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标志是太阳神鸟。太阳神鸟金饰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张金箔,属商代晚期作品,整个金饰呈一圆环形状,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着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达942%。该金饰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现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老官山汉墓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支医学竹简。从出土的竹简内容来看,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还有重点医治马匹的兽医书。武家璧特别指出,此次出土的《敝昔医论》《五色脉诊》等医书,应该就是扁鹊学派的经典。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医简分两处存放,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一部之外,皆无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
成都老官山汉墓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支医学竹简的意义
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但成都天回镇发现的医简,在中国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也最密切。
由于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是以单方为主,相比较而言,成都天回镇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据专家分析,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马王堆出土的医书。
隔音涂料生产配方如下:
隔音涂料是指以生物纤维,矿物纤维等为主要原料,结合其他阻燃剂,水分,助剂等,通过机械手段与粘合剂一起喷涂,并附着在内屋顶和墙壁上,形成2至10mm厚的表面具有多孔棉状涂层材料。具有吸声,隔音,隔热,防火,环保等作用。
吸声喷涂主要用于体育馆,**院,计算机房,地下停车场等需要隔音,吸声的场所。需要吸声,降噪以及隔热。
墙面吸音涂料配方分析及化学成分检测,喷涂吸音涂料配方检测,都之彭吸音涂料成分化验,吸音漆配方还原,吸音乳胶漆配方分析找成都中科溯源剖析配方,快速可靠,而且还可以提供异物成分分析、未知固体液体鉴定、效果调试服务等。
隔音涂料
主要隔音原料为纳米多层结构材料,将涂料分子材料夹在中间。整个中间膜均匀地分布了具有隔音效果的微粒子,通过减少透射的声波能量,从而起到吸音隔音的作用。
隔音涂料里同时还有部分吸音纳米材料,吸音纳米材料表面充满了直径为1um左右的小孔,小孔由表面向中心深入,孔的容积占颗粒面积50%左右,因此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且对目的物有缓释作用。
1起步阶段
旧中国的石油工业极其落后,绝大部分沉积盆地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油气产量极低,只有玉门、延长等几个小油田。从事石油地质的技术人员甚微,石油水文地质调查与研究更是一个空白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含油气盆地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与勘探工作。随着油气勘查的需要,在酒泉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相继进行了有计划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开始研究地下水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资料逐日增多。与此同时,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院校和其他大学开设了水文地质(包括油田水)课程,邀请苏联专家、学者来华讲学,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刊基本上是苏联的翻译稿,如:《普通水文地质学》(欧维奇尼柯夫);《水文地质学概论》(克利门托夫);《地下水普查与勘探》(卡明斯基);《水文地质学讲座》(克雷洛夫);《天然水系中的油田水》(苏林);《油矿水文地质学》(苏哈列夫)。在油田水文地质生产与科研中,主要沿用着苏联的技术与方法,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进行工作。1955年初,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普查。同年,在石油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的倡导下,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在六盘山地区开展了地下水石油普查工作,开创了我国水化学找油的先河。其后地质部物探所在四川、克拉玛依等地区进行了水化学找油试验。
该阶段主要是学习原苏联的经验、技术与方法,开始建立我国的油田水文地质事业,培养人才、配合石油普查勘探进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2总结研究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随着我国东部油气普查勘探的重大突破(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等)和油田开发事业的飞跃发展,油田水文地质基础资料日益丰富,许多油田(大庆、扶余、胜利、大港、冀中、江汉、河南、长庆、四川等)都配备了水文地质技术人员,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油田水研究科室。他们从本地区油气勘探实际需要,一方面承担油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任务,另一方面,探讨油气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总结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特征。例如:地质部石油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综合研究队专设水文地质组,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研究油气运移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三延(延长、延安、延川)地区油气富集的水文地质规律、总结已知油田(永坪、延长、枣园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水化学找油试验,探讨水化学指标与方法;长庆油田水文地质科研人员(刘孝汉等),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下统油田水特征及其与油气藏保存条件等进行了总结研究,系统整理了李庄子、马家滩、大水坑、马岭、华池等油田的中-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油田水分析资料;四川石油管理局(刘方槐等)对四川盆地进行大规模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提出了地层水由盆地内部向盆地周边运动的新观点,得出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对川东地区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水文地质条件与构造内含气程度进行了预测;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等)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等)对四川盆地卤水形成、古水文地质条件及卤水活动的地球化学形迹等进行了研究;玉门油矿水文地质人员根据鸭儿峡、石油沟和老君庙油田的钻孔水化学资料,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成果,建立了水化学垂直剖面,除水型随时代变老变为CaCl2型外,其他水化学成分(矿化度、变质系数、氯硫比值等)都没有出现原苏联学者指出的随深度增加而增高(降低)的有序现象;在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王军、黄福堂等),总结了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以单一的NaHCO3型水、以Cl组、Na亚组为主、矿化度1~12g/L、含有I、Br、B、NH4等微量组分。并根据矿化度和盐化系数(rCl/rHCO3+rCO3)二者的关系分为三类:较高矿化度(6~12g/L)的NaHCO3型水、中等矿化度(3~6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5~10之间、低矿化度(<3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1~5之间,后者不利于油气保存。探讨了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三个油区油田注水过程中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初步总结了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指标,在注水过程中,由于氧化、溶解、油层温度、压力、生物化学作用和脱水过程中轻质馏分的损失,是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因素;吉林油田石油研究院(杨忠辉等)对松辽盆地南部油田水分析数据,利用函数式计算了扶余、新木、红岗、乾安、农安等地区判别函数值进行含油气预测,并对水中可溶有机组分(苯、有机酸)等进行了试验总结;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济民等)总结了油田水特性指标的应用规律,以脱硫系数为主,结合封闭系数(rNH4+rH2S/rSO4)可以说明油气的存在,用成因系数结合矿化度,脱硫系数和钠氯比值的变化规律判断油气水运移方向,总结了正向和反向油田水化学剖面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勘探研究院(谢家声等)总结了冀中坳陷古潜山和第三纪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的关系、地下水化学成分,尤其是水中有机组分(苯及其同系物、酚、挥发性有机酸、环烷酸和铵)与油气的关系;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勘探开发研究院(汪义先等)针对着南襄盆地(尤其是泌阳凹陷)油田水为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水的特点,提出适用于本区的水文地球分学垂直分带和水化学类型;江汉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李际明、余莲声)总结了潜江凹陷下第三系高矿化度、高硫酸根地下水化学成分(包括常量组分、矿化度、碘、溴、硼、锂等)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认为矿化度高达200g/L以上的油田水是发展盐化工业的重要原料,有宽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长春地质学院(孙杉、张先起等)研究了深成地下水(存在于地壳下部岩浆壳和上地幔中的水)在石油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冀中坳陷不同时代(第四系与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地下水为例研究了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结合水化学成分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来源、成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沈治安等)研究了我国海相和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指出古水文地质分析在油田形成、保存与破坏中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冀中古潜山油田探讨了古水文地质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提出了渤海湾盆地古水动力的四个区带;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王田荣、王东升、王焕夫等)研究了四川盆地卤水的特点与成因;1975年和1976年分别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地质学报》发表了《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认为B、A苏林油田水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缚着我国油田水理论的建立;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等)总结克拉玛依油田水化学成分时,在三叠系(56#)油田水中发现了矿化度高达26~27g/L以上的Na2SO4型水,在垂直剖面上与CaCl2型水或NaHCO3型水交替出现,在平面分布上介于CaCl2型水和NaHCO3水之间;他还对《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个问题》一文提出不同的意见;地质部石油101队(张金来、刘崇禧等)对我国已勘探开发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归纳了我国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组成——矿化度、离子比值、有机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氢、氧和碳)等;提出离子组合的概念和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的几种思考方案;进行了地下水的蒸发、溶滤等模拟试验及水化学找油方法的试验与总结;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油田水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开发了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等。
上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我国油田水研究地飞跃发展,逐步形成了或迎来了一门石油地质与水文地质密切结合的边缘学科——油气水文地质学,并开始探索具有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特色的水文地质勘探程序和研究方法,走向了为区域含油气远景预测评价及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的道路。
3开拓创新发展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油气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与良好地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在合肥召开了“中国油田水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代表75人,提交学术论文42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关士聪主持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水文地质专家张宗祜作了书面发言。会议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油田水起源、油气藏的浅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水化学法在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应用、古水文地质分析与油气远景评价、深成水在油气矿产形成中的作用、计算机新技术在油田水研究中的应用,水动力条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等。本次会议是我国首次专门的油田水会议。石油水文地质工作者聚集一堂,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这次会议检阅了成果,交流了经验,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协作。对促进我国油田水研究、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加快油田水事业的发展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吸取国内外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经验,通过油气生产实践,使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以石油地质为基础、围绕着油气普查勘探与开发的实际需要,走向为油气生产服务的道路。结合以勘探开发我国东部陆相油气田为主的总目标,重点研究了陆相油田水文地质特征,其后加大了海相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有独创特点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不少论文发表,按年份举例如下:
我国油田水的离子组合特征(地球化学,1978年,刘崇禧);我国油田水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讨论(地质论评,1979年,张金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地质信息-酚(古潜山,1980年,谢家声);天然气中凝析水和烃类水化物的形成(天然气工业,1981年,刘伦);油田水文地质勘探中水化学及其特征指标的综合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刘济民);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及其应用(石油及天然地质,1982年,杨忠辉);泌阳凹陷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实验地质,1983年,汪义先);泰州地区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龚与觐);四川盆南部水化学场及其成因(地球科学,1984年,汪蕴璞);利用地层水中的溶解气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天然气工业,1985年,刘方槐);济阳坳陷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杨绪充);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刘崇禧);潜江凹陷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林九皓);论含油气盆地的地下水动力环境(石油学报,1989年,杨绪充);中原油田文留地区矿化度数据的三维分析(地质科学,1990年,张广锐);初探地下水溶解气及其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孙永祥);再探地下水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孙永祥);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指纹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地球化学,1993年,黄福堂);扶扬油层水化学场特征及其成因(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楼章华);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李伟);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96年,蔡春芳);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水文地质论证(中国海上油气,1997年,汪蕴璞);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水文地质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池卫国);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陈建文);盆地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邓林);塔里木油田水溶重烃研究及其应用(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陈传平);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成因探讨(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蔡立国);水溶气资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武晓春);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测定方法和自动测定仪(现代仪器,2004年,郑志霞);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含量的影响-煤层气滞留水控气论(天然气地质科学,2005年,秦胜正等。)
上述有代表性论文是从覆盖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大量的油田水文地质基础研究中提炼出来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的现状与水平。值得提及的是石油生产单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不仅加大了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而且形成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多单位协作攻关的研究群体。石油工业部在翟光明院士的组织下,对全国各油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如“七五”期间的“四川盆地二叠系水文地质条件对油气运聚与保存控制的探讨”(四川石油管理局杨家琦等);“九五”期间的“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文地质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和“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中石油廊坊分院天然气所吴世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如“我国大陆区新生代深层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地下水成矿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沈照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田水的成因和混合证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蔡春芳)。大专院校的水文地质博士生也将油田水文地质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如“临邑盆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研究意义”(1991年,张作辰,中国地质大学);“泌阳凹陷石油运移聚集的水化学场与水动力场研究”(1992年,李广贺,中国地质大学)。江汉石油学院仅83级本科生就有五人以油田水研究作为毕业论文。有些油田也将油田水文地质列入本系统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如:“克拉玛依油田八区油气水研究与油源重新探讨”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油田水化学研究”(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1981年和1985年);“冀中坳陷地下水的氢和氧同位素组成与成因”(长春地质学院,孙杉等,1981年);“冀中坳陷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赵宝忠等,1984年);“济阳坳陷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东营凹陷重质油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任发琛等,1989年);“莺-琼盆地油田水化学研究”(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地质研究院,1989年);“沉积盆地中油气运移聚集与区域地下水流动之间的关系”(中国地质大学,王明等,1991年);“泌阳凹陷古水文地与无机络合物研究”(河南石油管理局,周留纪,1991年)“松辽盆地北部扶扬油层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油气藏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1年);“东营凹陷流体历史与油气藏形成分析”(胜利石油管理局勘探事业部等,2001年);“贝尔断陷地层水分析数据含油性的综合评价”(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5年);“乌尔逊凹陷地下水特征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6年);“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地下水与油气关系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2002~2005年)。汪蕴璞、王焕夫在吸取前人古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的合理部分,提出水文地质期的概念以区别于水文地质旋回。“期”是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发育史的组成部分,是反映地下水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的地质时间段,以地壳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三个标志划分出: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期、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埋藏封闭作用水文地质期、构造热液作用水文地质期。并以冀中坳陷和四川盆地为例,讨论了其意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家也十分重视油田水文地质学,并进行有意义的研究。例如:梅博文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译文集》(1992年)写到:油田水中有机酸和CO2是控制储层中矿物溶解、沉淀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测试它们的浓度与组成,不仅对次生孔隙的预测有重要意义,而且为避免油层损伤和结垢采取新的工艺措施,提供了水文地球化学依据。林任子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进展及应用》(1995年)指出:伴随着烃源岩的压缩失水过程,生油层中大量的有机酸被排挤进了储集层,形成了金属有机酸络合物通常溶于水,因此,研究油田水中有机酸,可以在认识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趋势来预测孔隙度增长过程的发生和范围。王铁冠教授编译的《油藏地球化学》也涉及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由于石油含有多种化合物,在石油、水和矿物基质之间呈现差异分配现象,在无相态变化的情况下,储层石油的组成是排烃成分加上运移途径中水相和固相分配作用所引起变化的函数。因而可以通过对储层石油和地层水中精心选择的化合物测定作出评估,如有机酸、酚类等化合物。另一方面,流体(水、气、油)的成分经常是非均质性的,通过使用灵敏的天然同位素示踪剂,可检测出微弱的非均质性,及利用地层水的变化评价油藏的分隔性。蔡春芳研究员等以塔里木盆地为主,探讨了埋藏成岩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根据油田水化学成分结合流体势变化追踪油气运移与聚集途径。
地质流体分析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沉积盆地的岩石孔隙-裂隙内都贮存有流体(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其中水是主体部分。在油气地质领域内,油气的多期次运、聚、散、保都是在地下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分析沉积盆地内水文地质条件是研究油气成藏规律的有效途径。我国油气勘查家和水文地质家已经携手共同进行研究。
化验分析是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各油田都建立了油田水分析测试实验室。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油田水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正向着系列化、标准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油田水化学成分分析测试方法,包括: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不稳定组分的现场测试——pH、EH、水温、溶解氧、电阻率、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样品的前期预处理技术(萃取、富集、提纯、酸化等);岩石样品的相关参数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残余盐等);开发了油田水中有机组分的分析技术方法(可溶气态烃、苯酚同系物及芳烃化合物、烷烃组分、有机酸等);引进了水中氢、氧、碳、锶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油田水中微量元素快速分析测试的等离子色谱分析;开创了三维荧光、同步荧光的鉴别分析技术等。油田水化学分析应用了色谱(气相、液相、色质等)、光谱、红外、质谱等现代测试仪器。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和数据的可信度。各油田先后建立了油田水分析实验手册与规程,统一了分析方法。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黄福堂、蒋宗乐等,1995年)对油田水分析与应用作了系统的总结。油田水分析化验技术人员,发表了许多有创新性质的论文,如:水沥青的分析方法及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吴德云,1982年);水中气态烃的脱气方法(石油实验地质,崔秀荣,1982年);应用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谱测定地层水中的芳烃(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2年);地层水中苯系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蔡映宝,1982年);薄层层析法分离与鉴定水中酚系物(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3年);电位容量法测定油田水中Ca2+,Cl-离子(国外油田工程,黄福堂,蒋宗乐,1989年)
20世纪80代以后,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者,对油田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效果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版了以下专著:
1987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矿部产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101队。《油田古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年,刘崇禧,孙世雄。《水文地球化学找油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年,刘方槐,颜婉荪。《油田水文地质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年,邸世祥。《油田水文地质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杨绪充。《油气田水文地质学》。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4年,高锡兴。《中国含油气盆地油田水》。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年,楼章华,高瑞琪,蔡希源等。《松辽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石油实验地质增刊。
1997年,蔡春芳,梅博文等。《塔里木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年,黄福堂,蒋宗乐等。《油田水的分析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黄福堂。《松辽盆地油气水地球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贾庆仲等译。《油田岩石与水地球化学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从20世纪末,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研究进入了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新时代,他们继往开来承担着生产与科研的繁重任务、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些朝气蓬勃、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青年群体的涌现,以及密切结合生产、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界人才济济,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近年来,一些为解决油气远景预测与勘探开发中实际问题的水文地质研究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水平。预示着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将跨入具有自身特色、为油气生产服务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已经走出“学国外、跟国外、重复国外”的阶段,在陆相成油理论的指导下,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深化、自陆地到海洋、由陆相到海相、从石油到天然气(包括煤成气、生物成因气)、还涉及深成地下水,整体研究水平有很大提高,进入了解决我国石油地条件下水文地质问题的新阶段。
前述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国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总体来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油气运聚的水动力条件研究,起步或研究的深度远远早于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研究;原苏联是系统研究油田水化学成分最早的国家,最先提出古水文地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国从研究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水化学找油技术方法入手,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水动力与水化学相结合、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同时研究的道路。
对萨瓦亚尔顿矿床中展布的金矿体,几年来作者进行了详尽的鉴定和分析工作。迄今已准确认定的金属矿物,计有多阶段或多世代的黄铁矿、多阶段的毒砂、砷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锑矿、脆硫锑铅矿,黝铜矿、银黝铜矿、辉铁锑矿、自然铋、辉铋矿、硫铋铅矿、方钴矿、锡石、胶黄铁矿、白铁矿、自然铅()、银金矿、自然金等原生金属矿物。次生氧化矿物有针铁矿、纤铁矿、纤铁矾、赤铁矿、孔雀石、蓝铜矿、自然硫、粘土矿物,铅矾、白铅矿等。与金属矿物伴生的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多世代)、方解石(多世代)、菱铁矿,其次为绢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等。
兹将矿石中主要矿物的特征列述于后。
1银金矿
银金矿是矿床中最主要的独立金矿物,与黄铁矿、毒砂和黄铜矿紧密共生,尤其与黄铜矿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反光显微镜下,可见到银金矿与黄铜矿和石英共同组成的细脉和网脉,穿切于毒砂和黄铁矿集合体中,如图版Ⅱ-4所示。偶尔也见银金矿单独成微细脉产出者。
银金矿多在块状硫化物矿石和条带状(毒砂与黄铁矿)矿石中出现,其余矿石类型中少见。银金矿的粒度很小,一般粒径30~50μm,最大者10μm×100μm,最小者仅10μm,肉眼难以辨认。
为准确认定银金矿,我们进行了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分析结果列于表51中。由表51不难看出,矿物中Ag含量很高,且含有不少其他杂质元素,其中普遍含Fe、Cu,其次有Bi、As、Te、Cr、Sb、Se等。银金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的谱线(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电子探针分析室),如图51所示。
2毒砂
毒砂是矿石中最常见的金属矿物之一,不过在不同的矿体中出现的几率差别很大。在Ⅱ号矿化破碎带内的金矿体中,此矿物极为多见,并与黄铁矿成条带状集合体相间产出,构成条带状构造矿石(图版Ⅱ-5)。此类矿石,不仅毒砂数量多,且伴生有种类繁多的其他金属矿物,独立金矿物也多见其中。
表51 银金矿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测试者:(1)国土资源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电子探针分析室(1995);
(2)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1996,1999);
(3)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矿物岩石研究所电子探针分析室(1998)
图51 银金矿电子探针能谱图
毒砂不仅在矿石中产出,也见于蚀变的砂岩和千枚岩(板岩)中。毒砂的形态呈粒状和针状(柱状),粒状者多在块状矿石中出现,而针状毒砂则多见于浸染状矿石和蚀变围岩中。
毒砂颗粒远较银金矿为大。粒状者最大粒径可达3mm左右,一般1~2mm大小;针状毒砂长者可达1cm,但直径仅1mm左右。偶尔也见呈板状产出者。根据毒砂的产出特征,有粗粒毒砂和细粒毒砂之分,它们是不同世代的产物。粗粒毒砂多碎裂,裂纹发育,在反光显微镜下其碎裂特征尤其清晰,一些金属矿物(包括银金矿)呈细网脉充填其间。就空间关系而言,毒砂与银金矿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
为了解毒砂矿物自身的化学成分及含金特征,我们对此矿物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电子探针分析,获得了一批化学成分数据,列于表52中。
表52 毒砂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分析者:(1)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1995;
(2)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矿物岩石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1998
从表52中可见,毒砂矿物中普遍含有杂质元素。虽然不同测试单位检出的微量元素不同(可能与仪器和标样等有关),但杂质含量很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指出的是,毒砂矿物中,有些含金,有些却不含金。将其与显微镜鉴定结果对照分析后发现,含金的毒砂多为细粒状的毒砂,而不含金的毒砂则多为粗粒毒砂。显然细粒毒砂是矿床中重要的载金矿物之一。
兹随机选择一件毒砂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谱线,示于图52中。
3黄铁矿
此矿物是矿石中的遍在矿物。就总体而言,成矿早阶段和成矿晚阶段产出的黄铁矿相对较少。成矿主阶段则大量淀出,成为矿石中的最主要组成矿物。
黄铁矿单晶大小差别悬殊。小者甚至小于1mm,大者达厘米级。就目前所见,在晚阶段石英-菱铁矿脉体中黄铁矿颗粒最大,且晶形多呈半自形或自形,较早阶段形成的黄铁矿,碎裂现象普遍,甚至可见粉碎性者。在反光显微镜下,偶而可见受压的黄铁矿粉末漂移母体外流(受后期矿液迁移)的现象。某些黄铁矿晶体切面中,可见到清晰不过的环带构造,环带中可见有被包裹其中的透明微细矿物。这显然是黄铁矿在结晶生长过程中,把溶液中早结晶矿物捕虏进去的结果。另一些黄铁矿则显现胶状构造特征。由上所表述的黄铁矿的特征,可反映出在成矿过程中矿液活动出现的很不相同的物理化学条件。
图52 毒砂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谱线图
表53为各种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图53为黄铁矿的电子探针谱线图。
表53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黄铁矿电子探针数据(wB/%)
分析者:(1)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电子探针分析室,1999,1997;
(2)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矿物岩石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1998
由表53中不难看出,黄铁矿的含金性虽然不同单位检测结果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黄铁矿矿物中金的含量不高。一般认为,粗粒黄铁矿不含金或少含金,细粒黄铁矿多富金。本区内无论粗粒黄铁矿抑或细粒的黄铁矿,含金性均差(细粒黄铁矿略含金),这显然与传统认识相悖。但组分分析结果与野外地质现象是一致的,即在一些矿化破碎带中黄铁矿密集产出,甚至构成块状构造者,多认为应富金,但经分析却显示金含量很低,一般均达不到金的边界品位,如0号带中,黄铁矿矿石品质极佳,然金含量多在01×10-6~05×10-6左右。相反,一些未见大量黄铁矿的矿化破碎带中,却能无困难地圈定出金矿体来,如Ⅳ号带是也。
由上看来,萨瓦亚尔顿金矿中黄铁矿不是载金矿物,至少粗粒黄铁矿不是载金矿物,因而其产出的多寡,不能做为金的找矿标志。
图53 黄铁矿电子探针谱线图
4黄铜矿
黄铜矿在矿石中含量不高,甚至有些矿石中无法用肉眼加以辨认,然而此矿物却是成矿中非常重要的金属矿物之一。显微镜下观察和化学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黄铜矿与银金矿和自然金紧密共生,两者常在同一细脉中产出。含银金矿和黄铜矿的石英细(网)脉,多沿毒砂和黄铁矿的晶隙和裂隙处充填。黄铜矿在石英细脉中分布不均匀。凡黄铜矿密集部位一般均可见到银金矿和自然金。现将对黄铜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列于表54中。电子探针测量谱线见图54所示。
与黄铜矿共生的还有脆硫锑铅矿、磁黄铁矿、黝铜矿等。鉴于黄铜矿与银金矿等金矿物紧密共生,且黄铜矿自身含金,因而就萨瓦亚尔顿金矿床而言,黄铜矿可以作为评价金富集地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5脆硫锑铅矿
此矿物也是矿石中最常见矿物之一。此矿物最早发现于Ⅱ号矿化破碎带中。在追索Ⅱ号矿化破碎带金矿体延伸展布情况时,于破碎带的西南端发现一条长十余米、宽3~15cm不甚稳定的锑矿脉,脉体中99%由锑矿物组成,野外初步定为辉锑矿。经室内反光显微镜鉴定以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X射线粉晶分析结果表明,主要锑矿物为脆硫锑铅矿,辉锑矿少量。通过几年来的工作,陆续在其他矿化带和矿体中也发现了锑矿物,其中也有辉锑矿产出,但主要仍为脆硫锑铅矿。一些地段如Ⅳ号矿化带由于锑矿物相对富集,甚至可以圈定出独立的锑矿体,品位最高者含Sb达79%。
图54 黄铜矿电子探针分析谱线图
表54 黄铜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wB/%)
分析者:(1)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电子探针分析室,1999;
(2)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电子探针室,1996;
(3)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矿物岩石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1998
脆硫锑铅矿和辉锑矿多呈板状或针状集合体产出,脉体内仅见极微量的石英和痕量的黄铜矿。
兹列出脆硫锑铅矿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表55)和X射线粉晶分析数据(表56),脆硫锑铅矿的电子探针分析谱线也同时列出(图55)。以脆硫锑铅矿为主组成的锑矿脉在矿床中与金矿体相伴产出,这种现象在一般金矿床中较为罕见。
6自然铋
此矿物多见于Ⅱ号矿化破碎带内的诸矿体中。自然铋粒度小,肉眼一般无法辨认,粒径多为数十微米,须依靠反光显微镜的观察与鉴定,目前见到的最大自然铋粒径为100μm。此矿物多呈粒状赋存在石英集合体的缝隙中,分布很不均匀,有时在显微镜下一个视域内即可见到10余粒自然铋,而另一些矿石中却完全见不到此矿物。自然铋在反射光下的反射率与银金矿的反射率相差无几,两者的反射色也颇相类同,故两者常易混淆。但自然铋并不与黄铜矿共生,也不分布于毒砂与黄铁矿中,而常与磁黄铁矿、硫铋铅矿等共生。
表55 脆硫锑铅矿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分析者:(1)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电子探针实验室,1998;
(2)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电子探针室,1999
图55 脆硫锑铅矿电子探针谱线图
兹将自然铋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列于表57中。
7辉锑矿
此矿物是矿石中重要金属矿物之一,分布普遍,在大多数矿化破碎带和金矿体内均可不同程度见到,但量不大。辉锑矿呈板状、针状产出,长度最大不过1cm,一般在毫米级内。辉锑矿经常与脆硫锑铅矿共生,分布不均匀,在一些地段仅呈星散状产出;而在另一些矿段则可见其呈细脉状或团块状产出,如在Ⅵ号矿化破碎带的CM-27平硐内,普遍出现锑矿细脉和锑矿团块,按Sb的含量可独立地圈定出锑矿体。
辉锑矿的广泛分布是矿床的一大特征,但辉锑矿的含量与金含量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相关关系。辉锑矿与脆硫锑铅矿密切共生,肉眼一般难以将两者加以区分,需依靠反光显微镜下的鉴定。辉锑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列于表58中。电子探针分析谱线图示于图56中。辉锑矿虽常与银金矿伴生,但自身并非重要的载金矿物。
表56 脆硫锑铅矿X射线粉晶分析结果
分析者:成都理工学院X荧光分析实验室,1996
表57 自然铋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测定者:(1)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1996;
(2)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97,1999
表58 辉锑矿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图56 辉锑矿电子探针谱线图
8磁黄铁矿
磁黄铁矿在矿区内分布较广,但不均匀。1998年,我们首次在Ⅵ号矿化破碎带内的金矿体中发现了大量的磁黄铁矿,与毒砂、黄铁矿、黄铜矿呈条带状相间产出,这些矿物的结晶顺序也因其在脉体中的展布显得十分清晰。图版Ⅱ-5示发现于Ⅵ号矿化破碎带中的一条完整的金属矿脉。脉内金属集合体呈对称状产出。靠近脉壁者为黄铁矿(含毒砂)条带,向内为磁黄铁矿条带(含黄铁矿),脉中央主要为石英-黄铜矿(含黄铁矿、磁黄铁矿)集合体,构成了一条难得一见的条带状构造金属矿脉,而在其他矿化破碎带中,磁黄铁矿仅见其呈星散状分布。磁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列于表59中。电子探针分析谱线示于图57中。由表59和图57中可知,磁黄铁矿中普遍含As并较多地含Cu和Co。磁黄铁矿中却几乎不含Au和Ag,因而不构成载金矿物,至少不是重要的载金矿物。
表59 磁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分析者:(1)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99;
(2)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电子探针实验室,1998
9方铅矿
方铅矿在矿石中分布不均匀。就总体而言其数量也偏少,但在局部地段的矿石中可见到方铅矿呈斑点状、团块状和细网脉状产出。方铅矿粒细,常与黄铁矿、白铁矿和胶黄铁矿等矿物连生。对方铅矿进行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一般不含金(个别除外),但普遍含Ag和Bi,少量矿物中还含Cu。方铅矿中含Bi是物质组分中表现出的一大特色,Bi含量最高达8607%。方铅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见表510所示。
图57 磁黄铁矿的电子探针谱线图
表510 方铅矿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分析者:(1)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1996;
(2)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97,1999
10锡石
此矿物虽量微,但在不同的矿化破碎带内均有发现。锡石粒径多在40~80μm左右,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晶形一般呈较规则的板状。锡石多星散地见于粗粒黄铁矿集合体中。经电子探针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列于表511中。从表511可知,锡石中含有一定量的SiO2以及Na20、K20、AI2O3、MgO、TiO2、FeO等氧化物成分。在微量金属方面含有Hg、Tl、Cu、Ni、Co、Bi等(表512)。
表511 锡石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分析者: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99
表512 锡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电子探针分析,wB/%)
11辉铋矿
此矿物与自然铋、黄铜矿、辉锑矿、脆硫锑铅矿等共生,肉眼难以识别,需要显微镜下观察和鉴定,一般极易与辉锑矿相混淆。经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矿物中普遍含有Pb、Sb、Cu等杂质,见表513所示。
表513 辉铋矿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12银黝铜矿、硫铋铅矿、辉铁锑矿
在矿石中均少见,痕量粒状,粒径极小,三者通常共生,赋存于毒砂与石英集合体中。银黝铜矿和辉铁锑矿多与毒砂连生,而硫铋铅矿则多与自然铋共存。上述矿物肉眼不可辨认,即使在反光显微镜下也有相当的难度。上述三种少见矿物的电子探针数据,列于表514,表515和表516中。
表514 银黝铜矿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分析者:(1)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99;
(2)国土资源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电子探针室,1996
表515 辉铁锑矿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分析者:(1)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99;
(2)国土资源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电子探针室,1996
表516 硫铋铅矿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一般来说,矿床中黝铜矿类矿物以银黝铜矿形式产出并不出人意料,因为矿床中矿石普遍富银,且独立金矿物也以银金矿为主。因此,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富Ag成为一大特征。如前所述,本区矿石中含Sb丰富,因而除形成辉锑矿、脆硫锑铅矿等主要锑矿物外,也形成一些少见的含锑矿物,辉铁锑矿即是此类锑矿物之一。至于硫铋铅矿,按一些学者的意见(如PRamdohr),此种矿物在较低温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它将迅速分解为铅硫化物和铋硫化物。萨瓦亚尔顿金矿形成温度不高(详见后文),但此矿物依然出现在矿石中,则是不寻常的。
13自然砷
自然砷在矿区中经常与毒砂共生,在与针状毒砂共生时极难识别。在反光显微镜下,自然砷的反射率大,反射色几乎呈白色等特征,可与毒砂加以区别。自然砷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列于表517中。由表517可见,自然砷含微量Au和Ag,以及痕量的Sb、As、S等。因而自然砷也可视为一种载金矿物,不过此矿物量过少,其意义可忽略。
表517 自然砷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14自然金
自然金是矿石中另一独立金矿物。自然金与银金矿、黄铜矿等共生,但其数量少。在反光显微镜下因其反射色较银金矿更艳,因而不难加以识别。在人工重砂中普遍发现自然金粒,粒径在数10-1毫米至数毫米之间。
15自然铅
此矿物极细,被包裹于黄铁矿晶体中。反光显微镜下其反射率极高,泛亮白色,经电子探针分析,其成分如表518所示,电子探针分析谱线,示于图58中。可否定为自然铅,值得进一步研究。
表518 自然铅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wB/%)
图58 自然铅电子探针谱线
16方钴矿
在毒砂晶体中偶见方钴矿的微粒,方钴矿粒经10~30μm,呈半自形或其他形粒状产出。鉴于其粒细量少,一般多被忽略。在反光显微镜下根据其略带粉红的亮白色和均质性,可以加以识别。
矿石中除以上重要金属矿物外,尚有砷黄铁矿、白铁矿、胶黄铁矿、闪锌矿以及次生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纤铁矿、针铁矿、纤铁矾、硫磺等,限于篇幅不予赘述。
与金属矿物共生的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菱铁矿和方解石。这些非金属矿物通常以脉状、网脉状集合体大量、广泛地产出。实际上,这些脉体可视为金属矿物的载体,因而其重要的成矿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成都医学院专业排名如下:
1、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主要研究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针疗、艾灸、推拿等中医技法进行人体的调理疾病的治疗等。例如:艾灸理气血、调经络,推拿按摩穴位缓解疲劳、舒筋活络,拔火罐活血行气、散寒除湿等。
2、中药学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医学、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毒理学、中药研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中药鉴定、中药分析、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制备、中药配药等。例如:牛黄清心丸等中成药的成分分析,软膏、药丸、糖浆等中药制剂的研发。
3、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主要研究传染病和流行病的病因、预防、筛查、控制和消灭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染病和人群流行病的防控、病因调查和疾病监测等。例如:甲肝、肺结核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禽流感、甲流等疾病的病因调查,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等。
成都医学院校园的一些特点如下:
1、校园规模:成都医学院的校园占地面积广阔整体规模较大拥有多栋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和学术研究设施。
2、教学楼和实验室:校园内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3、图书馆:成都医学院图书馆作为学院的知识中心,收藏了大量的医学和相关领域的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4、学生宿舍:校园内有多个学生宿舍区提供舒适的宿舍环境和基本的生活设施,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
5、运动设施:成都医学院校园内设有室内外的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为学生提供锻炼和休闲的场所。
6、绿化环境:校园内绿树成荫草坪和花坛点缀,其间营造了宜人的环境氛围,为师生提供了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