太苛刻
不讲道理
因为从课文的内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刘兰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因为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教会她许多东西```
而她的婆婆讨厌她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在这件事情是处理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因为他根本就不应该让刘兰芝回娘家
这一回就代表刘兰芝就在也不能回来了
另外这件事发生在建按年间
她的丈夫在当地是太守衙门里的官吏
而刘兰芝则是普通人家的女儿
不门当户对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婆婆太苛刻了
她结婚时是不是这样不知道,但她之所以拆散兰芝二人,主要是因为兰芝他二人太相爱太亲密了呗,怕红颜祸水损害到她儿子的前程,焦仲卿整天和刘兰芝腻在一起,那么爱兰芝,肯定会听妻子的话吧,如果这种状态发展下去,按当时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标准来说那是不可取的。她儿子将来还要考取功名呢,男儿嘛,尤其是古代封建家庭里,所以她母亲肯定看不惯兰芝二人那样子亲密,更何况在古代,作为一个儿媳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最应该做的就是伺候好丈夫,伺候好公婆,尤其是把公婆伺候得好好的,甚至整天跟着转,这才是应该的。需要的是一个乖乖的奴才似的儿媳,而不是像刘兰芝那样有主见,又让丈夫迷着自己围着自己转的儿媳,这怎么能行。更何况那次刘兰芝冒犯了婆婆,焦仲卿居然违逆自己的母亲为刘兰芝说情,这反而更激怒了家长。所以说兰芝二人的悲剧可以说是当时的那种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和特有的封建大家庭观念所造成的,具有历史必然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