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知道 深圳在那些地区有武馆 例如 咏春 洪拳 散打 蔡李佛 之类的武术学 !
深圳市 罗湖区 东门中路 有咏春拳馆 叫 仁义咏春拳馆
位置:老街地铁站或者晒布地铁站都可以到达。东门中路2013号,九龙城购物广场七楼 (仁义咏春拳馆)深圳罗湖分馆 - 第54家分馆。
目前 在中国、德国和澳洲已经有50多家分馆。。
『贰』 济南市区哪里有教学比较专业的散打武馆
我朋友在济南武术馆练习散打,听他讲挺好的。你网络一下就能找到
『叁』 想知道在深圳市里的武馆,那个武馆能在两三个月能学到真正实用的武功(泰拳,截拳道,散打,)而且学费
深圳市德修武馆``里面有很多东西学。包括我自己也是里面的学生,价钱不算太贵,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具体地址网上都有``
『肆』 各位练武的大哥,我现在每天都在武馆里练散打。每天认真专业训练七个小时。训练散打二年了能达到
一般,训练半复年,直摆勾,鞭腿,组合制拳练好了,有了适当的对抗训练。对付普通的两三个人那是没问题的。至于说参加市级的散打比赛,因为并不太清楚你所在城市的散打水平,也不好做评价。不过,你可以到网上看同级别的散打比赛视频,以此做参考,进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技术,不断提升自己。希望能帮到你。
『伍』 寻深圳散打武馆《龙华的更好》
散打来讲(因为我只练过散打)每天的课程是这样:先跑步(2000米左右,因为我们以前是250米跑道,10圈)大约,然后是技能训练,也就是练拳脚功夫,这是主要的内容,接着便是力量训练,基本每天俯卧撑,仰卧起坐和蛙跳各200个,当然,拉韧带是少不了的!!!(我以前的训练是这样的)
大约练1个月吧,可以KO一个以前的自己啦,当然,前提是你每天都找人单挑,而且抱着你死我亡的心态去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忧患意识,从而将自己的格斗能力逼至极限,使得自己格斗技能不断提高)。
去哪学就不好说了,我以前是在我这边的体育委员会学的,你也可以去联系一下你那当地的体育委员会,他们会安排的,那里有专业老师授教,不用担心上当受骗。
『陆』 在深圳哪里可以学散打
深圳市南山文化武术学校
[1 大 优 点 ]
学校座落于南山区赤湾山,毗邻蛇口港客运站,与
香港元朗仅一水之隔,遥遥相对依山傍海,空气清
新,是学文习武,教书育人的绝佳圣地
[ 3 大 特 色 ]
1、全日制寄宿:学生每年在校学时为11月(包括暑假2
个月习武和补习文化课);全封闭管理,每寒假学校有
专车护送学生回家
2、文化特色课:除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外,从小学
起增设电脑、英语课、法制课、武术课
3、实行小班制:小学班制:小学部每班25名至30名,各
班教室均配有电视监控教学
[ 4 点 承 诺 ]
1、安全保卫:校园四周围墙全封闭,保安人员实行24小时巡罗逻,并结合电视监控管理
2、护理责任:学生衣、食、住、行同生活老师24小时监护管理,并定期配合医生对学生进行体检与防疫
3、生活安排:学生每天主食三餐、一点心、一水果
4、签订协议:学生注册时和学校签订人身安全、成绩保障《协议书》
学校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赤湾少帝路5号
深圳市德修武术馆
是深圳是唯一一家经体委批准工商注册的正规武术馆。武术馆以“弘扬中华武术精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强壮广大国民体魄,培养世纪武术英才”为宗旨,以“修身养德、文物兼备”为理念,传播新时代武德、武风、为各行各业培训出一批又一批的文武精英,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武术馆位于深圳市八卦二路,交通便利,馆场宽阔,拥有一流的设备、完整的训练方法及管理理念。不仅设有散打、搏击、拳击、摔跤等科目,还增加富有特色的女子防身术、健身培训、强身气功等,深得武术爱好者的喜好以及业内人士的好评。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八卦二路536幢东座2楼整层
『柒』 深圳哪里有专业散打 深圳哪里有成人武术 深圳武术馆
成人练武一般来讲是无害的,你要能把握住尺度,每天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就行,不到过量运动,其实任何运动都是双刃剑,过量无益。相对来说,中国武术比其他格斗术的健身作用都要大,对身体的伤害也最小。 散打的作用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2013年暑假武术预约报名中 深圳市德修武术馆为您一一解答。 德修武馆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理念,1985年创办至今,从严谨的办学制度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身体素质,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武馆以注重武德,爱护孩子的“爱心”,成竹在胸的“信心”,狠抓教学质量的“决心”,让每一个学武的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武学熏陶并培养坚忍不屈的意志,及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特设暑假全托班,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24小时有专业教练监督。 即日起,接受6岁以上暑假全托班,现预约报名,6-12岁少儿须家长带小孩到馆面谈且先交预定金,以方便安排食宿。更多资料请网络搜索“德修武馆”或“德修宝安馆”。 全日制学员,在馆食住以及暑假全托班的学员需要提前报名,方便安排。武馆按区域开设多家分馆,学员可到就近的场馆练习。 车站:“深圳宝安汽车站“。站台:“宝安海雅百货”或“宝安艺术城”或“宝安妇幼保健院”。地铁:“灵芝”。
『捌』 深圳福田或坂田 梅林关附近 有没有 武术、散打 功夫 搏击 培训的专业的武馆
强身搏击拳馆,专业太极、形意培训,散打、自由搏击培训。正规专业,场地器材都不错,教练也很负责任,教的很细
对了,可以搜索强身搏击俱乐部,位置在四季花城附近,阳光湾畔超市斜对面
『玖』 深圳哪里可以学习散打的:听说南山有个坦克武馆怎么样
坦克武馆是由社会体育培训中心,富德国际博击联盟的大力支持而成立。学习项目多,重教学,师质力量雄厚,定期聘请香港世界拳王前来做技术指导,固定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举行泰拳,跆拳道比赛。
他们的总教练自幼习武,曾经走出国门精学泰拳,回国后为深圳市创办了第一家泰拳馆,至力于武术的弘扬和传授,深得武术界人士和体育总局领导的好评。好像口碑一直不错。
中国十大武术排名
1、太极拳
太极拳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2、咏春拳
咏春拳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6月8日,福建警察学院开始正式系统化学习咏春拳。咏春拳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由于各大影视作品的描述,才使所有人知道了这一拳术,众人更熟知宗师叶问和李小龙。
3、八极拳
八极拳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可见其盛名之高。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4、形意拳
形意拳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成立国际形意拳形意拳道联盟发展中心,在俄罗斯、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广泛活跃。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清朝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5、八卦掌
八卦掌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由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创于清末。八卦掌在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6、迷踪拳
迷踪拳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迷踪拳又称燕青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代表,拳术精华之一。据史料记载,迷踪拳出自少林,自达摩创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后因水浒传中的燕青而更为此名。迷踪拳以其动作变化丰富而体态灵动,受到广大爱好者的喜爱,一代大侠霍元甲也精于此拳。
7、南拳
南拳又称南方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拳种的总称。作为南少林等拳种与中国南方各地拳种相结合的产物,技术套路繁多,遍布各省。其打法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南拳自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谓无人不知。
8、少林拳
少林拳是中国经典传统拳种之一,得名于少林寺,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拳种。少林拳作为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古老流派之一,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在日本尤是,并且还有人成立了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
9、截拳道
截拳道是由武术宗师李小龙生前1964年创立的一类现代武术体系,它融合了世界各国拳术特点,主要以咏春拳、拳击、击剑作为体系,以中国道家思想为核心。截拳道与多数武术不同,它是一种融合了世界各种类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截拳道精神是李小龙宗师在实战和禅的学习中得出来的,是对自身的高度总结。
10、长拳
长拳是传统北派武术中一部分拳术,查拳、华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现在的长拳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拳种,它是在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种的基础上,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而成。现代新编国标武术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
1以前武术能当饭碗。过去三百六十行里,有一个武行,武术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技能。最简单的开武馆可以收费。在清朝时期,由于晋商票号的崛起,保镖护院盛行,这也是谋生的行业。在贫穷一点的情况,因为成就一个徒弟,太难了。需要因人施教,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让徒弟明白拳理,要付出的心血有可能比培养儿子都费劲。更何况一般都需要徒弟吃住都在师父家,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揣摩学习。所以过去徒弟学习武术,师父教会了徒弟谋生的技能,徒弟则需要承担赡养师父的义务,师徒如父子。狭隘一点说,师父总会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有传子不传外之说。因此会带来一些传承的弊端,损失了武术精华。
2武术有特殊作用。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可以有超强的格斗能力。如果徒弟学成武术以后为非作歹,欺凌乡里,作为师父是有责任的。极端的一些人,肯能会欺师灭祖,不敬师父。所以道德水平不高的,品行不好的人师父们都不会传授。经过重重人品考察的才会教授。但经过考察的这些人,每个人悟性高低不同,有能学成的,有学不成的。再往下传,可能就出现了偏差。物质文明可以继承,可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而精神文明则不然,没办法继承。比如说,父亲有一套房子,父亲去世后可以直接给儿子;但是父亲博古通今,去世后儿子是无法直接继承父亲掌握的这些文化的。还得重头开始,自己学自己悟。最多是有父亲的指导,可以学的快一点而已。所以传统武术这东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部分内容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传承起来自然非常困难了。
3社会条件有限。古代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不能以文字、影像来承载武术的精华道义。只能靠祖祖辈辈口传身教,然个人文化程度不一样,理解能力不一样,受益程度自然不一样。另外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一样,所以形成自己的东西以后各个不一,再传的过程中,逐渐舍本逐末,导致精华尽失。
4核心东西要保密。讲究留一手绝活儿,不都传,核心的东西总要保密,小范围内传授。所以过去一说倾囊相授,师父的品德就很高尚了,而且这也是对徒弟完全信任、认可的不二标准。古语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谁也不能保证能看徒弟的人品看的很准,而且将来万一徒弟变坏了呢,欺凌乡里,为非作歹,更有胜者认贼作父,欺师灭祖,背叛国家。师父要是没有留一手绝活儿,就连清理门户都做不到。从我们现在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武精华的失传,是非常遗憾的。我们非常讨厌这种顽固的做法,宁可失传不可轻传。因为在现代社会武术只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强身健体的方法。论实战保护自己安全的话,意义也不大了,相对于动辄几年十几年的修炼时间,恐怕没人愿意了,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武术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出门行走,防身保命这作用是无可代替的。所以由于徒弟不贤掌握不到师父的精华,或者因为徒弟品行败坏,师父不教本门武术的核心理论,导致精华失传,虽然可惜,但也无可奈何。
5玄化武术训练。为了增加武术修炼的兴趣,和保护核心理论,或者是为了多收学费(这在徐皓峰**《师父》里,描述的很清楚了,武行教真的教假的都有。)等等其他原因。故意复杂化武术修炼体系,玄化训练方法。保留了核心的有用的,增加了很多效果不好的训练方法。导致徒弟练来练去,收效甚微,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武术有了误解,假的东西越来越多,越传越广,核心的东西却逐渐失传。就说我们的太极拳,世界上练太极拳的多的是,但是绝大多数只是会个套路,动作而已,会内劲的有几个?
6表达能力差。师父不讲太多,也不准问。因为武术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畴。你想弄明白原理,就连师父都说不明白。但是他知道怎么能练出来,方法是有的。所以一般都要求让你练什么就练什么,明不明白都这么练。拳打千遍,其义自见。什么时候自己理解了什么时候达标。所以收徒弟要讲悟性,悟性不好的不一定收。作为修炼方法的套路和招式这时候就越来越重要了,古代师父们希望通过套路能训练出徒弟们的内劲和综合格斗能力。而恰恰是这些套路,偏偏误导了学员。后人不明所以,以为武术就是套路,把方法当做了目标。把承载内在的外形当做了终极目的,路错了,练不出来就很正常了。
7擂台搏斗到体育竞技的变化。因为散打的出现,很多人一提武术,为了与散打做区分,自动的把武术的概念缩小到了套路。认为学武术就是学了一些套路,一些花哨的动作。就连现在武术专业的学生这么认为的大有人在。尤其是武术比赛的推波助澜,比的就是动作的花俏和协调,让那么多专业的学生都认为武术只有套路,学武术就是学动作,动作的花俏和协调性代表武术水平。何其谬矣!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学体操呢,体操比武术的动作更花哨更有难度呢。当然这也不能都怪比赛,毕竟传统武术的内劲和实战是没有合适的比赛形式的,怎么比都不科学。除非无规则擂台实战,但毕竟擂台上可能伤害运动员,人命关天,无法倡导。缺失了严酷的社会竞争环境,将武术健身的作用和实战的作用人为剥离开来,传统武术精华的丧失,恐怕是注定的了。
“中国十大武术名师”是在1995年的“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评选出来的。这个活动历时两年多,在1995年年底正式揭晓,评选出了中华武林百杰和十大武术名师、十大武术教授、十大武术教练、十大武星。其中十大武术名师分别是区汉泉、孙剑云、李文彬、李天骥、张继修、陈正雷、赵子虬、郭瑞祥、梁以全、蔡鸿祥。
区汉泉: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今天传播蔡李佛拳卓有成就的人物。广东省云浮县人,从1936年在云浮县开办“健民国术社”起,他踏上了传授武术的道路。此后,在广州先后创办了“城西全义堂武术社”、 “西山武术社”。几十年来,他培养出众多武术人材。其中佼佼者有国家级裁判、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武术队教练陈昌绵,1979年全国武术观摩会一 等奖获得者彭正庭,广东省武协秘书长董德强。第六届全国南拳冠军丘建国,曾在早期受过区汉泉的指导。此外,在历届省市赛名次获得者中,区汉泉的学生还有: 何驹、梁华添、洪永兴、麦浩然、彭志辉、黄湛荣、蔡锦棠、梁锦炫、区伟昌、何三妹、洪少珍等。
孙剑云,1914年生,女,北京人,祖籍河北省望都县东任家瞳村,是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女。现任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首届“全国武林百杰当代武林十大名师之一”、中国武术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八段。孙剑云7岁始父亲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1959年全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的接见。为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在逆境,总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发展和传艺之中。1983年她一手成立了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与海内外孙氏太极拳传人广泛取得联系。多次到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传艺授徒。并担任四民武术研究社名誉副社长。1986年孙剑云虽已73岁高龄,又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内、国外相继建立了孙氏太极拳组织或研究会。美国加州中华武术学院长赞许孙剑云“灿如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李文彬,1918年生于辽宁海城,大学毕业,会计师。8岁开始练长拳,太极拳等。13岁师从形意大师尚云祥学练形意拳械,磨砺一生,尚德精武,精心育徒,桃李遍播海内外。通过言行及形意专著,文章的发表,确立并发展了‘尚派(氏)形意拳”,为形意拳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次担任全国武术赛会裁判长,仲裁工作。被聘为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国家级武术荣誉裁判,1996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曾被聘为中国书协会员,中 国美协黑龙江分会会员,齐齐哈尔人大三届代表,市政协三 届常委,于1997年逝世,终年80岁。
李天骥,武术家。直隶(今河北)安新人。1931年毕业于山东省国术馆。曾任山东省国术馆教员、陵县国术馆馆长。后与父一起在哈尔滨、沈阳等地创办武术社馆。建国后,历任哈尔滨市国术联谊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黑龙江省武术队教练、国家体委竞技指导科武术班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国家级武术裁判员。擅长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拳,并将太极拳整理简化,使之易于普及。曾赴日本传授太极拳及太极剑。主编有《简化太极拳》,著有《武当剑法》、《形意拳术》。
张继修(1922~)太极拳家。山东掖县人。16岁开始习武。曾拜李玉琳为师,学练太极拳、形意拳及刀、剑等拳械套路。自1953年起参加各种全国性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奖,其中主要有1956年全国武术表演太极推手第一名。1957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一等奖。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二名。1960年全国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二名。1959年以来,长期在哈尔滨市担任武术教学工作,多次任全国太极拳比赛裁判工作。近年来参加了国家体委新编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写、教学工作,为目前中国著名的太极拳活动专家,尤精于孙式太极拳。现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国家级裁判。著有《太极拳》等书。
陈正雷,1949年5月生于太极拳发祥地——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现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省武协副主席,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自八岁起,跟随著名太极拳大师(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国术国考评委、64年被选为全国武协委员),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并孜孜不倦地体验和钻研太极运动的原理及系统理论,直至1972年伯父病故。之后,又随太极拳大师,堂叔父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叔祖陈发科传授下来的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陈正雷跟随两位宗师言传身教二十余载,并把继承家传技艺发扬光大太极文化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奋斗目标。所以,能屡屡战胜各种艰难与困苦,矢志不移地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使自己的功夫深厚纯正,理论发掘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国内外。
七十七岁的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是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和重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擅长峨眉派武术。这位精神矍铄、壮心犹存的武术家,从六、七岁起就跟民间武术能手学习武艺,身灵步捷,功底扎实。三十年代,赵老在华中大学出任体育教师时,三次摔倒挑战的洋拳师,大震国威和民气。解放后,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赵老的峨眉派拳术和断门枪 、青萍剑等先后获得过一等奖。近年来,赵老利用退休后的时间,挖掘和整理祖国宝贵的武术遗产,发表了《气功探源》等文章,主持整理了四川南拳的套路。
郭瑞祥为当代优秀的武术家,河北沧州武林的杰出人物,其父郭长生人称“郭燕子”,为20世纪传奇武术家。郭瑞祥全面继承了其父所传武术精华,其苗刀、劈挂拳、风魔棍等独步武林,享誉海内外。从事武术教学多年,培养了大批国际优秀武术人才,在全国及国际大赛中获得突出成绩。由于其精湛的武功和高尚武德,被评为当代十大武术名师,获得武术最高段位九段称号。
梁以全 1931年生,中国武术七段,国家高级武术教练,全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幼年随父习武,深得真传,常年不辍,曾获国家武术贡献奖、全国武术比赛一等奖,撰写有《少林拳法》、《少林武术教材》等武术名著。
蔡鸿祥,男,1931年生于上海。中国武术八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自幼师承华拳一代宗师蔡桂勤习武,得师真传。擅长华拳、少林拳、刀、剑、杨式太极拳、散打、格斗、擒拿及各种兵器,并练就脱手飞镖、双鞭。自1953年—1960年曾连获三次全国武术比赛冠军,五次获金质奖章。1983年赴日本讲授武术。著有《十二路连环拳》。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中国武术史》,武术拳法分类部分有46节计75种、武术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事实上,在我们谈到的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武术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武术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张 山
张山,男,1937年生,北京人,中国武术九段,国际级武术裁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首批专家委员会委员,原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组织参与《中国武术史》《中国散手》《中国武术段位制教材》等编写工作。
《中国武术史》编纂组成员张山先生曾经在采访中这样说道:”1982年武术工作会议就把“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重视起来了,用3年左右的时间,其实(这项工作)1978年、1979年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改革开放大家思想就开始活跃了,当时就组织了几个人下去调研。1983年在南昌开了这个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动员会,在会上就启动工作的要求,各省市用3年时间由专人来做这个事情。
当时国家体委给各省市一些经费,各省市也要提供一些经费来支持这个工作。国家体委拿出来二三百万元来支持,如果不够用,各省市要提供经费。
1984年在承德就搞了第一届挖整展览,各个地方要展示挖整的成果,资料啊、兵器啊什么的。每个地方给一块地方来展示。当时在承德搞得很好,后来就到国家体委来搞一次。
第二次是1986年在北京故宫东朝房,在那里展览了一个礼拜。这回就有了个总结,一是挖整成果的展览,二是要对挖整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所以有不少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然后领导给颁奖,那时候是雄狮奖,最好的就是雄狮奖,后边的就是牌子了,雄狮牌。
三年挖整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后来不是说129种拳种嘛,其实不止129种,我看了那个总共大概300来个,有些很小的拳种。后来他们就定了个规矩,要有点名气,还要有人练。最后归纳了就是129种,其实登记名字的有300来个。当时就定了个标准,总共16个字“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刚刚有几十年的不能进去,要有历史,不能新编一套就放进去啊,谁都可以编,那不就多了?那不上千了?"
因此,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中国武术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学种及套路。
武术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下面,我们将从拳术命名的角度列出有关的拳种套路: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一神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沙掌等。
以"门"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豢、穿步拳、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中国武术拳法——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中国武术拳法——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中国武术拳法——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曦阳掌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剑、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河州棍、月牙枪、达摩杖、达摩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花枪等。
既然你没详细说明要了解说明方面的武术知识,这里有一篇关于拳经的可以参考一下《拳经》是古传武术经典之作,其成文年代大约在元明之季。唐至元代初,少林寺僧发冷兵知名,拳似为未技。元代雪庭禅师审时度势,开少林寺僧拳脚先河;福居禅师响应,汇十六家名拳于一炉,而奠少林寺禅武之基石。《拳经》之作应该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在此之前,少林寺已有冷兵经典与功法经典——《易筋经》镇寺。少林寺的冷兵绝技与易筋经秘传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与药王孙思藐的《千金方》足以证明这个事实。十三棍僧救唐史书明载,世人皆知;《易筋经》在《千金方》中神光乍现,此请参阅拙作《“易筋经”勾沉》。
少林寺《拳经》外传,至少有两支。一支是由无名氏传戚继光,戚继光据此为兰本,而有《拳经捷要》诸篇问世。一支是由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民间武师张松泉;张松泉传张横秋;张横秋传胡道生,胡道生再传良轮——良轮集思广益,形诸文图而有嫡传《拳经》——《张氏短打拳》面世。此系《拳经》嫡系真传。
此嫡系真传版本亦即全本,流布极狭,世所罕见。流布甚广而大为人知者,是为清代民间武术家曹焕斗先生注释的张横秋遗世的《拳经》。
曹先生并非张横秋嫡系传人,他是皓首穷经、格物致知的。其先,曹先生的一个本家祖父曾在山西壶关县作官,其时,张横秋先生曾为其贴身侍从。当他告老还乡交时,随行之物中
有一本张横秋先生所㯢之《拳经》。
曹氏家族当年在当地是个小家族,时常揭发受人欺负,所以曹家的长子从小就开始习武,他的父亲还多次为他专门聘请武术教师。曹先生从十三岁开始,白天到私塾念书,晚上回家就跟在兄长后边练拳——他读书的兴趣不知有多少,习武的兴趣倒是越来越高。也真是应了吉人自有天相那句古话,十八岁那年,曹先生竟在藏书中或许故纸堆中意外发现了那本张横秋先生所撰的《拳经》,这本书从此就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的长兄显然未把《拳经》放在眼里,因此《拳经》就成了曹焕斗先生的囊中之宝。曹先生把它藏在学馆中,朝夕研读,专心致志,以至于荒废了学业,乃至于在以后的十年里一二再三地参加科举考试,边最低一级的一关也没有通过——“屡应童试不售”,连个秀才名份都没混上。眼看仕途无望,曹先生干脆扬长避短,专心地吃起了武术这碗饭。
从《拳经》注释的文笔上看,曹先生的文采着实不敢令人恭维;但就武术天资与造诣而言,曹先生却堪称一代天才——他不仅苦思心悟自学成才,而且“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绩”。可见他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才实学。
但是平心而论,曹先生所读《拳经》,仅为全本差半,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翻版。同时曹先生是韦编三绝自学成才,既没有蒙张横秋先生新传,又未得张氏传人再传,所以说他只能算上张氏的私淑弟子。
曹注《拳经》已知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上面有张横秋先生自己作的《拳经》序,一个则没有。
良本《拳经》与曹本《拳经》相比,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尽管多数关键内容两个版本基本相同,但良本上众多内容是曹本所没有的;曹本上也胡相当多的内容出乎于良本之外,而这些内容确有独到之处,不可言弃。正因为如此,所以本解读才拟以将两个版本兼收并蓄,一并研究。
在良本《拳经》上,有一篇文章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拳说小略》篇。这篇文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其大名鼎鼎,世人皆知,而世人皆知的原因则是因为它在明代良将戚继光先生的大作《纪效新书》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纪效新书》上,该篇赫然名曰《拳经捷要》篇!
《拳经捷要》者,《拳经》节要也!通过类比不难看出,《拳经捷要》篇极有可能是摘自古本《拳经》,而非戚氏亲作。
说《拳经捷要》节选自古《拳经》我还有一个证据,这个证据就在《拳经捷要》篇中。前边我已经说过,《拳经》是雪庭禅师和福居禅师召集天下英雄聚会,集十六家名拳于少林之后“观万剑而后识器”的经验之作,是十六家拳法精华的总结,而《拳说小略》则无疑是对十六家拳法的评价与总结。
这十六家拳法便是文中的:太祖、六步、猴拳、迷拳、四门、梅花、温家、合锁、探马、八闪番(翻)、踷(踢、弹)腿、吕红、绵张、李家腿、鹰爪拿、千跌张、张氏打。
《拳说小略》是对十六家拳法的总结与综评,其作者只能是对十六家拳法有深刻认识的人。众所周知,集十六家名拳的是雪庭禅师和福居禅师二人,所以依据常识,《拳说小略》只能出自二人之手。
由此而引申,《拳经捷要》篇推出的三十二式,恐亦非戚氏亲撰。戚氏未亲 十六家名拳,他因此也不可能从直六家名拳中每家选出“善之善者”二式,编排三十二式。
编排者当另有其人,而这个人只能是对十六家名拳深有研究的人。由此而观,戚先生只可能是《拳经》的承传之人。
由此而论,三部《拳经》尽管形式不一,内容各异,但同出一源是无可置疑的。《拳经》的原始版本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为了探知《拳经》的原貌,我是汇总三部《拳经》的内容一并观之,所见才有可能进一步接近事实。
但无论是广为人知的《拳经捷要》也罢,还是流布较广的曹本《拳经》也罢,更不用说罕为人知的良本《拳经》了。截止目前,它们无一例外地成了武林摆设、武林藏品,而没有一部能正常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拳经》写作用的语言是元明时代的语言;《拳经》注释所用的语言是明清时代的语言。现代人看它们如同天书咒语,无法明白它们讲得都是些什么东西,连意思都 弄不清楚,体认修证更又何从谈起?
体认修证从明白经文开始,而明白经文则必须先把古文译成现代白话文,把经文的抽象介绍变成形象说明,只有这样,《拳经》典籍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拳经》的难度太大了。古往今来想破译它的人不在少数,但至今尚无一本《拳经》通译本便是众人知难而退的证明。即使是以攻关闻名的本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拳经》的译读也是拿起放下,放下拿起,折腾了二十余年,也没有使出令自己满意的译作。
2006年春天,我的一位学生高价购得良本《拳经》,供我研究,通览之后,眼界大开,不复山穷水尽,顿觉柳新花明,于是旧兴复发,再萌解读《拳经》之心。
前所识与后所述,皆个人之见,一家之言。倘得入行家法眼,不污读者尊目,则本人幸甚!其错讹不当处,自视不达,还请高明斧正!
序解——《拳经》解读第一部分(续)
(《拳经》曹序原文)
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拳法者,卫身御侮之善术也。其原始于少林。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人传授,其术独瑧神妙。其时从学者甚众,而得其真传者,惟程子景陶、胡子我弘、张子仲略三人而已。嗣后支分派衍,渐失其真。间有能者崛者,名震一时,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而于先生运用之法,变化从心之妙,概未之闻也。
盖先生拳法,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可寻哉?
余兄弟四人,余行列第三。伯兄衍埏,字佩玉,处淩弱暴寡之乡,常恐受侮,甚好武艺,家严不之禁,更为博请高明教之。时余年十三,从塾师读书,每自馆归,随之练习。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抽所撰之《拳经》,藏于馆中,如获异宝,日夕研求。至练打十则之法,志一神凝,苦心思索,忽梦二老人为余指惑,自后数梦之,渐觉身益软、手益活,心悟练气之妙。及年二十八,因屡应童试不售,邃出门求进取,数次皆因病困而归。此后乃专心学艺。后漫游江淮、两浙、荆楚间,阅人甚多,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衂。
而今退隐于家,迫思既往,尚觉暴气未除,深自韬晦。因诸同志欲广其传,不容自秘,爰就平日所得,将《拳经》详为解释,并图各像式,及以虚待实之法,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然用法之妙,全凭内力,非语言所能尽,必如病偻丈人之承蜩,如养由基之射虱,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始有得心应手之能,更无筋努骨突之弊。
于以上追孔昭先生之真传其庶几乎?不揣固陋,谨序其端,时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阳月中浣之吉,曹焕斗在东识。
冷僻字词简释:
卫身御侮——卫,保卫、防护、保护。身,身体,含生命之义。御,抗击、抵制、防范。侮,欺侮、侮辱。泛指对身体和精神的侵害与伤害。整个意思就是保护身心不受非法行为伤害。
善术——善,好。术,方法。善术,即好方法。
吾邑——吾,我;邑,县。吾邑,即我县。
程子景陶——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程子景即程先生景陶,即现在所谓的程景陶先生。胡子张子可类推。
嗣后——嗣,后代,子孙。此处特指徒子徒孙。后,后来。整个意思就是后来徒子徒孙……
支分派衍——支分,即分支,如树干之生多枝,如江河上溯之众多支流。派,派别,相对独立的体系。衍,繁衍,产生,发生,多发。支分派衍即分支越来越多自立门派的越来越多。
间有能者崛起——间,间断,不连续,引申为偶然。间有,即偶然有。能者,有本事的人。崛起,突出,引申为表现出众。能者崛起即有本事的人出现。
筋努骨突——筋,肌肉;努,用力,紧张;骨突,花苞的俗称,即花骨朵,此处用发形容肌肉的发达饱满的样子,并非说骨节突出的意思。筋努骨突即一身疙瘩肉。
任气用力——任,放任,由着; 气,气性,性子,秉性,脾气。任气用力即由着性子用气力。
未之闻——未,没有。闻,听。未之闻就是没有听说过的意思。
诸葛君——即诸葛亮,汉未军事家,艺术形象见《三国演义》。
纶巾羽扇——诸葛亮的标志性打扮,因苏东坡《赤壁怀古》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名句而深入人心,引申为大敌当前,举止从容无异于常的大家风范。
羊叔子——即羊祜,晋襄阳郡都督。他在军队中,常着轻裘,系宽带,不披铠甲,一幅休闲打扮。为将而无刀兵气,德行宽厚,有不战而服人之誉。是故轻裘宽带引申为儒将风度,并含不战而屈人之意。
圭角——圭,上园下方的玉器。角,棱角,不圆滑的地方。圭角泛指玉器琢磨不到家的地方。引申为不足之处,破绽。
岂有圭角可寻哉——岂,难道,哪里;寻,找出,发现。句意为“哪里有丝毫不完美之处而有碍观瞻呢”。
伯兄——长兄,俗称大哥。
家严——家父,即近人称谓“我老爸”。
博请高明——博,多。请,聘请。高明,高手名家。博请高明,即多方聘请高手名家的意思。
余族高伯祖——余,我;族,家族,本家;高伯祖,祖父;余族高伯祖,我本家的爷爷。
屡应童试不售——屡,多次;应,参加;童试,秀才资格考试;不售,没有考中。
败衂——衂,鼻子流血。败衂,被打破鼻子,被打得鼻青脸肿,引申为丢人现眼。
韬晦——隐藏,隐蔽。含有自我克制的意思。
爰——于是。
病偻丈人之承蜩——蜩,蝉,即知了。承蜩,捉知了,捕蝉。病偻丈人,驼背老人。病偻丈人承蜩,是一个古典,说是古时有一个驼背老人善于捕蝉,手到擒来百不失一。引申为得心应手。
养由基之射虱——虱,虱子,一种长约3毫米的小虫子。射虱,用弓箭射虱子。由基射虱是一个典故。说是养由基学射,先学视,悬虱而凝视之,三年视其虱大如车轮,而后引弓搭箭,百发百中,皆贯虱心。引申为功深艺精。
庶几——庶,多;庶几,几多,现谓之多少。
追——赶上,接近。
古文今译:
曹焕斗注释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武术功夫,是保护自己身心不受非法行为伤害的很好的方法和技艺。它起源于少林寺。我县的张孔昭先生曾经得遇世外高人传播武功,他的武艺独步武林,而达到了神妙之境。张先生在世时,跟着他学的人很多,但是得到他真传的,却只有程景陶、胡我弘和张仲略三个人。再后来他们的徒子徒孙分支众多,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派别,人人自以为是,慢慢地也就丢失了真传。这些人中偶然也会出现个把本事不小名震一时的人,但他们大都是些肌肉发达力气过人的人,他们靠的是以力胜人。这些人对于张先生的拳法的练法和用法及神奇巧妙的变化,大概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要知道张先生的拳法,精神凝聚于目光,气机运化于轴心,出手如美人采花一样的优雅,收执如文人收笔般的自然,算来只有诸葛亮的国师气象和羊权子的儒将风度才可一比,哪里上一般人想象得来的呢>
我同胞兄弟四人,我是老三。我大哥名叫曹衍,字佩玉。由于我们居家所处的乡里时有仗势欺人的发生,大哥常担心被人欺侮,所以特别喜欢武术,家父对此非常理解,不但不加以禁止,而且多方聘请高手名家来教他,那年我十三岁,还在私塾里读书,每天放学回家就跟在他后面练习。
十八岁那年,我意外地得到了张孔昭先生当年作为我本家的爷爷的随从,在壶关县任职期间撰写的《拳经》,这真是如获至宝。我把它藏在学馆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揣摩研究。学至练打十则之法,专心得象着了魔,苦思冥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忽然有一天梦见有两位前来为我解惑授业,(于是迷津大开),从此以后又多次梦到他们,(受益良多),后来我就渐渐觉得身体越来越柔软,身手越来越灵活,更自发领悟到练气之妙,(而证明铜筋铁骨之真实)。
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因为我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无功而返,于是就出门想找些事来做,但是几次出门都因生病困顿而归,一事无成。
从此我铁了心专心习武,(颇有成就),后半生我漫游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见过许多练武的人,(随处印证功夫,与人动手),所遇到实力过人的对手有多少我都记不清了,所幸的是,我从没有失手丢脸打败仗,(完胜始终)。
如今我退出江湖在家里安度晚年,想起过去几十年打打杀杀的往事,就依然还会有一种很冲动的感觉,于是我就赶紧提醒自己注意行藏免得锋芒毕露现出武夫的面目。(本人并不想重出江湖),但是许多武术爱好者总想着把武术发扬光大,不让我保守自家的不传之秘,于是我只能根据我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对《拳经》详加解释,并补上插图,图示以虚待实的技法,以便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
但是武术的实际应用,全凭内存功夫,不是语言文字能够讲清楚的,比如驼背老人抓知了,比如养由基射箭,形式和一般人并无不同,但他们的境界却使一般人望尘莫及。练武的人只有志向专一,全神贯注,长时间下功夫,临场发挥才有可能得心应手轻而易举地制人致胜的可能,而不至于流入一味斗力斗狠的模式。
我以上的个人认识和心得体会与张孔昭先生的本意,接近程度有多少呢?(相信读者会自有公论)所以我并不掩饰我的水平有限,而在公开张先生的《拳经》之前先对大家交待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乾隆四十九年,农历龙年,九月十五日。
曹焕斗(在东)题记
补充解读:
一、 在以上通译中,括号中的句意,是原文中所没有的,但根据上下句义,加上此句之后,句子更通顺,意思也更明白。
二、 曹先生并没有见过张孔昭先生演拳搏击,那么对张先生拳姿风骨的精彩描述从何说起呢?大约是他听祖父描绘张先生席往日故事,而在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吧!或者,他是从张先生的亲传弟子的出色表现上窥斑识豹,而得了如此结论。张先生与乃祖同代,张之徒与乃父同代,所以曹氏曾见张门三杰之事不无可能。
三、 曹氏梦二老人指授拳法,曾被前人视为伪说,以为是仿张三丰故事。予谓不然,曹梦高人却有可能!古人造词,皆有原因,成语既有“梦寐以求”——连做梦都想着这件事,那么“梦寐有得”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夜思辩,自是处驳,曹氏所梦无非是自辩自驳的幻境!而曹氏所梦之二高人,事实上就是他自己的觉悟!
四、 阳月中浣吉日译作九月十五日,是出于以下考虑:民俗九月九为重阳,即阳阳,古民歌有“上阳九兮逢伯六;三月虽是阳春,但古人多记作春月,而不称阳——因此确认阳月为农历九月,中浣吉日,即中旬的好日子,中旬,即一个月的第二个十天,十五是公认的花好月圆的吉日良辰,所以阳月中浣吉日译作农历九月十五日。
曹传本《拳经》佚名序原文
拳法之由来,本于少林寺。自宋太祖学于其中,而名遂传天下。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有十二短打,吕红有八下之刚,山东有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张敬伯之打,此皆名传海内,各得其妙者也。然或有上而无下,或有下而无上,虽能取胜于人,未可概为全美。至于张呜鹗者,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或慕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而习之,久而化焉,声而遂独成其一家,真所谓善之善者也! 爰编成一帖,以启后学。百法皆备。有志其业者,务发意会,法以神传,必当竭尽至力,须宜实致其功。粗事细磨,断不可以用努筋尖骨之功,而致身之百病。(不察)舒筋舒脉之谓何?)而难知鲁莽,是彰乎知,此则临敌应变,无不可取胜于人,此(真)所谓千金不可换(者)也!宝之慎之,勿视以为戏玩也!
冷僻字词简释:
张呜鹗——即张横秋,也就是张孔昭。
概为全美——概,一概,此处作笼统讲。全美,十全十美。概为全美,笼统地认为完美。
善之善者——尽善尽美者。
竭尽至力——竭尽全力,不遗余力之谓。
实致其功——实实在在地下功夫。
粗事细磨——持之以恒,铁杵磨绣针一般。
彰乎知——彰应为障,障乎知,良知被蒙蔽,看不到真境。
古文今译:
流布民间的拳法,原本是少林寺里传出来的,牌价宋太祖早年在少林寺学过功夫,(到他黄袍加身当了黄帝之后)少林寺的拳法就名扬天下了。(宋太祖留下太祖长拳)此后世面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拳。比如温家拳、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式合锁拳,二十四式探马拳、八闪番(翻)拳,十二式短打拳、吕红八式拳、李半天的腿击术,鹰爪王的擒拿术、张敬伯的拳击术、都是四海闻名,各有千秋。
(这些拳法尽管各有各的独到之处,但多偏执一端)善于用手的就不重视腿,善于用腿就不重视拳法,尽管他们就这样也可发取胜于人,但是到底算不上十全十美。
后来民间出了一个叫张呜鹗的人,天生的特别爱好武术,(为了追求武术十全十美的境界)他不惜携带大量资金,周游全国,到处访查武术名家,(并虚惊地向他们学习)遇到腿功好的就学习他的腿功,遇到手法妙的就学习他的手法,取百家之长之后,而自成一家,(集百家之长而无诸家之短)真可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了。
此后他把武术精华汇编成册,以方便后学修为,书中应有尽有。世间有意在武术方面取得大成就的人(如果有幸得到了这本书,就应该倍加珍惜),一定要用心去感知它,不是执着于字面而是要心领神会。(会意亦即弄明白书中的真实含义之后)就一定要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切切实实地下一翻功夫,拿出铁杵磨绣花针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修行,(天长日久必收传神之功而达非凡之境)。
(我认为武术功夫的人)一定不要去练那些追求肌肉发达力大无比之类的挑战人体极限的功夫,(练那种功夫,往往功夫没上身)落得身体内外百病从生,《拳经》上所说的舒筋舒脉是什么意思?不明此理而只知道狠练猛练,显然是被愚味蒙蔽了良知。
(世俗拳法逞勇斗力,胜负难料)而《拳经》拳法则临敌变化无穷足应万变,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取胜于人。这正是世俗所说的千金不传之秘啊! 一定要珍惜它并珍贵地收藏好,不要把它当成一般平常的武术资料看待。
(佚名)
补充解读:
一、 本篇在曹传本《问答歌诀》之前,无作者姓名及年月日,文中之张呜鹗,从行状上看即张横秋无疑。
在古文中,张呜鹗不会自称张呜鹗的,所以此篇作者应非张横秋,同时良传本《拳经》张横秋序也是证明这一点。
鉴于本文作者对张横秋生平相当了解,功夫十分推崇,并弃名弃字直呼其号——并且其号不乏戏虐之称——一只怪叫的猫头鹰;呜,鸣叫,发声;鹗,枭鸟,即猫头鹰。可见两人熟不拘礼,亲密无间。
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只能是壶关县的县太爷、曹焕斗的本家祖父,张横秋的护卫对象,张撰写的《拳经》最早持有者。
其写作时间,大约是在他离任之际或离任之后不久。
二、 “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一句,显然有误。如此句意思准确无误,则以下五种拳法应皆归温家拳内,但事实显然并不如此。
事实上以下说的几种拳法各自都是独立的拳种,所以“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应为“其后温家拳,有七十二行拳”。
三、 百身之病——上“原文”中的“身之百病”,在原件中做“百身之病”,一身可有百身,一人怎会有百身呢?根据全文推论,此句的意思是说练法不当会闹出一身病,所以改为“身之百病”——把身体练出这样那样许多病!
括号部分是原件字面上没有的,但根据上下句应该有的内容。起承前启后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