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日是是七夕节,抖音上一直说是为了庆祝中秋。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扩展资料: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原创 星玫 MorningRocks
月球上唯一一件艺术品
人类目前留在月球上的物品超过 170 吨,但只有 382 千克月球物质被带回到地球上。
这个 85 厘米高的铝制小人,是月球上一大堆人造物品中的唯一一件艺术品。
它好像很随意地被扔在月球上、哈得利溪地区某处,面朝下,因此被唤做「倒下的宇航员」(Fallen Astronaut),由阿波罗 15 号的成员 Dave Scott 特意放在这里。
这个小人是用来纪念所有在 探索 太空旅程中牺牲的宇航员,它身后的那座小型纪念碑上,记录着 6 位苏联宇航员和 8 位美国宇航员的名字,背后是那场盲目的美苏太空竞赛 历史 。
这些人跟有幸真正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一样伟大,他们是:
很想让他们知道:你们来到月球了。
William Alison Anders《Earthrise on moon》
致我的偶像
“Red Car for the Red Planet”
Peter DeLuce
一年前你要是跟我说,有个富豪打算把自己的红色特斯拉跑车跟着火星登陆火箭计划,在第一次发射测试时一起送上天 我会觉得你和那位富豪都疯了吧。
但是 Elon Musk 不仅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在跑车里安排了一位名为 Starman 的仿真航天员,屏幕上写着 Don't Panic,随着车内音响放的 David Bowie 音乐《Space Oddity》,发射成功,简直帅得难以言表!
就此,新的人类最强运载火箭诞生。并且 Musk 决定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里的名字「Heart of Gold」命名他的第一批火星殖民飞船。 这不是理科生浪漫的极致吗?
还没有结束!被火箭带上天的这辆特斯拉跑车的电路板上印刷着一行字: 「Made on earth by humans」 看到瞬间泪目。
这里记录的不是某个工程师,某个品牌,或者某个国家,而是人类这个物种整体。
这个物种里一些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智慧,理想和努力,延续着文明的梦想。当我们步入宇宙,就不单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生物,而是象征着整个行星种族。
因为有幸与这些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非常自豪。
深空中的一处行星漩涡
M51 星系拥有很鲜明的旋臂结构,所以又叫涡状星系,位于天空北方的猎犬座内,是我们的夜空中最明亮漂亮的星系之一。
在距离地球大约 2300 万光年外,M51 正在与另外一个小星系慢慢合并。
要在夜空中识别出 M51,可以先找到北斗七星,然后沿着勺柄往斗柄的方向移动,直到找到末处最亮的一对星星。
在肉眼中,M51 看起来还是稍显暗淡又模糊,但在星空摄影师的深空影像里,星系周围迷人的色泽和暗淡的潮汐碎片都清晰可辨,美丽得好像一个行星漩涡。
星云全家福
Judy Schmidt
这张照片里装进了 100 个行星状星云
它们的大小比例也极力接近真实,看起来无比热闹,就像浅海中一片灿烂的珊瑚礁。
第 4999 次日出
2018 年 2 月 15 日,火星上的孤胆英雄——火星探测漫游者机遇号(Opportunity)迎来了她颇具意义的一刻:在火星上的第 4999 场日出。
不禁想起小王子说的话:「有一天,我看了四十四次日落!」
当你感到孤单时,可以想想这个场景:在火星探测器好奇号的代码里有一段编程,让它在每年自己的生日时,给自己唱一首生日快乐歌。
在荒芜空旷的异星中,单调的欢乐歌声兀自响着,稀薄的空气难以传播,亦没有听者。
机遇号拍下了她看到的第 4999 次火星日出,就是这一张照片。想想看 一个机器人,在火星上,4999 天,坐在一个古老的火山口静静凝视恒星升起。为人类,为你。
twitter @mars_stu
回想到 2004 年 1 月 25 日,刚刚抵达火星表面的机遇号只是被设计完成一个 90 天的任务——大家都认为,猛烈的沙尘暴会在三个月后将它的太阳能电池板盖满沙尘,电能不足而慢慢死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机遇号坚持到了自己的 5000 天,简直像奇迹一样。
谢谢你,可爱的小轮子机器人。
彩色漩涡
由气体汇聚而成的巨行星,表面瞬息万变的色彩真是让人屏息。
2017 年 12 月 16 日,朱诺号在距离木星 13 万公里外拍下它南半球丰富多彩的活跃云带以及风暴,幽灵般白色的云雾穿行其中,这是木星低纬度地区的最大特征。
而在距离木星更近的 8800 公里外,朱诺号也拍下了它的北极地带。像油墨般被搅动的颜色,组成了一幅大尺度立体抽象画。
色彩斑斓的绚丽漩涡,可以定神凝视许久。
嫦娥五号探测器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其计划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样返回任务,是该工程中最关键的探测器,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嫦娥五号探测器全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将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
中文名
嫦娥五号探测器
外文名
Chang'e 5 lunar probe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研制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目前状态
研制中
起飞质量
8t
发射火箭
长征五号
发射地点
海南文昌发射场
组成
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
性质
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研制 历史
2009年,中国在探月二期工程实施的同时,为衔接探月工程一、二期,兼顾中国未来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发展,中国正式启动了探月三期工程的方案论证和预先研究。三期工程于2011年立项,任务目标是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工程规划了2 次正式任务和1 次飞行试验任务。分别命名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和高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其中,嫦娥五号探测器是我国首个实施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
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绕月和落月任务已圆满完成。根据探月三期时间表,预计于2017年12月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嫦娥五号由轨道器、上升器、着陆器和返回器组成。
2014年10月24日2时,嫦娥五号T1试验器成功发射。用于验证飞行器能否从月球轨道顺利返回,并降落在预定的位置。这是2017年实现探月无人采样返回的最重要的试验。
2014年嫦娥五号T1试验器的任务,就是将轨道器和返回器的组合体送入月球轨道,再让组合体返回地球。叶培建介绍,组合体在距离地球几千公里的太空中会分离,返回器会按照嫦娥五号将要走的路,回到地球,而轨道器就“不要了”,变为太空垃圾。将组合体送入太空的工作在西昌完成。
2014年发射的试验器,是2017年以前探月工程最后一个太空试验,因为这项试验风险太大,且没法在地面进行模拟。而其余例如在月球表面取样,在月面上起飞等,都通过在地面上做模拟试验的方法来验证可靠性。
这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张“返程票”,标志着中国探月告别“单程票”时代,为未来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5年3月,叶培建院士表示嫦娥五号正在进行研制,进展良好,将按计划于2017年在海南发射。
201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防 科技 工业局宣布,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9月2日完成对嫦娥五号预定采样区遥感成像飞行任务。
2015年11月23日,嫦娥五号、长征五号在海南合练。
2016年8月15日,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公司六院801所组织完成了嫦娥五号上升器正样全系统热试车。
2016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推进子系统正样热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嫦娥五号着陆器推进子系统热试车完美收官。这也是嫦娥五号研制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2017年6月6日开幕的2017全球航天 探索 大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首次透露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着陆地点为月球正面的吕姆克山脉。同时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吕姆克山脉位于月球正面西北部。
2019年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布局结构
嫦娥五号主要任务是月球取样返回,它要面对取样、上升、对接和高速再入等四个主要技术难题。根据日前的设计方案,嫦娥五号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着陆器将进行月面软着陆,并自动进行月面采样、样品封装等操作,将样品由着陆器的上升段携带升空进入月球轨道,与环月轨道上的轨道器对接,将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内部,最后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点火机动,从环月轨道直接返回地球,返回器将在再入大气层前分离,最后降落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上。
从这个轨道器、着陆器以及环月轨道对接的复杂设计方案看,嫦娥五号完全就是无人版的阿波罗登月,当前同样计划使用类似设计的深空探测器方案,是美国尚未立项的火星取样返回探测器(MSR),不过MSR最早也要2024以后发射,而我国的嫦娥五号预计2018年左右就要使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嫦娥五号取样返回的复杂性和先进性在已有和正在研制中的深空探测器里是空前的。当前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的变推力发动机、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研制都在紧密锣鼓的进行中,着陆器上升段和轨道器所使用的3000牛发动机首次整机试车圆满成功,已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嫦娥五号可以携带约2千克样本返回地球,这是使用复杂的月球轨道对接设计的结果,之前的苏联Luna 16探测器整体落月,最终取回样品仅有100克。
按照我国航天的惯例,嫦娥五号肯定还有一个备份星,如果嫦娥五号任务顺利的话,它很可能赋予嫦娥六号的编号,增减部分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根据探月一期和二期的月球探测成果,选取探测价值更大区域如月球极区或是在月球背面取样返回。不过嫦娥六号还太过遥远,很难对此做出有效的预测。
嫦娥五号返回舱已经在研制之中,从奔月轨道上返回的航天器有着很大的速度,如果无法减速,那么就会“弹”出地球大气层,再入之后的返回舱速度将达到每小时4万公里左右,相当于32马赫左右,迄今为止中国设计的飞船没有达到如此高的再入速度,因此如何安全控制返回舱重返大气层是嫦娥5号能否成功的关键。
技术难点
据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嫦娥五号大约2017年前后择机发射,任务是采样返回。其中的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月面采样、月面起飞和高速返回。
月面采样有难度。苏联当年做了好几次只成功了三次,共取回300多克月壤。嫦娥五号计划采样2公斤,要钻进去2米获取原原本本的月壤,还必须封装好拿回来。此外,嫦娥五号有着陆器、返回器,要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难度比较大。再者,采样结束后月面起飞和高速返回也是需要攻克的难关。
第一关是“分离面多”。相较于神舟飞船和“嫦娥三号”均只有两个部分需要分离,即两个分离面,“嫦娥五号”有5个分离面,分别是轨道器和着陆器组合体、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轨道器和支撑舱及轨道器与对接支架。这些分离面都必须“一次性成功”。
第二关是“模式复杂”。彭涛说,探测器需要经历多个飞行阶段,还需要完成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着陆等关键环节,并且设计约束多。
其中,上升器与轨道器需要在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轨道上完成对接,在这里无法借助卫星导航的帮助,需要依靠探测器自身实现交会对接。
第三关是“细节严酷”。为获取月壤样品,“嫦娥五号”无人采样器将通过采样钻头深入月球内部和采样机械臂月球表面采样两种方法,再把样品转移到上升器,由上升器与轨道器对接,最终把样品转移到返回器,整个环节必须分毫不差。
第四关是“温度控制”。月球表面白天温度约零上180摄氏度,夜间零下150摄氏度,昼夜温差约330摄氏度。另外上升器发动机点火瞬间达到上千摄氏度,如何避免烧毁上升器和着陆器,对研制团队提出挑战。
第五关是“瘦身压力”。彭涛说,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对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重量有严格的约束,一方面要尽可能对分系统进行“瘦身”,另一方面,因为备份产品较少,必须确保质量可靠。
预期成果
嫦娥五号将完成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嫦娥五号将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并携带月球岩石样本回到地球,预计任务飞行时间在13天左右。
通过嫦娥五号的研制和实施,中国将突破月表自动采样、样品的封装与保存、月面动力上升、采样返回轨道设计、地球大气高速再入、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多目标高精度测控通信、月球样品储存和地面实验室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具备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的能力,首次实现中国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实现航天技术的重大跨越;完善中国的月球探测航天工程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的工程管理方法,为后续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工程服务。通过实施嫦娥五号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国在月球科学研究方面将更进一步,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返回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实验室研究,分析着陆点月表物质的结构、成分、物理特性,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 历史 的研究。
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2019年年底左右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
研制进展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正处于初样研制关键阶段。
刘继忠表示,将完成嫦娥五号探测器和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发射场的合练,预计于2 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为确保嫦娥五号奔月、月球采样、返回地球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国于2014年10月24日发射了由返回器和服务舱两部分组成的嫦娥五号“探路者”——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2014年11月1日,服务舱与返回器分离,随后返回器顺利着陆,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服务舱拉升轨道,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先后完成了远地点54万公里近地点600公里大椭圆轨道拓展试验和环绕地月L2点探测、返回月球、嫦娥五号调相机动模拟试验等任务。
目前服务舱正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7日刚刚完成第三阶段拓展试验——模拟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之前的飞行控制过程。实验验证了嫦娥五号上升器远程导引控制策略、天地协同控制时序、轨道测量与飞行控制精度等相关技术,获取试验数据和经验,评估轨道设计和交会方案,为后续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刘继忠表示,服务舱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好,实现了一次发射、三次奔月、两次借助月球引力飞行,完成了三个阶段的拓展试验。在第二和第三阶段试验中,服务舱分别扮演了嫦娥五号任务的轨道器和上升器两个角色,先后模拟了这两个飞行目标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之前的相对运动过程和飞行控制过程。
“通过再入返回试验和服务舱的拓展试验,我们验证了嫦娥五号任务的高速再入返回、月球轨道上升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三项关键技术,为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刘继忠说。
对于服务舱后续工作,刘继忠说,目前服务舱状态良好,接下来还将进行嫦娥五号采样区成像等第四阶段试验。之后,工程方面将根据服务舱状态,择机开展月球重力场反演等科学试验项目。我国预计2017年前后发射嫦娥五号,它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四器”组成。
根据计划安排,2020年,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执行3次发射任务。在长征五号B首飞后,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发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长征五号火箭还将迎来第五次发射,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上月球,实现对月球表面的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探测器
嫦娥六号探测器,是嫦娥探月计划第六个探测器。
2017年1月报道,按国家航天局对未来月球探测的规划,中国设想未来五年、十年开展两次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月球南北极的探测。归纳起来,就是启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其中包括2020年左右,发射嫦娥六号等月球探测器,实现月球极区采样返回。
中文名
嫦娥六号探测器
外文名
ChangE 6 satellites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状态
正在研发
目的
探测和地质布景勘测
地位
嫦娥探月计划第六个探测器
发射时间
2020年左右
发射地点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简要概况
2013年12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有关情况,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整个过程做到了“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安全着陆、可靠分离、成功巡视”,表现非常完美。任务为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探测器研制并择机发射。嫦娥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务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来执行。三期的任务难度更大,将突破包括月面的起飞技术、月面的采样封装技术、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技术以及返回地球的高速再入返回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2018年10月1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宣布,中国愿意与各国开展航天合作,将在嫦娥六号的轨道器和着陆器上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10公斤的载荷。
主要任务
嫦娥六号的第一个科学方针是展开着陆点区的描摹探测和地质布景勘测,获得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阐发数据,创建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阐发数据之间的联系。重要包含: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探测:采样点四周描摹与布局机关特性;撞击坑的描摹、巨细与散布等。物资成份探测:采样点的物资成份特性;月壤物理特征与布局;月壳浅层的温度梯度探测等。第二个科学方针是对返回高空的月球样品进行体系、持久的实行室研究,阐发月壤与月岩的物理特征与布局机关、矿物与化学构成、微量元素与同位素构成、月球岩石构成与演变进程的同位素春秋测定、宇宙辐射与太阳风离子与月球的互相感化、太空风化进程与环境演变进程等,深入月球成因和演变汗青的研究。
第二个科学目标是对返回地面的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与月岩的物理特性与结构构造、矿物与化学组成、微量元素与同位素组成、月球岩石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宇宙辐射与太阳风离子与月球的相互作用、太空风化过程与环境演化过程等,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 历史 的研究。
嫦娥五号和六号将共同完成中国探月三期工程“回”的任务,即实现月球采样后自动返回。它们将带着“四件套”升空,分别是月球着陆探测器、月面巡视器、月面上升器和轨道返回器。
要实现中国第一次月球采样返回,需要突破很多技术,如样品采集技术、月面上升起飞技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技术等,因为是高速返回,还需要突破载录技术等。
据了解,采样方面,不仅要采获月球表面的月土,还要打孔,从2米底下的月球土层中取出不同深度的材料,拿回地球,因此嫦娥五号上还将携带钻机。
最新进展
8台科学仪器5台已开工
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主任邹永廖昨天表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各携带4台科学仪器,用于在月亮上观天、看地和测月。
着陆器上的降落相机在嫦娥三号降落过程中已开展工作,从距离月面3公里左右到降落月面过程中在不同高度拍摄照片。12月16日9点半左右,月基光学望远镜开机,图像清晰。8台载荷中已有5台陆续开机工作。邹永廖介绍,“我们用月基光学望远镜开展巡天观测,对一些有价值的天体进行长时间观测,以对天文学最基础的在强磁场和强引力场下的物理过程技术进行研究,这是在科学上未来要开展的。”
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与巡视器全景相机相互合作完成了两器互拍,并从月球传回了五星红旗的生动画面。巡视器测月雷达15日晚打开,获取月壤层30米和月表浅层100米的精细结构。
邹永廖表示,接下来,巡视器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将进行巡视区月表红外光谱分析和成像探测。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将对月表物质主量元素含量进行现场分析。它们共同对巡视区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综合研究。着陆器上的极紫外相机将在304纳米波段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
科学成果
嫦娥部分科学数据世界共享
邹永廖表示,探月工程实施以来,港澳台科学家积极参与。比如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参与了嫦娥三号地形地貌相机指向机构的研制。国防科工局制定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科学数据的发布政策,把科学数据分A、B、C三类进行管理。A类数据由直接参与研制的单位及相关人员获取;B类科学家应用委员会成员获取;C类全世界的科学家用户和科学爱好者共享。在数据研究期间,作为承担工程地面应用系统任务的国家天文台负责数据的接收、处理、应用和研究,向这些科学家发布了超过50个TB的数据,有300多个用户和研究团队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已经向全世界公布了,任何人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嫦娥一号和二号的数据。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在谈到探月工程国际合作问题时也表示,嫦娥一号、二号所获得的科学探测数据是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的。在一期工程中中国与欧空局开展测控合作,相互交换了智慧一号和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数据;在二期工程中与欧空局测控合作方面,欧空局提供了一个飞控中心、三座测控站来参与嫦娥三号的任务;在三期工程中国际合作会更加广泛。
热点回应
探月意在带动技术发展
国内一些网友认为,我国探月工程是花架子,花了很多钱但没有太多实际用处。同时,国际上也有人认为,中国探月是想称霸太空。
对此,吴志坚表示,我国实施探月工程是遵循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贯宗旨,在具备开展航天活动基本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经济许可的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目的是要从科学角度了解月球,同时发展我国的航天技术,带动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探月工程在航天工程技术方面要逐步突破环绕月球探测技术、月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技术、自动采样返回技术,通过这些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探月科学和工程体系;同时,为未来开展深空探测逐步积累技术基础。
吴志坚表示,探月工程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技术、深空探测和通信技术、遥科学技术、光电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对于我国 社会 发展、 科技 进步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未来行动
2017年前后从月球采样返回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共三次任务。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包括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两次任务,已于2011年立项。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介绍,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执行这一任务的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
对于嫦娥四号,吴志坚解释称,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考虑对它进行适应性改造,对它的工程和科学目标进行优化,使它能够为嫦娥五号的任务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嫦娥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务是要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它的任务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来执行。
据了解,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难度更大,突破的关键技术很多,包括探测器月面起飞、月面采样封装、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以及返回地球的高速再入返回等技术,吴志坚称,这些对于我国来讲都是以前没有做过的。
他同时表示,探月工程三期任务的完成也不会意味着我国探月工程结束,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探月工程三期之后的规划还在研究中。此外,我国的深空探测经过多年讨论研究论证已经有了共识,科学界已有初步设想,相关方案正在研究中。”
在国外建深空探测站势在必行
周建亮透露,嫦娥二号探测器已成为围绕太阳飞行的小行星,它距地球的距离已经超过了6400万公里,这个探测器仍然处在深空站的监控下。深空探测真正能够延伸到多远的距离,是由探测器和地面设备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现在的两个深空站,再加上未来的深空探测器的配合,后续的深空测控能力要比现在已经达到的6400万公里远得多,我国的深空探测能力将不断增强。
周建亮还透露,中国已经建成两个深空站,一个是佳木斯深空站,一个是喀什深空站,充分利用了中国国土的东西纵深,即使这样,对深空探测器的测控跟踪也不能做到全天候覆盖,每天也会有8-10个小时跟踪的盲区。为弥补测控盲区,做到全天候的跟踪覆盖,中国在国外建立新的深空站,实现对未来深空探测的全天候的测控跟踪,这样的建设势在必行。
嫦娥七号
嫦娥七号,是中国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份、空间环境进行综合探测任务的探测器。
2020年8月27日,中国嫦娥七号将着陆月球南极。
简要概况
2019年1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就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在会上表示,国家航天局正在组织国内专家对后续规划进行论证,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一是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根据嫦娥五号的采样情况来确定月背还是正面;二是嫦娥七号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份、空间环境进行一次综合探测任务;三是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1]
最新进展
2020年8月27日,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消息,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任务将实现在月球南极着陆,开展极区环境与资源勘查,嫦娥七号17台载荷拟开展竞争择优。
嫦娥八号
嫦娥八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四个实施无人取样的返回航天器。未来,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实验。
中文名
嫦娥八号探测器
外文名
ChangE 8 satellites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研制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目前状态
研制中
发射火箭
长征五号
发射时间
待定
发射地点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组 成
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
性 质
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2019年1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就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在会上表示。“未来,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实验。”
吴艳华称,国家航天局正在组织国内专家对后续规划进行论证,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一是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根据嫦娥五号的采样情况来确定月背还是正面;二是嫦娥七号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份、空间环境进行一次综合探测任务;三是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
PS。
回顾篇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2008年2 月21号透露,嫦娥二号卫星将于2010年前后发射。 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由于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要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象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达到十米左右,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
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嫦娥)二号星的飞行程序和(嫦娥)一号相似,关键是它的工作轨道是200公里,我们准备把它降到100公里,应该在2010年前后发射嫦娥二号。
叶培建介绍,嫦娥工程分为三步,在实现卫星绕月之后,将是发射着陆器到月球上。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项目已经开始,将在两年内获得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嫦娥一号当初还有一颗备份星,目前正在对这颗备份星进行改进,改造完成后将作为嫦娥二号进行发射,发射方式与嫦娥一号相同。
胡浩表示,嫦娥二号暂时还没有发射的具体时间表。“要等攻关结束,问题都解决了,最后的设备系统测试、验证完成后,才考虑发射的问题。”胡浩分析说,我们关注过程,但群众关心发射的结果,大家的关注点并不一样。他透露,嫦娥二号目前正在论证,方案还未拿出,会借鉴嫦娥一号的管理、技术和对空间环境了解的经验,但在技术方面将有所提高。同时,胡浩表示,嫦娥二号的技术状态不想大动,否则容易带来风险,花钱也多。 探月工程二期启动 现已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将于后期发射嫦娥四号
2008年 11月12日下午15时,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发布暨科学数据交接仪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兼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透露,“嫦娥二号”计划于2010年底前完成发射。
陈求发指出,“嫦娥一号”卫星已在轨运行一周年,完成了工程各项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一期取得圆满成功!工程的圆满成功,实现了领导小组提出的“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出人才”的目标。
陈求发说,2008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项。二期工程主要是研制并发射“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要实现月球软着陆,技术跨越大,工程风险大。为确保二期工程成功,我们对一期工程的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命名为“嫦娥二号”,主要是先期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工程风险,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将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并将选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在科学技术方面,二期工程将实现四个第一,要研制并发射我国第一个地外天体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第一次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地月转移轨道航天器,第一次建立和使用深空测控网进行测控通信,第一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
肩负着“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695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落相机传回图像 。
一弧两点,写意探月
中国探月工程标识设计者顾永江表示,在这个作品中给观者留下一些思考空间,而那对脚印可以是每个人的。
创作灵感来自书法
顾永江是浙江绍兴人。长在书法圣地兰亭之畔的他,深受乡风熏染,从6岁开始临摹碑帖从未间断。扎实的书法功底为“月亮之上”灵感打下铺垫。顾永江告诉记者,中国书法文化内涵深厚,是取之不尽的设计源泉。
回忆起两年前,顾永江说他偶然看到网上征集探月标识的启事后便决定参与投稿,因为创意设计是他的职业,而中国探月工程也引发了他对太空探索领域的浓厚兴趣。
谈到创作灵感,顾永江说:“一开始就想到‘月’在古文中可以写得圆圆的,就像个月亮。中间那两点可以用脚印来代替,象征着人类登上月球。”就是这“两点”,使这个设计既有中国元素,又有跨文化的世界胸怀,从而避免了思路的狭隘。
虽然投稿的时间非常紧,但顾永江从理清思路到最终交稿就花了1小时左右。对于这个设计,顾永江最满意的就是那对小脚丫。他说:“我在这个作品中给观者留下了一些思考空间,那对脚印可以是每个人的。”
“月亮之上”意味深长
2006年2月10日,顾永江设计的月球探测标识“月亮之上”在网民投票中一举夺冠。专家评论说,该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小脚印踏临其上,象征着探测月球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当时应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之邀,顾永江曾与众多评委和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在标识的细节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修改。他们将初稿中弧形的红色改成蓝色,寄寓人们探索宇宙的恒久梦想;落笔的飞白改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2013年11月20日,在“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之际,由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嫦娥公司)主办的“中国第一探月宝玺”全球首发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2013年12月实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发射任务,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中国首个月球车将登陆月球进行巡视探测。这是继美国阿波罗计划后人类重返月球的首个软着陆探测器, 标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登月梦想即将成真,届时中国将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探月工程是国家标志性重大工程。国逢大事,制玺永铭。为共同见证“嫦娥三号”发射这一伟大事件,由嫦娥公司唯一官方授权、北京工美集团权威监制的全球首款“中国第一探月宝玺”正式面世。
“中国第一探月宝玺”融合诗、书、玉、画多种艺术形式,以清代乾隆二十五宝玺之“奉天之宝”为蓝本再创作,精选和田玉,运用传统玉玺制作技艺,结合现代玉雕技术,经人工雕琢而成。“北京奥运徽宝”设计师郭鸣担任总设计师,同时集合了中国玉雕大师王希伟、著名书法家赵长青、国学书法大师张又栋等三大领域专家团队联袂打造。
“中国第一探月宝玺”玺纽为威严的盘龙造型,两只龙爪合拢一颗象征月球的宝珠,珠上雕有“中国探月”标识,象征中华民族实现了飞天揽月的民族梦想;玺基正面描金刻制赵长青题写的“中国第一探月宝玺”;背面描金雕刻张又栋创作并亲笔书写的《探月赋》;侧面分别刻制有嫦娥奔月、中国月球车登月图案,以及赵长青题写的“嫦娥奔月”、“中华圆梦”;玺基四面上部雕有56个民族的图腾,下部刻制由吉祥回形纹构成的长城图案,寓意中华各民族共襄盛举,祝福祖国基业永固、生生不息;宝玺印文为“中国探月”标识和“2013”字样。
“中国第一探月宝玺”与“嫦娥三号”首次落月这一主题紧紧相连,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涵义,是中华亿万儿女探月梦圆的载体,也是中国探月与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见证。
据了解,中国探月工程市场开发是激励企业和公众支持中国探月事业的方式之一,市场开发获得收益将直接用于中国探月事业的科研奖励和科普教育。同时,围绕中国探月工程开发的相关产品,也是以实物形式见证与铭记中国探月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公众更真实、近距离地感知中国探月工程,留下永久珍藏的历史记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