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膏类方

五,石膏类方,第1张

本文为学习实践伤寒金匮笔记,尚未成熟,古方峻药,难以驾驭,一旦用错,副作用反作用剧烈,读者请勿随意验于临床。古方派不用五行生克,不用臓腑辨证,不用多数时方,道不同者请勿相谋,不喜者请勿阅读。

石膏类方

东子:

石膏之长:石膏性寒。石膏所治,古称气分。石膏治阳明外证,外证者腹虚也,腹无积聚亦得病。承气汤治阳明实证,实证者腹实也,腹有积聚而得病。石膏不治充血出血等血热证。石膏治因胃中热而口渴喜饮者,其人或偏于食冷饮,但不可凭冷热饮喜好做区分,因中国人饮热已成习俗,故不可因习俗而误诊。凡因胃热而致口渴,凡因服热药而口渴,凡因服吴茱萸而偏头痛者,或大渴,或微渴,皆可用石膏。治口干,渴而汗出,渴而发热,服热药而渴,腹热,恶热,因热而消谷善饥,烦躁,脾气难忍,皮炎,眼炎,结膜炎,眼屎过多泌黄,淋巴结红肿热痛,偏头痛。其人咽干舌燥,咽痛。石膏附子可同用。

今饮食为增色香诱人,多用添加剂,人食后多渴多热,此即石膏证。

石膏之短:石膏性寒。易致附子证。

圆香博客:但见痰白而胶粘即可用,石膏稀释痰涎,对鼻疾患头痛等亦奇效。

独行:石膏烦渴,黄连烦悸,黄芩心下痞口苦,麦冬羸瘦脉细数

gugu:石膏散

来源:  方出《外台》卷十三引《崔氏方》,名见《妇人良方》卷五引《灵苑方》。

组成:  石膏十两

用法:  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一日二次,以体凉为度。 

主治:  ①《外台》引《崔氏方》:虚劳内蒸,外寒内热,骨肉自消,食饮无味,或皮燥而无光,四肢渐细,足跌肿起,②《医方考》:热劳,附骨蒸热,四肢微瘦,有汗脉长者。

宜忌:  ①《准绳女科》引《灵苑方》:非实,能食,大使实者不可服。②《医方考》:若新产失血、饥困劳倦之病,合禁用之。

可见石膏用于皮燥而无光之人,消廋、不欲饮食。这与现代用法不同。

夜雨寄北:胡希恕先生认为,生石膏可以解热凝,即解除因热而形成的凝结,具体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细读胡老的医案,不难发现,只要见到上述情况,胡老常用生石膏。如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公英、桔梗等;急慢性睾丸肿大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陈皮、生苡仁等,所用治例皆收捷效。关于石膏解热凝。张锡纯先生也曾治“其颔下连项,壅肿异常”之蛤蟆瘟,用生石膏四两主治而愈。

竹叶石膏汤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原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采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

《集注》:“凡方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两为正。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

网文:竹叶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活性多糖以及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和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生物活性均与银杏叶具有可比性。竹叶安全无毒,在其有效成分中,迄今尚未发现任何有毒、有害成分,不像银杏叶中含有一定量的白果酸,对人体有害。

1抗菌抑菌作用

 竹叶中含有的黄酮类生物活性成分有着较强的抗菌、抑菌作用,特别是对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呈现出较强的抑制力。7月和11月中旬采摘的竹叶黄酮抗菌活性较高。

2调血脂、降血清胆固醇功能

 竹叶黄酮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调脂作用与同剂量的银杏黄酮相当。研究发现,竹叶黄酮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红细胞比容积,减慢血沉速度,加快红细胞电泳。所以,竹叶黄酮能显著调节血脂,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

3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竹叶黄酮对心肌缺血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它能明显减慢心率,降低心脏指数、心搏指数和左室作功指数,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并能降低血压,调整缺血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增加冠脉流量,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4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功能

 竹叶黄酮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作用强于同剂量的复方丹参片。它还能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变,从而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

医案:

中医学子123:王某,男,23岁,2013年9月14日就诊,患者呃逆频作,呃声洪亮,口臭,渴喜冷饮,遇热则呃逆发作,服6542,B6,并服丁香柿蒂等药,病情时好时坏,已2年余,现症状加重,几乎天天发作,观其体壮面赤,舌质红苔黄,诊其脉滑数而有力,此乃热积胃府,胃火上冲之证,“气逆欲吐”之竹叶石膏汤证,竹叶24克,生石膏45克,党参12克,麦冬15克,半夏20克,甘草12克,粳米30克,柿蒂15克,3付水煎服。9月17日再诊,患者自述,一剂后就再也没有呃逆,嘱其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仲圣曰:“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诚信哉!

伤寒书院:父亲今年60岁,患耳下包块如栗子大,经州医院各项检查“似腮腺瘤,良性?”,建议手术治疗。父亲体胖,双肾多发结石病史35年,曾手术取石,身体差,不敢走长路和剧烈活动,否则出现尿血。高血压病史23年。平素病,多服中药愈。5月19日手术,天气炎热。术后3小时方醒,嗜睡,当晚11时我去探视,卧床,多汗,不穿衣,不被。孙呼之不答,稍睁眼一视即闭。问母亲,说你父亲烦躁,多问话则手足捶床,骂人。第二日夜10时,母亲来电:“你爸说心烦,恶心想吐,没有力气,坐不住,怕光,动不动骂人,户外走走稍好些。咋办?我说你问医生没有,她说医生看了,不发热,伤口也好,没有好办法,只说多出外走走,有没有吃中药。吃了,越吃越想吐。不吃还好些。我在县城,父亲在州城,路远不便前往,开方微信发于弟。思:大病术后气血伤,天热大汗,烦躁,呕逆不欲食,无力,好似气津两伤。问之不渴应该是输液的缘故,但又回想平素父亲虚寒体质,舌苔厚腻,每病多用附子。石膏可以用吗?没有亲诊就开方有效吗?”病后虚羸呕逆叨,三参二草一斤膏。粳夏半升叶二把,麦冬还配一升熬“。我反复念叨着。10分钟后,毅然开方:淡竹叶12g  石膏24g  姜半夏12g  潞党参15g    粳米30g(用新米代,抓了两把) 麦门冬30g    炙甘草9g      二剂,水煎服,三日两剂。第二日晚9时,我电话问之,上证已好一半,已经吃了半碗稀粥。第三日晚6时母亲来电说差不多全好了。过了一天,我去探望父亲,父亲恢复很好,和我散步,说:“手术当晚孙子喊他,他听见了,只不过当时张口欲吐,不敢说话,也不敢多睁眼。现在有点腹泻,药已经停了。我说是。这个病例由于输液的原因,无口渴,故记之。

李医生666166:一位82岁高龄农妇患了肺炎,在二级中医院住院几十天,一直全靠西医西药抢救与治疗。眼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患者的儿子亲自找到院长,请求中医会诊,却被告知,老年人肺炎的死亡率特别高,我院还没有敢冒这么大风险的中医师。患者家人出于无奈,只好出院回家准备后事。回家后,患者并没有像医院说的那样很快死亡,其收缩压一直在50至70mmHg之间波动,偶而测到“零”,但是再测时却又测到了;体温一直在37度以上。其儿子不甘心,于2015年4月17日晚上把我接去看看到底还有没有可救的希望。察其面色潮红,口唇干裂,舌质干红,舌苔黄腻,干裂如锅巴,脉豁大,重按若无,但细寻尺部仍然有根,足部温度如常,跌阳脉微弱。病邪未去,津气先衰,势虽垂危,但尚有一线生机。治拟生津益气、扶正祛邪为法,即予竹叶石膏汤加味治之。处方:西洋参15克、石膏15克、竹叶10克、麦冬10克,半夏8克、芦根15克、甘草6克,粳米一小撮。4月20日再诊,体温正常,收缩压100mmHg以上,舌质淡红而润,苔簿白,中间微黄,脉细弱,唯独足部欠温,不可掉以轻心,原方石膏减为10克,加制附片2克,五味子10克。并嘱咐亲属注意患者足部温度的变化。23日中午电话询问足部温度情况,对方回答患者现坐在铺上吃饭,不便查足部。笔者即放下电话,从后也没有再复诊。

中西医生:马姓女患之母,74岁,回民,临时住兰州小西湖女儿家中。2013年5月24日求诊于笔者坐堂药店。女儿首先说明:其母病的时间长了,以前血糖异常(或高或低、具体不详),未用过调节血糖药物;前些日子,在其他药店坐堂医生处花费数百元开中药几付,无效;情绪很不稳定,闹腾的家人甚为苦恼。就诊时患者自述:“内火”很大,气短气喘、黄粘痰难以咯出、胸脘憋闷不适、口干舌燥、多饮、汗多、烦躁、怕热、乏力甚、明显消瘦,同时视力模糊甚、眼睛痒,手脚极为麻木(自服天麻丸应对),整夜睡不安稳。二便调。观之:体瘦小、面色白枯、情绪激动、舌红暗无苔、脉数弦细。即予竹叶石膏汤原方:竹叶9、石膏30、麦冬24、甘草6、半夏6、生嗮参6、粳米(东北大米)一撮,三剂。今上午复诊,言服药舒服、诸症大减、情绪稳定了、夜间能安睡了,但还觉得内火没有清理干净,结合患者及其女儿意愿,继续原方三剂巩固。手脚麻木依然,考虑到系动脉硬化所致,配合西药脉通(复方三维亚油酸胶丸)缓治应对;眼睛也较前亮了些、眼睛痒也有所减轻,准备下次应用保健品叶黄素和中药驻景丸(打成粉末)应对。同时嘱检查血糖,若有血糖异常,将选用适当的调节血糖药物。

黄煌:L姓青年,患左下肢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手术切除后2月即来服用中药。我给他开的是竹叶石膏汤,连服3月。昨天复诊,视其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他告诉我胖多了,体重增加6公斤。

腺泡状肉瘤的病名,1952年才见报道,属于来源不明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多发于青年男女。这种肿瘤是个稀罕病,发生在骨头上的更为少见。那天,我为处以何方想了很久。对其病而言,现代医学除手术之外无他法,古代更无此病的记载和对应专方,我是第一次遇到此病,毫无经验,无法,只得从体论治。其人肤白,询之眠食尚可,问其体重,说病后瘦,别无他苦。我想,此病多令人瘦,遂想起经方中几张令人胖的方,一是炙甘草汤,一是薯蓣丸,还有是小建中汤和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人羸瘦而贫血,并心动悸而心律不齐;薯蓣丸人较之炙甘草汤人,往往有低热、易于感冒、腹泻、食欲不振、轻度浮肿等;小建中汤人是白瘦而腹痛者,且喜甜食,便干结,其瘦多为天生或不能食所致,其病在消化系统;而竹叶石膏汤人白瘦而咳逆,而多发热多汗,其瘦多由发热或热毒引起,所谓的“伤寒解后”,其病多在呼吸系统或肌肉神经系统。比较下来,选定竹叶石膏汤。处方:淡竹叶15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北沙参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姜半夏10克、粳米一把。水煎,分两天服完。从近期效果看,尚属满意。

在那些林林总总的现代诊断面前,其实经方医学的思路不复杂。主要看患者的整体状况。瘦的让其胖起来,胖的让他瘦下去,不出汗的发汗,汗多的止汗,小便不利的利水,大便不通的泻下,不得卧的除烦,但欲寐的温阳……,如此这般,也就是让机体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就如手机设置还原。不过,如何长肉,如何瘦身,如何发汗,如何利水,说到具体的方药的选择,倒不是那么简单。每张经方,都有其相应的使用证据和指证,这就是方证。方证是临床的切入点,是医生的抓手,是安全有效的凭证。方证必须相应,这是经方医学的灵魂。不管疾病如何变化多端,不论以后还有什么新的病名出现,经方人说来说去,还是那个方证相应。

黄煌:前天学生告诉我,那位服用竹叶石膏汤的中年妇女能进食了,鼻饲管拔掉了,已经出院。从照片上看,她胖了不少,脸色好看了,眼睛也有神了。

      她是9月15日坐着轮椅来诊的病人。那天的她,皮包骨头,脸色蜡黄。她插着鼻饲管,讲话有气无力。她女儿告诉我,她妈妈呕吐、无法进食已经两个多月了,住了好几次医院,诊断是胆汁反流性胃炎、重度胃下垂、胆囊炎、营养不良、抑郁症等,但治疗效果不好。现在有盗汗,每天衣被均湿,还有口干,不时要喝水。我让她张开嘴:舌红苔少而且干燥,摸她的脉:滑数而无力。这是一个少见的方证:竹叶石膏汤证!我随即处方:淡竹叶15克、生石膏50克、生晒参10克、麦冬20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粳米一大把,水煎至米熟汤成,日分三次服用。5剂。几天后我的学生接到信息反馈,进药两三天就能进糊状食物,口干好转。没有想到,目前病情已经大有好转。

      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397),从后世的医案看,大多用于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患者精神萎靡,极度消瘦,前人常用“骨瘦如柴”,“形销骨立”来描述,同时伴有严重的呕吐、食欲不振等。或低热不退,或自汗盗汗,或口干喜冷饮,或心烦失眠,或干咳声嘶。其人脉多弱数,舌多干红。这种状况,中医常用“余热未退,津液已伤”来解释。现在临床上发热性疾病不多,但据我观察,肿瘤放化疗后、运动神经元疾病、肌肉萎缩性疾病、营养不良等的患者,仍然可以见到竹叶石膏汤证。

      竹叶石膏汤止呕开胃。去年曾接诊有一位8旬老妪,不能进食,极度消瘦,也是轮椅来诊。成天闭眼不语,行将就木。我开竹叶石膏汤原方,嘱用糯米入煎,将药汤少量频频服用,居然能入口不吐,体重也上升。今年春天还来复诊,情况尚可。

        竹叶石膏汤能长肉。我曾治疗L姓青年,患左下肢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手术切除后2月即来服用中药。无所苦,唯有手术后体重下降很多。我给他开的是竹叶石膏汤,连服3月,体重增加6公斤。其功效当推人参、麦冬、甘草,这三味药物最能理虚拯羸。

      竹叶石膏汤还能止汗疗渴。方中生石膏甘凉,能治汗出多、口烦渴。我曾在德国遇到过几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大多有多汗怕热消瘦等表现,我建议用方是竹叶石膏汤。本案患者因为出汗量大,故重用石膏50克。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最后一首方,该方证临床不多见。这次我遇见了,而且原方用后效果明显,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竹皮大丸

原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原方: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  曰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医案:

绞尽脑汁:某女,22岁,生了小孩后三个月了,只要一喂奶,就心烦意乱,为此做了心电图,结果正常。西医诊断,产后抑郁症。我问她,不喂奶时也会心烦吗。答,偶尔也会。但喂奶时多见。处方,竹皮大丸三副。结果,一剂症消,三剂痊愈。

石膏

(《本经》)

异名细石、细理石(《别录》),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纲目》),白虎(《药品化义》)。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矿物形态石膏

单斜晶系。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或黑色等。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片状解理显著。断口贝状至多片状。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挠性。

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集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药材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其中CaO为325%、SO2为466%、H2O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及Mg++。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炮制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②《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③《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性味辛甘,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

归经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功用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选方①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遣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②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热,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巳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③治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伤寒总病论》)

④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龟二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⑤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仟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⑥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素问病机保命集》双玉散)

⑦治热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残生姜汁、蜜调下。(《普济方》石膏散)

⑧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石膏六两(碎,绵裹),大乌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外台》)

⑨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盏,煮石膏,取二大盏,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葱白二茎,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热,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圣惠方》石膏粥)

⑩治偏正头疼,连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疮,咽嗌肿痛:寒水石(煅)三两,辰砂三钱半(别研),生脑子半字。上为末,以少许掺患处,咽津,日夜数次用。(《三因方》龙石散)

⑿治喉风: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元参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喉科秘诀》石膏汤)

⒀治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为末,日用揩牙。(《保寿堂经偏方》)

⒁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⒂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寒水石、石膏各半两,甘草(生)一钱。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小儿药证直诀》玉露散)

⒃治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煅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卫生杂兴》)

⒄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石膏、槟榔、黄连(去须)各一两,黄柏半两。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疮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⒅治汤火烂疮:石膏捣末以敷之。(《肘后方》)

⒆治乳痈:石膏不以多少,煅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仁斋直指方》一醉膏)

⒇治疔疮渍破,能搜脓清热生肌:石膏(煅)九钱,黄灵药一钱。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每用少许,撒于患处。(《医宗金鉴》九一丹)

(21)治痔漏:煅石膏一斤,冰片五克,共为细末,外敷患处。(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①治疗烧伤

用石膏粉处理烧伤创面,能很快结痂,减少分泌物渗出,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可以免除烧伤患者的换药痛苦。用法:先将创面清洗干净,拭去污物,剪开水泡,除掉腐皮,再用2~4密普鲁卡因溶液涂布创面,然后将炒过的石膏粉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于创面上(可撒得厚些)。经1~2小时后,石膏粉干固;如创面分泌物较多,可继续撒布。一般在12~24小时后即可形成石膏痂片。痂片干固后不宣过早剥去,以免引起剧痛、出血及感染。一般Ⅱ°烧伤经3~7天痴片即可脱落。如痴皮过硬且感痛痒时,可涂2%普鲁卡因油或青霉素软膏(事先作过敏试验)。如痂下感染,应将痂片除去,清洗干净后再撒上石膏粉或同时涂以青霉素软膏。上述方法观察36例:其中Ⅰ°烫伤26例,Ⅱ、Ⅲ°混合烫伤11例;烧伤面积在10%以下者17例,11~20%者12例,21~30%者4例,31~40%者2例,90%者1例。结果除1例小儿因合并麻疹、肺炎,1例小儿因烧伤面积在90%左右、入院时即出现严重中毒现象而死亡外,其余均获治愈。但此项治疗方法尚存在如下问题:一冬天或天冷时常难以施行;二石膏痴皮干固后患者常有难忍的痛痒感;三Ⅲ°烫伤,石膏痂片仅可作为人工痂皮,暂时保护创面,尚不能代替早期的植皮。此外,如将石膏粉用桐油或花生油调制成膏,外敷患处,对促进创面愈合亦有较好的效果。

②用于充填骨缺损腔

应用石膏充填,治疗骨髓炎、骨结核所致的骨缺损14例,其中12例经2~17个月的观察,均获痊愈。在观察5个月以上的7例中无1例复发,X线检查骨缺损均愈合,有的已形成新的骨髓腔。2例化脓,其中1例为急性骨髓炎,1例为跟骨结核,局部病灶较大,浸润明显,有窦道混合感染,软组织缝合困难,结果石膏完全流出而告失败。治疗方法:术前以抗菌素控制感染,术中彻底清除炎性或结核病灶,凿成新鲜骨面,尽量保存骨膜及软组织,以混有青霉素及链霉素之淀粉石膏充填,致密地缝合创口。术后患肢以石膏固定,同时注射抗菌素。全部病例术后全身无任何不良反应。实验及临床资料表明,石膏充填后,血钙在早期多数升高,骨痂出现丰富,骨化过程较快。因此认为石膏充填可能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供应丰富的钙盐;二是起支柱作用,同时有生物学 作用。这都是促进骨愈合的主要因素。经验证明,采用石膏充填骨缺损的临床适应症应慎重选择。慢性骨髓炎或骨结核,凡病灶较小,皮肤及皮下组织较丰富的,经抗菌素治疗及病灶彻底清除后充填石膏,可收到良好效果;对于急性骨髓炎已有脓肿形成,及病灶太大、皮肤不完整、皮下组织较少、术后无法致密缝合的病例,均不适用。

提醒您:石膏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1 解热作用 生石膏对正常体温无降温作用, 而对人工发热动物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其退热作用可能与其主要成分钙的作用无关。生石膏煎剂 15g/kg 灌胃对注射伤寒五联菌苗所致的发热家兔无退热作用;如果先给兔灌胃生石膏煎剂 15g/kg, 再注射伤寒五联菌苗则不能引起体温大幅度升高。石膏具有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的解热作用, 对伤寒菌苗引起的发热兔, 5g/kg生石膏的降温效果与 02g/kg 安替比林相似, 以服药后半小时体温下降为显著, 在1~15小时作用最强。

白虎汤和单味石膏煎剂对实验性致热家兔都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不含石膏的知母甘草合剂和去钙白虎汤等均未见明显退热效果, 可以认为石膏是白虎汤退热作用的主要药物, 石膏作用可被处方中的其他药物所加强, 但不随石膏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对实验动物给药前后血钙水平进行测定, 表明血钙升高水平与退热作用关系密切。有报道指出, 石膏与知母合用的退热效果较单用为强, 知母的解热成分为芒果甙, 纯硫酸钙无效, 因此推测石膏的解热作用为其所含硫酸钙以外成分所致。实验表明: 麻杏石甘汤及石膏再用(煎煮后碾碎再次使用)麻杏石甘汤的退热作用均强于石膏及石膏再用水煎液。

亦有报道, 以生石膏的 1:1 煎液的上清液部分及上清液加生石膏粉给予伤寒菌苗引致的发热家兔, 未见明显退热作用。国外有用实验性发热大鼠的实验证明: 石膏灌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均未见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但当以禁止饮水、内毒素引致发热、给予利尿剂、喂饲食盐以及以辐射热等方法造成动物“口渴”状态时, 石膏可以减少大鼠的饮水量, 即可减轻其“口渴”状态。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石膏浸液对蛙的在位心脏无影响, 小剂量石膏浸液对于离体蟾蜍心及兔心有兴奋作用, 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 换液后心脏可恢复正常。静脉注射4%石膏上清液01ml/kg时, 对家兔、猫的呼吸、血压及血流量无影响, 而注射1ml/kg以上时, 呈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血流量减少、心率减慢。静脉注射石膏液02ml/kg可使家兔和猫的大腿动脉的血流量呈一时性减少, 其后增加, 并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小剂量石膏上清液使家兔的离体小肠和子宫振幅增大, 大剂量则紧张性降低, 振幅减小。石膏还可以使小鼠尿排出量增加, 小肠推进功能减慢, 并增加大鼠和猫的胆汁排泄。

4 其他作用 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 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 至肠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内钙离子浓度, 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包括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功能), 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 缓解肌肉痉挛, 又能减少血管通透性。

在体外培养实验中, 1:1 的石膏 Hanks 液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 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Ca++ 可提高肺泡巨噬细胞的捕捉率, 加强其吞噬活性和加速其对尘粒的清除, 在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认为, Ca++ 在石膏的上述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长期喂饲石膏, 可使大鼠垂体、肾上腺、颚下腺、胰脏及胸腺等的钙含量增高。而对摘除甲状腺、副甲状腺的大鼠, 则可使胸腺钙含量增加, 脾脏含量减少。

石膏在体内 ATP 存在下, 经酶和 APG 的作用, 产生硫同位素的分馏, 使34S 的血药浓度增大, 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石膏性凉,有清热解毒 1、白虎汤《伤寒论》:阳明气分之热;  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伤寒解后、余热不清;  3、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外感风邪、肺热咳喘。  4、双玉散《素问病机保命集》:痰热而喘、痰涌如泉。  5、玉露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伤热吐泻黄瘦。  6、石膏散《普济方》:热甚咳嗽者。

7,石膏降压枕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 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乃祛瘟解热之良药。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大寒,用石膏磨制而成的石膏降压枕,以寒克热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在中国人们早就用天然石膏制成枕头,唐朝薛逢有诗《石膏枕》“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石膏枕头是采用天然石膏矿石中的精品纤维石膏(透明)为原料,手工精心雕刻,磨制而成的一种具体降压护脊、除烦镇痛、助眠安神等多重保健药用功效的枕头。 1、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升煮米熟汤面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2、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已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3、治小儿夹惊伤寒头痛壮热涎潮惊悸多哭气粗心烦及治气壅膈节不通:石膏、寒水石各一两脑麝各半字。上为末灯心汤调下。大小加减服之。(《普济方》红桃散)   4、治伤寒发热涎潮上厥伏留阳经头疼眩晕不可忍者:石膏(煅研细)每服葱白点茶凋下二钱。小儿量大小加减与之。(《三因方》玉屑散)   5、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温疫斑黄及热痰喘嗽等证:石膏六两(生用)粉甘草一两。上为极细末每服一二三钱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此方加朱砂三钱亦妙。(《景岳全书》玉泉散)   6、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玄参三钱犀角二钱白粳米—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27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随机推荐

  • 妮维雅小蓝罐好用吗 妮维雅小蓝罐的4种用法

    妮维雅小蓝罐是一款非常经典的面霜,久经不衰,这款面霜非常的平价,50元不到,好大一罐,可以用很久,而且这个面霜的用法很多,可以护手,可以当身体乳还可以当宝宝霜。妮维雅小蓝罐好用吗妮维雅的这款面霜应该是平价面霜届的网红了。红也红了很多

    2024-04-15
    60900
  • 精华液用了还要用精华乳吗

    这两个是一样的,只是质地不一样而已。所以擦完精华液不需要去擦精华乳了。但是精华之后要用霜和乳液的哦!妃玲深层瞬透水润保湿精华保湿效果也好,用上去很容易的就吸收了,质地水水润润的,用起来非常舒服,用在脸上清爽的感觉很舒服,就是肌肤喝足了水份一

    2024-04-15
    62600
  • 身体乳液哪个牌子好用

    精华露和精华液是我们常见的美容护肤产品,它们都是一种高浓度的保养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深层滋养肌肤。虽然两者名称相似,但其实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质地上来看,精华露通常是半透明的液体状质地,较为清爽易吸收;而精华液则比较浓稠,

    2024-04-15
    63600
  • 妮维雅面霜怎么样?

    妮维雅在国内比较知名的一个品牌,虽然说妮维雅的产品可以说是物美价廉,很多人平时都会用到它们家的洗面奶,它们家的唇膏也是很多妹子比较喜欢的,这里我们来说一说它们家的面霜,它们家的面霜还算比较火,那妮维雅面霜怎么样?妮维雅面霜好用吗?1、妮维雅

    2024-04-15
    48100
  • 精华水和纯露哪个好 两种精华优劣势比拼

    化妆水作为仙女们的护肤必备品之一,才不是随便买来用用,把对精华的关心分给化妆水一点,肌肤才能更好哦。下面我带大家来看一下精华水和纯露哪个好?两种精华优劣势比拼。精华水和纯露哪个好一、精华水 精华水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化妆水,它介于普通化

    2024-04-15
    60500
  • SK-II嫩肤清莹露怎么样?SK-II 嫩肤清莹露好用吗?

    SK-II神仙水的英文名:FACIAL TREATMENT ESSENCE。字面很好理解,面部修护精华露。SK-II的神仙水中文这边叫:护肤精华露。顾名思义,也就是调整皮肤的一款高机能精华水。SK-II嫩肤清莹露怎么样?SK-II 嫩肤清莹

    2024-04-15
    41700
  • 先用精华露还是柔肤水呢?

    先用爽肤水再用精华,爽肤水有很好的二次清洁皮肤的作用,可以使精华更容易吸收。在洁面完成之后,需要将面部残留的水分擦干,然后拍化妆水,以达到补水保湿的作用。化妆水的选择也是因人而异,有柔肤水、紧肤水和爽肤水这几种类型,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肤质,

    2024-04-15
    49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