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输血会有生命危险吗? 有,输血原则是能不输则不输,能少输则不多输,如有输血指证,尽可能开展成分输血,不输或少输全血。输血的不良反应很多,除了传播疾病外,速发的不良反应有发热性非溶血反应、过敏休克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充血性心力衰竭、空气栓塞、高血钾;迟发性反应有输血后紫癜等免疫性反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二:输血对身体有伤害吗 首先血液在保存中,其中的许多活性物质在继续消耗血液中的营养成分,维持其正常的代谢。血液细胞的代谢产物呈显酸性,逐渐改变了血液的酸碱度。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酸碱性为7.35~7.45,即偏弱碱性。当大量输入偏酸的库血时,有可能导致机体的酸中毒。 其次,血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一般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中性粒细胞的寿命为4~7天,血小板则于骨髓释放入血以小时即开始破坏。血细胞中钾离子含量高于血浆。当血细胞逐渐衰老死亡时,这些钾离子就会释放到血浆中,大量输入病人体内,会导致病人高血钾。血钾升高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收缩和传导功能,增加肾脏的排泄负担;血小板的减少使受血病人存在出血倾向的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痛。 再次,血液的采集、运输及保管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稍有不慎就会使血液受到污染和破坏。如供血者筛选不严,可能导致肝炎病人、疟疾病人和艾滋病病人的混入,使受血者感染疾病;运输的震荡可能使血细胞破裂,大量血红素释放至血浆,使受血者出现黄疽、肾功能损害;保管中血袋的破裂或输血操作不规范,还造成血液的微生物污染,致受血者发生败血症。 最后,反复输血可致受血者出现变态反应。因为人的基因组合不是绝对相同的。带有不同基因的球蛋白lgE(人体的一种抗体)进入受血者的体内,可 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IgE的抗体。该抗体的产生,约需14天左右。若此时再次输血,此抗体就会针对供血者的lgE发生免疫作用,从而导致受血者发生免疫反应。当然输血次数越多,发生这种免疫反应的几率就越大。对于未来需要骨髓移植的病人,则还会导致移植骨髓的死亡。 所以输血虽好,但其危险不可乎视,应该权衡利弊,谨慎输血。
希望采纳
问题三:给病人输血有什么坏处 1、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2、引起一系列的输血反应;3、增加传染病的风险。
问题四:输血风险几率多大 风险分好几种 常见的轻微的反应基本都是个体反应所致 严重致命的感染率很低 但一旦发生就是100%
问题五:贫血比较严重,输血有风险吗 如果达到重度或极重度贫血,可以考虑输血尽快提升血象,但不宜长期频繁输血,容易产生输血不良反应,还是要及时找到病因 ,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治疗
成分献血最显著的有点就是节约血源,献血者恢复的快。
成功的输血救人已有百多年历史,现在,由捐献者献血仍是临床用血的唯一来源。
献血分捐献全血和成分血(这里说的成分血几乎都是血小板,偶有白细胞,约千分之一)。
过去,不能直接分离血小板,要用全血手工分离,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血液至少2000毫升全血,才能分离够,业内把一个血小板叫10U,也就是说10个200毫升血液。
近些年来,血小板可以由献血者直接捐献,把一部分血液抽出分离出血小板,在把其他成分回输,三五个循环,近一小时就完成一个治疗量的采集,每人每次最多可以捐献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捐献者在几天内就能恢复,14天后又能再次捐献。
而捐献全血的两次间隔则需要6个月。
成分输血,可以是病人需要什么输什么,减少了输血的不良反应,对病人的尽快康复也很有好处。
各种血液制品的量均折合成单位(U):全血200 ml为1U,悬浮红细胞200 ml为1U,血浆100 ml为1U,机采血小板1个机采治疗量(血小板含量≥25×1011/袋)为10 U,洗涤红细胞〔包括Rh(-)冰冻红细胞和临床有特殊要求的洗涤红细胞〕以200ml全血中所制备的为1U。红细胞使用率计算公式为:红细胞使用率(%)=红细胞(U)÷〔红细胞(U)+全血(U)〕×100%;成分输血率(%)=〔总计(U)-全血(U)〕÷总计(U)×10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