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东晋葛洪著《抱朴子》、《神仙传》、《隐逸传》等书,是魏晋神仙道教形成的关键人物,对历史上及当时流传的仙道、仙术作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阐述,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神仙道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抱朴子》分《内篇》和《外篇》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 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 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 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 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抱朴子》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过修炼还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是最大的孝道。
葛洪著述篇目和卷数如下:《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神仙传》、《隐逸传》、《良吏传》、《集异传》各10卷,《移檄章表》30卷,《碑诔诗赋》100卷,《金匮药方》100卷,《抄经史百家言》310卷,《肘后备急方》4卷;此外尚有《抱朴子养生论》、《大丹问答》、《葛洪枕中记》、《稚川真人较正术》、《抱朴子神仙金沟经》、《葛稚川金本万灵论》以及托名刘歌撰的《西京杂记》等。以上著作大部分已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标名葛洪的著作13种,部分为后人误题或伪托,但大多确为葛洪所撰。《神仙传》,书名。东晋·葛洪撰。十卷。书中收录了古代传说中的84位仙人的事迹。虽事多怪诞,但其中不少人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有些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养生学术也不无参考意义。
现存《神仙传》有两种版本。一为九十二人附二人传本,见于《道藏精华录百种》等道典中。二为八十四人传本,见于《四库全书》中。此外唐人梁萧又称其“凡一百九十人”,可见今人《神仙传》并非全本。
《神仙传》中故事众多,故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生动。如《栾巴传》写仙人栾巴为民除害的故事,中间说一庙鬼化作书生,骗太守许以女儿。栾巴见之,遂做法驱之,使庙鬼现形为老狸。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刻画了道教的法力,笔墨虽少,却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类似的故事还有《王远传》、《刘根传》、《吕恭传》等,均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
《神仙传》
东晋葛洪著。《道藏》未收。今存《广汉魏丛书》、《四库全书》、《说库》、《道藏精华录》中,诸本《神仙传》皆为十卷。另有一卷、五卷诸本。《抱朴子外篇·自叙》称此书撰成于东晋初,文曰:“至建武(317—318年)中(317年),乃定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卷……又撰俗所不列者,为《神仙传》十卷。”由此该书为十卷。前有自序,述其创作缘起和材料的来源。作者不满于汉刘向《列仙传》的“简略”和“多所遗弃”,于是广集仙经道书、众家之说和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著成此书。
现存《神仙传》有两种版本。一为九十二人附二人传本,见于《道藏精华录百种》等道典中。二为八十四人传本,见于《四库全书》中。此外唐人梁萧又称其“凡一百九十人”,可见今人《神仙传》并非全本。
《神仙传》中故事众多,故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生动。如《栾巴传》写仙人栾巴为民除害的故事,中间说一庙鬼化作书生,骗太守许以女儿。栾巴见之,遂做法驱之,使庙鬼现形为老狸。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刻画了道教的法力,笔墨虽少,却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类似的故事还有《王远传》、《刘根传》、《吕恭传》等,均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
《神仙传》宣扬了道教的神术,称颂了神仙广大,旨在说明“神化可得,不死可学”的思想。书中九十二位仙人,均为服食长寿、修炼高超、韬形隐遁、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神奇人物。他们的经历颇具神奇色彩,他们的思想具有神仙意味。可见葛洪认为在广褒的环宇中,虽然神仙幽隐,与世异流,但是无所不存的。
神仙传
十卷(两淮监政采进本)
晋葛洪撰。是书据洪自序,盖於《抱朴子·内篇》既成之后,因其弟子滕升问仙人有无而作。所录凡八十四人。序称秦大夫阮仓所记凡数百人,刘向所撰又七十一人。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於仙经服食方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又称刘向所述,殊甚简略,而自谓此传有愈於向。今考其书,惟容成公、彭祖二条与《列仙传》重出,馀皆补向所未载。其中如黄帝之见广成子,卢敖之遇若士,皆庄周之寓言,不过鸿鸿云将之类,未尝实有其人。淮南王刘安谋反自杀,李少君病死,具载《史记》、《汉书》,亦实无登仙之事,洪一�登载,未免附会。至谓许由、巢父服箕山石流黄丹,今在中岳中山,若二人晋时尚存,洪目睹而记之者,尤为虚诞。然后《汉书·方术传》载壶公、蓟子训、刘根、左慈、甘始、封君达诸人,已多与此书相符。疑其亦据旧文,不尽伪撰,又流传既久,遂为故实。历代词人,转相沿用,固不必一一核其真伪也。诸家著录皆作十卷,与今本合,惟《隋书·经籍志》称为葛洪《列仙传》,其名独异。考新、旧唐书并作葛洪《神仙传》,知今本《隋志》殆承上《列仙传》赞之文,偶然误刊,非书有二名也。此本为毛晋所刊。考裴松之《蜀志·先主传注》,引李意期一条,《吴志·士燮传注》引董奉一条,《吴范·刘敦赵达传注》引介象一条,并称葛洪所记,近为惑众,其书文颇行世,故撮举数事,载之篇末。是徵引此书,以《三国志》注为最古。然悉与此本相合,知为原帙。《汉魏丛书》别载一本,其文大略相同,而所载凡九十二人。核其篇第,盖从《太平广记》所引钞合而成。《广记》标题,间有舛误,亦有与他书复见,即不引《神仙传》者,故其本颇有讹漏。即如卢敖若士一条,李善注《文选》江淹《别赋》鲍照升天行,凡两引之,俱称葛洪《神仙传》,与此本合。因《太平广记》未引此条,《汉魏丛书》本遂不载之,足以证其非完本矣。
所有史证都证实—— 只有道藏抄佛经,没有佛经借鉴道经
只有伪经存在混淆三教内容的情况。而《大藏经》目录不存在任何借鉴道教内容的书籍。
可以肯定,只有道藏大量抄佛经,不存在道士们造谣的“佛道两家互相借鉴”的情况。
佛经出现的“阴”“阳”“道”“法”“悟真”“真修”“真人”“真神”“真道”“自然”等词汇,只是一种汉文翻译。如果认为这也算吸收了道教内容,就太chun了。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其《道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汉魏六朝以来道教经典,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中引用的佛教名相/名词/真言用词有:唵1799个,吽1434个,摩诃45个,娑婆诃36个,泮吒7个,大千世界85个,恒河沙35个,刹那58个,业力40个,佛2038个,禅1522个,摩利支天22个,般若95个,菩萨171个,金刚1105个,劫10000个,三界7574个,六根626个,轮回946个,涅槃69个,法界562个,帝释84个,梵天312个,四大1178个,须弥山33个,如是我闻6个,由旬15个,兜率天10个,三昧378个,泥黎4个,阎罗王11个,泥洹3个,袈裟19个,哪吒19个,牛头阿傍1个,阿修罗13个。且灵宝上清一脉对佛教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九十六种外道全部错解,于清朝三次佛道辩论全盘辩输。
佛教成为三大宗教之一,而道家没有,这是有绝对理论支撑的,严谨的学者如果看民粹主义来维护道教则更加是笑话了
「道藏编辑,全仿佛经」摘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原文
《道藏》编辑,全仿佛经,有三洞十二类。洞真、洞兀、洞神,为三洞。以太元部辅于洞真,太平部辅于洞元,太清部辅于洞神,而统会于正一部,共为七部大纲,与《云笈七签》编汇相合。复以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为十二类子目。明正统中,宋披雪雕印《道藏》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三十五年,天师张国祥复编集《道经》,续加三十二函,百八十卷,粲然备陈,都成今藏。中所收罗,多有周秦诸子、晋唐佚书,于保存吾国文化,功实非细。天启间,上元道人白云霁(字明之,道号在虚子)作《道藏目录详注》四卷,考证颇具崖略,足资研究。通常流通,尚有《道藏辑要》二百册,另有《道藏精华录》一百种,皆钩元提要之作。
道家学术,有特立独行,摆脱道教方术范畴而直指丹法者,凡此著述,统名之曰“丹经”。自魏伯阳援《易》作《参同契》后,历世之所言丹道者,皆祖述其旨。自宋张紫阳《悟真篇》以次,如《入药镜》、《翠虚篇》、《指玄集》、《性命圭旨》、《规中指南》、《中和集》等著作,皆为丹道正统之言。清人著作若朱云阳之《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以禅理而溶入于丹道,别有会心,允为伟著。刘悟元著书十二种,清虚平实,力扫方士积习,俨然开佛知见。尤以其名著《修真辨难》一书,特论笃实,足为丹道式范。至若闵一得(小良)《古隐楼丛书》,则驳杂无归,离道尚远。清人黄元吉著有《乐育堂语录》,乃儒化道家之正者,言多隽永。复外如伍柳著作《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证论》、《慧命经》等,则为丹道之歧,不能视为正途。依道家而言道家之正者,除上述诸书外,若吕祖之《百字铭》、曹文逸之《灵源大道歌》、孙不二之《女丹诗》等,已简摄玄微,直指窍妙,丹道之旨尽在其中矣。依经而论,则太上十三经(《道德经》、《阴符经》、《清净经》、《玉枢经》、《日用经》、《洞古经》、《五厨经》、《金谷经》、《循途经》、《护命经》、《大道经》、《定观经》、《明镜经》、《文终经》、《老子真传》、《辨惑论》),已尽其大。若《黄庭内外景经》,当与《黄帝内经》(灵枢素问)参研,再参合于藏密之甚深内义根本颂,于养生服气修气修脉之术、中西医学生理学等,必另有汇通与新知,贡献于世界人类者,更为有功。至若陆潜虚之《方壶外史》、张三峰(三峰言阴阳双修之术,另有其人,非张三丰也)《丹诀》等作,皆当别列一类,入于双修之宗。上焉者,同于密宗无上瑜伽双身修法之欲乐大定,而潜虚之术,或有过于此矣。其次,皆不外于《素女经》、《玉房秘诀》等房中术之流亚,邪见谬术,无足言者。唐代帝室宫廷,乱于此道,亦如元代内廷,乱于密宗之双修,皆为佛道之大不幸者。
其他或托乩笔,或借伪名,或假古仙遗著,或演寓言隐秘;若创作,若注释,玉石并陈,真伪莫辨,皆不足观矣。此之一类。无以名之,姑称之谓“道瘤部”。
要之,道家学术,再变而为道教,复演而成丹道,历代罗致,驳杂已极。纪昀尝论之云: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静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变迁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道教典籍,名辞闪烁,寓言法象,如阴阳、炉火、坎离、龙虎、男女、黄白之类,各师其说,定义不一。且文辞理则,大抵诡诞浅陋,以至学者茫无所归,愈入愈迷。至若琼寰玉宇,芝阁琳宫,缥缈清虚,读之令人有翩翩霞举之概!此为文辞之另一境界。
「宋明之间,道教仿佛经之例,亦汇编为《道藏》」摘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四部丛刊》原文
道教之经籍
古代儒道不分,南宋陆九渊(象山)、清初崔述,早曾有见及此。如战国末年《吕氏春秋》、西汉初年《淮南子》、《韩诗外传》、《春秋繁露》,他如《论语》、《礼记》,皆掺入道家议论。驺衍援《尚书》洪范九畴之篇,创五行学说,使吾国二千余年学术思想,均未离于阴阳五行之藩篱。西汉末年所出《纬书》,启两汉乃至后代图谶学说之门,阴阳术数之学,掺变于儒道中心思想者,其由来已久且固矣。宋明之间,道教经典,仿佛教藏经之例,亦汇编为《道藏》,经历代增添,全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他丹经旁说,散佚流通者,亦复不少。《道藏》收集至广且杂,举凡儒家、阴阳家、兵家、医家诸书,统为罗致。例如成都青羊宫兼收《诸葛武侯全集》而入《道藏》,学者有谓其“综罗百代,极尽精微广大”者,亦非过誉之言。
宋真宗时,张君房奉敕校正秘阁道书,撮其精要而成《云笈七签》(注:签,签的繁体字),为道教经籍丛编之宗典,道家之言,于以大备。其书以天宝君说洞真、灵宝君说洞元、神宝君说洞神,为上中下三乘。以太元太平太清三部为辅经,又以正一法文遍陈三乘别为一部。统称三洞真文,总为七部,凡一百二十二卷。凡经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符图、守庚申、尸解诸术,以及前人诗歌、文字、传记之属,涉及于仙道者,均悉编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道藏源流载:
道家无所谓藏也,惟有道德五千言为真耳。尝考元都目录,皆后人妄取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为道藏也。至于历朝伪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汉王褎,造洞元经。后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jiao)等书四十卷。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道士王浮,造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品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后周武时,有华州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刺史,长安道士张子顺,选得开府,扶风进士马翼,雍州别驾李通等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装溃者,乃万年县人索皎)。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惠祥,私改涅槃经为长安经,为尚书卫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门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圣观道士田仁惠等,又将从前伪撰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在内,故有三界,六道,五阴,十二人,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及优婆塞,优婆夷等语。此正孔子所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极其分量,不过为天为仙而止,安得有菩萨修行之法耶。
《集部·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十二》载:
道教从立教伊始,便大肆造经,或剽窃佛教典籍,或拼凑诸子百家学说,充为道藏。其经典不载成书时间、作译者,假托天仙传授、蛊惑世人。前汉王褒造《洞元经》,後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二十四卷,吴葛孝先造《上清经》,晋世王浮造《化胡经》。又鲍靖造《三皇经》,齐朝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北)周武(帝时期),张宾之、焦子顺、马翼、李运挑揽佛经一千馀卷,隋辅惠祥改《涅槃经》为书《长安经》。
《笑道论》:
道家妄注诸子三百五十卷为道经。又按汉明帝时,褚善信等总将道经诸子书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据此前数目有无不同,虚妄明矣!增加卷目,添足篇章,依傍佛经,改头换尾,或言名山唱出,或云仙洞飞来。何乃黄领独知,英贤不睹?书史无闻,典籍不记?请问道士後世之经,为是老子别陈?为是天尊更说?纵其说也,应有时方。师资说处,代年邦月,复是如何?
扩展阅读:
宝派、上清、正一道经全部错解佛经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概念,抄都不会抄,后世全真道同错 (佛经道经原文对照讲解)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7572784
《悟真篇》仿《华严经》大觉金仙造无上仙,混淆真经,使学者愈增惑误:摘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四部丛刊》原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0862410
这句话的意思是:辰日不可因为事情而哭泣,否则会有丧事再次发生。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辰为土墓,又是水库,打开不得
出自于:《神仙传》
原文是:
寅不祭祀神鬼不尝,卯不穿井水泉不香
辰不哭泣必主重丧,已不远行财物伏藏
午不苫盖屋主更张,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意思是:逢寅日或逢寅时不能祭祀神鬼,违之将自惹神鬼缠身之祸。逢壬日或逢壬时不能进水放水近水,容易发溺淹之灾。逢辰日或逢辰时不能哭泣,如违之将有不祥之灾。逢已日或逢已时不能远行,容易发失财之灾。
作品鉴赏
该书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王远传附蔡经传),大体继《列仙传》而作,其中容成公、彭祖二条与《列仙传》重出。其中很多人物并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请入”传中。
虽事多怪诞,但其中不少人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有些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养生学术也不无参考意义。
书籍版本:东晋葛洪所著的《神仙传》,现存两种版本:一为九十二人附二人传本,见于《道藏精华录百种》等道典中;二为八十四人传本,见于《四库全书》中。
此外,唐人梁萧又称其“凡一百九十人”,可见今人《神仙传》并非全本。
-神仙传
道 藏
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陆修静稍后,有孟法师、陶弘景等人编写道经目录。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签》。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
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
明以后重要的道教丛书主要有三种:《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由清闵一德编成,多收清人著作。《道教辑要》由道士彭定求编成,收道书近300种。《道藏精华录》由宋一子辑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著作。
《正统道藏》这部丛书保留了大批中国古代文献。
道藏(电子版)
http://cnnetorcom/know/taoism/tao8htm
《道藏精华》
《道藏精华》收书以丹经和道教哲学著作为主,广录各种丛书,而且多收善本、秘本。其中书目以明《道藏》外道书为多,藏外道经又以明《道藏》后新出道经为多。所收的珍本或孤本道书,甚有价值。所录不但为万卷道藏中之精华,且尤多自明清以来未收入藏之上乘丹经与孤本佚籍,为一般学人及藏书家所罕观者,因能补道藏书之不足。其搜罗之广博、内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堪称四绝。
这部《道藏精华》可在图中右下角获得
《道藏精华》目录
道藏精华-第01册-第01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02册-第01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03册-第01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04册-第01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05册-第01集之5pdf
道藏精华-第06册-第01集之6pdf
道藏精华-第07册-第02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08册-第02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09册-第02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10册-第02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11册-第02集之5pdf
道藏精华-第12册-第02集之6pdf
道藏精华-第13册-第03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14册-第03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15册-第03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16册-第03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17册-第03集之5pdf
道藏精华-第18册-第03集之6pdf
道藏精华-第19册-第03集之7pdf
道藏精华-第20册-第04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21册-第04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22册-第04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23册-第05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24册-第05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25册-第05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26册-第05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27册-第06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28册-第06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29册-第06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30册-第06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31册-第06集之5pdf
道藏精华-第32册-第06集之6pdf
道藏精华-第33册-第07集之1(云笈七籖上)pdf
道藏精华-第34册-第07集之2(云笈七籖中)pdf
道藏精华-第35册-第07集之3(云笈七籖下)pdf
道藏精华-第36册-第08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37册-第08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38册-第08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39册-第08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40册-第09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41册-第09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42册-第09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43册-第10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44册-第10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45册-第10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46册-第10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49册-第11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52册-第12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53册-第13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54册-第13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55册-第13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56册-第13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57册-第13集之5pdf
道藏精华-第58册-第13集之6pdf
道藏精华-第59册-第13集之7pdf
道藏精华-第61册-第14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62册-第14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63册-第14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64册-第14集之5pdf
道藏精华-第65册-第15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66册-第15集之2pdf
道藏精华-第67册-第15集之3pdf
道藏精华-第68册-第15集之4pdf
道藏精华-第69册-第16集之1pdf
道藏精华-第70册-第16集之2pdf
道藏精华全目录doc
道藏精华录
道教《心印经》由四言韵文组成,共50句,全经200字。讲述道教修炼的方法及理论,十分精要。经文首先指出“上药三品,神与炁精”。说明精、炁、神是人身的三品“上药”,然后以此作为药物,修炼内丹。接着论述内丹炼养过程中的精神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之士以“存无守有”为诀要,先天大药“顷刻而成”。从此“一得水得,自然身轻,太和充盈,骨散寒琼。”乃到“神可入石,神可飞行,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不受造化限制,了道成仙。经中还提示了精、炁、神、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即“神依形生,精依炁盈”。最后说出“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强调对此经不但要“诵”(读诵),更重要还是要“持”(修持)。
《心印经》的字数,较《清静经》更少,但是此经的位置,和《清静经》同样重要。道教徒认为《清静经》讲的性功修持,《心印经》讲的是命功修持,二经珠联璧合,为道教性命双修之大法。道教将其作为日常念诵的经文之一,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心印经》在道教修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道藏辑要》所收文昌、纯阳二帝君校阅《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解》之后,附载此经,并曰:“一切人物至诚解脱,全得经功。真得之基,存乎一心。”
明代道士白云霁在《道藏目录详注》中评《心印经》说:“内云上药三品,神与炁精,履践天光,呼吸玉清等请战,此是内修神经。”
《道藏精华录一百种》有孕真子(即抱真子)注《高上玉皇心印经》,其目录提要说:“《心印经》者,乃无上玄穹主金阙大道君之所述也,其辞恢奥,其旨渊微。为蜀孕真之注射器。至道之玄机,性命之根株,莫不阐敷剖露。实登真之径路,度世之梯航。学者苟能造其理,达其辞,穷神以知化,参玄以入妙,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则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阴鸷也有阴德之意:《太上感应篇实例》有一段故事,说徐泛爱看到文昌帝君阴鸷文,有一条注解说:行善没有人看见的叫做阴,暗中施舍给人们的恩惠叫做鸷。
注1: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①,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注2:《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二卷。该文思想可上溯至《玉钤经》、《道戒》和《抱朴子·内篇·微旨》转引的《易内戒》、《赤松子传》和《河图记命符》等书。《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计一千二百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阐述“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
注3: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原名李耳,又称老子,著作有《道德经》。是我国道教始祖,上天至尊之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