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清水河 幸福水库再向营山县城补水
2017-03-13 记者 苏定伟 苏记说事
取水清水河 幸福水库再向营山县城补水
3月10日下午3时许,随着工作人员按下取水头部的闸阀,绿水河清澈的河水就顺着输水管道一路前行,最后到达幸福水库打锣嘴大坝,这标志着营山县幸福水库应急补水工程竣工通水。县城居民奔走相告,从此告别缺水的苦恼。
幸福水库应急补水工程总投资约5000万元,设计日取水量6万吨,可以满足县城目前的供水需求。此前,营山县城的唯一水源就是幸福水库,清水河再向水库供水,困扰县城居民的吃水难题得到极大缓解。
水位告急 实施应急补水工程
幸福水库是川北第二大水库,集雨面积452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8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36万立方米。该水库长期担负着为县城居民供水的任务,是县城居民唯一的饮用水源地
近年来,幸福水库集雨区降雨量偏少,随着县城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和人口增长,幸福水库取水量不断增大,水库水位下降明显,创下1996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严重影响县城及清水、丰产、回龙乡镇约25万居民供水,县城的供水安全面临极大威胁。
引水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营山决定实施幸福水库应急补水工程,从绿水河取水,安装输水管道向水库补水。取水口位于位于安固乡浮山村境内,水源水质经南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三类标准,出水口位于幸福水库主坝左侧。管线全长66公里。
水、水、水,营山县城一直缺水
水、水、水,地处嘉陵江和渠江分水岭地带的营山,山多,无大江大河,十年九旱,农村生活用水紧张,县城高楼供水不足,全城没有备用水源。走出营山火车站百余米,“生命因水而幸福”几个字赫然可见,这是为该县县城20余万人提供用水保障的幸福水库管理局打出的标语。水,对于百万营山人是一件大事,成为困扰营山县委县政府的一大难题。
2012年春节期间,营山县城3楼以上供水困难。水!水!水!那时人人到一楼二楼去接水,到亲朋好友家里去蹭水。不拖地板了,少洗澡了,洗脸洗脚都成了一种奢侈,整个城市生活都改变了。
目前,营山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位于距离县城12公里外的清水乡幸福水库,连接两处的唯有一条新铺设的输水管。每日的制水能力只能保持在2万吨,这是1993年修建的县净水厂最大制水能力。与2万吨的供应量相比,目前县城用水需求量高峰期会超过这个数值,这时,将会采取分时段、分区域进行供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营山县县城人口已超过20万,用水需求激增。水源单一,用水无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而原净水厂制水能力弱,也造成用水难的问题。
攻坚克难 水管9次跨同一条河
“幸福水库应急补水工程设计取水头部为浮船取水,压力输水管沿山谷溪沟布线,管道材质为涂塑钢管,设计日取水量6万吨,预计丰水期每天补水6万立方米,枯水期每天补水3万立方米,可以满足县城目前的供水需求。”营山县供水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王双全说。
2016年9月,开工建设。在铺设输水管道的时候,需要9次跨越一条河流,工期太紧,没有时间来做防渗的措施,于是运用工程技术,想了一些管用的土办法。幸福水库应急补水工程项目部施工负责人杨帆告诉记者,施工难度最大的当属3处顶管,共计200米,开挖土石方最深的达10多米,其中大开挖有400多米长,此外还修建了38个支、镇墩。应急补水工程占地约100亩,输水管道沿线乡镇党委、政府大力配合该项目的实施。2016年12月初开始安装管道,今年春节后,施工人员正月初四就上班,每天工地至少投入机械12台、上百人进行作业,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确保了按期成功通水。
为彻底解决县城缺水难题,营山将目光聚焦邻县的嘉陵江蓬安段,将嘉陵江引水工程摆上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该工程估算投资352亿元,取水头部选址蓬安县相如镇小泥溪段,需安装4台水泵,将水提升至高位水池,管线途经蓬安县相如镇、营山县渌井镇和朗池镇,输水至营山县城北净水厂。
据了解,“嘉引”工程建设内容:新建取水头部、取水泵站、高位水池(预沉池)各一座,加药间一幢,取水规模为10万立方米/天;安装DN1200原水输水管道255公里,跨越河道、公路等障碍采用钢管,其他采用球墨离心铸铁管,同时建设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工程。工程竣工后,将终结营山县城用水难的历史。
彭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摄影报道
资料背景:幸福水库
位于营山县清水乡境内,是川北第二大水库,2013年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其天然山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了大批飞禽走兽,野鸡、白鹭、野鸭、狐狸、野兔时常出没山水之间。沿岸连片梨树林,形成“库区九曲十八弯,梨花连片五百亩,堆雪十里岸”的迷人景观。湖边“农家乐”“休闲农庄”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野生鱼系列套餐,地方名特小吃“鱼稀饭”,“苕凉粉”。每逢春季周末假日,清水乡场镇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漫步梨花小径,徜徉千亩桑田,行走林荫小道,荡舟梨花之湖,在“农家乐”、“休闲农庄”悠然垂钓,品味美食佳肴。
“苏记说事”自媒体群由华西都市报资深记者苏定伟本人运营,“立足南充,评说天下;叙议结合,观点鲜明”。目前已开通头条号、微信号、封面号、网易号、百家号、一点号、凤凰号、腾讯企鹅号、搜狐自媒体、360北京时间等10家公众平台,欢迎访问。
1、一类水质: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2、二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3、三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4、四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五类水质: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
我国地面水分五大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湖泊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补给方式、水位、冰期、含沙量透明度、矿化度、盐度、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情况等。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
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
②径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为分界线,即分水岭。
③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地势的起伏状况)。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⑥水能:水量大小和地势起伏状况决定水能大小(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量越大,水能越大。)
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⑧径流量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变化更大)
⑨流速(受地形地势影响,短促的起伏大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⑩补给类型:主要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类型。
怒江的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特征是落差大,流势急,多瀑布险滩。
怒江大部河段奔流于深造峡谷中,落差大,流势急,多瀑布险滩,上游河流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夏季降雨补给,水量丰沛,多年平均径流量68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46000 MW,占萨尔温江水能蕴藏总量的90%以上。怒江干流水能蕴藏量为36410MW。
但是,怒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截至20世纪末,修建中小型水库约200座,蓄、引、提水灌溉面积共6万多公顷,占耕地面秋的1/4;建中小型水电站约200处,装机容量30~40MW。
扩展资料:
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1、雨水
一般以夏秋季两季为主。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源。
2、冰雪融水
主要存在于夏季。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3、湖泊和沼泽水
有些河流发源于湖泊和沼泽。有些湖泊一方面接纳若干河流来水,另一方面又注入更大的河流。
4、地下水
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中国西南岩溶发育地区,河水中地下水补给量比重尤其大。
5、积雪融水
主要发生在春季。这类补给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比雨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6、混合补给
河水补给来源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河流以雨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有些大河,上游发源于高山高原,中下游流经温暖湿润地区,这样,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都参与河流补给;有的河流除上述补给来源外,还有湖泊补给,例如白头山顶天池补给松花江;长江中游许多湖泊补给长江,对长江水量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怒江
—河流补给
一、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1、是严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分水方案,在黄河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实行计划用水。
2、是加强农业节水。1998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0多亿元,社会和农民投入600多亿元,重点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全国建设6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1000多个节水示范项目,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32亿亩,形成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建立了近300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在近3亿亩农田中推广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全国农田灌溉面积亩均用水量从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3、是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出台了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有关政策,原国家经贸委、水利部等六部委于2000年10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业节水的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先后发布了两批《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技术、设备(产品)目录》,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高效、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国各城市加快了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开展了各类节水示范区建设,城市年节水量约38亿立方米。
4、是深化水价改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完善了水价的形成机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达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进了节约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补偿。城市供水初步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征水资源费,60多个城市实行阶梯式水价,300多个城市开征污水处理费。
5、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利部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大连、陕西西安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开展了94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市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和体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各项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减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务,实现了当地经济增长和促进下游生态修复的双赢。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1、是加强水污染防治。“九五”以来,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仅淮河流域1994年以来就先后关停了近5000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生产线。组织开展了“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及东线工程沿线、北京市、环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国共设置了760多个监测断面,组成了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建成了11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在重点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环境应急体系,提高了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变能力。到2003年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的工程项目已完成32%,全国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6626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为423%。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重点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是强化水资源保护。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水法》规定批准实施了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区定期公布水资源质量状况报告。核定了三峡库区、黄河干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及中线水源区等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完成了全国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组织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联防,开展淮河水质监测预报、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
3、是采取积极措施,修复生态环境。从1999年起,对黄河流域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在连续5年来水偏枯的情况下,实现干流不断流。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这两个规划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黑河连续几年向下游输水,干涸多年的终端湖泊东居延海出现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断流20多年的下游河道,从2001年起恢复过流,尾闾台特玛湖水域面积最大达200多平方公里,两岸大片胡杨林复苏,两大沙漠中间的绿色走廊重现生机。实施引江(长江)济太(太湖)工程,缓解了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组织实施了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扎龙湿地补水、引察(察尔森水库)济向(向海湿地)、引岳(岳城水库)济淀(白洋淀)等水资源调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组织开展了全国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强化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和超采区的治理。济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实现复涌。苏锡常等超采区实现全面禁采,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显著降低。
三、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是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国家启动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5年来,中央安排国债资金9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90多亿元,累计解决了5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提前完成“十五”计划中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任务。人民群众把这项工程称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2、是加强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完成了甘肃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库、四川大桥水库、宁夏扶贫扬黄等一大批西部地区重点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全国年供水能力达到近6000亿立方米。1998年以来,加强了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长江干堤加固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全面加快了淮河灾后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干工程建设,黄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点海堤、清淤疏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3、是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依据《水法》,进一步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职能。各地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龙江、海南实现了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先后9次实施引黄济津,2次实施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等应急措施,保障了连续5年干旱的京、津地区供水安全。针对近年来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各地加强了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抗旱工作,保证了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用水,维护了社会稳定。
4、是加大了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力度。2003年全国工业循环冷却海水利用量达330亿立方米,海水淡化年产量113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量每年达6亿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普遍加强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通过完善防洪和抗旱调度方案,科学调度,运用河道、洼淀蓄滞洪水,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水。
: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将增长一倍,40个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淡水匮乏。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我国也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保护水资源
一、地下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
1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总量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7×108m3,频率P=50%、P=75%和P=95%时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247×108m3、1327×108m3和442×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15×108m3,频率P=50%、P=75%和P=95%时地表水资源量分别是217×108m3、117×108m3和353×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358×108m3。折合水资源模数为99×104m3/km2。
(2)水资源相对量
人均年水资源量为4803m3,只有全国人均2400m3的18%;在各县市中,最多的是海阳市(人均842m3),最少的是长岛县(人均203m3);每hm2占有水资源量68595m3,仅为全国水平的248%。
(3)水资源时空特性
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无客水入境;地下水也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因而水资源受降水影响,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年内变化大。水资源总的趋势是与降水特点基本一致,由东南山区向西北递减。河川径流有83%集中在汛期(6~9月),其中有65%集中在7~8月。非汛期降水形成径流极少,甚至长期断流。另外年际变化较大且向偏干方向发展。如进入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超过平均值的年份只有2年。1999年降水量仅为3322mm,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8683mm的一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降水量最少的年份。
(4)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
据测算,在保证率P=50%和P=75%的情况下,现烟台市需水总量分别为141835×104m3和171798×108m3。
根据烟台市发展目标:GDP增长率为10%;工业发展方向以高科技节能型产业为主,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增长率采用7%;农业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主,将进一步增加灌溉面积,以节水灌溉方式为主。新增加的灌溉面积的灌溉水从节约的灌溉水量中解决。2005年以后农业灌溉水量以1%的速度减少。2005年,P=50%、P=75%(P=95%)时全市需水量分别为159989×104m3、190147×104m3;2015年,P=50%、P=75%(P=95%)时需水量分别为187839×104m3和213259×104m3。
根据《烟台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现状工程条件下,保证率P=50%、P=75%和P=95%时可供水总量分别为154311×104m3、137701×104m3和94671×104m3。
根据以上可供水量及需水量,2005年P=50%、P=75%和P=95%时缺水量分别为5675×104m3、52446×104m3和95476×104m3。2015年3种保证率时缺水量分别为33528×104m3、75555×104m3和118588×104m3。
2主要开采层开采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
1987年全市地下水实际开采总量为91312×104m3,以后受1989年大旱影响,地下水开采总量有所减少,1991~1995年年均开采总量降至877206×104m3。1997年、1999年、2000年均为枯水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给,许多开采井干涸无水,被迫停产,致使开采总量进一步减少,1996~2000年平均年开采总量已降至799784×104m3,较上个5年平均年开采水平减少177422×104m3,给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2000年,在连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全市地下水年实际开采总量仅为77510×104m3,低于5年平均水平,其中,一些开采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为了确保生产及生活用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强采,包括在富水地段进一步打深井、水库增容等,因而呈现福山区、莱山区、龙口市、莱州市2000年地下水开采总量高于5年平均水平的现象,其余县(市)区因已多年持续超采(如芝罘区)或开采条件较差,地下水开采总量明显减少。
3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评价
根据各县(市)区2000年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与实际开采量的关系,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如下:
Ⅰ级:尚有开发潜力、开发利用程度小于80%的有牟平区(4097%)、蓬莱市(5118%)、长岛县(5000%)、招远市(7441%)、栖霞市(3694%)、莱阳市(3985%)、海阳市(4619%),说明上述地区地下水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尚有开发潜力。
Ⅱ级:采补基本平衡、开发利用程度在80%~120%之间的有福山区(934%)、莱州市(11916%),说明这两个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采补基本平衡,虽未出现超采但开发潜力较小。
Ⅲ级:超采、开发利用程度在120%~150%之间的有莱山区(13226%)、龙口市(12452%),说明其地下水开发已打破原有采补平衡条件。
Ⅳ级:强超采、开发利用程度大于150%的为芝罘区(达15671%),说明其地下水开采程度已非常高,如得不到长期有效补给,将诱发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芝罘区处于强超采状态,莱山区、龙口市处于超采状态,福山区、莱州市采补基本平衡,其余县(市)区尚有潜力,但由于各县(市)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无法集中开采,导致目前严重缺水的局面(如长岛县)。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地表拦蓄利用率低,地下水超采。
2)水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水污染日趋严重。
4)供水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烟台市水环境质量分析
1河流水质状况
2004年全市5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占644%,Ⅳ类水质占244%,Ⅴ类水质占111%,无劣Ⅴ类水质。与上年度比较,Ⅰ—Ⅲ类水质比例减少了83个百分点,Ⅳ类水质比例增加了176个百分点,Ⅴ类水质减少了71个百分点,减少了劣Ⅴ类水质23个百分点。
达到Ⅲ类标准的百分率为443%。其中辛安河、黄水河达到Ⅲ类标准的百分率均为100%,大沽夹河达Ⅲ类标准为643%,五龙河达Ⅲ类标准为50%,界河达Ⅲ类标准为333%。
全市5条主要河流19个功能区中,17个功能区达标,河流功能区达标率为895%,与上年(947%)比较,河流功能区达标率减少了52个百分点。不达标功能区出现在大沽夹河下游,主要超标项目为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与上年度相比,大沽夹河水质有所下降。其余4条河流水质类别无较大变化。
2水库水质状况
2004年度烟台市主要水库中,除庵里水库符合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外,其余5座水库均符合II类水质标准,水质较好。
水库富营养化状态分析表明,门楼水库呈中营养状态(其余5座水库因指标不全未评价)。从各指标污染分担率看,总氮的污染分担率最高为392%,控制水库无机氮入库量是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的关键。
3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烟台市市区饮用水水源地有5个,其中,地表水水源地2个(门楼水库、高陵水库)地下水水源地3个(东陌堂水厂、芝阳水厂、牟平一水厂)。
根据2004年烟台市市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由于总氮超标,2个水库不达标;市区3个地下水源地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标准,即达到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与2003年度相比,各饮用水源地总体上水质保持良好。
4地下水环境质量
浅层含水层与深层含水层间多分布有分布较稳定、厚度较大的弱透水层,因而深层地下水防污能力较强。本次调查水分析资料表明,深层地下水目前尚未受人为污染。浅层地下水防污能力较弱,污染较为普遍,因此,本次污染评价目标为浅层地下水。
(1)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调查水质资料表明,烟台市浅层地下水污染较重,“三氮”超标率较高,检出率64%~99%,超污染起始值比率为43%~63%,超饮用水标准率为16%~53%,地下水中“三氮”主要来源于农家有机肥和人造化肥。毒物类污染项目以点状污染为主,检出率12%~25%,超污染起始值比率为0~25%,超饮用水标准率为0~25%。
根据综合污染指数(P)判断地下水污染程度(表13-1)。工作区水质分析资料表明,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成分为NH+4、NO-3、NO-2有机污染,毒物类指标大部分未检出,少量点有超标现象。
表 13 -1 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级标准
严重污染区分布于招远市界河河谷地区、龙口市黄水河入海口附近地区;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部分河谷地区;轻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烟台市北部沿海一带;未污染区主要分布于烟台中部丘陵区(图13-2)。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地下水污染因子众多,受资料和经费限制,本次评价所选用的指标只是几个常用的评价因子,还不足以代表地下水污染的全貌。
(2)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工作区多年来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强,地下水的整体质量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局部地区污染强度大,并导致地下水使用功能的部分丧失。工作区地下水污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地质环境接纳污水量大幅上升;
2)地下水常量元素含量大面积增高是区内地下水质变异的突出特点;
3)地下水中酚、氰、六价铬、砷、汞个别点有超标现象;
4)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治理难度加大。
(3)地下水污染的防治
1)控制污染源;
2)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3)开展地下水污染的净化治理。
图13-2 烟台地区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区
5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烟台市近岸海域水质持续良好,主要以Ⅱ类海水为主,Ⅱ类海水比例占6234%,Ⅰ、Ⅱ类海水比2003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无Ⅳ类和劣Ⅳ类海水。各海域主要监测项目年均值均符合Ⅱ类标准。100%的测点满足近岸海域功能区划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