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 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解释:
焦母对促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
====================================
因此不是没有孩子,而是焦母觉得刘兰芝(媳妇)对她不讲礼节、不尊重她而不合心意。
那天听到一句话:“娶了一个媳妇等于死了一个儿子”。乍一听,很可笑,如果人人都把媳妇评价到这种地步,那恐怕整个社会就乱了。但这也无意中点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媳妇和公公婆婆(尤其是婆婆,因为很少有公公和媳妇发生正面冲突的)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有敬老的优良传统,即使是在封建时代也有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已敬老为先。丈夫一般不在家,所以在家中于媳妇接触最多的,便是婆婆了。婆媳关系便应运而生。婆媳之间或其乐融融,或怒目相视。粗略的归纳了一下在古今的文学作品中影响婆媳关系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学中很少见,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文学作品中却出现了。在巴金的《寒夜》中汪母与媳妇曾树生之间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就是由此引起的。曾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妇女,在它的身上体现着中国家庭妇女的传统美德。但又因为她传统,她无法忍受媳妇曾树生在银行里当“花瓶”,无法接受其每日每夜的的应酬,无法接受她不老老实实地在家里相夫教子,曾树生的许多新潮作风她都无法接受。而这些,作为丈夫的汪文却都忍受了。她受不了“我十八岁嫁到你家来,三十几年,我当初做媳妇,哪里是这个样子?”她无法忍受儿媳妇不像她当初做媳妇那样。她以自己做儿媳妇时候的标准来衡量曾树生,要求曾树生。想把自己的的意志强加给曾树生。可曾树生不是那种旧社会忍气吞声的小媳妇,它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反封建反传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口号和行动。甚至,曾树生为了反对结婚的形式,她并没有和汪文宣办理什么结婚手续,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是一种同居的关系。于是,这又成了汪母寻衅、讽刺她时的话柄。但是,像这样一个新潮的女性断然不可能屈服在婆婆的*威之下。于是,“战斗”的结果便是汪母的“我看不过你这种女人,你给我滚”。近日,又从网上看了篇主要描写家庭婆媳关系的伦理小说《双面胶》。婆媳之间的冲突更甚。先放下她们婆媳之间关于婆媳地位之间的争论不说。婆婆经历过旧社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而媳妇则是个受过小资思想,接受超前消费的思想的影响。单说她们之间的生活态度以及消费观念就足以让家里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婆媳关系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下是很微妙的。
第二点,许多母亲都有恋子情结,这本不算什么,也算正常。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变质。变态的恋子情结会直接导致婆媳关系的僵化。在有的文学作品中,男主人公的母亲是寡居的。他们的寡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们养大。寡居的女人在自己的丈夫死去以后便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从此,儿子便是她生命的全部。她为儿子贡献了一切,她给了儿子一切,包括儿子的骨,儿子的血。为了儿子,她可以继续为她贡献一切,只要他学要,她连心都可以掏出来。但是在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尤其是结婚之后却有另一个女人(他媳妇)走进了她儿子的生活,并且是她儿子一辈子的伴侣。她始终很难搞清楚她无法成为儿子生活的全部。儿子最终要独立地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的。她也不明白,儿子是无法替代她丈夫的,她只是觉得儿媳妇可恶。儿媳妇偷走了儿子的心偷走了儿子对娘的感情。汉乐府双臂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就是一个典型的变态的恋子情节严重者。刘兰芝又十分聪慧和勤劳“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么好的媳妇哪儿找?可在变态婆婆焦母面前仍讨不到欢心。焦母还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念,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焦母遣走刘兰芝在某中程度上就是因为刘兰芝夺走了他儿子。而《寒夜》中的曾母之所以讨厌曾树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她动不动就对汪文宣说。“这个女人”怎么样怎么样。一点婆婆的姿态都没有。曾树生离家出走时,作为婆婆她竟然有些得意。看到汪文宣沉默时“她感到失望,等了他一天,他回来却这样冷淡的对待她!她明白了,一定是那个女人在她身上作怪”。在这种状态下婆媳之间的关系确实很难调和。母亲们总是以自己的儿子为骄傲,自己的儿子最棒的。因此,她们都不约而同的想儿子“停妻再娶”。同样是作为媳妇,刘兰芝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只能顺从地被“遣回家”,他们的婆媳关系就此而断。而在曾树生的时代,媳妇却不是那么好惹的了。开始为了汪文宣,她尽量避着,让着她婆婆,却也时不时地反击一下,婆媳间的战火一天比一天激烈。尤其是汪母骂曾树生是汪文宣的“姘头”时,曾树生更不忍受。这种辱骂在一个婆婆骂来,婆媳之间不可避免,最后导致曾树生离开汪文宣时讲的“我不再是你的‘姘头’”。
第三,中国家庭中,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孩子也是影响婆媳关系的重要因素。“挟孩子以令婆婆”是大多数媳妇的共同想法在传统家里有了孩子,尤其是有了男孩以后媳妇的地位有所提高。大多婆媳关系在这时时相对比较稳定的。一家人相安无事。但也有因为孩子产生矛盾的。网络小说《双面胶》女主人公胡丽娟的孩子生下来后就被孩子的奶奶抱走了。她与孩子之间被婆婆隔上了一层有形的隔膜。对此,她对婆婆的意见很大。孩子由婆婆带着,受的是婆婆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胡丽娟怀胎十月所没有想到的。眼睁睁看着自己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最亲近的人却不是自己。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挟孩子以令诸侯”的梦破碎了,无奈的丽娟在听到宝宝叫到“妈妈坏”时犹如晴天霹雳。“我在家里养了一条狼”。本来就不是很乐观的婆媳关系又因为孩子上升了一个高度,悲剧在所难免。《寒夜》中,孙子小宣本来就透出的那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与冷漠,况且作为妈妈的曾树生常常不在家,小宣便同奶奶更亲近了一些。对此,曾树生虽然没有明显的表现过什么,但心里一定不悦,腹诽肯定也不少。而且,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倘若一个女子结婚若干年后还未生育,禀性再好的婆婆恐怕也很难坐下去。我们看《孔雀东南飞》时并没有讲到刘兰芝又过什么孩子。在古文中有时年份的时间使用乘法来计算的。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说他们“共事二三年”,用这种计算方法来算他们结婚应该也有六年了。而且文中也提到“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别说是在古代,就是在现代,结婚六年仍未生养也是个很大的难题。焦母对刘兰芝不满,他们之间关系僵化很有根据了:焦母没有抱上孙子!
第四点,在中国的家庭中有一部分婆婆对自己的媳妇又一种奇怪的报复心理。“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中婆媳的关系模式无非是“婆婆是总指挥,媳妇是干活的”。媳妇早起晚睡,上上下下打里着家里的一切。不论是巨大的生活压力,还是婆婆无休止的絮絮叨叨,作为媳妇她都忍受了。她很少去埋怨她的婆婆,只是那样不声不响的忍受。在众多支持她忍受的原因中,我觉得有一条相当重要。那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婆的想法。熬成了婆婆后她便用当年她婆婆对待她的那套“传家”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现在的儿媳妇。赵树理先前有篇小说叫做《登记》。其中描写“小飞蛾”的婆婆教唆张木匠打“小飞蛾”时写道她让张木匠用小细条打而不是用铁棒。原因是铁棒会把人打坏了,而小细条打来及藤又不见伤。转而又写道“她为什么会知道关于挨打的这些事呢”?因为她的遭遇和“小飞蛾”一样,只是被老张木匠用细条打过来了而已。于是,她便毫不犹豫毫不同情地让张木匠也用同样的办法把“小飞蛾”打过来。明显带有一种受苦传承的“精神”。她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媳妇的对立面。而没有体现出同为女人应有的怜悯。只因为当年她忍受了这一切。山东吕剧的代表作中有一出戏叫做《小姑贤》,其中的婆婆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最后问道她为什么逼儿休妻时,原因竟是自己年轻时受婆婆的欺负,自己熬成婆婆后,理所当然的要继承性地对待她的儿媳。几干年来,女性受摧残的悲剧却一直有女性来传承,到“五四”前一直未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第五,我认为还有一点是影响婆媳关系尤其是影响现当代文学中的婆媳关系的原因。我姑且将其称之为“丈母娘效应”,即媳妇的亲妈在自己女儿和亲家之间所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看不见,因为那时的思想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娘家无权过问女儿的一切。那时娘能为女儿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出嫁前让女儿学会出嫁后应该做的。刘兰芝的母亲对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遣汝嫁”。而现在社会则不同,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女儿即使出嫁了,当娘的仍问寒问暖。并且许多母亲因为从旧社会中走过来,对婆婆这一角色仍心有余悸。所以,她不能让她的女儿受欺负。因此,有的媳妇在结婚之前就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婆婆方案。网络小说《双面胶》中,丽娟的母亲决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丽娟的婆婆一来上海,她便告诉女儿“不要怕”。丽娟感叹她婆婆“简直就是童养媳出身”“光干活不吃饭”时,她警告女儿不要被其婆婆的假相迷惑,那时她婆婆在“引诱”她。并且告诫女儿千万别插手家务,一旦插手了,家务劳动永久性接班人的位子就定下来了。在妈的鼓励支持下以前受气的媳妇们个个都翻了身,有的甚至翻身过了头。许多婆婆无不怀念那婆婆绝对权威的时代。
1、李胜素
李胜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中国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该团领衔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3、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4、程砚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岁
5、荀慧生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祖籍河北阜城,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
-李胜素
-梅兰芳
-尚小云
-程砚秋
-荀慧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