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一个蛮横、偏执、寡居多年又近于更年期的老女人和一个外表柔顺内心刚烈、个性十足的女子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孔雀东南飞》描写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斗法:虽然婆媳二人早已心存芥蒂,但刘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让焦母找不出可以挑起事端的破绽,颇有城府的焦母没有首先发难,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术,用刘兰芝的话说就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无论多么勤劳都可以说是消极怠工,这种刁难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才有了兰芝的自遣,这正中焦母下怀。
倔强的刘兰芝不想就此认输,即使离开焦府,她也要风风光光地走,要展示自己的美丽,借此向焦母示威,于是就有了“堂上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的情形,刘兰芝以不卑不亢的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这场冲突看上去双方各有胜负,刘兰芝在事实上处于弱势,因为在封建意识形态的背景下,作为封建家长的焦母拥有着无比强大的权力。
在这场不平衡的争斗中,刘兰芝将获胜的一线希望系于焦仲卿身上。就像许许多多的女子一样,刘兰芝为爱情做出了诸多牺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有理由坚信爱情的力量,相信焦仲卿会成为自己强大的后盾,共同战胜封建家长专制。但是,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焦仲卿却表现得犹豫不决,他以孝为名,努力去扮演一个居中调停的角色,而实际上无计可施。他一再许诺,一再退让,直到事情无法挽回,只好一死了之,“自挂东南枝”,才算做了一回大丈夫。
也许依刘兰芝的冰雪聪明,她早已洞察了人情世态,自知一切无法挽回。但是为了爱情,她依然挣扎着,依然抗争着,她拒绝了另栖高枝的诱惑,忍受了兄长的暴躁指责,如蒲苇一般坚韧,为爱情而执著地生长。但在野蛮、独断的封建家长专制下,她最终也只能纵身化为鸳鸯,以夜夜的哀啼来警醒世人。
当然,我们无法说刘兰芝是一个自觉追求个性自由的先行者,但是她源于天性的自尊和倔强,让我们看到了她柔弱的身体里绽放的人性的价值。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的,在这场战争中,美被毁灭了。但是,美被毁灭之时发出的耀眼光芒却照亮了万古长空。
我觉得《孔雀东南飞》中还包含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礼制的一种批评,讲述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婆媳矛盾问题,还有关于选择的话题。《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与焦俊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婚姻的悲剧,但这所反映的并不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封建礼制之下的婚姻悲剧。女子的三从四德、对长辈的绝对服从都造就了这场婚姻的悲剧,也讲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封建礼制的批判其实类似于《孔雀东南飞》这种作品往往都不是为了反映婚姻悲剧而存在,它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诗歌当中,我们认识到了刘兰芝和焦俊卿两位主角,他们之间有着海誓山盟,有着深厚的情谊,但是婚姻最终还是逃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夫妻之后,两个人面前遭遇着更加艰难的处境。刘兰芝按照封建礼制的教养,十三岁的年纪便开始女子该学的东西,她会织素、会裁衣、会手弹箜篌,在婚姻中听从夫君的教导,悉心照顾婆婆。但是后来婆婆不满刘兰芝,焦俊卿的挽留仿佛没有任何成分,按照封建礼制,母亲的不满意最终也造就了离婚。
2婆媳关系《孔雀东南飞》最直观的矛盾冲击就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因为焦俊卿的母亲不满意这段婚姻,所以处处挑刘兰芝的刺,说刘兰芝言语粗俗,没有身为媳妇该有的礼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婆婆的一面之词,但这正是反映了婆媳之间无法缓解的问题。
3选择的话题其实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刘兰芝的选择是几乎没有的,因为长期对女子的压制让刘兰芝学会了服从,服从婆婆、服从婚姻、服从兄长,最后的挣脱只有生死的去留。长期的压制让刘兰芝不堪重负,最终不想要背叛自己心中的忠贞,刘兰芝选择了死亡,这是刘兰芝仅存的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