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多家商业银行按照央行决定,下调了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按照规定,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至275%。昨日多家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都已按照规定下调至56%,但对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执行却差距较大。
11月21日,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虽然这是一次“降息”,但由于央行赋予了银行在决定存款利率上的自由决定权,因此部分银行用足政策后,在3年期和5年期定存上不降反升。有银行还对于存款利率执行“一浮到顶”政策。
根据央行公布的政策,1年期定存利率从3%变成275%,其余期限同步下调。但与此同时,央行也将银行允许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由原来的11倍扩大至12倍。在这次降息之前,3年期基准利率是425%,11倍为4675%,这是储户此前可以获得的最高水平;但是这次降息后,3年期基准利率变成了4%,12倍后是48%,反而比4675%提高了—这意味着只要银行愿意上浮,可以给出比原来更高的3年期定存利率。
昨日,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先后宣布将央行的上浮空间用足,这意味着这两家银行的1年期定存继续维持在33%的水平,而3年期定存则从此前的4675%上升至48%。
此外,央行此次宣布不再公布5年期定存基准利率,各家银行的自由裁量权更大。目前南京银行的5年期定存参照3年期,同样由此前的5225%上调至54%。对比来看,部分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对保守,3年期定存参照4%的基准利率,而5年期则为425%,甚至个别银行5年期低至4%。这意味着在五年期定存领域,不同银行的利率差距已经达到14个百分点,按照10万元存5年计算,54%利率可获得利息27万元,而4%利率仅2万元,相差7000元。(张佳昺)
3、央行降息将拉低银行理财收益或跌破5%
22日晚间,央行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此次利率调整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表示,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是对传统利率调整方式的改善,体现了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及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从贷款利率角度看,基准利率对于金融产品定价仍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此次较大幅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将直接降低贷款定价基准,并带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定价下调。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银行降息的目的旨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于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的影响是一致的,收益水平均将下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投资端收益的下行,将传导至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也将进一步下行,预计将跌破5%的水平。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持续下行,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周平均收益率已从年初的576%下滑至上周(11月15日至21日)的504%,预期收益率在4%至5%之间的产品发行量占比逐步上升。
随着利率水平的下降,市场资金面的进一步宽松,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而且从目前的实体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市场对央行再度降息仍有预期。
央行此次降息可能将从三方面来影响楼市。
银行或将推更多优惠
徐瑾认为,央行下调银行存款利率,直接降低银行融资成本。“930新政出台后,大多数银行出于成本考虑,并未出现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局面,而且多数优惠银行还设置门槛,使优惠名存实亡,更别说7折房贷优惠了。”徐瑾称,此次央行直接一步降到位,相当于央行变相为全体购房者打出94折优惠;对国内部分现行9折优惠的银行来说,相当于在原有基准利率上打出85折的大优惠。“在融资成本和资金环境宽松双重利好下,更多银行将推出优惠房贷利率。”
房价有可能止跌回升
徐瑾分析称,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依然比较紧张。此次贷款利率下调,对开发商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霖。
在徐瑾看来,开发商经过9月、10月冲量后,年底销售压力及资金压力大降,再加上对未来资金环境宽松和楼市未来成交量将继续反弹预期,预计更多开发商将开始上调销售价格。
楼市成交量或迎反弹
“近半年来,地方政府及中央层出不穷的楼市刺激政策,使得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加上前期房价连续回调,多数购房者不敢轻易入市。”徐瑾称,此次央行一剂猛药,使大家看到了有关方面托市的决心,再加上10月各地房价止跌,房价难以再跌、量价齐涨的可能性非常大。“购房者入市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徐瑾分析,预计未来几月楼市会一改往年淡季情形,延续10月高成交量,甚至再创新高。价格也将止跌回升,一线城市有望率先开启反弹局面。
楼市反应
商业贷款对买家的吸引力增强
有市民反映,昨天不断接到房产中介的热线电话,推出最新的房产信息。记者走访广州市区楼市也发现,来咨询和看房的人增多了。
昨天,梅东路上多家地产中介出现电话响不停、销售人员边扒盒饭边对着电脑敲敲打打的景象,与近几个月多家门店冷冷清清的场景对比明显。
7折房贷引买家遐想
“今天才出降息的消息嘛,还看不出什么反应,不过今天接到几位在这里放盘业主的电话,都是来问降息之后利率算法的。”一位附近的二手房中介说。而昨日陪女儿看房的肖阿姨告诉记者,他们由原来的等待公积金转为比较关心商业利率的优惠,“以前几次降息都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商业银行会进一步提供利率优惠,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9折优惠,会不会有8折,乃至7折优惠呢?”
“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幅度低于商业贷款利率的下降幅度,但是折算下来,公积金贷款利率仍然相当于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打7折。”大源按揭负责人郑大源对记者分析,随着降息政策的出台,同等借款额度公积金贷款的月供与商业贷款月供的差距将会减少,这有利于增加商业贷款对买家的吸引力。
不过,业内提醒,由于各家银行调整利率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消息公布与具体实行之间会存在时间差。在未确定具体的还款金额前,最好按以前的金额还款,避免因时间差造成拖欠,进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四季度成交量或迎高潮
同时,一手市场开发商也紧抓央行降息机遇抢闸开盘。这周末广州有4个楼盘对外开盘,分别位于增城、南沙、番禺和黄埔,另有4个楼盘宣布加推。
业内分析称,虽然目前广州还未放开限购,改善型买家的潜力难进一步释放,但央行降息直接减轻了贷款购房者的压力,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买房者的信心,预计楼市将迎来四季度的成交高潮。
2、中国时隔两年再次全面降息专家称或刺激楼市回暖
时隔两年之后,中国今日再次实施全面、非对称性降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4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此次全面、非对称性降息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贵困境,同时也将减轻“月供族”还贷压力,刺激楼市回暖,进而稳定经济增长。
全面、非对称性降息今起实施有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今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这是继2012年7月6日之后,中国央行再次采取全面、非对称性降息。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调整动作频频,此前央行已于4月25日和6月16日先后实施了两次定向降准。
“此次非对称降息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旨在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促进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从而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贵难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锡军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增速下行、结构调整爬坡和转型升级等诸多压力,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顺利推进,政策需要保持灵活性和针对性,而降息是当前的一大现实选择。而且,目前中国通胀压力不大,这也为降息提供了空间。
对于此次全面降息能否提振经济,赵锡军分析,降息是货币政策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政策,它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和市场的信心,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向好,关键取决于政策能否落到实处,银行实际贷款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能否真正降低。
“因为商业银行面临很大压力,一方面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但由于要竞争存款资源,存款利率未必会下降,而这就会挤压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赵锡军说,只有商业银行真正落实好政策,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环境真正得以降低和改善,这才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月供族”还贷压力减轻降息或刺激楼市继续回暖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存款利率降低是否会导致收益降低,赵锡军认为,此次存款基准利率小幅下调,但利率浮动区间也同时扩大,如果商业银行用足上浮区间,上浮后的存款利率应该与目前的水平相当,所以存款利率不一定会降低,对于居民储蓄影响不会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贷款利率较大幅度降低,广大“月供族”的还贷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减轻。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以20年100万元商业房贷为例,如果按照基准利率计算,购房者可以减少月供234元,合计20年可以减少4万元的利息支出。
在专家看来,降息也将为楼市带来利好。“已经明显企稳升温的楼市,在降息的影响下难免出现暖上加暖的现象。”张大伟说,虽然10月公布的房价指数显示房价依然在调整,但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的二手房价格已经环比上行,这种情况下,降息将放大市场利好,购房者入市的积极性会继续提高。
张大伟认为,信贷政策及利率水平是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对于购房者来说,此次降息力度较大,再叠加之前的取消限购、限贷政策影响,购房者很可能再次恐慌入市。
“松动的信贷政策使得购房者难以再期待价格下调回归合理。”张大伟预计,一二线城市楼市资金面将明显好转,房价再跌的可能性接近于零,但是三四线城市因为库存绝对值过高,即使信贷刺激,出现全面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也表示,央行降息力度很大,直接目的是刺激宏观经济,间接利好房地产业,预计会缓和目前楼市低迷态势,“降息会缓和开发商资金链压力,使部分刚需入市,会稳住房价,但预计不会大涨。”
股市牛市真来了?专业人士乐观:牛市成大概率
21日,就在市场担心下周新股结队而来,打新即将冻结16万亿元资金而陆续出货之际,大盘却突然打起精神一路冲高。收盘后,两条利好消息不期而至,一个是证监会表示年底前不会突击发新股,第二个则是央行意外降息。
业内人士分析,央行降息将利好整个股市,而受益最多的将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房地产行业、水泥建材行业、电力行业,以及负债率较高的纺织行业、钢铁行业,对煤炭行业及食品饮料等行业偏淡。
首先对全市场的影响来看,由于存款利息下调,投资者会有更强的意愿去寻找高收益的产品,这意味着进入股市的资金将会增加;而在目前券商普遍开展融资业务,且融资余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融资炒股的股民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利好那些具有两融资格的股票。
此外,临近年底降息,这令那些绩优股、高派息股会更受欢迎。而房地产股与保险股等“息口敏感股”更是直接受益。
从更广泛的领域来看,降低利率,有助于企业降低负担,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因此也就利好所有的上市公司,因此不少投资者,包括专业机构的投资人士都认为牛市到来已成大概率事件。
不过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对于两市第一大权重股银行来说,这一消息很可能偏向负面,主要是资金一旦向股市房市流动后,银行里的存款将会下降,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将有可能减少。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银行为了留住客户不得不推出理财产品,可能令存款利率并未真实下降,导致其利差将大幅减少。
另外,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21日在新闻例会上表示,为了稳定市场预期,证监会合理安排了新股发行工作,此前证监会提出到今年底新股发行100家左右,并按月大体均衡发行上市,截至目前已有66家企业上市,未来几个月仍将按照前几个月的进度来发行,不会在年底集中发行。他还强调说,明年1月份核准发行的企业,仍然按照2014年的申报数据进行核准,所以在2014年底通过发审会、明年1月核准发行的企业也在100家以内。
1、新京报:降息给深化改革带来难得机遇
在经济增长急速下行探底时,启动货币政策相对短期的逆周期调节,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之下,将此次降息视为中长期货币政策转向,则是种误解。
在经济景况持续不振之下,时隔两年多,央行终于再次重启降息—11月21日晚,央行网站发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其实,细心追寻央行的货币政策轨迹,我们就能够感知到,此次央行降息并不出人意料。
近两年来,面对经济增速的持续探底,央行陆续启动了SLF、PSl、MLF等一系列定向宽松政策,可是,事实却依然无法对经济下滑构成有效托底,今年三季度GDP甚至探底至73%,在这种令人忧心的情况下,此次央行果断重启降息,显然是一个无奈的必然选择。因为,相比定向宽松,降息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不仅更为通畅高效,亦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
但是,在肯定降息的相对必要性时,我们应谨防受此误导而极可能迎来的新一轮投资刺激浪潮。这不是危言耸听,回顾以往降息和降准的重启,几乎每一次都会随后迎来大规模的投资刺激。
切不可重蹈覆辙。这是因为,与既往相比,当前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的资源禀赋优势在于,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成本的偏低,在这种格局之下,投资刺激显然可以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其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我国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成本逐步上升之后,投资刺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必然会呈递减之势。而迟至2010年之后,面对劳动力和土地、尤其是环境治理成本的急剧上升,投资刺激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不仅整体急剧下降,而且在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已经呈负值。
对于此次央行降息,更为客观且理性的认识应是,这仅是相对短期的防止经济增长出现硬着陆的托底之举,而绝不是之于中长期彻底打开了宽松货币政策的阀门。在经济增长急速下行探底时,启动货币政策相对短期的逆周期调节,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之下,将此次央行降息视为中长期的货币政策转向,则显然是一种误解。
对于此次央行降息,部分央企、以及地方政府切莫形成误解,认为已经迎来新一轮投资刺激的好时机。事实上,在已经明确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下,不仅决策层的初衷不是如此,包括央企以及地方政府在内更不能如此,伴随着多年来的投资刺激,当前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政府,其债务负担均已经显现出难以承受之重。
之于当下而言,我们期待此次央行降息,可以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短期的托底之效,以避免我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窘境,与此同时,我们更希望,我们能够珍惜此次降息给我国深层次改革所带来的难得机遇,通过加速推进金融、财税以及行政职能等系统性改革,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来源:新京报)
2、北京青年报:冷静客观判断降息的利与弊
央行降息,网上一片叫好之声。叫好者说,降息利国利民,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生产上去了,对老百姓有好处,作为房奴,也降低了还房贷的成本,高兴啊!但叫好的人似乎忘了,还房贷的只是一部分人,对广大储户而言,存在银行的钱获得的回报少了,又该怎么说?
读了昨天《北京青年报》的评论《降息意外而来》,方使我产生了一定的共鸣。我赞成文中的基本判断,这次降息确实来得有些意外,但不太赞成文中用“吐血”、“壮士断腕”来比喻银行作出的“牺牲”,看看银行近些年在各地盖起来的大楼和管理层的薪酬,就知道他们有没有减少存贷差的空间。
央行此次降息的初衷和预期非常明显:一方面降低包括房企在内的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在保持正利率的同时,让储户把更多的钱投向市场、乃至房市,促进消费。不过,,我们更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青睐低利率、乃至零利率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而忽略了中国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当前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既有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外因,更有总量不断加大导致基数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越来越大,特别是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诸多内因。简单地解决资金问题很可能治标不治本,还可能使诸多严重问题包括房市泡沫问题,因延缓解决而加剧。
在社保、医保、养老诸多方面尚难让人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对多数人而言,存在银行的钱仍是他们毕生积蓄的救命钱。即使总量是一个看上去庞大的数字,但人均不过3万到4万元,又能买几个平米的房子呢?况且,真要大家把钱都拿去买房了,存款大幅减少了,银行拿什么去给企业贷款呢?岂不只有印票子了?
不到两个月内,央行连续出招,稳增长的意图强烈。但无论是对已经出台措施的预期,还是继续出台新的措施,都应该对可能的利弊进行客观多角度的理性分析。允许速度适度回落,继续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提高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即使速度慢一些,也比重复投资、影响环境带来的泡沫化的速度,要更有实际意义,更利于长远发展,更能够真正地惠及民生。潘璠(北京职员)
3、专家:降息旨在刺激经济回升十分有必要
21日晚间,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自2014年11月22日起,将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人民金融专访时回应称,央行降息主要是为了降低经济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释放宽松的货币政策信号,以应对经济下滑和金融风险。
据央行消息,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曾刚看来,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一直都比较微妙,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紧。“有如处在‘刀尖’上平衡。”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中,数量型工具的首选也是有针对性调节金融机构资产端的工具,而不再是直接降准打开水闸普遍灌溉。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实体经济反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比较突出。
曾刚表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不容乐观,金融风险有不断加大的迹象。同时,各大银行不良率也有不断上升的可能。
在此前提下,曾刚认为,央行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回升,是非常必要的。“本次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利好实体企业。”
曾刚认为,央行通过此次降息降准可以向市场释放宽松信号,对市场心理预期进行积极的引导,能有效降低中小微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
央行相关部门也对此回应称,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谈到此次利率调整受益方时表示,降息有助于在明年初存量贷款重定价时系统性下调融资成本,特别是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的小微、三农,当然还有房地产。
A股走势总是任性的让人发狂,有专治不服症的美誉,货币政策对A股的影响很难判断,在于收紧货币政策意味着牛市很快就会结束,但是宽松货币政策信号往往是涨跌参半,更不代表牛市来临。
2022年1月18日,央行有关人士阐述了未来的货币政策,用一个词那就是更加的宽松,有关人士指出,下半年,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货币政策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说穿了,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的大一点,背后隐藏着将会释放更多的流动性,包括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定向宽松,利率也可能会更低一点,金融部门呢要找更多的好项目,主动出击就是发放更多的贷款。
这意味着未来流动性将会更加的充沛,流动性牛市也就充满期待,据媒体报道,有经济学家指出:“央行这个表态,对资产肯定重大利好。明天要没有千股涨停,我都觉得机构的脑子进水了。”,实际上这位经济学家早些时候也认为2022年是资产大年,本次观点只不过是以前观点的强化。可是A股就是那么的任性,机构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我是不知道,但千股跌停确实没有来,不仅千股跌停不见踪影,而且跌幅不小, 截止收盘,沪指报355818点,跌033%,成交额为4208亿元;深成指报1420719点,跌128%,成交额为6445亿元;创指报307598点,跌217%,成交额为2714亿元。按照这样的下跌节奏,创业板指数跌破3000点是迟早的事情,两市有20家股票跌停,跌幅超过7%的有52家。
股市缘何这样不给面子,实际上新年以后,主要指数都是下跌为主,市场转弱迹象较为明显,尤其是创业板,更是连续下跌,创业板指数上涨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权重股上涨息息相关,可是现在这些权重股跌势不止,在于机构抱团出现了松动,松动的背后是锂电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忧虑,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不断上涨,也给电池行业造成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能不能转嫁成本,市场存在忧虑情绪,乐观情绪下,市场可以忽略这种风险和压力,一旦市场转为谨慎,这种忧虑就可能放大。据媒体资料, 到2025年,宁德时代的产能规划目标将接近600GWh,亿纬锂能、中航锂电、比亚迪的产能规划分别逼近300Gwh、250Gwh和200Gwh,蜂巢能源也上升到600Gwh,这仅仅是头部企业产能扩张,总计就是195TWh,如果算上其他厂家的扩建,产能突破2TWh没有悬念,可是到2025年,中国和全球的动力电池需求量将分别达到500GWh和1020GWh。即使部分产能可以用于储能行业,锂电池过剩很快就可能来临,一旦产能过剩,价格战很难避免,而锂电池又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到时候业绩如何演变,就是一个未知数。
一边是行业扩容,另一边是补贴削减,新能源 汽车 增速可以期待,但是高增速可能面临障碍,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 汽车 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高增长有低基数问题,2021年基数大幅上升,2022年笔者认为这样的增速是不可持续的。
过去一年多,锂电池产业链、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和光伏等新赛道股价暴涨,远超业绩增速,是以估值提升为基础的,估值提升一个是市场预期,另一个是市场盲目乐观,一旦预期改变,估值调整回归就成为必然,是等待业绩增长消化高估值还是股价下跌消化高估值,要看市场的资金与筹码供应,资金供应多过筹码,股价调整相对有限,一旦资金供应较为紧张,那么股价调整压力无疑增加,现在强调IPO 、再融资常态化,市场已经感受到了扩容的压力,最近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稳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投融资总体平衡和协同发展。”这一句话多了“总体”一词,我们需要仔细的理解和体会。
至于抗击新冠概念,涨幅太大,这种炒作是一种短期行为,而不是长久之计,盘面看,分化明显,对指数也构成拖累。
央行对货币宽松力度越大,意味着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经济增长压力越大,虽然基建适度超前,但受到金融杠杆的影响,基建规模难以高增长,加上地产行业面临诸多困难,投资增速已经难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这对于周期板块尤其是银行板块构成一定的压制,另外最近一年期LPR已经下行了5个基点,MLF和逆回购资金下行10个基点,虽然1月20日LPR变动尚不明确,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下,一年期LPR利率下行10个基点概率很大,五年期LPR利率很难判断,或许不调整,或许下行5个基点,因为MLF资金和逆回购资金在银行资金中占比很小,通过公开操作方式引导银行LPR利率同步下行,意味着银行净息差可能收窄,所以今天银行虽然贷款可能加速,但走势并不太好,仅仅上涨04%。
随着IPO 常态化不断进行,存量公司快速增加,A股投资机会越来越难把握,很多公司可能会因为乏人问津而股价长期低迷,而且整体机会也可能因为新增资金与新增筹码之间的微妙关系,系统性机会进一步下降,但是因为股市重要性摆在那里,调整的空间也不会太大,需要保证指数大致稳定运行,推动注册制全面实施,发挥股市支持实体经济和 科技 创新重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月24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商务部部长助理任洪斌,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答记者问。
本次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六大部委的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当前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医疗物资生产情况,以及下一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等方面将出台的支持举措。
先看本次发布会要点:
1、当前企业复工复产已取得积极进展,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快,上游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度快。
2、重点医疗物资保障企业的复工复产率比较高,五大类的医疗物资企业复工复产率、开工率有的达到或超过了100%。医用防护服日产量已达20多万套,N95口罩日产量已经达到919万只。
3、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4、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一些行业复工复产,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倾斜。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尽快形成有效的投资。
5、我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将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体检、签约、录取时间,帮助毕业生能顺利毕业,尽早就业。鼓励低风险地区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采取“点对点 一站式”的直达运输服务,实施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
6、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让整体市场利率继续下行。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普惠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加大政策力度。近期,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也将进行年度动态调整,将有更多达标银行得到优惠政策支持。
7、目前监测看来开工率接近30%。当前,中小企业开工复工复产主要面临“五个难”,复工难、用工难、产业链配套难、资金支撑难、订单交付难。下一步要切实把财政金融的优惠政策落地落实。对中小微企业能够得到实惠,包括免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缴费,免收车辆通行费,包括缓缴社会保险等等,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
8、截至2月23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9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2552亿元。
央行详解何为“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
官方对货币政策表述的微妙变化近日引发市场热议,按照最新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更加”的含义?对此,陈雨露给出了来自央行的权威详细解释。
陈雨露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主要是三大类措施要加大力度:
一是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让整体市场利率继续下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要更大力度的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已经出台的3000亿专项再贷款要继续用好,要落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目前有近千家企业已经获得了专项再贷款,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让这项政策精准落地。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普惠性货币政策工具,像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这些货币政策工具,要加大政策力度。近期,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也将进行年度动态调整,将有更多达标银行得到优惠政策支持。
三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前一阶段,三家政策性银行主动采取了许多支持疫情防控的金融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央行会更大力度地支持三家政策性银行继续发挥作用,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对制造业企业,支持进出口银行对外贸企业,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对生猪生产全产业链的企业扩大融资支持。
当前,1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0%,为该制度建立以来最低水平。近日,金融机构对于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呼声较多。但受通胀压力以及降息会释放过强宽松信号等影响,市场对于究竟是否该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存在争议。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不同主体对存款基准利率调整的诉求不一样,银行希望降息以维持利差,但客观讲,考虑到当前CPI处于高位,对社会公众而言,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会在短期内会利益损失;不过,另一方面看,存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可以更加激发银行下调贷款利率的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看利好整个社会。
“我个人认为,当前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是两可的。但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要防范广义信贷的收缩。因此,当前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紧迫性比使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更强,基础货币投放、定向降准也就仍有空间。”伍戈称。
CF40于2月24日发布的最新宏观经济季度报告建议,从政策工具角度看,财政政策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政策具有精准定向、暂时性、政策滞后时间短等特征,适用于应对疫情的一次性短期冲击。相比之下,货币政策中的总量政策工具不适合应对疫情冲击。货币政策中的总量政策工具不具备针对性,不能限定特定时间,且有较长的政策时滞,不适合用于应对疫情冲击。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
一是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
二是防范疫情可能对广义信贷带来的严重负面冲击;
三是力争让经济增速重回潜在经济增速。
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
财政政策方面,本次发布会上,欧文汉也对下一步如何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介绍具体政策举措。
欧文汉称,一方面,抓好已出台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的执行,确保尽快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体现更加积极有为的取向,加大政策力度,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具体来说:
一是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一些行业复工复产,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要集中使用部分中央部门存量资金,统筹用于疫情防控,保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点支出。
三是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倾斜,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四是要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形成有效的投资。
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总需求水平偏低、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的特点,防范广义信贷收缩风险尤为重要。宽松货币政策虽有必要,但作用有限,更为关键的,是要尽快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例如,可考虑尽快发行1万亿-15万亿特别国债,填补各项优惠政策和增加支出所需的资金,这是弥补政府收支缺口,防止广义信贷塌方和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次生伤害的关键保障。
“发行特别国债可增加全社会的广义信贷,弥补疫情阶段的商业贷款下降,有助于保持广义信贷增长的基本稳定。凭借政府信用发行低成本、长周期的特别国债是为收支缺口融资的最佳方式。”张斌称,需要汲取过去经济刺激方案的教训,政府收支缺口不能让地方政府从商业金融机构融资,这样做其实是放弃了利用政府信用低成本融资的优势,不仅融资成本更高,而且可能给金融机构留下大量不良资产,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收支缺口不能让企业买单,这样做没有起到帮助居民和企业部门渡过难关的政策初衷。
不过,伍戈、张斌也表示,考虑到发行特别国债所涉及的法律程序相对繁琐复杂,当前扩大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也不失为一种更为现实的方法。
介绍企业复工复产最新进展
当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分类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同等重要。丛亮透露,当前企业复工复产已取得积极进展,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快,上游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度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企业正在加快复工复产,相关企业正在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口罩企业产能利用率已达到110%。
不过,丛亮坦言,这次疫情确实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从开始对春节假期消费和相关服务业的影响,到后来迟滞企业复工复产,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困难。
因此,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分区分级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继续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二是抓好已出台应急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落实好减税降费、金融服务、减免租金和稳岗补贴等各项政策等。
三是抓好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 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一些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地加以补齐。这些既是扩内需、促发展的新机遇,有利于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关键的是将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短板就是下一步投资增长潜力所在,就是发展空间所在。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地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继续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丛亮称。
六大举措稳外贸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外贸企业除了面临国内企业的共性问题之外,还面临着接单难、履约难、国际物流不畅、贸易壁垒增多等诸多外部因素,两方面问题叠加,使外贸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对此,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保订单、保履约、保市场,商务部出台了应对疫情“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20条政策。据任鸿斌透露,下一步,商务部将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箱。重点在出口退税、贸易融资、出口信保、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加大力度。
二是进一步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对“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市场实行一国一策,促进贸易畅通。
三是更加精准帮扶企业。总结推广各地复工复产,稳定供应链的好做法、好经验,提供法律援助,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的损失。
四是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加快国际营销网络的建设。
五是深化对外开放,积极扩大进口。精心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六是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呼吁世贸组织成员尽快解除不必要的限制措施,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健康发展。
N95口罩日产量已近92万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重点医疗物资供求的紧张局面得到一定缓解。据田玉龙介绍,目前重点医疗物资保障企业的复工复产率比较高,五大类的医疗物资企业复工复产率、开工率有的达到或超过了100%,采取了边保供边复产边扩产的举措,医疗物资的产能不断释放,湖北一线医护人员所需要的重点医疗物资得到了基本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徐想 摄)
医用防护服产能供应方面,1月28日的日产量还不到1万套,到目前为止,日产量已经达到了20多万套。生产企业刚开始不到20家,现在扩产转产达到了50多家,全力开工,还有近百家已经陆续获得新的资质,正在陆续开工。医用防护服保供湖北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多万件,不仅有力保障了一线的需要,而且还统筹兼顾了北京和全国其他疫情比较重的地方对于防护服的急需。
隔离衣生产规模比较大,保障力度也比较大,我们现在保湖北武汉一线达到了70多万件,还有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日产量达到4万件。消杀用品方面,企业复工率也比较高,现在超过了80%以上。
口罩生产方面,2月22日N95日产量已经达到919万只,这是2月1日的86倍。2月份以来,通过国家的统一调度,从N95口罩生产的省份调度了330万只口罩,重点是保障湖北武汉,其他包括北京和其他地方没有N95生产能力的地区,其中调往武汉的医用N95口罩268万只,近期每天的调度量也都在15万只以上,加上武汉本地的生产,每天可以供应医用N95口罩30万只以上,完全能够保障6万多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
一、加息的影响要大于存款准备金率 原因在于:
加息是针对所有行业 提高他们的信贷成本
调高存款准备金只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 使得企业的在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 但信贷成本不变
二、加息影响所有板块 特别是对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如房地产 钢铁是利空 对银行也是利空(因为存款增加 贷款减少 银行的收入减少 支出增大)
调高存款准备金只对银行利空 因为在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可贷资金量减少 收入也就相应减少 对于其他行业有一定影响 因为预示着国家可能开始要紧缩流动性了
三、二者针对的都是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只不过加息对抑制通胀的力度更大
年内第6次、一个月内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高密度上调、且准备金率已达到185%的历史罕见高位,随之带来了一系列回答。首先,为何频繁选择准备金率工具而不果断加息?当下,社会各界呼吁加息的声音越来越高,包括许小年、谢国忠等在内的重量级经济学家,呼吁加息的言辞之尖锐已属罕见,市场也普遍猜测12月10日是加息的时间窗口,然而,央行还是选择了上调准备金率而非加息。
其次,央行之所以再次提高准备金率而不加息,可能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加息还需观察物价走势。中央密集出台控制物价措施后,11月下旬以来,物价已经开始回落,加息必要条件正在弱化;二是加息可能促使人民币快速升值,引导热钱加速流入,抵消加息收紧流动性的效果;三是加息可能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最后一个可能是还不到加息的时间窗口。
当前,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提高准备金率是不行的,而且准备金率工具操作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窄。这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泛滥、流动性泛滥,主要是货币在金融笼子里的比价远远低于流出到市场,长期负利率迫使追逐利润的资金资本不可能乖乖地躺在停留越久越赔钱的金融笼子里。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利益诱惑流动性甘愿进入笼子里。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利率,消除负利率现状。
大量的存款准备金被冻结到央行,央行给付的利率远远低于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对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压力;更为可怕的是,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大部分都已经被以贷款等形式运用出去,而央行要以已经将资金运用出去的存款基数作为法定准备金予以冻结,这必然造成商业银行资金出现困境。商业银行必然要拼命吸收存款,充实资金头寸,一场储蓄争夺大战即将上演。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因负利率导致存款下降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也将失去威力,这就是过度使用准备金率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要发挥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作用,已经到了非加息不可的地步。
摘自 《新华网》
近日,随着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3%至325%之间,全球掀起新一轮“加息潮”。出于遏制通胀、稳定本币汇率等多重考虑,世界多国央行纷纷宣布加息。
对此,世界银行警告称,全球范围的“加息潮”将把全球经济推向衰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一连串的金融危机风险和“持久伤害”。
“全球陷入‘加息竞赛’”
9月21日,美联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到3%至325%之间。这是美联储今年连续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
“靴子”落地,其他央行应声而动。9月22日,瑞士央行超预期加息75个基点,结束了持续8年的负利率政策。同日,英国央行和挪威央行也宣布加息50个基点。在9月初宣布今年第二次加息后,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于9月26日表示,欧洲央行将继续加息以应对通胀水平持续攀升。
当地时间9月28日,泰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宣布加息25个基点,由原来的年基准利率075%上调至1%,即日起生效。此前一天,匈牙利国家银行(央行)货币委员会宣布加息1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1175%上调至13%,创2000年以来该国基准利率新高。
此外,南非、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国央行也在近期宣布加息。用美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伊桑·哈里斯的话说,全球正陷入一场“加息竞赛”。
这不是今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全球性“加息潮”。今年3月,为应对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至今已经累计加息300个基点,创下自1981年以来最大密集加息幅度。
由于美联储和美元在全球货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货币政策时都会把美联储货币政策作为重要考量因素。美联储激进加息,货币政策急速转向,导致很多国家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被迫跟随美联储加息。
彭博社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约有90个经济体的央行提高了利率,其中一半央行有过单次上调至少75个基点的记录,创下了15年来全球货币政策最广泛的紧缩纪录。
“相比之前,新一轮全球性‘加息潮’来得更为猛烈,因为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节奏快、幅度大,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卞永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美元“虹吸效应”显现
“多国央行密集宣布加息,原因之一是应对通货膨胀。例如,英国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9%,较7月份的101%只是稍有回落。欧元区能源和食品价格也持续飙升,8月份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91%,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秘书长冯维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此外,在美国率先高频大幅提升利率的背景下,其他国家也有被动升息应对资本外流风险的考虑。
美国埃弗科国际战略和投资集团央行策略主管克里希纳·古哈近日指出,美国是驱动全球“加息潮”的决定因素,“美联储正在设定加息步伐,并通过外汇市场将压力传递给其他央行”。
自今年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以来,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持续走高,并在9月美联储加息节点前后出现加速。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今年,衡量美国与主要贸易货币汇率的洲际交易所美元指数已上涨14%,是该指数自1985年推出以来美元最强势的一年。欧元、日元和英镑对美元汇率均跌至数十年低点,新兴市场货币也遭受重创。
“美联储激进加息,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利差快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货币加速贬值,导致全球资本迅速回流美国,这迫使其他央行不得不紧急加息。”卞永祖说。
此外,冯维江指出,美国加息,美元升值,其他国家从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可能加剧国内通货膨胀。此外,美国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压缩对外需求,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国家可能面临出口动能减弱的压力。
“由于美元在国际支付结算、全球外汇交易、外汇储备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周期成为全球货币政策周期的风向标。当前,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元的虹吸效应正在全球显现,美元走强带来的汇率‘剪刀差’正通过通胀‘收割’全球财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向本报指出,美联储持续加息使得美元进入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美元快速升值的累积效应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面临高通胀和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双重压力,陷入滞胀。众多央行追随美联储大幅加息,除了控制通胀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应对本币贬值和外汇市场剧烈动荡,对冲美元走强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扰动。
全球衰退风险增大
“美联储最新公布的利率‘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对2022年底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中值为44%,明显高于6月预测的34%。这意味着美联储年内可能还要加息125个基点。从技术原因看,美联储的加息决策是要控制其国内高企的物价。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了不考虑负面外溢效应的美元政策,天生就有将货币‘武器化’或‘收割机化’的对外效果。”冯维江说。
目前,美联储激进加息加剧了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美国《纽约时报》指出,美联储加息造成多国通货膨胀迅速攀升,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增大了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风险。
世界银行9月中旬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央行正以过去50年未见的同步程度加息,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到明年,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缓慢,许多国家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在这种情况下,急剧加息不仅会使融资成本上升,加剧企业和民众的负担,抑制生产与消费,导致经济增速趋于下降,还将使得负债的政府面临更加沉重的财政压力。同时,加息对资本市场造成较大冲击,明年美欧国家经济可能加速进入衰退阶段,不排除一些经济较为脆弱的国家可能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卞永祖说。
张茉楠指出,目前,全球正处于需求大幅放缓的低迷阶段,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导致多国被迫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压制本就脆弱的需求。“强势美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伤害才刚刚开始,负面效应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显现。”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当今各国央行抗击通胀的状况令人担忧。自1970年大萧条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正处于最严重的减速期。全球消费者信心的下降幅度已经远超前几次全球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在未来一年若受到轻微打击,就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的强势美元与美国国内脆弱的经济状况存在温差。美元强势并不是以其国内健康的经济增长为支撑,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引发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使得美元成为一种强势的避险资产。美国经济的脆弱性及其国内通胀的结构性和顽固性,决定了美元不可能保持长期强势。一旦之后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现调整,美元强势的泡沫因为国内经济无力支撑而被刺破,美元可能出现急剧下跌的局面,由此产生的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或将产生更严重的溢出效应。”张茉楠说。
自新冠疫情蔓延后,几乎所有的国家经济都多多少少遭到了损失。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此次疫情上也因为防疫不周,经济衰退了很多,许多的医生、护士都超时工作, 社会 上因为疫情而失业的人不在少数。
美国2020年的经济衰退已经成为了现实,并且美国让税收减少,这就更加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随着疫情影响整个世界时间的加长,很多国家已经逐渐掌握了防疫的经验,经济也逐渐恢复,但是作为在各方面都世界领先的美国,却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经济萧条也并没有变好。
近二十年来,美国的财政赤字一直在增加。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六月,海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债务超过了七万亿美元,这是 历史 第二高的数据,这就意味着,美国的经济仍然在持续低迷,经济危机仍然在持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一直在加大印钞的速度,试图在全世界范围内薅羊毛,不过他们的目的性已经人尽皆知,所以薅羊毛的计划也宣布了失败。
美国债务数据创新高,中国选择减持
美国财政部公布了最新的美国财政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六月,海外投资者总计持有72022亿美元的美债规模,这个数据目前处在美国 历史 第二位,可以说现在美国遭遇的经济困境确实是十分夸张了。不仅如此,美国债务环比增持规模为668亿美元,这个数字也是一年以来最高的月增幅。
美国的盟友——日本,目前是持有债务占比最大的国家,总计1277万亿美元,并且他们还增持了一百多亿美元的美债,许多西方国家也分别增持了上百亿美元的债务。据悉,这些国家选择增持债务的主要原因是怕美国会在之后增加利息。
有国家选择增持美国债务,也有国家选择减持美国债务,比如说中国,在六月份的时候也减持了超千亿人民币的美债,并且中国连续四个月减持,目前中国所持有的美债为1062万亿美元。中国选择减持也是不吃美国这一套,在之前的四个月里,中国减持美债的数据超过了两千七百亿人民币,并且在五月和六月两个月里,中国减持美债的总数达到了342亿美元,这也是自从2016年以来的最大数值。另外,在六月份之前,美国一大债主英国也选择减持148亿的美债,还有其他国家也选择减少持有美债。
美国大肆印钞,到底是想做什么?
美国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国家,美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大通用货币。疫情期间,美联储的印钞机就没有停止工作过,一直在加大印钞的力度,这些新印出来的美钞也躺在世界各国中,它们主要被用来购买各国的商品。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美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增长一直就比较缓慢,特别是进入疫情的这两年以来,甚至出现了经济有些倒退的现象。对于美国来说,快速解决国家的经济问题是人之常情,但是美国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填本国的财政赤字呢?
美国大肆地印刷美钞,是想要让这些美钞流通于世界各地,购买别国的商品,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大扫货“,这些持有大量美元的国家,自然又会拿着这些美元去购买美国债务,一个完美的过程就这样形成了。毫无疑问,美国是想通过印刷大量的美钞去国外大量进购商品,再让得到这些美元的国家去帮助美国填补财政赤字,这实现了一个经济危机转嫁的计划。
中国不买美债,美国财长坐不住了
面对美国的经济危机,央行也采取了紧急行动,目前已经连续四个月减持美债了,尽管中国不是美债的最大持有国,但是依然给美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进入2021年以来,中国逐渐拒绝美国在中国的“疯狂购物“,很多工厂直接表示停止接单。这事情一出,美国财长直接站了起来,他称,美国经济想要重回正轨离不开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并且有小道消息称,他有意在将来的几个月内访华。在大约半年前,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目的还是为了减轻美国的经济危机。然而,美元贬值是没有疑问的,中国想要避免被”薅羊毛“,就得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管控,避免大规模且无效的经济刺激,减少金融风险,加强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策略的推进,同时也要促进生产恢复,保护生产过程,而不是像美国一样通过大规模地撒钱来恢复本国的经济。只要我国能够管理好本国的金融,将金融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解决的范围内,就可以增强我国的底气,防止被美国”薅羊毛“。
从历史上来看,历次加息多数利空股市
从历史上看,利率与股市之间有着明显的"杠杆效应"。总体来说,利率上升,股市将下跌;利率下调,股市将上涨。
第一次加息是在1993年5月15日,当天的沪指一度大跌6986点;1993年7月11日的第二次加息使指数出现最大为4002点的下跌,这两次加息使沪市大盘在3个月里从116747点迅速下跌到77773点,跌幅超过30%。
第三次加息发生在2004年10月29日,当天股指最多下跌3767点,最终以下跌2120点报收;第四次,2005年3月17日,人民银行上调住房贷款利率,当天上证综指最大下跌了1308点,随后市场冲向998点的大底。
不过,加息对市场的影响在今年以来却趋于弱化。今年4月28日,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调,当天大盘跳空低开1321点,但是随后就快速上攻,最终收盘大涨2349点,由此也拉开了5月主升行情的序幕。
益邦投资潘敏立指出,在加息消息的冲击下,本周股指将会打破前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短暂平衡,进行趋向性的选择。
上周五,央行宣布加息27个基点,股市敏感的神经再次被触动,机构对于后市的分歧也趋于加大。部分人士认为,加息对股市形成实质性利空;但另外一些人士却指出,加息无碍市场走牛步伐。
资金供给和公司盈利受压
加息一直被股市视为重大利空之一,原因是较高的利率会吸引走部分股市资金。同时,利率的上升还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企业需求及个人消费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
部分市场人士指出,加息将导致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下降。尤其在今年上半年大盘累计涨幅较大、投资者获利较高的情况下,加息在短期内将对股票市场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会抑制近期的股市走势。专家特别强调,加息会不可避免地对投资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加大宏观调控的预期,并有可能使其对后市的预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持股信心。
西南证券研究员张刚认为,利空兑现会形成一波反弹,但宏观调控措施和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非短期可以结束,仍会造成受益于投资加快、业绩大增的上游产业的上市公司市场定位被调低,机构资金套现造成下跌。由此判断,此次升息,短期虽会有反弹,但中期对股市的影响是负面的。
行业研究员普遍认为,加息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对于资本密集型、负债比例高的行业和公司的影响会大一些,首当其冲的可能是房地产行业。对航空、汽车、钢铁、石化、水泥、高速公路等资本密集型和负债率较高行业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市场分析人士建议,投资者在加息后应回避高负债、高耗能的行业或企业,可将投资重点转向消费类行业中具有品牌优势、现金流充裕的龙头公司。
利空出尽是利好?
不过,也有一些机构对后市仍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牛市里,利空出尽之后,市场反而可能把它作为利好来对待。
东吴证券研究员江帆研究了几次加息对市场影响的规律发现,如果市场处于熊市且在下跌初期和末期,加息将加速市场向下的步伐,相反在牛市中,加息只有短期影响,无法改变市场向上的趋势。
"此前5次加息对市场的影响一次比一次力度小,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早有预期,另一方面说明当市场规模逐步壮大后,板块间会此消彼长。"江帆说。
一些市场人士指出,牛市中的利空消息会引起市场短暂震荡,但绝不会改变趋势,今年4月28日的加息之后,股市低开高走并创新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