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
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wwwFwsircom)3、符号:单书名号〈 〉。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绕口令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学语文,有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
意义不变能复位。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介宾短语多状补,
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它。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成分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基本如此,只是70%的比例有待商榷。民国时期,大批的近代科学词汇,甚至日常用语都是先由日本将英语翻译为日语或日语汉字,中国再予以引进。甚至很多文献也是先被翻译为日语,中国再翻译日语文献为汉语。比如《***宣言》的最早版本就是从日语版本中翻译过来的。
造成这种现象除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日本是离中国最近的列强,而其汉语和日语的差异相较于汉语和英语要小得多,再加上中国有大批的留日学生,他们的影响力也非常大。
印象中这在现象语言网络图中称之为语言节点或者语言枢纽。
英语是世界性语言,几乎所有重要的科技文献都是通过英语来交流的,日语曾经是东亚的语言节点,即东亚各种语言中的现代词汇不是来源于英语,而是通过日语的转译;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也都是区域语言节点;而汉语则是中国的语言节点,即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现代科技词汇都是直接从汉语中转化来的,而非直接来自英语或者其他语言。
英语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枢纽,中文、印地文和阿拉伯文虽然使用人口众多,但它们都孤立在语言网络的核心之外。
这种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历史上汉语就是整个东亚的中心语言。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中国曾经有过学习俄语的热潮,那是俄语就充当了部分语言节点的作用。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汉语基本上已经不需要日语、俄语这样的语言节点了,现在的科技词汇基本上全部直接来源于英文,各种文献基本也是直接翻译自英语。当然,汉语想成为区域性语言枢纽还需要很长的路走。——当然也可能随着人类的进步,各种区域性语言节点基本都逐渐消失,只剩下英语成为世界性通用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汉硕考研必考内容, 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欢迎阅读。
1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 我们║五个人一组。
(2) 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2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基本精神:
1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严格按照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
2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3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或句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优越性:
1 注意到了句子构造的层次性;
如: 他 刚 来 我们 便宜 他 了
│ │__│ │ │___│
│___│ │_____│
他 刚 来 我们 便宜 他 了
__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 ___ ____ _____
2 有效地分化了歧义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
如:照片 放 大了 一点儿。
_1_ ________2_________ 1-2 主谓关系
__3___ () ___4___ 3-4 述宾关系
_5_ _6_ 5-6 述补关系
照片 放 大了 一点儿。
_1_ ________2__________ 1-2 主谓关系
_3_ ______4_______ 3-4 述补关系
__5__ ___6___ 5-6 述补关系
3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如: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a) _______1 ______ __2__ (b) ___1___ ______2______
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亲”,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亲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义一样。
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划分方法呢
如果要表达: 老师的 孩子的 同学
姐姐的 岳父的 侄子
我们就只能: _______1_______ __2__
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类似“N的+N的+N”,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内部有极强的规律性,按照(a)来划分是合理的。
而“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出现(a)(b)均可的现象则是一种巧合,这就类似于:
17+3 = 7+3 = 10 (正确的运算)
17+3 = 110 = 10 (不正确的运算)
7+31 = 7+3 = 10 (正确的运算)
7+31 = 101 = 10 (不正确的运算)
注意问题:(可以叫切分的原则)
1 切分句子不能根据语感和语音停顿;
2 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果不是单词,则必须能在别类句法结构中在现;
如:很 有办法
_1_ __2___
3 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语言中必须有普遍性;
如:张三 喝 啤酒
__1__ ____2____
4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彼此组合起来,在意义上必须跟原先结构所表现的意思一致。
局限
1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
如:我 在 房顶上 发现了 他。
_1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 _____4_______
_4__ __5___ __6__() __7__
由此并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顶上,还是“他”在房顶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顶上。
2 层次分析对有些现象只能做出描述,并不能做出解释:
如:木头桌子 质量 ——→ 桌子质量
羊皮 领子大衣 —/ → 领子大衣
3变换分析法
产生: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原则:
1 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2 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3 在变换矩阵中,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
须一致;
4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5 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作用:
1变换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 咬死了 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 狗
(a) ___1___ ___2____ (b) _____1______ _2_
(a):动词 + 补语(了)+ 名词1 + 的 + 补语(了)
—→ 把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动词 + 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是 + 指量名2 +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2 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① 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
② 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
③ 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
④ 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局限:
可以分化歧义句,但是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如:楼上演着戏。 楼上坐着人。
这两句话同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词类的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但却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4语义特征分析法
产生:
由于变换分析的局限,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却会产生歧义,我们才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解决问题。
如上述:楼上演着戏。(a) 楼上坐着人。(b)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句都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可是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相同:
(a)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活动,表动态
(b)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存在,表静态
所以(b)类动词都有“使附着”的`意味,这样就可以搞清楚歧义的产生了。
关于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次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分析和描写词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目的: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进行再分类;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
这里有两层含义:
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
2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
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5语义指向分析
关于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按其狭义的理解,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关系,即只是指举重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
如: 他热热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a)
他高高兴兴地炸了一盘花生米。(b)
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c)
(a)(b)(c)三句的格式完全相同,表面上看,他们彼此的差异只是具体作状语的词不同;可在语义上,各句的状语在语义上所直接联系的成分是不同的——(a)中“热热地”指向谓语动词“炸”,(b)中“高高兴兴地”指向施事主语“他”,(c)中“脆脆地”指向宾语成分“花生米”。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需要考虑的问题
1 前指还是后指
所谓“前指还是后指”是说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成分。
如:我 和 他 先后 去广州 参加一个会。
↑______↑___∣ [指前]
我 先后 去过广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后]
我 和 他 先后 去过广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前/指后]
2指向句内成分还是句外成分
如:我很好。——谓语“好”指向句内成分“我”
他被客气地邀请进了会议室。——状语“客气地”在语义上指向句外成分
3 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
如:我才做。 (a)
我才做第二道题。(b)
我才做三道题。 (c)
我才做完。 (d)
以上四个句子,副词“才”都做状语,且都为后指,但各自的语义指向却不同——(a)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b)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的受事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c)中副词“才”指向数量成分“三道”;(d)中副词“才”指向表示行为动作结果的谓词“完”。
4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其他
如果某个成分是属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就得考虑那个成分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如:砍光了。(a)
砍累了。(b)
砍钝了。(c)
这三个述补结构其补语都是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可是各自的语义指向却是不同的——(a)的补语“光”指向“砍”的受事;(b)的补语“光”指向“砍”的补语施事;(c)的补语“光”指向“砍”工具。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语义指向分析结实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如:他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他有一个女儿,他很骄傲。
—→∣
└他有一个女儿,他女儿很骄傲。
2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如: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3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
我来回答你吧。
所谓单句,是指只有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但是,其中复杂单句会出现主谓短语作主语的时候,可要注意了,呵呵。
单句的成分,简单的来说,分两大部分——主谓,三大成分——主谓宾。修饰主谓宾的,就是定状补语了。
~~~~~~~~~~~~~~~~~~~~~~~~~~~~
下面将修饰成分的位置分别来说:
定语:负责修饰主语和宾语,所以他只出现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状语:负责修饰和限制谓语,所以它一般出现在谓语前面。注意了!有一种情况叫句首状语,会以分句的形式出现在主语前面。但是,这个句首状语是可以还原到谓语前面的,并且不会改变句子原意。
例1、在特殊情况下,状语出现在主语前面。
以上句子中“在特殊情况下”就是句首状语,现在我将它还原到谓语“出现”前面,于是就成了:
例2、状语“在特殊情况下”出现在主语前面。
位置变化没有改变句子原意,其成分也还是状语,对吧。
下面接着说补语。
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的,出现谓语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
还是以例1来说明:
在特殊情况下,状语出现在主语前面。
“在主语前面”就是补语。
全句分析:
例1:在特殊情况下,状语出现在主语前面。
主语:“状语”
谓语:“出现”
状语:“在特殊情况下”
补语:“在主语前面”
宾语:此句无宾语。
~~~~~~~~~~~~~~~~~~~~~~~~~~~~~~~~~
注意!!
补语是不能如状语那样换到谓语中心词前位置的,补语跑到谓语前面就不再是补语了。
请看将例1换位后:
例3:在特殊情况下,状语“在主语前面”出现。
在不考虑该句逻辑问题的前提下,补语“在主语前面”挪到谓语(动词)“出现”前面后,在这里就变成了状语了,呵呵~~
~~~~~~~~~~~~~~~~~~~~~~~~~~~~~~~~~~~~
这样说,但愿你能明白了,呵呵~~~
现代汉语的句法成分有八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语、中心语。它们八个互相结合(按照语法规则组合)可以得到五种句法成分关系,主谓、动宾、定中、状中、中补。句法是研究句子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句法研究的对象是句子。语法的一部分,它根据被研究语言的固定用法论述表语、修饰语和其他词的关系。句子的结构方式;表示其在句子中相互关系的词形式的排列。
1、纯音译
如加拿大(Canada)、阿司匹林(aspirin)、坦克(tank)、咖啡(coffee)、杰克(Jack)等。由于现代汉语双音节占绝对优势,所以这种译介方式一般不适用于多音节词语。如罗曼蒂克(romantic)就被浪漫替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被民主替代。
纯音译指的是用汉语的语音直接记录英语词语的语音形式。对外语原词的直接模仿是汉语吸收外来词最简捷的方式,其特点是词中的每个音节或汉字都没有独立意义,只是记音符号,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纯音译外来词大多是专有名词、人名、国名、术语等词语。
2、半音译半意译
顾名思义,就是说这种外来词一半用音译,一半用意译。这种方式主要用来对复合词的汉化。可以根据音译与意译位置的先后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前音译后意译,如迷你裙(miniskirt)、华尔街(wallstreet)、社会主义(socialism)等。
另一类是前意译后音译,如新奥尔良(New-Oleans)水上芭蕾(water-ballet)。意译部分通常在这两类词中处于中心语素,即语义重心在意译部分上。
3、音译加类别
指的是单音节或多音节部分后附加汉语当中表示类别的语素。如啤酒(beer)、吉普车(jeep)等。这类词中往往表示类别的语素被当做中心语素,音译部分则为修饰性语素。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注释法,就是添加有意义的偏旁,以表示外来词的类别,从而达到望形生义的效果。如柠檬(lemon)添加了木字旁以表示这种事物是一种植物,铀(Urannium)加了金字旁以表示这是一种金属。
4、音意兼顾
在对外来词的汉化中,最能体现汉语魅力的方式就是音意兼顾。这种译介方式是在语音贴近的前提下,同时挑选意义也相似的语素以产生一个新词。
如舒肤佳(safeguard)、基因(gene)、媒体(midia)、逻辑(logic)等。这类词巧妙地将语音与意义融为一体,发挥出汉语表意的优势。这样产生的外来词更受欢迎。
5、意译词
也被称为仿译或者借译。这种方式不考虑语音形式,只考虑外来词的意义,用相对应的汉语直接表达出来。如黑板(blackboard)、代沟(generation-gap)、星球大战(star-war)、蜜月(honeymoon)。这类外来词几乎看不出外来成分,俨然就是汉语中本来就有的词语。
6、借形
字母词指的是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汉语中的字母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字母形式,如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DNA(脱氧核糖核酸)、CPU(中央处理装置)等。
二类是字母与汉字结合成词的形式,如 IT 产业(信息技术产业)、IP 电话(网络电话)、C 语言(一种高级编程语言)等;第三类是字母与数字混合形式,如 3D(三维)、MP3(以芯片贮存数字信息并可以声音形式播放的电子设备)、WINDOWS8(微软公司开发电脑操作系统)等。
参考资料:
语法特点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一种孤立语,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很多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等曲折变化。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有些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不能作为一个词单独用,但是有时候在借用古汉语的词句时,也偶尔作为词来使用。
词汇性质
实词,词汇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在汉语中实词分为六大类,分别是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4、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
6、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分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虚词,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汉语虚词也分为六大类,分别为
1、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3、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4、助词: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
5、感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短语结构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名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状语。
动宾短语:由动词与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合而成,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
动补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后面其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常用“得”字表示,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主谓短语: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合而成,表示被陈述物件的是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
句子成分
主语:句子中的陈述物件,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说明或怎么样。
宾语: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补语的标志是“得”字。
定语: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定语的标志是“的”字。
状语: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状语的标志是“地”字。
口书差别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五四运动时期开展的文学革命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主张。这场运动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短短几年之间,白话文学就站稳了脚跟。不过这种白话文学作品的语言并不是真正的口语,而是拿北方官话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话小说相当大的影响,还带着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兴词汇和欧化句法的混合的文体。鲁迅的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文体的典型的代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