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粉化妆面部,是我国古代女性化妆的基本内容之一。最晚起源于先秦时代。春秋战国之际的韩非子在论述治国之道时曾比喻说:
“若毛嫱西施之美丽,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述的东邻少女是天生丽质: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可见在那个时代粉妆已在女性中流行。古代的化妆粉主要有金属类的铅粉和植物类的米粉等。
铅粉的介绍和制作方法
铅粉又名解锡、鲜锡、粉锡、铅华、胡粉、定粉、瓦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它是用铅化解后调以豆粉和蛤粉而成。我国古代一度铅锡不分,称铅为“黑锡”。我国很早就有制造铅粉的记载,晋张华《博物志》称:
“纣烧铅作粉,谓之胡粉,即铅粉也。”
商纣时,已有铅制酒器,而当时酿造业已能造酒制醋,铅制酒器在盛放这类物质时,与其中的醋酸接触,就可生成碱性炭酸铅,故当时制造使用铅粉是很有可能的。这种铅粉的具体制造方法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如下:
“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安火四两,养之七日,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中,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
据李时珍记载
“明代时,金陵(今南京)、杭州、韶州(在广东)、辰州(在沏南)皆造之,而辰粉尤真。”
辰粉的制法是在铅醋化为粉后,按“每粉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千,裁成瓦定形,待干收起”。铅粉傅面,有较强的附着力。《齐民要术》作紫粉法中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铅粉),并解释说
“不著胡粉,不著人面”,
意思是说,不掺入胡粉,就不容易使紫粉牢固地附着于人的面部。另一方面,把一定量的铅粉掺入米粉中,又有使后者保持松散,防止粘结的作用。
铅粉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铅,如保管不当,容易硫化变黑,但置久,经自然氧化作用又可重新转白。
古代最常用的粉饰是米粉。
汉人《释名》说得很清楚: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
关于米粉的制作,北魏贾思勰有着详尽的记述。
首先选取上等的米作原料,“粱米第一,粟米第二”,米必须是同一品种,不能混入其它。除去杂质,碎米后研细,置入木槽,加水,脚踏淘冼十遍至水清将淘净的粉米盛入大瓮,灌足水浸泡。春秋季个月,夏季20天,冬季则要60天。中间不换水,时间久了发臭更好。粉质会更滑腻。届时,换上新水,搅拌淘洗,去尽酸气,取出研磨。磨细的粉边浇水边搅拌,接取白色汁液,装入绢袋过滤,滤出的汁水放到别的瓮内沉积。
然后再精研细磨,浇水接汁,重复前一道工序。接着,把汁液盛在瓮内,以种叫“把子”的农具长时间地拂拍遍透。使其淀澄,去掉粉层上的清水,把粉汁置于大盆中,用木杖顺同一方向搅转三百圈,盖瓮防尘污。待澄积清净,以杓轻缓地舀去上清液,用三层布贴在粉层上,布上撒布谷糠,糠上置灰。灰湿就换上干灰,直至灰不再湿为止。而后除去布层,削去粗白无光润的表层粉。余下“圆如钵形、酷似鸭子”,白而光润的部分称为“粉英”,在晴好无风的天气,摊于床箔,以刀薄削并曝晒干透,再用手反复揉搓以达滑润。并收贮备用。
用以制粉的水质好坏对产品的优劣很有关系,水质越好粉质越佳。《华阳国志》记载:
“巴郡江西县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皓曜鲜芳,常贡京师,因名为粉水。”
《荆州记》也说
“范阳县有粉水。”
除铅粉和米粉以外的其他妆粉
古代还曾有水银制作的水银腻,又有马嵬土、磨夷花、露华百英粉,龙消粉等。
水银腻据说是春秋时萧史所创制,为其爱侣弄玉傅面所用。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酷爱吹箫,而萧史于此道堪称技艺精绝,两人因箫缔姻。世传最终同升仙。晋崔豹《古今注》称:
“萧史与秦穆公炼飞雪丹,第一转与弄玉涂之,今之水银腻粉是也。”
马嵬土又称贵妃粉,因唐玄宗所宠杨贵妃在“安史之乱”逃难途中被赐死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传说该坡上有土白如粉,妇人用以敷面。
据古人记载,磨夷花出自南海顿逊古国,用来制作的粉芳香馥郁。露华百英粉是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使用,自然是贵重之物。至于龙消粉,《钗小志》、《旧唐书》等都说是周光禄的姬妾妆面的用品。
古代女性所用的妆粉,大多购于街市。
经营妆粉和其他化妆品的基本是小商小贩,有时官府也插手其间。市售的妆粉既有粉心,也有合粉。
南朝宋《幽明录》记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位富家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卖粉女郎,无由亲近,便每日上街买她的胡粉。时间一久,女郎好生奇怪,便询问说:“君买此粉,将欲何施。”这位痴情郎借机剖白心意说:“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以此观姿耳。”女郎为他一片至诚所感动,遂以身相许。由此可见,古时,妆粉的买卖在民间是很普通的事。
但另一方面,宫廷和有条件的富豪也自制妆粉。晚清宫廷中就有几个老太监专门负责制作妆粉供慈禧使用。
各种妆粉一般盛放在粉盒中,置于较大的妆奁内,以供日常所用。粉盒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也有方形、六边形、葵瓣形,亦有仿瓜果型的,均有盖。其质料有夹忿胎和木质漆器,瓷器和银器等。
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粉盒就是以漆灰造型并粘贴麻布、丝帛的夹胎漆器,内面红漆,外表为黑褐色漆,有的还以金、红、白三色油彩绘云龙纹。既精美坚固,又轻巧灵便。内中还存有白色粉状或块状白粉。又如一些宋代墓葬中出土的粉盒,常是影青瓷制品。
古代女性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化妆于相应部位。
粉扑是以丝绵、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制成。
以白粉涂饰肌肤,使之洁白鲜润,保持柔嫩,现出青春美感,粉妆的目的便在于此。古人以白为美,以黑为丑。诗云
“素以为绚兮''。
素,即白色,白色是绚丽的。荀子曾言:
“目辨白黑美恶。”
魏晋时,左思《娇女》诗曰:
“我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自然,“肤似凝脂”、“冰肌雪肤”很有魅力。白乐天笔下的杨贵妃“雪肤花貌”,她情怀落寞,珠泪暗垂之时犹如“梨花一枝春带雨”,晶莹清白,娇美无比,无怪乎倾倒众生,迷乱君王了。
粉妆是化妆的第一步骤,古代女性对此总是细心妆摩。
在这方面,清代的慈禧甚为讲究。她对粉的要求很严,所用的粉经精工制作。在选料上,除新上市的白米外,还用颜色已发微紫的陈米,拣净杂质,分别以大小不同的磨子研磨,磨了筛、筛了磨,反复五六次,由粗而细乃至极细。然后把两种细粉严格按一定比例掺和。为防铅毒影响皮肤,粉中只配入极少的铅粉,仅以使米粉松散、不粘结为度。这种粉的色泽微黄于市售的产品,质地特别细软。
敷粉时,慈禧端坐在她自已设计的月牙形梳妆台前,对着镜子,慢条斯理,十分小心地动作在脸上敷上一层很薄的粉。
“薄粉轻红取次施”,“新妆粉面下翠楼”,古代女性敷粉最常见的是在面部。但也有在颈、胸、背、臂乃至全身涂以粉饰的风气。《汉书·广川惠王传》记载:
广川王后昭信,曾在王前谗毁宠姬陶望卿,说是:“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敷粉其傍。”
意思就是陶望卿在画工面前脱衣露出肩背,在胸、臂和背部敷粉。
唐代女性有着宽松衫裙、袒胸露乳的习尚,其颈、胸敷粉者不在少数。唐人诗词如温庭筠《女冠子》词“雪胸鸾镜里”,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晴雪”,“常恐胸前春雪释”等皆可鉴证。而韩偓诗句“鬓垂香颈云遮藕,粉著兰胸雪压梅”又妙在比喻清雅。
在古代,敷粉不单限于女性。
汉魏时代,男子敷粉屡见不鲜,为一时之风尚。汉惠帝的男宠闳孺和近侍官均有敷脂粉的癖好。《三国志》说魏文帝之臣何晏“粉白玉去手,行步顾影”。但《语林》却说“何晏平叔美姿仪,面纯白,魏文帝疑其敷粉,后夏月以汤饼食之,汗出,以朱衣拭,面色转皎然。”
在这些敷粉的男子中,堪称风流倜傥的大概要算曹操之子曹植,《魏志王粲传》注引《魏略》说:
“植初得邯郸淳,甚喜,延△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固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
这位曹子建果然才情恣肆,他为自己熊结识邯郸淳这样位博学多才之士喜不自胜,不觉要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你看他请人坐在那里,自已却洗澡,敷粉,然后绪上头发,也不戴冠,拍着自已祖露的身体跳起一种叫作五椎锻的胡舞,接着又抛弹丸游戏和击剑,末了又学着艺人念诵小说数千言。
尽管如此,古代傅粉的主要还是女性。
古代制作粉底用紫茉莉。
妆粉出现在战国时期或者更早之前,因为在春秋战国之际,韩非子在论述治国之道时曾这样比喻“若毛嫱西施之美丽,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由此可见那时候妆粉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了。
最早的妆粉,据说是用大米做的,叫做“粉英”,想想应该是挺养颜的,《齐民要术》中记录着它的制作过程,粱米第一,粟米第二,米需是同一种,不要混入其他,然后通过浸泡、研磨、沉淀、暴晒等步骤后,刮去表面的浮土,就做成了。
紫茉莉产地生境
原产热带美洲地区,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引种和归化,中国南北各地常作为观赏花卉栽培,为观赏花卉,有时逸为野生,也有人种在庭院,中国南北各地常栽培。
性喜温和而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寒,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在江南地区地下部分可安全越冬而成为宿根草花,来年春季续发长出新的植株,露地栽培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盆栽可用一般花卉培养土。
在略有蔽荫处生长更佳,花朵在傍晚至清晨开放,在强光下闭合,夏季能有树荫则生长开花良好,酷暑烈日下往往有脱叶现象,喜通风良好环境,夏天有驱蚊的效果。
23岁混合性皮肤用补水保湿控油的护肤品最好,混合性肌肤的特点一般是两颊偏干,T区偏油,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对皮肤的清洁,并在控油同时进行补水保湿,调理皮肤的油水平衡,油性区域控制油脂分泌,以清洁补水为主,中干性区域以滋润肌肤,增加肌肤弹性与营养为主,针对不同部位,分别使用不同的护肤品。
23岁混合性皮肤的护理方法:
1、选择适合皮肤的洁面产品
选择适合混合性皮肤的洁面产品,啫喱的质地很清爽,用起来很舒服,洗脸不要太大力,如果觉得T区特别油,可以在出油的部位多洗一遍,两颊用力轻柔一些。
2、注意水油平衡
控制水油平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一款特别针对混合性肌肤,具有控油、保湿、滋润三合一功效的乳液,它能迅速滋润干燥部位,降低T区的油脂分泌。
3、定期进行深层护理
每周做1-2次面膜,达到深层清洁和补水的目的,如肌肤干燥紧绷问题严重,就可以用专门补水的面膜,如果毛孔粗大和出油问题严重一些,可以试试海洋矿物泥面膜,来抽取毛孔中的污垢,吸去多余的油分。
4、不要涂太油腻的保养品
在日常保养时,要加强保湿工作,但不要涂太油腻的保养品,防止肌肤加重出油情况,也不要整脸使用一种护肤品,造成油的更油,干燥的还是干燥。
5、分区敷面膜
定期给予肌肤大扫除,敷脸,在敷脸的时候一定要分区做面膜,T区用清爽的面膜,干燥部位用保湿、营养面膜。
从古至今,人类为追逐美,所做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为了让容貌变得更加美丽,人们发明出口红、粉底液、高光、散粉等化妆产品,让我们的妆容变得更加精致。与此同时,衍生出一系列的卸妆产品:卸妆水、卸妆油、卸妆膏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不知道我们是否想过一个问题,在古代,女子同样化着精致的妆容,那她们是如何卸妆的呢?
只用清水洗脸,当然会有一些化妆品残留,长此以往,还会对肌肤产生损害。那么聪明的古代女子是如何卸妆的?
《阿房宫赋》曾经描绘过后宫佳丽梳妆卸妆的场景:“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
可以说,中国女子的化妆史十分悠久。我们暂且先不谈卸妆,先谈谈古代女子所使用的化妆品,它们都是由什么制造的?
中国古代的化妆品大多不含金属,由自然的植物制成。后唐《中华古今注》关于胭脂的记载有“ 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成 ”。古代的胭脂,是我们现代女子所使用的腮红,它是由鲜花的汁水凝固而成。
还有类似于现代粉底液的妆粉,则是由研磨过的大米,经过筛掉杂质后加入香料制成。
除此之外,还有古代女子画眉毛的石黛,则是由石砚研磨成细粉,加入水调和之后形成的。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女子所使用的化妆品,大多是粉状的水溶性物品。也就是说,用清水便可以清洗掉。可古人对皮肤的保养十分细致,他们认为,单纯用水卸妆似乎卸不干净,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了更多种办法。
第一种便是拿淘米水洗脸。《礼记·内则》记载:“ 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清 ”。这里面的潘,就是淘米水的意思。
人们发现用淘米水卸妆,能够卸得更干净一些,在洗完脸之后,皮肤会变得更加嫩滑。这个方法直到如今,还有人在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也要看个人肤质。
第二种卸妆用品是澡豆。在宋朝之前,无论人们洗手或洗脸,都会用“澡豆”。澡豆是由豆子研磨形成的粉末,制造而成,具有去除污渍油腻的效果。
而古代女子也经常将澡豆作为自己的卸妆工具,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 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贵族阶层,普遍使用澡豆来清洁自己。
那么宋朝之后,女子又用什么卸妆呢?
这便是本文介绍的第三种卸妆产品,肥皂。这一时期发明了肥皂,人们将皂角与各种香料以及中草药放在一起,并倒成碎末,再将其凝固成团状,便可以使用。
宋朝时期的肥皂,作用则更加广泛。根据史料记载它可以“ 去垢润肌驻颜,如年高得之,转老色如童子,似玉之光润,乃奇方也 。”一块肥皂真的可以这么神奇?我们不得而知,这仍然需要考证。
肥皂的灵魂是脂肪酸钠,脂肪酸钠中的油脂还具有护肤作用,同时,古代是没有催化剂可添加的,因此肥皂中的脂肪酸钠能进行天然皂化反应。
当然,古代肥皂有多个名称,比如皂荚、胰子、皂角等。《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中就有提到:“ 叫小丫头子舀了盆凉水来先给他左一和右一和地往手上浇……又使了些桂花胰子玫瑰胰子 。”
第四种卸妆产品是食用油。如果是特殊职业,比方说戏曲的妆容,面部需要会绘彩,那么古代女子将怎样卸妆呢?
他们会通过花生油、麻油等食用油,以油溶油的方式来卸掉浓厚的妆容,这便类似于现代的卸妆油。
我们现代女孩在卸完妆后会抹一些护肤品,比方说水乳、面霜、精华等等,能够保持我们皮肤的年轻状态。其实,古代人也会涂抹一些面霜来保养皮肤。
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外貌还是十分看重的。作为现代人,我们从古代女子的化妆、卸妆流程中,也能看出她们所使用的产品几乎都是自然、绿色无害的,所以这对皮肤来说是有利的。
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每天所使用的化妆品以及卸妆品品种繁多,但几乎多多少少都含有一些金属元素,这对我们的皮肤有一定的损害。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是重要场合,能少化妆便少化妆。即便化妆,我们也要使用质量上层的化妆品,同样卸妆也要卸得仔细,一切都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皮肤。当然无论化妆,亦或是素颜,只要拥有自信,你便是最美的。
参考资料:
在古代用紫茉莉来制作粉底。
魏晋时期,左思《娇女》诗曰“我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白乐天笔下的贵妃娘娘“雪肤花貌”,温庭筠《女冠子》词里的“雪胸鸾镜里”,所谓“一白遮百丑”这个观点,可见千年前人们就有了共识。
妆粉出现在战国时期或者更早之前,因为在春秋战国之际,韩非子在论述治国之道时曾这样比喻“若毛嫱西施之美丽,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由此可见那时候妆粉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了。
紫茉莉
紫茉莉:草本,高可达1米,根肥粗,倒圆锥形,黑色或黑褐色。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无毛或疏生细柔毛,节稍膨大。叶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全缘,两面均无毛,脉隆起。花常数朵簇生枝端,总苞钟形,长约1厘米,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
花被紫红色、**、白色或杂色,高脚碟状,筒部长2-6厘米,檐部直径25-3厘米,5浅裂;花午后开放,有香气,次日午前凋萎。瘦果球形,直径5-8毫米,革质,黑色,表面具皱纹;种子胚乳白粉质,花期6-10月,果期8-11月。
意思: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
出自: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前往市场,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
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扩展资料: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启示: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
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作者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
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