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毒素是细菌合成代谢的产物,在细菌死亡之后溶解释放到体外,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以引起人体神经系统或者是消化系统的损害,此外还可以累及心脏的心肌细胞,出现心肌细胞的坏死。而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成分在菌体崩解时释放出来的,内毒素对于机体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它可以使机体产生发热,同时可以使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数降低或者是增多,内毒素还可以使机体产生休克,或者是弥漫性隐血,有的内毒素作用于机体可以产生变态反应,比如可以引起细菌性肾小球肾炎等。
外毒素和内毒素都是由细菌产生的。外毒素通常是指细菌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所分泌到细菌外的一种代谢产物。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有破伤风杆菌、产气假膜杆菌、白喉棒状杆、金**葡萄球菌等。外毒素是不耐热不稳定的,它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可以中和外毒素。而内毒素并不是由细菌分泌出的代谢产物。内毒素是细菌的细胞壁的成分,在细胞坏死或者破坏之后才会释放出来,通常可以导致人体出现发热或者微循环障碍或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内毒素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可以耐高温。但它的抗原性比较弱,一般不会刺激机体产生能够中和内毒素的抗毒素。外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有抗原性,即以外毒素刺激机体可产生大量的抗毒素,抗毒素能中和外毒素使其无毒,外毒素用甲醛处理后,脱毒变成类毒素,但仍保持抗原性。
一、化学特性不同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二、毒性强度不同
外毒素毒性作用强,小剂量即可使易感机体死亡,也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外毒素也用于制造抗毒素及类毒素,用于疾病治疗及预防。外毒素对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通过与特定靶组织器官的受体结合,直接或进入细胞后引起特征性的病变。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细菌外毒素(exotoxin)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大多数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
其特点是:(1)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分子量27000~D;(2)化学性质不稳定,易被热、酸及酶所灭活;(3)可经03~04%甲醛处理,脱毒为类毒素;(4)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5)具亲组织性,但作用于组织有选择性;(6)毒性极强,极微量就可使实验动物死亡。
内毒素化学成分主要是脂多糖,抗原性比较弱,无组织器官选择性。主要引起炎症反应,使血液中白细胞增多,还可以引起弥漫性凝血和发热反映。外毒素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抗原性比较强且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相同的都是一些细菌的成分,差别在于成分不同,作用也不同。
其中类毒素是人工由外毒素制备的无毒的保留抗原性的免疫制剂。外毒素是蛋白而内毒素是脂多糖,都是毒性物质,但外毒素是细菌活着释放的,而内毒素是细菌死了才出来的。
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类毒素是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医学微生物学中将类毒素定义为: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脱去其毒性,保存其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