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早期,团体内部几个人对罗素的观点和管理方式提出批评。1893年 一份文件写给位于匹兹堡得圣经研究者,作者包括包括Otto van Zech, Elmer Bryan, JB Adamson, SG Rogers, Paul Koetitz等。这个文件里写道,罗素是一个独裁者,精明的商人,通过出版《千禧年黎明》聚敛钱财,在收入上作假,还用一个女性假名出版了上千份此书。罗素所著叫做《A Conspiracy Exposed and Harvest Siftings》的特别册子于1894年4月由锡安的守望台杂志出版发行用来向所有圣经研究者澄清此事。罗素出版了这些人来往的书信,以证明他们所说为捏造事实,只是魔鬼撒旦通过他们来干扰传福音的工作。
1897年罗素的妻子马利亚·罗素因为锡安守望台杂志管理权问题离开他。她声称,作为他的妻子应当享有对该杂志平等的管理权,在编写文章、传讲道理,海外巡查服务上享有平等的特权。1903年她以夫妻感情不合,缺乏沟通,罗素由不检点行为为由向法院申请提出离婚,但是法院1908年给出判决为可以分居,不支持离婚。 1906年的听证会上,罗素答应分居并给与赡养费,而法庭删除了原先在对罗素行为不检点的指控。罗素夫妇收养的一个小姑娘Rose Ball跟罗素的关系很不错,她从十几岁就跟他们一起生活,有人根据这一点推断罗素有个人的不检点行为,但是庭审记录表明,当律师问马利亚·罗素她是否认为她的丈夫有通奸行为时,她的回答是:不是。另外,在1897年,基督徒长老组成的委员会聆讯马利亚关于对罗素的指控时,并未提到这些事情,马利亚完全是出于想尽快结案捏造的事实。事实上此案根本没有共同被告。
1913年间,有一个叫做John Jacob (JJ) Ross的人,他是加拿大安大略汉密尔顿的一个官员。发表了一篇有趣的演说,名为《关于自诩为”牧师“的查尔斯·T·罗素的一些事实》。之后罗素以诽谤罪将他告上法庭。Ross试图在庭审证明罗素并没有之前声称的具有希腊语知识,在他的反复询问下罗素收回这一声明,之后他还证明罗素没有得到正是颁布的,牧师资格,尽管他说过自己具有牧师资格。应对Ross指责,罗素回答说他从来就没有说自己具有希腊语知识,只不过认识希腊字母。由于这一指控与本案无关,这本书最终被禁止发行。另外,他相信他的任命根据圣经的模式来自上帝,不需要任何教派认可,而且本人得到全世界每年超过1200次会议的选举认可。
最近,罗素还背人指为与共济会成员有密切联系。批评家不但试图把他和共济会的一些仪式联系起来,还试图展示这些神秘的习惯。他最后编纂的圣经的研讨系列刊物封面被指出使用了有翅膀的太阳圆盘是共济会的典型标志。 在他的著作中, 罗素指出共济会成员, Knights of Pythias, 通灵术和其它类似团体并不是基督教。他也否认有关于共济会的直接知识,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及其邪恶”。他所使用的标志来自于圣经玛拉基书4:2的描述,表示基督的千年统治开始。
不是。
此文中译为:说甲不存在,并非说对象甲有「不存在」的性质,而是说「无」有甲所有的本质。这段句子意思是把「存在」与「无」分开,两者相悖。
佛教中的空,指的是空性,万物是众缘所聚合,本质是空。举一例,你坐之桌子是一物,它是由不同的木块所组合而成,所以桌子只徒具空名,桌子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木块,木块也是木头细胞所组成,所以木块亦不存在,你可更进一步依理推理木头细胞亦不存在,存在本身是其他众缘所聚合之物。
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撰写了大量有关俄国、中国、相对论、历史、教育、性道德、国际关系、宗教和未来社会的著作,其中较重要的有《心的分析》(1921)、《论教育,尤其是幼儿的教育》(1926)、《物的分析》(1927)、《哲学大纲》(1927)、《怀疑论文集》(1928)、《道德与婚姻》(1929)、《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自由和组织》(1934)、《宗教和科学》(1935)、《权力:一个新的社会分析》(1938)。
个人认为两本都不适合初学者使用。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不合适之处有两点:
1比较难以理解。黑格尔讲哲学史,其实很大的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谓的“绝对精神”的发展。他把整个哲学史看做是“绝对精神”在历史性时间进程内的自我发展与显示,而哲学史上的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环节,而一个环节又逻辑地向另外一个环节发展,而他本人的哲学理论,就是整个过程的最高点。要理解此书,就要求你必须首先对黑格尔本人的“逻辑学”中关于“绝对精神”内在各种规定的推演有一定了解,并且了解黑格尔那令初涉德国哲学者望而生畏的辩证法语言。既然LZ是想大面了解一下,作为入门读物,这实在太难了;
2因为黑格尔是18世纪末的哲学家,关于19、20世纪的哲学,自然无法在他的著作中被介绍。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最大的缺点则在于不严谨。确实,这本书文笔优美、引人入胜,还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罗素随意评点前人,很多批评或者褒扬都显得缺乏根据。比如介绍康德哲学时,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他只字不提或者一语带过,而对于《先验感性论》中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四个形而上学演绎,罗素则用了大量的篇幅,予以逐条批驳——而且这些批驳在我看来也不见得理由充足,李泽厚先生批评他是用巴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的混合物来反对康德,并非上纲上线,对于《纯粹理性批判》这样在哲学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的著作,罗素尚且以这么不严谨的态度对待,别说其他的哲学理论了;再如谈及罗素一向不怎么欣赏的尼采时,罗素居然想象出一段尼采与释迦牟尼之间在的争执。有趣吗?确实有趣。但是哲学史可以这么写吗?如果想获得对哲学大致的认识和入门,这本书也实在说不上合适。
推荐三本,梯利著的,斯通普夫著的,张志伟著的,书名都是《西方哲学史》。既不难于理解,又相当严谨、全面,均是适合入门者阅读的哲学史。不过说一下,张志伟教授那本我并没有读过,但是作者值得信赖。
又或者,可以结合张志伟教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再加上张汝伦教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如果把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尽量追求通俗性作为衡量一本哲学史入门著作的标准的话,这两本可能是我所知道的中最好的。
如果非要在黑格尔和罗素中挑一本,那我还是建议挑黑格尔。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有些地方读不懂总比读了一大堆一家之言性质的东西好。
罗素的个人尝试告诉我们,任何人想要完全挣脱基因、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都是徒劳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罗素关于独立平等的自我互相融合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爱情不是逻辑推理,它有其自己的规律,要爱就必须放弃自我,而只有敢于放弃自我,才能获得自我。
我给你推荐的书是英国哲学家瑞·蒙克写的两卷本的《罗素传》。
1罗素情史
罗素是个哲学家,而且研究的是数理哲学,但他最后却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他能够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呢?主要就是因为他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婚姻与道德》。刚刚构思这本书的时候,罗素曾经想把书名叫做《性自由》,后来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又改为《婚姻革命》,总之这本书可谓毁誉参半、风行一时。1940年,这本书在纽约引起一场反对罗素的运动,搞得罗素丢掉了纽约城市学院的聘任,十年之后,这本书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公允地讲,罗素的观点虽然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但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罗素谈到,过去的社会观念和宗教信念认为性是有罪的,但是这种道德准则其实是“由生活在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中未受过教育的人提出的古代禁律”。他的意思是说,这是很久以前教会的神父主张的教义。罗素指出,这种教义使得人们对性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罗素认为,性关系应该“尽可能建立在男女之间的深挚、认真的爱情之上,这种爱情溶进双方的整个人格并且导致一种结合,使每一方都从中得到丰富和扩展”。而且,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孩子就应该使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关照。你看,这其实不都是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婚恋观念吗?
要说罗素的学说有什么令人不安的地方,那可能是他关于“不忠”所持的宽容态度。在他看来,男女双方都没有权力支配对方的人格和需求。罗素写到: “不应把不忠视为可怕的事情”,要“坚信深挚而永久的爱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是比妒忌牢固得多的纽带。
我们刚刚讲的是罗素对婚恋的主要主张,接下来,我再给你讲讲罗素的情感生活。他一生结过四次婚,同时还有很多女友,但他的情感生活并不幸福。
罗素的第一任妻子叫艾丽丝。他17岁早恋,艾丽丝比他大五岁。罗素的祖母坚决反对这场恋爱,但这反而激发了罗素的叛逆心理。等他到了21岁,可以每年有一笔自己支配的遗产收入,他就跟艾丽丝结婚了。罗素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艾丽丝帮他打点内内外外的事务,但罗素却慢慢觉得婚姻生活太过平淡,没有了他想要的激情。罗素开始移情别恋,他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和同事怀特海的太太,还跟一位有夫之妇奥托琳有染。
罗素的第二任妻子叫朵拉,比罗素年轻很多,他们两个志趣相投,朵拉和罗素生了一男一女,看到孩子出生,罗素觉得这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他甚至和朵拉一起创建了个学校,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自家孩子和朋友家的孩子,但这所学校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朵拉在婚恋观念上和罗素很像,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要挑战的是陈旧腐朽的主流社会观念。朵拉也有自己的情人,还和情人生下来孩子,这让罗素深受刺激。
和朵拉离婚之后,罗素在1936年再次结婚,第三任太太被称为“彼得”,她曾在罗素开办的学校里教过书。“彼得”跟着罗素度过了在美国的几年漂泊动荡的生活,她后来情绪不稳定,几次试图自杀。两人最后分手。
罗素的第四任太太是伊迪丝·芬奇,他们相识很久,但直到伊迪丝55岁、罗素84岁的时候两个人才走到一起。伊迪丝非常低调,对罗素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这段时光或许是罗素一生中最平静快乐的时候。
2罗素错在哪里?
很多从来没有读过罗素哲学著作的人也会深受其影响。20世纪的“婚姻革命”和性解放运动,罗素居功甚伟。但是,罗素倡导并实践了所谓的“开放婚姻”,却把自己的人生折腾得一团糟。蒙克的《罗素传》下册写他50岁之后的人生,简直让人不忍卒读。
那么,如果我们复盘一下,罗素的爱情观错在哪里?
罗素非常强调平等而完整的人格之间的交流。罗素持有他所谓的升华爱情观。他经常讲到,爱情采取的形式是一个自我与另外一个自我融为一体,在他的很多书里面,这个观点反复出现。在罗素看来,幸福的婚姻存在于相互尊重和深挚感情之中。他所说的互相尊重,就是不能去干涉别人的自由。在他看来,有了这些,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就是“整个人生中最富有成果的经验”。
问题就出在这里。罗素太在意自我,他一定要先保持自我,然后再跟别人互动。如果爱情需要忘记自我,奋不顾身地去爱另一个人呢?在罗素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换言之,他被困在了自我的边界里。当然,他也一直在努力去扩大自我的边界,但他显然无法做到走出自我的边界。
公允地讲,罗素并不是一个花花公子,他追求的不是性欲的刺激,而是精神的激励。比如他和怀特海太太的恋情,就是纯粹的柏拉图恋爱,怀特海太太很聪明,一方面默许甚至鼓励罗素表达对自己的仰慕,另一方面又很谨慎地防止罗素做出非分之举。罗素在选择恋人的时候,特别在意她们的性格和思想。如果根据罗素的恋人们的说法,罗素在床笫之间并非高手,但他实在是太聪明了,所以很有吸引力。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一句很刻薄的话,他说,什么东西都能跟性扯在一起,唯独性跟性没有关系,性只跟权力有关系。显然,很多女性喜欢罗素,是因为他有才、有名、自带光环。
人并非完全理性的,人受到基因、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就拿罗素来说吧,他的家族有精神病的病史,这让罗素始终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又增加了他的孤独感,影响到他和普通人的交流。很多熟悉他的人都能感受到罗素对亲人的冷酷无情。他和几任前妻分手的时候都表现得异常冷漠、残忍,他曾经非常疼爱自己的长子约翰,但最后却和约翰反目为仇。罗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他自认为能够尊重配偶的选择,但当朵拉和情人生下孩子的时候,罗素一样控制不住自己,勃然大怒,要登报声明这个孩子是个私生子。罗素在英国更容易被公众接受,但和美国社会却格格不入。
零秒思考
1罗素一生的情史,四次婚姻,坎坷不顺,名气大,才子反而让他难以获得爱情,拥有稳定的家庭,让人唏嘘。
2从罗素的一生来看,他推动了性解放运动,与多名女性有染,一部性与婚姻的书让他毁誉参半,后来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3纵观罗素,当然在数理哲学上有建树,在文学上有成绩,他一生的三种激情,也是大多数人人生追求,但求而得之,难得圆满。达则儒生,隐则老庄,也行中国哲学更惬意些。
这个应该是印度**,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往事》
印度往事 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 (2001)
导演: 阿素托史·哥瓦力克
编剧: 阿素托史·哥瓦力克 / Kumar Dave
主演: 阿米尔·汗 / 格蕾丝·辛 / 蕾切尔·雪莉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歌舞 / 运动
官方网站: wwwlagaancom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语言: 北印度语 / 英语 / 阿瓦德语 / 乌尔都语
上映日期: 2001-06-15(印度)
片长: 224 分钟
又名: 拉嘎安 / 荣耀之役(台) / 逐鹿人生
印度往事的剧情简介 · · · · · ·
1893年英国军队入侵印度时期,英国军队以保护印度各省的统治者拉甲为由,派兵驻扎各地,收取印度各省农民高额的租税。
在印度的一个小乡村里,人们都期盼着雨季的到来,雨水滋润土地有个好的收成。但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晒得土地都龟裂了。村里的小伙子拉凡悄悄的躲在林中,阻碍驻扎在他们那里的英国军官罗素打猎。不久罗素发现是拉凡惊扰动物们逃跑,抓住他后,罗素见拉凡是一个乡下农民又傲慢地放他走了。
拉凡同村的女孩高利在树林边找到他,向拉凡暗示了自己对他的情意,拉凡捉弄高利,装着没有听懂,笑着跑开了。
罗素请该地区的拉甲到他驻扎的城堡吃饭,饭桌上,拉甲请求罗素在今年干旱的情况下,减免一些租税。罗素坚持要吃素的拉甲吃一块肉后,他就减免今年的租税。拉甲拒绝以后,罗素恼怒地把前一年减免的租税加到了这一年。
拉凡所在的村里知道这个消息,都惊慌起来,他们就是卖掉家里所有的东西,也付不起罗素加收的租税。村长带领拉凡和村里的一些男人们,到罗素的城堡里去找拉甲,请求他恳请罗素减免租税。拉凡一行到达城堡,看见罗素和他的军官们正在打棒球,拉甲也在一边观看。为了不打扰他们,拉凡他们耐心的在一边等候着罗素他们打完球。球赛打完后,拉甲召见了他们时,拉凡不经意的说出罗素他们打的棒球跟他们小时侯玩的板球差不多。罗素听见拉凡的话,提出只要拉凡他们跟罗素的球队比赛,拉凡一方赢了的话,就减免他们全省三年的租税,输了的话就加收他们一倍的租税。拉凡不顾村长的劝阻,答应了下来。
回到村里,众人都埋怨拉凡,不愿意加入他的球队。毫不气馁的拉凡带着少数的几个人,到罗素的球场边,偷学他们打球。罗素的妹妹依丽莎发现了他们,依丽莎对哥哥罗素不公平的比赛不满,她带着印度翻译找到拉凡他们,说愿意教他们打球。在依丽莎的帮助下,全村有专长的人都团结起来学习打球。依丽莎教拉凡他们打球时,高利发现了依丽莎对拉凡的情意,开始暗暗的为自己和拉凡的事情担心。
罗素和拉凡的比赛开始了,邻近村落的人们都来观看,为拉凡他们加油。比赛时,拉凡他们在众人的提心吊胆中,时好时坏地打过了一天,比赛快结束时,拉凡他们还连损几员大将。晚上,全村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为明天最后的比赛祈祷。
第二天,比赛开始,拉凡和仅剩的几个人坚守到最后,艰难地赢得了比赛。比赛刚结束,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比赛后不久,英女皇觉得有损颜面,撤除了驻扎在他们那里的英国军队,罗素也被调到中非沙漠,依丽莎一生未嫁,独自住在巴黎。
弗洛伊德的经典学说里面有一套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另一个理论是能量守恒定理,他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一个能量系统,并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他特别强调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能,并把这种心理能叫做"里比多"(Libido)
地震发生对当事者来说是一次恐怖的经历,看着自己的家人,朋友死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顷刻坍塌,这种打击对每个人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就会压抑在心底,会像洪水聚集在心底,遇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这种触发点便随时可能爆发。
心理援助就是要引导他们把心底这种负性情绪发泄出来罗素最早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才逐渐转向哲学方面,因此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弗烈·诺夫·怀海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现实主义,并很快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但是罗素的努力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是徒劳的。
在伦理学和道德方面,罗素持的是开放态度,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因此提倡试婚、离婚从简和节育等,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点使他在美国遭到激烈抗议,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在教育方面罗素认为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于1927年一起创立了一所试验学校。
著作
《哲学问题》
《西方哲学史》,(1950年,因书获得诺贝尔奖)
《幸福之路》(1930年)
《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
《婚姻与道德》(1929年)
《教育与美好生活》(1926)
《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年)
《权威与个人》
《科学的未来》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
《权力:一种新的社会分析》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913年)
《数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年)
《中国问题》
《宗教与科学》
《工业文明的前景》
《自由之路》
《文明之路》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1927年)
《人类为什麼战斗》
《心灵分析》
《物之分析》(The Analysis of Matter)
《自由与组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