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刘兰芝
――读《孔雀东南飞》有感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引子
没有青山,没有潮水,只有默默伸向远方的道路,一路颠簸的马车承载着我满腔的悲痛。头顶盘旋的孔雀怅然遥望,那令人心悸魄动的歌声依旧唱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仲卿啊促卿,难道你我的缘分到了这离别的大道口就灰飞烟灭了吗?纵然是感彻肺腑的安慰,是似海深情的叮嘱,也止不隹我的眼泪啊!你可知道,些时此刻,我的心就像那随风飘落的黄叶,跌入无底深渊,让冰凉浸透,让泪水洗涤。
断不了的疼痛,伤在最不易察觉的位置,身体在流泪的时候,谁听得到?
曾经的不辞辛劳换来的却是今天这般棒打鸳鸯。到底是何罪过,让我背着负不起的债?来不及陪你一阵,来不及问你什么算永恒,甚至还来不及哭出声,我就这样头也不回,就这样去,就这样走……
风儿轻轻地吹呀吹,吹落我的眼泪;
泪儿轻轻地飞呀飞,带去我的伤悲
人儿轻轻地悲呀悲,心儿慢慢碎
梦儿轻轻地追呀追,花落随流水。
谁的旋律,将谁缠绕?谁的宿命,将谁纠结?谁的荒凉,让谁断肠?我感觉到了水的冰凉,在暗淡的月光下,我义无反顾地踏进这片冰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我仿佛看到了阳光灿烂但是黯淡在弥漫,时间的彼岸我仍凝视却被冲散。当思念慢慢分裂,当世界依然绕回你的脸,一切没有改变,我只有预感没有答案。于是,我吟道:胸中有血,心中有伤,不要什么月圆花好,不要什么笛短箫长。要穷,穷得像茶,苦有一缕青香。要傲,做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
后记
梦里,很多很多孤独行走的钟。一直、一直提醒我,时间在老去。那是花开,刹那芳华,我看着你,没有别离!
在进入角色之前,我必须尽量弄清楚,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你觉得呢?
刘兰芝真的很贤惠吗?焦母真的就那么蛮横吗?
人们认为刘兰芝贤惠,有素质,有教养。貌美自不必说。从小就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对待长辈也十分有礼貌。即使被休回家,说亲的人也是踏破门槛,看来刘兰芝可真算得上是白素贞级的人物。但是细心一点,我们不难发现,总还有无法解释的地方,也许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刘兰芝亲口说的。刘母也说过类似的话,说明刘兰芝确实是进过辅导班的。但并不是说,刘兰芝的品德就像素一样洁白,刘兰芝的性情就像歌曲一样柔美,刘兰芝的行为举止都合乎书中的规矩。被母亲强迫学这学那,她是否有过不满呢?她有没有自己的心眼呢?可能她天生就不是个逆来顺受,任劳任怨的人,也许四五年的艰苦学习让她变得性格乖张,或者她根本就是个攻于心计的人,这些我们都无法确定。但刚一上场就自吹自擂,接着埋怨婆婆蛮横,这似乎不是一个封建家庭的贤淑妻子能做的吧。起码可以看出,她并不很大度,并不具有贤妻良媳的规矩意识。两三年的压迫,是谁都会埋怨,但从她的话中,明显可以看出推卸责任和含糊其辞的态度。不是吗?我都没有错,都是婆婆不好。不行了,我吃不消了。你也别怪我情薄,让我回家吧。她是这么说的吧。
她哪里是真的要回家啊!大家有目共睹的,就是因为无法和仲卿在一起,刘兰芝就“举身付清池”,如今她怎舍得离开?鄙人分析,这女人嘛,大家也都知道,在这种时候闹一闹是很正常的,其实就是要仲卿关心她一下,宠她一下,让她感觉在仲卿心里自己还是很重要的。这个动机如此明显,让我们可以猜测到,刘兰芝不太像一个乖乖女,最起码她总有点任性,带点自我的性格。她可以为爱人忍受织机前的寂寞,但绝不甘心做家庭的附属,在感情上,她必须获得一定的尊重,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对丈夫她必须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这又是会引起焦母强烈不满的,造成无法解决的矛盾。即使是在当代,这样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依然无法解决,更不要说在那样一个尊卑等级森严家教礼法繁杂的时代。所以,焦母的不满是应该得到我们的理解的。可是依刘兰芝如此性格,她受了委屈,在骨子里就断绝了与婆婆的恩义了,她并不是个大度的人嘛,顶多因为你是婆婆,我尊重你一下,我可不是真怕了你。现在刘兰芝的反攻就在自吹自擂和绵里藏针中展开了。
在鄙人看来,刘兰芝的“闹”其实是要仲卿与她建立统一战线,在婆婆为难刘兰芝时向着她一点。这种伎俩,在影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已被无数艺人表演得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但仲卿没看过电视剧,又是个老实人,他无法揣测妻子的心思,本来嘛女孩的心思最难猜嘛。但他也实在是愚,还真跑到母亲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效果无疑是反面的。焦母也是女人嘛,也有十分敏感的神经。看见儿子突然跑过来作出这副可怜相,就是为了老婆,为了一个区区贱内,还顺带威胁母亲,真是要多没出息有多没出息,要多没礼节有多没礼节,于是怒火中烧,口不择言叽里呱啦就骂了一通,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人说焦母蛮横无理,并且一手酿成了悲剧(说封建礼教也是一回事),依鄙人看则不然。从母子对话中可得知焦家原是大户,现在家主做小吏,算是家道中落。但作为一个大户人家,还是少不了应有的教养和架子。对于刘兰芝,自然也是严格要求。既然家道中落了,在外面肯定受了不少冷眼,不好摆架子,那在家里的威信就更不能丢了。现在媳妇倚着自己那点条件,那点资本,就行为自主,想搞妇女独立,真是反了!其实事情原本不会很大,可能买来一只鸡婆婆说炖着吃兰芝非要炒着吃,可能仲卿感冒了要买药婆婆说中药好兰芝非要说西药快,本来都是小事,但在婆婆眼里就有另一番意义了。现在连儿子都被她迷住了,竟然顶撞起母亲来,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清官难断家务事。刘兰芝和焦母谁更有理一些,很难说。不过按惯例,刘兰芝来家三年一直未续香火,她就应该乖一点了。就诗歌内容来看,说婆婆虐待刘兰芝也无确凿证据。双方可以说是各执一辞。人们认为焦母蛮横,不讲道理,可能是因为婆婆说话狠了点,且未说明刘兰芝“自专由”的具体罪状。其实仅凭这个就作出判断诚不足取。那个黄鹤楼的徐九经就是断了个二男争一女案而弃官卖酒的,其中便有“侯府报门进,王爷连声请”的故事。受害方侯府让他按军规通报进门,毫不客气,而纵子抢亲的王爷到王府门口迎接徐九经。同样的,不能只凭婆婆和媳妇的表象就对这比歌德巴赫猜想还要难搞的婆媳问题妄下定论。
其实可以想见,焦母对刘兰芝还并未厌弃到非谴不可的地步,也许她还是希望能和平解决内部矛盾的。罗敷似乎是婆婆的“梦中儿媳”,在见识了她的乖巧、懂事之后,焦母可能暗自感叹:要是我家媳妇有这样就好了!原文并未明确说是她主动提出要遣刘兰芝的,只是在仲卿惹怒她之后,才说了一番气话。若刘兰芝没有什么让人不能忍受的地方,若刘兰芝真的像自己说的那样好,焦母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虐待她?为什么还要遣她走?焦母是心理变态吗?
而当仲卿来跟她死别时,焦母又是何其悲痛!儿子啊,不要为了那个薄情的女人丢下娘啊!邻家的罗敷长得漂亮,我就快为你求到了!你可别做傻事啊!这时的焦母近乎语无伦次,无比可怜,她会是个蛮不讲理毫无感情的人吗?而仲卿在死前几经犹豫,其实也是放不下母亲。
而刘兰芝呢?她的任性害了自己,害了焦家,也害了前来提亲的太守。在刘兰芝向焦母告别的话中,暗藏有一股辣味。可以说,这段话表面是自谦,其实是恶毒的外交辞令,是台词,是演戏给旁边的仲卿看,让他看看,究竟是自己没教养还是婆婆蛮横。于是焦母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到现在还惺惺作态,从此与你恩断义决!刘兰芝心计颇重,临走了还要在仲卿面前提自己的嫁妆,什么意思,不言自明。
然而后来的事让刘兰芝陷入绝境。她做事冲动,由着性子来,到这一步,却也没了主意。当她一开始在沉默中爆发,向仲卿诉苦后,感情的冲动就一直笼罩着她。二三年的阴暗生活消磨了她的耐性,不甘逆来顺受的性格缺乏幸福的滋润,也溶蚀了她的理智。没有了理性的束缚,冲动任性无限泛滥。前路渺无希望,那就一条路走到黑吧。
对了,说了这么多,应该要转入正题了。如果我是刘兰芝呢?那就乖乖在家织布,少惹是非,赶快生个小孩子,保住地位。最后就等待那个难缠的婆婆撒手人寰啦。
假如我是刘兰芝,我会等待我的爱人,不会自取灭亡,死了可以一了百了,不用伤心,不用难过,可是没了希望,只有活着,有期望地活下去,才可以拥有。我想,如果刘兰芝知道自己死后,焦仲卿会徇情,她一定不会投湖。等待不代表永远等。假如我是她,我会给自己一个期限,在这段时间里,如过还是等不到,我就会放弃,去开始我新的生活,我想,如果他真的爱着我,当他忍到极至时,他也会不听母亲的劝告,打破世俗来找我,和我一起生活。
我不会去死,虽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是我却认为跟自尊和骄傲相比,这二者就不那么重要了。刘兰芝选择了死,她是自私的,因为她没有顾及到家人。自古以来,爱情是很高贵,可是亲情是血浓于水的啊!
焦仲卿说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真的很让我感动。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动。可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男人共有的本性。对于男人,何必太在乎呢?谁没了谁都可以活。爱情,它伟大,它富有传奇的力量。可是爱情也是一种毒药,让人失去理智的毒药。我相信真爱,但我不相信永恒,永恒也只是瞬间的,如昙花一现。假如我是刘兰芝,我不会去死,活着才美好,活着可以有奇迹,死了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可是这样的悲剧又怪得了谁呢?怪焦母的无情,怪刘兰芝的痴情,还是怪焦仲卿的懦弱呢?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是当时的社会。世俗不许,我们就不能去破坏,好可悲。“父母之命不可违”,可是自己的命应该是自己主宰的,不是天,也不是父母,怪只怪当初的社会太封建,怪那时的世俗太根深蒂固。假如我是刘兰芝,或许就没有这段悲剧。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谴,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假如我是刘兰芝,那我的故事将会是这样:
我从小生长在乡间,在我很小的时候娘亲就开始教导我怎样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我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期盼有一天穿上嫁衣披上盖头嫁给一个自己心仪的如意郎君。
在我十七岁那年,母亲和媒人替我定了门亲事。那个男子是庐江府的一个小吏,我们从未见过面。
在出嫁的那天,当我穿上嫁衣的时候我显得很平静,并不像自己往夕想象的那般喜悦与兴奋。可能是由于我从未见过我的新郎官或者是别的什么。
当我踏进男子的家门时,我的内心仍然很平静。我按着他们的安排一步步的将这婚礼往下进行。进入新房后我一直安静地坐着,什么都不想也不想想什么。
房门被慢慢推开了,我知道是他进来了。他走到我的根前一直安静地站着,始终没有掀开我头上的红色盖头。过了许久,他终于开口说了句:“今晚你睡床上吧,我就睡地上”。我发觉他的声音很温柔很好听。慢慢地我掀起盖头,看见一个高挑清瘦俊爽的男子站在我的面前。我有点害羞地说:“你——”。他看着我轻轻地微笑着,看着他的微笑我莫名地什么话都说不出了,我傻傻的也对着他笑。此后这一夜我们便什么话都没有说了。
“兰芝,兰芝”仲卿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叫醒我,然后便快速地整理好地上的被垫到府里去。我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我经常一个人在黑夜里独守着空房。我们结发已经一年多了,但是我和他从未共枕过,甚至他从来都没有抚摸过我。在每个没有他的黑夜里,我都一个人依缩在床角独自流着泪水。我自己对自己说:“我是焦仲卿的妻子,我是他的妻子————”。
婆婆是不喜欢我的,因为我没有给她一个孙子。每天我都不停地织着布,两三天织五六匹,婆婆仍然是嫌我太慢。每次她骂我的时候我都是静静地听着。然后便回到房里独自哭泣,想着仲卿俊朗的笑容。
那天婆婆骂我骂的很凶,我整整哭了一夜。在夜里我看着自己的泪水渗透了整片枕巾。我恨恨地咬着自己的嘴唇,我感到好孤独,我是多么渴望仲卿的抚慰。
第二天,仲卿回来了。我站在他的面前看着他的笑容,那是我曾经一直深爱的笑容。“仲卿,婆婆似乎对我很不满意,请你禀告她老人家,让我早日回到娘家”。我看着那个我曾经一直深爱的笑容在仲卿脸上慢慢地消失。他看着我没有说一句话便转身走向婆婆的房间。在他转身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不知道当一个女子说要离开时不是真的想要离开,而是真的想被挽留。他就是这样,永远都不懂永远都不懂一个叫刘兰芝的女子。
我站在门外偷听着他与婆婆的谈话,只是为了想知道他会说什么。
“母亲,兰芝一直行事有礼妥当,你为什么对她不满意呢?如今她要我们把她送回去,这样怎么可以。”
“我就是对她不满意,你给我把她快点送回去。我对你说东家有个姑娘长的又可爱又美丽,我替你去求亲”。
听到这里我便支持不住了,因为我真的真的要哭出声了。我强忍着哭声跑到房里,我看着镜子中面容憔悴的自己:“难道我不美吗?难道就是因为我不美,他才一直不愿同我共枕,难道就是因为我不美————”。
我在镜子中看着仲卿低着头走进房间,我强忍着双眼中的泪水极力听清他对我说的每一句。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把自己精心地装扮了一番。我慢慢地走到仲卿面前:“我美吗?”仲卿看着我不说一句话,我转过身发现有冰凉的液体滚落在我的脸上。“兰芝,我-----,”我站住了,我,我在等他说些什么,但“没,没什么。”我继续往外走不能回头。
仲卿骑着马行在我的马车前,我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我读不懂他的背影,就像他始终读不懂我一样。
我回家才十多天,县令就派来了一个媒人,说县令有个三公子品貌出众。
“你可以亲自答应媒人去。”娘亲说。
我含着泪说:“母亲,不,仲卿说他会来接我,我相信他还有一些话想对我说,一定------。”
过了几天,仲卿依然没有来接我。月明星稀,我对着苍空独自哭泣:“他会来接我吗,会吗?”
不久,太守又派郡丞来做媒。娘亲帮我谢绝了。哥哥听说这件事后大声对我说:“那个小府吏有什么好。如果你不嫁给太守的公子,我看你往后打算怎么办。”
这一次,我没有哭。我仰起头说:“哥哥说的确实有理。既然我已经被休回到娘家,那往后就全按哥哥的主意吧,答应这门亲事办理婚事。”
“刚才得到太守的来信,明天就来迎娶你。你为什么还不快做嫁衣?不要让婚事办得不成样子!”娘亲说。
我默默无声,用手帕掩住脸不让自己哭出声来,眼泪却禁不住像流水一样倾泻出来。阴沉沉的天色将晚,我做好了嫁衣。看着红色的嫁衣,我躲到门外失声痛哭。我是爱仲卿的,在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笑容时,我便知道他将会成为我这一辈子中最重要的人。爱,可能就是丘比特手中的那一根箭,当它穿连了两颗心的时候又同时刺伤了它们!我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得到他的一个回答,只是为了
不久,仲卿终于来了。当我听到那熟悉的马叫声,便知是他来了。我遥遥望去,发现仲卿正在远远地注视着我。那眼神我依然读不懂!
“我已经许配给别人了,你来还有什么用。”我佯装气愤。
“那我就祝贺你能高迁啊。”他轻描淡写地说着。
我怔住了:“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对,这不是我要的答案。怎么会这样呢?!到底是那里出了错!我看着仲卿的眼神,他的眼神深邃而又落寞,我读不懂。
风大天冷,寒风把树木都摧残了,庭院里的兰花上结满了浓霜。
一直以来,一个叫着刘兰芝的女子只是想要她夫君的一个答案;只是想他对她说三个字;只是想他能拥抱她;只是
出嫁这一天,牛马乱叫。黄昏暗沉沉的,我走进了青布帐棚。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来到清水池旁。我又想起了仲卿的笑容,我只是想知道一个答案,仅此而以。为什么他始终不懂,难道他真的不喜欢我;难道对我说那三个字就真的那么难。
“我的命今天完结,魂魄要走了。让尸体长留人间吧!”我撩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
冰凉的池水温柔地流过我的每一块肌肤,我慢慢的无法呼吸。我的血液开始凝结,我感受不到痛疼,只是听到自己心滴血的声音。我眼角冰冷的泪水在池水中没有人能看见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本是两情相悦,但却其中滋味熟能相知。旦愿天下有情人不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些够吗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要说我国古代最经典的情侣,大家第一印象肯定会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和焦仲卿,或是项羽和虞姬,唐玄宗和杨玉环等等。诚然,他们的爱情可歌可泣,尤其是前两对,双方还一同殉了情。
美好的爱情固然令人向往,而除了这些令人敬佩的爱情外。还有不少反面案例,譬如陈世美,就是古代渣男的典范,发妻为他操劳,供他读书,而功成名就后却抛弃糟糠之妻,转头做起了驸马,最终被包公斩于狗头铡之下。
而古代还有这么一位男士,他和陈世美的做法完全相反。功成名就后的他不但没有抛弃原配,甚至还主动前往找寻发妻,他便是薛平贵。
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在民间的知名度同样很高,王宝钏本是大唐宰相王允最小的女儿。她的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兵部侍郎苏龙,一个嫁给了骠骑大将军魏虎。唯独王宝钏到了结婚年纪,却一直没个着落。王允没少为宝钏介绍富家公子,但宝钏心中自有一套择夫标准,把这些贵公子全给拒绝了。
那么,王宝钏的结婚标准是啥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慕权贵,不贪虚名,只想找个有才有德的如意郎君。奈何那些富家公子都是酒囊饭袋,王宝钏一个也没看上。
后来一天,王宝钏去庙里拜佛烧香,回来时特意挑了一条小路返回。未曾想,在这条小路上,王宝钏和丫鬟们遇到了四个匪人。他们见宝钏长得好生漂亮,便动起了歹心,欲上前行非礼之事。
也正是这会,王宝钏的白马王子出现了。只见一个男子拿着扁担对这4个匪人就是一顿揍,在他的帮助下,姑娘们得以脱险。而王宝钏也是被这人孔武有力的架势迷住了,自己要找的勇武之夫,不就在眼前吗?
带王宝钏收了惊后,定睛一看此人原来是自己府上的帮工薛平贵,只见薛平贵英气逼人,手中扁担如长枪一般油光水滑,王宝钏着实是动了心。
不过她也明白,这门亲事门不当,户不对。父亲平日里最心疼自己,怎么会允许这样一个下人迎娶自己。为了嫁给薛平贵,王宝钏想到了一个好计策,即用抛绣球的方式招亲。
因为绣球在自己手上,王宝钏想给谁就给谁。虽然王允当天招呼了一大群富家子弟在台下接绣球,但王宝钏却只瞅中了在角落里扫地的薛平贵,对着他就把绣球精准砸了过去。
捡到绣球的薛平贵一脸迷茫,拿起绣球还给了老爷。而王允则气愤不已,一个下人怎么要乱接绣球。但此时宝钏却高兴坏了,她铁了心要嫁薛平贵。王允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便威胁宝钏如果嫁给薛平贵,就要和她彻底断绝父女关系。没想到,王宝钏完全不吃这一套,她甘愿被父亲赶出王府,和薛平贵私奔。
随后两人来到武家坡地界,在这里筑起了一座寒窑,并在寒窑里举办了婚礼。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王宝钏相当开心。
事实证明,王宝钏眼光确实不错,找了一个潜力股。在和宝钏度过蜜月后,薛平贵认为男儿志在四方,想要外出打拼。见夫人不舍,薛平贵便留下誓言,出人头地后我必把你接出寒窑。同时,也怕耽误宝钏一辈子,还说三年后若未归来,便请宝钏再嫁他人,不必等自己。
而薛平贵也赶上了好时候,当时正值西凉大乱,唐朝需要用兵,薛平贵便参了军。结果因为被自己二姐夫暗算,薛平贵又兜兜转转到了西凉阵营。在这里,薛平贵得到了真正的赏识,西凉王不但收他为义子,还强行要把女儿嫁给薛平贵。
虽然薛平贵一心报唐,一开始并不想为西凉国效忠。但耐不住西凉王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娶了西凉公主。而西凉王去世后,王位更是直接传给了薛平贵。他也从一介穷小子,摇身变成了西凉王。
而此时离薛平贵离开寒窑已过去18年,当上西凉王后,他才猛然记起王宝钏在寒窑中等他。他原本已不抱期望能接回宝钏,但还是去了武家坡一趟。结果寒窑里竟还亮着油灯,宝钏竟在寒窑苦等了他18年,并且18年来一直没有改嫁。
大喜不已的薛平贵将宝钏接回了西凉国享受富贵,并封宝钏当了皇后。然而,宝钏进宫后日子过得并不开心,她发现薛平贵早已不复当年那般,比起自己,他或许更重视西凉公主。
结果,仅接回宫后18天,王宝钏便因抑郁离开了人世。薛平贵心情可谓五味陈杂,虽然他觉得自己应该伤心不已,但事实上并没有,反倒是松了一口气。
为何薛平贵对王宝钏的死会感到如释重负呢?笔者认为他一直背负着这样一个思想包袱,即如果我不迎娶王宝钏,就成了像陈世美那样的负心汉,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况且当年宝钏待我不薄,盯着断绝父女关系的压力跟我私奔,我不能如此不义。
而思想包袱是一回事,经过18年的分居,事实上薛平贵很难说对王宝钏还有感情,更多的则是感激。比起宝钏,现在的他其实更爱西凉公主。这就是王宝钏进宫后倍感失落的原因,女人的直觉一般都相当敏锐,她也能感觉出来薛平贵对他的爱消失了。
但碍于情理,薛平贵不得不和宝钏相敬如宾。直到王宝钏去世,他心里的包袱终于放下,所以才会松了一口气。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