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苦的原因是因为药材里的成分导致的。
中药疗效很好,但是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无法接受中药苦涩的口感而放弃使用中药。中药苦涩的味道是由于药材里的成分溶于药液里导致的。
如黄连、黄芩、黄柏和芒硝等清热和泻下的药物,本身就是苦味的药物;而有些药物中含有橘皮、蛹虫草等药物,也会使中药变得苦涩。
建议患者在入口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服用药物的时候迅速一口一口喝,趁着温热的时候服用,这样苦涩的口感会没有那么难以接受,或者也可以在就诊时候询问医生是否有丸剂,代替汤药使用。
药膳是中药与食物合理搭配后,经过烹调加工制作而成的美味佳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防治疾病等优越的功效。药膳属于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体现出辨证制膳、辨证施治的原则。药膳的整个制作过程都要遵循“人以五谷为本”的原则,并按照“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方法来制作。
○药膳是药物与食物的综合使用,既可满足营养需求,又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药膳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必须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用药原则,并结合中药的性味主治,应用食物烹调与药物的加工炮制技术制作而成。
○药膳改变了良药苦口的说法,再也不像中药汤剂那般苦味十足。因为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具有食品的色香味之征,即便加入了部分药材,但由于药物性味的选择,并与食物的合理搭配及精心的烹饪,使得药膳也很美味可口,具有良药可口、服食方便的特点。
中药为什么要煎,打成粉药效不是更好么?这位粉丝很有思考探索精神,值得表扬。中药为什么不能一股脑儿全打成粉?什么时候可以打成粉,什么时候不应该打成粉?我们的辩证地来看:
打成粉直接吃/用
把中药打成粉,其实就是“散剂”。散剂分为内服的散剂和外用的散剂。
有些贵重的中药,可以单独打成粉直接吃或者装胶囊吃,比如三七粉、西洋参粉、人参粉、冬虫夏草粉等。
也可以把几种中药混合打粉,然后用热水调着吃。比如用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混合做成的参苓白术散,可以补脾胃、补脾胃,益肺气。而藏药中,散剂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剂型,比如利尿消肿的十五味铁粉散,健胃消食的十味消食散等。散剂比表面积比较大,容易分散,便于吸收,起效迅速,制备简便。总的来说,单次用量不会太大。(多了也吃不下啊!)
而外用的散剂,则一般用于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比如用于咽喉糜烂肿痛的锡类散,眼睛红肿的拨云散眼药,跌打损伤的七厘散等等。还有我们常用的云南白药。药粉外敷可以帮助伤口愈合。但是外用的散剂,一定要注意灭菌,不然可能会造成感染。
打成粉煎煮
如果把一般的处方打成粉然后煎煮,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会糊锅。药香还没煎出来,糊味儿倒先煎出来了,太惨了。那么聪明的你肯定有办法:用纱布袋把粉装起来,悬挂在锅里煎煮不就行了?这的确可以解决糊锅的问题,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磨粉容易损失挥发性成分。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拿一片薄荷或者艾草的叶子闻一闻,味道淡淡的,但是如果用手揉碎再闻,那气味就会非常浓烈了。在这个过程中,香味成分就挥发到空气中损失了。这些挥发性成分往往又是有效成分。因此,对于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来说,中医里会强调“后下”,就是其他药快要煎好时,再加入稍微煎几分钟。如果磨粉后再煎煮,那么岂不是大大损失了有效成分。
磨粉容易煎出非有效成分
我们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像一个个纤维素做成的小房子,把药用成分和其他成分装在里面。饮片煎煮时,小房子能够把淀粉困在细胞壁里,而小分子的药用成分能溶解到药汁中。如果打粉后再煎煮,就相当于把小房子都损坏倒塌了,药用成分以及淀粉、纤维素这样的非药用成分全都跑到药汁中,我们原本喝一口药,是大部分药用成分,小部分无用成分。这下好了,我们喝一口药,虽然药用成分有可能变多一点点,但是无用成分却增加了很多。本来是喝药,现在成了“喝粥”,增加了肠胃负担。另外,一些有毒有害,或者药性比较强的成分,原本只溶解一点点在药汁中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现在一股脑地溶解到药汁中,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可控的风险。
打成粉做成丸药
中医里说。“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汤药可以荡涤脏腑,起效快,药力强。丸药则缓慢释放,药效缓和。中药打成粉,用水或者蜜作为赋形剂做成药丸,就成了水丸、蜜丸和水蜜丸。如果把一部分药煎煮提取成药汁,用药汁作为赋形剂来做药丸,就是浓缩丸。丸药的优点除了药效缓和外,还有携带方便、掩盖部分药物的不良气味等优点。缺点嘛,每次吃一大捧丸药,想想也痛苦。另外,由于是原粉入药,容易有微生物污染。
总结一下。中药是可以打成粉用的。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中药打成粉做成内服和外用的散剂,或者制成丸药。但是不建议把一般的处方打成粉煎煮。中医的特点就是灵活,如果不加辨证地打粉或者不打粉,那么就太不灵活了。
中药颗粒和汤药效果有何区别,购买时该如何选择?
中药颗粒和汤药效果有何区别,购买时该如何选择,一般来说,中药颗粒剂是现代剂型,汤药是传统剂型。颗粒剂是因为传统汤药不便于煎煮和服用而产生的,属于汤药的一个转化剂型。颗粒剂的原理和中药汤剂如出一辙。颗粒剂有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湿法制粒是通过把中药材煎煮,浓缩,添加辅料而制成的颗粒,冲水后其药理作用和中药汤药相同。因此复方的颗粒剂和汤药没有区别,但因个人煎煮方法有区别,所以造成汤药的效果反而不如颗粒剂效果好了。
对于中药配方颗粒来说,它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将单味中药饮片按照标准炮制规范,采用机械化大生产,经现代制药工艺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封装而成的一种具有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可用于直接配方的颗粒性中药,既保留原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功效,又祛除了中药饮片的农药残留,严格控制重金属含量,剂量准确、高效安全。中药配方颗粒采用独立铝箔包装,密封好,不吸潮,携带方便,同时可以避免中药饮片因保管不当引起的走油、发霉、虫蛀等问题了,的确不错。
目前来说,中药颗粒剂是在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剂型,可冲服,故又称为冲剂。中药颗粒剂提高中药材的利用率,使产品剂量准确、溶解迅速、便于吸收、起效快、无药残。崩解溶出快、口感好、携带保存方便、服用量小、性质稳定和无糖型是目前中药颗粒剂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颇受患者欢迎的。
总结:中药颗粒和汤药效果有何区别,购买时该如何选择,一般来说,中药颗粒剂是现代剂型,汤药是传统剂型。颗粒剂是因为传统汤药不便于煎煮和服用而产生的,属于汤药的一个转化剂型。颗粒剂的原理和中药汤剂如出一辙。颗粒剂有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湿法制粒是通过把中药材煎煮,浓缩,添加辅料而制成的颗粒,冲水后其药理作用和中药汤药相同。因此复方的颗粒剂和汤药没有区别。
中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大致可分为治疗期、调理期和滋补期。急性病要前两步就够了,慢性病要后三步。在前两步治疗期往往会用到汤药,汤者荡也,汤药以攻邪为主,浓度高吸收好疗效快,最适合初诊邪实病证典型时的治疗。中药的煎煮是非常重要的加工过程,就像烹饪中,食材之间相互作用入味一样,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也有药味君臣佐使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药物提取物的简单混合而已。
汤药加工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用汤药尽量要自己煎煮。
很多人不喜欢煮汤药的气味,但是呼吸病治疗的汤药的气味往往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肺在中医属上焦,用药也多味轻上扬,开发毛窍,煎煮时的气味吸入气道,对人能起到升清降浊、通利气道、化痰利咽、醒神开窍的作用,对环境能沉降尘埃、消毒病原体、净化空气,是治疗中的精华部分,很多患者图省事把这一部分治疗舍弃掉是非常可惜的。
2.浸泡和煎煮的时间。
呼吸病治疗邪实期的汤药多为植物的花、叶、梗或较细的根,一般不需要过长时间的浸泡,所有药物饮片放入药锅中,小包装要去除塑料袋(无纺布或棉布袋不要打开,里面是需要包煎的药),加入冷水,将漂浮的饮片压没过水一会儿就可以加热了。大火(又称武火)煮开后,小火(又称文火)15分钟左右即可,治疗感冒解表时间十分钟即可。煎出液倒出后药渣再加水,开锅后文火15-20分钟沥出。过度的煎煮使植物药材煮烂在锅里,药汁浊厚药カ下行,即不利清理上焦肺邪,又对中焦脾胃产生不良刺激。
3.先煎、后下和冲服。
有些药物标有先煎,像退烧用的生石膏、寒水石要先煎20分钟,乌头附子先煎一小时;后下的药多数是不禁火力的薄味饮片,像薄荷、茶叶、葱白是呼吸科常用的后下药。冲服:中药汤剂方中带入的“粉”类,像:沉香粉、松花粉、琥珀粉、熊胆粉、鹿角粉、三七粉、牛黄、珍珠粉等,多属细料,不需煎煮,只需冲服即可。在处方中,药物的相互配合很重要,所以建议直接冲入煮好的药液中服用,不宜单服。
4.用药次数和剂量。
两次煮出汤液合在一起最多400毫升就可以了,如果太多去掉药渣后再另行加热收一下汁,分成两个200毫升早一次晚一次分服。胃不好的患者可以浓缩到每次100到150毫升,不要追求药量过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量药液对胃的过度刺激引起胃肠道加速蠕动反而会不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
5.服用时间。
间隔10-12小时,也可按病变表现适当提前,和进食隔开一段时间,一般是饭前半小时饭后1小时。为防止夜间起夜次数过多不建议睡前服汤药。
如果服汤药后有呕吐反胃等不受药的情况,可以少量加生姜片同煮或在浓缩的同时在药液中兑入少许生姜汁;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清肺治疗时即便没有“打药”也容易泻下,如有腹泻要减量或停药,调方后再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