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S存在于蛋白质中,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它随着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最后搅拌和细菌脱离,在离心时,由于细菌比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重,细菌沉于底部,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就存在于上清中,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自然随着蛋白质存在于上清中32P主要用来标记噬菌体DNA,在侵染过程中,进入细菌内部,离心时,随着细菌沉入底部,故,在上清中检测到35S的放射性,在沉淀中检测到32P的放射性
A、噬菌体属于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DNA)组成,因此和染色体的组成成分相同,A正确;B、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B错误;
C、液泡是细胞器,不含有DNA,和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不相同,C错误;
D、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噬菌体:
大约在1915年。英国人弗雷德里克●特沃特和加拿大人菲力克斯德赫雷尔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分别发现了细菌之间也会有瘟疫流行的事实,这种导致细菌害病的因素被命名为“噬菌体”。
这句话听上去可能有些别扭,因为我们通常会觉得细菌本身才是导致瘟疫流行的罪魁祸首,但寄生虫学里有一-句老话:“人被大虱子咬,大虱子被小虱子咬。”再小的生物也会被更小的生物寄生。
噬菌体是一-种在细菌体内繁殖的病毒,它们的本质与其他寄生在动植物体内的病毒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具备病毒具有的所有典型特征。
首先,病毒不是生物。所有生物都由单细胞或者多细胞构成,而病毒仅仅是- -种微小的颗粒结构,我们称之为“病毒体" ( virion)
它们比最小的细胞还要小许多,病毒的本体几乎就是--段赤条条的核酸片段(有的是DNA,也有的是RNA),只不过外面多包了一层保护性的蛋白质外壳(见图7-3)。
绝大多数的病毒体呈微小的球形或者杆形。动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通常是先黏附到细胞表面,然后再被细胞内吞,就像细胞在捕食--样;而植物病毒通常会利用昆虫或蠕虫造成的伤口侵入宿主细胞。
许多噬菌体都通过尾部附着在细菌的表面。在电子显微镜刚被发明出来的1945年,人们就观察到了这种吸附行为。另外,我们也已经知道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大致为蛋白质与DNA各占一半。尽管当时的人们还不那么了解噬菌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遗传学实验里的关键工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