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贾母请刘姥姥吃的菜,食材很普通,却是贾家豪奢烹饪底蕴的展现
趣侃红楼156:玉液琼浆,刘姥姥木杯饮酒,珍珠美味,庄家人不辨茄鲞
贾母两宴大观园,在藕香榭设宴款待刘姥姥。席上众人作酒令娱乐,曹雪芹在每人的酒令背后都埋伏和设计了大量伏笔。众人都想听刘姥姥如何做酒令,除了湘云、宝钗和黛玉,其他人都直接故意说错略过,很快轮到了刘姥姥。
刘姥姥的酒令非常有意思,又是毛毛虫,又是萝卜又是蒜,还有大倭瓜。乍闻令人喷饭,细思却饱含深意,前文已经解读不多赘述。
说完了酒令,原文留下一个有意思的尾巴。 “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大笑起来。只听外面乱嚷……”
第四十回到此结束,也不知道外面乱嚷什么,可到了第四十一回,情节并没有接续上,直接略过“乱嚷”成了一桩公案。不提。
这边刘姥姥跟着贾府众人一两天,胆子越来越大,也更放松。她掂量着手里的酒杯,开玩笑说担心失手摔坏了。结果引出王熙凤和鸳鸯又一次整她的情节,拿出一整套黄杨木根雕刻的大套杯,让刘姥姥又闹出了笑话。
刘姥姥放开心胸也挥洒自如,她知道鸳鸯拿出来一整套杯子是搞笑,也配合做出搞怪言语逗贾母开心。
不过,曹雪芹长篇大套介绍黄杨木杯子,要说没有伏笔深意也不可能。那么,刘姥姥“不认识”黄杨木背后,作者在伏笔什么呢?可能要开发脑洞多想想了。
黄杨木被刘姥姥说成黄松。她是故意装假还是真不认识?
就事论事,刘姥姥虽然一辈子长在农村,但野外生长的树和雕饰好的艺术品有很大差距,刘姥姥认错也是有的。
杯子是黄杨木根雕成,与黄松的纹理和木质甚至气味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黄松油性大,农村人常用之于作引火之物。松香浓郁不太适合做酒器、茶器。刘姥姥故意的可能更大。
刘姥姥故意说错,于她是逗贾家上下开心,于曹雪芹却是又一次重要伏笔。关键就在这黄杨和黄松两样木头上。
首先,黄通“皇”,代表贾家的贵族身份。
贾家与朝廷各部百官的最本质区别是他们与皇家一样,拥有贵族的身份和特权。
论功劳,贾家是功勋贵胄。
论亲缘,贾家是皇亲国戚。
其次,黄松与黄杨不同。
黄松性坚,纹路美观,坚硬,不易腐朽,多成才,是建筑栋梁。
黄杨性弱,矮小多杈不成材料,多做“不实用”的盆景或者观赏装饰,实木用作木梳、雕刻或者镶嵌材料。
贾家百年富贵来自皇权的恩赏,一如黄松一般“贵气”,只是黄杨一般“无用”。
名不副实的贾家成也皇权,败也皇权,“伴君如伴虎”被皇帝抄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由贵到贱,将黄松活成了黄杨。
理解“黄杨”与“黄松”,要记得“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众人酒令的伏笔。曹雪芹虽然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命题。但中心不变的,还是影射贾家的兴亡。黄松和黄杨依旧是伏笔的延伸。
曹雪芹借黄杨和黄松交代贾家的贵贱,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荣华富贵、兴亡反复决定权在皇帝,也在他们自己是否努力。
可笑贾家堪不破,自以为手里有权,背后有军队,能够与皇帝争弛一番博取最大利益。殊不知皇帝不给他们机会,直接就让他们灰飞烟灭。
刘姥姥认为贾家没有贱木头黄杨,应该是好木头黄松,是她眼中贾家的富贵相。真正的贾家早都金玉其外,败絮其内,腐朽到了里子。就是那“贱木头”黄杨。
作者给贾家开出的药方,是当“黄杨”无用必死,做栋梁之材的黄松不会灭亡。奈何贾家选了不成才的黄杨,将“根儿”都挖出来做成了摆设。
松,代表长寿和不朽。
杨,代表修饰和不堪大用。
曹雪芹笔下没有闲言碎语。说的都是贾家的实际情况,细思就明白深意。可惜作者借刘姥姥之口说出的真相,从贾母到贾家上下都被一叶障目,蒙在鼓里。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当然,既然说到吃喝,一定要提饮食。这才是贾家富贵的展现,也是曹雪芹少有不附带隐笔的描写,比方“茄鲞”,就是贾家富贵精致生活的缩影。
刘姥姥吃茄鲞,半天没吃出来茄子味,还是王熙凤再夹给她慢慢的品尝才吃出来。这个情节熟悉不?像不像“猪八戒吃人参果?
读书的乐趣就在于一层层剖开作者的小心机,得到应有的快乐。很多情节可能真是作者随便一写,但也不妨碍读书人做一定的联想。举一反三本就是自我思想对本位思想的超越。
闲言少叙,说回茄鲞,曹雪芹写得非常细致,做法、配料被王熙凤娓娓道来,按图索骥就能做出一盘“茄鲞”。但茄鲞体现的是贾家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古代富贵人家除了社会地位、门风家规、子弟成才之外,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席酒”两样。戏是明清两代的文化娱乐,“养戏”如梨香院的小戏子,投入大,周期长,却影响巨大。那时候谁家的戏班出彩,会令达官显贵趋之若鹜,是重要的社交媒介。
饮食同样是一个家族底蕴的体现,传承比之戏曲更早。尤其宋代,关于优秀厨娘的记载更是神乎其神,厨艺叹为观止。
贾家这种贵族人家酒宴既是里子,也是面子。不但厨子细分很多种类,饮食更形成自家风格。“家宴”的传承,曾经盛行几百年,且超越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标准,达到文化的程度。
茄鲞被拿出来单独说,毫无疑问是贾家拿得出手的独门菜肴。看似烹饪不复杂,做好了才见功夫。而且一个茄子就如此繁复工序,之前的莲叶羹又那么精巧。真正要排大宴,该是何等的富丽奢侈!茄鲞真正是以小见大。
王熙凤“十指不沾阳春水”,绝不会烹饪。她对茄鲞的做法如数家珍,证明背过菜谱。如果今天在座的不是刘姥姥,而是换成南安太妃。王熙凤如此一套说辞,会让人感受到贾家媳妇“精于烹饪”、熟练家务的好家风。
所以,《红楼梦》要多体会一下文字背后的故事。除了表层意思,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妙趣横生。
酒宴上还有一件小事体现出贾家的规矩。酒到尾声,王夫人执酒壶站起,要为大家斟酒。这是外人面前应该有的礼仪。但除了贾母,其他人就受不起了。
王夫人一下地,大家跟着都站了起来,这是规矩。长辈可以给倒酒,晚辈必须站起来等着,也要回礼才能领受。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哪怕她可以和贾母对坐,此时也要站起来,不能僭越了长姐。这也是礼。
其实王夫人的酒注定倒不下去,贾母吩咐王熙凤代劳,也是礼。又吩咐大家都干了,是对王夫人的尊敬。
一场酒宴,有娱乐,有美食,有礼仪,夹杂着作者的隐喻伏笔,让读书人津津有味越嚼越香。
刘姥姥吃喝差不多了,酒宴也就结束了。自由活动时间又有“小餐”端上来“垫补”加餐。贾家正规两餐以外,避免主人挨饿,定时有加小餐,也证明刚才的酒宴不以吃为主,更没有主食。
小餐都是点心,甜、咸都有,却一点不省功夫。 “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 刘姥姥则拿起一个牡丹花式样的面果子说不舍得吃,可见还有其他式样。
贾家是真正将饮食做成艺术品,固然形式大于实际,也是家族底蕴的象征,贵族生活精致到方方面面。
所以,只看贾府的规矩、礼仪和生活方式,从美食的讲究就能以点带面,不需要再深入介绍其他。
离开了藕香榭,就来到下一站栊翠庵,这是个特殊的地方。也是最应该注意的地方。关于贾家和宝黛钗的重要伏笔,将在这里被揭开。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端方本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端方本和李琪本的区别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红楼梦各版本以及红学著作
看刘梦溪的情问红楼,实在太不过瘾,是不够解渴的
当我手捧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时却又显得迟疑了许多如何也达不到张的境界和眼光啊!对于目前的我而言她在晚年的时候研读了所有版本的红楼,熟读!任何版本里细微的变化,一字一句,一个符号都会在她的眼里心里面跳跃,无一逃脱的可能!她的评论很精彩,我却小跑着跟不上她的步伐这该是她另一个文学创作的巅峰,和细读着她的其它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她所提到的众多版本我都没有看过,还提什么爱红楼呢
再回头看看所提及的版本的价格更是令我咋舌!充其量,我所读的百二十回估计不过是由列藏本修订本而已啊!
如今,我想,要真想读红楼梦便不必去计较它隐含的秘密和结局了正如张所言,平生三恨,鲫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梦没结局啊!曹的本意也不会是让后人挖他老底,而只是对自己命运疼痛的抒发吧!我们是否可以放过他,而尽情享受它里面残缺的余味!
所以,将现有红楼梦版本整理如下:
(PS:只是作为一个阅读的纲目,版本的细节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和寻找,仅供所有像我一样的初级红迷共享)
一八十回脂评抄本系统,分为程甲本和程乙本,程乙本是程甲本基础上修订的,做过大量修改
二程伟元,高鹗补缀百二十印本系统
红楼梦前版本: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属于石头记里的一支吧(不确定)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1975年_一千多条脂批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已卯本1759年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1760年
5蒙府本:名石头记
6戚本(石印本,上海本,南京本):名石头记,有戚蓼生序,80回杨本,又称梦稿本,杨藏本,全抄本题:"兰墅太史定红楼梦稿"
7舒序本:己酉本,脂舒本,题红楼梦存1-40回
8列藏本:脂亚本现存俄罗斯彼得堡东方研究所
9甲辰本:梦觉本,梦序本,脂梦本,题"红楼梦"80回
10郑藏本:存2324回
11靖本:靖藏本,脂靖本存78回
12端方本,三六桥本
另,推荐几本红学著作
名家正解红楼梦_胡适等著_本┏霭嫔
红楼梦辨____俞平伯著
周汝昌汇校本80回红楼梦(上,下)
红楼梦会真_(很贵)
古本石头记__怂旆蛑鞅_作家出版社
相关知名红学学者的著作,也有些值得一读的
蔡元培王国维周汝昌王昆仑李希凡蓝翎张天翼刘梦溪_俞平伯等
还想在末尾提一提刘心武先生,我个人并不是很提倡刘心武先生后来对红楼梦的研究态度或许,他有他的见解和理由,我也看过一些他关于红楼梦的见解以及百家讲坛
但目前,我想,红楼梦原型与脂批里仍有很多存在的矛盾尚未解开我钦佩并尊重他对秦可卿身世的发现,这很令我赞赏但对于他自认为红楼梦该是一百零八回,黛玉之死是投湖,自己还想要叙写结局之举实在无法苟同!
正如其它学者而言,这是唬弄年轻红迷的把戏!红楼梦即使残缺,也不会是仅仅一个人因为他的长年研究而幻想得出的结局!
《九成宫醴泉铭》买哪个版本的好
最好的当然是宋拓本,现存宋拓首推明驸马李琪藏本(即李琪本,故宫博物院藏),为北宋拓;其次为李宏_本,亦称端方本(即三井本,日本三井美术纪念馆藏),为南宋拓;
以上两个版本是最适合临摹的版本,其中李琪本较厚重,三井本比较瘦硬,略有不同(拓工的缘故)。
另外天津欧楷书法家田蕴章先生曾出版过一本“田氏藏本”宋拓,但据考证为翻刻本,不过刻得还算不错,很多笔画可值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
田蕴章先生出的《九成宫田氏藏本》笔画为什么那么细?学哪个拓本欧体比较好?
你可以上网查一查,辩证田蕴章九成宫本是假的证据确凿。败笔居多。你可以先学李祺本和端方本。
李祺本:唐末-北宋拓,传世最早拓本,但也有持异议的。朱先生就曾说过此本有改动痕迹,但证据不足,难以服众。华夏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的都印刷精良。日本二玄社的虽印刷精良,但过贵,500-600rmb。
端方本:北宋末-南宋拓。现藏日本三井博物馆。拓工称最精,笔画清晰但缺字比李祺本多不少,后跋中,有题为唐拓、北宋拓者,但王弘状在将其与李祺本较后断为南宋拓。浙江古籍出版社、黑龙江摄影出版社印刷都不错。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价格甚昂价格大约与上同。
我推荐的出版社,在当当或卓越搜一下就能买到。
谁能介绍一下红楼梦的各个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脂评系统的本子,现存十个版本,其祖本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程高系统的本子,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它们前八十回依据的也是脂评系统的本子,但已经过了整理者较多的改动,程乙本改动尤甚。
甲戌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8,13—16,25—28,共16回,分装为4册,4回一册。第一回有其它各本没有的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得名。甲戌,1754年。此本有一千多条批语,被称为“脂批”。
己卯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回—20回,31回—40回,55回(后半),56,57,58,59回(前半),61—63,65,66,68回—70回。在31回—40回这一册的目录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六个字,故称己卯本。己卯,1759年。
庚辰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78回,1—80,缺64,67回。装成8册。10回一册。后四册目录页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名。庚辰,1760年。
蒙府本:名石头记,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故名。120回。
戚本(石印本,上海本,南京本):名石头记,有戚蓼生序,故名。80回。
杨本:又称梦稿本、杨藏本、全抄本。因系杨继振原藏,故名。题“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
舒序本:又称己酉本、脂舒本,题“红楼梦”。存1-40回。有舒元炜1789年(己酉)序,故名。
俄藏本:现存俄罗斯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存78回,缺5,6回。没有总书名。除少数几回名红楼梦外,各回皆名石头记。不只一处,它本文字皆误,而此本正确。最好一例是黛玉眉目的第二句,此本为: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与第一句“两弯似蹙非蹙_烟眉”可谓绝佳之对。它本皆逊色多了。此句当为雪芹原笔。已有影印本。
甲辰本又称梦觉本、梦序本、脂梦本,题“红楼梦”。有梦觉主人序。80回。
郑藏本:存23,24回。曾为郑振铎收藏,故名。
以上个本又称脂本,以有脂砚斋评语故这些抄本现在都出版了影印本(上海本南京本除外)。
后来,有了活字印刷本:
程甲本(1791):程伟元、高鹗于1791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
程乙本(1792):程伟元、高鹗于1792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对程甲本作了不少修改。
红楼梦脂批的系列有几种
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戚本、舒序本、列藏本、甲辰本、郑藏本、梦稿本、卞藏本、程高本、端方本。
编者按从清代人物画家改琦,到当代影视剧创作人员,对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人物服饰形象的塑造,大都以明代汉装为模式。日久天长,大家也就对这一系列形象认可了,倘若有谁改为清代服饰,反而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下红楼梦中关于服饰的描述,似乎能看出些什么来。
事实上,《红楼梦》是清代小说,文中虽对描写时代背景十分含糊,但书中的服饰形象,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如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穿着“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里外发烧”是指衣服(冬装)外表和里面都用毛皮,清乾隆、嘉庆年间盛行。虽然目前“红学”研究人士对曹雪芹卒年至少有三种说法,可是1763年除夕也罢,1764年初春也罢,都是指乾隆二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富人借名贵毛皮以显阔的里外发烧皮衣流行一时,正是曹氏自己亲身经历的。
再有,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第四十九回中的李纨穿着“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褂子”称谓虽说明代时已有,但明代方以智《通雅·衣服》中说:“今吴人谓之衫,北人谓之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唯制式不同耳。”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结合明人所说的“北人”,也可以认为是山海关、张家口外人。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第五十一回写金桂的丫环宝蟾,穿一件“片锦(金)边琵琶襟小紧身”,琵琶襟是一种曲襟,转角之处呈方形,与清代缺袴袍一样,是较为典型的马上民族服式。琵琶襟马甲在清代流行。
宝玉的服饰形象在书中多次出现,常描写为“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第三回),或是“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第八回),或是“穿着白蟒箭袖”(第十五回),还有“大红金蟒狐腋箭袖”(第十九回)。箭袖虽说明代已有,但是人们穿着不多,主要限于射手等。因为箭袖即马蹄袖,衣
服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覆住手背,以便不影响射箭且又可保暖。清代宫廷早期因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礼服,成了清代男服的典型制式。另外,绣蟒的袍,在明代时为职官常服,只有清代,才放宽穿着范围。《大清会典》中曾记亲王、郡王、贝勒以及侍卫、公主、命妇等人都可以穿蟒袍。区分等级的办法主要是衣上的蟒数和蟒的爪数(如四爪、五爪之分)。
服装面料中几次涉及“洋”字,如第三回中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第四十九回中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丝的鹤氅”,均为舶来衣料。
发型如第七十一回中,写迎春房里的丫环司棋梳着“鬅头”,这是一种蓬松的高髻。清代人文康写清代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中,即有“梳着大松的鬅头”之说。这说明《红楼梦》中服饰有不少直接描绘的就是清代服饰。
束发冠
第三回写宝玉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按:明刘若愚《明宫史》水集“束发冠”条云:“其制如戏子所戴者,用金累丝造之,上嵌晴绿珠石。每一座有值数百金,或千余金,二千金者。四爪蟒龙在上蟠绕,下加额子一件,亦如戏子所戴,左右插长雉羽焉。凡遇出外游幸,先帝圣驾尚此冠,则自王体乾起,至暖殿牌子止,皆戴之。各穿窄袖,束玉带,佩茄袋、刀蜕,如唱《咬脐郎打围》故事。惟涂文辅、高永寿年少相称,其年老如裴--、史宾等戴之便不雅观。”据此可知,宝玉的一身打扮,颇似明代少年公子极华贵的装束。
鹤氅
第四十九回写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孤皮里鹤氅,薛宝钗是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按:“鹤氅”二字,见于古代典籍。《晋书·谢万传》云:“著白纶巾,鹤氅裘。”《世说新语·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五代史·卢程传》云:“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又据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以鸷毛为衣,谓之鹤氅者,美其名耳。”可知鹤氅是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故名。但到底什么样式仍费解。唯明刘若愚《明宫史》水集“氅衣”条云:“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这就说得比较清楚。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这种服装在明代宫中有之,当然勋臣贵族之家亦效仿焉。
又,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三“衣”类云:“式如被幅,无两袖,而总折其上以为领,俗名‘一口总’,亦曰‘罗汉衣’。天寒气肃时,出户披之,可御风,静坐亦可披以御寒。《世说》王恭披鹤氅行雪中,今制盖本此,故又名氅衣,办皮者为当。”所说基本一致。
白狐皮
第四十九回,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鹤氅。
按:《史记·孟尝君列传》云:“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足见,白狐皮历来是名贵的皮裘。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也说:“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
貂鼠皮
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穿着贾母与她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里子大褂子,大貂鼠的风领围着。
按:貂鼠皮也是极珍贵的皮料,被称为“关东三宝”之一。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介绍说:“貂产辽东朝鲜国。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皮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试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三品以上者始服朝衣,惟起居注衔者否认论;四品以上服貂褂,惟翰詹科道不论。其批本奏事,军机处章京及内廷行走之员,非四品亦准穿貂褂,自乾隆三十七年始。”福格《听雨丛谈》卷二“皮裘”云:“本朝惟外褂之毳向外,若袍袄皆向内也。亲王、郡王而外,不准服用黑狐。文职一、二、三品许服毳外貂镶朝衣,武职三品弗及也。文四品、武三品准服貂鼠、猞猁狲。五品至七品笔贴式、护军校准用貂皮领袖帽沿。八、九品官不许穿貂鼠、猞猁狲、白豹、天马、银鼠。若侍卫、翰詹科道、军机章京,无论品级,均照三品服色,其往口外寒冷地方出差之满州、蒙古、汉军官员,均准照常穿用貂鼠、猞猁狲,不拘品级也。”两说略有不同,但貂鼠皮非一般皮裘可比,于此可见,从贾府诸人把貂裘当作私居便服,说明他们穷极奢华到了何种程度。
哆罗呢
第四十九回,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宝玉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皮袄子。
按:清朝初期、西欧国家使节来中国时,常向清帝进献哆罗呢绒。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十三年,荷兰国进物中有哆罗绒,康熙六年又进哆罗呢和哆罗绒。康熙九年,西洋国进哆罗绒。康熙二十五年,荷兰国又进哆罗呢和哆罗绒。雍正五年,西洋国又进大红哆罗呢,乾隆十七年又进各色哆罗呢。又,西方传教士艾儒略所著《西方答问》卷上谈及西方土产时曾说:“至于蚕丝、棉花、花草诸果品,种种皆同。所异者如绒缎之类,有锁袱、多罗绒,有金银丝缎,一匹值 一二百金。”乾隆时,人泽元恺著汉文《琼浦偶笔》卷二记中国商人汪竹里语云:“近世大臣薨逝,朝廷有赐多罗被殡殓者,系西洋所贡,类如明镜。”又云:“呢即明镜也,唐山呼为哆罗呢,系西洋所产,故有番字识号。”
以上资料,引自方豪《从<红楼梦>所记西洋物品来考故事的背景》一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哆罗呢是舶来品,而且是价格昂贵的贡品,实际上就是一种阔幅的呢绒。
凫靥裘
第四十九、五十二回写宝琴所披凫靥裘,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
按:凫靥裘的名称未见著录。据吴世昌考释,《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在成都“以所着鹔鷞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与文君为欢。”据《尔雅翼·释鸟》云:“鹔鷞,水鸟,盖雁属也。旧藏云:‘有凫鸳鸯,有雁鹔鷞’。高诱注《淮南子》云:‘长颈绿色,其形如雁。’”所以,鹔鷞裘很可能就是用鸭子的毛做成的。又,《晋书·武帝纪》云:“咸宁四年十一月辛巳,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于殿前。甲申,敕内外有敢犯者罪之。”又,《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云:太子“善制珍玩之物,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远矣。”此则进一步说明雉头裘是存在的,这是更接近于凫靥裘的一种鸟毛织物。
抹额、昭君套
第三回写宝玉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第六回写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
按: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十“齐眉、包帽、昭君套”条云:“《西云札记》卷一:今俗妇女首饰有抹额。此二字亦见《唐书·娄师德传》,又《南蛮传》,又韩愈《送郑尚书序》。《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按:以貂皮暖额,即群君套抹额,又即包帽,又即齐眉,伶人则曰额子。”又,樊彬《燕都杂咏》诗注云:“冬月闺中以貂皮覆额,名‘昭君套’。”据以上资料,宝玉所戴金抹额,乃首饰。凤姐及湘云所戴昭君套,乃施于冠的貂皮暖套,并非首饰。“昭君套”之名,当与王昭君出塞有关。
天马皮、乌云豹
第五十四回,袭人回家,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与了袭人。第五十二回,宝玉要到王子腾家去,贾母便命鸳鸯:“把昨儿那一件乌云豹的氅衣给也吧。”宝玉看时,金翠,碧彩闪烁,又不似宝琴所披凫靥裘。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这是哦罗斯国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按:《清一统志》云:“沙狐生沙碛中,身小色白,皮集为裘,在腹下者名天马皮,颔下者名乌云豹,皆贵重。”据此,天马皮,乌云豹皆沙狐皮也,而下文又叫作“雀金呢”,不解。天马皮的珍贵,可从郝懿行《晒书堂笔录》中得到证明:“尤西堂言:‘在京师入朝时,见同官皆羊裘耳。今闻班行叶我不衣狐铅、天马、舍利孙者。’尢在康熙初,今百余年间,狐铅、天马已成为私居常服,又有骨种羊、草上霜矣。”
猞猁狲大裘
第五十三回,贾珍看着收拾完备供器,靸着鞋,披着猞猁狲大裘,命人在厅柱下石矶上太阳中,铺了个大狼皮褥子坐下,看各子侄们来领取年物。
按:猞猁狲,又写作扯里狲、舍利孙,是一种稀贵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等地,做皮衣,极珍贵。清戴璐《藤阴杂记》记载:“‘京堂詹翰两衙门,齐脱貂裘猞猁狲。昨夜五更寒彻骨,举朝谁不怨葵尊。’渔洋戏作,时康熙乙亥,任葵尊宏嘉奏三品以下禁服貂裘、猞猁狲也。一时服压韵之稳。赵恒夫吉士元夕诗:‘忆赐琼筵分次第,蝉貂炫服敢纷纶。’今京堂翰詹科道仍准貂,不知何年复旧。”又,郝懿行《晒书堂笔录》也说:“尤西堂言:‘在京师入朝时,见同官皆羊裘耳。今闻班行中无不衣狐铅、天马,猞猁狲者。’尤在康熙初,今百余年间,狐铅、天马已成私居常服,又有骨种羊、草上霜矣。”以上资料说明,猞猁狲是贵重皮裘。康熙初年,朝官穿猞猁狲者极少,以后穿的人渐多,于是三十四年乃有三品以下禁服貂裘、猞猁狲的限制。大概到乾隆中叶以后,统治阶级奢侈风气日盛,禁令渐弛,穿的人越来越多。贾珍是三品威烈将军,是不受禁令限制的。
雀金呢
第五十二回写贾母命鸳鸯把昨儿那一件乌云豹的氅衣给宝玉。鸳鸯答应了走去,果然取了一件来。宝玉看时,金翠,碧彩闪烁,又不似宝琴所披凫靥裘。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这是哦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按:吴世昌在《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羽毛贴花绢”到<红楼梦>中的“雀金呢”》一文中对雀金呢考之甚详。他旁征博引自汉至清初的历史资料,确认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鸟毛制的服装有十多种,大都制成裘以御寒,也有织成罗、缎、锦等奢侈品,供上层统治阶级妇女做衣裙之用。对于清初的资料,他仅引用了吴梅村的一首词云:“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翠装花支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来说明孔雀毛织物的存在,似稍嫌不足。清初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有一段记载,则比较翔实而且说明问题。这段记载说:“昔年花缎惟丝织成华者加以锦绣,而所织之锦大率皆金镂为之,取其光耀而已。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这就证明孔雀毛织物确实存在,而且有一定规格,也有市场价格。不过《红楼梦》中说它是哦罗斯国的产物,则纯属附会之谈,不可信的。
又,《国学丛刊》第四册载周肇祥《故宫陈列所纪略》一文中也说:“乾隆时孔雀毛织成蟒衣,皆罕见之品。”可见解放前故宫陈列所里还有这种毛织成蟒衣的实物存在,这也是雀金呢确有的一个有力佐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