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梦妆好戏开场是《难却》的歌词,这首歌的全部歌词如下:
回眸舞尽痴人梦,待上浓妆好戏开场。
台上悲欢皆我独吟唱,翩若浮云着霓裳。
落幕鬓边皆染霜,丹青如画。
戏幕开戏幕落,低眉将水袖轻弄。
台下看官攒动,只为睹佳人惊鸿。
细把眉眼描摹,额间点朱砂的红。
腰如细柳扶风,几回眸舞尽痴人梦。
待上浓妆好戏开场,台上悲欢皆我独吟唱。
翩若浮云着霓裳,落幕鬓边皆染霜。
丹青如画身轻如纱,台上风光台下诉断肠。
难却数十载满袖盈暗香,戏幕开戏幕落。
低眉将水袖轻弄,台下看官攒动。
只为睹佳人惊鸿,细把眉眼描摹。
额间点朱砂的红,腰如细柳扶风。
几回眸舞尽痴人梦,待上浓妆好戏开场。
台上悲欢皆我独吟唱,翩若浮云着霓裳。
落幕鬓边皆染霜,丹青如画身轻如纱。
台上风光台下诉断肠,难却数十载满袖盈暗香。
意思是:第十届桃李杯古典舞少年女子独舞。
人物简介:李祎然,女,河南焦作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演员。
人物经历
李祎然4岁开始学习舞蹈,5岁参加市舞蹈比赛,12岁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
2012年8月获得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国古典舞少年女组表演金奖。
2012年9月任总政歌舞团演员。
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剧院表演女子独舞《训练日》。
2015年1月出演舞剧《马可·波罗》女一号“中国公主”
2016年出演舞剧《传丝公主》。
2016年1月舞蹈《舞动青春》出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6春节大联欢”。
《霓裳羽衣舞》
背景资料
口唐代名舞《霓裳羽衣舞》是我国古代舞蹈中的一颗明珠,相传原是唐玄宗李隆基梦见自己进人月宫,听到仙乐,见素娥数百人素练霓裳而舞,心中默记,带回人间,又吸收《婆罗门曲》加以改制,后由很有舞蹈才华的杨贵妃根据这段乐曲创作成舞蹈,取名为“霓裳羽衣”。舞蹈从音乐、动作、服饰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仙境,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关于该”的“出J‘况,白居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中有动人的描述。
口《霓裳习习衣舞》属于“大曲,“大“是一种乐、歌、舞综合表演的艺术式样,其音乐的曲式结构大致为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散序是散板乐曲,节奏自如,{只由乐器演“,共六段,不起舞。《霓裳羽衣舞》最”是独舞,杨贵女己最善此舞,后白居易在宫中看见的《霓裳羽衣舞》与五十多年前杨贵妃表演的原舞已有很大的不同,已是双人舞,后来发展成由数百人演出的群舞了。
口今天由范东凯编导,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是在古代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基础上,根据流传下来的舞曲,并吸收了本民族的舞蹈语汇,进行了科学的融合而创作的。
作品描述
口舞蹈分五部分。
口第一部分即“引子”:烟云缭乱,一群身穿月白色裙子的舞女以圆场步出场,继而下场,给人营造一种仙境美景。
口第二部分即“散序”:在一段以筝、箫等合奏的悠扬动听、委婉连绵的乐曲声中,舞女们以三斜排出,出现主题动作A:一手置于耳旁,一手在来回轻摆,顶胯踞脚往前。时而一蹲一立,时而绕圈,时而“吐珠式”,变幻莫测。
口第三部分即“中序”:在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舞者人拍起舞,出现主题动作B:双手在胸前划八字后接上下胸前立掌,继而双手身前平圆推手送胯后转身,成一手上提腕,一手胯旁摊掌;或一人在前领舞,其余则围在一旁;或几竖排对插做主题动作B,显得那样的轻柔飘逸、超凡脱俗,逸出浓浓的宗教气息。
口第四部分即“人破”:音乐节奏变快,群女布满舞台,分两边交替进行B组动作,待下场后,音乐静止,舞者碎步流动上场,由鼓点伴奏。随着鼓点轻重缓急,她时而划八字胸前立掌,时而平圆送胯,眼随手动,一举手、一投足、一眼神都十分传神,可谓“娇眼如波人鬓流”(李太玄《玉女霓裳诗》)。在极富印度风味的一动脖前行后,提裙平转一圈接原地旋转,提裙手上举,…大摆裙随之飘动,好似仙女踩在朵朵白云上飘动。至此,群女上,引出高潮,或一横排做主题动作A,或分两边交替穿插,或成大三角形,或以圆场步内逆时针流动,显得柔美典雅、清丽悠扬与俏丽明朗,空幻而虚渺。
口第五部分即结尾:在繁复的高潮后,音乐慢收,舞势随风散复收,领舞在中,成双手上下立掌,四周围绕一群舞女,似开屏的孔雀。那营造的仙境,仍悠然再现,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赏析
口编导是在古代诗人形象描绘的基础上,根据流传下来的《霓裳羽衣舞曲》,再结合中国古典舞语汇,提炼出“顶胯双手划八字接胸前立掌”、“圆胯平推手送胯转身”和“顶胯踞脚轻摆手”主题动作,并将其动态、节律、动力变化发展,时而用于独舞,时而用于群舞,时而用于造型对比,时而用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时而以横排走来,时而以三角形向前移进……从而营造了一种仙境,刻画了仙女之美。
口舞蹈服饰也较好体现了仙境,舞者身穿月白色闪光裙子,头戴“步摇冠”,脖颈和衣带上首饰装点,显得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评论: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
围绕着霓裳羽衣舞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是唐玄宗一日梦见他遨游月宫,看到许多仙女身着七彩云霞作的衣裳在空中翩翩起舞。一觉醒来,唐玄宗急忙将梦中听到的音乐记录下来,并教他的宠妃依他梦中所见编排舞蹈。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舞》在流传过程中,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天宝四年(745)册立贵妃时,杨玉环在木兰殿表演了独舞《霓裳》,她自夸:“《霓裳》一曲,可掩前古。”(《杨太真外传》)其侍女张云容也善此舞。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诗中“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的诗句,可看出双人舞的形式。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教坊有19岁以下舞者三百人舞《霓裳》。《唐语林》卷七记载:宣宗时(847~859),“每赐宴前,必制新曲,……出数百人,衣以珠翠缇绣,分行列队,连袂而歌。……有《霓裳》曲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有首佚名《霓裳羽衣曲赋》赞美道:“霓裳绰约兮羽衣翩跹,高舞妙曲兮似于群仙。被羽衣,披霓裳。始逶迤而并进,终宛转以成行。”足见《霓裳》群舞风采,众舞者如群仙成行缓进,飘然而有气势。
隋唐燕乐中的大型歌舞也统称为大曲,大曲集器乐、歌舞为一身,是唐代音乐的巅峰之作。这种大型歌舞形式产生于周代的宫廷雅乐中,到汉代乐府时得到进一步完善。汉代歌舞大曲结构上分为引子(艳)、乐段(解)、结束(乱)三大部分。而唐代大曲因为融合了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特色的音乐,其结构已远比汉代大曲庞大和复杂,典型的唐代大曲一般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又包括若干段:“散序”是第一部分,节奏比较自由,纯器乐表演,有独奏、轮奏或合奏:第二部分叫“中序”,一般为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有时会加入舞蹈;第三部分称“破”,以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有时也加入歌唱,节奏逐渐加快,最后到极快。大曲演出一遍所费时间相当长。
据记载,唐代有46种大曲,节奏复杂,曲调丰富。大曲中有一部分叫做“法曲”。“法曲”的出现最初与佛教音乐有关,是佛门弟子所创作的世俗大曲,后又掺杂了一些道教音乐的成分,并形成清幽悠远、别具一格的艺术风味。《霓裳羽衣曲》就是最有名的法曲,也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宫廷乐舞。
传说天宝初年的中秋夜晚。圆月高悬。桂花飘香,唐玄宗正和妃嫔们在宫中赏月。方士罗公远对玄宗说:“皇上想不想到月宫里去玩?”唐玄宗说:“如何去得?”只见罗公远取一枝桂花向空中一扔,桂花立刻变成一座银桥。罗公远和唐玄宗上桥走了不远,就到了月宫。月宫里面有数百个仙女穿着白色的衣服在庭院里跳舞。优美的舞姿,悦耳的音乐,看得唐玄宗如醉如痴。唐玄宗问舞曲名字,仙女们告诉他是《霓裳羽衣曲》。于是,唐玄宗默默地记下一半乐谱。回宫后不久,恰逢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派人送来一部由西域传入的《婆罗门曲》,其中有些旋律竟与唐玄宗在月宫中听到的《霓裳羽衣曲》相似。唐玄宗大喜,便亲自加工整理,把杨敬述所献的曲子改名为《霓裳羽衣曲》。据记载,印度佛曲《婆罗门曲》从西域传入中国,确实经唐玄宗整理润色变成了《霓裳羽衣曲》,但乐谱早已失传。据史料考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用绸子代替羽翼起舞,就是《霓裳羽衣舞》被神化了的一种艺术形式。
《霓裳羽衣曲》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结构比较庞大复杂。白居易有《霓裳羽衣歌》一诗,他在自己所做的注释中,介绍了此曲的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共36段。其中散序6段,器乐独奏,节奏比较舒缓,舞者处在蓄势待发的状态中;中序18段,节奏起,舞者翩然起舞,可能会伴有歌唱;曲破12段。以节奏急促的舞蹈开始,越来越快,到结尾处,节奏放慢,最后结束在一个长音上。据白居易注释,此曲的结尾颇具特色,其他乐曲结尾大都急促到戛然而止,唯有《霓裳羽衣曲》是将尾音拖长后,慢慢消失。这样的音乐处理方法却使得此曲呈现出清雅宜人、回味悠长的审美韵味。关于这首曲子的长度,白居易说是“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放慢节奏的霓裂曲,长度大约相当于木船开出15里,算来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因此,正常的霓裳曲应该在20分钟至30分钟左右。
《霓裳羽衣舞》的表演服饰十分华美。曲名“霓裳羽衣”实际已经指明这一特点。舞蹈者梳着仙女式样的高高发髻,身穿孔雀羽毛织就的翠绿舞衣和彩虹色舞裙,佩戴光彩夺目的七宝首饰,恍如天宫仙子曼妙起舞。据说,由于舞者人数众多,舞蹈动作繁复激烈,在舞蹈结束后,常常会在舞池中捡拾到掉落下来的珠翠配饰。此曲的演奏乐器大都是汉民族传统的“丝竹”乐器,包括磐、箫、筝、笛、箜篌、甯粟、笙、琵琶、琴等。与隋唐燕乐中大量带有异域异族色彩的乐曲相比。《霓裳羽衣曲》可谓是一首真正具有汉地韵味的“丝竹之乐”。而在传说中,唐玄宗最初是用笛子吹奏出这首曲子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也曾用琵琶演奏过此曲,还有人用琴弹过它。世人评论该曲“清而近雅”,看来与这些丝竹类乐器有着直接的关系。
《霓裳羽衣曲》中的舞蹈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玄宗宫中,杨贵妃、张云容均以霓裳独舞著称,杨贵妃甚至自诩“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在观赏者眼里,飘逸华丽的服饰,轻盈美妙的舞姿,使得舞者如翔云飞鹤般不染凡尘。舞者神态嫣然,动作飘逸舒展,却又张弛有度,时而柔如弱柳,时而矫若游龙,舞裾飞扬,云气丛生。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就曾描绘一对舞者的精彩表演,说她们时而点头相招聚拢,时而挥袖散开,“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备受青睐,是唐玄宗的得意之作,最初仅在宫廷表演。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们歌舞。册立杨玉环为贵妃时,演奏的就是《霓裳羽衣曲》。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官》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唐文宗时,几百名宫女组成的大型队舞表演《霓裳曲》。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优美动听;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扮成仙女的舞者,服饰典雅华丽,头戴步摇冠,上穿羽衣霞帔,下着霓虹彩裙,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舞姿轻盈柔曼,飘逸敏捷。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多在太常寺太乐署、教坊、梨园中表演。安史之乱后,大批宫廷乐人流落民间,《霓裳羽衣曲》遂被带至民间。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渐渐地“寂不传矣”,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南宋丙午年间(1186),姜夔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时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后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
《霓裳羽衣曲》表现了凡人对月宫仙境的想象与向往,带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曲子在开头部分有一段长时间的悠长舒缓的器乐演奏,此时的舞者毫无动作,然后,节奏鲜明起来,并加快速度,进入主体部分,歌舞乐达到配合的高潮,到结尾时以一个长长的音节收束,余味悠然绵荡。似乎喻示着由平淡走入绚烂再复归于平淡的人生旅程,而那不绝如缕的袅袅尾音又似乎隐喻着生命与时间的绵延不息。
作为时间象征的音乐,可能更容易接触到生命本质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唐人对《霓裳羽衣曲》的热爱恐怕不仅仅是把它视作一道展现盛唐气象的视听盛宴,而更可能是在欣赏的同时,去细细品味那其中蕴含着的绵渺无尽的人生感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