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适应新常态,实现弯道超越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适应新常态,实现弯道超越,第1张

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新作为 尊重并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目前有许多人用消费、投资和出口等

“三驾马车”的状况来解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他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构成的总需求不足,而总需求是可以用宏观经济

政策来加以调节的,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扩需求”,“保增长”。十分明显,人们在这里运用的,其实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即使认为凯恩斯主

义的理论是正确的,用它来分析中国的长期增长问题,也是一种误用。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长期增长走势,是由支持经济增长的劳动、资本、效率等基本因素的状

况决定的。因此,我们只能用产出总量由劳动、资本、效率等基本因素的状况决定的“生产函数”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来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驱动因素是劳动力的增加。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得到了“人口红利”,即大量新增劳动力的支持。但是,早在本世纪初,中国社

科院的蔡昉教授就已指出 “刘易斯拐点”(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发生逆转)的出现,“人口红利”会逐步缩减以至消失。这种情况现已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第二个驱动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即投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一直是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学家对投资拉动经济造成的消极后果

做过许多分析。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已指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必然引起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问题和无产阶级贫困

化、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社会问题。多年来,我们主要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世纪末期,资源耗竭、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近

年来,不但以上矛盾日益激化,而且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失衡。这集中表现为国民资产负债表特别是其中地方政府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负债率)过高。如果继

续用大量投资去拉动增长,就会进一步提高杠杆率,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经济效率的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在改革开放以后比起改革开放以前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第一,市场化改变了过去城乡隔绝的

状态,大量农村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和土地转入城市,得到了相对高效的利用。第二,开放以后引进外国设备、学习外国技术,很快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

水平差距,推动了效率提高。这些都使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率增加。但是,这种情况在本世纪初发生了变化。首先,不论是人口城市化还是土地城市化

的速度都在放缓。其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一般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日益接近。这样,用学习引进的方法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就不那么大了。哪怕

是引进外国技术,也要经过消化以后的再创新。这时,原有的体制缺陷就表现出来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潜在生产力的研究都表明,从本世纪初开始,效率提高对

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下降。

在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都发生推力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就面临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即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动力开始减退,如果找不到新动力,就可能陷入陷阱,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而无法超越。

以上分析说明,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找到新增长动力。根据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历史经验,这个新动力集中到一点,就是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

要以冷静的平常心态来对待GDP的减速

既然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是客观因素决定的,我们就只能用平常心态来对待它。所谓用平常心态对待,就是不要急急忙忙用强刺激和大规模投资的老办法去把增长速度拉起来。

2009年以来的经历表明,用强刺激的办法去拉动经济增长,时效变得越来越短。经济学所说的“投资回报递减规律”的作用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

了。另外,用强刺激的办法,大规模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又很差,结果就使宏观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脆弱。不管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还是企业的负债率,都增

长得非常快,已经达到甚至超出公认的警戒线。最近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跑路”的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发生偿债困难,都发出了警示信号。资产负债表

状况的恶化蕴含着系统性风险。一些曾经有过长时期高速增长的东亚国家,比如日本,在爆发了系统性危机以后不但丧失了原来的优势,还造成了国民经济长期低

迷。这是我们必须竭力避免的。

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用平常心去对待经济减速的新态势,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如果我们不能在GDP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改善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增长效

率,过去被GDP数量所掩盖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就会暴露并趋于激化。具体表现,一个就是使减速过快,造成很多问题。另外,在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如果不能通过

提高增长质量得到弥补,我们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许多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历史欠账无法得到补偿。如果减速的同时能够提高增长的

质量,提高增长中效率的贡献度,虽然数量增加得少了,可是人民和整个经济所得到的实际好处会比过去的低效率、高增长时期还要多。

从国际范围内看,有一些国家因为它的增长主要是靠效率提高,所以有个3%、4%、5%的增长率就是很好的情况了。我们也应该争取这样的结果。所以,现在不应该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数量上,而是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上。

在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速增长,才是一种合意可欲的新常态。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靠推进改革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改革开放刚开始,全国人大在1981年12月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经

济建设十大方针。它环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提高效率(当时叫做“效益”)。

到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明确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方针。第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即从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增

长方式,转变到主要靠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方式。第二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后一转变是前一转变的基础。

几十年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针在不同时期的执行情况差别很大。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靠经济体制以及其他社会

政治体制的转变来推动。“九五”改革的力度比较大,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显得不那么有力,以至于到“十一

五”最后一年的201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3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行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改革的进度。改革有所推进,体制有所改善,发展方式转型就容易取得成效;否则即使三令五申,反复动员号召,转型也还是举步维艰,成效不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确立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支持下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得到了新的强大推动力。十八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这就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体制上的基础。

近年来,一些同志对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十分着急,因为按照过去的经验,经济增长一减速就会立即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是实际情况没有那么

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增速虽然一再探底,但是就业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在改善。最明显的是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的改善。去年政府预期的城镇新就业人数是

900万人,结果完成了1310万人,达到预期目标的145%。今年把这个预期目标提高到1000万人,到10月已经完成,全年的情况比去年还会稍有改

善。经济减速并没有引起失业增加和社会动荡。

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良好,是和产业结构改善相联系的。我国的产业结构从前年开始发生了良性改变。过去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

第二产业一枝独秀。2012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第二产业第一次实现齐平。到去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超过了第二产业,并使第三产业第一次成为整

个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今年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为什么“十一五”反复强调要发展服务业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却突然发生了改变呢?答案无非是从十八大前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不算大,但对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项是2012年从上海开始然后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对于“营改增”,许多人注意的是它减轻税负的作用,经济学界关注

和支持的原因却是这是一项有利于分工深化的改革。营业税是全额征税的,分工越细,税收重复的次数就越多;增值税是就价值增值征税的,有利于分工深化。而正

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正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大家可以看到,“营改增”在全国推广以后,对分工深化、新行业的出现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光一

个网络购物就分化出众多行业:快递、结算、售后服务等等,增加了许多就业。

另一项改革是2012年从广东开始、本届政府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推广的,这就是工商登记的便利化,它导致新增工商户数量大大增加,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的工商户数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60%。

这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期间的一些不算很大的改革,我把它叫做小试牛刀。小试牛刀尚且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这就证明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显著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实现从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整个经济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只要我们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经济在进入中速增长的情况下,增加经济增长中效率的贡献度,最终确立我们所希望的新常态。

在经济上超越英国对于印度而言意义重大。其一,这个国家将取得自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的最大胜利。其二,这个国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席位。其三,印度的国民自信心将会进一步增强。

印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迷之自信的国家,因此可想而知这件事在其国内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恰逢印度独立75周年,国民情绪空前高涨,很多印度人已经在畅想未来超越日德两国的情景。不过考虑到印度的人均GDP与英国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对于成为第五大经济体这件事,印度人民还是应该理性看待。

一、在与英国的经济较量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即便在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数十年之后,印度仍然在许多方面受到了英国的影响。虽然那段历史许多的印度民众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他们的历史书绝不会忘记英国对印度的剥削和掠夺。

二、印度的全球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

印度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成为一个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为此他们不惜每年耗费巨资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目的之一就是向其他国家展示印度军队的新面貌。一直以来在外交上印度都奉行着左右逢源的策略,并且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回报。

三、印度人将因此对这个国家的发展更有信心

印度的网民数量十分庞大,平时他们也很喜欢在外网评论时事。“印度赶超英国”的消息在网站上发布之后,他们便开始积极地转发,试图让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英国网友对此并不服气,列出了许多反驳的依据,于是双方便开始了激烈地争论。

你认为印度什么时候能够在GDP总量上跻身世界前三呢?

印度在2022年一季度末的名义GDP为8547亿美元,而英国同期数据为8160亿美元。印度2022年全年的GDP规模仍将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10年前,印度GDP在全球仅排名第11位,而英国排名第五。

10年间英国和印度的发展两国冰火二重天,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人口红利的影响

一提经济的发展就要提到人口,提到人口红利,虽然一般性认为用这种方式发展是比较LOW,但是人口红利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试想在一个人口数量本就巨大,且出生率长期保持高增长的国家。必然拥有广阔无垠的市场、廉价庞大的劳动力、同时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社会普遍渴求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这些都会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动力。据媒体报道,今年的6月份印度的总人口数可能已经超过了中国位居世界第一。只要印度国家抓住机遇,自己不折腾,再过二十年超过日本和德国也都是有可能的。

二、英国的自己的反向衬托

就象那句玩笑所说的,有时真的不是自己有多强,主要在于对手的衬托。这句话用在英国和印度两国对比真的是很贴切。这二年印度发展还不错,但其实也说不上很好,但是反观英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真的太弱了。

英国这几年一直都是在折腾,从开始共投脱欧开始,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就已经处于动荡之中。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没有好转。英国当前面临40年来最快的通胀,而且丝毫看不到缓解的迹象,英国央行认为,通胀可能要持续到2024年。此外,市场担忧,英国的衰退风险在发达经济体中也是最高的。如二季度,英国GDP仅仅增长了1%,经调整后,为萎缩01%。相比之下,印度经济今年预计将增长7%以上。印度股市本季度出现了强劲反弹,其权重上升至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第二位,仅次于中国。

 三、2018年后美国政策的逐步向印度倾斜

         从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中美之间就发生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由其是针对于中国的出口和关税,于此同时他们和印度的经贸关系却变成愈加的火热,妄想成立了所谓的亚太经济圈包围中国,同时美国把一部分从中国挤出的产能搬迁到了印度进行生产,提升了印度本土的制造业。这种政策上的利用倾斜对印象短时间的发展起来了很大的作用。

四、印度本国经济正处在上升期,后续还有一定的发展动能。

印度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全球化,即1990年代开始的转型变化。从那时起,该国的GDP以指数速度增长,从1991年的2700亿美元飞跃到2019年的28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惊人的45万亿美元。印度政府的经济改革也有一定成效,最根本是工业、金融和农业领域。如出口补贴和减少进口的壁垒,促进了自由贸易等措施,同时尚未开发的印度市场也如磁石般强烈吸引着国际资本的关注。

 当前印度的发展也并不是不无问题,由于今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且实际工资处于创纪录的低水平,印度国内消费很可能不足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并且印度国内长期存在的种姓制度,导致的贫富分化和阶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也严重影响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印度的经济到底能走多远,还需要未来时间的长期考验。

未来印度想要超越中国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要知道中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与庞大的人口市场和人口红利密不可分。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人口优势开始凸显,大量廉价劳动力投身基建和制造业,以极低的成本创造了巨额财富,中国得以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转化为消费市场,助力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和财富积累,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要说印度能否代替中国,这显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印度目前都与中国差距较大。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但其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远远不及中国。同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印度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人口优势不一定就能转化为人口红利,还有可能成为经济负担。所以他们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印度介绍

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千米,国土约298万平方千米。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印度

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本身正在享受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可以进一步促进印度的经济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那些人口规模本身比较大的国家来说,只要这个国家能够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成为问题。对于印度来讲,当印度进一步发展低端制造业和基础工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印度每年的GDP增速都会在13%以上,这个数据几乎达到了巅峰时期的国内水平。对于我们国内而言,因为我们国内的生产成本在进一步提高,人工成本也相应上涨,所以很多代工厂会选择把工厂设置在印度和其他的东南亚国家,这也是印度能够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前提条件。

第1个原因是印度的人口红利。

这个原因是印度成为第五大经济体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印度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人,人口的比重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印度的工业发展可以享受到相应的人口红利的成果。因为印度当地的劳动力的成本非常低,很多公司会选择在印度开设工厂,对这个方式会进一步促进印度的经济发展。

第2个原因是印度本身的经济发展周期。

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相应的经济发展周期,在印度进一步扶持本土的产业的情况下,印度的很多行业的生产活动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印度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印度不犯什么大的经济错误,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快,这个方式甚至有可能会让印度成为全球第四大甚至第三大经济体,所以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确实非常大,很多人也会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刮目相看。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我们应当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够准备。

“判断一国是否拥有人口红利,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一是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分母、其他年龄组如年幼、年老者作为分子得到的人口抚养比。”蔡昉说,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抚养比一升一降,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蔡昉坦言。 蔡昉认为,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将使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潜在增长率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生产率进步决定,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对这三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言而喻,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会使劳动力减少。除此之外,还会使资本投入增长率放慢。蔡昉解释说,过去我国抚养比低,人口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从而带来高投资,今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短缺,就会出现资本投入报酬递减现象。“打个比方,如果劳动力充裕,1台机器对应10个劳动力,那么有多少资本就可以买多少机器;一旦劳动力不足,1台机器对应1个劳动力,甚至10台机器才能对应1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的体力、智力能照顾得过来吗?买相同数量的机器,其产出自然会减少。”蔡昉说,“报酬递减,资本投入就会减少。”

“一句话,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因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而减速。”蔡昉说,“‘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105%。我们预计,‘十二五’时期将降至719%,‘十三五’时期更是减为608%。” “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趋势、坦然接受、积极应对。”蔡昉说,“应对之策,可以分为不该做的和应该做的两块。”

不该做的,就是不甘心经济减速,企图用过度扩张投资、增加需求的方式人为把经济增速拉上去。“今后,一些人或许会提出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等等。这些有驾轻就熟的手段、有实施的抓手,而且过去干得也很成功。”

面对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应该做的,就是科学地提高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不能超越,但可以提高。”蔡昉说,劳动力投入方面还能挖潜,比如,今后劳动力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劳动参与率可以提高。“16亿进城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从而没有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他们通常40岁左右就退休回乡了。如果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就能干到60岁。这样一来,劳动参与率增加了,潜在增长率也能因此提高。”

生产率进步方面也有空间。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无效率的“僵尸企业”淘汰退出,有效率的企业能得到更多资源发展壮大,导致整体经济的生产率提高。美国的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性破坏”所带来的生产率进步,约占全部生产率进步的30%—50%。“如果能通过改革打破垄断、扶持中小企业,让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也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

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该因此调整?蔡昉认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即使人们还愿意生,要“长成”劳动年龄人口也得15年或者更久,难以改变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不过,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期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应该研究适当调整人口政策。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政策底线应当是放开二胎。”蔡昉说。

印度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好,原因一是这个国家劳动力丰富,而且人工成本十分低廉。二是美俄两国为了拉拢印度,不断地给他开出优惠政策。三是全球制造业市场的转移给印度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印度抓住了良机,让自己能够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这个国家的确还有许多明显的短板,但他的潜力也不容忽视。

聪明的外交策略让印度成为了众多国家眼中的“香饽饽”。美、法、俄等国都和印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范围涵盖了军事、能源等关键性的领域。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许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发展瓶颈期。此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开始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潜力,他从中看到了实现大国梦的可能。

一、劳动人口多

印度的人口红利是许多西方的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他也有效地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年轻人口比重较高,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能够继续享受丰富的劳动力带来的好处。

二、其他国家的支持

通过与俄罗斯建立能源合作,在该领域非常依赖进口的印度顺利收获了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他甚至还可以把多余的能源以高价销售给西方国家,从而增加外汇收入。

三、吸收外资企业

在完成了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印度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支持,包括手机、汽车等生产厂商纷纷被印度吸引,并在这里投资建厂。其国内的就业问题随之迎刃而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你知道印度国内有哪些比较知名的本土企业吗?

这是因为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本身就非常快,印度的人口规模也非常庞大,庞大的人口规模可以给印度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能够形成相应的人口红利。

每当我们提到印度的时候,很多人总会认为印度是一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同时也认为印度的很多产业相对比较落后。事实上,在印度发展的过程当中,本周发现印度的很多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印度的低端制造业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印度常年保持着高经济增速的发展态势,这也直接帮助印度的整体GDP超越英国。

印度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概念,在统计了印度的2021年的经济数据之后,印度的GDP数据已经全面超越英国。在此之后,我们可以把印度当成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来看待。虽然印度的经济体量相对日本和德国依然有些差,但因为印度本身的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这个成果已经非常厉害了。

印度本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比较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印度本身在享受着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不仅可以给印度带来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帮助各行各业得以发展。特别是对于制造业来说,在印度新建了一系列的工厂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科技公司会选择在印度修建工程,这个方式也可以进一步解决印度的就业问题,更可以直接给印度创造出大量的GDP数据。

除此之外,因为印度是一个本身非常看重经济发展的国家,虽然印度的很多行业在国际间依然有着一定的劣势,但当印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上的时候,印度的经济增速非常夸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724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