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寡妇的强大,婆媳的难处。焦仲卿因为没有父亲,所以是由母亲抚养的。没有这样的丈夫的女性,性格也很强,在孩子结婚的时候,往往看起来是霸道。娶了媳妇忘了母亲的心情。特别是儿媳的感情很强烈。外面的人无法理解她心中的悲伤。她变得自我疏远,受到了儿子的冷遇。因为我不喜欢右边,所以讨厌刘兰芝,想让她休息。
二、门第正确的观念会让焦母瞧不起刘兰芝。在古代,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级。焦仲卿是庐江府的小官吏,当然属于士级。刘兰芝的家像商人的家庭。所以刘兰芝说:“以前我是个女人,出生在出野里。没有教训,无愧于贵家子。」刘母以此为借口,发泄了对刘兰芝的不满,让她休息了。
三、刘兰芝的不孕是没有办法的。中国的传统思想,不孝有三种。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几年了?文中写道,“新女性来的时候,奶奶开始支撑床了。今天被驱逐了,奶奶像我一样长。”我觉得有两三年了。没有孩子的女性在丈夫家呆不下去了。她讨厌刘兰芝,说得对。在古代的中国,不谈爱情,只需要结婚,不能让家里人继续烧香,自然就离不开爱。
四、刘兰芝倔强的性格,让焦母厌倦。根据中国的谚语,“多年的媳妇成了婆婆”是媳妇在婆婆面前总是谨慎、稳重、有礼貌和媳妇必须遵守的品格。但是刘兰芝显然不是这种懦弱的性格。她自己让焦仲卿休了场。我觉得即使在老奶奶面前,也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个性。在和奶奶分手之前,我会用心打扮的。我在绣裙子。悄悄地脚步声,头上闪着光。如果腰流着的话,就会听到明亮的月亮。像是要削葱的根一样,在口中加入朱红色。在那个社会里,像游行一样的女性应该很少吧。
从前为了现在,时代带头,人心多迂回,今天的女性在选择结婚的时候,还是以刘兰芝为戒,考察对方的家庭,为今后的日子打好基础。
《孔雀东南飞》中有关家庭纠纷的叙述,确实能够给人许多的思索和启迪,焦母与刘兰芝中间的关联便是一个婆媳之间千载难点。焦母往往讨厌刘兰芝,是由于她的孩子焦仲卿跟刘兰芝关联太棒了。焦母对家中具备着明显的掌控欲,媳妇儿的发生,摇摆不定了她对孩子的操纵和对这一家中的操控感,及其当孩子过度关心媳妇儿时,焦母心里造成了不平衡力与挫败感。并且焦母做为母亲,对孩子有一种“我的孩子便是最好是的”。
故事情节焦母自诉的原因是:“此妇无礼数,行为自专由。”刘兰芝真的是无礼数吗?从诗里看来,刘兰芝宛然是一个贤妻良母,“十六诵腹有诗书”,焦仲卿对她的点评也觉得她“女行无偏斜”。在刘兰芝被谴归后,连县令跟刺史都需要来招她做媳妇儿,假如她确实如焦母常说,县太爷跟刺史会认同让她做儿媳?刘兰芝自身也否认过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我办事全是按家婆的含意来的,哪儿敢自身看着办?行为自专由实际上“行为自专由”,才算是焦母讨厌刘兰芝的缘故之一。
可是很可能并不是刘兰芝确实行为自专由,只是焦母的掌控欲下,焦母针对“行为不自专由”的规范太过度严苛了。焦母的掌控欲在她自身的言谈举止中,直露:“此妇无礼数,行为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我对她早已发火好长时间了,哪儿能由得你?焦母并不在乎焦仲卿是怎样想的,她想的仅仅我很生气、我不会令人满意她。赶跑刘兰芝的事,由不得你作主。
好像休掉他的老婆,跟焦仲卿没有一点儿关联,这一决策焦仲卿没有一点儿主导权。以致于焦仲卿只能以无可奈何而威协的语调说:“今若遣此妇,相伴到老没了取!”你如果赶跑刘兰芝,我也一辈子不娶。这一说,焦母更急得捶床,臭小子不听我的话了:“臭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居然敢帮刘兰芝讲话,你臭小子如何敢的?这件事情没有商议的空间。“门不善,户不对”焦母对焦仲卿有一种“我的孩子便是最好是的”。
焦仲卿的家世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序中便说焦仲卿是“庐江县府县吏”,并且刘兰芝进了焦家门口以后,还必须一直织布机,以致于:“鸡啼入针织纱,日日夜夜不可息。”并且焦仲卿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自己没有做官员,大福师大贵的有福气,幸亏我得了那样一个老婆。
焦母剖析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关键,几乎就并不是刘兰芝做不对哪些,只是刘兰芝无论怎样做,焦母都一定会刁难她。错的从不是刘兰芝,只是她的家婆焦母。焦母这个人,尽管可恶,但也是个可怜人。大家经常听见那样一种叫法,称为“为母则刚”,是说母亲为了更好地儿女,献出一切,可以把自身从一个弱女生虐成无人能敌的超人妈妈,此后人生道路的全部决策和勤奋全是为了宝宝,乃至疯狂到失去自身,脑子里只剩余了小孩的成败得失,所有喜怒哀乐。
要是没有她的生孕,这一小孩的确不容易出世到这世界,但小孩并并不是母亲一个人的独享物,从他问世起,他便是一个单独的性命,一个和母亲人格特质公平的人们。只遗憾,有一些母亲们不容易那样想,他们一直会模糊不清小孩和自身的界线,觉得小孩即然是自身生的,自身养的,那么就应当和自身是一体的,他们像善待自己一样深爱着小孩,也会寄希望于小孩如同善待自己一样去爱母亲,和母亲关联好的如同一个人,即然是一个人,那为什么会有二种念头呢?因此当孩子和母亲产生矛盾,母亲会觉得很痛楚,由于这针对她而言,也是一种内心上的“断奶后”,会让她意识到自身与儿子并不是一体。
这类情况下,挑选就发生了,假如母亲接纳了这一点,那么就相当于接纳了自身以前这些不求回报的投入确实变成“不求回报投入”,通称徒劳情感——他们将全部的资源和感情都输出给了小孩,而以前做为详细单独女性的那一个自身,早就在很多年来无止无休且不遗余力的投入下,变成了一具空壳子。失去对孩子的操控,失去孩子这一存有实际意义,这名宝妈男的母亲本身的存有也就逐渐岌岌可危,假如她还想要一切正常的生存下去,只有去勤奋复建自身。
这一全过程自然决不轻轻松松,乃至到这个年龄,许多女性早已压根不清楚该如何去找回自己了。因此 大部分人要挑选另一条路,那便是运用母亲的影响力、感情和语言暴力,把早已成年人,应当摆脱母亲的小孩强制留到母亲身旁,乃至干预小孩的一切正常人格特质发展趋势,使他始终做为一个倚风,迫不得已依附于母亲活著。
小结焦母为何那么厌烦刘兰芝这一儿媳,也许我们可以从时期中找寻一下缘故。汉朝是一个对女性相对性包容的时期。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侄可凭着再婚之身进到皇太子府,得到荣宠并生孕皇嗣。而前有汉高祖妻子吕雉执掌天下实权十五年,后有汉和帝王后邓绥临朝称制十六年,都足由此可见政治环境对女性来讲也是偏重于比较宽松的。蔡文姬和班婕妤俩位优秀的女性作家也可在某种意义上表明,皇室阶层的女性有着受文化教育的支配权。殊不知这类比较宽松和支配权也不过是对于历史时间大环境来讲,与新时期女性对比,他们仍置身漫漫长夜。
终究可以垂名史册的仅有寥寥几人,而大部分女性都迫不得已削掉肉体,把自己塞入“德言荣功”的模贝,为此塑造成合乎男尊女卑审美观的统一样式。这不啻于精神实质上的一场自我阉割。假如说普通民众阶级的女性还有着一定的吸气随意气体的支配权,那麼皇室阶级的女性大多数就只有活出笼里的金丝雀。他们性命的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后宅,勤俭持家,有别于电视连续剧诠释了宅斗文的奇诡昏暗,他们大多数不容易妒忌,乃至还会继续积极地为老公收纳整理新手,由于男权社会用礼法夺走了他们妒忌的支配权。就这样的女性,在阄割掉生命中的大部分冲动以后,他们日常生活在后宅唯一的期待便是—
生孕一个能够繁衍后代的孩子。刘兰芝是那一个时期难得少有的观念完善的女性。她知礼数,晓腹有诗书,明限度,如同焦仲卿常说的,能娶到她,原是这男人一生中较大 的好运。交往了两三年以后,焦仲卿这一思想观念的小孩很显著拥有发展的征兆,他逐渐明白给自己的支配权强词夺理,也尝试去维护他可伶的老婆。殊不知也仅止在此了。焦仲卿终究是一个没有发展起来的男孩儿,他没有什么勇气去摆脱母亲从小给他们套上的观念束缚,只有挑选以死来满足感情。
既然刘兰芝才貌双全、勤劳能干,焦母还是毅然决然要将她赶走?甚至当她发现儿子有轻生的念头时,这种想法依然没有改变?我们不妨从焦母的三次发怒入手,探讨其中的原因。
《孔雀东南飞》的开篇,我们并没有看到焦母和刘兰芝的正面交锋,由孔雀起兴后就是刘兰芝对自己丈夫的诉苦,核心思想是“君家妇难为”,“及时相遣归”——你们家媳妇儿太难做,无论怎样婆婆都不满意,不如你把我遣回家算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刘兰芝这位女性比较有个性,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的“封建媳妇”。我们不妨推断,焦仲卿母亲不满意的点可能并不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点上,后文兰芝告别时的自述“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虽然有点说气话的意思,但可以看出她小时候并没有受到非常严格“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类的训练,加上平日焦仲卿在外工作,婆媳矛盾不断,可想而知。
矛盾或许不能根本解决,然而也并不是没有调和的可能性,只是听完刘兰芝的诉说后,焦仲卿的一系列说辞非但没能缓和矛盾,反而不经意中犯了大忌,激化了婆媳二人之间的矛盾。我们看,焦仲卿见到母亲的第一句话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我已经是个福薄之人,幸好娶了一个好媳妇,最后一句话是“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也就是说,焦仲卿在谈话的一开始就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自己的母亲,娶到刘兰芝是我的幸运,她明明很好,你为什么就不满意呢?那么对于焦母而言,这段话引发的联想就是——所以错的人是我喽?所以焦母立刻说了一句“何乃太区区”,区区书下解释为愚拙,实际上翻译得粗鲁一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这个蠢货!”焦母继而说出了真实想法“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她没有礼貌,行动自作主张,这也和我们前面的推理不谋而合。所以焦母最终的目的是为儿子求得一个东家的“贤女”。
焦仲卿接下来的举动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他对母亲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你要是赶走她,我这辈子再不娶亲!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也实际上把刘兰芝推到了矛盾的最前沿,如果说之前两人的矛盾还能调和,到这个时候就成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我们从焦母的反应“槌床便大怒”也可以看出事态的严重性。当年司马昭要杀嵇康,“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虽然司马昭后来不久就后悔了,但是当时三千太学生上书的行为实际上是大大激怒了司马昭的,因为这里面有对权威的动摇。
《孔雀东南飞》成诗于东汉献帝之时,两汉经学盛行,东汉更是以孝治理天下,曹操当年杀孔融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不孝,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也就是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不孝尚可以用作杀人的理由,焦仲卿当然也就不能如现代社会的青年人一样反抗母亲不合理的安排,所以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请刘兰芝等待母亲气消然后再接回来,可惜,由于焦仲卿对现实的判断不清,对困难的估计不足,最终两人的爱情还是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所以,可以说,焦仲卿的母亲驱逐刘兰芝的最核心原因在于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动摇,焦母需要的是一个符合妇德的听话媳妇,而刘兰芝偏偏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个性。虽然最后相爱的人只能“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但是他们这种不愿意屈服的个性正是诗歌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当然,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刘兰芝好几年都没有生出孩子。
望采纳,祝学习顺利。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以真实的悲剧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法与深刻的人文关怀,演绎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直至今日,人们始终在问,刘兰芝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儿媳,非要逼迫儿子休她不可焦母和刘兰芝婆媳矛盾的原因究竟为何这是《孔雀东南飞》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对文本人物的形象分析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一般教学参考书根据诗中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指斥,以及刘氏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的自责,认定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刘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是婆媳矛盾的原因所在吗不妨略加分析。一、刘兰芝“举动自专由”的个性特征焦母曾明白地表示过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然而,刘兰芝自己辩解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我们从文中也看到刘兰芝是一个很温顺而懂礼节的女子。问题在于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没有说错,矛盾也正是在这里。
都说婆媳矛盾自古无法调解,但是遇到刘兰芝这样的媳妇儿,焦仲卿的母亲怎么着也该满意了吧。刘兰芝要貌有貌,甚至是世间无双的美人;这样的美人在家中却从来没有恃宠而骄,对于婆婆也是百般孝顺,不敢自专;论才,刘兰芝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会织布会制衣,还能吹箜篌懂礼仪,婆婆叫她织布贴补家用,她能彻夜不眠将任务办好……正如焦仲卿所说,他官运不足,好在能有刘兰芝这样的老婆,他已经很满足了。但是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一直看不上她呢?
从焦仲卿母亲本身出发,她是一个寡妇,独自将焦仲卿抚养成材。这样的母亲向来对儿子的占有欲特别强烈,别说是古代,就是现代亦如是。普通家庭的母亲,儿子成家之后,她还有丈夫可以说说话排解寂寞,平时要照顾丈夫起居。但是焦仲卿的母亲在儿子娶妻之后就感到了无尽的落寞,特别是看自己儿子儿媳关系特别好形影不离的样子,她更是有一种儿媳抢走儿子的感觉。焦仲卿的母亲对刘兰芝的敌意日渐加深,一旦对一个人讨厌起来,看她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
再看刘兰芝这个儿媳,她很漂亮很能干,是所有男人都向往的贤妻,但是她处理婆媳关系的时候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太要强了。的确,婆婆交代的事情,她都尽力去做了,不会有什么怨言。表面上来看,刘兰芝是一个孝顺温和的小媳妇,实际上她骨子是很硬气的。可能婆婆越是找她麻烦,她越是要将麻烦不动声色地解决掉,以这种形式来做反抗。
但是她这位婆婆,要的是儿媳的服软,不是能干。比如婆婆交代她一定要在限定的时间之内织完布匹,刘兰芝完全不用和自己过不去,熬夜也要将所有的事情做完。如果她跑到婆婆面前装个可怜,掉几滴眼泪,说自己手笨,不及婆婆年轻时灵巧,请求婆婆赐教,也许焦仲卿的母亲好会有些许好感。
最后说说焦仲卿吧,他是一个国家公务员,官不大,但是经常出差,不在家中,很难顾及到家中婆媳二人关系的调和。而且焦仲卿在成家之后进取心就不大了,对母亲说只娶这个老婆就心满意足,没了刘兰芝她也不想娶其他人,这样的话根本起不了调解的作用,而是将婆媳矛盾又推上一层。
当然还有许多的外在原因,比如小两口结婚两三年了,一直没有小孩。而且两人成婚,焦仲卿母亲给了刘家不少钱财,这也是焦仲卿母亲觉得刘兰芝根本配不上儿子的原因。
不要说在古代了,这种婆婆也要强媳妇儿也刚烈的矛盾在现代生活之中也比比皆是。只不过孔雀东南飞在封建时期,母亲有权力让自己的儿子休了妻子,所以导致了这样的婚姻悲剧。孔雀东南枝和梁祝的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久,就是在告诫我们,如果小年轻两个都是善良和睦的好孩子,做父母的就少干涉孩子的生活吧。
婆媳矛盾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难题。一旦处理失误,就可能伤人伤己,让人痛彻心扉。
读过《孔雀东南飞》的朋友都知道,刘兰芝、焦仲卿双双自杀的悲剧就是起源于最常见的婆媳矛盾。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刘兰芝才会愤然选择死亡吧。
焦仲卿是庐州府的小吏,位卑职低。
但在他寡母的眼睛里,她的儿子是最优秀最能干的,这世间没有几个女子配得上的。
尤其现在的媳妇刘兰芝是最为不配的。
这是很多母亲的通病,自己的孩子千好万好,别人的孩子不如草。
带着这种心态看待儿媳,当然会哪哪都看不惯、看不起,婆媳矛盾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大多数时候,焦仲卿都忙于公事,只留媳妇刘兰芝和寡母、小妹一起生活。
如果焦母是一个心疼儿子媳妇的母亲,她一定会大手一挥,让他二人在庐州府去过二人世界。
但焦母岂能让儿子与除她之外的别的女人双宿双飞,所以刘兰芝被她拘在身边,这样儿子放假就会回她的身边。
没有大家都爱着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做润滑剂,如果互相性格都比较强势,家里当然会硝烟四起。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学诗书”,聪明能干,诗书礼仪无所不知,
琴棋书画也多有涉猎。
一切世人觉得婚姻幸福女性应该掌握的技能都掌握了,她以为自己就应该能够享有幸福的婚姻了。
可是,真正进入婚姻才发现,现实婚姻里哪有什么琴瑟和鸣、诗书应答,有的只是一地鸡毛、琐碎婆妈。
刘兰芝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歇。三日断五匹”,就算这样的辛苦劳作,还天天被婆婆责骂。
在一些婆婆的眼里,媳妇就是免费的劳动力,你嫁进我家门,就是我家的人,怎能不狠狠压榨呢?
白天黑夜的织布,布钱到不了自己手头一分,天天还有人在旁边骂你是懒人,又有几个人受得了?
刘兰芝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不太能够忍气吞声。
做人婆婆的,大概都想找一个听话、勤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媳妇吧,刘兰芝的不温顺自然也成了她的错。
觉得自己儿子天下最优秀的母亲当然想要去给儿子寻找一个美貌无双、给自己寻找一个孝顺听话的好媳妇。
很多时候,婚姻就是牢笼。因为一纸婚约,不曾生你养你的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你指手画脚,骂天骂地。你还不能反抗,无处申诉。
面对好不容易回一次家的丈夫,妻子当然要好好诉说一番内心的苦楚,义愤当头甚至脱口而出“君家妇难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当你家的媳妇太难了,你妈这么不喜欢我,干脆我们离婚算了。
其实刘兰芝也就是跟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的丈夫诉诉苦经。在这个家里,丈夫是自己
唯一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人了,只希望他能知道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能够甜言蜜语地安慰自己一番。
婚姻的破灭,婆媳矛盾只能是个引子,有多少人是因为婆婆不好就绝情到要离婚的呢?而真正的婚姻杀招是最亲近、最信赖的那个人对两人感情的背弃。
焦仲卿是个直肠子,他哪里听得出来妻子言语背后的心思。他只听到在自己离家的日子里,妻子受到了无穷委屈。
他对母亲说自己特别喜欢妻子,准备要和她白头偕老。甚至质问母亲为什么不能看在自己的面上喜欢他的妻子。
有哪个母亲能够容忍自己的儿子被别的女人勾走了心魂,即使这个女人是她的儿媳妇也不行。更何况儿子还为了这个女人和自己呛声。
儿子被人抢走的忿恨再也压不住了。你不是威胁要离婚吗,那就离婚。
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之间原本感情深厚,并无矛盾,现在因为婆媳矛盾而生生分开,当时有多决绝,事后就有多后悔。
撑着一口气的刘兰芝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雄赳赳气昂昂地踏出焦家大门,就再也忍不住了,“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女人这一辈子,一旦结婚,一边的家变成了娘的家、哥嫂的家,一边的家变成了婆的家、丈夫的家,就是没有了自己的家。
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立身之地的刘兰芝,只能回到哥哥家里,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又占房间又消耗钱粮,有几个离婚归家的女子不是或主动或被动的匆匆再嫁呢?
回家不过十几天,哥哥和娘亲就盘算着让她再嫁。不到一个月,哥哥已经“怅然心中烦”。刘兰芝没有哪一刻如此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曾经的家已经不再是自己避风的港湾了。
不忍母亲伤心,丈夫可以舍弃自己。
惧怕儿子生气,母亲可以装聋作哑。
担心惹来麻烦,兄长可以一再逼嫁。
无法遵守盟约,曾经最爱的男人还要来责备自己、讽刺自己。
刘兰芝被生生逼成了一个绝望的人,对这人世间再也没有留恋之情。
在这世界上,伤人最深的其实一直都是最深爱你的人。他们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做着最伤害你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