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是什么2005-06-14 21:34
精制抗狂犬病血清制造及检定规程
本品系由狂犬病固定毒免疫马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得的液体或冻干免疫球蛋白制剂。仅用于配合狂犬病疫苗对被疯动物严重咬伤者进行预防注射。对已有狂犬病临床症状的患者,注射本制品无效。
1 制造
11对血浆的要求
111 用于制造精制抗狂犬病血清的血浆除须按附录1《抗狂犬病血清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中的要求外,应符合《抗毒素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的规定。在保存期间如发现明显的溶血、染菌及其他异常现象,不得投入生产。
112 血浆的中和效价不得低于80IU/ml。
12 制造程序
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12项进行。
13 制造工艺的要求及规定
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13项进行。
14 半成品检定
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14项进行。
2成品检定
由质量检定部门进行全面检定,半成品已会同检定的项目可抽检。
21 鉴别试验
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21项进行。
22理化检定、无菌试验、安全试验、热原质试验及类A血型物质测定等项均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规定规程》中22~26项规定进行。
23 效价测定
231 按《精制抗狂犬病血清效价测定方法》(附录2)进行。效价测定用血清标准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认可。
232 效价要求
精制抗狂犬病血清效价在200IU/ml以上为合格。
3保存与效期
保存于2~8℃。自效价测定合格之日起,液体制品效期为3年;冻干制品效期为5年。
附录1抗狂犬病血清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
1 马匹
用于免疫采血之马匹必须符合《生物制品生产用马匹检疫及管理规程》的规定。
2 抗原及佐剂
21基础免疫用抗原
用羊脑死毒抗原或羊脑固定毒抗原,灭活前病毒滴度应在70Log/10ml以上。
22 超免疫用抗原
用羊脑固定毒抗原或细胞培养疫苗抗原。
23 所用抗原及佐剂不得含有人体成分。
3 免疫与采血
31马匹免疫采血参照《抗毒素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中有关规定进行。
32基础免疫
在超免疫前应适当进行基础免疫。
33 超免疫
基础免疫1月后可进行超免疫。
34 采血指标
血清效价在100IU/ml以上。
4 效价测定方法
按《精制抗狂犬病血清效价测定方法》(附录2)进行。
附录2精制抗狂犬病血清3效价(IU)测定方法
1 中和用病毒悬液的制备
要求中和用病毒悬液经37℃水浴作用1小时的LD50在32~320之间。
11病毒株的选择:选用CVS毒种。
12 病毒株的传代:取CVS毒种(一般为冻干毒种)制成10-2悬液,脑内接种体重10~12g健康小白鼠003ml,待发病后取脑再制成10-2悬液,接种于小白鼠脑内进行传代,一般传至2~3代即可制成冻干中和用病毒或–70℃冻存的中和用病毒,但要选用小白鼠在第5天发病并麻痹的服制备。
13 冻干病毒的制备:用第5天发病并麻痹的鼠脑以脱脂牛乳研磨稀释成20%的脑悬液,按05ml分装安瓿冻干后真空封口,存-30℃待用。
14-70℃冻存病毒的制备:用第5天发病并麻痹的鼠脑用20%小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研磨稀释成10-1悬液,经2000r/min20分钟沉淀,取上清混匀后分装小管,存-70℃冰箱待用。
15 病毒悬液的预测
151冻干病毒的预测:取含20%脑悬液的冻干病毒,启开后加入含2%小牛血清PBS10ml,吹打均匀后再用40ml上述稀释液与病毒液充分混匀,1500r/min沉淀10分钟,取上清与等量的稀释液混合则为10-2悬液,然后再用10-3、10-4、10-5、10-6稀释,从10-6至10-2各取05ml加入5个小管内,每管再加入2%小牛血清PBS05ml,放置37℃水浴一小时。用体重10~12g小白鼠30只,分成5组,每组6只,经用37℃作用的10-6至10-2病毒悬液接种小白鼠,每个稀释度接种6只小白鼠,每只小白鼠脑内接种003ml,观察14天,每天观察小白鼠发病死亡情况,接种后4天内死亡的小白鼠按非特异性死亡计。以接种5天后的发病死亡小白鼠统计LD50。
152-70℃冻存病毒悬液的预测:取含10%脑悬液的冰冻病毒用流水融化后即为10-1悬液,然后再做10-2至10-7稀释。从10-7至10-3各取05ml加至5个小管内,每管再加入2%小牛血清PBS05ml,放置37℃水浴1小时,用体重10~12g小白鼠30只,分成5组,每组6只,用经37℃作用的10-7至10-3病毒悬液接种小白鼠,每个稀释度接种小白鼠6只,每只小白鼠脑内接种003ml,观察14天,每天观察小白鼠发病死亡情况。接种后4天内死亡的小白鼠按非特异性死亡计。以接种5天后的发病死亡小白鼠统计LD50。
153按以上二种病毒的悬液预测的结果计算LD50。将用其100个LD50的病毒稀释度作为中和用病毒悬液稀释倍数,用于小白鼠中和试验。
2 小白鼠的准备
用作中和试验的小白鼠必须是未进行过其他试验的健康小白鼠,体重为10~12g。
3 中和试验
31狂犬病血清中和试验用的血清参考标准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或用经检定所认可的各生产单位工作用参考标准品。
32待检定血清样品的稀释:取有代表性的血清样品,按二倍连续稀释的方法用2%小牛血清PBS进行稀释,一般可采用1∶800、1∶1600…1∶102400,但可根据血清实际效价的情况适当减低或提高试验时最低稀释倍数,如采用上述8个稀释倍数,则用待检血清按27ml稀释液加入03ml血清作为1∶10,然后再用35ml稀释液加入混匀的1∶10倍的血清05ml为1∶80,再按27ml稀释液加入03ml为1∶800。然后均按05ml加05ml稀释的方法制成1∶800、1∶1600…1∶1024008个稀释倍数,以上8个稀释倍数的不同稀释度分别以05ml加入8个小试管内待用。
33 效价检定用血清标准品的稀释:方法同待检血清样品的稀释。如用检定所的85RS国家标准品,稀释度应从1∶80开始,其国际单位为2653/ml。
34 中和用病毒悬液的制备:按病毒悬液预测的100个LD50的稀释度作为中和用病毒悬液。
35 中和:将上述32项的8个稀释度的各装05ml的8支小试管和33项的8个稀释度的各装05ml的8支小试管共16支小试管各加入中和用病毒悬液05ml,放置37℃水浴1小时,作注射小白鼠用。另用相同体重的小白鼠测定中和用病毒悬液的实际LD50。其方法可将中和用病毒悬液作为原液再稀释10-1、10-2、10-3四个稀释度,以上4个稀释度各加入05ml于小管内,每管再加入2%小牛血清PBS05ml,同样放置37℃水浴1小时作为中和病毒对照。
36接种小白鼠:将已中和的待检血清和血清标准品的不同稀释度的悬液和病毒对照接种小白鼠,血清按从浓到稀的倍数接种小白鼠,而病毒对照则按从稀到浓的倍数接种小白鼠。每只小白鼠脑内接种003ml。
37 观察:共观察14天,每天记录小白鼠的发病死亡情况,接种后4天死亡的小白鼠作为非特异性死亡计。
4 待检血清效价
按下列公式计算:
相对效力=待检血清ED50的倒数/血清标准品ED50的倒数
血清效价(IU/ml)=相对效力×血清标准品的国际单位
精制抗狂犬病血清使用说明书
本品系由狂犬病固定毒免疫马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得的液体或冻干免疫球蛋白制剂。仅用于配合狂犬病疫苗对被疯动物严重咬伤如头、脸、颈部或多部位咬伤者进行预防注射。
液体制剂为无色或淡**的澄明液体,含硫柳汞防腐剂,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冻干制剂为白色或乳白色的疏松体,按标签规定量加灭菌注射用水溶化后呈无色或微**的澄明液体。
使用对象
被疯动物咬伤后注射愈早愈好。咬后48小时之内注射本品,可减少发病率。对已有狂犬病症状的患者,注射本品无效。
用法
1受伤部位应先进行处理。若伤口曾用其他化学药品处理过时,应冲洗干净。先在受伤部位进行浸润注射,余下的血清进行肌内注射(头部咬伤可注射于颈背部肌内)。
2注射量均按体重计算,每kg体重注射40IU(特别严重者可酌情增至80~100IU),在1~2日内分数次注射,注射完毕后开始注射狂犬病疫苗。亦可同时注射狂犬病疫苗。
注意事项
1本品有液体及冻干两种剂型。
2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者均不可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冻干制口应加标签规定量灭菌注射用水,轻摇使完全溶解。
3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血清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4使用抗血清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须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过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1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血清稀释10倍(01ml抗血清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抗血清。如注射局部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除局部反应外并伴有全身症状,如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为强阳性反应,则采用脱敏注射,并做好一切准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抢救。
无过敏史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2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血清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20~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2ml,如注射量达到4ml仍无反应,可缓慢地将全量注入。
门诊病人注射抗血清后须观察至少30分钟方可离开。
过敏反应处理
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抑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或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须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搔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迟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进行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保存
保存于2~8℃暗处。
血清和血浆均是不含细胞(包括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的血液液体部分,其主要区别是血清不含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血浆则含有凝血因子,它们的制备方法如下:
(1)血清的制备:获得的血液不能抗凝,盛于离心管或可以离心的器皿中,静置或置37℃环境中促其凝固,待血液凝固后,将其平衡后离心(一般为3000rpm,离心
5~10min),得到的上清液即为血清,可小心将上清吸出(注意切勿吸出细胞成分),分装备用。
(2)血浆制备:在盛血的容器中先加人一定比例的抗凝剂(抗凝剂:血液
=
1:9,将血液加到一定量后颠倒混匀,离心(离心条件同上)后所得的上清液即为血浆。初用者最好将上清移至另一清洁容器,吸出血浆时用毛细吸管贴着液面逐渐往下吸,切忌不能吸起细胞成分。
(3)富含血小板血浆制备:将获得的血液经800rpm,离心5min,其上清即为富含血小板血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见血清 31 见血清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见血清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见血清 41 拼音名 42 见血清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见血清的用法用量 47 摘录 5 《中华本草》·见血清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见血清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化学成份 59 见血清的药理作用 510 毒性 511 性味 512 归经 513 功能主治 514 见血清的用法用量 515 各家论述 516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见血清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见血清的中成药 1 拼音
jiàn xuè qīng
2 英文参考nervate ayblade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见血清见血清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1]。
31 见血清的别名羊耳蒜、黑兰、肉螃蟹[1]
32 来源及产地兰科植物脉纹羊耳兰Liparis nervosa (Thunb) Lindl的全草。分布台湾、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等地。[1]
33 性味
苦,寒[1]。
34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1]。
1治咯血,吐血,肠风便血,血崩,小儿惊风。煎服:6~12g。[1]
2治热毒疮疡,创伤出血。捣烂敷或干粉撒。[1]
35 化学成分本品含脉纹羊耳兰堿(Nervo e)[1]。
36 药理作用水煎剂能缩短血凝时间[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见血清 41 拼音名Jiàn Xuè Qīnɡ
42 见血清的别名见血莲、矮胖儿、肉螃蟹、铁爬树
43 来源为兰科羊耳兰属植物羊耳兰Liparis nervosa (Thunb)Lind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一般鲜用。
44 性味苦,寒。
45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肺热咯血,吐血;外用治创伤出血,疮疖肿毒。
46 见血清的用法用量1~3钱,水煎或作散剂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干粉撒敷患处。
4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见血清 51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同属植物风帽羊耳兰LipariscucullataChien,在浙江全省山区都有分布,与脉羊耳兰的主要区别为叶2片,顶端钝,总状花序的花较多(89朵),萼片顶端呈僧帽状。两种的功用相同。
52 拼音名Jiàn Xuè Qīnɡ
53 英文名allgrass of Nerved Twayblade, Nerved Twayblade
54 见血清的别名羊耳蒜、立地好、毛慈姑、巖芋、黑兰、矮胖儿、肉螃蟹、铁爬网、倒巖提、走子草、肉龙箭、香花羊耳蒜、紫星羊耳蒜、香羊耳蒜
55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脉羊耳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aris nervosa (Thunb) Lindl[Ophrys nervos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56 原形态脉羊耳兰,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发达,褐色,横卧,其上着生细长的根数条;假鳞茎细长,圆柱形,长达8cm,粗6mm,具叶35枚。叶卵形至长圆形,长1015c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疏散,长715cm;苞片细小;萼片和花瓣常为黄绿色,长约8mm,侧面2枚萼片狭长圆形,中萼片狭长圆形,花瓣线形;唇瓣紫色或紫红色,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钝或凹入,基部有2个小瘤体;蕊柱近先端的翅钝圆,基部稍膨大鼓出。蒴果纺锤形。
5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501000m的山坡阔叶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
58 化学成份含脉羊耳兰堿(nervosine)。
59 见血清的药理作用止血作用:用活性炭处理过的水煎剂(1:1),敷于局部,对切断狗、猴股动脉或截断麻醉狗后肢引起的出血,有止血作用。动物下台后,活动、食欲正常,48小时内无继发出血。对兔肝、脾切口,4分钟止血,412天后无继发出血,切口上有一层薄膜覆盖,药物已被吸收,基本上无粘连。体外试验,能使人和兔抗凝血液的红细胞凝集。缩短全血凝时间。
510 毒性大鼠每天腹腔注射上述制剂1ml,前10天体重逐日增加,后10天体重稍减轻,未有死亡。肌肉注射1ml后2天解剖,局部肌肉呈微红色,6天后即无。
511 性味苦;涩;凉
512 归经肺;肾经
513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胃热吐血;肺热咯血;肠风下血;崩漏;手术出血;创伤出血;疮疡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514 见血清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研末,每次9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515 各家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血,凉血,止血。治牙痛。酒泡服治跌打损伤。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补肺止血。
3《四川常用中草药》:生新散瘀,清肺,止吐血。治各种吐血,劳伤咳嗽,肺肾阴虚咯血,肠风下血,红崩,拔脓生肌,刀伤。
4《贵州药植目录》:治劳伤,小儿走子,搭背。
516 摘录血液
由
血细胞
和
血浆
组成,合称
全血
。血细胞悬浮于血浆中,有
红细胞
、
白细胞
和
血小板
。
1、
血细胞比容
的
概念
血细胞
比容
指的是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
百分比
,又称为红细胞压积。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37%~48%它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的相对数量变化。
2、血浆、
血清
的概念
血浆是血细胞的
细胞外液
,是
机体
内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半小时,可将血浆和血细胞分离。上层淡**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深
医学
教。育网原创红色不透明的是血细胞。
血液经自然凝固1~2小时,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透明液体即血清。
3、
血浆渗透压
的来源与生理作用
血浆
渗透压
是指血浆中的
胶体
溶质
和
晶体
溶质所具有的吸引
水分子
透过
生物
半透膜
的力量。在人体内,血浆所接触到的
细胞膜
和
毛细血管壁
对溶质
颗粒
的
通透性
是不同的,因而表现出的血浆渗透压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
离子
和
小分子
晶体物质,如
无机盐
、
葡萄糖
、
尿素
等晶体物质所形成的
晶体渗透压
,为720~797kPa,几乎近似于血浆渗透压。09%NaCl
溶液
或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
等渗溶液
。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
细胞
内、外
水分
的正常交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
形态
有重要作用。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多,致使红细
医学教育
,网原创胞膨胀、膜破裂,
血红蛋白
逸出而出现
溶血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红细胞中水分渗出,使红细胞发生皱缩。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
血浆蛋白
等
大分子
胶体物质所形成的
胶体渗透压
,在整个血浆渗透压中所占
数值
很小,约为333kPa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
毛细血管
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促使组织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浆容量具有重要作用。当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医学教育网
原创降低时,
组织液
增多,引起
水肿
。
供参考!!!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浆总渗透压313毫渗量/升,相当于7个大气压(53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其中胶体渗透压不超过15毫渗量/升(25毫米汞柱),其余为晶体渗透压。pH735~747。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为16~24。
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正常红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质、糖类和各种电介质。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500万/mm3,女性为420万/mm3。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高原居民和新生儿可达600万/mm3以上。从事体育运动而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2~15g/100ml,女性为11~13g/100ml。
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该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释放出O2,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见呼吸章)。血红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称高铁血红蛋白,则丧失携带O2的能力。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气中CO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因而丧失运输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CO(或煤气)中毒。血红蛋白在CO2的运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085%、08%……03%NaCl溶液),在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即上层液体呈微红色,当红细胞在035%或更低的NaCl溶液中,则全部红细胞都破裂。临床以045%NaCl到03%NaCl溶液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也称抵抗力)范围。如果红细胞放在高于045%/NaCl溶液中时即出现破裂,表明红细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时才出现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
2.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10mm。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白细胞
白血球,或称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在血液外,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中。
由于白血球的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种癌症称为“白血病”。
尽管巴斯德己证明了免疫能人和动物免患某些疾病,但人们对免疫起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埃利·梅奇尼科夫通过研究机体如何抵抗疾病的侵袭,回答了这个问题。
梅奇尼科夫提出人体的血液中存在着特殊的细胞,能够进攻由外界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他把这种细胞称为“吞噬细胞”,意思是“吃东西的细胞”,并证明了这些大白细胞能消灭细菌,当人体受到感染后,这些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
左图:这张电镜照片显示了一个人体白细胞(蓝色)、其细胞核(橙色)以及受到进攻和包围的细菌(红色)。当细菌或颗粒受到包围或吸收后,它就不再对人体造成损害。
除了识别出许多的细菌,罗伯特·科赫也识别出一种小一些的白细胞,称为“淋巴细胞”。他还发现经过免疫的动物大白细胞和那些未经免疫的相比,功能更强。人们逐渐弄清了,是多种类型的细胞协调工作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数种白细胞,它们沿血管壁运动。如果遇到细菌或其他固体颗粒,白细胞就会游过包围细菌,逐渐把它们消灭掉。有时细菌也会破坏白细胞,但在它们引起人们生病之前,大多数的入侵细菌都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击溃。
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 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 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外覆被)。血小板胞浆中有两种管道系统:与表面相连的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系统。前者是血小板膜内陷在胞浆中形成的错综分布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膜与血小板膜相连续,管道膜内表面也有与血小板膜一样的外覆层,通过此管道系统,血浆可以进入血小板内部,从而扩大了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由于存在这套与表面相连的发达的管道系统,使血小板形成与海绵相似的结构;后者即致密管系统的管道细而短,与外界不通,相当内质网。血小板周缘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几层平行作环状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处还有较密的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它们与血小板的形态的维持及变形运动有关。血小板内散在着两种颗粒:α颗粒和致密颗粒。α颗粒内容物是中等电子密度,有的颗粒中央还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芯。α颗粒中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第4因子、组织蛋白酶A、组织蛋白酶D、酸性水解酶等。致密颗粒内容物电子密度极高,含有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抗血纤维蛋白酶、焦磷酸等。另外,在血小板中还存在有线粒体、糖原颗粒等。
生理功能 血栓形成和溶解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的止血作用。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和α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而有些效果。物质则可加强损伤部位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当血管损伤部位血栓形成,血液停止流失以后需要防止血栓的无限增大,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血管阻塞。此时,由血小板所产生的5-羟色胺等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作用,使其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形成,进而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本身也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与纤维蛋白溶酶原,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参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再溶解。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起作用 血液在血管中迅速流动有时会损伤血管壁,血小板可从流动状态转而附在内皮细胞表面,两者之间的细胞膜消失,细胞质相互融合,从而使内皮细胞得到修复。
血小板粘附、释放及聚集的机制 血小板表面有许多不同受体,这些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即被激活。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下组织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暴露,两者中有一9肽结构的活性部位。从这一活性部位通过VWF因子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糖蛋白1b连接,实现了血小板与损伤部位的粘附。血小板激活后,环状的微管向内凹曲。血小板出现放射状的突起,其中出现与其长轴一致的微丝、微管。颗粒向血小板中心部集中,并靠近与表面相连的管道系统。血小板由循环型变为树突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血涂片上所见的血小板,如分为中央的颗粒区与周缘的透明区,就是处于这一阶段的特征。
粘附的血小板开始释放其内容物,随着血小板形态的变化,血小板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进而受血小板膜上酶的作用,形成血栓素A2等。血小板颗粒内含物的释放不是同时进行的。由致密颗粒释放ADP、5-羟色胺的反应出现得快。α颗粒则随其内含物不同,释放迟早不同;含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等成分的α颗粒先释放,含酸性水解酶的颗粒(相当于溶酶体)后释放。释放是需能过程。膜上的钙泵将Ca2+泵入血小板内,激活ATP酶,最后引起血小板收缩,导致血小板内颗粒的释放。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叫做聚集。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如加入ADP可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释放的ADP可以再次引起新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可以出现两个聚集波。胶原本身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只能在诱导血小板释放ADP后引起。聚集发生的机制至今已知有花生四烯酸途径,致密颗粒途径和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径,已知不少因素如Ca2+和纤维蛋白原都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而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
哺乳动物血小板存在着种属间的差异。如兔血小板致密颗粒中,除5-羟色胺外还含有组胺,人的血小板对致聚剂ADP、凝血酶等均无反应。兔、大鼠、小鼠、猪、羊、马对肾上腺素无反应。在5-羟色胺含量、对聚集抑制剂的反应性等方面也有种属差异。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
主要成分
血清是由血浆去除纤维蛋白而形成的一种很复杂的混合物,其组成成份虽大部分已知,但还有一部分尚不清楚,且血清组成及含量常随供血动物的性别、年龄、生理条件和营养条件不同而异。血清中含有各种血浆蛋白、多肽、脂肪、碳水化合物、生长因子、激素、无机物等,这些物质对促进细胞生长或抑制生长活性是达到生理平衡的。对血清的成分和作用的研究虽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第一:血清的成份可能有几百种之多,目前对其准确的成份、含量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尤其是对其中一些多肽类生长因子、激素和脂类等尚未充分认识,这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第二:血清都是批量生产,各批量之间差异很大,而且血清保存期至多一年,因此,要保证每批血清的相似性极为困难,从而使实验的标准化和连续性受到限制; 第三:不能排除血清中含有易变物质,这被认为是“瓶中恶化”的原因之一。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浆总渗透压313毫渗量/升,相当于7个大气压(53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其中胶体渗透压不超过15毫渗量/升(25毫米汞柱),其余为晶体渗透压。pH735~747。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为16~2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