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牌,不看牌,大鬼小鬼手里来。”这是孩提时代玩扑克牌时爱亨的一句顺口溜。意思是拿到大小鬼,就有了克敌制服的王牌,与别人搏弈时心不慌、不虚。今天把它用在开拓旅游市场上,将大小鬼比喻成神和仙,感觉既贴切又精彩。其中,能体现出贵州人的自信,带几分幽默、几分霸气,还有丝丝睿智。
这一神一仙,便是闻名天下的沈万三和张三丰。一个是有“中华财神”之称的苏黔历史名人,将贵州平坝天龙屯堡作为人生的最后家园;一个是在武当山得道,贵州福泉山成仙。
平坝旅游打响了沈万三名人文化品牌,成为屯堡文化开发的突出亮点,赢得了眼球,先后召开“沈万三暨屯堡文化高峰论坛”,成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沈万三分会”,推出了《天龙秘事──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与贵州平坝》和《沈万三的屯堡后裔》两本书,并着手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省旅游局和平坝县还支持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江苏周庄开设了“多彩贵州之家”外宣窗口,把名人宣传效应直接与江南旅游市场对接,加强互动,吸引世人目光,激发了更多旅游者踏上神奇的平坝之旅、贵州之旅。
福泉县的福泉山,是张三丰的钟爱之地,现留下大量有关张三丰的遗存,经有关方面组织资金投入近400万元,修建起了雄伟壮观的“张仙祠大殿”,推出全国第一座张三丰碑林,完善了一系列针对旅游者活动的基础设施,已具备接待海内外游客的能力。现福泉山景点被全国旅游协会授予“中国十大道教旅游胜地”、“中国道教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两位明代名人,一个神、一个仙,在民间都是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使贵州山水更富有灵气和神韵。而且他俩即是师徒关系,又是好朋友。据《沈氏族谱》记载,沈万三在贵州平越福泉山,拜张三丰为师,追随道教走向自然。88岁时,他辞别人世,葬于福泉山。这一年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沈万三的遗骨,直到明弘治十年(1498),其五世孙沈廷礼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下。沈万三跟随张三丰修道,是一个历史的真实存在。修道期间,张三丰还赠诗给沈万三: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仁不为富,舍却红粉入蛮荒。为此,有关方面还将在张三丰塑像旁,再塑一尊纪念沈万三的大型雕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600年前的这一神一仙,就像是事先约好一般,要为贵州旅游文化宣传上阵吆喝。在几百的岁月中,他们的名声背后,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超级“粉丝”军团,其市场号召力力难以估量。
旅游业是典型的竞争型经济,旅游宣传中,需要打出的当然是有特色的牌,有影响力的牌。谁宣传的声音大、声音亮,谁的旅游业就兴旺。我们手中如今已拥有超级王牌,我们还怕谁?今天的贵州人,在向全国旅游市场开拓中已经精彩“亮剑”,相信旅游业大发展的春天就会到来,多彩贵州不仅是自然之旅、民族文化之族,同时也是神仙之旅,是神仙垂爱的天地人合一的风水宝地。贵州旅游业注定会崛起,正如明代大预言家刘伯温说的那样: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 石头与屯堡人有缘,但在屯堡人眼中也许太平凡。这块巨大奇石,竟然被其所遗忘,岂不惜哉!----题 记
贮立于古镇天龙,历经风霜雪雨,向过客讲述远古的故事
女娲的五色石补了苍天,顽皮的旅游到了夜郎古国,安家定居,独占一方水土
秦始皇的赶山神鞭在此失灵,我自归然不动
宁谷汉墓,普定穿洞,在记忆中刷新
平坝夏云、平庄、肖家,古遗址,今犹安在,仍是石头建造,你还是默默遥望,遥望远方……
期盼什么?一千年太少,一万年……
不,十万年,睹视
好似在诉说什么,等待谁的归来
夜郎古国消亡,牂牁文化复兴……
舍人⑴,盛览⑵,尹珍⑶没有发现,尹贡⑷是失职还是健忘
哦,均不是,等待与你家族有缘的石头城人。一群粗犷、直爽的北方汉子
历史创造了良机,终于来了。与你为邻,你还向他们诉说,天龙山险,龙眼山后,那齐天大圣移居猴儿洞算不了什么……
只是借用你肩膀翻了一个跟斗,上天台发现洞府而已
夜郎狼烟四起,大明统一心切,那群唱着弋阳腔、骑着战马的汉子,风尘滚滚而来,谁知一住不走,听精美石头,开口说话。
于是,于是,再于是……
六百年风雨又冲洗,几十代人辛勤耕耘,出现了石头的房子,石头的巷,石头的大街、石头的桥。
还有那靠石岩托起---石头建造的五龙寺石庙,闻名远近,由你守卫
古驿道上来的小东洋鸟居龙藏算什么,时候不到不开口。
大地复苏,春天来了,延续六百年保持口音不变,习俗不变的这群北方汉子又迎来了阳光雨露,由你摇旗呐喊,诉说石头的故事,屯田戍边的历实
笑迎中外贵宾,喜迎八方来客
你仍伫立风雨之中,向文人骚客诉说,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
注:⑴舍人:汉武帝时贵州遵义人,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着有《尔雅注》三卷。
⑵盛览:字长通,西汉武帝时的“牂牁名士”。着有《合组歌》、《列锦赋》等作品。
⑶尹珍:字道真,东汉时毋敛县(今都匀、独山、荔波一带)人。他是当时贵州著名的 学者,又是著名的书法家。
⑷尹贡:夜郎县(今安顺一带)人,历任尚书丞郎、长安令、彭城相等官。 天龙屯堡源于 600 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西南过后,为了统治西南,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随后,从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迁至贵州,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执着地恪守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形成了现今我们称之为 “ 屯堡文化 ” 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屯堡人都是从江淮一带迁移过来的汉族移民,至今许许多多的老年人还称自己为南京族, 1997 年 4 月 11 日 ,天龙屯堡陈姓后裔陈先润先生带着族人的嘱托到南京寻根,经过艰辛的探访终于找到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丹凤街中段、玄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后面的始祖陈典居住地都司巷。通过此次寻根有据的证明了天龙陈姓“南京籍”的史实,亦为我们探寻四姓入黔路线找到了出发的始点。四姓始祖随傅友德所率的三十万大军征南入黔,在洞庭湖上岸,从武陵驿走古驿道入黔,这是一条坎坷艰辛的路,被称作“万里生死途”。在漫长的征途中,四姓始祖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友谊,盟誓结为异姓兄弟,统一取名:张征定、郑征定、沈征定、陈征定。直到现在,在天龙屯堡还能看到一条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穿镇小河“征定河”。
后经考查,发现沈万三的后裔仍在天龙屯堡, 这位江南首富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在这些传说中,最为离奇而又十分有趣的便是他的聚宝盆。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 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秦淮汉族服饰的特征; 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 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 “ 戏剧活化石 ” :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
天龙屯堡人与南京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屯堡人的祖先就是 600 年前从南京征南、填南到贵州安顺的。今天,天龙屯堡回到了祖籍南京,在南京举行屯堡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我们将以屯堡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的写真展示给屯堡人的 “ 老乡 ” 们,向祖籍地的亲人们介绍 600 年来的屯堡独特的人文景观.美丽的自然风光。
天龙屯堡与南京有血浓于水的亲情。 600 年前的秦淮风物在安顺屯堡被完整保留;使得今天的屯堡就如仿真历史博物馆,那独特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文化活动,让人恍若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了 600 年前古汉秦淮大地。
走进安顺,走进历史,走进天龙屯堡文化,观屯堡民居、品屯堡美食、听屯堡人的故事,踏寻祖迹,领略 600 年前的大明遗风,感受高原秦淮余韵。 江南历来是文化发达之地,屯堡人的祖先从江南迁移到贵州之后,贵州的科举制度才逐渐推行,不少的人才就是从科举中步入政途,走出大山,建功立业。明朝时,朱元璋在贵州大力传播儒学,使儒学文化在贵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天龙屯堡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出了不少的人才。明朝以前,由于历史久远,有关文字记载缺乏,只有荒野中的许多古碑之上刻着明皇诰封什么之类的文字为数不少。据《郑氏家谱》载,明代万历28年郑士才中秀才,这可算作天龙屯堡有记载的最早功名。
清朝废除屯田制之后,屯堡人失去了屯军身份,不像明代那样祖辈必需“屯田戍边”,不能任意流动,这为屯堡人考科举带来了动力,耕读为本成了屯堡人最正统的生存方式。清代,天龙就出了众多的科举功名,有文举、武举、直至进士。
道光年间,天龙屯堡郑姓人才辈出,九世祖郑尚美“皇清诰封武信骑尉”。这一门共出了三个武举、一个进士、一个名儒。武举为怀志、怀古、怀清;进士安国;宪国为名儒;如今,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这门旺族科举人物的许多传说,其中(太后招婿)就是其中一个:相传郑安国考中进士后,由于某种原因年轻才俊,被为公主招婿的皇太后相中,欲招为驸马。一日,太后把郑安国召进宫中,言明欲召他为公主驸马,留在京城作官。郑安国在家中早已有未婚妻,不想做“陈世美”,又不敢当面回绝太后招来祸患,只好谢过太后隆恩,执意先回贵州老家告诉父母后,再做答复。太后不肯,郑安国苦苦苦哀求,太后被他求烦了。大怒道:“你要忙着回家去找死?”当日即放他回贵州,郑安国果然在回家途中染病死去。“太后果然是金言玉口,言出成谶”,直至今日,郑氏族人还为他的亡故嗟叹不已。
郑安国虽然是进士出生,有关他的文字记载和作品所遗不多,到是他的祖父荣封的诏文和弟弟郑宪国的诗文作品还存于家谱和天台山碑刻之上。 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清末武举陈日瞻所创办。相传,陈日瞻像貌威武,勇猛过人。有一次,因看不惯带子街(村子名)一恶霸,而怒把带子街石狮子举至道旁,令恶霸折服,再不敢称霸乡里。据《陈氏族谱》载,陈日瞻是清末武举案首(第一名)。他所使的青龙刀重数十斤,能使百斤步马弓。
陈日瞻虽系武人,但并不因武荒文,他既是南一区区长,又是“南一区化行两级小学”的校长,他在主持学校期间为家乡培养大量的有识之士。陈蕴瑜将军就于1912年毕业该校……
在天龙学堂修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感人场面,村中男女老幼齐出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一次时任校长之职的陈玉峰因指挥施工过程中出现一小失误,杀掉了家中一头重达三百多斤的大肥猪向大家赔礼。并出钱重新施工。正是有了前辈们这种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精神,才有了今天别致典雅,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天龙学堂,也是我们屯堡人崇文尚武,重视教育的最好的佐证。
天龙学堂是屯堡建筑中的杰作,它采用屯堡人惯用的石木结构,但也不排斥瓦等建筑材料。天龙小学共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等建筑:主楼为恢宏的礼堂建筑,高大雄伟,石墙体,屋面盖瓦;从主楼的背面可见到屯堡建筑的典型形式,即,窗户小而少,主要采光皆在正面。教学楼分为两幢,石墙体,石板房,木架结构,为扩大采光,窗户都为大圆拱形;图书楼为多棱形,石墙体,瓦盖屋面,犹似一古堡状;校门为石牌坊建筑,气势宏大。
天龙学堂建好后,得到多方赞赏,被称为贵州乡村小学校的精典建筑,各地纷纷前来采样仿造,如石板房、大屯等。清末进士陈延荣题写匾额“敬业乐群”,名士王元直题写匾额“崇德广业”,吴稻盦为天台山伍龙寺住持本安和尚(本安字静轩)捐资修建的图书楼题写“静轩图书室”5字,国民党要员吴雅辉到校视察后,题书“合力之伟,近之教于乡,远之将福送全国”的单条;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也题写了文字。据多位曾就读于该校的人士称,大礼堂正中挂孙中山先生像,上书“天下为公”两边对联则是众人皆知的名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先生警句。
在文革期间,天龙学堂遭到令人心痛的浩劫,许多名人手迹和雕刻被毁或流失民间,从被毁去的“静轩图书室”的“静轩”二字,我们就可知当时的惨状了。
十年浩劫之后,天龙学堂得到校方和村民的精心维护。如今,校内古木参天,丹桂飘香,紫荆斗艳,恢复了昔日书院式建筑应有的原貌。 说起贵州科举的历史我就很自豪,因为是有了咱们屯堡人才有的贵州科举史。话说这个明代以前啊贵州乃是一片蛮荒之地,咱们老祖宗奉朱元璋的旨意入黔征讨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及诸土司政权,战事平定之后又奉命屯田于云贵,其中大部份军队屯扎于贵州安顺,即当时的普定卫。
咱们老祖先不仅把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入了贵州,还根据朱元璋的思想“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天有风雨霜露,无所不施,圣人之教,亦无所不往。”在贵州各地兴办学堂书院,大力传播儒学,使贵州这片土地从蛮荒走向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还亲派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国子学正芒文缜到贵州担任宣慰使司儒学首届儒学教授。贵州在永乐十一年(1413)才正式建立行省,从此以一个独立省份出现在中国版图。这时贵州仍没有单独举行乡试的权利,士子们考试要到四川、湖广、广西、云南等省,山高路远,行程达几千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贵州真正取得乡试的资格是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这一年终于在贵阳举行了第一次乡试,当时共有1千余名士子报名参加,朝庭专门派官吏前来主持开考仪式,此次开科共取中举人25名。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是驻军重地。
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历代的屯兵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迹: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器加工场所(本地人呼之为“打铁坑”);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威同之乱时”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至今残垣尚存;在天龙屯堡古镇中,则是巷道纵横交错,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抢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人武备的思想。
明代饭笼驿最初的建设者是如今天龙“张、陈、沈、郑”四大姓的入黔始祖们,特别是身为“通政大夫”的陈典(注:通政大夫是主管邮政的官吏),在天龙设驿站,建塘房(塘房是驿站供来往人员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则建“屯堡”屯扎军队。
天龙屯堡古镇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筑典范,它四周建有石拱门,巷道如网,易守难攻,横跨在古驿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粤的军事重地。
不是!屯堡话只是六百年前明朝时期的江南一带口音,六百年前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军出征西南,朝廷将安顺一带废除土管制度设置流官并设置安顺府(即安置归顺府),随傅友德大将军出征的大军就此在这一代扎根繁衍,于军于民战时为军平时为民,征南大军多数是江南一带人氏,所以一直将家乡的习俗口音代代延续,到今天还一直保持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至于楼主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下没有研究过。抱歉!
女性朋友们都想让自己变得美美的,从而在化妆上下足功夫,而腮红作为提升女生颜值的必备物品。那么,腮红怎么打?怎样打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好看?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打腮红应该这样打
首先,我们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工具,使用腮红刷来打腮红,比较均匀,效果也更好。其次,就是手法,在颧骨下面,用转圈的方式慢慢向上涂,涂到眼角处就行,另一边也是相同的手法,这种方式打腮红,可以让你的脸显得更加有气色,也更加光彩动人。
打腮红时手法很重要
打腮红时,应该注意用量,不能过多,如果打太多会给人一种喝醉的感觉,红得异常,也更像猴子屁股,适量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在抹上腮红后轻扣盒子,振掉多余的粉。手法上,点压式比涂抹更加有效,涂抹容易让腮红不均匀,从而在视觉上非常奇怪,一块块的非常不好看,而点压的手法可以让腮红均匀分布在脸上,所以,手法是极为重要的。
打腮红时工具和光线也重要
首先,打腮红的时候,要使用特定的工具,除了海绵粉扑外,就是腮红毛刷了,工具合适可以让腮红显得自然而又和谐。化妆时,还要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操作,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化妆的漏洞,还能集中注意力,从而画出若隐若现的精致妆容。我经常使用的这款腮红就比较好用,不管是色系还是小巧携带,都是很方便的。
不同脸型打腮红手法不同
如果你是圆脸,应该经常使用直线或者是斜线画法,从而勾勒出脸部的修长感,创造出瓜子脸的感觉。如果是方形脸,可以多多使用圆线条来增加柔和感,用画圆的方式,由颧骨向鼻子慢慢刷。如果你是鹅蛋脸,可以选择顺着颧骨的曲线向着脸中央刷。在皮肤局部,根据光线可以选择局部提亮,从而可以增强立体感,让整个妆容显得自然美丽,也能够显得更加真实。
腮红怎么打?有什么技巧?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明代驻守军队形成了古村屯堡
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时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在当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过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
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县志·民生志》)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屯堡人虽然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的需要,人众聚族而居,村寨连缀成片,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构成安顺多元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元。
其一,是安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里虽位于贵州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但峰林峡谷间都有大片的平坦盆地,加上充沛的水源,亚热带多雨温暖的气候,地位优势所带来的相对发达的交通。在安顺这片土地上,高度密集的屯堡群落,成为西南一带屯堡最集中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聚族而居世代相守,对屯堡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二,实行屯田制以后,大批的屯田官兵集中连片,保持着军队的体制,平时以耕种为主,并负责保卫周边的区域;一旦发生战争,则整装开上前线。这种自成体系亦兵亦农的建制,不同于正规军队可以调动、换防。一份份“愚忠”换来了搬不走的土地和家园。这种命运的安排,面对周边矛盾尖锐的环境,同为“远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理,一种大老乡的文化认同感,就把这些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湖北等地的“老乡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传递着同一文化信息同一表现形态。在相对固定的生活圈互动互助,共同塑造了屯堡文化的魂。
其三,明代在安顺推行屯田制,多是以一个家族或几大姓来设屯建堡。明朝皇帝非常清楚传统的宗法思想所产生的内聚合力和外在张力,能汇聚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实施“填南”方略,营造军事重地“汉多夷少”,集小力为大力,以家族为主体来建构屯堡片区,无疑是最佳选择。至今在众多屯堡村寨中,仍以大姓为主体,他们聚族而居,建祠堂、修宗庙、上祖坟、续家谱,用传承的宗法思想延续本族的光荣和发展。其结果是对屯堡文化的沉淀,加速了固化作用。
其四,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是保证家族血缘得以延续的必须过程。在宗法思想支配下,过去的婚姻观很讲究“门当户对”。在这种婚姻理念支配下,他们择亲不但绝不会与周边的其他民族通婚,就是从外省入黔来的“客家”汉人,也不是择偶的对象,甚至形成“屯对屯”、“堡对堡”、“民屯对民屯”、“商屯对商屯”的婚姻圈。就是这种亲对亲、戚对戚的单向性婚姻,以世家通婚的姻亲关系,形成了一种互助互动的人际网,把固有的信仰、民俗、习尚等文化具象相互影响相互聚合而保存下来。
其五,屯堡人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其生产方式大大优于当地的土著民。相对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使他们之间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自为一脉,自成一体,在整体意识的驱动下,整合成一道厚厚的墙,不屑周边民族文化的渗入。加之,屯堡人是明王朝开疆拓土的功臣。对土著民族,他们是征服者、占领者;对填南汉人,他们是先驱者、开拓者。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不仅歧视当地民族,就是对经济状况好于他们而后来的商屯汉人,也不高看。常常讥笑其妇女头饰为“扫碓把”,尖尖小脚是“洋角锤”。一种正宗的观念,总使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去护卫自己诠释自己孤独自己。
尽管清王朝废除屯田制,屯军失去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依靠,沦为与民屯商屯的民众同等的社会地位,但遥想祖上当年骑着高头大马披坚执锐来黔的赫赫威仪,其传统的优越心态仍挥之不去,固守着原有的习俗和文化,就如同他们跳地戏一样,敲着同一个鼓点,跳着同一部大书,玩着同一种心态。
腮红可以让我们看上去气色非常好,同时还能营造出皮肤非常细腻的感觉,所以许多人平时在化妆的时候都是非常涂腮红发的,只是很多人初学者都不知道该怎么样涂腮红才比较好,那么初学者应该怎么打腮红呢?初学者怎么画腮红才好看?
1、初学者怎么打腮红
1、腮红之前先打底
画腮红之前一定要打底,不能素颜。想要让脸看起来小一号,可以选择比你本身肤色深一号的粉底液,因为深色有比较好的收缩效果。底妆要干净清透,才能让腮红更显色。
2、先用液态腮红
用手指沾一点的液态腮红,迅速从笑肌处往斜上方的耳际涂抹,不要一次用太多,少量多次叠加,笑肌最高处颜色最浓。把颜色涂得有层次,就能让你的脸自然地变小。涂完液态腮红之后,用透明蜜粉定妆。
3、再用珠光粉质腮红
用液态腮红打底后,为了加强腮红的层次感与立体感,建议挑选有细腻珠光的粉状腮红做加强。同样是刷在笑肌上往耳际带,在颧骨下方斜斜地涂,上下晕开,但不要超出原本液态腮红的范围。最后刷子上多余的腮红可以轻轻地带过额头、鼻梁和下巴,小脸的同时还能让你看起来更加健康、容光焕发。
4、深肤色腮红收尾
在画腮红的最后步骤,使用深肤色腮红在颧骨下方到太阳穴的位置,沿着脸部轮廓画一道斜线状的腮红,注意深肤色腮红的用量一定不能多,否则会显得妆容脏脏的不自然。最后再用一把大号的化妆刷沾取少量珠光粉质腮红轻刷两颊,制造自然过渡的效果。
2、不同脸型腮红画法
1、标准脸:也称椭圆形脸,无需过多的修饰,可在笑肌的位置用腮红刷配合浅淡的色系、由外向内以打圆方式刷上腮红,能够增强面部的红润感即可。
2、长型脸:三庭略长,视觉感较清瘦。涂抹腮红时应注意晕染的方向,腮红由髻角,颧骨往鼻尖方向横向晕染,以增强面部的宽度。
3、圆形脸:面部较短,且腮红圆润。涂抹腮红时应避免横向拉宽,腮红由上往下尽量刷长,弧度加大,以拉长脸型。色彩应选择褐色系列以强化修饰效果。
4、方型脸:面部棱角分明,骨骼感较强,给人以冷暖、严厉之感。在腮红的涂抹上应避免直线条晕染,而是以弧度晕染为主,以减轻面部的棱角感。腮红由髻角往颧骨上晕染,以弧度的形式刷至脸颊中间。
5、由字脸:额头较窄,下腮部略宽阔。腮红的晕染位置不宜过高,可从比较突出的部位往颧骨侧斜刷,以减轻腮部的宽阔感。
6、申字脸:颧骨突出,中庭较宽。晕染腮红时应注意晕染不宜过长。将腮红从耳际稍上处往颧骨方向斜刷,颜色不宜太红。
3、涂抹腮红的技巧
1配合脸型融合明暗对比,让脸型更具立体感
缺乏光影明暗的上色方法会使脸型更加平面,五官原本就不够立体的东方女性格外需要注意这个原则,一定要利用腮红与修容制造脸的立体度。
2善用双色腮红,才能创造最自然的妆感
单色腮红虽能创造气色感,然而却比较生硬与死板板,若能搭配不同的腮红色泽,不仅妆感能呈现自然的气色感,腮红也能比较鲜活。
3腮红的位置要以眼珠与鼻头两连线交错的点为中心刷涂
基本上打腮红的位置攸关你所要创造的感觉,成熟感与青春感都可随着位。置不同而轻松创造,此外,还需依照脸型,但是最安全与通则的范围就是以眼珠与鼻头两连线交错的点为中心刷涂。
4上腮红最好的搭配工具为扇型刷
由于扇型刷在刷涂时会因受力而呈现似圆的弧度,而此种弧度是最漂亮的腮红弧度,所以是刷腮红时最棒的辅助工具。
5为了预防下手过重,最好都在手背上事先涂擦
最恐怖的腮红上法,就是如歌仔戏演员红又大色块的妆感,这种用量过重的错误是许多初学者最常犯的,若你还无法适当拿捏粉量,不妨先打在手背上,以防万一。
4、腮红颜色选择
1、**皮肤
东方人都是黄种人,**肤质是最为常见的。亚洲女性的**皮肤比较适合亮粉色、玫瑰色或者金棕色的胭脂,因为这几种颜色能中和皮肤本身的**的厚重感,还能消除掉脸上面黄肌瘦的感觉,看起来更加健康活泼。黄中带红的皮肤要注意避免涂抹玫瑰色的胭脂,否则会有两抹高原红的感觉。
2、白皙皮肤
皮肤白皙是女人们最爱的肤色,但是皮肤白皙却不红润,脸上就会显得没气色。所以皮肤白皙的女人要选择浅色系列的腮红使用,像粉色和浅桃花色的腮红比较好。因为浅色腮红机能提升你的气色,又能与你的整体妆容搭配,看上去和谐有致不突兀。也可以选择略微红一点的腮红,但是要涂抹的均匀,让你的脸上有点红润色泽。
3、憔悴的晦暗肌肤
面容憔悴不堪,肌肤就会很暗淡。晦暗的肌肤在化妆的时候要加大力度,在使用腮红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晦暗的肌肤在选择腮红的原则上,不用遮盖肤色,而是选择提亮肤色,让自己的面容更加靓丽。所以可以选择大红色、酒红色和深紫色的胭脂,这一类颜色的胭脂可以让面部的光泽度增加,使晦暗的肌肤提亮一些。
4、健康肤色
健康肤色的女人本身肤色就很好,在腮红的选择上面可以选择调整自己的肤色的腮红,让自己更加有个性一点。桔红色、橄榄色和深桃红色的腮红都很适合健康肌肤的女人。在自己的肤色上面做些调整,使得更加适合整个妆容和服饰。可以让自己更加端庄,也可以让自己更加俏丽,选择权在自己手上。
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开始,这条入滇通道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战争。为了维系中心腹地与边塞南国的一统江山,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在这里不断洒下鲜血,无论他们手中拿的是长矛、弓箭还是刺刀、步枪。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时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在当地,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过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这里是贵州的安顺,这里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叫屯堡,这里的人们仍然生活在明代的文化之中。
1381年,雄心勃勃的大明军队逐步把蒙古人的势力赶出中原、塞上、关外。在大明军旗引领下,与元朝政府军征战无数的30万军汉从遥远的东方迤逦而来,为登基不久的朱元璋拿下梦想已久的云南,剿灭盘踞此地的元梁王把匝瓦尔密。鼎定云南之后,朱元璋害怕无数兵将用流血换来的大局又变成权力的真空。一道圣旨将强大的帝国军队留在云贵高原,建立卫所。这个决定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在这条通道上行走,我们看不到战争的影子。顺着黔滇公路从贵阳出发,一路西行,春阳和煦,曾经的血腥厮杀成为实难寻觅的历史遗迹,湮没在田园山间。而以卫、所、屯、旗命名的地方随处可见。这都是当年朱元璋部队戍守贵州留下的痕迹。
屯堡人的节日都以敬奉神灵和祭供祖宗为主要内容。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缘由,加上传说的民俗节庆,使屯堡村寨一年四季各种活动不断。
春节是屯堡人最为隆重的节日。腊月间就要用数十斤糯米和釉米打成米面,蒸熟后打成糕耙,晾干变硬后泡在水里可食用几个月。还要杀年猪、熏腊肉,用猪血和豆腐做成“血豆腐”,熏制香肠等等。除夕夜,先要在神完前摆上猪头、雄鸡及酒菜,并点燃香烛供奉,主人还要请祖先及亲戚的亡灵和各路神仙、各处菩萨、孤魂野鬼来享用,希望得到神灵祖先的保佑而一家人顺顺气气发财发富。供奉后,全家人要在神完前磕头后才能吃饭,还要在门、窗、牛圈等处贴上红纸写的对联,大门上贴“秦军”、“胡帅”等门神。
除夕要“守岁”到天亮,灯火长明,全家欢聚,直到黎明。因此俗话说:“三十夜守岁,年初一大睡。”
年初一不能动菜刀之类工具,不能向外倒水,不能扫地,据传扫地和倒水就意味着会把一年的钱财扫出去和泼出去。大年初一还不能串门,只能在外面游玩。一年到头,大年初一这天是忌讳最多的一天。
年初二外出叫“出行”,回家时要捡上几根木柴回来,以实现“初二出行,抱财归家”的求富心理。有的人家还要找一个有小圆洞的石头,用绳子拴好牵回来以示“拉了一头肥猪回家”。
年初二,开始进行各种“拜年”仪式。拜年形式多样,村中小孩子可以挨家挨户地去拜年。孩子们身挂小口袋,走进大门对主人家大喊一声:“给您拜年,恭喜你家发财!”主人家就拿些葵花、核桃或硬币给孩子们。于是,年初二这天,就会看到满街的孩子这家进那家出,欢天喜地地跳动,村中热闹非凡。年轻媳妇要到井里挑“银水”,象征着一年财富不断。
给岳父母拜年,是不能少的例规,特别是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妇。否则,老泰山发了话,小两口就有陪不完的“罪”了。不忘祖先尊敬长辈,给逝去的父母拜年是屯堡人的心理定规。初二子女带上香蜡纸烛及酒菜到父母坟前祭供,以尽孝道。
年初二也是屯堡人互相大拜年的日子。人们在街头巷尾见面也互相拱手行礼并互相招呼“给您拜年!”就是平时有些纠葛和隔阂的人,这一招呼也就把积怨化解了。
从年初三开始,屯堡村寨就要开始跳地戏、玩花灯等类式活动。于是,白天村中锣鼓喧天,杀声阵阵,村民从征战故事的拼斗中获得心灵的振奋,从剧里人物的神灵护佑中得到心愿的满足;晚上,玩花灯时歌声阵阵,笑声不断。那些由男人穿上妇女服装扮的女角故作妖烧,扭作态,引起人们阵阵哄笑以得一乐。迎接一年新春的到来,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新年开始,使农历正月成了屯堡人最热闹隆重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各种活动最多,除跳地戏、玩灯、迎春等搞得热热闹闹,太婆和妇女们更是忙里忙外,初五要敬五谷大神,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要进庙烧“千张”,十五要过“元宵节”等。十五元宵节一过,“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小的扒狗屎”,或事农或事商或事其它行业的就各务其业了。
清明节,屯堡人家都要按姓氏结伙上大坟。上大坟是崇尚血脉崇拜的屯堡人一项隆重的祭祖活动,是日甚至数十里外的同姓都要赶到人黔始祖的坟墓前,按辈分排列跪拜祭祀缅怀祖先,交流感情,激励后辈。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坟前饱餐一顿之后,各家还要上小坟,到自家祖坟前挂坟飘,摆上酒饭祭供一番。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屯堡人要用糯米做成粽把来祭供祖先,然后全家吃粽子。门顶要插上艾、营蒲,屋内洒雄黄。同时人们外出采草药,到处游玩称为“游百病”,以祛病健身。屯堡人的端午节与江南一带的端阳节一样,主要是悼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这天,屯堡人家燃香化纸祭供祖先后,要把灰烬倒到河里去。
五月二十八是“敬菩萨”的日子,旧州、大西桥的关公庙、岳王庙等地汇聚数以上万的屯堡人,供奉关公、岳飞等神灵。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六月六是土地婆婆的生日,屯堡村寨均要在土地庙前供奉一番,祈求土地菩萨保佑平安。同时,村寨里还要订立“护公条约”,宣布保护庄稼的规定,并指定专人看护,对违犯者给予罚款或示众的处罚。
除此之外,屯堡人还有一些专门的祭祀活动,如“龙王会”(六月十一日)、“雷神会”(六月十九日)、“马王会”(六月二十日)、“牛王会”(十月初一)等等,分别祭供龙王、雷公、马王、牛王等神,同样是用猪头、雄鸡、酒、饭祭供一番后,众人“打平伙”,聚餐一顿。是日,马和牛不劳动,喂精饲料,吃糯米耙。
屯堡人还有“逢九上香”的习俗,例如正月初九日、正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要到庙上焚香化纸、三叩九拜。双堡海子山每年二月十九日及云鹜山的正月十九日,各地的太婆、妇女们到山上朝拜,朝山拜佛者多达万余人。
“七月半”是屯堡人的鬼节,是一家人的祭祀活动。七月初一开始,屯堡人家都要把祖宗牌位挂起来。这种长约五尺宽二尺的祖宗牌位上,写有从始祖到新近去世的亲人名字。每天要在牌位前供奉早、中、晚三餐,每餐都必须点香燃纸,奉请远在故土的祖先和入黔始祖及已故亲人回家过节,直到七月十四日止。是日,把用白纸做成的信封包上钱纸,写上亡人的姓名及送钱者的姓名,送到村外或河边烧完,意为给祖先送“钱”。孩童们用南瓜做成“大船”,插上彩旗,点上蜡烛,“放河灯”送祖先返回华东老家。
八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秋节,屯堡人用月饼、糯米耙等供奉“月亮婆婆”。没有儿子的人家也把这天当作求子佳期,好心人会去偷别人家的一个南瓜送到他家里,意为送来儿子,这自然会令盼子心切的人家欣喜若狂。而瓜主发觉会假装大骂,骂即“发”,骂者无心,听者勿念。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屯堡人家要打糯米耙供奉祖宗,再焚香化纸,然后全家吃耙耙以示过节。
“腊八”供灶神。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专门敬灶神菩萨,除了打糯米耙之外,还要买上枣子糖之类来供奉。请灶王爷上天汇报所看到的人间事情时,多向玉帝说好话,以求得上天的宽宥。
“会口”是指不同的庙会及各路菩萨的祭供日期。多神信仰的屯堡人对各个“会口”虔诚有加。到了“会口”的这天,都要兴办祭祀活动。如“迎汪公”、“迎城隍”、“蟠桃会”、“过河”、“串佛”等,这些活动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敬神为己,求神祈福,驱灾避邪,祈求来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