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为风木之脏.从热化者多.从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
何谓厥阴症.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火盛.气上撞心.气逆即火逆也.心中疼热.火邪入心.饥火能消物也.而不欲食.
木克土也.食则吐蛔.虫为风化.一闻食臭.则上入于膈而吐出.下之利不止.误下伤胃气是也.
厥阴为两阴交尽.宜无热症.然厥阴主肝.而胆藏于内.则厥阴热症.皆少阳之火内发也.
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
少阳咽干.即厥阴消渴之机.胸胁苦满.即气上冲心之兆.心烦.即疼痛之初.不饮食.是饥不欲食之根.
喜呕.即吐蛔之渐.故少阳不解.转属厥阴为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
乌梅丸为厥阴证之总方.吐蛔久利者.尤宜.
病初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宜当归四逆汤.有久寒.加生姜、吴萸.酒水各半煎.
以相火寄于肝.经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手足愈冷.肝胆愈热.故云厥深热亦深也.姜附不可妄投.
脉结者.脉缓时一止曰结.活人云.阴盛则结.代者.一脏气败.其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而他脏代之.心动悸.心气不宁.炙甘草汤主之.
按他经亦有此症.是阳气大虚.虚极生寒.非姜附肉桂不为功.若用此药.是速其死也.
惟厥阴症.肝中之相火.本少阳之生气.而少阳实出坎中之真阴.即经所谓阳为之正.阴为之主是也.
按前言表证而手足厥逆.此言里证而脉结代.虽为厥阴寒化.终不用姜附大热之品.以厥阴之脏.相火游行于其间故也.
脉微欲绝.不可下.若脉滑而厥.是内热郁闭.所谓厥应下是也.下之是下其热.非下其实.
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皆所以下无形之邪也.若以承气下之.则不止矣.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热也.白头翁汤主之.
以上治热化之法也.
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定局.先热后厥.厥热往来.厥多热少.热多厥少.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变局.皆因其人阳气多少而然.
乘脾乘肺.二症宜辨. 曰.伤寒腹满.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此由肝火也.谵语.经云.肝气盛则多言.寸口脉浮而紧.紧即弦脉.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曰.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主皮毛.因无头痛项强.非属太阳病.为肺虚.渴欲饮水.无白虎证之欲饮.亦为肺虚.
腹满.无承气证.因肺虚不能通调水道.此肝乘肺也.肺金虚不能制木.肝寡于畏.侮所不胜也.名曰横.刺期门.肝有亢火.随其实而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亦肝乘脾也.先与小建中汤平肝以补脾.不瘥者.中气虚而不振.邪尚流连.与小柴胡汤主之.令木邪直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亦肝乘肺也.虽不发热恶寒.亦木实金虚.水气不利所致.
上节腹满.是水在中焦.故刺期门以泄其实.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汤以发其汗.此方是化水为汗.发散内邪之剂.即厥阴治厥之剂也.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制马钱子的炮制方法 4 制马钱子的性状 5 马钱子的性味归经 6 马钱子的功效与主治 7 制马钱子的炮制作用 8 马钱子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制马钱子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制马钱子 1 拼音
zhì mǎ qián zǐ
2 概述制马钱子为马钱子的炮制品,有砂烫马钱子和油炸马钱子两种。马钱子的炮制明代已有,见《本草纲目》等。马钱子为马钱子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1]。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生马钱子毒性剧烈,而且质地坚硬,仅供外用[1]。常用于局部肿痛或痈疽初起[1]。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亦易粉碎,可供内服,常制成丸散应用[1]。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瘀痛,痈疽疮毒,瘰疬,痰核,麻木瘫痪[1]。砂烫马钱子中间略鼓,表面棕褐色,断面红褐色,中间有裂隙,质坚脆,无臭,味苦[1]。油炸马钱子中间略鼓,表面老**,质坚脆,有油香气,味苦[1]。
3 制马钱子的炮制方法明代有豆腐制(《本草纲目》)、牛油炸(《鲁府禁方》)、炒黑(《寿世保元》)等法[1]。
清代增加了炒焦(《嵩崖尊生全书》)、香油炸、炮去毛(《良朋汇集》)、水浸油炸后土粉反复制、油煮、炙炭存性(《外科证治全生集》)、土炒、甘草水煮后麻油炸(《串雅补》)等炮制方法[1]。
现代除保留了古代的油炸、土炒、去毛等方法之外,又增加了砂烫、童便浸炒、麻黄炒、绿豆水煮、姜水煮等方法(《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炮制方法虽多,但衍变至今仍以砂烫、油炸法为主,尤以砂烫法居多[1]。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油制法、砂烫法及制马钱子粉等[1]。
净马钱子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1]。
砂烫马钱子的炮制方法:将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大小一致的马钱子,不断翻动,至棕褐色,鼓起,内部红褐色,并起小泡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亦可供制马钱子粉用[1]。
油炸马钱子的炮制方法为:取麻油适量置锅内,加热至230℃左右,投入马钱子,炸至老**时,立即取出,沥去油,放凉[1]。用时研粉[1]。
4 制马钱子的性状生马钱子呈钮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直径15~3cm,厚03~06cm,表面密被灰棕色或灰绿色绢状绒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1]。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1]。质坚硬,平面剖面可见淡黄白色胚乳,角质状,子叶心形,叶脉5~7条[1]。无臭,味极苦[1]。
砂烫马钱子中间略鼓,表面棕褐色,断面红褐色,中间有裂隙,质坚脆,无臭,味苦[1]。
油炸马钱子中间略鼓,表面老**,质坚脆,有油香气,味苦[1]。
5 马钱子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中药炮制学》: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1]。归肝、脾经[1]。
《中药大辞典》:苦,寒,有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有大毒。
《中华本草》:苦、性寒、大毒
《中医大辞典》:苦,寒,有大毒。入肝、脾经。[2]
《本草纲目》:"苦,寒,无毒。"
《本草原始》:"味苦,寒,大毒。"
6 马钱子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中药大辞典》:马钱子具有散血热,消肿,止痛的功效。治咽喉痹痛,痈疽肿毒,风痹疼痛,骨折。并治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
《中华本草》:马钱子具有通络、强筋、散结、止痛、消肿、解毒的功效。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痈疽疮毒、喉痹、牙痛、疠风、顽癣、恶性肿瘤。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钱子通经络,消结肿,止疼痛。主治: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手足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淋巴结结核,跌打损伤,骨折;外用治皮肤癌,痈疖疔疮。
《中医大辞典》:马钱子具有散血热,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功效[2]。
1治喉痹肿痛,风湿痹痛,筋络拘挛,半身不遂,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阳痿,带状疱疹,跌打损伤,骨折;近亦用治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皮肤癌。内服:一日量03~06g,炮制(油炸法或砂烫法)后入丸、散用。[2]
2治痈疽肿毒,醋磨涂或研末调敷;喉痹肿痛,痞块,磨水含咽;面神经麻痹,切成薄片,排列在胶布上,贴患侧面部。[2]
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亦易粉碎,可供内服,常制成丸散应用[1]。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瘀痛,痈疽疮毒,瘰疬,痰核,麻木瘫痪[1]。如治风湿疼痛的疏风定痛丸(《御药院方》);治跌打损伤疔疮肿痛的马钱散(《救生苦海》);治瘰疬痰核痈疽发背肿毒的五虎散(《串雅补》);以及麻木瘫痪的振颓丸(《医学衷中参西录》)[1]。
《本草纲目》:"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中药志》:"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
7 制马钱子的炮制作用生马钱子毒性剧烈,而且质地坚硬,仅供外用[1]。常用于局部肿痛或痈疽初起[1]。如“伤湿止痛膏”[1]。
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亦易粉碎,可供内服,常制成丸散应用[1]。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瘀痛,痈疽疮毒,瘰疬,痰核,麻木瘫痪[1]。如治风湿疼痛的疏风定痛丸(《御药院方》);治跌打损伤疔疮肿痛的马钱散(《救生苦海》);治瘰疬痰核痈疽发背肿毒的五虎散(《串雅补》);以及麻木瘫痪的振颓丸(《医学衷中参西录》)[1]。
8 马钱子的炮制研究马钱子主含生物堿,其中以番木鳖堿(即士的宁)和马钱子堿为多,还有伪番木鳖堿、伪马钱子堿、异番木鳖堿、异马钱子堿等16种生物堿[1]。此外,尚含马钱子苷[1]。士的宁和马钱子堿是马钱子中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马钱子炮制因受热的程度不同,其士的宁和马钱子堿含量也不同[1]。实验证实,炮制时随炮制时间延长,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含量越来越低[1]。因此,马钱子炮制去毒是有科学道理的[1]。但防止成分被过度分解破坏,炮制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掌握[1]。一般认为砂炒时砂温以240℃~250℃,油炸时油温以220℃~250℃为宜[1]。
(2)马钱子经炮制后,总生物堿、士的宁、马钱子堿含量均有下降,但以士的宁下降最少,马钱子堿降低最多,马钱子堿的药理强度仅为士的宁的1/40,因此,通过炮制可除去疗效较差而毒性较大的马钱子堿[1]。
(3)研究证明,生马钱子含有12种生物堿,砂烫和油炸炮制品则增加了异马钱子堿、2羟基3甲氧基士的宁、异马钱子氮氧化物、异士的宁氮氧化物4种生物堿[1]。从砂烫和油炸马钱子的生物堿种类鉴别来看,炮制后的马钱子生物堿种类增多了,但总生物堿下降甚微[1]。
(4)炮制后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含量显著减少,同时异士的宁和异马钱子堿等开环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1]。这是由于士的宁和马钱子堿在加热过程中醚键断裂开环,转变成他们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1]。被转化这些生物堿毒性变小,且保留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1]。
(5)当温度在230℃~240℃,时伺为3β4分钟时,士的宁转化了10%~15%,马钱子
堿转化了30%~35%,而此时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异型和氮氧化合物含量最高[1]。如果低于该炮制温度和小于该炮制时间,士的宁则不易转化成异型和氮氧化物,士的宁减少甚微;如果高于该炮制温度和延长该炮制时间,士的宁、马钱子堿,连同生物堿的异型和氮氧化合物等马钱子中大部分成分将一同被破坏成紊乱无章、无定形的产物[1]。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异型化如图95、图96所示[1]。
图95 士的宁的异型变化
图96 马钱子堿的异型变化
(6)士的宁的熔点为280℃~282℃,马钱子堿的熔点为180℃~182℃,通常炮制马钱子的温度为230℃~240℃,该温度似不足以破坏士的宁的结构,而只能破坏马钱子堿的结构[1]。实际上,马钱子经炮制后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含量均明显减少,只是前者减少得少一些,而异士的宁、异马钱子堿等有明显增加,此现象很难从熔点去解释[1]。经精密的方法测定,士的宁加热到230℃~240℃还相当稳定,若将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单体混合加热,则士的宁形成氮氧化物和异型生物堿的速度大大加快,并且在230℃~240℃达到高峰[1]。即两种单体混合后,降解士的宁的温度降低了,这可能是产生了共熔现象,士的宁在马钱子中与另外10多种生物堿及其他成分共存,也会产生此现象[1]。
(7)炮制时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减少是一个在高温条件下,加速其氧化分解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1]。在相同条件下,马钱子堿相对比士的宁易于分解破坏,这与其结构上的C2OCH3、C3OCH3取代有关[1]。
(8)经过砂烫、油炸等法炮制后,马钱子苷含量均大幅度下降,可能是经高温加热后,马钱子苷被破坏所致[1]。
(9)马钱子砂烫后水煎液中锌、锰、钙、铁、磷等24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增高,而汞等9种元素含量大大降低,且大多为有害元素[1]。这也为马钱子炮制后降低毒性,提供了一定依据[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马钱子具有兴奋脊髓,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镇痛,止咳,抑制肿瘤细胞等作用,但服用过量易引起中毒,出现强直性的痉挛和惊厥,甚则角弓反张,随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1]。一般成人口服5~10mg士的宁就会产生中毒现象,口服30mg,就能致死;口服生品马钱子7粒也会中毒死亡,从生品和各炮制品的总堿含量及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马钱子炮制主要是通过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而不是单纯地降低其含量来降低毒性,毒性的下降与生物堿的减少并不呈平行关系[1]。这就是说,对于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的士的宁和马钱子堿来说,炮制是要尽可能地改变其内在成分的结构,而不是单纯地机械地通过降低其含量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否则大幅度地降低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含量,必然会影响临床效果[1]。
(2)实验研究表明,士的宁及马钱子堿的毒性分别比其氮氧化物大10倍和153倍,但其药理作用与氮氧化物相似[1]。而马钱子堿氮氧化物的镇痛作用强于马钱子堿,且具药效发挥迟而药力持久的特点;马钱子堿氮氧化物在化痰和止咳方面优于马钱子堿;马钱子堿氮氧化物对实验性炎症和抗血栓形成有明显作用[1]。
(3)异马钱子堿和异马钱子堿氮氧化物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而马钱子堿则无此作用[1]。
(4)马钱子类生物堿能抑制肿瘤细胞,但以异士的宁氮氧化物和异马钱子堿氮氧化物作用最强[1]。
(5)马钱子炮制后虽然毒性大幅度降低,但未降低炮制品及经炮制后转化的生物堿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1]。
由此可见,马钱子经炮制后,生物堿转化为氮氧化物,毒性较低,作用较强,因此,马钱子炮制后入药是科学的[1]。
83 工艺研究(1)目前全国各地的各种炮制方法均能降低马钱子的毒性,但从生物堿的得率、药材利用率、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用液体辅料浸泡马钱子,成分流失较多,故总生物堿得率低,且费时,费辅料,操作繁杂[1]。而砂烫和油炸能降低毒性,并且内在成分损失少,炮制时间短,其中尤以砂烫法更佳[1]。从研究士的宁和马钱子堿加热反应的效果来看,砂烫马钱子以230℃~240℃、3~4分钟为最佳的炮制温度和时间[1]。
(2)用烘法考察马钱子的炮制工艺,结果表明,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对马钱子中士的宁含量均有影响,而时间又是主要因素[1]。炮制温度在200℃~240℃,炮制时间在5~12分钟范围内,马钱子中士的宁含量可达到传统砂烫的炮制结果[1]。其工艺条件尤以200℃、12分钟为好[1]。
(3)有报道认为,砂烫马钱子用爆声来控制炮制程度,简便易行[1]。经反复观察,用热砂翻炒至马钱子逐渐产生膨胀爆鸣声,并由少渐多,后由多渐少,最终爆鸣声消失,整个爆鸣声持续时间约为40~50秒,爆鸣声消失后,再翻炒50秒,即出锅放凉[1]。成品性状完全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1]。
(4)马钱子的皮毛中未检出与种仁不同的生物堿成分,两者成分仅在含量上有所不同,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去毛与不去毛的马钱子两者无显著差异[1]。因此,现已不作去毛的法定要求[1]。
9 制马钱子的贮存方法这个方证很容易让人以为是承气汤证,这个辨证过程比较复杂,但弄通了也很简单。在讲之前,要重温一下治病的大原则。我们读《伤寒论》经常会看到汗后如何如何,下之后如何如何。其实这是仲景以外感病为例,就是从现象教你怎么治病。若要真正读懂这本书,就要理解现象后面的本质。汗下后的实质含义是津血虚,所以不管有没有汗下,只要是津液虚就可以同样来论治。
《伤寒论》基本上都在讲外感病。那所谓的内伤病慢性病怎么治呢?我们开篇便说过,中医是治人体的,而不是治病的,既然不是治病,那就不分什么外感病内伤病。《伤寒论》治病的依据是人体显现出来的证,只要是有相应的证,就用相应的方子,一切病就都可以治。所以,桂枝汤也好,柴胡汤也好,可以治相应的无论外感内伤的一切病。
我们后面学《金匮要略》就会发现,《金匮》里那些所谓的内伤病,也还是用《伤寒》里这些方子来治疗,无非随证略施加减而已。所以《伤寒论》事实上是以外感病为例子在教你治万病。这一条就是这样,首先是下后“胸满烦惊”。“胸满”是柴胡证;“烦惊”呢?实证虚证?一时不好下结论,继续往下辨证。“小便不利”,湿证还是津液虚,还是不好下结论,继续往下辨证。
“谵语”,这是阳明实热证的津液虚引起,那前面的就都有结论了,“烦惊”是有热。那“小便不利”是津液虚吗?后面还有“一身尽重”,这个小便不利就是湿气郁于外的小便不利。那这个情况就是外有湿,内有热。这个和津液虚矛不矛盾?不矛盾。湿郁也会津虚,因为水湿不气化不循环。所以我一直说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病就像破案,一条条排查比对综合分析,直到找出确切的证据。
“不可转侧”是躺在床上翻身困难,前面学过有津液虚引起的,这里兼有“一身尽重”,那这个翻身困难就是因为湿气郁于肌肉了。这是三阳并病,自然治从少阳,那就是用柴胡汤做主方。然后就是加减之法了。首先是用大黄下热存津;然后龙骨牡蛎铅丹安神定惊,铅丹是取其金属重坠之性以镇定,有毒,所以我们现在不用了;外有湿,用桂枝茯苓。为什么不直接用大柴胡呢?因为这个情况津液虚明显,所以用小柴胡加减,小柴胡里有人参炙甘草,更能救津液。
从这里可以看出,《伤寒论》教我们的是治病的原则和方法,灵活应对人体的方法,不可拘泥。方证相对在初级阶段是可以的,想要到更高阶段就要突破这一层。《伤寒论》用药精简,我们前面学过的就已经涵盖大部分主药了。这一条再讲两样常用药:龙骨、牡蛎。
好,接着讲课。现在讲两样很常用的药,龙骨和牡蛎。龙骨是远古动物的化石,取其镇定收摄之性。这个药安神很管用。我现在用得少,没办法,药房哪有真的远古动物的化石,据说都是用猪羊的骨头高压锅焖的。一般我宁可重用些牡蛎,至少牡蛎是真的。牡蛎是就是海中的牡蛎壳,取其燥涩镇敛之性。这两样药经方里同时用的时候很多,用在惊、狂、卧起不安这一类的证。临证上治失眠烦躁多思多虑,效果也很好。两药还可以用于治遗精阳萎,所以有医书说这两样药是补肾的。其实这两样药只是毫无滋养之性的钙化物而已,哪能补什么肾呢?本身补肾这个概念于药物对人体的真实作用就有待商榷。应该说是其镇敛的作用能收精气趋下,精气下自然肾气足。也正是因为这两样药无滋养之性,亦不热不寒,所以寒热虚实皆能用。
同为收敛药,芍药微苦酸寒,性质温和,偏向于敛津液,亦能泻实;五味子温燥而酸收,主要用于咳喘水饮;山萸肉酸温固脱,主要用于元气不固;乌梅则酸而轻升,无温补之性,可用于温病之虚浮,暑月之收敛;龙骨牡蛎煎水接近于无色无味,因其为骨壳之钙化物,秉重镇收涩之性,它们不是靠酸味和黏质来收敛的,所以和前面那些收敛药都不一样。
牡蛎这味药用途很广泛,除敛涩之外,还可用于燥痰湿和化坚结。痰湿和坚结虽然叫法不一样,无非都是瘀滞凝结之物而已。我们之前只知道辛温发散是去瘀滞的,其实收涩之法也可以去瘀滞。好比皮肤上有疮痘积液,未必要破溃才去,人体自己的收敛吸收也能去掉。牡蛎就是用其收涩之性来化痰结瘀滞的;又因其是坚硬的壳类,同气相求原则,更能化坚结。牡蛎在肿瘤、结节、增生类疾病上运用很多,尤其是治身体的上部的效果更好。
金抗宁药效评价及说明书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英文名称: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for l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 Toubaopaitongna Shubatanna
成份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每瓶含头孢哌酮钠和舒巴坦钠(1:1)。
10g( C25H27N9O8S2 05g与 C8H11NO5S 05g)、15g( C25H27N9O8S2 075g与 C8H11NO5S 075g)、20g(C25H27N9O8S2 10g与 C8H11NO5S 10g )、30g( C25H27N9O8S2 15g与 C8H11NO5S 15g)。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治疗由敏感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
1) 上、下呼吸道感染;
2) 上、下泌尿道感染;
3) 腹膜炎、胆囊炎、胆管炎和其他腹腔内感染;
4) 败血症;
5) 脑膜炎;
6)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7) 骨骼和关节感染;
8) 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淋病和其他生殖系统感染。
由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因此单用本品就能够治疗大多数感染,但有时也需要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当本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参见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部分),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参见用法与用量肾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部分)。
规 格10g( C25H27N9O8S2 05g与 C8H11NO5S 05g)、15g( C25H27N9O8S2 075g与 C8H11NO5S 075g)、20g(C25H27N9O8S2 10g与 C8H11NO5S 10g )、30g( C25H27N9O8S2 15g与 C8H11NO5S 15g)
用法用量
1.成人用药
头孢哌酮/舒巴坦成人每日推荐剂量如下:
比例 头孢哌酮/舒巴坦(克) 头孢哌酮(克) 舒巴坦(克)
1:1 20-40 10-20 10-20
上述剂量分等量,每12小时给药一次。在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每日剂量可增加到8克(1:1头孢哌酮/舒巴坦,即头孢哌酮与舒巴坦各4克)。病情需要时,接受1:1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患者可另外单独增加头孢哌酮的用量,所用剂量应等分,每12小时给药一次。舒巴坦每日推荐最大剂量为4克。
2.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参见注意事项部分
3.肾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
肾功能明显降低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毫升/分钟)舒巴坦清除减少,应调整头孢哌酮/舒巴坦的用药方案。肌酐清除率为15—30毫升/分钟的患者每日舒巴坦的最高剂量为1克(即本品最大剂量20克),分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肌酐清除率<15毫升/分钟的患者每日舒巴坦的最高剂量为05克(即本品10克),分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遇严重感染,必要时可单独增加头孢哌酮的用量。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舒巴坦的药物动力学特性有明显改变。头孢哌酮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血清半衰期轻微缩短。因此在血样透析后,应给予一剂头孢哌酮/舒巴坦。
4.静脉给药
1)采用间歇静脉滴注时,每瓶头孢哌酮/舒巴坦用适量的5%葡萄糖溶液或09%注射用氯化钠溶液溶解(见下表),然后再用上述相同溶液稀释至50-100毫升供静脉滴注,滴注时间应至少为30—60分钟。
尽管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可作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注射液的溶媒,但不能用于本品最初的溶解过程。
2)采用静脉推注时,每瓶头孢哌酮/舒巴坦应按上述方法溶解,静脉推注时间至少应超过3分钟。
使用/操作说明
1)本品的溶解
本品装于耐压小瓶中,其溶解所需水量及溶解后浓度见下表:
总剂量 等剂量的 水溶后总容量 最大终浓度
(g) 舒巴坦+头孢哌酮(g) (m1) (mg/m1)
20 10+10 80 125+125
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头孢哌酮和舒巴坦分别为10-250毫克/毫升和5-125毫克浓度范围内,可与注射用水,5%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和0225%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和09%氯化钠注射液等配伍。
2)乳酸林格氏注射液
头孢哌酮/舒巴坦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进行溶解(参见配伍禁忌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部分)。采用两步稀释法: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再用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稀释至舒巴坦的浓度为5毫克/毫升的溶液(用2毫升初配液稀释至50毫升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中或4毫升初配液稀释至100毫升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中)。
不良反应
1.一般而言,患者对本品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至中度,可以耐受,不影响继续治疗。从约有2500位患者参加的比较性或非比较性临床试验数据库中观察到下列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与其它抗生素一样,使用本品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据报道,腹泻(稀便)腹痛最为常见,其次是恶心及呕吐,发生率为36~108%。
皮肤反应:与所有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一样,本品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斑丘疹、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药物热。发生率为08~13%,易发生于有过敏病史,特别是对青霉素过敏的中性粒细胞轻度下降病人。
血液系统: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一样,长期使用本品有导致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一些病人对直接库姆斯试验呈阳性反应。曾报导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降低。曾发现有一过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现象。低凝血酶原血症也曾有报道。
其它不良反应:小于1%的患者中出现头痛、发热、注射处疼痛、寒战等不良反应。应用本品期间饮酒或接受酒精药物者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disulfirm)。
实验室检查异常现象:在所报导的病例中63~10%的病例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或血胆红素有一过性的升高,尿素氮及肌酐增高,菌群失调等。
局部反应:肌内注射时,本品耐受性良好,偶有注射部位一过性的疼痛。与其它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一样,用静脉插管输注时,有些患者会在输注部位发生静脉炎。
2.有报道,本品上市后还发生了下列不良反应:
1) 一般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包括休克)等。
2) 心血管系统:低血压等。
3) 胃肠道:伪膜性肠炎等。
4) 造血系统:淋巴细胞减少症等。
5) 皮肤/附件:瘙痒,Stevens—Johnson综合症等。
6) 泌尿系统:血尿等。
7) 血管系统:血管炎。
禁忌对青霉素类、舒巴坦、头孢哌酮及其它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过敏反应
有报道,接受β一内酰胺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及偶可发生的致死性过敏反应。这些过敏反应更易发生在对多种过敏原有过敏史的患者中。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的治疗。
严重过敏反应者,须给予肾上腺素急救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紧急处理。
2.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
头孢哌酮主要经胆汁排泄。当患者有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时,头孢哌酮的血清半衰期通常延长并且由尿中排出的药量会增加。即使患者有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头孢哌酮在胆汁中仍能达到治疗浓度并且其半衰期仅延长2—4倍。
遇到严重胆道梗阻、严重肝脏疾病或同时合并肾功能障碍时,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同时合并有肝功能障碍和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监测头孢哌酮的血清浓度,根据需要调整用药剂量。对这些患者如不能密切监测血清浓度,头孢哌酮的每日剂量不应超过2克。血液透析时,头孢哌酮血清半衰期可略缩短,因此血液透析时,给药时间应另行安排。
3.与其他抗生素一样,少数患者使用头孢哌酮治疗后出现了维生素K缺乏,这种现象可能与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群受到抑制有关,可能存在上述危险患者包括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如肺囊性纤维化患者)和长期静脉输注高营养制剂的患者。应监测上述这些患者以及接受抗凝血药治疗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需要时应另外补充维生素K。
与其他抗生素一样,长期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引起不敏感细菌过度生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与其他全身应用的抗生素一样,建议在疗程较长时应定期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其中包括肾脏、肝脏和血液系统。这一点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特别重要。
4.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
头孢哌酮/舒巴坦临床应用经验表明,本品与患者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损害无明确相关。
5.配伍禁忌:本品可与灭菌注射用水、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生理盐水、含0225%氯化钠的5%葡萄糖和含09%氯化钠的5%葡萄糖溶液配伍。
应避免直接使用乳酸林格氏溶液或2%盐酸利多卡因溶液配制本品,因混合后可引起配伍禁忌。但可采用二步稀释法,即先用注射用水溶解,然后再用乳酸林格氏溶液稀释,可制备成最终舒巴坦浓度为5mg/ml的注射液。本品也可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再用2%盐酸利多卡因进一步稀释至0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但含利多卡因的溶液不能做静脉注射用。
本品注射液不可与氨基糖苷类注射液直接混合,因存在物理性配伍禁忌。如必须用本品和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时,可采用序贯间歇静脉输注法,本品和氨基糖苷类的白天用药间隔时间应尽可能延长。各剂量输注间应采用足量的适宜稀释液灌洗静脉输注管,也可采用另一根单独的静脉输注管。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曾在大鼠中进行了生殖研究,所用剂量高达人体用量的10倍,未发现其生育能力受到损害,也未发现药物有任何致畸作用。舒巴坦和头孢哌酮均可通过胎盘屏障,但尚未在妊娠妇女中进行过充分的良好对照的试验。由于动物生殖研究的结果通常不能预测人体的情况,因此,只有在必须情况下孕妇才能使用本品。
哺乳期用药 尽管只有少量的舒巴坦和头孢哌酮能分泌到人体的母乳中,哺乳期妇女仍应特别小心使用本品。
儿童用药
1.头孢哌酮/舒巴坦儿童每日推荐剂量如下:
比例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哌酮 舒巴坦
(毫克/公斤体重/天) (毫克/公斤体重/天) (毫克/公斤体重/天)
1:1 40—80 20—40 20—40
上述剂量分成等量,每6至12小时注射一次。
在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时,上述剂量可按1:1的比例增加到160毫克/公斤体重/天(头孢哌酮80毫克/公斤体重/天),分等量,每日给药2—4次。
2.新生儿用药:
出生头一周的新生儿应每12小时给药一次。舒巴坦在患儿中的每日最高剂量不应超过80毫克/公斤体重/天(参见儿童用药婴儿用药部分)。
3.婴儿用药:
头孢哌酮/舒巴坦已被有效地用于婴儿感染的治疗。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尚未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因此头孢哌酮/舒巴坦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前,医生应充分权衡利弊。
头孢哌酮不能将胆红素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中置换出来。
老年用药在伴有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受损的老年人群中进行了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研究,与正常健康受试者相比,在这些患者中舒巴坦和头孢哌酮均显示出半衰期延长,药物清除减少和表观分布容积增加。舒巴坦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高度相关,而头孢哌酮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则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关系密切。
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或静脉注射含乙醇药物将抑制乙醛去氧酶的活性,使血中乙醛积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有报道,患者在使用头孢哌酮期间及停药后5天内饮酒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头痛和心动过速等特征性反应,其他一些头孢菌素也曾报道有类似反应。因此患者使用本品时,忌用含酒精类药物及饮酒以避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对于需要鼻饲或胃肠外营养患者,流汁或输注营养液中应避免给予含有酒精成分。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由于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之间有物理性配伍禁忌,直接混合抗菌活性下降,故不能在同一容器中使用。如确需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可采用序贯间歇静脉输注给药,但必须使用不同的静脉输液管,或在输注间歇期用一种适宜的稀释液充分冲洗先前使用过的静脉输液管。另外,建议在全天用药过程中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者给药的间隔时间尽可能长一点。
3.利多卡因
由于本品与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后有配伍禁忌,因此应避免在最初溶解时使用此溶液。在两步稀释法中,先用注射用水进行最初的溶解,再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作进一步稀释,从而得到能够相互配伍的混合药液。
4.本品与引起出血倾向的药物如抗凝药、溶栓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合用时要考虑到对人体凝血功能和出血危险的累加或多重影响。
5.本品与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B、多西环素、氯酯醒、阿马灵、苯海拉明、门冬酸钾镁不能混合以免发生沉淀。本品与安太乐、普鲁卡因胺、氨茶碱、丙氯拉嗪、细胞色素C、镇痛新、抑肽酶混合后6小时发生外观变化。本品与酸制剂、含胺、胺碱制剂配合发生沉淀,与碱性制剂配合使效价降低。
6.药物实验室试验相互作用:用本尼迪特或费林溶液检查尿中葡萄糖,可呈假性反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呈阳性反应。产妇临产前应用本品,新生儿此试验亦可为阳性。偶有碱性磷酸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增高。
药物过量有关人体发生头孢哌酮钠和舒巴坦钠急性中毒的资料很少。预期本品药物过量所出现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那些已被报道的不良反应的扩大。脑脊液中高浓度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抽搐等。由于头孢哌酮和舒巴坦均可通过血液透析从血循环中被清除,因此如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发生药物过量,血液透析治疗可增加本品从体内的排出。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本复方的抗菌成分为头孢哌酮和舒巴坦。头孢哌酮为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除奈瑟菌科和不动杆菌外,舒巴坦对其他细菌无抗菌活性,但是舒巴坦对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株产生的多数重要的β—内酰胺酶具有不可逆性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耐药菌β—内酰胺酶的水解破坏。两者合用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由于舒巴坦可与某些青霉素结合蛋白相结合,因此敏感菌株通常对本复方制剂的敏感性较单用头孢哌酮时更强。
本复方制剂对所有对头孢哌酮敏感的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体外主要对以下微生物有活性。
革兰氏阳性需氧菌:
金**葡萄球菌(产生和不产生青霉素酶的菌株) 、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 、大多数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粪链球菌、类链球菌、坚忍链球菌) 。
革兰氏阴性需氧菌:
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属(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 、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摩根氏菌、雷氏普罗维登斯菌属、沙雷菌属(包括粘质沙雷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某些其他假单胞菌属、醋酸钙不动杆菌、淋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百日咳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厌氧微生物:
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脆弱拟杆菌属、其他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 、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和韦荣氏球菌属) 、革兰氏阳性杆菌(包括梭状芽孢杆菌、真杆菌和乳杆菌属)。
毒理研究
目前尚无本复方的遗传毒性、生殖毒性(除皮下给药有部分试验结果,见头孢哌酮部分)和致癌性研究资料,各单药的毒理研究可参考以下相关资料。
头孢哌酮
遗传毒性:体内、外的遗传毒性研究均未发现本品有致突变作用;人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阴性,但在进行本品的全血细胞培养时,发现染色体断裂增多。
生殖毒性:临床前安全性研究资料表明,头孢哌酮在所有测试剂量下对青春期前大鼠的睾丸均产生不良反应。头孢哌酮皮下注射1000mg/kg/日(约为成人平均剂量的16倍)可导致大鼠睾丸重量降低,精子生成受到抑制,生殖细胞数量减少和滋养细胞胞浆内空泡形成。在剂量为100一1000mg/kg/日范围内,其损害的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低剂量可引起精子细胞轻微减少,在成年大鼠中未观察到此改变。除最高剂量外,这种组织学损害在各剂量组中均为可逆性的。尽管如此,这些试验并未对大鼠以后的生殖功能进行评价。尚未确定上述发现与人体的关系。
新生大鼠皮下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按1:1的比例(300mg/kg/日+300mg/kg/日)用药1个月后,可导致大鼠睾丸重量降低,并且出现未成熟的小管。由于年幼大鼠睾丸的成熟情况存在很大程度的个体差异,并且在对照组中也发现未成熟的睾丸,因此尚不确定上述现象是否与药物有关。给予幼犬超过成人平均剂量10倍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时,未发现上述情况。
舒巴坦和头孢哌酮均可通过胎盘屏障,但尚未在妊娠妇女中进行充分和严格对照的试验。由于动物生殖研究的结果通常不能预测人体的情况,因此,只有在医生认为必要时孕妇才能使用本品。哺乳期用药只有少量的舒巴坦和头孢哌酮能分泌到人体的母乳中。尽管只有少量的舒巴坦和头孢哌酮能够进入到母乳中,但哺乳期妇女仍应慎用。
致癌性:尚无有关本品长期应用的致癌潜在性研究。
舒巴坦
遗传毒性:尚未见有研究报道。
生殖毒性:在给予小鼠、大鼠和兔的剂量达人用剂量的10倍时,未发现本品有生育力损伤和对胎儿的毒性。但是无充分和严格的孕妇研究资料,动物与人的相关性尚不清。
致癌性:尚未见研究报道。
药代动力学
静脉注射20g头孢哌酮/舒巴坦(1克头孢哌酮和1g舒巴坦)5分钟后,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平均血清峰浓度值分别为2368微克/毫升和1302微克/毫升,蛋白结合率分别为70%—90%和38%,提示舒巴坦分布容积(180—276L)大于头孢哌酮的分布容积(102一113L)。
肌内注射15g头孢哌酮/舒巴坦(1g头孢哌酮、05g舒巴坦)后,舒巴坦和头孢哌酮在15分钟至2小时血清浓度达到峰值,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平均血清峰浓度分别为642微克/毫升和190微克/毫升。
头孢哌酮和舒巴坦均能较好地分布到各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胆汁、胆囊、皮肤、阑尾、输卵管、卵巢、子宫和其他组织及体液中。对血脑屏障渗透性较差。
本品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以原形排出体外。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后,其中约84%的舒巴坦和25%的头孢哌酮经肾脏排泄,其余的头孢哌酮大部分经胆汁排泄。舒巴坦的平均半衰期约为1小时,头孢哌酮平均半衰期约为17小时。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正比。数值与已发表的两者单独使用的数值一致。
有报道,头孢哌酮/舒巴坦多剂给药后两种组分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变化,每8-12小时注射一次时未发现药物蓄积。
尚无证据表明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制剂后两种组分之间存在药物动力学相互作用。
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参见注意事项部分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不同程度肾功能障碍患者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后,舒巴坦的药物总清除率与估计的肌酐清除率密切相关。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舒巴坦的半衰期明显延长(在两项研究中分别平均为69小时和97小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舒巴坦的半衰期、药物总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均发生了明显改变。未观察到头孢哌酮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在肾衰竭患者中有显著差异。
老年患者用药:
在伴有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受损的老年人群中进行了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研究,与正常健康受试者相比,在这些患者中舒巴坦和头孢哌酮均显示出半衰期延长,药物清除率降低和表观分布容积增加。舒巴坦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高度相关,而头孢哌酮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则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关系密切。
儿童用药:
在儿科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与成人数据相比头孢哌酮/舒巴坦各成分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无明显改变。舒巴坦在儿童中的半衰期范围为091至142小时,头孢哌酮为144至188小时。
贮 藏密闭,在冷处(2~10℃)保存。
包 装抗生素瓶装,丁基胶塞,10瓶/盒(10g、15g、20g、30g)
有 效 期24个月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645(10g)、国药准字H20043821(20g)、
国药准字H20056775 (30g)、国药准字H20063683 (15g)
小儿风寒感冒是常见的疾病,小孩得了风寒感冒,一般会出现怕寒怕风的情况,而且还会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声重等。这时爸妈要注意给孩子做好保暖工作,让孩子多喝水,必要时可以服用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
宝宝伤寒
发热是身体抵抗细菌和病毒的一种防御表现,如果宝宝发热时没有其他异常表现,通常不需要太过担心。那么,宝宝伤寒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呢?
伤寒的起病大多数比较缓慢,发热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前可能有畏寒,接着体温逐日上升,大约至5~7天时达高峰,体温可在39℃~40℃之间。约第2周开始,热度呈持续热型。第10~14天以后体温逐渐下降,渐至恢复正常。
急性中毒型菌痢。细菌性痢疾是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痢疾杆菌,主要表现有发烧、腹痛腹泻和解脓血便的症状。在细菌性痢疾中有一种称为中毒型菌痢,多见2~7岁的小儿。
风寒感冒症状
中医将感冒一般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个类。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其特征症状为:
1、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甚至周身酸痛。
2、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感到舒服些。
3、打喷嚏,流清涕,白色或稍带点**;鼻塞声重。若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则开始流清涕,也属于风寒感冒。
4、舌无苔或薄白苔。
5、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
6、脉像浮紧。浮脉的意思是阳气在表,轻取即得。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通俗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着凉感冒,即外感风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
所谓寒性感冒,是指受凉后出现浑身疼痛或发紧、体温升高但明显怕冷、鼻流清涕、口不干、无咽痛或咽痛轻微、痰白质稀、胃痛胃胀遇冷发作或加重、大便清稀等。秋冬发生较多。
风寒感冒症状为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脉浮紧。治疗上,西药、中药皆可,亦可采用食疗,不但祛病,而且保健。预防措施为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也可提前打预防针。
风寒感冒吃什么药
药物治疗小儿风寒感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通宣理肺丸、麻黄止嗽丸、小儿四症九和参苏理肺九、保婴丹、小儿感冒茶、小柴胡、清宣止咳颗粒等,给孩子服药时需要遵照医嘱或药物说明确定给药量和服用次数。服药的同时,可以以生姜、葱白煎汤为药引,加强药物效果。
除了上述药物外,治疗孩子风寒感冒,还可以给孩子喝葱白汤(葱白3—4段+2—3片生姜熬煮),可加点小儿专用蜂蜜调味。也可以把姜末炒干,睡前包在孩子脚心,可缓解孩子鼻塞症状。此外,还可以给孩子喝健儿清解液(如有腹泻就停喝)或服用泰瑞宁牛磺酸颗粒。
注意事项:小儿风寒感冒,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以免药不对症。
除了风寒感冒外,对于一些常见感冒如风热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可以根据宝宝病症对症用药:
风热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小儿金丹片(中药)、王氏保赤丸、樋屋奇应丸、小儿感冒解毒灵颗粒、小儿感冒颗粒、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板蓝根、库克;
轻微感冒(打喷嚏流清涕):小儿宝泰康、小儿金丹片;
重症或病毒性感冒:鸿泰牌小儿感冒颗粒(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艾畅滴剂;
感冒带咳嗽:七厘散。
听音频学孕育,知识从未如此有趣
长按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在微信对话框中长按识别“快乐呱呱”小程序
感冒该不该吃板蓝根风寒感冒食疗
姜枣红糖水:适合月龄:6—12个月
原料:姜1小块,红枣3枚,红糖少许
制作方法:
生姜去皮切成细丝,红枣洗净去核后撕成几片。姜丝和红枣一起放在适量清水中,煮沸10分钟,然后放入红糖,再煮开就可以了。
捞出姜丝和枣,要汤水,晾至接近体温的温度后,作为饮用水喂给宝宝。姜味辛辣,如果你担心你的宝宝还不能适应,可以少放。糖会加重宝宝消化系统的负担,适量就行了,如果你有顾虑,也可以不放。
姜枣红糖水具有补气散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大白菜根葱白水:适用月龄:4—12个月
原料:葱白一段,大白菜根1块
制作方法:
将大白菜根和葱白切片,放在清水中煮沸。
捞出葱白和大白菜根残渣,把汤水晾至接近体温的温度后,作为饮用水喂给宝宝。
大白菜根可以清热、解毒、止咳,葱白发汗通阳。大白菜葱白水对辅助治疗风寒感冒有较好的效果。
红糖姜汤 葱蒜粥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风热感冒多见于夏秋季,外感风热所致。中医认为,风热感冒是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表征。
安儿宁
安儿宁颗粒是儿童药物来的,那么安儿宁颗粒适合婴儿吗?
安儿宁颗粒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是红花、天竺黄、盐白菜、人工牛黄等,主要用于治疗孩子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肿痛等不适症状,具体用药剂量需要按照孩子的年龄,体重对照说明服用。孩子小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平常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照顾,酌情给孩子添减衣物,避免着凉感冒,影响身体健康。
安儿宁颗粒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尚不明确。所以,如果宝宝发烧、咳嗽、嗓子有痰,可以口服这个药物进行治疗。如果体温反复超过385℃,多考虑合并细菌感染,这个时候需要化验血常规,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好一些。
奥司他韦颗粒小儿剂量
奥司他韦颗粒小孩子也能吃,那么奥司他韦颗粒小儿剂量一览表是什么呢?
奥司他韦颗粒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在流感季多发的季节,奥司他韦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断货的情况,如果确定是有流感的情况,需要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剂量。
奥司他韦的使用剂量一般需要根据年龄以及体重的因素,体重在15公斤以内的,小儿可以每次30毫克;15到23公斤的体重,可以每次15毫克;23公斤到40公斤之间,可以每次60毫克;超过40公斤,可以按照成人的用量,75毫克每次,所有的药物都是一天两次的。
宝宝鼻塞流鼻涕怎么办
宝宝鼻塞流鼻涕是不正常的,那么宝宝鼻塞流鼻涕怎么办,速效办法是什么呢?
宝宝鼻塞流鼻涕,这是感冒着凉的表现,我们称为上呼吸道感染。首先需要注意房间内保证一定的湿度,不要过于干燥,其次,宝宝注意多喝水,能够改善鼻塞不舒服的症状。再就是药物方便,可以吃点一般感冒药对症处理,比如小儿感冒颗粒,或者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其次,适当的热敷或按摩鼻翼两侧,可以配合生理性的海盐水鼻腔喷雾剂喷鼻。
同时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考虑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话,通常可以服用一些抗病毒类的药物,如果有过敏因素参与的话,可以吃点抗过敏的药物,如盐酸西替利嗪或者氯雷他定等等。
宝宝鼻子不通怎么办
宝宝鼻子不通就是鼻塞了,那么宝宝鼻子不通怎么办,用不用吃药呢?
宝宝鼻子不通如果是因为细菌性感冒引起的鼻塞,是可以不用吃药的。可以给宝宝多喝些温开水,温开水的热气可以扩张宝宝的鼻粘膜,缓解鼻塞的现象。
鼻塞也有可能是由于鼻子中异物堵塞所造成的,宝宝是不会处理自己鼻涕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处理宝宝鼻腔中异物,宝宝的鼻子比较脆弱,可以用柔软的消毒湿巾进行鼻腔清理,处理的过程中手法一定要轻,不然会让宝宝的鼻腔受伤。或者也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清洗,但是这种做法必须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才可以使用,宝妈妈千万不可以在家里给宝宝轻易尝试,不然会造成宝宝呛到,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
肺是天幕,是冷的,心是热的,我们摸一摸病人的手,额头,就可以大致判断出病人的身体情况,如果病人是前面手指头冷,用桂枝甘草汤就可以,桂枝就要用到20克,炙甘草。如果病人额头是热的,要让病人的额头冷下来,怎么办?
由于心脏跳动的力度不够,没有力量,虽然也一息四至,所以,产生的热就不够,这个时候就会用到生附子,生附子里面有乌头碱,如果说直接把生附子吃进去,乌头碱会立马把心脏麻痹,造成心脏停止,那么反过来说,也就是说附子可以直达心脏。所以,我们在用生附子的时候,要提前煮一个小时以上,只要经过煮了一个小时以上以后,乌头碱就没有了,乌头碱没有了,当然就没有毒了。这样给病人吃,力量会很强的,所以在救逆的时候常会用到生附子,生附子一用下去,心脏马上就跳回来,手就热起来。
黄帝内经说,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中医的观念,月经等于奶水,奶水之所以成为月经,月事以时下,就是靠心脏和肺的功能,如果心与肺有问题,月事就不会以时下,要嘛月经提前,要嘛月经延后。
如果胸腔上焦过热,月经提前,如果是过寒的,月经就是延后的,只有在恒温的状态之下,月经才会是正常,未婚的女孩子每个月的月经来的前一周,乳房都会胀满,胀满一个礼拜以后,感觉不是很胀了,奶水开始往下行,月经就要开始来了。如果没有受孕,奶水每个月从胸部往下走,从月经来的第一天起,胸部的胀满就开始慢慢减轻,当月经停了,胸部的压力就没有了。
西医学认为,月经是女性性周期的标志。月经是卵巢里的卵子没有受精而造成的出血。中医认为奶水就是月经,我们从两个地方可以证明,我们中国在八十年代,只生一个小孩,很多女人采取了节扎手术,节扎了以后,就不会排卵,但是月经还是每个月都来,从这一点来看,西医的解释好像站不住脚。
第二个就是女人生完了孩子过后,在坐月子期间,喂孩子母乳,喂乳期间,十之八九是没有月经的,当然也有少数人哺乳期间会有月经,那是因为她吃得太补了,所以,哺乳期间大部分是没有月经的,当决定要断奶的时候,断奶两个星期,乳房开始胀痛,西医就打退奶针,等月经来了,压力才开始慢慢减轻,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奶水就是月经。
在决定断奶的这个时期,西医的退奶针,有很多退奶不是很成功,会留一些残乳在乳房和胸腔里面,乳腺开始发炎,乳癌的成因就是有残乳,残乳停留在乳腺里面,那就是多余的营养,时间久了就变成了坏死的食物,坏死的食物时间久了就开始钙化,钙化后的东西被细胞吞食,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这就是细胞的突变,细胞的突变,就是癌症。
癌症的起因就是过多的营养,所以,宁可虚不可实,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我们人体的营养需要,不需要去补这补那,吃什么维他命ABC,补什么钙。
其实,中医在这个阶段就是预防乳癌最好的阶段,不需要打退奶针。《神方异录》里说,退奶就用四物汤加炒麦芽,当归8克,川芎12克,熟地8克,白芍8克,炒麦芽20克,当我们用四物汤加炒麦芽下去的时候,不会留任何的残乳在乳房和胸部。
炒麦芽是最好的退乳药,能把残乳清理干净,四物汤会把血补足,新的血会增加,血的流量就会增加,生命力就会增强。所以,四物汤加炒麦芽是最好的退乳方。女孩子不管你有没有小孩,乳房有硬块,千万不要让西医切片确定是什么东西,确定了,那又怎么样呢,只要做了切片,那针穿过去会伤害很多乳腺,病情就会越来越恶化。
中医认为乳癌有1/3,就是什么都不做,一点问题都没有,中医从阴阳上判断,只要阴阳气机是流畅的,这个病就不会致命,一个有乳癌的人,中医检查,用手去摸她,手是温的,额头是凉的,两个乳房都是凉的,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个乳癌在里面一百年也不会发作,还需要去管它吗?西医不管那么多,只要是癌,就切,他还会告诉你,有1/3的治愈率,西医说的1/3治愈率其实就是中医说的有1/3不需要任何治疗。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 不渴微热桂易参, 咳去参枣加干味, 小柴临证要当斟。
13、少阳禁汗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 甚则吐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14、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 痞硬冲喉瓜蒂平, 发热恶寒肢烦痛, 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振汗生
15、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 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 自痢葛根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 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 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 面赤怫郁大青龙,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 心下痞硬如结胸, 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痢多凶
16、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二阳尽, 热微烦躁入阴传, 其人能食而不呕, 脉小尿清为不传
四、太阴病脉证并治
17、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 吐食腹满有时疼, 手足自温痢不渴, 理中汤主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 吐多去术加姜生, 虽吐下多还用术, 渴欲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 干姜寒倍参腹疼
18、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 误下时痛大实疼, 大承桂枝加芍大, 脉弱芍大当审行
19、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 此是寒虚气上从, 腹满不减不大便, 转属阳明乃可攻
五、少阴病脉证并治
20、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 背寒欲寐口中和, 咽痛腹痛骨节痛, 厥痢清谷四逆瘥
21、少阴阳邪脉证
少阴阳邪沉细数, 口燥咽干大承汤, 少阴心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是主方
22、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二三日无里证, 减辛加草用之良
六、厥阴病脉证并治
23、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 肤冷脏厥躁难安, 囊缩舌短胎滑黑, 四逆当归四逆先,
少满痛厥姜萸入, 蛔厥静而复时烦, 得食而呕蛔闻臭, 烦因蛔动乌梅圆
24、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 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 便硬尚任大承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 咳加姜味下痢同, 悸加桂枝腹痛附, 下重薤白秘尿苓
25、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 面赤身反不恶寒, 厥痢清谷脉微绝, 通脉四逆主之先,
痢止参加脉不出, 葱入面色赤炎炎, 腹痛加芍咽桔梗, 呕加圣药用姜鲜
七、变证
26、两感
一曰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曰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曰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2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 不解致逆成坏证, 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 重困垂危莫可凭, 惟用独参煎冷服, 鼻上津津有汗生
八、八纲
28、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 无汗发热恶寒风, 头项强痛身体痛, 若出自汗表虚明
29、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 恶热潮热汗蒸蒸, 燥干谵语满硬痛, 便溏为虚不可攻
30、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 目睛了了面唇红, 热烦口燥舌干渴, 指甲红兮小便同
31、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 目不了了色不红, 无热欲卧厥吐痢, 小便白兮爪甲青
3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 恶热烦渴大便难, 沉滑爪赤小便赤, 汗下清宜阴自完
3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 发热不渴厥而烦, 下痢尿清爪青白, 浮微通脉复阳还
34、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 舌卷焦黑鼻煤烟, 昏噤发狂如见鬼, 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 表里俱实黑奴丸, 热盛解毒里实下, 表实三黄石膏煎
35、阴毒
阴毒寒极色青黑, 咽痛通身厥冷寒, 重强身疼如被杖, 腹中纹痛若石坚,
或呕或痢或烦躁, 或出冷汗温补先, 无汗还阳退阴汗, 急灸气海及关元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辨证施治 31 阳虚心悸证 32 欲作奔豚证 33 腹胀满证 34 阴阳两虚证 35 肺热喘咳证 36 小逆证 37 内烦证 38 协热下利证 39 结胸证 310 痞证 311 阳虚烦躁证 312 阳虚水停证 313 里虚心悸证 4 阳明病变证 41 热扰胸膈证 42 胃寒气逆证 43 阳明发黄证 44 阳明蓄血证 5 少阳病变证 51 烦躁谵语证 52 上热下寒证 53 热入血室证 54 太阴发黄证 6 少阴病变证 61 下厥上竭证 62 少阴三急下证 7 厥阴病变证 71 邪出少阳证 72 热结旁流证 73 余热扰膈证 8 坏病 9 亡阳 10 除中 1 拼音
shāng hán biàn zhèng
2 概述伤寒变证是指伤寒病因误治、失治,或因脏腑虚衰,病情变化所引起的一类较重或危重的病证。如坏病、亡阳、除中等。
《伤寒指掌·伤寒变证》说:“伤寒有本病、有变病。……变病者,本不应有此病,只因治不中窍,或迁延日久而变生诸症”。亦称伤寒变病。说明本证的病因,大致有二:其一为治疗失当,误汗、误吐、误下及误用火法等皆可致之;其二为病延日久,内脏虚衰,邪气鸱张而使病情出现变化。伤寒变证,六经俱有,证候较多,尤以太阳病变证为最繁复。
3 辨证施治应据病情,正如《伤寒论》所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为伤寒的初起阶段,治之得当,则较快病愈,如治不如法,易引起多种变化。在误治方面,有汗、吐、下、火等不同。少数由于正虚邪盛而致病变,病情有浅深、虚实之别。本证类型颇多,治疗各异。
31 阳虚心悸证
症见心悸而有空虚感,欲得手按,或耳聋无闻,脉象虚弱无力或虚数。本证由发汗太过,损伤心阳所致,《伤寒论》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治宜温通心阳,用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入心温阳;甘草补虚益气,心阳复则心悸自愈。
32 欲作奔豚证症见心悸,脐下跳动不宁,欲作奔豚,小便不利,苔薄润,脉濡等。本证系误治后心阳虚,下焦冲气上逆所致,即《伤寒论》所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证。治宜温通心阳,缓中定悸。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桂、甘振心阳;茯苓定悸;大枣培土:
33 腹胀满证症见腹部胀满,揉按则适,纳食不佳,神疲体倦,四肢无力,大便时有不实,苔薄舌淡,脉虚无力,或虚大,不耐寻按等。即《伤寒论》所说:“发汗后,腹胀满”之证。本证因太阳病过汗,阳气外泄,或误用清下,或素体中阳不足,脾虚气滞所致。治宜温运脾阳,宽中除满。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绛雪园古方选注》认为: 厚朴宽胀下气;生姜散满生津;半夏利窍通阴阳,三者有升降调中之理,佐甘草和阳,人参培阳,补之、泄之即阴结散,虚满消。
34 阴阳两虚证症见汗后身反恶寒或寒战,汗出,脚部挛急,苔薄,脉细等。即《伤寒论》所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本证因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致阴阳俱虚,阳虚无以卫外则恶寒,阴虚筋乏濡养则脚挛急。治宜扶阳益阴。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35 肺热喘咳证症见汗出而喘,咳嗽不畅,痰粘,身无大热,口渴,苔干薄,或薄黄,脉象浮数或滑数等。本证多因误汗,邪热壅肺,肃降失司所致。治宜清热宣肺,降气定喘。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6 小逆证症见汗自出,不恶寒发热,关口脉细数,饥饿而不能食,甚者反欲冷食,朝食暮吐。本证因太阳病误用吐法,《伤寒论》所谓:“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误吐后,伤及胃阳,致胃中虚寒。治宜温中和胃。用半夏干姜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
37 内烦证症见不恶寒,不欲近衣,心中烦闷,口渴苔黄,脉数等。本证为表证误用吐法,致胃燥内热,《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吐之……此吐之内烦也。”治宜清热生津。用竹叶石膏汤。
38 协热下利证本证或因表证不解,病邪传入大肠,或因误用下法而致下利,一般可分为热利挟表和虚利挟表两种。①热利挟表证: 症见下利、 有灼热感,大便多臭气,兼有发热、口渴,微喘、汗出,尿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本证多因表证不解,邪传大肠,或因太阳病误用下法,《伤寒论》所谓:“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病邪传里,肠胃热盛下迫为利,而表证依然未解。治宜清泄里热为主。用葛根芩连汤。芩连苦寒直清里热;葛根轻清升发;甘草甘缓和中。②虚利兼表证: 症见下利不止,胃脘痞塞,腹痛绵绵喜热按,兼有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等。本证多因表证误用下法,《伤寒论》所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由脾阳受伤,而为下利,表证则仍兼夹未解。治宜温中解表。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
39 结胸证见“结胸证”条。
310 痞证亦称“心下痞”。《伤寒论》称:“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医复下之,心下痞”。多由太阳病误下所致,有热痞、寒热错杂痞、气逆兼饮痞等之分。①热痞: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兼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即《伤寒论》所称:“心下痞,按之濡”之证。多因太阳病误用下法,邪热壅于心下,气机阻遏所致。治宜清热消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若表阳虚,伴见恶寒,汗出,无头痛发热者,宜附子泻心汤,以扶阳固表,清热消痞。②寒热错杂痞: 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而肠鸣,苔滑腻,或黄或白。多因误下伤胃,或表邪入里,中虚热陷,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和中降逆消痞。用半夏泻心汤。又《伤寒论》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肠鸣”之证,乃伤寒病后,中土虚惫,难以腐熟水谷,胃弱食滞,热邪兼挟水寒所致。治宜和中消痞,宣散水气。用生姜泻心汤。又《伤寒论》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其证系误下后,中焦虚怯,寒热之邪痞结心下,致脾胃升降失常。治宜和胃补中,降逆消痞。用甘草泻心汤。③气逆兼饮痞: 症见心下痞鞕,噫气频频,或呕吐呃逆,苔白润,脉弦滑。由胃虚浊气上逆所致。治宜和胃降逆,化饮消痞。用旋复代赭汤。
311 阳虚烦躁证症见昼间烦躁,不得安眠,入夜则宁静,不呕不渴,无表证发热,苔薄润,脉沉微等。即《伤寒论》所称:“下之后,复出汗,昼日烦躁不得眠……”之证。由误用汗下后,阳虚致躁,一般病情较重,常为虚脱之前兆。治宜急救回阳。用干姜附子汤。若症见烦躁、恶寒,心悸,四肢不温,下利或小便不利,苔薄润,脉微细等,为太阳病过汗伤阳,复误下耗阴,使阴阳俱虚所致。即《伤寒论》所称“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之证。治宜回阳益阴,用茯苓四逆汤。
312 阳虚水停证本证有脾虚水停、胃虚水停、肾虚水停之别。①脾虚水停: 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呕吐清水痰涎,头目昏眩,短气、心悸,苔白滑,脉沉紧等。多因脾阳不运,或误用吐下伤中,致水饮内停。即《伤寒论》所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之证。治宜健脾利水为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②胃虚水停:症见心下悸,不渴,四肢不温,或小便不利,脉濡,苔滑润等。本证由胃阳虚水停心下所致。水气上逆则心下悸,阳气受遏则四肢不温。治疗方面,《伤寒论》有“宜先治水”之大法,用茯苓甘草汤为主。③肾虚水停:症见心下悸,头眩,肌肉跳动,肢体振摇欲倒不能自主,苔白,脉沉迟等。多因肾阳虚弱,或误用汗法,致阳虚而水气内动,即《伤寒论》所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之证。治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
火逆证
指太阳病误用火法 (烧针、熏熨、艾灸等),而导致火邪内攻的许多变证。《伤寒来苏集》称“火逆诸证。”
太阳病邪在表,不宜火法劫汗。若误用之,可使气血流溢失度,甚则伤筋焦骨,产生种种变证,兹略举其要。①火逆惊狂证: 症见惊恐狂乱,卧起不安,心悸胸闷,脉象虚数等。即《伤寒论》所说:“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切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之证。因误用火法,重伤心阳所致。治宜温心固阳,镇惊安神。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②火逆烦躁证: 症见烦躁惊惕,心悸有空虚感,心神不安,脉虚无力等。即《伤寒论》所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之证。因火邪内攻,心阳受损,心神浮越所致。治宜温通心阳,潜镇安神。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③火逆奔豚证: 症见心悸,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或伴发热、恶风,苔白舌淡等。因误用火法,伤及心阳,或心阳素虚,下焦寒盛,寒气乘虚上冲所致。治宜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用桂枝加桂汤。
313 里虚心悸证症见心悸而烦,虚怯少气,精神困惫,或腹中急痛喜按,苔薄,脉虚无力等。即《伤寒论》所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之证,多因中阳不足,气血内亏,心失所养而又兼外邪所致。治宜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用小建中汤。若症见心悸,动惕不安,脉结代等,此乃阴阳两亏,阴虚则心失所养,阳虚则鼓动无力,即《伤寒论》所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治宜通阳复脉,滋阴养血。用炙甘草汤。
4 阳明病变证本证有以下四种类型:
41 热扰胸膈证症见心胸烦热,起卧不安,甚则胸中窒塞,或疼痛,胃脘部柔软,或少气,或呃逆,苔黄脉数等。本证多因太阳病经汗、吐、下法等治疗后,表证已解,而余热未已,内扰胸膈所致。治宜清宣郁热。用栀子豉汤。若少气加甘草; 呃逆加生姜;胸满加厚朴;便溏加干姜; 心下痞塞甚者加枳实。
42 胃寒气逆证症见不能食,食则呕吐,饮水则哕,或胃脘疼痛,苔白,脉虚滑等。本证因胃阳不足,或吐、泻伤中,以致寒湿之气上逆所致,如《伤寒论》所称:“若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治宜温中散寒,健胃降逆。用吴茱萸汤。
43 阳明发黄证症见身目俱黄,**鲜明,小便黄赤而短少,发热口渴,心烦,脘痞不适,不欲食或恶食欲呕,腹微胀满,大便秘结,汗出不彻,齐颈而还,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多因湿热交蒸,阳明瘀热内结,不得宣泄所致,或由误用火法,火毒内逼而成,《伤寒论》所谓:“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治宜清利湿热,用茵陈蒿汤。若症见身目俱黄,小便短少而黄,脘闷,发热恶寒,无汗,身痒等,为湿热内蕴,兼感外邪所致。治宜清泄湿热,宣透外邪。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4 阳明蓄血证见“阳明蓄血证”条。
5 少阳病变证有以下三种类型:
51 烦躁谵语证症见胸胁满闷,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肢体困重,难以转侧,苔薄黄,脉虚弦等。即《伤寒论》所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之证。乃太阳病误用攻下,损伤正气,邪陷少阳,热扰心神所致。治宜和解少阳,泄热安神,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52 上热下寒证症见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疼痛,或痞满不适,苔黄白相兼,脉稍数等。即《伤寒论》所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之证。本证乃素体胃寒,热邪传里,寒热错杂所致。治宜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用黄连汤。
53 热入血室证症见妇人寒热往来如疟状,发作有时,或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或昼间神清,入暮谵语,神志失常,心烦不寐。月经或多或少,或中途停止等,《寿世保元·伤寒总论》说:“妇人室女,经水适来适断,寒热如疟者,即是热入血室。”本证系妇女月经期间,感受外邪,热邪内陷,热结血室所致。治宜和解枢机,透达外邪。用小柴胡汤。
54 太阴发黄证症见身目发黄,其色晦暗,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而不多饮,畏寒身倦,胸脘胀满,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舌淡苔滑,脉浮迟等。即《伤寒论》所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医学心悟》称“阴黄之证”。本证因脾阳不振,寒湿内盛,或阳黄久延,中阳受累而致。治宜温中散寒,健脾除湿。虚寒湿郁者,用茵陈术附汤。湿盛小便不利者,用茵陈五苓散。
6 少阴病变证分下厥上竭证和少阴三急下证:
61 下厥上竭证症见四肢厥逆,汗出,口鼻出血,目血,脉象细微等危重表现,即《伤寒论》所说:“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本证乃少阴病误用汗法,重伤其正,阴血欲竭于上,阳气欲亡于下,阴阳有离决之虞。治宜回阳滋阴。用张景岳六味回阳饮。
62 少阴三急下证症见口燥咽干,自利清水,色清,心腹疼痛,或腹胀大便苦秘,即《伤寒论》所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之证。皆因少阴病热从燥化,复传阳明成实;或阳明腑证失下,伤及少阴阴液所致。治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
7 厥阴病变证有以下三种类型:
71 邪出少阳证症见呕而发热,苔薄,脉弦等。本证虽邪已在厥阴,但正气来复,病邪由阴转阳,由脏出腑,乃厥阴病转出少阳的变证。治宜因势利导,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
72 热结旁流证症见下利、谵语,腹部胀满拒按,或腹痛,口渴,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数等。本证因厥阴之邪外出,邪热与肠胃积滞互结,致燥实结于阳明之腑。治宜泻热通便。用小承气汤。
73 余热扰膈证症见下利后更烦,胸脘痞满,烦闷不适,按之心下濡不痛,苔黄,脉数等。即《伤寒论》所谓:“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之证,乃厥阴病余热未尽,内扰胸膈所致。治宜清热除烦。用栀子豉汤。
8 坏病出《伤寒论》。指伤寒屡误用汗、吐、下等法,使正气受损,病情转剧,而成为较难治疗的病证,《伤寒论》所谓:“伤寒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诸病源候论》称“坏伤寒候”;《普济方》称:“坏伤寒”;《伤寒论纲目》称“伤寒坏病”。坏病的临床证候颇繁多,据体质强弱、发病新久、误治情况而异。《医宗金鉴·辨坏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自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中虚,结胸痞硬,下利不止; 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惊狂,甚则阳毒发狂,阴躁欲死,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治疗当据具体证情,分别治之,如《医学心悟·坏病》所称:“见某证用某药以救之也。”
9 亡阳参见“伤寒亡阳”条。
10 除中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