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找不到第二个能够如何适合演花木兰的人了。刘亦菲可以说天生就是为这个角色而生,虽然目前只放了一些预告片,但我们也可以预想一下这部**届时上映之后肯定会火,因为刘亦菲在里面的表现实在是太惊艳了。饰演过花木兰的不乏有一些知名女明星,比如赵薇曾经就演过内地版的花木兰,袁咏仪也演过电视剧版的花木兰,而此次迪士尼版的《花木兰》估计是最符合原著的一款,光看刘亦菲的出演就知道了。
《花木兰》的故事,我们幼时都读过,课文反复背诵过。一个古代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击败了入侵民族。1998年,美国迪士尼又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收到全世界拥簇,但大家并非因为一个迪士尼华人公主而激动,而是,当看到公主勇敢拿起武器,保护自己和所爱之人时,才真正腾起一团火,照进我们眼里、心里。
据悉,《花木兰》的选角导演团队为了寻找适合该角色的演员遍访五大洲,对于这个角色的要求包括要具备武术技能、会说英文,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明星素养。在国内众多当红小花中,刘亦菲无疑是其中极为符合标准的一位女星。
近年来刘亦菲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挑战了很多类似《烽火芳菲》、《功夫之王》这样充满打斗情节的独立女性形象,此次花木兰更能诠释她在动作片里面的惊艳表现,
都知道 娱乐 圈,是最不缺美女的地方,甚至一些网友调侃到:
一竿子打下去10个女明星,9个都是校花。
不过这其中大多数校花,都是从北电、中戏、上戏走出来的。
像是北电的刘亦菲、杨幂、古力娜扎等等,又或者是中戏的袁泉、曾黎……
然而诺大的 娱乐 圈,其实还有很多例外。
她们并不是从上面这些专业院校出来的,却因长得漂亮引发关注,意外卷进了“名利场”。
说起来因为“校花”的头衔,好多人都曾风靡一时。
遗憾的是“光芒”散去,真正留下来的却没几个……
选在情人节这一天,吴倩、张雨剑正式官宣离婚。
吴倩还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和女儿的照片表示:
单身姑娘们的情人节约会。
底下的高赞评论出奇的一致,都是夸赞她的。
粉丝们认为吴倩逃脱了“渣男”,可以专心搞事业。
只是过去的几年,还是对她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影响。
吴倩自小就是个乖乖女。
据说她们家里的大多数人,都是从武大毕业的,奶奶很早就希望她考上武大,并成为一名医生。
结果没想到成长中的吴倩,也有自己的想法:
不从医,不从军,不从政,不从商,也不从教。
她选择的是武汉大学戏剧影视表演系。
并且进大学不久,就因为形象好,被摄影师发掘,拍了一组名为《深秋自HIGH集》的照片。
照片在网络上发布后,吴倩有了“武大校花”的称号。
随后就被饶雪漫看中,成了小说《雀斑》的书模。
而在这个过程中,又被华策影视相中,当作重点培养对象。
那一年,她才21岁。
可以说集天时地利人和,吴倩成为了发展最顺利的校花之一。
就算是出道以后,“校花”头衔没了,她也有正经的团队,给她规划道路。
再加上她本身就是学表演的,表演方面有基本功。
所以能看到凭借“校花”成名后,吴倩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从《鹿鼎记》里乖巧可爱的小郡主沐剑屛。
然后到《何以笙箫默》里,活泼大方开朗地倒追女孩小默笙。
那算是她早期的一个经典角色,可谓是灵气十足。
紧接着的《择天记》,虽然男女主崩得一塌糊涂,她饰演的女配“落落”,却让很多人喜爱。
几年的稳步发展,让“校花”变成了最受认可的女演员。
吴倩也开始演“女主剧”。
关键是她确实演得好,几部“甜宠剧”帮她吸了不少粉。
或许再经过几部剧的发酵,她就能够早赵露思一步,成为“甜宠剧女主”的代言人。
无奈拍戏的过程中,他喜欢上了张雨剑。
两个人从恋爱到结婚,再到产子,几乎是一气呵成。
等到网友们反应过来,孩子都已经被拍到了。
其实如果结婚对象靠谱也还好,遗憾的是张雨剑不太靠谱。
两个人的关系也被各种吐槽。
吴倩的事业也因为家庭的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产子”后的复出之作,已没有了往日的灵气。
一定程度上,吴倩是真的别耽误了。
不知道以后的日子里,离了婚的她,能不能有所突破。
和吴倩一样,黄灿灿也毕业于武汉大学艺术系影视表演专业。
她走红与2013年。
因为一组樱花写真,被网友们奉为“武大校花”。
走红没多久,黄灿灿上了《天天向上》。
就算是当时,大火的综艺《奔跑吧兄弟》去武大拍摄,还特地邀请了她,让她跟Angelababy一同比美。
几乎是同时,影视剧资源也蜂拥而至。
遗憾的是她演技不太行,就算是从2014年开始拍戏,也没有特别出圈的角色。
身处名利场,不进则退。
因为没有能引起关注的作品,资源也慢慢开始调档。
再加上可能也不像吴倩那样,背后有成熟的团队运作,她慢慢就“糊”了。
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身陷“整容”风波。
“校花”的头衔也慢慢褪色,很多人都脱了粉。
李莎旻子是湖南长沙人,大学就读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
上学期间,因为长得漂亮,被称为是“武大校花”。
或许也是因为长得漂亮,毕业以后的李莎旻子,发展还算是不错。
先是在湖北经视主持,出道没两年,就搭档尼格买提,担任央视综艺《开门大吉》第二现场主持人。
不过应该是代班主持,不算太长久。
2015年以后,李莎旻子就回到了家乡,进入芒果台。
背靠着芒果台,李莎旻子的资源相当不错。
曝光后很高的《歌手第四季》,她是徐佳莹的“经纪人”,老牌节目《2016超级女声》,她是其中一个主持。
或许是最近的几年,芒果台主持慢慢走向“没落”,她被当成了重点对象培养。
就连2019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主持人大赛》,也派的是她参加。
至于其他的节目,就更不用说了,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
遗憾的是就算这样,李莎旻子也没能闯出自己的天地。
一路走到今天,甚至还没有靠“黑红”成名的沈梦辰名气大。
鞠婧祎算是 娱乐 圈里,非常“神奇”的存在。
毕竟一路走来,她身上的头衔实在太多了。
“中专校花”都显得档次太低。
她被日本媒体评选为中国第一美女,还是“四千年美女”。
关键是作为一名偶像,也确实符合很多人的“期待”。
鞠婧祎出道以来,不停地让自己变美、变更好,也不谈恋爱、没有绯闻,踏踏实实回馈粉丝。
然而一定程度上,她好像又美过了头。
最近的几年,迷上了拍戏,只是看了她的几部剧,网友们纷纷吐槽到:
不管演哪部剧,都是大浓妆,八字刘海。
演个古装剧,甚至带火了“鞠婧祎装”。
以至于穿丧服,都是精致妆容。
好不容易女扮男装,结果整得像是现代街拍。
到了“绑架戏”,她明明演的是一个被绑架的弱女子,坑都给她在旁边挖好了。
结果她淡定的,连眉都不皱一下。
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史上最配合人质,真的是死了都要美。
可以说发展到现在,鞠婧祎是所有靠美成名的校花中,“美女人设”最根深蒂固的一个。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因为“作”引起了反噬。
章若楠能走红,确实是个意外。
虽然她也是校花,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走红。
以至于大学毕业以后,当了一名网店模特。
没想到一直拍烂片的郭敬明,意外发掘了她。
这才有了2017年,《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顾森湘。
然而章若楠真正引起关注,还是因为王思聪。
当时一条关于“王思聪关注章若楠”的博文,冲上了热搜。
或许是感受到了舆论压力,他又赶紧取关了。
结果一前一后两个行为,让章若楠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网友们这才发现这个“校花”。
有了人气,章若楠的资源也更好了。
她如今是光线传媒力捧的“小花”之一。
只是出道好几年,也没能拿出特别好的作品。
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相信总有一天,她也会走上“前辈”的老路,慢慢被市场抛弃。
陈都灵是个妥妥的学霸。
2012年,高考的时候,以621分顺利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飞行器制造与工程专业。
2013年2月,陈都灵在Facejoking校花校草评选中被网友们推到了“女神排行榜”冠军的位置。
要知道奶茶妹妹章泽天,都排在她后面。
从那时候起,陈都灵就火了。
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还特别的低调。
引起关注以后,一直在学校踏踏实实读书。
还是在2014年,读大二的章泽天,被苏有朋、饶雪漫发掘,出演**《左耳》。
一出道,就是女主。给她配戏的,还是马思纯、关晓彤。
这样的待遇算是相当好了,不过陈都灵方面却表示:
我不想进 娱乐 圈,就是想拍这个戏。
只是没想到《左耳》拍完,就彻底收不住了。
陈都灵彻底走进了 娱乐 圈。
她也算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按理说这只是小事儿,只要她有好作品,也没太大所谓。
遗憾的是作为学霸的她,或许真不适合演戏。
出道这么多年,网友们记得的也只有“校花”的头衔。
最近的几年,名气逐渐褪去,资源也越来越差。
也是因为此,不少人感叹道:
陈都灵还不如当初潇洒离去。
以她的成绩,以及“校花”人设,不愁没有好归宿。
“奶茶妹妹”章泽天,16岁那年,就因为一张照片成了网络红人。
很多人都被那张照片吸了粉。
甚至就连张艺谋,都找到了奶茶妹妹,邀请她出演《山楂树之恋》。
要知道在此之前,张艺谋已经捧红了巩俐和章子怡。
人人都想当谋女郎的时代,章泽天却直拒绝了张艺谋,她觉得自己不是专业学表演的。
她想以自己的能力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成为像杨澜那样的成功女性。
于是就有了后来,她考上清华大学。
然而谁能想到,一直是“网络红人”的她,在之后的评选中,输给了陈都灵。
或许彼时的章泽天,也不是太在乎。
毕竟一定程度上,她一直都没想着往 娱乐 圈发展。
她算是陈都灵的另一面,巨大的名气下,留在了自己的生活里。
这才有了她和刘强东的故事。
虽说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两个人的年龄差,再加上刘强东身上的一些争议,让章泽天经常被嘲讽。
不过她也算是凭借“校花”成名的女神中,走的最远的。
就算是在名利场的大圈子里,章泽天也是金字塔尖般的存在。
其实如果仔细盘点,名利场的“校花”还有很多很多。
一定程度上,美貌给了她们“一夜成名”的机会。
只是浪潮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如果没真才实学,再美的“校花”,都会被新鲜事物取代。
全文完
是结束也是开始。
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作者简介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其中有反应人民疾苦的《观刈麦》《缭绫》等,有讽刺横征暴敛的《重赋》《杜陵叟》等,有指责贪官强暴的《宿紫阁山北》《卖炭翁》等,有揭露豪门贵族荒*骄横的《轻肥》《买花》等,有表现对边事和边民关心的《西凉使》《缚戎人》等,有反对穷兵黩武的《新丰折臂翁》,有同情妇女悲惨命运的《上扬白发人》《井底引银瓶》《陵园妾》等。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
白居易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当顾况看到递来的诗稿《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白居易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
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文学创作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升根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七十五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等,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原文《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a)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zhāo zhā)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概述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2〕京都声:指唐代京城产干流行的乐曲声调。
〔3〕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4〕善才:又作“善财”,唐代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5〕委身: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
〔6〕贾人:商人。
〔7〕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8〕快:畅快。
〔9〕悯然:忧郁的样子。
〔10〕漂沦:漂泊沦落。
〔11〕出官:〔京官〕外调。
〔12〕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3)为:创作。
〔14〕长句:指七言诗,唐人的习惯说法。
〔15〕歌:作歌。
〔16〕言:字。
〔17〕命:命名,题名。
〔18〕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19)主人:诗人自指。
〔20〕回灯:移灯。重:再。
〔21〕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
〔22〕掩抑:掩蔽,遏抑。思:悲,伤(四声)。
〔23〕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24〕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 舒长。切切:细促轻幽。
〔25〕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26〕迸:溅射。
〔27〕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 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28〕舫:船。
〔29〕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30〕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3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32〕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33〕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34〕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35〕颜色故:容貌衰老。
〔36〕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37〕来去:走了以后。
〔38〕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39〕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40〕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41〕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42〕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4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44)掩泣:掩面哭泣。
〔45〕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1、湓(pén)
2、铮(zhēng)
3、贾(gǔ)
4、悯(mǐn)
5、徙(xǐ)
6、谪(zhé)
7、荻(dí)
8、幽咽(yè)
9、虾蟆(há ma)
10、绡(xiāo)
11、钿(diàn)
12、篦(bì)
13、春江花朝(zhāo)
14、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韵意:
作品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写作背景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夜深忽梦少年事。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意思是在夜色正浓时忽然梦到了少年时的事,在梦中哭泣,脸上的妆和泪在混在了一起。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讲述的是琵琶女的艰难与辛酸。
1
《关雎》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yue)之。
赏析: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雎,水鸟,亦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注
《关雎》作为一首情诗,以水域为依托而展开。《诗经》中的男女相会求偶往往在水边进行,《关雎》首开其端,景物的选取带有典型性。
这首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鱼鹰捕鱼与男性求偶,作为同类事象而相继出现。用水鸟的捕鱼来暗示两性的结合。
《关雌》叙述了男主人公对荇菜的处理,对淑女的追求,采用了递进攀升的笔法。男主人公采荇莱的动作依次是流之、采之、芼之。流之,即是放之,就是把采来的荇菜堆放在左右;采之,即挑选,把堆放的荇菜进行整理;芼之,则是把经过选择的荇菜重叠堆放在左右。主人公对荇菜的处理,从无序到有序,一步比一步精细。再看男主人公对淑女的追求历程。先是把她锁定为自己最合适的配偶,然后是“寤寐求之”,因求之不得而“瘠寐思服”,以至于达到“辗转反侧”的程度。彻夜的冥思苦想之后,这位男子终于找到了接近淑女的办法,并且最终获得了成功。“琴瑟友之”,是通过弹奏琴瑟来引起女子的注意和好感,进而得到接近的机会。“钟鼓乐之”,则是敲钟、击鼓把自己心仪的女子迎娶过来。“琴瑟友之”,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娱乐中拉近与对方的距离。“钟鼓乐之”,是举行隆重的婚礼,令女子无比高兴。古代举行婚礼是要有歌舞的,《小雅·车辖》作为一首迎亲诗是这样描述的:“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诗中的新郎把歌舞看作婚礼的重要节目,用以取悦于对方。
《关雌》的男主人公自称“君子”,诗当出自一位贵族青年之手,且诗风清新高雅,带有明显的周代礼乐文明的属性。
2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赏析:“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3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赏析: 1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围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张地修整武器。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 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 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又用大义来激励同伴:“国家出兵打仗,我们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承但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
3 主体与主旨:《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4注意: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4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赏析:暮春三月,春光溶溶。溱水、洧水这两条古代郑国境内的著名河流,翻腾着一朵朵洁白的浪花,欢快地奔腾着、跳跃着,向下游流去。河流两岸的沙滩上,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小伙子和姑娘们脱去了冬服,换上了春衫,更显得精神焕发。人人手里拿着一束兰花,这是他们用来拂除不洁的工具。可是此刻他们手中拿着它,与其说是出于迷信,毋宁说是出于爱美之心。而在通往河边沙滩的道路上,青年男女们还在络绎不绝地赶来。他们走着、唱着、说笑着。啊,好一个欢乐的节日,好一群天真无邪的青年!这就是《郑风•溱洧溱洧》每章的开头四句给我们描绘的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写的镜头对准了诗中的主人公:一对妙龄男女。女的正在匆匆赶来,小伙子呢,他已经在水边等候了很久,可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望酸了颈脖,站酸了脚跟,却不见女的踪影。然而就在这时,姑娘到了。小伙子虽然内心十分高兴,但久候不至的怒气尚未全消,难免在脸上会有所流露。姑娘连忙带着歉意走上前去,热情相邀:“走吧,我们一起看看热闹去。”小伙子却还要出一出怨气,故意说:“我已经看过了。”姑娘再次相邀:“再去看看吧,洧水边上实在是宽敞而欢乐啊。”小伙子哪里真有怨气,姑娘的话还没讲完,他已经转身和她并肩向河边走去,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欢乐的说笑声。他们采来了鲜艳的芍药,情意脉脉地赠送给对方——又一对青年人的百年之好在这春水涣涣的溱洧河边缔结成功了。他们的纯真无邪的爱情,如同他们手中盛开的芍药,发出了醉人的芳香。
可是,这样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纯真无邪的爱情生活的好诗,却被许多封建卫道士们加上了“*诗”的罪名。“郑声*”、“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这类的话,真是史不绝书。可是,他们读懂了这首诗没有呢没有。《毛诗序》说:“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风大行,莫之能救焉。”其实,哪里是这么回事呢春水涣涣,士女云集,哪里有一点战乱的影子吧7幸赖《韩诗内传》的解释给了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钥匙:“溱与洧,说(悦)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太平御览》八八六)我们上文对《溱洧》一诗的解析,就是以《韩诗内传》的这段话为依据的。
《溱洧》之所以特别受到攻击,就是因为本诗中的女主人公特别大胆、热情、开朗、活泼。她主动邀请小伙子去游玩,她毫无顾忌地和小伙子说说笑笑。这些,和后世封建社会卫道士们所要求的“大家闺范”实在相去太远了,怎能不使他们颦眉促额,大加指责朱烹《诗集传》曰:“郑卫之乐,皆为*声。然……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是则郑声之*,有甚于卫矣。”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正是本诗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在短短的数行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
“哪一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一个妙龄女子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序)爱情,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歌咏不衰的主题,而在民歌中,情歌所占的比重尤大。春秋时代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说来是男女恋爱比较自由的时代,因此,《诗经》中的情歌往往显得特别大胆、活泼,绝少隐晦曲折。即使出自女子之口亦如此,如《郑风》中的《狡童》、《褰裳》、《子衿》等皆是。《溱洧》中这位活泼开朗的少女,正是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环境里才可能有的女性形象。她不但不同于后世“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6l氟绎唇 成罢秋十》)的贵族少女,也不同于“结识私情要放乖,弗要眉来眼去被人猜。面前相见同还礼,狭路上个相逢两闪开”(明冯梦龙《山歌瞒人》,《中国歌谣资料》第一集),这种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学会了伪装和做作的小家碧玉。在她身上,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清新纯朴的性格美。正是这种尚未被封建伦理道德毒化的清新纯朴的性格美,使全诗熔熔生辉。孔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溱洧》正是一首“思无邪”的纯真恋歌。
本诗的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它的巧妙的章法结构。全诗二章,仅开头四句不同。诗歌所描写的系三月上巳一天之事,因此,“春水涣涣”和“浏其清矣”,“士与女,方秉简兮”和“士与女,殷其盈矣”,写的是同一景物,同一场面。这两章开头的八句,是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全诗的背景。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了三月上巳溱洧河边的热闹景象,为全诗定下了轻快欢乐的基调,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和烘托。用朱熹的话来说,这个开头所用的手法是“赋而兴也”。如果说开头这八句有似于**拍摄中用广角镜头进行的场面描写,那么,以下的各句则将摄影机的焦点对准了诗中的主人公,通过他们的活动和对话,把全诗的欢乐气氛推到了高潮。将交叉互补的景物描写分置于两章之中,增加了诗歌的变化,而又毫不影响其气氛渲染的效果;将远景与近景、全景和特写有机结合,使诗歌显得动宕、活泼,适合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这就是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巧妙之处。
此外,从语言来说,这首诗也很有特色。《诗经》多为整齐的四言,而《溱洧》却三言、四言、五言错杂参差。诵读全诗,但觉其调子真如一溪春水般地轻快活泼。诗中姑娘的两句歌词:“且往观乎,洧之外;洵污且乐。”也颇肖似一个开朗活泼的姑娘对恋人说话的口吻,半是相劝,半是强求:“再去看看吧(“且”训“复”,见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洧水边上实在是又宽大又可乐呢!”“且”、“乎”、“洵”三个虚词尤为传神。
另外,还有许多。请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2616htm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琵琶行 / 琵琶引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2〕明年:第二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2〕虾(há)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南北朝的《木兰辞》中有这样一句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讲的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卸甲归乡后,恢复女装对镜打扮的场景。
说起镜子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我们女性,每天出门前都要照一照看一看穿着打扮是否合适,爱美的小姑娘们化妆打扮更是离不开镜子。
想必大家看过不少电视剧,剧中美人在镜前梳妆,模模糊糊的暗**铜镜里倒映出更模糊的人影,只能大致看个轮廓,至于妆容如何发饰如何,那基本全靠瞎蒙。
由此大部分人认为古代的铜镜十分昏黄模糊不清楚,实际真的如此吗?
上图_ 古代的铜镜 (正反两面)
上图_ 古代的铜镜 (正反两面)
上图_ 古代的铜镜 (正反两面)
现代大家习以为常的玻璃镜于1835年由德国化学家将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后涂到透明玻璃的一面而发明,1929年,英国人将工艺改进,成了我们如今常用的镜子。
而在中国古代,公元前2000年已有镜子的记载,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有一段为贵族女性在镜架前梳妆的场景,画中镜子为圆形,有高高的支架作为底座。
唐代诗人们也多次提到镜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不管是名画中的镜子还是名诗中的镜子,都是铜镜而非现代的玻璃镜。
玻璃镜非常清晰,但是我国古代的铜镜也并非模糊不清,如果铜镜真的看不清楚,那人们看水中的倒影就可以,何必再麻烦制作铜镜呢?
上图_ 唐代铜镜 已氧化
上图_ 唐代铜镜 已氧化
我们先来看一下铜镜的制作流程。
古人将铜、铁、硅、铝及一些不常见的金属比如锡、铅、锌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放在熔炉中进行熔化,成为金属汁后浇入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待凝固变冷后,就成了铜镜的雏形。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铜镜大多为圆形,一面为镜,一面雕刻各种花纹寓意吉祥。现代人认为铜镜不清晰一方面是电视剧的误导,另一方面则是历史书中和博物馆里通常只显示铜镜的花纹面,看起来就厚重不清。人们常常忽略了出土文物在经历千年的时光洗礼后,土质的浸入、空气的氧化、金属本身质地的不稳定性等等都会使原本明亮的镜面变得锈迹斑斑,发绿发黑。
从模具中拿出初品后,会有专门的手艺人对圆形铜具的一面进行物理打磨,直至将镜面打磨的光可鉴人,曾经有人尝试将现代的铜制5角币进行打磨,磨出来的小圆片照人已经很清楚。
上图_ 明朝五子登科铜镜
上图_ 明朝五子登科铜镜
在中国现在的某些地方还存在一些名为“倒锅匠(根据音译,倒实为铸)”的手工艺人,他们走街串巷由需要铸锅的群众提供铝原料,用高温熔化将铝汁倒入锅具,冷却后稍一打磨就成品相不错的铝锅,相信这曾存在于不少人童年的记忆里,铜镜的制作原理大体相同,只是要复杂许多。乡间手工艺人铸成的铝锅有气泡、砂眼、小裂缝之类的小瑕疵,铜镜制作中有同样的问题,这些小瑕疵无疑非常影响使用效果及观感,即使打磨过后仍然存在,这时需要进行制镜的最关键一步——粉玄锡,摩白旎。
《淮南子·修务训》中曾提到铜镜表面工艺的制法,“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旎,鬓眉微豪可得察之”,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明镜刚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也朦朦胧胧照不出容貌身影来,但等到用玄锡擦拭,白毡磨亮后,人的鬓发、眉毛、毫发都能照的清清楚楚了。这段文字的原意是学习于人如同玄锡如镜,镜要亮要看玄锡,人同样离不开学习。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到古人提亮铜镜的方法,还可以推测出古代铜镜成像度很清晰,毕竟鬓发眉毛都能照的清清楚楚,这是电视剧中昏黄的铜镜做不到的。
上图_ 宋辽时期的 双鱼铜镜 (已氧化)
上图_ 宋辽时期的 双鱼铜镜 (已氧化)
至于磨镜的玄锡到底为何物,文献中并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玄锡为黑色的锡质物,很有可能是汞与锡的混合物。
铜镜在古代可以称之为奢侈品,铜镜接触空气久了易氧化,镜面上的玄锡也会日益挥发,时间一久又变成昏黄的铜镜,古代有种职业叫磨镜匠,专门处理不再清晰的铜镜,使用磨镜药反复擦拭后,镜面又光可照人,但由于磨镜药由易挥发的有毒重金属制成,长年累月的接触会影响身体健康。
上图_ 战国双兽面纹铜镜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后来方士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重金属,用在青铜器中,逐渐演变成铜镜。在春秋战国时代,冶炼技术受限,铜制品价格昂贵,铜镜只有王宫贵族能够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冶炼技术得到发展,铜制品不再稀缺,铜镜成为普通百姓也能用得起的生活品。
最初的铜镜放在镜架或者镜台上,后来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在铜镜后面加上一个可以系绳的钮眼,这样铜镜可以外出携带,再到后来有了带手柄的铜镜,与现代玻璃镜的一些造型十分相似,看过老版《红楼梦》的应该会记得王熙凤那面杀人铜镜“风月鉴”,造型已经十分奇巧。
上图_ 女史箴图 局部
上图_ 女史箴图 局部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有许多十分精美的铜镜,背面花纹线条流畅、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以及历史研究价值。在陕西周原博物馆中,有工作人员根据书中的古法制成的铜镜,清晰度可比拟现代镜。
小小一面铜镜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如沧海一粟,却也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我国冶炼技术、锻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折射出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女史箴图》中女子对镜梳妆的空白地方题有这样一句话:
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希望我们在每天照镜子的时候,不仅修饰自己的容貌,也要充实自己的思想,做一个既美貌又有趣的女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