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白族霸王鞭、彝族打歌等。
1、白族霸王鞭
王鞭舞,白族语称为“搭哇别”“得且嘎”,是白族民间舞蹈中最有特色、流传最广的一种传统舞蹈,又称花棍舞、金钱棍、英雄鞭、打连厢等。
白族霸王鞭舞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在大理市及洱源、剑川、宾川、云龙等县白族聚居地区。2017年,白族霸王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又称踏歌,彝语中称“阿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一招一式都在一步至十六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2008年6月,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云南大理的特色美食
1、破酥粑粑
喜洲破酥粑粑是喜洲镇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口味有甜、咸两种。粑粑原料为麦面,制时用上下两层炭火,将锅内油炕着的粑粑慢慢烤黄、烤香直至烤酥。
粑粑外皮香酥内在绵软,且层次分明。喜洲镇内有很多卖粑粑的小店,其中以德生和比较出名。另外,大理古城内也有一些小摊和食铺可以买到。
2、乳扇
“云南十八怪”有一怪为“牛奶做成扇子卖”,这说的便是乳扇。乳扇其实是一种奶酪,由牛奶制成,半透明状,光滑油润,片状成卷,吃法很多种,生吃、干吃、凉拌、烧烤、油炸着吃皆可,可与云腿一起用于烹调,也可作为可口的下酒菜。在大理随处可见,它的美味可口早已深入人心。
云南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理三月街、白族绕三灵、白族民居彩绘、白族扎染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剧等。
1、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三月街街期为七天,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白族绕三灵
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
3、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是流行于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的一种绘画工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获得“白族民居彩绘”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4、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
5、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制茶技艺中制作紧茶方法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
6、白剧
白剧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具有典型地域文化艺术特征的优秀剧种,是白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剧
-白族扎染技艺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白族扎染技艺的工艺特征介绍: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
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
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大部分节日都有浓郁的白族风情。选择在节日期间去当地旅游是为了看热闹,所以我推荐你参加石宝山歌会,那里有真正的热闹可看。其他的节日,除了拥挤,就是看着眼前的人。
鸡足山集会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鸡足山位于宾川县城西北30公里处。相传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曾在此讲学,因此鸡足山成为历代佛教徒朝拜的热门场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是山会。大理州及邻近地区的各族人民纷纷前往山会,祈求国家和人民的和平,欣赏鸡足山的风景。进山朝圣期间,游客和朝拜者每天络绎不绝,到处欢歌笑语。很热闹。山民都去鸡足山金乡看日出,尤其是正月十五的凌晨。此外,节日期间,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如舞龙、舞狮、狩猎、赛马、唱歌、打灯笼和猜灯谜等,独具特色。
葛根会时间:葛根会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举行。葛藤会主要交易葛藤,游览三塔寺风景。同时还会有各种小吃供人享用,各种小商品出售。巍宝山歌会时间:巍宝山歌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届时,巍山及周边市县如大理、洱源、邓氏美蓉、南涧、漾濞、凤庆、郧县等地的各族群众将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前往巍宝山参加会议。巍山民间洞经社在各厅演奏古老典雅的洞经音乐。各地商贩在韦宝山摆摊,经营食品、山货、土特产、小商品等。满足人们面朝大山的需求。
其中,农历2月13-14日为韦宝山歌会,在韦宝山裴合楼歌场举行。山寨周围的彝族人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带着撒钱等乐器,聚集在歌咏场,围成一圈举行歌咏活动。一开始山里人看着唱歌跳舞,后来就加入了合唱,合唱可以有好几圈之多。今天的威宝山山货会也是一场群众娱乐和歌唱活动,是一场盛大的全国歌唱比赛。
三月街时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大理白族三月街是大理的传统盛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称观音城或观音会,已被大理政府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三月街是白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各民族物质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赛马、滇剧、花灯等各种文艺体育表演的中心。很热闹。三月街在大理西部苍山脚下举行。节日期间,周边少数民族纷纷来大理交流物资,举办文体活动,共庆节日,每天有数十万人参加。传统的三月街,骡子、马、山货、药材、茶叶是大宗物资。
白族要随歌起舞,彝族、白族、回族、藏族要赛马、唱歌。如今的三月街也成为滇西最大的交易会,不仅涉及20多个省市的物资交易,也是大理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的重要聚会。同时,会上还举行了赛马、歌唱、赛龙舟、民族歌舞等传统文体活动,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蝴蝶会时间:蝴蝶会时间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传说这是一个纪念夏朗和我们之间忠贞爱情的民间节日
三灵前后时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三灵前后是大理白族人民最大的传统节日,又称山神或祈雨会。这是大理洱海周围的白族人民在农忙前进行春季歌舞的盛大聚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等地的白族人民,男女老少一视同仁,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来到苍山、洱海,载歌载舞,彻夜行军祈福。
关于白族人的三魂游还特别有一句话:三日游北,四日游南,五日归家。这意味着围绕三灵的节日活动将持续三天:节日的第23天,人们将聚集在苍山五台山下的圣元寺祈祷和唱歌;24日,人们穿过喜洲镇,前往南部洱海附近的村庄。那天晚上,他们在当地村庄的主庙里庆祝了比赛歌曲。25日,人们沿着洱海步行到大理崇圣寺以东的马九义主庙,在那里祈祷和庆祝,然后回家,节日结束。
火把节时间:火把节是中国西南部许多少数民族庆祝的传统民族节日,时间为农历6月24日至25日,其中彝族和白族的节日最为盛大。大理白族过6月24日,彝族过6月25日。这一天,各村的老师们架起一个大火把子,在上面插上大大小小的水桶和彩旗,上面写着丰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话,挂上火把、梨、花红等水果和馒头。天黑前,家家户户都要扶老携幼围在火堆旁,以保平安。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白族扎染技艺、白剧、彩绘、白族吹吹腔、大本曲、鹤庆银器等等。
1、白族扎染技艺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至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2、白剧
白剧是流行在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白剧与白族民间歌舞“打歌”有关,它是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
3、彩绘
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南诏图传》中的“修廊曲庑”图,表明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是白族建筑开始广泛使用彩绘的时期。
4、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民族剧种。每年农历大年初二至初四,各地白族群众汇集在村中古戏台前,观看吹吹腔表演。
5、大本曲
大本曲由白族民歌发展而来,通常用汉字白语写成曲本,句法主要是“三七ー五”句式,即“山花体”式,曲调有三腔、九板、十八调。每个曲本因内容和题材不同,所选板调也不相同,通常是由一人坐唱,一人以三弦伴奏。
6、鹤庆银器
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制作源于唐朝的南诏国时期,千年前,这里的银匠们沿着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西突北进,在东南亚、西域、藏文化区、汉文化区留下了密密匝匝的脚印,鹤庆新华银器由此蜚声。明代开始,这些“走夷方”的银匠开始在自己的家新华村建立起作坊,用茶马古道之便,借马帮之手,让新华银器遍布周边各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