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泻心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魏氏家藏方》卷九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急救仙方》卷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5 《嵩崖尊生》卷六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6 《种痘新书》卷十一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7 《症因脉治》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8 《症因脉治》卷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玉机微义》卷十五 101 方名 102 泻心汤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功效 105 主治 106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07 附注 11 《症因脉治》卷三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2 《儒门事亲》卷十二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异授眼科》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附注 1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141 方名 142 泻心汤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主治 145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47 附注 15 《圣惠》卷九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千金》卷十五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65 各家论述 17 《金匮》卷中 171 方名 172 泻心汤的别名 173 组成 174 功效 175 主治 176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77 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178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79 各家论述 1710 附注 18 《保婴撮要》卷九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泻心汤 1 拼音
xiè xīn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泻心汤21 处方
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22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23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魏氏家藏方》卷九 31 方名
泻心汤
32 组成人参(去芦)、黄连、干姜(炮,洗)、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33 主治积热喉闭,舌肿口疮。
3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4 《急救仙方》卷三 41 方名泻心汤
42 组成龙胆草、细辛、山栀子、大黄、甘草、乌豆。
43 主治眼疼,血轮红赤。
4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嵩崖尊生》卷六 51 方名泻心汤
52 组成当归1钱,白芍1钱,生地1钱,麦冬1钱,犀角1钱,山栀1钱,黄连1钱,甘草5分,薄荷5分。
53 主治两目赤肿痛,舌上生疮,出血,舌硬疼,大眦赤。此心火上炎也。
6 《种痘新书》卷十一 61 方名泻心汤
62 组成桑白皮(蜜炙)、地骨皮、甘草、淡竹叶、灯心、天花粉、连翘,玄参、川连、川贝各等分。
63 主治麻疹,咳嗽烦渴。
6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7 《症因脉治》卷二 71 方名泻心汤
72 组成川黄连、半夏、生姜、甘草。
73 主治火逆上冲,呃逆不止。
8 《症因脉治》卷一 81 方名泻心汤
82 组成黄连、甘草、灯心。
83 主治外感胁痛,少阴司政。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91 方名泻心汤
92 组成石膏1两,芍药半两,葛根(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3分,黄连(去须)3分。
93 主治阳毒伤寒,头痛壮热,狂言妄语,似见鬼神。
9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1盏半,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1日2次,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10 《玉机微义》卷十五 101 方名泻心汤
102 泻心汤的别名泻心散
103 组成大黄4两,黄连2两,山栀2两,漏芦2两,泽兰2两,连翘2两,黄芩2两,苏木2两,犀角1两。
104 功效解热排脓,攻痈肿,生肌长肉。
105 主治疮毒痈肿,发躁烦渴,脉实洪数者。
106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5钱,水煎服。
107 附注泻心散(《杏苑》卷七)。
11 《症因脉治》卷三 111 方名泻心汤
112 组成黄连、半夏、甘草。
113 主治肺热身肿,心火刑金。
12 《儒门事亲》卷十二 121 方名泻心汤
122 组成大黄1两半,甘草(炙)1两半,当归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1两半,荆芥1两半,白术2钱半。
123 主治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脉滑有力,经涌吐泻下后,继服本方。
12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12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3 《异授眼科》 131 方名泻心汤
132 组成通草、山栀、黄连、生地、甘草、滑石、荆芥、防风、当归、芍药、大黄、紫草。
133 主治夏月眼红,胬肉扳睛,热泪不止,刺痛难开,久不治,翳生瞳仁,身热,口舌生疮。
134 附注方中紫草,《眼科撮要》作“柴胡”。
1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141 方名泻心汤
142 泻心汤的别名黄连汤
143 组成黄连1两(去须)。
144 主治小儿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上下通。心热颠狂谵语,二府涩黄者。
145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分,临卧取温水化下。
146 制备方法上为末。
147 附注黄连汤(《济阳纲目》卷二十五)。
15 《圣惠》卷九 151 方名泻心汤
152 组成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木通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炙)。
153 主治伤寒6六日,毒气攻心,心胸妨闷,烦热不解,面赤大渴,壮热,身体疼痛。
15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5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16 《千金》卷十五 161 方名泻心汤
162 组成人参1两,甘草1两,黄芩1两,橘皮1两,栝楼根1两,黄连2两,半夏3两,干姜1两半。
163 主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16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165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泻心汤专治心下痞满,然以按之不痛为虚,故取半夏泻心汤分解冷热虚痞。缘有唇口干燥,故加楼根、橘皮,以滋虚热燥渴。
17 《金匮》卷中 171 方名泻心汤
172 泻心汤的别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汤、三黄泻心汤
173 组成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174 功效泻火燥湿。
175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于结者。
176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煮取1升,顿服之。
177 药理作用①抗缺氧作用《四川中医》(1988;8:5):实验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常压下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和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现象,有明显对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以及减小整体细胞耗氧量有关。②抗凝血作用《中成药研究》(1988;6:24):据实验,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认为可用于某些血管梗塞性疾病。
178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1吐血:史,五十岁。酒客大吐狂血成盆,六脉洪数,面赤,三阳实火为病。与大黄六钱,黄连五钱、黄芩五钱。泻心汤一帖而止,二帖脉平,后七日又发,脉如故,又二帖。
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是临床常见而多发的血证之一。我们从1981年7月1982年7月,以泻心汤为主,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60例中,男50例,女10例。平素有烟、酒嗜好者36例,嗜食辛辣者9例,占60%左右。经胃和十二指肠检查而确诊者37例,经胃肠钡餐X线检查而确诊者17例,未确诊者6例。大便潜血试验(+++)43例,(++)17例;有呕血症状者29例。呕血量在100毫升以下者2例,200300毫升13例,400500毫升8例,600毫升以上者5例。经本方治疗后。痊愈者50例(呕血、便血消失,大便潜血试验连续两三次阴性);好转9例(呕血止,大便潜血试验(+);自动出院而中止治疗者1例。
3天行赤眼:张某,男,32岁。三天来两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严重,且见水肿,眼眵多,口干,大便干结,舌赤苔黄燥,脉数。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证属邪火上扰,治以清心降火。用泻心汤加玄明粉,服六剂。眼睑红肿消退,大便通畅而愈。
179 各家论述1《金鉴》: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热去而吐自止矣。
2《金匮要略浅注》: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
3《金匮要略今释》:黄连、黄芩治心气不安,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诱导方法,协芩、连平上部充血也。
1710 附注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18 《保婴撮要》卷九 181 方名泻心汤
182 组成宣黄连、犀角各等分。
183 主治心经实热,口舌生疮,烦躁发渴。
18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古籍中的泻心汤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盛。客气上逆。即因之而为痞硬。如甘草半夏生姜三泻心汤证是也。末句但言下早为结胸之故。而不及痞者。以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按之自濡者,谓不硬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集注程应旄曰∶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尤
《伤寒溯源集》:[卷之三结胸心下痞(脏结附)]心下痞证治第四之多。其乱如麻也。全生集作麻黄沸汤。谬甚。谓之泻心汤者。非用黄连以泻心脏之火也。盖以之治心下痞而名
《证治准绳·伤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痞虚而不杀谷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土弱不能胜水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痞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灸甘草、枳实、炒白术、威灵仙
基础方剂: 半夏泻心汤
针对明显肝郁患者,增加柴胡、香附;明显腹胀患者,增加厚朴、木香;
明显反酸患者,增加黄连、吴茱萸;明显胃痛患者,增加川楝子、延胡索;
明显虚寒患者,增加黄芪、桂枝;明显湿热患者,去干姜,增加茯苓、蒲公英;
针对明显淤血患者,增加莪术、生蒲黄。
干姜、清半夏具有除寒辛温之效;延胡索可活血行气;黄连、黄芩具有泄热开痞、清肠润燥之效;白术可健脾化湿;乌贼骨、瓦楞子具有制酸止痛之效;郁金可行气解郁。
诸药合用,共奏散结消痞、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半夏泻心汤具有消炎利胆,保护胃黏膜,调节胃酸分泌,修复胃肠功能等作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主要是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及胆汁反流等因素影响,导致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症状,引起脘腹胀满、灼痛等不适症状,需及时有效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如今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大、饮食无规律,导致发病率明显增加,常规西医治疗多采用胃动力药物、胃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并起到胃黏膜保护效果,获得一定的疗效。
中医认为,该疾病病因为饮食不节、劳倦忧思过度导致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疗可给予半夏泻心汤起到健脾消痞、和胃降逆功效,药方中半夏起到消结除痞、降逆和胃功效,黄连、黄芩具有清降泄热功效,诸药联合使用可补脾泄热,和胃降逆,促使症状尽快消除。
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滋生细菌,稍不留神就会吃了变质的食物,引起肠胃的消化不良,有的甚至会引发肠胃炎等疾病,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这个时候不妨尝试服用半夏泻心汤,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材料:
半夏12克、黄岑9克、干姜9克、人参9克、黄连3克、炙甘草9克、大枣4枚
做法:1、将全部材料用清水冲洗干净;
2、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
3、过滤掉渣子,再煮片刻即可。
功效: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中医方,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的功效,临床上一般用于急慢性肠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等病症。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功能与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渣,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组成人参(去芦)、黄连、干姜(炮,洗)、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九。
主治积热喉闭,舌肿口疮。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来源《种痘新书》卷十一。
组成桑白皮(蜜炙)、地骨皮、甘草、淡竹叶、灯心、天花粉、连翘,玄参、川连、川贝各等分。
主治麻疹,咳嗽烦渴。
用法水煎服。 来源《千金》卷十五。
组成人参1两,甘草1两,黄芩1两,橘皮1两,栝楼根1两,黄连2两,半夏3两,干姜1两半。
主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用法上㕮咀,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泻心汤专治心下痞满,然以按之不痛为虚,故取半夏泻心汤分解冷热虚痞。缘有唇口干燥,故加楼根、橘皮,以滋虚热燥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