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一年四季都会出现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感冒会引起发烧的症状,特别是小孩子很容易就感冒发烧了,所以家里多少也是会准备一些退烧药物的,目前市面上的针对儿童发烧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这是两种不一样的退烧药物,那么可一起使用吗?
1、无需交替使用
“退烧药”到底能否交替或联用?
(一)支持者
“退烧药”到底能否交替使用或联用?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支持者从药理学角度说,有药理学证据证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且不会相互影响,有良好的耐受性。也就是说,当一种退烧药血药浓度下降时使用另一种退烧药时,第二种退烧药血药浓度处于上升水平,从而达到持续退热的效果。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一些混合制剂甚至同时含有上述两种成分,以便达到“良好”的退热效果。
有些文献表明,在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的情况下联用或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可以取得比单种退热药更好的退热效果,但文献同时指出,并不能比单用更能增加患儿的舒适度等其他获益。如果单纯从药理学角度、良好退热效果、完美的间隔时间给药和剂量把握这四个角度来看,交替使用退烧药似乎是无可辩驳。这也是此前在是否交替使用存在纠纷最大的争议之处。
(二)反对者
单独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有Meta分析表明,布洛芬比对乙酰氨基酚具有更有效退热效果。相比之下,如何联用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多少剂量、间隔多久使用两种退烧药会由于缺乏指南或共识而存在较大差异,这显然会增加联用或交替使用的风险。
2016年4月中国询证儿科杂志第11卷第2期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询证指南(标准版)》明确指出“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证据级别1B-D)”。Cochrane系统评价显示,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或与布洛芬交替使用,降低体温比单用其中任一药物效果要好,但不能改善舒适度。我们在《孩子发烧真的会“烧坏脑子”吗?》一文中指出:“退烧药”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体温正常,而是为了缓解孩子的不适,减少孩子由于发热引起的不舒服。所以,交替使用或联用并没有达到我们原本使用退烧药的期望值。
总之,反对者认为:
第一,联用或交替使用目前缺乏共识,会导致剂量或时间间隔等错误,而且这种错误很难避免;
第二,联用或交替使用的安全性缺乏相关数据支持,可能会增加用药风险;
第三,联用或交替使用只能帮助更好的降低体温,而不能改善患儿舒适度,这不符合我们的用药期望。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推荐为了维持体温而联用两种退热药,但如果为了起到良好的止痛效果,联用或交替使用NSAIDs是可以考虑的。
那么,有些儿科医生可能会问,对于热性惊厥的患儿为了维持比较好的体温范围,是否应该联用或交替使用退烧药呢?
热性惊厥的患儿是否可以
联用或交替使用“退热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热性惊厥?热性惊厥一定发生于高热状态吗?
(一)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FS)的诊断主要围绕年龄、发热、惊厥发作三要素。目前被大多数学者广泛认可且沿用至今的是1980年美国NIH的定义“与发热相关的热性惊厥发作,多发生于3个月~5岁之间的儿童,须排除颅内感染和已知其他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曾发生过无热惊厥者其伴有发热的惊厥也应排除在热性惊厥之外;热性惊厥与癫痫不同,后者是以反复的无热性惊厥发作为特征”。
(二)热性惊厥一定发生于高热状态吗?
以往热性惊厥称之为“高热惊厥”,后来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文献研究表明,热性惊厥与发热相关,但与发热的程度并不成比例,也就是说不是体温越高越容易发生热性惊厥。所以现在国内公认的名称是“热性惊厥”而不是“高热惊厥”,与发热相关,而非必须高热。
大多数的热性惊厥发生于高热状态,但是从无论从NIH还是ILAE的定义都没有强调在高热的时候出现惊厥,而是代之以“与发热相关的惊厥发作”或“与发热性疾病相关的痫性发作”。也就是说惊厥未必出现在疾病的热峰,可能在体温的上升期或者下降期出现热性惊厥。早年国内小儿神经病学术会议和NIH都将发病体温定为385℃,因此早年也称热性惊厥为“高热惊厥”。
但随后,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惊厥的发生并不与温度的高低呈直接正相关,也没有证据表明有诱发惊厥发作的温度阈值,因此,2001年以后国内逐渐采用热性惊厥的定义,不再继续使用高热惊厥。
(三)热性惊厥的患儿是否可以联用或交替使用“退热药”?
就国内而言,《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询证指南(标准版)》明确指出“发作解热镇痛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证据等级:1B-C)”。有研究表明,1-4岁热性惊厥儿童(n=230)发热时用布洛芬与安慰剂预防惊厥复发,随访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惊厥复发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样问题,在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试验中得到相同的结论。
以前认为,一旦确诊FS即可考虑予抗惊厥治疗至末次发作和EEG正常后1年。虽然有众多研究表明,长期口服苯巴比妥、丙戊酸及扑痫酮可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但是从循证医学的风险和获益角度,2008年美国儿科学会已经不再推荐上述药物常规用于预防单纯型FS的复发。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依从性困难、而且缺乏足够的数据证明长期用药可以有效降低复发和转化为癫痫的风险。
然而,对于有些发作比较频繁的患儿或家长难于面临再次发作时可以考虑间歇用药。必须强调的是,除了在急性期紧急止痉和根据指南预防用药外,由于病因的复杂性和可能是某些癫痫综合征的首发表现,因此必须积极寻找病因,密切随访。抗惊厥药物对FS的预防尚且不推荐,NSAIDs药物更是不言而喻。
2、儿童安全用药
1用药时机——优先物理治疗
孩子生病要先把病因弄清楚,再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应对方式。比如发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品,如果孩子发烧没超过385℃,可以先不吃退烧药,用酒精擦身体或冰袋等物理降温方式。若孩子以往有高热惊厥史,不妨在38摄氏度时就给孩子吃退烧药。
2服药种类——尽量简单化
原因有二,一是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二是避免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药名带“复方”二字的要慎用,比如复方甘草片,虽然止咳效果好,但3岁以下儿童禁用。
3剂型剂量——最好儿童装
在造成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用药过量超过40%。儿童用药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买“儿童装”,比如针对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症,药店里基本都有儿童剂型;若买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年人药调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折算等方法指导用药。
4给药方式——首选口服药
儿童科学用药的顺序为口服、肌注、静脉输液。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要挂点滴。婴幼儿输液本就比成年人难,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高。
国外**中,经常能看到服用阿司匹林的场景。“美国人吃阿司匹林就跟吃补品一样”网友笑言,阿司匹林在西方绝对是神品,相当于中国的板蓝根和“多喝热水”。下面我带大家来看一下阿司匹林能治哪些病?阿司匹林抗癌又防癌。
阿司匹林能治哪些病
阿司匹林是很多圈友家中常备的药物,其不仅可以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还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而且还可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
01 银杏叶片+阿司匹林
银杏叶胶囊、银杏叶片等药物中,黄酮及银杏内酯类成分含量较高,和阿司匹林一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二者同服会增加出血风险!
02 布洛芬+阿司匹林
布洛芬会干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不可逆抑制作用,使阿司匹林对具有心血管风险保护作用受限。
03 抗糖尿病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与抗糖尿病药如胰岛素,磺脲类如格列本脲等合用可能会增加降糖作用,需注意防止低血糖。
04 乙醇+阿司匹林
服用阿司匹林期间饮酒会增加对胃和十二指肠损害并延长出血时间。
阿司匹林抗癌又防癌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减少癌症死亡,我们都听过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现在这一益处又扩展到了降低某些癌症的死亡率。在近期举行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来自着名医院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一项研究发现,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几种常见癌症(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止疼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之前的一些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肠癌的死亡率,但具体的机制还不清楚。有科学家认为,阿司匹林抗炎症的能力也许可以控制异常癌细胞的生长,从而降低癌症的死亡率。但在之前的研究中,关于具体的服用剂量和时间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Yin Cao博士及其同事对阿司匹林在癌症死亡率中的作用、服用剂量及时间做了进一步调查。他们合并了两项大型研究的数据,对超过13万人在32年间服用阿司匹林和癌症预后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比不服用的人死于癌症的风险降低了7%-11%(女性降低7%,男性降低11%)。其中,获益最大的是结肠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死亡率约30%;服用阿司匹林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分别降低了11%和23%。
阿司匹林不能任性吃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在预防血小板凝集的同时,有引起胃肠道反应、损害肝肾,和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仔细权衡利弊,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英国心脏病基金会的斯图尔特教授建议:“没有心脏病或心脏病症状的人不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因为内出血的危险太大;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人也不要忙于停用,任何关于是否服用或停服阿司匹林的决定都应该由医生来作。”
阿司匹林药品不良反应说明显示,它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因此,有专家提醒,患者服用时间过长,如超过5年,应定期监测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且哮喘患者、手术患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活动性溃疡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和凝血功能不佳者忌服阿司匹林。
一般来说,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疗程服用阿司匹林基本不会导致成瘾。但专家也指出,作为常规用药,要想不上瘾,不能长时间、大剂量服用。
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的问题
1、剂量和频率:目前医学界达成一致,“小剂量”阿司匹林指每天75-325毫克,而长期使用的最佳剂量为每天75-150毫克;一天服用一次就足够。
2、剂型的影响:非肠溶片在胃内溶解,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只适用于急性期首剂服用,或者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短期使用。肠溶剂型由于不在胃内酸性环境溶解,因此可以降低胃肠道副作用,经过缓释的阿司匹林比不缓释的阿司匹林偏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更轻,因此是长期服用的最佳选择。
3、重视病史,定期监测:目前一致认为,过去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者,尤其是过去服用非载体抗炎药或阿司匹林时曾发生过类似病史者,应慎用和禁用。在用药前最好先查血,长期服用者须定期复查血小板,有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密切观察避免消化道出血。
4、慎重合并用药:阿司匹林与其它药同用时会增加额外的风险:①阿司匹林与维生素B1同服,会增加胃肠道反应;②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或出血;③阿司匹林与口服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④与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合用引起低血糖反应;⑤与丙戊酸、呋塞米、青霉素、甲氨蝶呤等弱碱性药物合用时,会增加各自的游离血药浓度。
[u]用于临时替代时[/u](例如等待手术时):本品静脉注射剂溶于09%生理盐水,按照之前接受的治疗剂量(通常平均剂量20-30mg/kg/日),末次口服给药4至6小时后静脉给药。•或持续静脉滴注24小时。•或每日分四次静脉滴注,每次时间需约一小时。[u]需要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给持时:[/u]以15mg/kg剂量缓慢静脉推注,持续至少5分钟;然后以1mg/kg/hr的速度静滴,使血浆丙戊酸浓度达到75mg/l,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静滴速度。一旦停止静滴,需要立刻口服给药,以补充有效成分。口服剂量可能用以前的剂量或调整后的剂量。或遵医嘱。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和丙戍酸镁缓释片哪种药更安全?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和丙戊酸镁缓释片都是用来治疗精神性疾病的药物,但是两种药物治疗的疾病是有所不同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为主要成分,可以通过增进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能的作用,提高大脑的兴奋度,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而丙戊酸镁缓释片是以丙戊酸镁为主要成分研制而成的化学制剂,主要是用于治疗各型癫痫。也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两种药物在治疗的病症上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的,因此在临床上一般是不可以同时服用的。意见建议:、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是一种处方药,购买时必须携带医生的处方药处方药专柜购买。2、患者要避免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猪肉或油炸食物,例如汉堡、薯条,会导致行动缓慢、思考迟钝及疲劳。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临床上关键用于医治抑郁症,同时能够提升睡觉医治,也合适焦虑症、精力虚弱病患服食,归属于精力专科的处方药品。
小儿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预防儿童癫痫的措施:
1、要增加维生素b、c的摄入,维生素c缺乏,易使脑细胞的结构松弛或紧张。b族维生素能帮助蛋白质代谢,促进脑细胞兴奋、抑制机构更好的发挥作用。
2、要补充合钙质的食物,儿童多次发生煽痈,常可引起低血钙的发生。因此平常饮食中应适当增加含钙的食物。钙可以抑制脑神经的异常兴奋,使之保持止常状态,有利于疾病治疗。含钙丰富的食物主要有芝麻酱、骨头汤、虾皮、排骨、酥鱼豆及豆制品等。
3、要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应该让儿童多吃些鸡蛋、瘦肉、牛奶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儿童记忆力与思维能力的增长与发挥。对癫痫的治疗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要低盐少水,刺激间脑可引起癫痫发作,而间脑是体内水分的调节中枢。若大量饮水,则会加重脑的负担,导致癫痫发作。而吃过咸的食物,摄入大量的钠,可导致神经元过度放电是癫痫发作。
5、要增加维生素e的摄入,维生系e有抑制脑组织的氧化作用,即抗氧化作用。而且可以清除人体内有毒性的自由基,同时它还是一种膜稳定剂。可以防止脑细胞的渗透性增高,起到预防抽搐发作的作用。因些多给儿童吃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胡萝卜、芝麻油、花生油、鸡蛋、豆芽海藻、贝类、等。
6、要少吃油腻及辛辣燥热之物,以免生痰热。要忌酒及含酒精的饮料,少吃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