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高贵大气的女孩名字系列一: 周花莹 / 《怨春风》 / 赵鼎 / 宝鉴菱花莹
周烟絮 / 《临江仙》 / 李之仪 /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周冰凝 / 《青门饮》 / 时彦 / 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周水莹 /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 上官昭容 / 参差碧岫耸 莲花 ,潺湲绿水莹金沙
周夜柳 /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 宋之问 /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周黛双 / 《双双燕 咏燕》 / 史达祖 /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周甜雪 / 《送曲山人之衡州》 / 司空曙 / 白石先生眉发光,已分甜雪饮红浆
周黛亦 / 《菩萨蛮》 / 纳兰性德 /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周芷幽 / 《悲回风》 / 屈原 /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周欣新 / 《乞食》 / 陶渊明 /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周诗敏 / 《赠诗僧道通》 / 苏轼 / 安州僧仲殊诗敏捷立成,而工妙绝人远甚
周雨寒 / 《忆江上吴处士》 / 贾岛 /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周梦香 / 《山坡羊》 / 薛昂夫 /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周翠凤 / 《归国谣》 / 温庭筠 / 香玉,翠凤宝钗垂□□
周紫梅 / 《早春行》 / 王维 / 紫梅发初遍
周海亦 / 《幸武功庆善宫》 / 李世民 /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
周兰芝 / 《示孟郊》 / 孟浩然 /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周歆瑶 /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送神》 / 乐府 / 礼修鼎俎,奠歆瑶币
周妙华 / 《渔家傲》 / 可旻 / 妙华供养他方佛
周怜晴 / 《赋得花发上林》 / 王储 / 散白怜晴日,舒红爱晚霞
周念双 / 《玉蝴蝶》 / 柳永 /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周碧霄 / 《横吹曲辞长安道》 / 韦应物 / 低鬟曳袖回春雪,聚黛一声愁碧霄
周春雁 / 《遐方怨》 / 温庭筠 / 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
周依丹 / 《夺锦标 送李景山西使 此首见刘辑滕宾涵》 / 滕宾 / 念瞻依丹阙,捧红云、金泥调屑
周绿芸 / 《庚寅二月朔积雪初霁过和山见雪深堂瑞香盛》 / 艾性夫 / 供佛省烧苍柏子,薰书不藉绿芸囊
周菲美 / 《悼妓东东》 / 窦巩 / 芳菲美艳不禁风,未到春残已坠红
周觅双 / 《月照梨花》 / 陆游 / 胸酥臂玉消减,拟觅双鱼
周诗霜 / 《蝶恋花》 / 王采 / 新篆题诗霜实就
周寒梅 / 《杂诗》 / 王维 /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周翠影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李白 /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周万英 / 《红毛刀歌》 / 秋瑾 /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周紫纹 / 《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 / 李商隐 / 飘飖被青霓,婀娜佩紫纹
周紫英 / 《菊荣一篇五章》 / 萧颖士 / 紫英黄萼,照灼丹墀
周柳青 / 《送别诗》 / 无名氏 /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周诗如 / 《金人捧露盘》 / 辛弃疾 /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
周月虹 / 《萍》 / 李峤 / 二月虹初见,三春蚁正浮
周烟絮 / 《临江仙》 / 李之仪 /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周芳雅 / 《水龙吟》 / 无名氏 / 仗谁人惜取,孤芳雅致,作春光主
周若雪 / 《公无渡河》 / 李白 /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周寒宁 / 《辰州建中四年多怀》 / 戎昱 / 竹寒宁改节,隼静早因禽
周江静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谢朓 /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周静嘉 / 《既醉》 / 诗经 /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周蕊幽 / 《满江红》 / 陆游 / 疏蕊幽香,禁不过、晚寒愁绝
周海秀 / 《 鹧鸪 引》 / 王恽 / 淮海秀,已平分
周映花 / 《柳枝》 / 和凝 / 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娥颦
周语兰 / 《鹊桥仙》 / 无名氏 / 笑语兰孙共醉
周晓云 / 《醉桃源》 / 秦观 / 楚台魂断晓云飞,幽欢难再期
周香柏 / 《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纪事书情呈十二韵》 / 窦巩 / 肯滞荆州掾,犹香柏署衣
周露莹 / 《云母泉诗》 / 李华 / 琼浆驻容发,甘露莹心灵
周忆香 / 《氐州第一》 / 方千里 / 忆香闺、临丽景,无人伴、轻颦浅笑
周秋雪 / 《满江红》 / 吴文英 / 梅子未黄愁夜雨,榴花不见簪秋雪
周春竹 / 《忆江南》 / 白居易 /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周丹烟 / 《引泉诗》 / 陆龟蒙 / 凫伯弄翠蕊,鸾雏舞丹烟
周佩青 / 《望海潮》 / 陈德武 / 但金缄白雪,锦佩青萍
周雪雁 / 《塞垣行(一作崔融诗)》 / 崔湜 /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周冰晴 / 《试越裳贡白雉》 / 王若岩 / 冰晴朝映日,玉羽夜含霜
周亦雅 / 《以酒渴爱江清作五小诗寄廖明略学士兼简初和》 / 黄庭坚 / 廖侯劝我酒,此亦雅所爱
周亦凤 / 《向常侍》 / 颜延之 / 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
周姓高贵大气的女孩名字系列二: 周江静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谢朓 /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周紫菱 / 《相和歌辞采菱行》 / 刘禹锡 /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
周紫纹 / 《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 / 李商隐 / 飘飖被青霓,婀娜佩紫纹
周寄梦 / 《寄卢先辈》 / 杜牧 / 一从分首剑江滨,南国相思寄梦频
周惜霜 / 《送杨孟容》 / 苏轼 / 殷勤与问讯,爱惜霜眉厖
周云慕 / 《送周正孺知东川》 / 苏轼 / 岂云慕廉退,实自知衰冗
周琼华 / 《清都观答幼遐》 / 韦应物 / 兴高清露没,渴饮琼华浆
周冰花 / 《瑞鹤仙》 / 吴文英 / 引翠针行处,冰花成片
周月荷 / 《贺新郎》 / 吴编修 / 六月荷风芗州路,北螺山、别是般滋味
周梦倚 / 《 鹧鸪 天》 / 苏庠 / 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周万珠 / 《喜迁莺》 / 赵温之 / 天涯庾岭上,万珠浮动香千里
周青寒 / 《沙苑行》 / 杜甫 / 苑中騋牝三千匹,丰草青青寒不死
周红素 / 《美女篇》 / 王琚 / 浓纤得中非短长,红素天生谁饰妆
周梅红 / 《菩萨蛮》 / 苏轼 / 小梅红浅江南峤(起名网)
周丹丽 / 《次韵许子大李丞相宅牡丹芍药诗》 / 洪炎 / 次韵许子大李丞相宅牡丹芍药诗山丹丽质冠年华,复有余容殿百花
周水冰 / 《别綦毋潜》 / 王维 / 渭水冰下流
周万珠 / 《喜迁莺》 / 赵温之 / 天涯庾岭上,万珠浮动香千里
周娇语 / 《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 / 白居易 / 笛怨音含楚,筝娇语带秦
周佩玲 / 《琴曲歌辞湘妃列女操》 / 鲍溶 / 暗携女手殷勤言,环佩玲珑有无间
周雪丽 / 《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 / 白居易 / 收将白雪丽,夺尽碧云妍
周琼桂 / 《莺啼序》 / 高似孙 / 曲琼桂帐流苏暖,望美人、又是论千里
周月爽 / 《满路花 赠文山周先生》 / 王处一 / 满头风月爽,一粒刀圭,太虚仙路亲行
周香春 /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 李贺 /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周欢梦 / 《双头莲》 / 陆游 / 悲欢梦里
周玉儿 / 《花犯》 / 方千里 / 谩叹息、玉儿何许,繁华空逝水
周听枫 /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 杜甫 /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 菊花 开
周紫芹 / 《题裴处士碧虚溪居》 / 王建 / 春圃紫芹长卓卓,暖泉青草一丛丛
周玉英 /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 陈子昂 / 密色滋玉英
周静曼 / 《题僧院紫竹》 / 陈陶 / 色静曼仙花,名高给孤独
周晓花 / 《小重山》 / 和凝 / 晓花擎露妒啼妆,红日永,风和百花香
周听枫 /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 杜甫 /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 菊花 开
周晓艳 / 《西江月》 / 谢逸 / 晓艳最便清露,晚红偏怯斜阳
周黛双 / 《双双燕 咏燕》 / 史达祖 /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周雨嘉 / 《後杂兴》 / 陆游 / 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
周自清 / 《娇女诗》 / 左思 /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怀宁县小市镇的小吏港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古镇小吏港,历史上曾名焦吏港、晓市港、小市港,现小市镇,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曰花山。“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古时“花”、“华”通用,花山即华山。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
作者简介
徐陵(507-583年),南朝文学家,字孝穆,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其父徐擒是南朝时著名的宫廷文人,宫体诗重要作家。徐陵也以写宫体诗和骈文著名。在梁时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在文帝、宣帝时,朝廷重要文件都由他起草,其诗文注意形式美,追求工丽绮绝,后人辑有《徐孝穆集》,自编《玉台新咏》。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呼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诚如上述引文的分析。又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划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划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一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篇开头,“也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 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宝贵不能*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此诗在结构上的细密还表现在呼应映衬上。《采菽堂古诗选》曾指出:“凡长篇不可不频频照应,不则散漫。篇中如十三织素云云、吾今且赴府云云、磐石蒲苇云云及鸡鸣之于牛马嘶,前后两默无声,皆是照应法。然用之浑然,初无形迹故佳。乃神化于法度者。”诗中在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的确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也加强了阅读这篇作品时浑然一体的感觉。此外,兰芝别仲卿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也在诗中有暗伏、有照应,显示了结构上的精细和诗思的缜密。
《孔雀东南飞》细针密线的结构特色,得力于繁简得当的剪裁。刘兰芝、焦仲卿的故事,头绪纷繁,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会散漫无所所归统。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道:“作诗贵剪裁。入手若叙两家家势,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语了之。极长诗中具有剪裁也。”《采菽堂古诗选》看法更深入:“两家闻二人之死,仓皇悲恸、各怀悔恨,必有一番情事。然再写则沓拖,故直言求合葬,文势紧峭,乃知通篇之缕缕无一闲语也。前此不写两家家势,不重其家势也。后此不写两家仓皇、不重其仓皇也。最无谓语而可以写神者,谓之不闲;若不可少,而不关篇中意者,谓之闲。于此可悟裁剪法也。”裁剪中最易引人误入迷途的就是这些所谓若不可少却不关篇意的材料。其实,一些表面看来必不可少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材料和最需花费笔墨的材料。有些只需略作交待就行了,如诗中两家家势、死后家人悲恸后悔等等。这里,关键是抓住“篇中意”对诗材加以选择,组织,突出主要线索、主要情意。
诗中对详写部份的处理是极为出色的。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话别,兰芝辞婆和太守迎亲等,都是浓笔重彩的段落。这些段落在整个长诗中都是直接关系到刘焦爱情悲剧的关键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渲泄,对题意的显示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更妙的是,这样的浓笔重彩,在全诗自然、朴实、流畅的基本风格中,起到了丰富色彩的作用,使整个描述的节奏疏密有致,快慢有度。沈德潜的这段评语具有真知灼见:“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恐无色泽。中间须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炫。如篇中新妇出门时‘妾有绣罗襦'一段,太守择日后,‘青雀白鹄舫'一段是也。”
天柱山最佳时间:安庆属于亚热带沿江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雨,夏日艳阳高照,平均高温约为37℃,冬季虽霜雪稀少,但平均低温约为-7℃,秋季多晴朗天气,气温适宜,最适合出游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东临长江,西连大别山,雄峙江淮。天柱山因主峰雄伟峭拔如擎天一柱而得名。据《史记封禅书》载,公无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封为南岳。至公元589年,隋文帝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仍以古南岳而受人仰慕。又因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所以又称为安徽的源头山。天柱山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分八个景区和三个外围景点,有45峰、17岭、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景区内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于一身。198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92年又被批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0年获AAAA旅游区称号。这里处于南温带和北亚热带的交汇地带,动植物种类丰富,有植物119科,千种以上,主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珍稀动物数十种,至今仍有虎豹出没于深山密林。珍贵植物有香果树、红豆杉、天女花,特别是成片的珍珠黄杨与云锦杜鹃,伴生于海拔千米地带,形成高山特殊的景观。珍贵动物有花面狸、琴鸟、四声杜鹃、娃娃鱼等。
天柱山为古皖文化荟萃地,人文景观博大精深,摩崖石刻遍布山中。始自汉武封岳,即为道教发祥之都。道教尊天柱山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禅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来驻锡;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显赫一时;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历代文学和书法之精华;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将新石器时期原始风光重现。
天柱山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白居易赞美天柱山的诗句;李白的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苏东坡的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居为终老之计,流露出他们把天柱山选为自己归宿的愿望,足见其迷人之处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阳刚之气的擎天一柱,又有构成挺拔之躯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飞瀑,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还有全国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炼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天柱山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自然风光雄奇灵秀,雾潮云海,瑰丽壮观,兼具黄山之雄奇、庐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飞瀑流泉,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白居易赞美天柱山的诗句;李白的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苏东坡的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居为终老之计,流露出他们把天柱山选为自己归宿的愿望,足见其迷人之处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阳刚之气的擎天一柱,又有构成挺拔之躯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飞瀑,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还有全国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炼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天柱山奇峰林立,天柱、飞来、天狮、莲花、天池等大大小小45座山峰,或奇伟突起,仰摩霄汉,或比肩巍立,身遏行云。主峰海拔1485米,孤身突起,石骨嶙峋,峭立如柱,群山拱卫,屹然独尊。天柱山水资源十分丰富,泉、瀑、溪、潭,随处可见。或飞流直下,或林间潺潺,或山鸣谷应,或清澈可鉴。深山幽林中又有洞穴,以宽敞可容几千人的观音洞为最。纵横交错,缠绕诡秘的峡谷中,以飞来峰下的天柱一绝神秘谷最为奇险。谷底54个洞穴形态各异,云集交错,洞连洞,洞套洞,洞洞相连,人游其中,狭窄处须屈身匍行。谷旁古树虬枝,谷内怪石异草,恍似仙境,引人入胜。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松竹海,构成了天柱山的隽隽秀色。危崖险峰中,交替闪现的云海、佛光、日出、晓霞、雾淞等时景,云蒸霞蔚,更使天柱山胜景常在,春颜长驻,引人折腰。来天柱山旅游,走在古皖大地上,你还可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文化遗址领略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可以在中国最早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合葬的孔雀坟前,体会他们那不屈的反抗精神,舒王台,留下了王安石秉烛夜读的身影;胭脂井,映照过三国美人大乔、小乔的容颜。
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的万涧古戏楼上余音绕梁,石牛古洞边的摩岩石刻,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神韵犹存。登临觉寂塔、太平塔,心旷神怡;乘竹筏皖河漂流,则情趣无穷。天柱山的灵气还孕育出了京剧创始人程长庚、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新秀韩再芬等艺术精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以其雄奇灵秀的山水、令人赞叹的文化、争奇斗艳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气候,构成了独特的自身价值,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境,陶冶情操的圣地。
文化底蕴作文写作技巧
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上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略秦也略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略者丧故曰:弊在略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文化底蕴作文写作技巧
第一讲 文化作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一、引言 “文化作文”风靡全国
近几年高考作文战场上,一支异军突起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高扬着文化的大旗
这是一支特别的军队,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
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瞬间席卷神州大地
这,就是文化作文
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满分作文的天空
溯流而上,在时间的两岸,我们看到“文化作文”的花朵枝枝傲然、绰约生香
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满分作文均为文化作文,分别是:《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烟随风逝,名随史流》、《那阵风吹过》、《永远的苏武》,其中《永远的谭嗣同》成为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中最夺目的佳作
2004年重庆市高考六篇满分作文,除《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外,其余五篇均为文化作文,其中《菊花飘香时节》被老师们公认为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压轴之作
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高考作文《儒兵辨》,以浑厚的古文功底,技压群雄,以满分获得殊荣
2002年甘肃高考作文《吊屈原赋》,北京高考作文《转折》等以古文底蕴被竞相传颂
从2001年全国高考压轴之作《赤兔之死》开始,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逐渐成为新宠2002年以后,在高考作文中,文化作文比例大幅上升,且得分明显高于一般文章,这从满分、高分作文的比例上就可窥见一般
其实这类“文化作文”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早在几年前就以其扑面而来的文化的芬芳与鲜妍,在考场频取高分,风靡全国,成为一种时尚文风
那么什么是文化作文它有何特点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二、文化作文的特点
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叫做“文化作文”,这并不是说其它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太强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作文要体现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作出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章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
三、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
文化作文按其内涵的文化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
(一)
诗词底蕴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鹤立鸡群
让我们通过一个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诗词底蕴的美丽
例段:2005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2005陕西优秀卷)
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忘记和铭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尽管有人说,“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却说为了忘记的铭记,为了铭记的忘记
[温馨点拨]
诗词是插花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浪漫这种传统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贵、最精致的装饰因为它选用经过时间的河流冲淘后留下的最闪耀的真金名句铸造而成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盛满了化用的古典诗词,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灿烂了阅卷教师的眼睛,突出了忘记与铭记的辩证关系,诗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让疲劳繁重的阅卷突然变得兴奋
(二)
历史底蕴是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我们同样通过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历史底蕴之美
例段: 独上高楼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ní)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áo)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温馨点拨:
历史是生命的歌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留在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
历史的琴键高扬的就是这些生命的旋律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们身上绽放这些火花同样可以点燃作文的灵感文段选取李白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的经典例子,突出了个人愿望与别人的期待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铁杆论据所以有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因为相对我们的文章而言,他们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写作材料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从历史的血库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价值
(三)
文学底蕴是指文章从古今文学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扩展细节,或演绎情节,或新编故事,以表达新的主题
例段: 《孔雀东南飞》新传(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一般的朴实沉稳吧!
温馨点拨:
故事新编很新颖一个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当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故事新编就是这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此文段借助古诗《孔雀东南飞》别出心裁,大胆设计,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突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一文章主旨这样的“故事新编”,给人新奇的创造感新编故事只要抓住主题、围绕主题,尊重原作也罢,推翻原作也罢,都可以
(四)
民俗底蕴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炼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化气息
例段: 人情与季节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温馨点拨: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态
从生活习惯到节日婚嫁,从口头交流到行站坐卧,明明白白的生活场景,象历史的插图一样清晰
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传统资源的警示本段通过人们对端午的淡忘,表达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我们仅从简单的时间刻度上,就读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丰富灿烂
民俗就是这样直接
(五)
文言底蕴指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儒 兵 辩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3高考满分作文)
儒者,为人之道也《礼记》曰“礼”,《大学》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战伐之术也《兵法》云“将”,“卒”,“攻”,“军”,司马法曰“杀”然儒者未尝不论兵也,《论语》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尝论儒之道也,《六韬》曰“仁之所在,天下归之”然此二者见事异哉同哉吾试辩之
温馨点拨:
语言是酒杯如果文章的主题是酒的话,那么语言就是酒杯语言是载具,盛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琼浆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精致、浪漫、古色古香,是用时间和艺术的机床深加工的名牌酒具走进文言文,就象走进一首庄严的交响曲,心突然就变得细腻而深刻
本文段对儒道、兵事进行辨述,开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引出“试辩之”的写作目的!全文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底蕴,开阔的气势,纵横的议论,让人击节称赞得满分理所当然同学们也为自己铸一个古典的酒杯吧,文章会因此而美丽当然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两类或多类交叉并存
第二讲 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上)
一、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要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看炊烟,感觉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看黄昏,从文化的视角去欣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
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就会写出:
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lí)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于是会写出:王勃在滕王阁上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美丽,苏轼在望湖楼醉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旋律,李攀龙在广阳山道中赏“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的壮景
于是会感受到古典的雨象飘飘落落的花瓣芳菲着时空,芳菲着写作的生命
在文化人眼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
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二、文化素材的积累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沟通来体认和表述个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它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因此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写作文化作文必须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涛中动人的浪花,美丽的细节,用它们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考场作文或文学创作的优秀文化基因,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
这是同学们实实在在必走的路
传统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它们现在仍起着很大影响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比如传统医学、传统戏剧、巫术等民间文化;比如书法、山水画等传统艺术;比如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比如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比如以权利集中,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殡葬(bìn zànɡ)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写作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就行,重点是在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方面
这才是文化作文写作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
现在我们就有所选择地到传统文化的园地去看看,采几朵诗词名句;或泅泳文化的河床,打捞几片失落的历史细节,看看它们是如何鲜活地生动我们的眼睛
我们先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树木,日月风云有着怎样的文化向,我们该用怎样的钥匙去开启传统文学的大门
1、事物的文化意象
温馨点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学中许多物象,如柳、菊花、莲、夕阳、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意象,其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它们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喻指掌握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学会利用它们来分析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掌握了开启传统文学大门的钥匙
意象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来看看“柳”的意象分析,领略传统文化的特点
柳
文化指向:依依惜别之情
解 说: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当然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一种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该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意象古人除折柳送别,还以柳喻人,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则把视线由脸向下移转到了曼妙的身材上所以,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相关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抒写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之多之广之深“絮”,柳絮
相关名诗
1、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暂凭樽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6、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唐·戴叔伦《折杨柳》
那么我们怎么从文化角度来感悟柳呢我是这样感悟的
温馨感悟:
站在水边的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郎”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帜“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童话般的爱情,美得惊心动魄“杨柳依依”,这个薄命的女子,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个缠缠绵绵的女子,从《诗经》的河边走来,水滋养出温温婉婉的性格,小鸟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诗宋词的情韵里,眼波一横,就醉了无数离人翠翠绿绿一身旗袍装,是饮下王维那杯劝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风的剪刀裁成,再镶上朱淑贞那顶柳梢头上的月亮帽,缀一朵陆游伤感的沈园老绵,挂几串李白玉笛声中的故园情,画两道让白居易垂泪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诗歌和民间行走,成为爱情、友情、伤情、离情的代言人
水边长大的女子,古典的温柔传承至今: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景物万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传统内涵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如烟的女子,“绊(bàn)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柔条垂拂,体态轻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个清新的女子,玩皮的女子,翠绿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娇羞的女子,烟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飘韵的女子……
就让她永远站在水边,隔着诗歌的河流,飘渺成在水一方的温柔
温馨提示:这是我个人对该种物象的感悟,这样的感悟也许是大众化的,也许是个性化的,但“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年哈姆雷特”,我的感悟点与同学们未必相同,所以仅作参考,如果你学会了用文化的眼光审视事物,你也会写出充满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文章
我是用诗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说教,用诗的语言点燃同学们的灵性,这在中国教育界应该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尝试效果怎么样,同学们自己感悟但愿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以现代诗白话古诗的做法,能得到广大师生乃至教育界的认可
当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但我们从柳身上已经学会了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它,欣赏它,品味它要走进古典文化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意象”这把钥匙
意象是把钥匙意象是文化的浓缩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读懂意象、典故,诗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所谓意象,“象”是视觉形象,指诗歌所借之景与物“意”,即人的主观情感意象,即是将主观思想感情与外在物象的统一
但我们读诗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意却在物象的包裹中,不解意象的人,将被排拒在诗歌的门外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意象其实就象文化操作系统的RAR或ZiP软件,可以把压缩过的诗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释放所以要进入古文化的大门,首先掌握意象的钥匙
第三讲 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下)
一、诗词积累
文化作文的分类中第一种就是诗词底蕴,那么诗词名句自然是写作的必备素材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对诗词文化进行分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分类积累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比如:我们可以按事物分类可分为“诗中日”、“诗中山”、“诗中愁”等,可以按作家分类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类如“《周易》名句”、“《尚书》名句”等分类整理,这样同学们容易背记和管理
比如按作品分类:
《诗经》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等等
比如按作家分类:
辛弃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