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
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7、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8、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简要介绍: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
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
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2、儒学领导力
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当代发展儒学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的管理,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领导力智慧是当代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了当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3、文化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是有其美与恶的,儒家文化也不例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礼,注重伦理关系,强调积极入世的事功思想。
首先,伦理纲常形成了古代封建制度的统治机构和力量,生活在儒家文化下的人们,必定要极其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出错,这样严苛的要求,有时候极大的禁锢了人性的正常欲望,物极必反,其后果不言而喻,就是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但是也不是说讲求伦理纲常就是不对的,因为人之为人就是要有制约。
其次,积极入世的事功思想可以促使人才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的进步。
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义。
儒家的民主思想,仍然是我们进行民主建设的方针。孟子在《尽心篇》里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的民生思想,也值得我们的当政者参照。孟子在《梁惠王篇》里指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儒家的民权平等思想,也是我们处理现代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的良方。孔子主张社会有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要有的样子和操守,臣臣的规矩和职责,都得按规矩来。孟子主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路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儒家的法治思想也依然有它们很强的现实意义。孟子在《离娄篇》里讲:“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儒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什么
汉兴至今,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性并有一定的发展趋势,景武之时的董仲舒就是西汉儒学的代表者。元光年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能防范措施。她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执政,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千家殊方,指意不一样,是之上亡以持一统”,因而他建议,“诸没有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求美者,皆绝其道,勿使并举。”董仲舒从本质上表明崇敬儒学的思想执政标准,遭受汉武帝器重。接着武帝采用一系列对策,进而确立儒学的执政思想影响力。
建邦五年(前136年),武帝设定儒学五经博士,与此同时免去别的诸子博士,把儒学之外的千家之学抵触出官学,世称“抑黜千家,嘉奖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提议,在长安开办太学,用儒家经卷文化教育青年人子女,此后儒学变成官办院校的核心具体内容。
武帝更新改造选官制度,要求博士徒弟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拨出任关键职位,还打破陈规启用步衣士大夫公孙弘为宰相。那样伴随着儒学地位的升高,封建社会政冶与儒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西汉皇帝谕旨和廷议中有称引儒家基础理论,司法部门环节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照儒家思想,举办封禅、纠正朔、修郊祀、定细数等重大礼乐制度主题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时间传统式。
必须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唯吾独尊后其他思想流派并没有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就普遍吸取法家学派、阴阳家等每家理论,统一的思想含有一定的综合趋向,因此赢得了取得成功。儒家兴学,把文化教育、测试与选官结合在一起,是武帝的造就,在总体上促成了高度重视专业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
儒家思想慢慢渗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导致了中国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上方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然是一种封建社会专制制度文化政策。汉武帝应用君权干涉思想学术研究,抑止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自我发展,束缚了思想界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性,有明显的消沉功效。
古人中秋节喝什么酒桂花酒是一种历史时间十分悠久的酒水,在每年八月桂花树盛开的季节中,挑选含苞待放的花朵,醅造成酒,入坛密封性三年,便出珍酿。这类酒口感分外醇正,色呈琥铂,口感醇香、深厚,外沿带桂花飘香,甜甜的,颇有特色。一般酒回应,桂花酒较为浓稠,流传超白饮此酒,成诗百话。故历年来文人墨客到长安,专饮桂花树稠酒。
要想制做桂花酒,应该用新鲜桂花树,能将塑料薄膜放到小区的桂花树下,随后风吹过之后,会有草飘落下来,能够收集起来。自然要是没有新鲜桂花树,用易保存的干桂花,还可以泡出色泽金黄、芳芬、桂花树芳香显著的佳酿。需要注意的是,泡酒的容器要非常干净,真空保存,放到荫凉自然通风渐渐地泡浸。
儒家思想,开创都为孔夫子,之后有孟子,董仲舒等。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精华在于以礼待人,糟粕在于忠君思想。以礼待人,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就是要平等地看待他人,相互尊重,以礼待人。然而以礼待人,必须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可是春秋时期,根本没有人人平等的可能,想都是不能想的。所以,忠君,就否定了以礼待人基础,所以应该说,儒家思想,从孔夫子的时候就是互相矛盾的,这是受当时的具体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制约,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为巩固王权的需要,在各代封建帝王的主导下,以礼待人,在不断地被压缩,而忠的思想就不断地膨胀。所以,几千年的封建王朝,都说崇尚儒家思想,其实,一直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权,一直在发扬儒家思想的糟粕,而不断地弃之精华。而且这种吸之糟粕,弃之精华的行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都还在继续。所以,要说儒家思想的影响,基本是糟粕的影响,能有什么利吗?要具体说一说影响的表现,中国人奴化意识就是儒家思想影响形成的,以致中国人,从小就没学会说不,从小就不知道以理服人。从来都是唯教师,唯上,唯书!可以这么说,如果有一天,中国官方承认,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负面的占主要,那说明,中国真的要进步了!
关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华
2006-12-22 张弘 新京报 点击: 1170
唐君毅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
12月上旬,以“唐君毅思想与当代世界”为题的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为了了解唐君毅这位相对陌生的海外新儒家,本报记者采访了唐君毅的弟子霍韬晦,同时,霍韬晦也就本年度国内的一些国学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新京报:与牟宗三等新儒家在内地的影响和知名度相比,了解唐君毅的人很有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霍韬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著作出版太迟。唐先生逝世已经快30年了,直到去年,他的著作才在内地公开出版。
新京报:与其他同时代的新儒家如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相比,唐君毅最独特的贡献在哪里?
霍韬晦:新儒家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要守护中国文化,不要让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唐先生和其他新儒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让中国人恢复对中国文化的信心,能接上我们的传统。
唐先生和牟宗三先生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与徐复观先生都出自熊十力先生门下。但这只是很外表的看法。实际上每个人的修养、贡献、开拓、用力的方向都不相同。唐先生和牟先生都是做心性之学,是对我们内在的道德心灵的自觉。
徐复观先生注重政治、社会等客观方面。唐先生和牟先生关注的问题相同,他们都注意到怎么对西方文化进行回应,但是两个人的解答很不一样。大体来说,牟先生的思辨性很强,对概念的使用很严格,受康德影响很大,他完全是一种西方式的哲学思维,所以他晚年说,自己一生在为理性而奋斗。唐先生比较强调生命里面的一种悲悯之情,表现出来是一种性情的体会,从性情里面看到文化的开出,哲学思想的建立。他把所有的哲学思想看做我们生存生命的一种悲情,从生命的内心对文化的关怀、思考、反省,开出很多不同形态的哲学,不同形态的文化。
他比较注重各种不同哲学的来源,它是怎么出现的,认为理性只是一种工具。
新京报:有学者说,唐先生的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说,如果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心通九境”指的是什么?
霍韬晦:“心通九境”只是一个概括。唐先生是从源头上看一切文化,一切哲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所以不是把这些不同的哲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系,不同人的贡献从内容上先摆出来,他先看一切文化是怎么开出这个层次的,所以他先从我们心灵里面的活动开始。心灵里面第一个层次是往外活动,看客观世界。
看到客观世界以后,再看我们自己心灵的活动,即主观世界。在客观里面有三个层次:观个体,观类别,观因果。主观世界里面也有三个层次:观心身关系与时空,观意义,观德行。在超主观与客观对立的绝对境界,又分三个层次:观神界(基督教),观一真法界(佛教),观性命界(儒教)。这就是“心通九境”。
新京报:你刚才说很多新儒家创造自己的思想体系,就是为了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
那么,你认为唐先生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霍韬晦:这个问题是“五四”时代的问题,从提出到现在差不多100年了。我不讲唐先生,我个人认为,我们早就应该超过这个层次。
新京报:唐君毅思想能为今天的普通读者带来什么?
霍韬晦:现代社会重视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人没有对自我的约束。西方的思维是用外在的手段如法律、制度来管理,这种外向的思维是无穷无尽的,到最后,人被折磨得很辛苦。我们要超越这个层次,唐先生认为,人对自我的约束才是最关键的。
■人物名片
唐君毅与牟宗三等一起并称为海外第二代新儒家的代表,著有30卷本的《唐君毅全集》。1909年1月17日生于四川省宜宾。
1974年,唐君毅与牟宗三、徐复观、吴俊升等人恢复和创办私立的新亚研究所和新亚中学,任新亚研究所所长。1975年秋,唐君毅应台湾大学之请,出任哲学系客座教授。1978年2月2日,唐先生病逝于香港九龙。
霍韬晦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20多年,教授哲学、佛学。1940年出生,上世纪60年代成为唐君毅弟子。曾赴日本留学学习梵语和佛学。唐君毅去世后,主编了30卷的《唐君毅全集》。
■霍韬晦点评国学现象
关于国学热
国学热是一种好现象,毕竟“国学”这个词已经很多年没有用了,于100年前有所不同,开始使用的时候,对于它的范围概括可能有点乱。过去用这个词的时候是对经史子集等无所不包,现在应该有所区别——因为当下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当代的学术语言受西方影响很大,我们无法回避很多西方的概念,如果国学是代表中国固有的学问或中国传统,那么就需要改一改,这个是专家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国学不是儒学,儒学在国学里面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于十大国学大师评选
胡适和鲁迅居然入选了十大国学大师?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他们不都是反对国学的吗?梁启超开过一个国学的书目,有人问鲁迅,鲁迅就说,线装书一本都不要读。他是砍断国学的人。
关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华
儒家思想不能用糟粕和精华一分为二,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把它一刀切断,这些要,那些不要。像“三纲五常”最早的时候是说,我们对于长辈、父母应该有一颗感激的心,比如“父为子纲”是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的状况,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该懂得感激和回报。这样,双方的心灵就会有一种互动,感受到对方的心意,这时,“情”才会出来,这就是性情的学问。
后来,纲常形成了一种体制,臣子和子女没有办法制约它,这就出问题了。
关于儿童读经
对于儿童读经,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先让小孩子把经背熟了,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受益,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大人不应该替孩子做出选择,应该让孩子长大以后自己做决定。这两种态度,我都不赞成。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必须配合小孩的性情开发来读经,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关于《论语》
内地有人在电视上讲《论语》很好,我在凤凰卫视上也讲了《论语》。但是我反对把《论语》用工具理性的态度来利用,我在凤凰卫视讲《论语》是从性情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没有性情学的配合,很容易把《论语》读歪。
其它
参考资料:
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http://newssinacomcn/c/2006-06-19/07089238492sshtml
儒家思想的精华与人文素质教育: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mtgdjy200103022
儒家思想之糟粕:
http://blogsinacomcn/u/3d937e4c0100043b
古代学术是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思想是最光亮的,其中关于儒家圣人的思想精华值得好好学习。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儒家圣人的思想精华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孔子 名言 思想
孔子是万世师表,留下的名言思想是很灿烂的。
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 文章 。
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5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6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翻译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7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翻译孔子说:“广泛地学习 文化 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8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9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10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翻译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雄辩家孟子思想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2)仁者无敌。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朱熹理学思想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 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2礼即理也。
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4活到老,学到老
5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6朋友,以义合者。
7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8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2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3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4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15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6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17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0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 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21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2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 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王阳明心学精华
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