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
出自《文赋》
节选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翻译
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潜入地泉之中。有是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高空。
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广采千载不用之辞。前人已用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而开之。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
扩展资料作者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可以。
八极拳法的主要核心理论是“六大开”和“八打招”。
六大开既:顶、抱、单、提、胯、缠;分指在拳法演练和应用中不同的发力方法。
八打招既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等八个部位;在八极拳的演练中,尤其是在实战技击应用中,由上述人体的八个部位结合“六大开”所打出的变化多端、往复无穷技击招法的技法理论。
另外,八极拳还有很多的练功方法,如桩功(站桩、打桩、靠桩、走桩等)如硬功(铁沙掌、铁臂功),其他如行气法和如八极大枪等众多的器械的独特练法不一而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八极拳基本功练习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由此可见。八极拳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在八极拳 的历史上。也是名家辈出。为满足广大八极拳爱好者对本刊的支持和厚爱。八极拳是国内外广为流传的著名优秀传统拳种。它以雄健暴猛的显明风格和挨、崩、挤、靠的贴身技击特点而著称于世,在中国武林众多流派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八极拳是一个完整的流派体系,在其二百多年的历史上。从套路演练、功法训练到技击对抗,历久不衰,当是八极拳先贤们优秀智慧的体现和血汗的结晶。在清末民初时期,八极门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1862~1934年)以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武林,以出神人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扬威海外,他把八极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由此,八极拳亦在国内外声誉鹊起,求艺者如过江之鲫。
由于八极拳是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外躯兼修,更加坚强与协调一致。经过系统锻炼,能使人精力旺盛、气力充沛,人体内外强健的效果。在实用性方面又充分展示出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刚柔相济和精妙绝伦的技击之根与武术之魂。使得近代国内外众多武术专家学者多次亲临八极拳发源地进行寻根、探讨、挖掘、整理八极拳,并寻求其功法训练体系和实战性较强的技术体系内涵,以便利用自身优势的科技训练设施,得其大成。
八极拳基本功——八极小架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八极拳集百家之长,在其几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抗性和套路演练的两种运动形式。套路是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历史功绩是把攻防格斗的招法串连在一起,系统地保留下来了,从而使武术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八极拳的套路从清末民初至今无论几大体系,在套路的演练方面大同小异。主要的套路共有小架(也称老架)、八极拳f也称大架)、单打(空架子)、六大、八大招、金刚八式等。此外,有散招、散手多种。再就是以六合大枪为核心的器械演练体系,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今,八极拳拳械套路已变化为近百套。做为八极拳基础功夫的小架是原始拳路,是该拳法中的精髓,蕴含着极丰富的功理功法和变化多端的技击妙术。历代八极拳前辈开场授拳,都是先将八极拳小架作为极重要的修炼课程,而且要求极为严格。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架修炼得丰Jl宴与否.是修炼八极拳体系能否达到高境界的关键。也就是说,修炼好八极小架是获得“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的精妙真谛至关重要的途径。小架变化歌、小架练习要领、小架行拳走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动作要求及小架各式用法、变化法,充分体现出了八极拳的文化内涵。八极拳谱》日: “小架乃八极门之基本功也,初学者必须从小架开始,此路练好,再练八极拳小架全套虽仅二十余式,八极拳技击精华却已寓其中矣,习者多以其式样简单而轻视之,实则变化多端,且概括了各种拳术之精华……”八极拳是内外兼修之拳种,要求内外一致,上下相随,完整一气。也就是说,人本身是一完整之躯,一行一动,内外必须一致,上下要相随,要用“六合”劲,即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身合的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要求内外合一,协调一致,并强调内外上下要完整一气,以意行气,以气催力,气力合一。而内三合中的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要求通过修炼八极小架,将人体内脏各个器官更加坚强与协调一致,才能保持精力旺盛,气力充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成的“丹田之气”。外三合则要求通过修炼八极小架,将人体四肢全躯各个部位协调一致,产生整体的力量。而达到“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并以气催力的关键是力与身合”。因为在搏击中击打力量所产生的威力是靠全身四肢八节传送出去的,也即先天之气与经过锻炼后的后天之气协调一致,形成“丹田之气”,从技击方面讲,是不能直接打击目标的,只有通过身体才能将体内修炼的丹田之气释放出来。
“人身躯干将体内的丹田之气与人体外形各个出击部位协调一致而产生的力融为一体,形成气力合一”’(<八极拳谱>),形成对目标极强的打击力和自身的抗击力。
八极拳主要练四种劲:刚、柔、脆、滑。刚劲练拙力如疯魔,即暴猛异常的“愣劲”;柔劲练软绵封闭拨,即巧劲活力;脆劲练寸打、寸截、寸拿、寸吐露,即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守兼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并用,刚柔相济,以最快的速度发挥出最大的打击效果;滑劲练筋骨皮,即人体之四肢八节各外形部位能量融合,并形成协调一致的劲力。而修炼好八极小架是获得内外合一的四种劲力的最佳训练方法。
八极小架习练
八极拳小架的习练和演练分两个阶段(有的老师教学水平高,加之学生悟性好,也可以不分阶段,总之,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第一阶段,主要按老师传授,规范动作。每一个动作的拳型、掌型、步型都要到位,而后,练习次数增加,增强熟练程度。熟练程度提高后,再让老师逐个动作进行调理。这个阶段称为摆弄架子。拳谱日:。八极架子定式极重要,为此拳之根本也。”第二阶段为演练阶段。在演练八极小架时,要求动静分明,静如泰山,动如闪电。静时,含胸拔腰,即胸部舒松自然(非驼背状),腰椎自然竖直放松拔长;膀根下沉头顶天,即头如顶物状,松肩则是便于气力顺达。舌抵上颚气要含,是指闭嘴舌尖舐在口腔内上颚之处。含气是呼吸由鼻孔出入,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呼吸自然,气蓄丹田。神水三咽人丹田,是指练功时有浮躁之感,气不能沉人丹田,用VI中自生津液咽三次,同时上盘彻底放松。收臀即尾骨内勾上提,不能向后翘起。提肛,即肛门收缩。趾抓地,即两脚尖稍向里合抓地。三尖对齐裆自圆,即马步动作状态时,肘尖、膝尖、脚尖上下垂直一线,裆就自然而圆。动时,要求手如流星眼似电。即发要极,变要快,定要稳。出拳出掌时要以意引气,以气引力,以力催拳,二目圆睁,手到眼先到,不能东瞧西看,要眼同手合。跺脚如穿石人洞力贯足下,闯步如流星赶月,行拳走势要万力发于腰,行如龙,动如虎,步如猴。进击快似闪电,退守速如疾箭。发劲时要发六合劲,同时擤气催力,声助拳势,气力生威,内外上下要完整一气。拳谱日: “劲之发也,须以意为指挥,运气以促力,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达于两肩,出于足趾手指,气力相辅,气促力走,力由气发,一极动百极响应,一者不具则失其髓……”应注意的是,练架子及练八极拳最忌者为:腆胸弯腰,敞膝翘臀,耸肩缩劲,身躯不正,内外不合,上下不随,上身发力过大和练空不存意。演练八极拳动作时,应根据自己的悟性及自身的能力,适当掌握动作间的连接速度,同时掌握运动量和把握运动质量。按常规要求,做每一个动作时,即静时不限时间,当下盘肌体支撑到极限时.再变化下一个动作。由静到动的变化时,发力不要过于猛烈,只要能做到意动、功发、力达便可。练习动作时,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之呼吸紧密配合的程序是:动前吸气,动中行气,动后吸气的同时,周身自然放松,做到自然分配呼吸,忌闭气。八极拳在演练中不但要打的“愣”(给人的感觉凶猛异常),最为重要的是要练的“活”。练的活就是在行拳走势过程中做到腰身活、步法活,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力出自然、不僵不滞。出手发力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才是力道之最。拳谱中日: “身躯中正不倚不偏,下盘稳定劲发八面,尾阊中正不偏方向,前后左右,进退运用自如,方能有横力真力,不致出一面劲,方可变转灵活。要以腰为主,带动四肢,有吞有吐,有蓄有发,耸动有力,刚柔相济,变式要快,自始至终力要狂,定式要稳,节奏分明。”
八极拳,中国古老拳种之一,原流传于河北沧州一带,为少林拳种之一,全称为“开门八极”。“开门”意为攻法(熟称“六大开”),破坏对方“门户”(防守架子)。“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故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州”的比喻。拳谚中常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八极拳闻名于世,始于清末民国之初。先是有“神枪”李书文享誉北方,而后有霍殿阁为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其侄子霍庆云则为御前侍卫,后来更被“中央国术馆”将八极拳列为必修项目。
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传入日本后,更并奉为中国武术实战之典范,与陈氏太极拳齐名于日本武术界。
中国武术素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著称。八极拳就是这众多拳种之一枝,属北方拳种。开门立派之时称为“开门八极拳”,随着流传的深广,其名称也就有了众多叫法,如“巴子拳”、“八忌拳”、“把计拳”、“坐煞型”等等不一。
八极拳的渊源也如其名称一样的有着众多纷纭的说法,最早见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有“巴子拳棍”之说,是否就是所流传之八极拳,至今难以定论。
如今,在拳界普遍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八极拳是由清代初期“天方教”人吴钟受业于隐士“癞”,后精于其师兄“癖”。由“癖”赠八极秘诀并授八极大枪之奥妙。后吴钟以其技纵横天下,得“神枪”之誉。晚年课徒授艺,始创八极拳之门户。故八极拳门内称“癞”为始祖,称“癖”与吴种为二世,吴钟为立派之初祖。
八极拳自创立到流传至今,其根本之基,就是立足于实战,八极拳近二百年在武界中之威名,也是以实战打出。此拳法能够薪火相传,连绵未绝,亦源于斯。无论是否习炼八极拳者,只要谈及八极拳则必言实战。否则,则偏离其宗,为妄言佞论也。
八极者,取意拳打八方极远之地也。八极拳的习炼尤其注重各种劲力的发放练习,特别讲究“十字劲”和“沉坠劲”的发放,以崩撼突击为准。此点,从八极拳练功要求口诀中就可看出。其论如下: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拿寸接寸吐露;四练自由架势懒龙卧;五练心肝脾胆肾;六练筋骨皮肉合实战技击时讲究:挨膀挤靠、三盘连击、凡遇皆打、击无定处、硬开硬进、寸接寸拿等技法。身法讲究:步稳身活、内圆外棱(方)、刚柔相济、如涌似波,并有:八极、八极,足不离地;之说。
截拳道融合世界各国拳术以咏春拳、拳击与击剑作为技术骨干,以中国道家思想为主创立的实战格斗体系构想,也是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与多数武术不同,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属于中国传统武术。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个人的练习。
霍殿阁霍氏八极拳是指清朝末代皇帝的武师霍殿阁所传授的八极门武功,其技艺是几代成名人物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结晶,既包含了罗瞳八极拳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精华,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霍氏八极拳主要在东北三省及天津、河北等地流传,且在海外流传日广,影响日著,并以系统完整、训练有序、简捷朴实、技术性强的特点而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
康熙又以亲题“笑龙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上殿不下拜,见官大一级”和黄马褂等物赐之,并应丁发祥之请求,免去孟村农民种地所上缴的钱粮赋税,这种“皇恩”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朝廷六部及众王公大臣当时也纷纷赠匾送诗以褒赞之,六部赠给丁发祥的六块匾额分别为“威镇华夷”、“神州壮士”、“尚武世家”、“年高德劭”、“乐善好施”、“唯善最乐”,可惜的是这些珍贵文物尽毁于十年文革浩劫之中。武林高手、当朝名将重臣“神力王”达嘛肃王爷当时也甘拜丁发祥为师学艺。此后,丁发祥捐出了朝廷赏赐的金银重资修建成了北京得胜门、山东济宁、河北孟村及孟村丁庄子等地的清真寺;并手持康熙帝赐的尚方宝剑云游各地,治贪官、斩污吏,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回汉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
据八极宗师“神枪”李书文之徒孙、八极拳名家齐德昭所主持编著的《八极拳谱》所载(同时也是齐德昭秉承师爷李书文的八极拳之源流观点):雍正五年(1727年),丁发祥在京所收另一高徒、清皇宫善扑营(训练大内侍卫的教育机构)总教头张四成(四川人,回族,1646—1739年,绝非于1354年元末在高邮起义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的张士诚),因遭诬陷被降旨捉拿,他遂扮成僧人逃出京城,因回民不佛教无出家之说,他便不愿穿袈裟,所以人称“懒披裟”和尚(《沧县志》和个别八极拳谱将其绰号讹传为“癞”或“癖”)。他为遵师之遗命“将八极拳传回故乡孟村”而来到孟村镇,但孟村也张贴着通缉他的画像告示,他不敢在此停留,便又向东南云游至山东海丰县(现为庆云县)后庄科村,有幸结识庄主吴天顺(回族),便收其15岁爱子吴钟为徒,传其八极拳术。“懒披裟”从此养发还俗,蔽居吴俯,援艺十二载。吴钟成为一代武学宗师后,又将八极拳创为八极门派,使其发扬光大,且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时值44岁)始遵师命为完成师爷丁发祥之遗嘱,来到沧州孟村镇丁府少六院传援八极豢(少六院即丁发祥之嫡系子孙),对八极拳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惜的是,因八极长拳术在丁家秘不外传至今已鲜有人练,濒临绝迹)。当时孟村人拜在吴钟站下为徒的有丁孝武、吴永、王长锡等人,后丁孝武和吴永又将八极拳传给罗疃村人李大仲、张克明。从此八极拳又重新回到孟村一带开始盛行和流传。张四成93岁高龄逝于后庄科村并葬于该村吴氏坟茔,吴钟遵师如父,为其养老送终,并于70岁还乡养老,逝后亦葬于恩师墓旁。吴钟与其师张四成的故事至今还在后庄科村流传。谱中说,“八极拳的故乡,是河北沧州孟村,据查无疑。但吴钟不是八极的始祖,更不孟村镇人”,所以,该谱(即李树文之支脉)将“邋遢真人”尊为八极拳一世,将丁发祥尊为二世,将张四成和“神力王”达嘛肃尊为三世,将吴钟尊为四世。
当代极具权威的著名武术理论文化研究家及武术家、武术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国家体育总局武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在对丁发祥和八极拳有历史经过艰苦的精心考证后,在其畅销名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一书中披露研究成果如下:“据《沧县志》载,近代八极拳传自清代康熙间人吴钟,初盛于河北沧州孟村,吴钟得自一名‘癞’的云游道人。近年发现的材料证明,吴钟本山东海丰人(现山东庆云县),得传于化名‘懒披裟’的僧人,僧本名张四成,张之师为孟村人丁发祥,丁得传于云游道人黄绝道长。吴钟仅是遵师嘱将此拳传回沧州孟村者”(该书210页“八极拳”一节)。沧州著名作家周宝忠也在其名篇《“神州壮士”丁发祥》中写到:“明末清初,民间盗贼蜂起,沧州一带兵痞土匪更是多如牛毛。为保身家性命财产,丁发祥开始习练八极拳和铁砂拳。苦练三年,功夫学成”。成为可喜的是,康戈武先生中以代表官方的论断,一是证明了八极拳确系发祥于沧州孟村,是名副其实的“孟村八极”,而非山东后庄科村为其发祥地;二是至少可以将孟村八极拳的历史再上推近百年,即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实为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一珍贵而灿烂的文化瑰宝。一首胜擂后兵部官员赞颂并赠给丁发祥的七绝,足以让发祥公和丁氏家族乃至所有中国人豪气云天:“庞眉碧目有光辉,玉骨宛然体若飞。镆铘兼程多造化,夷狄曾闻丁令威。”
自丁发祥后,丁氏八极门人英才辈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批身怀绝技、行侠仗义、桃李天下之人,清代至现代曾出现了丁梧凤(丁发祥五子,武举,官封五品贵州守府)、丁孝武(有“抢挑黄河两岸,棍打南北二京”之称)、丁怀德、丁万合、丁占田、丁福田、丁志升、丁志田、丁玉林(字文通)、丁志义、丁清成、丁清甫、丁文玉等武林名师与八极大家;当代武坛丁氏俊杰更是举不胜举,他们均比较全面地继承、掌握并发展了八极等门派武学之精华,传承了丁氏家族祖辈之尚武遗风,为弘扬、传播八极拳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时值丁氏先祖迁徙定居于沧州600年之际,仅以此文缅怀先人,铭其功绩,警醒丁氏后辈,勉励习武同仁,知我中华人文历史,兴我中华武术文化,团结武林八极门人,乃作者之大幸矣。
作者简介:均为沧州丁氏回族历史及八极拳历史研究者。其中丁文儒、丁明孝为离、退休老干部;丁润华为孟村武协主席,著名八极拳家。
注:丁玉林先生在孟村故乡亦有众多弟子,其中尤以张宝增、邢墨亭、刘凤桐、马英亮、丁润华(现孟村县武术协会主席)、丁清星(丁玉林之子)为著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