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动自专由说刘兰芝不讲礼节,不听她的,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用的是第一条。
可怜体无比,汝是大家子,无非是又打又拉,既用美女,又用礼法,孝道逼迫焦仲卿。
《礼记》中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看过文章之后,觉得焦母休兰芝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焦母与兰芝性格不合,焦母觉得兰芝不懂礼节,不听她差遣,而兰芝觉得这个婆婆难侍俸,自己干活很卖力却不讨婆婆的好。从文中看来,其实兰芝实在是一个好媳妇儿,爱自己的老公,知书达礼,又能干家务活,人还长的漂亮,但不同的人眼光是不一样的,在婆婆的眼里,只有那个贤女秦罗敷,而眼前这个儿媳妇即“无礼节”又“举动专由”,配不上自己当府吏的儿子。由于不喜欢,婆婆对兰芝自然也不可能亲切和关心,甚至冷言相加,在儿媳妇看来,这个婆婆当然就是难以侍候了,所以媳妇也不会对婆婆贴身相侍了,在婆婆看来不就是无礼节和举动专由吗。
其实婆媳关系本来就不是很好相处的,当今年代,婆媳矛盾也是非常常见的事,如果在现代,发生这种事情也许就不是焦母休兰芝了,要不就是媳妇对婆婆不好,让婆婆难受,要不就是最后导致夫妻不和,产生其他问题。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之下,婆婆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儿媳妇对婆婆的意见多半是不敢表露出来的,充其量就是对婆婆没有那么热心,而婆婆如果对儿媳不满,就可以让儿子一纸休书将儿媳休掉。也许正是婆婆有这样的地位在此,所以才会如此专横,才会不顾儿子的感受执意要休掉儿媳。
看古论今,真不知是古代的婆婆幸呢,还是现在的媳妇快呢,总之,一旦地位不对等,就是一方的不幸,真希望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大家都互敬互爱,只有这样家庭才会幸福,爱情才会圆满。
因为是女子,对爱情你坚贞,对休弃你坚强,对誓言你坚守。刘兰芝,我想对你说。我佩服你这样一位女子。从你柔弱的身躯上,我看到比磐石比蒲苇更坚韧的东西——对爱情的坚守。我看到了一种“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歇。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敢与君绝”的痴情。为人妻,你贤惠勤劳,对夫相濡以沫,对姥恭敬孝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你这样的以为女子,为世上万千男子所钦仰。我想对你说,你所做的,足以感天动地。你不羡慕荣华利禄,不要江郎才俊。只是对仲卿一心一意,时刻没忘当初的誓言。这种情比金坚,是青衫笔下“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原作连理枝”的画砚。凡间女子甚多,唯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不绝期”。离别之苦愁断尔肠。我想对你说,无论是么都不会将你们拆散,因为爱情。彼此早已将心交给了对方,丝丝缕缕牵盼着对方。“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时间,距离皆无法将你们分开。父母之约,媒妁之言。于尔皆可抛,虽此身不可待,然魂去自可
于君长相厮守……或许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这种为爱牺牲的勇气,化作历史长空最美的一笔,洒落在人间长卷上,传唱千年。兰芝,我想对你说,若余换为仲卿,亦复如是。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文章结尾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人们不禁要问: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 除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刘兰芝被休的深层原因。
有人认为刘兰芝的身高太低,是个侏儒,所以焦母不喜欢她。理由是:诗中说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刘兰芝结婚时,小姑才会扶床走,估计也就是一两岁吧,然而仅过两三年,小姑就长得和她一般高了,可见刘兰芝的个子不会有多高。这种看法比较偏颇。试想如果刘兰芝是个侏儒的话,县官和太守能叫她嫁给自己的儿子吗 显然,这里是夸张手法的运用。
也有人认为是门不当户不对户。这种说法看似也有一定道理,证据就是焦母劝焦仲卿不要殉情时说的那句:“贵贱情何薄!”。但是在此之前,太守儿子向刘兰芝求婚时有查过刘兰芝身世,证实刘兰芝上辈人中有很多人当官,而且从刘兰芝嫁到焦家时所带的嫁妆上看,刘家也比较富裕。这样看来刘兰芝与焦仲卿应还算是门当户对的。
其实,刘兰芝是一位“有苦难言”的女人,她的强烈自尊心和自觉不自觉的抗争才导致了她为焦母所不容。
刘兰芝“有苦难言”,主要是基于她久婚不育的实情而说的。或许正是刘兰芝的不育才导致了她的被驱遣。诗文中虽然没有提及焦刘子女的情况,然而这正可以作为他们没有子女的凭证。我们只知道,当时时兴的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嗣观念在人们的封建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七出者,无子,一也……”。可见古代妇女因无后而遭休遣属正常现象。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焦母要以“此妇无礼节”作为表达愤懑的托辞,诬陷媳妇,“遣归”媳妇,以便让儿子另娶她人,续接香火了。
也有人认为:以前的人结婚比较早,十一二岁就结了婚,甚至指腹为婚的就大有人在。其实这种观点对于刘兰芝来说是比较片面的。根据现代医学来看女性在十二三岁就能生育,而文中有“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共事二三年” 的话,这样算来刘兰芝离开焦家至少20岁左右,而此刻她还没有生育,可见刘兰芝“有苦难言”,主要是基于她久婚不育的实情来说的。
从刘兰芝这方面看,她的被遣恐怕还与她的由自尊心引发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抗行为有关。
刘兰芝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生活境况。长诗在写刘兰芝请遣时,还用具体言行表现了她的自觉抗争。例如 “事事四五通”一段,她严妆打扮,正是为了压抑满腹心酸委屈,修复一已之尊严。她“整顿衣裳起敛容”,为的正是在焦母面前保持一份高度的内心自信,但也因此而更加不能为焦母所容。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深远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葩,也是历史的镜子。当然造成这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封建礼教,也有刘兰芝自身的原因,不能不令人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