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文章之后,觉得焦母休兰芝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焦母与兰芝性格不合,焦母觉得兰芝不懂礼节,不听她差遣,而兰芝觉得这个婆婆难侍俸,自己干活很卖力却不讨婆婆的好。从文中看来,其实兰芝实在是一个好媳妇儿,爱自己的老公,知书达礼,又能干家务活,人还长的漂亮,但不同的人眼光是不一样的,在婆婆的眼里,只有那个贤女秦罗敷,而眼前这个儿媳妇即“无礼节”又“举动专由”,配不上自己当府吏的儿子。由于不喜欢,婆婆对兰芝自然也不可能亲切和关心,甚至冷言相加,在儿媳妇看来,这个婆婆当然就是难以侍候了,所以媳妇也不会对婆婆贴身相侍了,在婆婆看来不就是无礼节和举动专由吗。
其实婆媳关系本来就不是很好相处的,当今年代,婆媳矛盾也是非常常见的事,如果在现代,发生这种事情也许就不是焦母休兰芝了,要不就是媳妇对婆婆不好,让婆婆难受,要不就是最后导致夫妻不和,产生其他问题。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之下,婆婆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儿媳妇对婆婆的意见多半是不敢表露出来的,充其量就是对婆婆没有那么热心,而婆婆如果对儿媳不满,就可以让儿子一纸休书将儿媳休掉。也许正是婆婆有这样的地位在此,所以才会如此专横,才会不顾儿子的感受执意要休掉儿媳。
看古论今,真不知是古代的婆婆幸呢,还是现在的媳妇快呢,总之,一旦地位不对等,就是一方的不幸,真希望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大家都互敬互爱,只有这样家庭才会幸福,爱情才会圆满。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在这首叙事诗中,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这个女性形象。
刘兰芝是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的闺阁少女。十七岁时嫁给庐江郡的府吏焦仲卿为妻,辛勤劳作“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样下 来三天就能织下五匹布,相当能干,但是尽管如此,焦仲卿的母亲还是不满意,说她干活磨蹭“大人故嫌迟”最终被焦仲卿的母亲遣送回家,酿成了二人的悲剧。
刘兰芝为什么被遣回家,我们依据原文提供的材料分析有以下原因焦仲卿母亲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在婆婆眼里,刘兰芝属于没有礼节,行动自由的女子,这里的自由应该指的是不听婆婆的话。她认为刘兰芝不如东家贤女罗敷。刘兰芝被婆婆冠上了“不贤”的标签,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如东家的罗敷漂亮,在婆婆眼中,这样一个不贤惠,不漂亮的媳妇,早该回家休息了。
刘兰芝认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从刘兰芝的角度来看,日常和婆婆相处,婆婆表现出来的是嫌她织布慢,当然她很清楚,这是婆婆在找借口。聪明如她明白焦家的媳妇太难当,于是向焦仲卿指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兰芝是请归的。
其实我们看婆婆给的理由和原因是站不住脚的,刘兰芝嫁给焦仲卿之前就饱读诗书,乐器女红,样样精通,属于家教很好的闺中女子。被休回家之后,上门提亲的络绎不绝,说明刘兰芝名声在外,属于一个好女孩。尤其是写她回家当天,和婆婆拜别,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让她替自己照顾好老人,这分明是贤惠有礼的晚辈形象。就连她的容貌也特意描绘了一番“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遭到了婆婆嫌弃。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以下原因刘兰芝有个性
刘兰芝属于一个有个性的女子,这里的个性是指自我意识。在很长时间里,女子都是男子的附属品,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婚姻中,女子没有自主权,男人可以休妻。被休回家的女子,家人都会颜面无光,就像诗中后面提到的刘兰芝回到娘家,母亲拍着巴掌大哭道“不图子自归”,没想到那么严格学习礼教,学习女红还是被遣回家了。
但是刘兰芝并没哭哭啼啼,失魂落魄,她离开焦仲卿家的时候,精心装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dài)瑁(mào)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以精致的妆容,大大方方地和婆婆来告别。没有哀求,没有哭泣,态度不卑不亢。虽然是离开,也要漂漂亮亮地走。于焦母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挑战,为刘兰芝营造了强大的气场。如果说这是她人生的一场谢幕,那么这个谢幕很完美。
焦仲卿哭哭哭啼啼舍不得刘兰芝走,此举无疑会给焦仲卿的母亲造成一种压力,或者说很窝火,她不敢对刘兰芝说什么,只好谩骂自己的儿子“何敢助妇语”。这只是她们临别时的一个场景,可以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焦仲卿每天忙于府吏的公务,婆媳两个在家,从细节礼仪上,刘兰芝可以做到不可挑剔。
但是刘兰芝有主见,不受焦母控制,这对于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该是如何心不甘,气不顺。这个女子不好驾驭,焦母希望面对的是那种随便怎么指派,毫无个性,低眉顺首的女子,所以她说刘兰芝“举动自专由”,只能给出这么一个模糊的理由。说白了就是这个媳妇爱自作主张,让焦母心里不爽了。
焦仲卿没有担当
从诗歌中来看,没有提到焦仲卿的父亲,在那样的男权社会中,焦仲卿是母亲的依靠。凭空多出了一个刘兰芝,两个人感情还非常好,这样焦仲卿的母亲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失衡。
诗歌的开头是一大段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本是小夫妻久别之后诉的相思。而后边那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刘兰芝真的是想让焦仲卿回焦母遣送自己回娘家吗?恐怕不是吧,结合后文两人各自立下的誓言,这顶多是小女儿态的一种撒娇而已,向焦仲卿表明他出门在外的日子,自己在家也不易。
然而焦仲卿这个人没有担当,本来母亲就对妻子有些莫须有的微妙的不满,他听完妻子的诉说之后,哄哄刘兰芝即可,他却冲动地去找母亲说理,完全站在了妻子一边,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激怒了焦母,焦仲卿一再强调的和刘兰芝感情好,触犯了焦母家长的尊严。
在焦母看来,多年的母子之情,要让位于他们的夫妻之情,他把刘兰芝放在第一位,把母亲往后放。这怎么可以,他把对儿子的恼怒,迁移到刘兰芝身上,母子矛盾的升级,牺牲掉了刘兰芝。焦仲卿没有担当,惹恼了母亲,却只能以妥协来收场。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刘兰芝因为有个性,有想法,有主见,不任人摆布,才导致了被遣回家。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如题
解析:
通过文章再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刘兰芝被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结婚二三年,没生育,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占着不孝之一也是在古代女子七出之列二是兰芝生得美丽,而婆婆同样作为女人,因为已经老了,看到年轻的女子在自己眼前,而且终日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比得自己人老珠黄,自然心有甘三是婆婆生了焦仲卿后很多年才生第二个孩子,还是个女儿,(文中并未提焦父,可以理解为早逝),自己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如今儿子对媳妇那样好,自己心头肉好像被别的女人夺了去,同样心不甘
第四,焦仲卿既然为府吏,大小也是个吃皇粮的公务员,找了这么个没社会地位的女人,虽然女红和琴棋书画什么都能,但毕竟门不当户不对,所以总是小瞧兰芝再加之焦仲卿很孝顺,母亲在家里说一不二,自然焦母就了算,说休就休了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