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检测发现其组成和含量可以完全确定下来。纳米钢水净化剂,其原料按质量份构成为:纳米SiC2-8份,硅铝合金粉10-20份,K2O粉5-16份,Na2O粉3-12份,BaO粉5-12份,CaCO3粉3-10份,CaF2粉5-8份,Mg粉2-5份,钛铁粉2-6份,余量为铁粉,羟基纤维素3-8份,水分2-4份。不锈钢、耐热钢、特殊钢等钢种中含有较高的Cr、Ni、Mo及Nb、V、Ti等元素,而且绝大多数钢号的含碳量都很低,因此在冶炼过程中脱氧、脱硫和去气都比较困难,更难以脱磷。另一方面,在出钢和浇注过程中,不锈钢又比其它的钢种更易吸气(或称二次氧化),而且其钢液粘稠,钢中产生的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等)不易上浮,难以排出去,钢锭和铸件易出现疏松、气孔、夹砂、开裂等缺陷,导致钢材与铸造体的塑性、韧性的降低。
钢水净化剂,便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技术上的不足而设计的。在冶炼过程中添加到钢液中,能达到如下积极的效果。
钢中夹杂物的变态
钢中原有的Fe、Mn、Cr、Si和A1等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等,被稀有元素和Ca的夹杂物取代。由于后者细小、分布均匀,既可改善钢耐腐蚀性,又可降低钢的各项异形(对板、带产品极为有利)。其中Ca的夹杂物,还可提高钢的易切削性能和抛光性能。
钢水净化剂可以使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性质发生变化,硫化物夹杂变成多相的塑性夹杂,有利于变形,轧制过程中夹杂物的变形减弱了热轧钢坯产生碎边的可能性。
进一步净化钢液
碱性金属镁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其脱硫、脱氧的效果,残存于钢中的硫化物得到球化,减轻了气缩孔缺陷出现的机率。特别是当钢中有针、网状碳化物存在时,由于镁的作用,使之在铸态下即转变为团球状,且大量弥散地分布于基体中,消除了魏氏组织,使耐磨钢在硬度略有增加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冲击韧性,钢的耐磨潜力也得到充分发挥。
Ti的存在,由于其与氧、氮和碳的结合力强,一方面可用于脱氧去气,但更主要的是因为Ti在贝氏体钢中主要以TiC的形式存在,TiC在液态中优先生成,作为结晶的非均质核心,细化晶粒,阻碍位错运动,造成位错的塞积和增殖,由于Ti与氮有较较强的结合力,可以消除或减轻氮对硼的有害作用。
Ti是一种更强的碳化物生成元素,它能稳定地固定钢中的碳,也避免晶界处出现碳化铬,这样既可有效提高钢的晶界强度和韧性,又提高了钢的耐晶界腐蚀性能,从而提高钢的室温和高温机械性能。
Al的存在一方面是脱氧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Al有助于稳定奥氏体薄膜,促进准贝氏体的形成。
钢水净化剂是多种活性元素复合而成,有利于防止高熔点纯物质SiO2、Al2O3等固相脱氧产物的形成,使其形成低熔点的复合化合物。
细化晶粒、强化晶界和金相功能
稀有活性元素和Ca等元素,在钢中生成高熔点的细小的弥散分布的产物,它们成为钢液早期结晶的晶核,使晶粒细化;Mg存在于晶界处,可阻止P、Pb等有害元素在晶界的偏聚;
Ti是一种更强的碳化物生成元素,它能稳定地固定钢中的碳,也避免晶界处出现碳化铬,这样既可有效提高钢的晶界强度和韧性,又提高了钢的耐晶界腐蚀性能,从而提高钢的室温和高温机械性能。
钢水的密度一般是70kg/cm3。
钢水是液体状态的钢。钢水的液相线温度随着成分(钢液中C,S,P等元素的含量变化)的不同而有所波动为1600℃左右。
钢的密度:固态常温(不同钢种有较小差异)是785kg/cm3;固态高温(1200℃以上)是74kg/cm3;液态高温(1600℃以上)是70kg/cm3;液态注温(中包温度)是72kg/cm3。
扩展资料
刚入炉的铁水为1250-1350左右,在转炉中的温度最高。出钢后在钢包中的温度在1650左右。钢水的凝固点为1064℃,沸点为2360℃ 。一般可以达到1700℃左右。
钢水一般都能铸成钢锭,也可以直接浇铸成铸件。是液体状态的钢。钢水的液相线温度随着成分(钢液中C,S,P等元素的含量变化)的不同而有所波动为1700℃左右。
一般来说,不论什么物质,也不管它处于什么状态,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体积或密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联系温度T、压力p和密度ρ(或体积)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式称为状态方程。气体的体积随它受到的压力和所处的温度而有显著的变化。
对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ρRT,式中R为气体常数,等于28714平方米(秒2开)。如果温度不变,则密度同压力成正比;如果它的压力不变,则密度同温度成反比。
对一般气体,如果密度不大,温度离液化点又较远,则其体积随压力的变化接近理想气体;对于髙密度的气体,还应适当修正上述状态方程。
参考资料:
一种是比较先进的火焰成分检测法,也就是通过仪器照射转炉的炉口火焰观察C、Si、Mn、S、P的含量;两、另一种是取钢水的式样,用风动送样送到中心化验室进行光谱实验,活的钢水的成分,包括微量合金成分;第三种是传统的炉前化验室化学滴定法快速化验室样获得成分;还有就是古老的取样,由炼钢工观察试样的凝固时间和颜色判断成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