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初秋的夜晚,我刚刚坠入梦乡,发现晈洁的月光透过玻璃窗直泻洒到床头,我顿时被月光撩拨得消散了睡意,油然进入遐思和断想的境界。
月亮,本不发光,她把太阳的光亮毫不保留地转赋给大地。太阳是浓厚深远和热烈火爆的,月亮是明彻温馨和宁静平和的。太阳是金锁,月亮是银锁。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眼里,其形象不一,因此,在她身上寄寓了众多的别名。金兔:“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卢仝;玉兔:“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贾岛;白兔:“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兔轮:“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元稹;瞻桂:“出门聊一望,瞻桂向人斜。” ——罗隐;桂轮:“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方千;明瞻:“永夜秋风吹碧落,深秋白露洮明瞻。”——刘基;玉瞻:“玉瞻离海上,白露湿花时。”——李白;桂宫:“桂宫袅袅东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霜。”——沈约;玉羊:“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刘孝绰;冰鉴:“络河冰鉴明,黄道玉轮巍。”——元模;月魄:“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雨未道。”——李商隐。秦时明月的蛮荒,关山冷月的悲怜,春江花月夜的清丽,秦淮残月的萎靡,芦沟桥晓月的苍白……这些吟月名句,跨越了历史,丰富了想象和痛苦。
月是感情的渊源,她能使人勾起对美好的怀想和憧憬,也能使人对现实引起忧郁和惆怅。李白纵有豪情万丈,但最怕酒醒后明月犹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先生的洞世著微的感悟。圆月象征团圆、美满、和谐、美好,因此在我们中华民族悠悠的历史长河,就生发了一种向往美好、祈望团圆的“圆美意识”。在《红楼梦》里,贾、林的爱情结局达到"花落人亡两不知”并不尽意,最终还是“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最终还是实现了梁祝化蝶的团圆梦;《牛郎织女》的“七七鹊桥相会”;《西厢记》中张生中榜;《孔雀东南飞》的仲卿、兰芝化为双鸟比翼齐飞等,都是“圆满意识”的生动体现和贴切写照。
“圆满意识”蕴含着无穷的追求信念和精神力量,于是就有了苏东坡的“八月十五夜,月亮随处好”的咏月佳句;就有了杜甫的《月夜》的千古绝唱;就有了充满绝妙和神韵的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有了曾震颤了一个民族又震颤了国外的《二泉映月》;就有了少数民族对祖国拱星捧月的颂歌;就有了海外游子坦露心迹的《弯弯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 ……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赏月添兴,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歌月,广西侗族以歌月的方式欢度中秋。月亮升起来时候,芦笙歌舞队踏着月光来到邻近的山寨赛舞,远望恰似一块大大的舞台布景飘在如水的月色里。男女青年则在村寨里踏着月光欢聚对歌,表达爱慕之情,溶溶月色里,小伙子如有心,就将布帕送给姑娘;姑娘如有意,不久就会在布帕上绣上花朵归还,表示愿结连理,定下终身。
拜月,云南傣族过中秋要“拜月”。节日早晨,小伙子们上山打猎,姑娘们到河边池塘抓鱼,老阿妈们舂糯米做圆饼。晚上月亮长起来,在小土房顶上置一方桌,四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月亮升起来后点燃,对空鸣放火药枪,男女老少行了“拜月礼”,然后围坐一起吃饼赏月,直到夜半。
闹月,中秋节的晚上,苗族人沐浴着如丝如缕的月光,吹响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舞,“闹月”开始了。“闹月”中最活跃的是未婚男女,他们借机互相寻找意中人,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境纯洁明亮,许下婚誓,白头偕老。
抛月,福建南平、龙溪一带及台湾的一些地方,姑娘们在中秋夜打扮成“嫦娥”,来到事先布置好的“月宫”彩台上,先与观众一起唱歌,然后把绣有不同花朵的手帕抛向观众,如果观众拾的手帕与“嫦娥”手帕相同,就可以向“嫦娥”领赏。如果男青年看上“嫦娥”,就把手帕还她;姑娘如有意,就收下手帕,回赠戒指。
乞月,广东东莞等地,人们认为中秋晚上,是月老来为男女做媒的良辰,小伙子们往往在三更的明月下烧香燃烛,祈求月老为他们牵上红线。
偷月,湖南侗乡中秋“偷月”另有风趣。相传,中秋夜,月宫仙女下凡,把甘露洒遍人间。晚上,侗家姑娘打着花伞,偷偷来到自己心上人的菜园,借着月光采摘瓜果,希望月宫仙女为她们牵上红线,托月做媒。倘若能摘到一个并蒂瓜果,将预兆两人相亲相爱,琴瑟永和。
中秋给了我们看月的情思,看月的时光。看月的时候,我们有点儿感动,也有点儿感伤。虽然此刻最爱的人不一定在身旁,但这一缕月光却送给我们这一夜的温柔与想象,让我们在独处的时刻依然坚强。
月有圆缺,日有盈虚,日月递嬗,计转参横。弯月,也叫残月,分上弦下弦,它是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在宇宙天体运转中的反复演示。太阳属于全世界,而月亮只归少数人所有,这是一个既深邃又浅显的说法。小时候,每当在弯月下就迷惑不解地问奶奶,奶奶神奥憾然地对我说:“那一半是叫天狗咬去了。”从此,我便对天狗怀恨在心,但天狗在哪里呢?更是茫然。后来上学时,老师在讲台上用蜡烛代表太阳、镜子代表月亮、篮球代表地球反复照射演示才明白了弯月的形成过程。
弯月,弯而不丑,残而不缺,寂静而不寥落,空缺而不失落,愈显空灵、恬静、壮美而富有诗情画意。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空白,月亮空弦给人们一种清淡和高洁的美感,正好给人们提供一片心驰神往、深思熟虑的空间。在这里不用浓涂重抹和点缀勾画,就能思索和幻化出最理想的图画。我痴痴地想,孟姜女丈夫抛家奔千里修万里长城不得团圆,孟姜女风餐露宿千里携婴寻夫,当时也许是弯月受到感染而动容,孟姜女月下哭倒了长城。《二泉映月》是震撼灵魂的传世杰作,阿炳是旧社会一个盲艺人,他的《二泉映月》是抒写山泉景色的,他那如泣如诉深沉凄婉的曲子倾吐了凄凉的美硕和阳刚之气,我想,大概是他在演奏淋漓尽致之时,一下把二胡的弓弦抛到了天上,在碧空定格成了弯月。
弯月,有挖掘不尽的美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体味去发现。饱经沧桑的人说,弯月如梳;在天涯海角漂泊的游子说,弯月如船;挥汗收割的农夫说,弯月如镰;幼稚天真的孩子说,弯月如蕉……
弯月,如实地昭示了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真实面目。试想,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月盈月缺,形象公正地诠释了这个真理。圆月是弯月的积累,弯月是圆月的嬗变,由缺到全的过程更能启发人们警醒振作和奋发进取,并付出心血去填补空缺,使之盈满,实现“花好月圆”的理想。
弯月,己偏坠西天,但我还没有半点睡意,仍在静夜贪婪地欣赏着,享受着,思考着……
我个人感觉给你分一下啊,是按综合分吧,因为像vov这种主要是彩妆,我只能给它分到抵挡的护肤品里面。
低档:vov、美宝莲、妮维雅、曼秀雷敦
中低:the face shop、skinfood、za、missha
中档:欧莱雅、玫琳凯、薇姿、佰草集
中高:兰芝、雅漾
高档:婵真、雅诗兰黛、兰蔻
这个只是按照你给的来分的,高档的我觉得得算国际品牌了吧,什么海蓝之谜、希思黎这些才是最高的。
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特点:口头性、传承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 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情感的自发流露;又是他人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论述)
钟敬文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民间口头作品往往成为作家再创作的题材。民间文学孕育了作家文学,它表面上虽没有采用民间口头作品的内容,但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却接受了民间文学作品的影响,
2、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体裁往往为作家文学所遵循和运用。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体裁是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和流传而定型的,它既具有符合表达内容的需要,也具有人们欣赏的审美口味,因之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3、民间文学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为作家文学所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兴、双关、韵律是古今民歌常用的手法,也是古典和当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艺术表现手法:如白描手法是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主要手法,书面作品中也多运用这一手法。
☆★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的本质:
1、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2、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从自身感万物——神话的“自我中心意识”3、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民间传说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叙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民间故事。它的主人公是人,不是神。中国有数量众多、传播广泛的传说作品,它们不仅有值得重视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而且有令人倾倒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历久弥新的四大传说,可与任何作家文学名著相媲美。
简而言之:民众口头传承的,以历史、地方风物及习俗为中心的散文叙事作品。
★传说的内容与分类
(一)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包括:(1)政治历史人物传说(2)起义英雄传说(3)巧匠名医传说(4)帝王将相传说 (5)神仙传说 (6)文人传说
人物传说中大多是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也有少量的虚构人物,这些虚构人物在民众的心理上却往往将他们与历史人物同等看待,
人物传说的内容是现实的,人间的,不是超自然的。帝王将相、农民起义领袖、文人学士、能工巧匠。
(二)历史传说:
这类传说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它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它的侧重点在记事。
这类传说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人物传说重在记人。人物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一般是著名的人物,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是普通的百姓
(三)地方风物传说:
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含义主要为以下几点: 1、其内容常表现出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 2、这类传说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生动性 3、这类传说在旅游业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四)习俗传说:
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节日习俗传说、 婚丧习俗传说、 游艺习俗传说 )
1、年兽和贴春联、除夕守夜、放鞭炮风俗的起源
2、端午节纪念屈原。
3、宁波人八月十六过中秋节。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准备到宁波过中秋节,不料路上耽搁,迟到一日。但是,皇帝到来之前,大家都不敢过。乾隆下令: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本地就十六过中秋。
☆(传统)生活故事
(传统)生活故事是狭义的“民间故事”,它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大多反映各种生产劳动、家庭矛盾、朋友关系,也有长工与地主斗争等阶级关系的内容,或对社会恶习的讽刺和教训。因为它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世态人情,以及写实的手法,所以又称“世俗故事”和“写实故事”。
民间笑话也叫“民间趣事”、“滑稽故事”,主要是讽刺和嘲讽否定性的行为和现象的小故事,是口头的讽刺幽默小品。它只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段,故事简短,语言精炼而有机锋,结尾总能引人发笑,并使人在笑声中否定谬误和荒唐的言行,反思和警醒,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喜剧性和教育意义。
★民间歌谣是指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曲调等形式特征。民间歌谣一般是短小的,抒情成分较浓,与叙事成分较浓的史诗、叙事诗是有区别的。民间歌谣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组成的。
●民间歌谣按体裁分为以下几种:
(一)、山歌(二)、爬山歌(三)、信天游(四)、花儿(五)、民间小调
山歌: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歌词一般为即兴创作,题材极为广泛,看山唱山,见水唱水,歌词质朴、率直,内容多以反映劳动的欢悦、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主。山歌的音乐曲调一般具有高亢、嘹亮、简洁、爽朗、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等特点。
爬山歌: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汉族居住区。这个被称为“河套”地区的汉族居民,基本上时来自晋、陕地区的移民;爬山调的音乐风格之所以与山西河曲地区的山曲相近,这与这一带农民的“走西口”,把山曲大量带入此地有很大的关系。
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陕北、甘肃、宁夏北部汉族农民中的一个山歌歌种。信天游的内容以爱情和劳动生活为主,即兴编唱。
特点:①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②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
花儿:又称“少年”,在其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物的昵称逐渐成为该种山歌的名称,并统称为“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省毗邻的广大地区,是居住于这一地区的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保安等民族,在长期友好的毗邻关系中共同培育的一个歌种。
特点: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结合的方法演唱。
☆民间小调是一种在城镇中流行的民歌,故有“里巷之曲”之称。小调又叫“小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生活与风俗活动过程中。小调的内容题材相当广泛,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调的曲调抒情、流利,感情委婉、细腻,结构规整、均衡,节奏匀称、整齐。小调的种类主要有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地方性小调和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秧歌调等)。经典曲目:河北民歌《小白菜》、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江苏民歌《茉莉花》
☆★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概念:
民间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或哲理,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特点的民间文学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有的还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和教训意味。
谚语一般不独立存在,而是在人们讲话、写文章时加以引用,谚语有完整的结构和思想,语言巧妙、流畅,是短小的韵文作品,有一定的文学性。
●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1、精练是谚语的最基本的特征。谚语一般只用一、两句话,少则三、四个字,多则十多个字,就能概括一条经验,或说明一个道理。
2、谚语是充满文学性的“论说文”,也是包涵哲理和科学性的小诗,形象性是很突出的。
3、整齐和谐是谚语的另一特点。谚语除少数单句外,大都由两句或四句组成。
4、谚语结构严密,矛盾对立鲜明。
5、谚语富有较强的音乐感。
●民间谚语的基本内容和类型: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政治谚语
此类谚语鲜明地体现着群众对时事政务的关注与品评。主要表现在反映阶级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谚语,这些谚语形象地概括了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
二、经济谚语
商业贸易方面知识的谚语。
三、道德谚语
此类谚语关乎人的行为规范、品行修养等方面内容。
四、科学谚语
包括农谚、气象谚语、卫生谚语等。这些谚语总结、保存和传播了观察的结果和生产的经验,是短小有效的教科书。
民间抒情长诗:
民间抒情长诗,常常是人们在生活中有所感触时所唱,是民众创作并传唱的一种用于抒发感情的较长篇幅的歌谣。
民间叙事长诗概述:
民间叙事长诗是民间诗歌中的叙事体长歌,它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韵文故事。民间叙事长诗又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因此,也被称之为“故事诗”或“故事歌”。
民间叙事长诗按题材分为两大类:史诗和爱情长诗
史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结构宏伟、规模宏大、主题庄严的民间韵文叙事体裁,它记叙了一个民族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最初想象,以及民族迁徙、部落战争、英雄婚恋等重大事件,涵盖了一个民族诸如宗教、文化、习俗、信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样式。
史诗,可以分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两种。
☆ 英雄史诗是古代产生的赞美本民族英雄、讲述民族早期历史的长篇叙事诗。英雄史诗讲述的故事常常有一定的历史事件为原型,塑造的英雄也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故事一般讲述英雄带领本民族人民抗击侵略、保卫家乡、统一各部落(甚至对外扩张)的历程,在情节上有神话、传奇色彩。正如高尔基所说: “因为人民塑造了史诗的人物,就把集体思维的一切能力都赋予这个人物,使他与神对抗,或者与神并列。” “征服大自然的初步胜利,唤起了人们的安全感、自豪心和对新胜利的希望,并且激发他们去创作英雄史诗。”
我国的三大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中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它原是西藏民间流传千余年的口头文学,现已整理成书。全书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被称为“中国的荷马史诗”。
《格萨尔王传》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藏族历史上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多见。从《格萨尔王传》产生、流传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时间跨度非常之大,有一、两千年之久。
何谓荷马史诗:相传由盲诗人荷马所写,包括两部:《伊利昂纪》(《伊利亚特》24卷,15693行。《奥德修纪》(《奥德赛》)24卷,12110行
世界四大史诗: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附录:《格萨尔》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格萨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
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相比,《格萨尔王传》有几个明显特点: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活形态的史诗
史诗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被称之为“奇人”的优秀民间说唱艺人,以不同的风格从遥远的古代吟唱至今。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
从目前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看,《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
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
其中无论是正面的英雄还是反面的暴君,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刻画得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对以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形象描写得最为出色,从而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和故事情节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萨尔》史诗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给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同是写英雄人物,但却各不相同,写格萨尔是高瞻远瞩,领袖气派;写总管王则是机智、仁厚,长者风度。嘉察被写得勇猛刚烈,丹玛则是智勇兼备。人人个性突出,个个形象鲜明: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更是语言优美之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召树屯》是傣族一首爱情政治长诗,描写的是关于王子召树屯和孔雀仙女的爱情故事。作品情节曲折,语言优美生动,富有奇丽的神话色彩,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爱情不畏艰险的人物形象,歌颂了男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典雅的乐府与古朴的傣歌
——《孔雀东南飞 》和《娥并与桑洛》的对比解读
《孔雀东南飞》 是汉乐府民歌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叙事诗杰作。《娥并与桑洛》 是云南傣族地区家喻户晓的长篇叙事诗。
两首叙事长诗, 主题相同, 均为反抗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摧残; 情节相似, 为了维护真挚的爱情, 他们都同长辈亲属作了抗争, 最后都双双殉情; 结尾都应用了象征性的手法, 表达理想中的结局。两部作品形同姊妹花, 但因产生于不同的民族, 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滋养, 面对同样的矛盾,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有不同的性格表现,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
两首叙事长诗不同点:
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刘兰芝和焦种卿, 娥并和桑洛, 对爱情都忠贞不渝, 但他们的性格却有很大的差异。刘、焦性格温和儒雅; 娥并、桑洛性格开朗质朴, 两对青年男女性格的差异, 使两部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
二、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孔雀东南飞》 大量使用铺陈和排比, 有气势恢弘、精致典雅之美。《娥并与桑洛》在艺术上充分运用傣族民间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比喻、夸张、对比、映衬等, 使得这部长诗语言优美、含蓄,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文化特色的审美差异:刘、焦生长的文化背景是以儒家文化为源头的汉末。儒家思想把人看作是社会性的存在, 强调的是社会性而非个性。所以, 当个人的愿望与社会伦理发生冲突时, 他们只能以牺牲个人愿望为代价, 做道德上的完人。桑洛、娥并能够冲破门第观念, 克服重重困难大胆追求所爱, 与傣族文化密切相关。从傣族的历史看, 傣族处在原始社会的时期十分漫长。傣族在远古狩猎时代就形成的共同劳动、共同生存、互相合作和自由平等的原始集体主义伦理观念 。这种开放、不拘一格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傣族青年团结、勇敢、顽强的美德。
总之, 无论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