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清楚苦涩味的成因。茶叶中含有我们常见的三种物质,单宁、茶碱(咖啡因)、茶多酚。
这三种物质有两种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常见的食物中遇到,单宁是我们葡萄籽中的成分,也是我们葡萄酒中含有的成分,我们在吃葡萄的时候一不小心咬碎葡萄籽就会有很青涩的味道,喝葡萄酒的时候,刚入口就有一种苦味,这就是单宁的影响。茶碱也就是咖啡因,在喝美式咖啡的时候,我们会尝到咖啡原有的味道,很苦,让人讨厌,这种苦味就是咖啡因导致的。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物质,我们在去除口中异味的时候,会嚼两片茶叶,茶叶嚼碎之后,产生的苦味就有茶多酚、单宁、茶碱的作用。
其次,“又苦又涩方成茶”,我们在喝茶的时候,苦涩才是茶叶的最本质的味道,没有苦涩,茶叶就不再是茶叶。普洱茶中含有丰富的物质,我们应该接受它本身的苦与涩。
茶苦涩味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茶叶自身的苦味物质、涩味物质作用的结果
二是病虫危害导致的
三是施用化肥的茶园
四是在茶叶制作中不当造成的
五是茶叶储存不当
六是个人的冲泡技术上出现的问题
以上泡出的茶汤都很可能是导致苦涩味化不开原因,不过我们在喝的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带有“苦味”或是带有“涩味”的茶,若口感干净,苦涩自然能被接受,通常不属“问题茶”,反之,若苦涩味道不整,则茶叶可能存在原料或工艺的问题。除茶叶自身特性外,苦涩味偏重其所含的物质往往较多,对于刚接触茶叶的朋友不宜过量饮用。
人们经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茶中的涩是怎么回事。
说到涩味,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涩并不是一种基本滋味,而是一种触感。
例如麻是肌肉震颤而导致的感觉,辣是灼热和疼痛引起的综合感觉,乍一看,都不是什么令人享受的感觉,但适度的麻辣则会增强人们在品味 美食 过程中的愉悦感。
同样的,涩,作为一种口腔感受,和麻辣类似,强烈的涩感会让我们不舒服,但是 适度的涩感,或者说收敛感,会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产生愉悦。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涩感并不是通过我们口腔中传感滋味信号的味蕾感受到的,而是口腔中的上皮细胞起皱或收缩,而导致的一种口感。
所以涩和麻、辣类似,它不是滋味,而是感觉。
导致茶叶涩感的主要原因是多酚类物质 ,它是茶叶干物质当中的一大类物质,大约占比茶叶干物质总量的 15-30% 。
多酚类物质是一个总称,细分的话里面又包含很多物质,比如儿茶素、黄酮、花青素等。
很多茶叶的保健功能,都和多酚类物质相关,比如儿茶素中的EGCG具有超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对我们的细胞和DNA有强大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很多种重大疾病。
另外,儿茶素在氧化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变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
想要把茶叶当中的多酚类物质跟大家介绍清楚,以天宇现在的能力是做不到的,总之,它是很复杂的一个大家族。
不过如果只是单纯的从滋味上来讲,这个大家族能够被我们识别的味道中, 有一些香气,有一些苦味,更重要的则是会导致口腔中的涩感。
虽然涩感不属于基本的味道,但是它也存在与其它滋味的协同或抑制。
比如我们上期讲苦味的时候,说到的咖啡碱,就可以增强EGCG的涩感,而 茶氨酸所带来的鲜味可以减弱它的涩感。
蔗糖所产生的甜味,与EGCG之间是互相抑制的, 甜味可以降低涩感 ,同时涩感也会降低对甜味的感知。
不得不感慨,我们的感官系统如此精妙,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品茶看似简单,实则却不易掌握的原因吧!
说完了苦涩,天宇不禁还要说一个当下的品茶风气。
不知从何时起,品茶大军中出现了一批人,只追求不苦不涩的茶,认为这样的茶才是好茶。
这种需求导致了茶行业内的一些蝴蝶效应,有些人硬要说一些原本从审美上就应该具备一定苦涩味道的茶叶,一定是不苦不涩的才好,甚至是通过一些工艺的改变,去改变茶叶本身的特质
我个人认为,顺应市场一定是永恒的生意经,但是大家要看清楚短线改变所带来的利益会不会损害一个品类长期的 健康 发展。
例如普洱茶熟茶工艺的诞生,解决了东南亚市场对红汤普洱的需求,它是成功的;
但是风靡一时的铁观音轻发酵却一败涂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百花齐放的时代,差异化的产品才是市场上永恒的刚需。
面对苦涩,接受苦涩,不失为品茶路上的重大成长。
1、茶之所以会有涩味,首先和茶叶里面本身含有的物质是分不开的,茶叶里面的多酚类、醛类物质和咖啡碱等都是让茶叶变得苦涩的原因,如果这些物质大量析出,遮盖了茶叶当中其他的味道,茶汤就会发涩。
2、如果是茶叶本身的原因,大家在冲泡的时候,要注意冲泡方法,不要用高温冲泡,更不要投入大量的茶叶,这样就不会有大量的咖啡碱或者醛类物质融入茶汤当中,茶汤就不会变的发涩。如果自己的冲泡方法没有问题,要去除茶的涩味,也可以试着加入一些螃蟹脚,可以让茶汤变得更加甘醇。
3、造成茶叶涩口的不仅是茶叶本身含有的一些内含物,更有可能是因为茶叶的质量问题。如果厂家采摘的是病情非常严重的茶叶制作出来的茶,或者茶叶里面的农药残留较多,也是会出现涩味的,对于这种茶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将其扔掉。
4、还有一种造成茶叶涩口的原因,就是新茶,新茶刚刚制作出来,里面的咖啡碱和醛类物质含量过高,泡出来就会有涩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新茶保存一段时间再喝。
原因一:岩茶没有褪火!喝武夷岩茶,无论是水仙、肉桂、大红袍,都是经过焙火得来的。通常来说,刚焙好的岩茶,“火气”比较大,这时若是着急将其泡开喝,舌面上就会干涩的感觉。就好比,一颗荔枝三把火,新鲜荔枝吃多后上火,口干舌燥,牙龈肿痛。火气还没褪干净岩茶,堪比荔枝,一把又一把的火,将其喝下肚,自然会舌面、喉咙里都会带出干涩感。
岩茶褪火没有完成,导致茶喝下去后,口干舌燥,这其中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这种现象,并不属于岩茶的品质原因,而是可以规避的。等到岩茶火气褪干净后再来喝茶,就可万事大吉。是以,在喝茶时,需要耐心等待岩茶火气褪完后,再来喝茶。
原因二:茶多酚作祟!茶多酚,滋味苦涩,是茶叶中最为常见的物质之一。茶多酚在不同的茶类中,均有分布,只是含量的多寡,有所不同。不苦不涩不成茶,正是茶多酚老兄的功劳。茶叶里的茶多酚,扮演的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茶多酚具有消炎杀菌的保健功效,在含量适中时,能够为茶汤滋味添彩。
而一杯岩茶茶汤中,若是茶多酚含量过多,喝下之后,舌面就会留下化不开的苦涩感,十分恼人。这是因为,茶汤在入口时,茶多酚物质会与口腔黏膜上皮层组织的蛋白质结合,凝固成一道的薄膜。这层薄膜的存在,会暂时阻断味蕾的知觉,当茶汤中,茶多酚比例适中时,在一口又一口的茶汤饮下后,在茶汤的冲击下,薄膜破裂,岩茶的香甘清活滋味,源源不断的袭来,回甘因此形成。
茶叶中含水分75%,这也就是“4斤鲜叶1斤茶”的科学依据。而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为30%-48%,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茶多酚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糖类、有机酸等,它们构成了茶叶的品质和滋味。
多酚类物质 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人们所熟知的有茶多酚、苹果多酚、葡萄多酚等,因其良好的抗氧化功能,被广泛运用在化妆品、药品等领域。
茶多酚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它含量高、分布广、变化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显著。茶多酚包括儿茶素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最高、最为重要。研究表明,喝下一杯茶半小时后,血中的抗氧化容量(对抗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加41%-48%,并能在高水平状态持续一个半小时。
多酚类物质约占鲜叶干物质总量的1/3,占茶汤浸出物总量的3/4,性质极其活泼,容易在外界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一些新的化学物质,影响着各类茶叶的品质,所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是各种茶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多酚类物质是茶叶中水溶性色素的主要部分,是茶汤色泽的主体,也参与干茶色泽的组成;同时,引起茶叶中涩味的主要成分是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在涩味的呈现里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茶叶氨基酸 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20多种,其中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约占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50%以上。其水溶物主要表现为鲜味、甜味,可以抑制茶汤的苦涩味。日本已在1964年将茶氨酸作为食品添加剂。
茶氨酸的来源除了从茶叶中提取外,还可利用生物合成、化学合成等途径来制取。因为茶氨酸具有降压安神、改善睡眠、促进大脑功能等功效,茶氨酸已用做保健食品和药品原料。
1 儿茶素类 Catechins(黄烷醇类化合物):茶单宁,约占干物质的 12% 至 24%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大量存在于茶树的新梢中,是茶之苦(味觉)和涩(口腔里干燥、收敛性的感觉)的主要来源,也决定了茶汤的浓淡。其氧化(含工艺发酵、自然转化)后产生茶黄素、茶红素,决定茶叶和茶汤的颜色,以及茶汤的厚度和强度。
在工艺发酵和自然陈化的过程中,复杂(酯型)儿茶素降解为简单(非酯型)儿茶素,苦涩感会降低,茶汤也更加醇和、爽口;而且其降解过程会引发茶叶中其他内含物质变化,进而产生香气的变化。
2 黄酮类 Flavones:花黄素,约占干物质的 2% 至 5%
黄酮醇 Flavonol(山奈素、槲皮素、杨梅素等)约占干物质的 4%,黄酮苷 Flavone Glycosides(黄酮或黄酮醇与糖结合形成苷,芸香苷、槲皮苷、山奈苷等)约占干物质的 1%。黄酮类化合物之味苦涩,是形成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之一(尤其是黄酮苷)。黄酮苷在制茶过程中因热和酶的作用发生水解,转变成黄酮或黄酮醇,会降低苦味。
在工艺发酵和自然陈化的过程中,黄酮类发生氧化,令茶汤转为橙黄或棕红色。
3 花青素类 Anthocyanidin:约占干物质的 001%,紫芽茶可达 05% 至 1%
属于类黄酮类,味极苦,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抗氧化剂。
4 花白素类 Leucoanthocyanidin:隐色花青素,约占干物质的 2% 至 3%
在工艺发酵和自然陈化的过程中,花白素可完全氧化,成为有色产物。
5 酚酸类 Phenolic Acids 及缩酚酸类 Depside :约 占干物质的 5%
是茶树合成酯型儿茶素所需的物质;酯型儿茶素在制茶过程中水解产生酚酸类,参与茶汤滋味的形成。
嘌呤类生物碱 Purine Alkaloid
兴奋中枢神经,约占干物质的 3% 至 5%
1 咖啡碱 Caffeine:咖啡因,茶的特征性化学物质之一,约占干物质的 2% 至 4%
味苦,含量高于咖啡(约含咖啡碱 08% 至 18%)和可可(约含咖啡碱 0007% 至 17%)。咖啡碱与儿茶素及其氧化物(茶黄素、茶红素等)在茶汤温度下降的过程中形成缔合物,缔合分子不断增多,缔合物颗粒直径增大,表现出胶体特征,提升鲜爽口感。
茶叶越嫩,咖啡碱含量越高,夏茶比春茶含量高。咖啡碱可刺激胃液分泌,并利尿;还会促进脂肪燃烧、提高体温、促进出汗。
过量摄入咖啡碱有害,并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由于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等成分对咖啡碱有协调效果,喝茶的不良反应弱于喝咖啡。
2 可可碱 Theobromine:约占干物质的 005%
略有苦味,四至五月含量最高。
3 茶叶碱 Theophylline:可可碱的同分异构体,约占干物质的 0002%
味苦,利尿。
氨基酸---约占干物质的 1% 至 4%
形成汤色、香气、滋味的重要成分之一;其中的茶氨酸 Theanine(约占干物质的 1% 至 2%)缓解苦涩、增强甜度,令人放松和平静;在厌氧或受伤情况下,茶叶细胞会大量产生具有安神作用的 γ-氨基丁酸 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
茶多酚,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65%~80%。分脂型儿茶素和非脂型儿茶素。
脂型儿茶素亦称"复杂儿茶索"。一类茶儿茶素。含量占儿茶素总量的60%~75%,茶叶干重的12%~15%。具有较强的苦涩味和收敛性,是茶汤的主体呈味成分,易被氧化。非脂型儿茶素亦称"简单儿茶索"。含量占儿茶素总量的23%~25%,茶叶干重的4%~8%。其苦涩味较弱,收敛性较小,但对茶汤滋味有一定影响。若与酯型儿茶素组合适当,能产生良好味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