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内容提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一、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二、舒婷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三、舒婷诗歌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朦胧诗生成于社会和文学一同出现历史性偏差的时代背景下,遭受过愚弄而后觉醒的一代青年作者,选择了艺术的反叛来对抗社会对人的抹杀,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朦胧诗五巨匠之唯一女性诗人舒婷,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为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她那独具南方女性柔中有刚的女性诗歌,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给中国当代文坛添加一道亮丽夺目的风景线。在西方两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国女性逐渐觉醒,舒婷在经历了历史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呼声,并以真誓深沉的诗句,表达着一个女性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探寻着通往人们的“心灵的道路”。一、从舒婷丽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南国少女充满同情和爱好的透明的心灵。她以优美的文笔把女性的柔情表达得细腻而委婉、热烈而节制。她的丰富的情感,多半倾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啊、理解我吧”,多么热切的呼唤与企望。这是舒婷在冷酷的岁月包围之下,向社会发出了心灵的呼唤。她在诗里表达这样一种感情,即需要温暖,渴望友谊、企盼得到值得信赖的保护和依靠,正如《中秋夜》所写的:“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舒婷诗歌里不仅充满了现代女性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而且对朋友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如: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春夜》),“我的心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心愿》,“相视伤心的笑颜/交换斗争与观乐的诗篇”(《小窗之歌》),“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的心灵/进入所有年代”(《馈赠》),这样真诚深挚的诗句信手拈来,展现了一个女性深厚宽阔,坚韧乐观的胸怀、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彩。舒婷最为可歌可泣的爱情诗篇《致橡树》,宣告了她的平等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霭、云霞、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舒婷从自然界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的爱情观,爱不再是一种依附,而必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追求两性之间互相理解、信赖,互相依靠、支持,共建自由、平等,坚贞、伟大的爱情。在肯定自我的前提之下获得爱情,同甘共苦,生死不渝。男女的爱情被舒婷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女性觉醒的内涵,使千古传颂的爱情更增添永恒的人性光芒。《神女峰》对压制女性的封建意识提出了质疑,道出了女性生命的本真,鼓励她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愁,走出禁锢她们的狭窄的生活空间,去寻找可以依靠的肩膀。“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一宣告标志了新时期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惠安女子》是对古老社会文化心理的思考和否定,内中渗透了女性自我经验过的忧伤。婀娜娇柔、美丽温情的少女,束约于古老的历史传统、道德观念、承受着失落的惆怅和难言的凄惋。为人艳羡的风情和优美中,掩盖着的是女子的世代不易的不幸和痛苦。但诗歌没有停留在同情与哀叹上,挣脱习俗和桎梏,张扬女性的生命本能,是这首诗中顽强燃烧的火焰。“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外在的环境和内化了的道德都无法室息生命的欲望。“少女的梦/蒲公关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推已及人的想象寄寓着觉醒了的女性对人生权利的肯定。那无边无际浪花,感应的是主人公内心渴望的无声的喧哗。而真正的悲剧在于,女性的难于觉察的痛苦和流露痛苦的姿势,最终仍被当作欣赏物:“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指出社会对女性命运改善的忽略,再一次体现了诗人对人的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歌并没有站在狭隘的女性意识的背景下,而是抛开自己的性别特征t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人,来重新打量世界,重新观照诗歌。如《遗产》一诗,诗人用感染力极强的语言诉说了一段扭曲的人性故事,又以母性的宽容要孩子去爱,“爱给你肤色和语言的国土,"“爱给你信念使你向上的阶级”,并在最后以一名战士的姿态呼喊:“让所有冲击过我的波涛/也冲击你的身体吧/我不后悔/你不要回避!”这便是女诗人面对冷酷现实时从容而顽强的心境,向我们展现了她坚毅宽广的胸怀。舒婷的大气磅礴蕴含于简约,含蓄的诗句中,更显出情感张力之强劲,拓展了女性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女性诗歌的艺术境界。舒婷诗歌中所开创的女性情感世界,处处洋溢着现代女性意识,带着鲜明的女性主体特质,是源自于女性深层心灵世界的真挚的写照。她的爱情诗撬开了女性的心灵,企盼起女性的共鸣。二、舒婷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颠覆了男权镜像中的花草隐喻,树立起女性的独特形象。佳作名篇《致橡树》中,她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这类柔弱依附的传统女性形象,而坚定地做“一株木棉"的“树的形象”,以示女性的独立和平等。木棉与橡树有“紧握在地下’’的根和“相触在云里"的叶,它们“分担寒潮、风霜、霹雳”,“共享雾霭、云霞、虹霓”。这木棉便是独立女性的化身,象征着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崭新面貌,具有鲜明的女性立场。舒婷笔下“灯”的意象,它不再仅作为文人们心中的信念理想等一般象征,还被赋予了女性觉醒意识的新鲜内容。在《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一诗中,诗人反复引咏“灯亮着”,它使我“没有沉沦”,使我的心没有“衰老”,它有“火热的恋情",“轩昂的傲气”、“鲜明的性格。”灯成了诗人内心世界所有丰富情感的象征。《赠别》中,“但愿每一个站台/都有一盏雾中的灯”、“愿灯像今夜一样亮着吧”,这时的灯又成了支爱、理解、关怀等美好人性的象征,它给人以温暖的力量,为“向远方出发的人”亮着希望和光明。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正是舒婷一贯呼吁和追求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的艺术体现。舒婷诗中的大地意象也赋予了母性的内涵,宽容大度,默默无闻、乐于奉献、坚韧顽强。如《土地情诗》,诗入把对土地的满腔热爱倾泻得淋漓尽致。在她笔下,土地有父亲的“忧愤”、“宽厚”、“严厉”、“智慧”、“力量”,更有母亲的“丰满”、“愤慨”、“葳蕤”、“坎坷”、“温柔多情”。诗人以土地为喻反思着中国历史中女性的命运和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庄严深沉的女性自省意识,留给人们无穷回味。泪水意象也不再是软弱的象征,而更多蕴含着刚毅的悲壮之力。“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思念》)舒婷的“泪水”是一种痛苦的升华,是对他人的同情乃至众生的博爱的一种体现方式,是善良坚强的精神力量。舒婷以全新的女性感受和细腻多情的女性笔致,建构了一系列独特而崭新的意象,道出了一个人、一个女人的精神追求。这些意象是此前的诗人所不曾创造的,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体系,为后来的女性诗人提供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舒婷诗歌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一股女性的春风,显露出不同以往作家的女性特质。以《思念》为例:“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豺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第一诗节则举了四样看仍毫无关联的东西,像是支离破碎、无根无源。但每样东西都是那样内涵丰富,形象贴切又朦胧含蓄地传达一种情感,将它物化,把思念这种情绪状态所蕴含的极为复杂的内容无声地描绘了出来。这也是诗人作为女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优美而各带伤感,余韵无穷。第二诗中,思念愈加深弥,“两颗泪珠”中蕴藏着多少情感啊,如“重洋”一般辽远深厚。在诗语的内涵与外延间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张力和想象空间,把女性情感的含蓄委婉、深沉凝重,外化为可感知的女性话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女性气质。舒婷十分注重诗歌的语言。舒婷的诗歌语言清新而不落俗套,常常用表示假设、让步或转折关系的虚词来组接诗句,以表达曲折矛盾的情感。“如要你是埘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赠》)“如果我爱你——”(《致橡树》),“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无题》),“那么,这是真的”(《。!》)。她的诗语极具独创性,成为她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舒婷为表现她独特的女性,对母语进行了许多看似得心应手实则煞费苦心的变造,让语言在她的手中耳目一新。如《路遇》一诗,“风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中/地球飞速地倒转/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语句,将某次路遇而引起的情绪世界的巨变形象含蓄地传达出来。“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送”,这纯粹是一种非理性的感觉,是记忆与现实猝然重合时女诗人的独特感受。女性的体验与情感是微妙而丰富的,诗人以这样一种话语方式将它“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感受。这便是女性话语的魅力,巧妙的隐喻、奇特的想象,柔美的词,建构着一个无限美丽的诗歌世界。舒婷以独特的女性笔致构筑了一系列崭新的女性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创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舒婷的诗歌,不愧为中国当代女性诗歌的开山,承前启后,奠定了女性诗歌在诗坛的基础和地位,为女性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借鉴的意义。
长安三万里**中的古诗如下:
1、《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3、《扶风豪士歌》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4、《采莲曲》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5、《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6、《寄远十二首其四》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催。
7、《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拟古十二首其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10、《哥舒歌》
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11、《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长安三万里**简介
《长安三万里》由追光动画制作,谢君伟、邹靖执导的3D动画历史片。
于2023年7月8日在中国上映。该片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身处局势之中的高适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过往。
头一句夕阳作品是《艾草的孩子》,“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诗歌一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夕阳映照下的广阔的草原,“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竹篓”“草堆”“闪着金光的镰刀”,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开头和结尾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诗句用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描绘了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的图画。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1美不胜收式的词语
应接不暇 [yìng jiē bù xiá]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暇:空闲。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褒义
出 处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从山 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例 句
火车站的问事处挤满了人,工作人员~。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捉襟见肘 疲于奔命 目不暇接 席不暇暖 应接无暇 接应不暇 美不胜收
反义词
应付自如 应付裕如
2写美不胜收的诗句《速写冬天》: 遥遥雪在路上 徘徊徜徉 夹裹雾松锐气之锋芒 劲松傲立纹丝不动 静静 盘若雪峰 远山 绝壁红梅 披挂 白色天鹅绒兜蓬 迷醉江山 诗中的韵律、节奏均颇似古代的词,含蓄而不晦涩,秀中有骨,轻柔而不软弱。
“遥遥雪在路上”的“遥遥”、“夹裹雾松锐气之锋芒”的“之”,“盘若雪峰”的“若”,都深深地带有古典语词的特征,诗人把它们融入了现代诗的形式之中,其美不胜收。而在这富有古典韵味的诗句之外,是一幅幅更富古典情韵的画卷,《速写冬天》的前两节仿佛在工笔勾勒一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雪中青松图,后一节则描摹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生动情景,真正如王维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馨怡轻舞注重古典传统但并不抛弃“现代”,她追求着现代格律诗的建筑美。她的诗歌创作没有受缚于古典诗词格律的窠臼与限制,诗句的形式自由活泼,符合现代诗建筑美的要求。
所谓建筑美,乃徐志摩提出的诗学理念,主张现代自由体诗歌要在形式排列上使原本单一、平面、散漫的语言符号成为多维、立体、整体的情感符号,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如《水的模样》: 大地趟过 你忧郁的影子 一滴露珠悬浮起 欲滴还羞的梦香 月儿悄悄 弯过你的眉梢 把一颗柔软的心事 揣想 翻来覆去掏出鱼肚白 清晨有甜润的歌声 飘来飘去 如水的秋波脉脉 缱绻缠绵丝丝缕缕 月洗铅华 坐断黄昏 雨 是你内心深处的 暗伤 诗句参差错落,长短有致,“欲滴还羞的梦香”流淌着辛弃疾“欲说还休”的古诗词影子,而整个诗却在现代的建筑美中构筑着非凡的诗性魅力。
馨怡轻舞诗歌的古典美其次表现在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的契合。馨怡轻舞常常在诗中化用一些古文、成语、古典诗歌的诗句及其意韵,营造一种古典美的意境,使其典雅蕴藉。
如《忧伤》中“斜风细雨/刮洗不净你满目尘沙/血染一指禅雪/荡涤一世尘埃污垢”,化用了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把《忧伤》中的忧伤顿时拉得很远很淡,却又如此切近,一种淡淡的忧伤刹那袭击你的心坎。 而意象在意境的构建中是最大的载体,馨怡轻舞把它作为现代情愫的寄托,又作为古典意境的呈现装置。
轻舞非常喜欢用“琴”这个意象,“琴”本身带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因而它在诗中的频繁出现使得其诗的古典意韵不言而喻,如“十个手指的青苗/弹跳飞跑/黑白阶梯奏响琴弦传感玄妙”“悠扬的琴声如接力/急奔八月高阳普照的枝头”(《终于……》)“细雨的琴弦/在风的鬃毛上轻颤”(《心雨》)等等。馨怡轻舞的诗歌意象总是充盈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同时有旧诗词的氛围,泛溢着古典美,如笛声、蝉鸣、细雨、风、心雨、月等等意象,均为古典诗词积淀甚久的意象,这些意象在诗中的呈现,使轻舞的诗如架构起一座通向古典的桥梁,源源传输过来的是古典意境难以言说的美。
这种意境美真可谓“玲珑透彻,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2]馨怡轻舞的《水的模样》、《忧伤》、《缔结一池花好月圆》、《满目幽蓝》等诗歌都不乏这种美。
馨怡轻舞诗歌的古典美还表现在她善于把古典心境与现代体验交融于一体。正如她文静的性格一样,她有一种虚静的创作心境。
虚静,是指诗人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扰与内心杂念的纠缠,专心致志地投入创作的虚空、宁静的心理状态。虚静的理念来自荀子的“虚一而静”,是审美心理和创作心理的共同追求。
馨怡轻舞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意识地做到了这一点。在一次QQ聊天中,她说到她不会有那种被创作 冲击而无法入睡或是深夜起来创作的感受,她一般是凝神静想,慢慢地在比较平和宁静的状态中体验生活和情感然后进行创作,诗句,就像小溪流的流水一般静静地淌过心灵的诗门,再默默地沿着笔尖流泻出来。
其实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创作状态,对于诗人来说, 固然重要,但宁静的心态更适合一些古典诗句流淌出来。这其实是很多诗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在诗中,人进入一种静息状态,但并不是思维毫无活动,而是处于人的各种潜能和谐运动的那样一种无限的状态。”[3]宗白华也曾指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4]海德格尔的“静息状态”,宗白华的“静照”,即我们说的虚静心态。
我们读馨怡轻舞的诗时无形中都受到影响,就像从喧闹的都市中走进一间古静的寺庙,内心的喧嚣都被净化,心在诗句间得到洗涤,惟剩一片纯净和恬然。如她的《心雨》: 细雨的琴弦 在风的鬃毛上轻颤 丝缕如绸 飘逸 似紫雾青烟 漫过遥远 沙漠漾来笛声一曲 娓娓火焰愉悦地心跳 是谁轻言呵护如蜜 暖意的手 撩绕欲念的脆弱 倾斜一片水域爱的心雨 如果没有一片宁静平和的心境,没有一种虚静的心态,就不可能写出如此超尘脱俗细腻婉转的语词来,整首诗笼罩着一种如绸似紫雾般飘逸。
3美不胜收的成语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g shōu[释义] 胜:尽;收:接收;领略。
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语出] 清·曾朴《孽海花》:“清词丽句;觉得美不胜收。”
[正音] 胜;不能读作“shēnɡ”[近义] 琳琅满目[反义] 不堪入目[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辨析] ~和“琳琅满目”;都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但~偏重“来不及看”;“琳琅满目”侧重在“满眼都是”。
[例句] 西湖的景色真是令人~。[英译] too many excellent things to be fully appreciated all at once。
4更美不胜收差不多的词语琳琅满目 [lín láng mǎn mù]
生词本基本释义
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出 处
唐·柳宗元《答贡士沈起书》:“览所著文;宏博中正;富我琳琅珪璧之室;甚厚。”
例 句
到了特种手工艺厅,只见~,美不胜收。
美不胜收 [měi bù shèng shōu]
基本释义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褒义
出 处
清·曾朴《孽海花》:“清词丽句;觉得美不胜收。”
例 句
西湖的景色真是令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琳琅满目
5美不胜收的词语解释美不胜收的词语解释: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拼音:[měi bù shèng shōu]
出自: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治庖》:“惟鱼之一物,美不胜收。”
只有鱼这一物品,一时看不过来。
示例: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一、美不胜收的近义词:目不暇接
目不暇接
解释: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示例: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采、目不暇接则是绝大多数人所欢迎的。 秦牧《菊花与金鱼》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令人”后
近义词雾里看花、目不给视、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管中窥豹、美不胜收、眼花缭乱
反义词应付裕如、一目了然、目不忍睹、管中窥豹、一览无遗、一览无余
二、美不胜收的反义词:不堪入目
不堪入目
解释: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出自:说着,早一 坐下,那种气极败坏的样子,实是不堪入目。 《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三回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低级下流的景象
近义词行同狗彘、卑鄙龌龊、俗不可耐、伤风败俗
反义词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珠圆玉润
李白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巨大,这主要表现其人格魅力和诗歌艺术成就两方面。
李白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他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种与山水自然冥合的潇洒风神,曾吸引过无数士人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人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他那气挟风雷的诗作,使后世无数诗人为之倾倒。他那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对后世诗人有巨大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诗人均受其影响。他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旷世奇才,他给中国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奋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