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的两层膜成分有差异,外膜蛋白质含量少,而内膜多,因为内膜上附着了大量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三部分组成,它是一种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
功能
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6CO2+6H2O( 光照、酶、 叶绿体)→C6H12O6(CH2O)+6O2。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步骤,一般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
光反应:这是叶绿素等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放出氧来。
暗反应:光合作用的下一步骤是在暗处(也可在光下)进行的。它是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提供能量,NADPH2还原CO2,固定形成的中间产物,制造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将ATP和NADPH2,中的活跃化学能转换成贮存在碳水化合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它也称二氧化碳同化或碳同化过程。这是一个有许多种酶参与反应的过程。
病毒起源如下:有三种假说:
(1) 按照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病毒是原始生物进化的物种。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细胞的时候,就已存在一些大分子的生命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等。经过许多万年漫长时间的进化,这些原始生命物质中的某一些,逐渐在结构上复杂起来,开始具备细胞构造而成为单细胞生物,其中更有一些进一步进化为多细胞生物,乃至高级动、植物。但是也有一些原始生命物质继续保持非细胞形态,并且逐渐适应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营寄生方式,这就是我们目前所知的病毒。其寄生于细菌等微生物者,称为细菌病毒,即噬菌体;其寄生于植物者,称为植物病毒;其寄生于动物者,称为动物病毒。某些动物病毒与植物病毒在结构组成上的相似性或同源性,例如人类鼻病毒的结构蛋白与某些植物病毒相似,说明了它们之间在起源上的联系,似乎有利于这一假说。但是反对这一假说的人们认为,既然病毒缺乏独立的自身复制能力,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来进行增殖,那么就很难想像病毒是起源于细胞形态存在之前,而不是在细胞形态存在之后。我们认为,这一看法难以让人接受,因如上述,病毒的寄生性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 认为病毒来源于细胞核酸:病毒的基因组可能就是细胞的染色体或线粒体的基因物质。由于某种原因,这些核酸脱离细胞而独立存在,随而经过进一步演化而具备专性寄生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内源性学说。这一学说将反转录病毒视为细胞DNA片段的RNA转录产。 近年发现,某些RNA肿瘤病毒中存在癌基因,但在正常机体细胞中存在与之相似的基因(称为原癌基因),且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序列高度同源。这些发现似乎有利于内源性学说的成立,因为病毒的癌基因可能就是随某些细胞核酸脱落或逃逸出来的一个组成成分。当然,DNA肿瘤病毒中也发现有癌基因,但是为什么迄今在细胞内一直没有找到相应的细胞原癌基这是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说明的问题了。
(3) 认为病毒是某些较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也就是说,是这些微生物在退化过程中丢失了某些遗传信息,以致不能自身增殖,而必须依赖较高级细胞才能复制,并逐渐演化为现在的病毒。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我们倾向于将病毒看作为原始生命形态的发展产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