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青春作伴好读书的诗歌,要有感情的,
1 那天起得有点晚,推开窗子时一抹稀疏的阳光洒在书桌上,一枚叶子悠然飘落,栖在那本静躺于书桌上散文集的书页间。
呵!真是一道初秋里独特的风景线哟! 这么一个小插曲过后,在题海中大干一番的意念早让风吹得不见踪影。“读书”——我心里头按捺不住地浮现出这两个字。
一身休闲装,捧一本诗集寻秋去,去寻觅读书的好季节! 脚下踏着黄得可爱的落叶,心里浮上一丝甜甜的滋味。“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少女娇柔姿态”“常记亭溪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青春情怀与活力让我跃动的心更是漾起了一道道波纹,渐渐蔓延至每 一个细胞。
书页在指尖悄悄掠过,“少年不知愁滋味”让我在朦胧中体会李太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与苍凉。也许正因为年轻,所以感受到的仅仅是淡如云烟的愁;也许因为青春,才不至于被沉如铅块的伤感压得透不过气来。
漫步清风,却不知从何处传来江水流淌的声音。走近点看,才发现李煜愁容满面却又慷慨激昂地尽抒其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何等豁达!这气势又是何等磅礴!青春的我仅仅伫足片刻,因为那如一江春水的愁是年轻的我无法完全解读的。 继续寻寻觅觅,却发现并非冷冷清清。
我憧憬着前方盛开着一片桃花林,好让年少的我见识到陶大诗人理想中的和平世界。爱幻想的女孩遇上书本,自然产生更多的联想。
怎么宁静的氛围中有人吟诵:“烟水茫茫,故人何在?”哦!原来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多情词人。我悄然走过,蹑手蹑脚,生怕惊动了神伤的词人。
小路的尽头是一方坟墓。那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纪念碑吗?不对,那只是孤单的一方坟啊!“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句袭来震撼了我的心灵,扣动了我最脆弱的神经,那豪迈的词人此时竟是如此哀伤!我不敢多停留,匆忙离去。
走出林子,蓦然发现:我并没有寻秋,而是在寻人寻心,寻找情……果真没有寻秋?不!实际上秋日的气息,青春的情愫,书籍的芬芳已在不经意间交融,汇成一道细细流淌的小溪。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青春的花儿绽放在书香横溢的世界里,更显得灿烂娇艳可人!不知鸿雁飞过几方沧海,却又衔来几多星辰,只知道伴随我成长的是无数个弥漫着青春气息的日夜,是无数本宛如一幅幅婉丽的画舫的古今中外的著作。 一个月冷星稀的秋夜,有明月做伴,我毫无睡意。
突然想起我的伙伴——书!坐在剧院里,观众只有我一人。看着奥赛罗在伊阿古的挑拨下,亲手杀害了自己美丽坚贞的妻子,我的心燃起一把烈火。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非得尔虞我诈?为什么作为丈夫不可以再给妻子多一点点的信任?为什么奥赛罗不能够用理智战胜嫉妒与多疑?为什么…… 台上,简爱正为她的爱情而执着追求,一个坚强而聪慧的女子正为自己的尊严与人生信念而不断奋斗,那种不屈服于传统思想与礼教的精神实在让台下的我拍手叫好! 斯陀夫人笔下的黑人生活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汤姆叔叔的友善与忠诚让我相信:人,并不是一定要学会圆滑才能过得好! 圣母院里的敲钟人让我在钟声响起时不断地叩问青春,叩问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然后渐渐懂得:因为青春做伴,所以读书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为青春时的赤子之心,所以才能从读书中领悟更多事态变迁! 青春的岁月里,带着特有的活力,似火的热情和淡淡的浪漫,遨游于广阔的书海,品味书的精彩,感受书的魅力,舔舐着人生的滋味,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最美的享受?! 青春岁月里,因为读书而不寂寞。 2 当代学者余秋雨说:“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
我喜欢读书,喜欢在一字一句的品味中洗炼自己。 平庸者,无所事是,无事生非,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
我不想平庸,故将更多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看报。一则以知识丰富自己,二则了解世事、感受时代精神。
俗话说:“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任何丑陋愚昧,都将与智慧一起在书中呈现给你,让你回味沉思,同悲同喜……这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理想信念,使人一心向学向善,摆脱低级庸俗大有裨益。
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他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
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人生有限,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需事事经历,一个获得知识、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便是读书。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毫无保留地浇灌给你,让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青春作伴好读书,读书的感觉真奇妙。
有潜心治学的,有应付学习的,有出于无奈被动看书的……。读书,不应是兴趣爱好,更应是充满个性的自觉行动。
有选择、有深度和广度的读书,会使人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光芒。 让我们抓紧时间,好好读书、利用书。
让读书带给你睿智,从书本和生活中,学会做人与生活。 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幸福。
读书的感觉还真不错。请你也尽早加入到读书者的行列中来吧!共同体验,共同拼搏,为营造学习型的社会而自觉读书,终生学习。
3 近些天来,我突然发现,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啦。 我原来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有多长,留给读书的时间就有多少。
可在现实的激流中回。
2 形容青春美好的诗句有哪些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
译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2、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怨歌行》唐代:李白
译文:十五岁来到汉宫中,正是青春烂漫的年纪,她微微一笑就会让春天的美景为之羞愧。
3、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谢池春·壮岁从戎》宋代:陆游
译文: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气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原来是烽火狼烟点着了。
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4、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唐代王维《少年行四首》
译文:新丰盛产美酒价值万贯,出没都城长安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相投,痛快豪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5、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少年行四首》唐代:令狐楚
译文:青春年少时在边城使性放狂,骣骑着蕃地马箭射黄羊。到如今年纪老没了筋力,还靠着军营门来数雁行。
3 关于青春的诗句有哪些关于青春的诗句很多,以下列举部分供参考。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____佚名《金缕衣》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____李颀《送魏万之京》
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 ____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____李白《怨歌行》
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____李白《长歌行》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____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____李白《江南春怀》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____李白《江南春怀》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____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____杜甫《百忧集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____杜甫《曲江二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____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____孟郊《劝学》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____李贺《将进酒》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____薛逢《长安夜雨》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____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____韦庄《菩萨蛮》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____尹式《别宋常侍》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____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____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____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____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关于学习读书的诗句和名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吾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陆游《解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5 关于读书的古诗古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涯苦作舟
6 关于读书诗句古诗关于读书的诗句包括:1、宋代陆游《读书》原文: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2、宋代黄庭坚《寄黄几复》原文: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3、宋代谢逸《送董元达》原文: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译文: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
边塞的气候恶劣,寒风凛冽,你回来时,满面皱纹,须眉已斑。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
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4、宋代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原文: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译文: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5、唐代孟郊《劝学》原文: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6、宋代佚名《柏学士茅屋》原文: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译文: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46337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7、唐代颜真卿《劝学》原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8、唐代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原文: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7 关于青春的古诗词 急用游南亭
南北朝谢灵运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惜花吟
唐鲍君徽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秋槿
唐白居易
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
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
秋开已寂寞,夕陨何纷纷。
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
感此因念彼,怀哉聊一陈。
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
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
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送友人
唐杜牧
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
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
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
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
送李青归华阳川
唐李白
伯阳仙家子,容色如青春。
日月秘灵洞,云霞辞世人。
化心养精魄,隐几窅天真。
莫作千年别,归来城郭新。
赠郭驸马
唐李端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
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三月过行宫
唐李贺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戏题赠二小男
唐刘长卿
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
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为人题
唐郑谷
泪湿孤鸾晓镜昏,近来方解惜青春。
杏花杨柳年年好,不忍回看旧写真。
题吕食新水阁兼寄南商州郎中
唐朱景玄
丹槛初结构,孤高冠清川。
庭临谷中树,檐落山上泉。
晓色挂残月,夜声杂繁弦。
青春去如水,康乐归何年。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命运的不幸是不言而喻的对待女性,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展示了她们的多面性,女性并未获得一个清晰的始终如一的评定在正统的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一个被严格限制的弱势群体就时间而言,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定,使她们一生被男性所掌握;就空间而言,“行莫回头,语莫露齿,作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窥必掩面,出必藏形” [1] ,使女性与外界的联系几乎隔绝当然更重要的限制是在思想行为上对女性的禁锢因此,封建道德和礼教的禁锢,依附于男子的卑微地位,使女性丧失了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承受了比男子远为深重的痛苦实际上正如林语堂所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女人就是女人,是不知道享乐的人”
传统的研究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 [2]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总觉得不够全面深刻走进《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总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呼之欲出从美学角度看,《孔雀东南飞》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领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的刘兰芝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形象画廊中一颗闪光的珍珠她的悲剧结局增强了其形象美的无穷魅力,使这一形象有着无以伦比的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富有传统底蕴的美
(一)天生丽质的形象美提起人的形象美,人们常常以为只有西方才重视和欣赏,如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因为争夺绝代美女海伦而引起的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审美价值《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实例首先看将要被婆婆休弃回娘家的刘兰芝晨起梳妆的正面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即将辞行的复杂心境中尚见兰芝光艳四射,可以说其貌美艳绝伦,堪于海伦比美
同时作者又运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笔法———侧面烘托一笔,也可见其美妙无双刚刚“还家十余日”,县令使遣媒人来,回绝了县令的“窈窕世无双” “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又有太守的遣媒“结大义”,可见兰芝的美貌已传扬乡里,芳名远播,德行服人,赢得四方才子仰慕但就是如此貌美的女子,却被焦母所遣作者把刘兰芝的形象刻画的越美,越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悲剧意蕴
(二)勤劳善良的品德美勤劳善良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刘兰芝也不例外在某些人看来,“丈夫经营家计,女子不能生财” [3] ,因而女性必须从事劳动,如“描鸾刺凤”、“挑花绣枕”、纺织作衣《孔雀东南飞》中作者写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停息”,可谓起早贪黑,勤劳有加又写她“三日断五匹”极力强调她能织布另外,兰芝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这些都突出表现了她的勤劳善良,那“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句,更能看出她勤劳能干的一面
(三)知书达礼的心灵美作者所塑造的刘兰芝,在封建社会看来,是一个妇德完美的人物她“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多才多艺、很有修养仲卿的“女行无偏斜”进一步说明兰芝的被遣,完全是焦母无端的厌恶与挑剔,即使这样兰芝辞别时仍旧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小姑告别时,又叮嘱其“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她内心其实是非常孝敬婆婆的,尽管婆婆对她是那么薄情接着对小姑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可见她与小姑关系非常融洽我们知道姑嫂关系难处,但兰芝对小姑的情义,可以看到她“和于家”的品德:“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洒下的是一片真情、“始扶床”“如我长”的感慨,“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久,嬉戏莫相忘”的叮咛,感人至深这些都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其心灵之美无须多言
(四)情笃意深的女性美女性对爱情是执着的,“女人重视爱情甚于她的生命”(居里夫人)也正如黑格尔所言:“爱情在女性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到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光焰被狂风吹熄掉”[4]第2卷刘兰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诗中写刘焦二人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别情之盟、”“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的“抗婚之誓”,以及“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殉情之义”⑤,都足见兰芝对爱情的坚贞她对焦仲卿的情笃意深,恋情浓烈,充分体现了我国女性特有的美德
二、闪烁现代光彩的亮丽女性
(一)聪慧不屈的人格美鲁迅曾说:“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抗暴,这是中国女性所特有的韧性《孔雀东南飞》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兰芝的美丽聪敏、勤劳能干、知书达礼和善良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的背后却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反抗性格与理性认识
首先开篇“诉苦衷”的场面,不仅让我们得知兰芝的美德,更让我们看到兰芝认识问题的清醒态度:“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曰公姥,及时相遣归”从仲卿请求其母的对话中证明兰芝的判断是准确的,原因正如兰芝所料,决不是“织作”问题,而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正是兰芝的“自专由”刺痛焦母这个家庭封建霸主的神经,被驱赶已是不可挽留之势聪明的兰芝,通过仲卿的试探,更证实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当仲卿求母失败后,仍抱有幻想:“卿但暂还家,吾今日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兰芝便冷静地告诉仲卿:“勿复重纷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这是多么深入而精辟的理性认识,事情的发展正如兰芝所言
其次从“起严妆”外貌描写中不仅可窥兰芝惊人之貌,更让读者感知兰芝撼人心魄的倔强与自尊请看“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首饰不可谓不精致,这些衣着不可谓不精美,反复装饰不可谓不精心,如此场面不可谓不精彩刘兰芝此时,包含对焦母的怨怒,深藏对焦仲卿的眷恋,满怀对前途的忧虑,真是百念缠身,万感穿心兰芝本应无心于服饰,无意于容颜,可她却从头到脚极为华艳地打扮了一番,她是漂漂亮亮嫁入焦家的,也要漂漂亮亮地离开焦家,以示她“实无罪过”她要走得体体面面,决不在她婆婆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显得很伤心的样子她这样精心打扮,是为了做人的尊严,仿佛英雄赴刑场,要衣冠整洁,昂首挺胸她心上滴血而眼中无泪,胸中燃火而面无表情,这是多么倔强与坚贞的性格、气节
(二)强烈的女性自由意识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婚姻完全是按男性的思想和利益设立的,而全然不会考虑作为女性的爱情和自由男权制的婚姻制度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先在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女性无条件地服从男性这是在女子未出嫁时就预先形成的习俗和法律在男权制婚姻契约中,女子一当出嫁,就被迫与这种男权制契约签约在男权制契约的规定下,无数的女性埋葬了自己的人生自由和爱情自由,即使是女性本身也是按男人的需要设计的
《孔雀东南飞》在叙述刘兰芝被休回家时,刘母的惊骇和质问的那段话是颇能说明问题的:“阿母大拊掌:‘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刘母的惊骇在于,她是按封建礼教的规范来塑造女儿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符合男性的要求,既然被丈夫休回家,就是女儿没能符合男性的要求;刘母的惊骇还在于,女儿不符合男性的要求就是不符合社会的规范,就是一种大逆不道,因而也是一种耻辱由此可见,刘家让刘兰芝学习“织素”“裁衣”和“弹箜篌”“诵诗书”,并不是要使刘兰芝成为一个思想、精神、个性更丰富的女性,而是要塑造成一个更符合男性需要的女人,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找到更好的人家刘兰芝是刘家按照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范而塑造出的理想女人形象
但是,刘兰芝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不同于男性规范的理解,她认为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是这样一个会女工、懂艺术、通诗书、有才学、有情感的女性,是应该有自己理想的爱情的,是理应得到丈夫疼爱的,是理应拥有一种美满甜蜜的婚姻生活的在刘兰芝的婚姻观里,是有着女性的自由意识与爱情追求的,她认为她所签署的是有着和男性几乎一样地位的女性自由的爱情契约,所以她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获得人性的自由,要求挣脱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而获得爱情的自由,要求挣脱女性作为婆家劳动工具的限制而获得生活的自由因而,她才会有“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不满,才会有“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抱怨,才会有“君家妇难为”的慨叹,也才会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愤激当然刘兰芝并不是要真的离开焦仲卿,不是要毁弃这份婚姻契约,而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维护自己作为女性的爱情契约因为现在的这种婚姻生活,与她所想象的爱情相去甚远,而她的追求又是源自于她作为一个女性与自己情窦初开时就朦朦胧胧产生的爱情理想之间的签约这种先于婚姻契约的爱情契约就必然地与焦仲卿的男权制婚姻契约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刘兰芝的女性自由意识使她反感于焦家的男权思想意识对她的种种束缚、限制和规定,向往着一种自由的爱情生活
(三)视死如归的悲壮美兰芝被休回家,尽管她为她和焦仲卿的“别情之盟”做出了种种努力,拒绝了县令和太守的求聘但是,最终她迫于重重压力,无奈地违弃了约定但那是被逼迫的结果,刘兰芝无力抗争这种无所不在的男权制因而,违约的罪责在男权制的思想意识,而不在刘兰芝作为另一方的焦仲卿,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践行这份契约,只是在得知刘兰芝违约之后,他才“因求假暂归”,才匆匆忙忙来和刘兰芝见面他明明知道自己不曾为践约付出过任何努力,仍然要讥讽、嘲弄、羞辱刘兰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并进一步嘲弄地说“卿当日胜贵”
表面看来,是刘兰芝违背了诺言,但实际上,焦仲卿才是契约实际的破坏者是焦仲卿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力量再迎娶兰芝,才造成了兰芝的被逼再嫁焦仲卿不检讨反思自己的不能践约,反而讥讽兰芝,把破坏契约的责任推卸给兰芝当兰芝再嫁已成事实,焦仲卿当着兰芝的面愤而提出“吾独向黄泉”,其实他并不是真的要去死,而是对兰芝的谴责和施压,是对兰芝羞辱之后的激愤之词,是对兰芝的再嫁无力改变的恐吓之词,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极度失望和悲凉因此,尽管焦仲卿是黄泉之约的立约人,但焦仲卿的履约却是被动的迟缓的不情愿的他是在得知兰芝践约之后,“心知长别离”,而且是“徘徊庭树下”,然后才“自挂东南枝”的他的践约是在兰芝践约之后,那是因为他已无力改变这份契约,就只能去践行这份契约了这份黄泉之约带给他的是“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的恐惧象征,但他又无法违背自己订立的契约,所以他“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最终只能无奈地履行自己订立的契约
从实际上看,刘兰芝才是黄泉之约的立约者因为尽管她已被驱遣回家,但她还在绝望中抱有一丝希望:渴望丈夫能实践他的誓言,能履行他的契约———真的来重新迎娶她,焦仲卿是她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能给她帮助、理解的人,却在她身心疲惫之时雪上加霜,不仅没有对她的苦难予以一丝一毫的慰藉,送给她的只是严厉的讥讽、嘲弄、羞辱,这个男权制社会没有给兰芝这样一个具有女性意识的女子留下任何的生存空间所以她愤慨而又凄凉地告白:“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然后毅然地签署了这份黄泉之约、死亡之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兰芝的签约是如此的果决,她的履约也是决绝的,“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刘兰芝的立约和践约是要证明自己的人格,但是,那里面还深深地包含着这个女性对焦仲卿这个男性的失望,对爱情的失望,对这个男权制社会的失望因此,刘兰芝的死不是为了殉情,如果是为了殉情她在被驱遣之后就应该选择这条道路;如果是为了殉情,她在被迫改嫁之后就应该想到死,刘兰芝是在受到丈夫的羞辱、嘲弄之后,改嫁的新婚之夜才愤而去死的刘兰芝要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尊严,证明自己的人格:她不是那种贪恋荣华富贵见异思迁的女子,不是那种言而无信不守承诺的女子,所以她死得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震撼人心,彰显了一份圣洁,一份纯正,一份刚烈,一份血性
刘兰芝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显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纯洁爱情的渴望,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的毁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问题便是男权制统治下的女性与婚姻问题刘兰芝是一个悲剧,但不是唯一的悲剧
一、从宏观上挖掘其独到的叙事结构
1、备受推崇的“鸡头凤尾”
从宏观上看,“鸡头”和“凤尾”是《孔雀东南飞》叙事特色的又一体现;研究者多以比兴手法赞其开头,用象征手法誉其结尾。
《孔霍东南飞》的开头用了“比兴”手法,其结尾则是象征性的结尾。经过反复吟咏和咀嚼,就更能体会到“鸡头凤尾”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无论是南飞孔雀的徘徊之感,还是松柏梧桐的交枝接叶、成对鸳鸯相向和鸣的难舍难分之情,都不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用作起兴、比喻或象征的独立存在的客体了,而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甚至连作者的感情也是那样和谐地融了进去。这样,作者的情感,男女主角的情感和外物(孔雀、松柏、梧桐、鸳鸯等)的情感相互交融,到了三位一体的程度。这些外物本身的艺术形象是完整的,但更重要的在于它作为所赖以寄托内容的艺术形象,与内容的关系是那样密切、和谐,那样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思想内容与感情。这就好比《屈原》雷电颂一场的情况了,实际上达到了一种“物我同化”的艺术效果。这种“物我同化”,对作品的主题起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深化作用。它使广大读者像作者、作品的主角以及作品中的孔雀、鸳鸯、松柏、梧桐一样,深深地憎恶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笃厚地同情与赞颂对封建社会的叛逆与斗争的精神,热烈地去追求那理想的生活。可见,《孔雀东南飞》的比兴开头与象征性结尾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已经到了“意在笔先,神于言外”的“物我同化”阶段。因此说“物我同化式托物起兴的‘鸡头’和物我同化式富有象征意义的‘凤尾’乃是《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上的显著特色”。
2、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结构上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该诗虽仅有一千七百多字,却具体而形象地铺叙了新妇兰芝被遣、被逼再嫁以及她同丈夫仲卿殉情化鸟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了兰芝、仲卿、焦母、刘兄等几个活灵活现的形象。
兰芝是作者所同情和歌颂的女主人公,作者便挥动彩笔尽力渲染,从正面到侧面,从语言到行动,从外貌到内心世界都浓墨重彩,甚至还要通过写环境、景物以及巧妙地插入抒情议论来渲染,真可谓是“用墨如泼”。如新妇起严妆一段:本来在当时的社会里,被遣回娘家对新妇来说是极为不光彩而又令人伤心的事,但作者写兰芝却像迎喜事似地梳妆打扮自己。这固然是借此对兰芝的美丽作必要的补叙,但更主要地是在突出兰芝那种坚忍刚毅、从容不迫的性格。又如写太守家办喜事的场面:作者不厌其繁地写豪华的排场,这一方面是从侧面反衬兰芝的美丽、贤淑,以证被遣的无理;更重要的则是为了突出兰芝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心的高尚情操。
而在另一些地方作者却又表现得“惜墨如金”。如焦母与刘兄这样的封建礼教及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人物,作者都是以寥寥数语勾划的,而且差不多全凭对话来表现形象。纵使如此,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刻画得非常逼真、活套,使他(她)们可憎恶的面孔跃然纸上。如焦母“捶床大怒”这一个举动,焦母“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和“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这两句话,就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一个蛮不讲理、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的形象。透过焦母形象,人们不难想象兰芝和仲卿所过的是怎样一种屈辱生活。因此,他们不与封建势力妥协,最终以死抗争的行动,更能引起世人的广泛同情,促成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怀疑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本诗在叙事上所做的详略处理还表现在作者把自己的抒情议论穿插到铺叙中去的特点上。作者做了几次这样的穿插:当兰芝与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写道:“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当兰芝同仲卿最后诀别时,作者插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诗的结尾处,作者又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几番插话,文字不多,却对铺叙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试想,如果不用作者的插话,而以继续铺叙来代替,恐怕长篇累牍也无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
可见,一篇文章的详略是对立统一、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只有详略处理得当,才能以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从微观上把握其富有艺术的叙事风格
《孔雀东南飞》除了在宏观结构上匠心独运外,更是在微观的细节把握上精雕细琢。本文将截取“新妇起严妆”这仅12句、60字的一个场面,来分析其极富艺术性的叙事风格。
1、动静结合,多角度展现女主人公的外貌美
这一节中,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的写作手法,用极细腻的笔触动静结合、多角度地展现了刘兰芝的外貌美。诗中从“著我绣夹裙”一句开始描述刘兰芝“严妆”的情形。著裙是着装的首要步骤,作者画龙点睛般地写了著裙之后,只用“事事四五通”一句作概括,省略了束素带、穿丝履、著饰物等其它诸多细节,用语简约却极具张力,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四句转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刘兰芝的服饰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如流纨素,耳著明月铛。鞋子和束带用材高档,质地精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着装美,“流”字富于动感,使人联想到刘兰芝腰身的柔软袅娜;而发饰耳饰珍贵华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饰物美。“生小出野里”,丈夫只是个“府小吏”的刘兰芝,穿戴本不会如此珠光宝气,诗中却运用了汉乐府民歌常用的夸张和铺排手法,借写刘兰芝的服饰美来渲染她的外貌美。
2、在冷静的描述中,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
肖像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形写神”,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使人物“形神兼备”。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描绘刘兰芝的外貌美时,笔调冷静舒缓,表情隐蔽,几乎没有直接赞颂,也没有描写最能“传神写貌”的眼睛和眉毛,而是在冷静的描述中,微露和暗示刘兰芝复杂的内心世界,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鸡鸣外欲曙”点明时间之早,也许那夜兰芝彻夜未眠,婆婆的无端刁难,与仲卿分离的不可避免,以及可以预见到的回娘家后兄长对自己的逼迫,都使她倍受煎熬。被迎回娘家对刘兰芝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劫难。一般软弱的妇女会向焦母屈膝哀告,以图苟且安身,但她没有屈服,她要抗争。她不但要早早起来“严妆”,而且还要“事事四五通”,“严妆”是她表明自己无罪过,维护做人尊严,无声地谴责焦母的一种有力而含蓄的方式。“事事四五通”地有条不紊、不厌其烦地打扮自己,也折射出了她的心理:沉着、冷静。可以说,此时死亡的阴影已一步步地逼近了她,但她没有眼泪,没有嚎叫,没有哀求,而是把痛楚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肯临别时在焦母面前流露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悲伤。当初她嫁入焦家时,是“严妆”而来的,今天她被遣回娘家,也要平静地把自己装扮得整齐漂亮。中国古代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命运不能自主,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赋予了焦母这些家长们以特殊的权利,肆意地折磨、摧残她们,甚至把美满的爱情和婚姻活活拆散。刘兰芝的“起严妆”使其自搏、刚强、勇于抗争的性格得到了一次集中的体现,面对这样一位内外兼美的女性,读者不能不肃然起敬。
3、截取“有包孕性的片刻”,隐现女主人公的人情美
诗中这一节构思精巧奇特,艺术效果强烈。作者截取了“严妆”这一生活中“富有包孕性的片刻”(钱钟书语),把刘兰芝的外貌美和性格美推到了极致,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隐现刘兰芝的人情美。“严妆”本是心情愉快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才有的举动,兰芝被婆婆遣归,心中苦涩、愤懑,本无心绪梳妆,但她对仲卿一往情深,两人“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现在不得不分离,而且可能“渠会永无缘”,不是永别却痛似永别的分离怎能不使人柔肠寸断?在离开焦家的最后一刻,她要把自己最完美的形象留下来,让仲卿、小姑能时时想念起她。当兰芝强压内心的摧伤,貌似平静地对镜梳妆时,多少对仲卿的无言的深情蕴含其中。“此诗乃言情之文,非写义夫节妇也”(《汉诗说》),看来前人也注意到《孔雀东南飞》表现的主要是焦刘的爱情。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兰芝上堂拜辞焦母,谦恭的态度,以德报怨式的“念母劳家里”的关怀,都显示出刘兰芝是一个心地善良、有涵养,知人情的女性,而与小姑作别时,“泪落连珠子”,“严妆”时强忍住的悲伤像决提的长江大河之水,倾泻而下。一个真性情的刘兰芝跃然纸上,读者不禁为之一掬同情热泪。
三、结束语
《孔雀东南飞》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巨大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艺术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诗中刻画的刘兰芝形象更是成为女性美的象征。本文通过叙事结构和细节刻画这两个角度,再一次从宏观与微观上深切体会到了《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和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孔雀东南飞》得以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绝”实乃名副其实。
兰芝隔离瓶底有一个小孔,一手按着兰芝隔离的瓶口的按点,然后找一根针从兰芝隔离后面的小孔伸进去,稍作用力顶立面的容器,把兰芝隔离里面多余的空间排掉,隔离就会出来了。注意,顶的时候慢一点,不然容易一下子出来很多,就浪费掉了。
刘兰芝收拾行李时的心理活动:焦躁不安。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刘兰芝与婆婆和小姑辞别的话,颇为有趣。诗中没有描写她对婆婆说话时的神态,这给读者留下来想象的空间。
可以猜想一下,依照她的性格及涵养,应该既不至于表现出怨怒之气,又不至于眉开眼笑若无其事。总之,她应该是不卑不亢地陈言:有可能低头细语,但不致于委琐卑贱;有可能抬头挺胸,但不致于趾高气扬。想象的空白留得恰到好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刘兰芝对婆婆的态度。
扩展资料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
现代心理学研究完全可以证明,焦仲卿最终追随刘兰芝自杀,其性格是有严重缺陷的。一个有正常思维逻辑和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不会因外界因素而随便自杀的,因为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而且这种轻生的念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只能是对生活一步步失望而且最终发展到绝望,自杀才会“水到渠成”地发生。再说,一个有着正常思维逻辑和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即使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与挫折,也不会随便对生活产生绝望的情绪就去自杀,而是会勇敢地面对生活和现实。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焦仲卿的自杀悲剧,在还是封建社会早期的东汉末年,封建礼教及家长制依然只是外因。归根结底是他母亲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而这种教育方式源于焦母本身是一个容易暴跳如雷的女人,她太拿封建礼教及家长制当“令箭”,动不动或“槌床便大怒”,或“零泪应声落”,软硬兼施,让仲卿的意愿丝毫得不到实现,把仲卿“培养”成了一个“拘谨懦弱”、身心严重抑郁的悲剧人物,这样,在他认为毫无自己伸展空间的时候,自杀,便成为他无可奈何的选择。
因为刘兰芝难管。这对于刘兰芝来说绝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对于焦母来说也绝不是一个褒义词。来看一看刘兰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是刘兰芝面对焦仲卿的自白。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一些当代家庭伦理题材的文学作品里都见得到,不要说现实生活中了。头四句,是刘兰芝叙述自己作为一个妻子所掌握的技能,在她看来,家务才艺方面她是无可挑剔的。“把这些技能拿出来铺叙给人看”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她至少没有放低自己,也没有过分谦卑,而是正常、客观、自信地评价自己。再看“故”字,一字洞穿。刘兰芝深知不是自己的能力出了问题,而是婆婆故意找茬。这说明她绝非只知道俯首劳作低眉顺眼的那类老实角色,而是一边干活(保证行动上不出差错),一边暗中把婆婆观察了个透。这样的聪明人,仅仅用家长权威来简单粗暴地压制是肯定不行的。“君家妇难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你们家的媳妇谁爱当谁当反正我不当”,这种话现在拿出来讲都要掂量掂量轻重,不必说在“吃人”的礼教统治下的旧社会了。刘兰芝敢说出来,而且还敢真的这样做了,其性格刚强独立有主见可见一斑。自信,聪明,有主见。说不定日常生活中婆媳之间还经常出点小摩擦什么的,这个原文没有描写,是我推测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兰芝的强烈个性恐怕早就让焦母不痛快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