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1、是严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分水方案,在黄河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实行计划用水。
2、是加强农业节水。1998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0多亿元,社会和农民投入600多亿元,重点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全国建设6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1000多个节水示范项目,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32亿亩,形成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建立了近300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在近3亿亩农田中推广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全国农田灌溉面积亩均用水量从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3、是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出台了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有关政策,原国家经贸委、水利部等六部委于2000年10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业节水的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先后发布了两批《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技术、设备(产品)目录》,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高效、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国各城市加快了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开展了各类节水示范区建设,城市年节水量约38亿立方米。
4、是深化水价改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完善了水价的形成机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达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进了节约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补偿。城市供水初步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征水资源费,60多个城市实行阶梯式水价,300多个城市开征污水处理费。
5、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利部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大连、陕西西安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开展了94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市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和体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各项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减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务,实现了当地经济增长和促进下游生态修复的双赢。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1、是加强水污染防治。“九五”以来,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仅淮河流域1994年以来就先后关停了近5000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生产线。组织开展了“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及东线工程沿线、北京市、环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国共设置了760多个监测断面,组成了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建成了11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在重点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环境应急体系,提高了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变能力。到2003年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的工程项目已完成32%,全国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6626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为423%。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重点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是强化水资源保护。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水法》规定批准实施了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区定期公布水资源质量状况报告。核定了三峡库区、黄河干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及中线水源区等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完成了全国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组织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联防,开展淮河水质监测预报、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
3、是采取积极措施,修复生态环境。从1999年起,对黄河流域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在连续5年来水偏枯的情况下,实现干流不断流。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这两个规划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黑河连续几年向下游输水,干涸多年的终端湖泊东居延海出现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断流20多年的下游河道,从2001年起恢复过流,尾闾台特玛湖水域面积最大达200多平方公里,两岸大片胡杨林复苏,两大沙漠中间的绿色走廊重现生机。实施引江(长江)济太(太湖)工程,缓解了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组织实施了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扎龙湿地补水、引察(察尔森水库)济向(向海湿地)、引岳(岳城水库)济淀(白洋淀)等水资源调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组织开展了全国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强化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和超采区的治理。济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实现复涌。苏锡常等超采区实现全面禁采,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显著降低。
三、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是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国家启动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5年来,中央安排国债资金9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90多亿元,累计解决了5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提前完成“十五”计划中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任务。人民群众把这项工程称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2、是加强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完成了甘肃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库、四川大桥水库、宁夏扶贫扬黄等一大批西部地区重点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全国年供水能力达到近6000亿立方米。1998年以来,加强了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长江干堤加固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全面加快了淮河灾后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干工程建设,黄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点海堤、清淤疏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3、是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依据《水法》,进一步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职能。各地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龙江、海南实现了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先后9次实施引黄济津,2次实施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等应急措施,保障了连续5年干旱的京、津地区供水安全。针对近年来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各地加强了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抗旱工作,保证了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用水,维护了社会稳定。
4、是加大了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力度。2003年全国工业循环冷却海水利用量达330亿立方米,海水淡化年产量113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量每年达6亿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普遍加强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通过完善防洪和抗旱调度方案,科学调度,运用河道、洼淀蓄滞洪水,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水。
: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将增长一倍,40个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淡水匮乏。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我国也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保护水资源
灵芝不仅是神话故事中的灵丹妙药,更因为其具有扶正固步、滋补强壮的功效,一直是我国的名贵药材。
而且名贵药材都有个特点,那就是生长时间越长,个头越大越值钱。
近日,河北省易县安格庄乡田岗村一村民发现一株直径80厘米、厚30厘米,重达22斤的超大野生“灵芝”,连技术人员都感叹体积之大实属罕见。
据发现这株“灵芝”的村民介绍,他发现这株“灵芝”也是非常偶然的,自己是在一个地势陡峭、植被茂盛,紧邻山间小溪,环境湿润的地方爬山踏青时发现的。
经过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鉴定,被村民称为“灵芝”的特大野生菌其实并不是灵芝,而是云芝,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变色云芝、千层菌等。
灵芝和云芝有何区别?
灵芝是灵芝科、灵芝属真菌,子实体多为一年生,少数为多年生,所以灵芝多长不大。
灵芝的表面呈褐**或红褐色,血红至栗色,具有像油漆一样的光泽,而且灵芝的盖表上有同心环沟。
菌柄侧生、偏生或中生,同样具有漆样光泽。
多生长在阔叶林、松树等木桩旁或者根际地上,有时也长在铁杉等针叶树木上。
云芝属于多孔菌科、云芝属真菌,菌子实体为一年生,革质至半纤维质,侧生无柄,常覆瓦状叠生,生长于伐桩断面上或者是倒在地上的木头上。
菌盖半圆形到贝壳形,盖面幼时呈白色,渐变为黑色,盖缘薄而锐。
虽然灵芝和云芝都是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之一,但其作用完全不同,灵芝具有补气养血、补肝理气、调经活血等作用,而云芝具有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等作用。
不过二者都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灵芝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网友:北上广两套房
虽说云芝没有灵芝那么珍贵,但是看到罕见的野生大云芝,有网友表示,这一株就能在北上广买两套房。
也有网友表达了羡慕之情,“发达了,捡到宝了。
”“真没见过这样个头的,奇观奇观。
”“这棵纯野生云芝一定很值钱吧?”
虽说这株云芝的个头很大,实属罕见,但是因为它是比较常见的云芝,其实价值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而且很多时候价格也都是虚高,或者是有价无市,想在北上广买两套房几乎是不可能的。
能据为己有吗?
因为经常有媒体报道,某个地方的农民在种地的时候挖出一件宝物,后来经过专家鉴定后就被收为国家所有,发现宝物的农民只能是拿到一封感谢信和少量的奖励现金。
看到这一株云芝后,有网友表示,“完了,又交了。
”“专家有什么要求吗?”
从现有的报道来看,这一株云芝还是归它的发现者所有的,也没有相关的专家和组织表示要上交的,那就可以推断这株云芝是可以据为己有的。
超大云芝的出现是生态环境好转的表现
这株云芝到底能值多少钱,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超大云芝的出现一定是生态环境好转的结果,据媒体报道,最近几年在发现云芝的县城大力实施生态补水、封山育林、植树绿化等综合治理工程,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发现云芝的地方也是植被茂盛的地方,也就因为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野生的植物、菌子才能有效生长。
这次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近期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回顾和总结"十五"水资源管理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部署"十一五"和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这次会议是在十分重要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是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国务院第460号令《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发布并实施,成为我国水资源管理法制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些都是对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深入领会"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法规,进一步总结和学习实践经验,努力把握新的机遇,认真落实新的要求,是我们开好这次会议的坚实基础,也是做好当前乃至"十一五"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下面,我代表水利部讲几点意见。
一、"十五"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十五"时期是水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水资源管理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活力的工作之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每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央领导都把水资源问题作为重点加以强调,并明确提出工作要求。人大、政协两会涉及水利的建议、提案,许多都是有关水资源问题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权水市场等等,都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媒体报道的焦点。2002年修订的《水法》,是举国关注水资源问题的法律诠释和智慧凝结的象征;二是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指导下,水利部党组提出了治水新思路,水资源管理真正成为水利工作的重心,成为中国治水模式转型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工程措施为主的兴水利、除水害,来应对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管理被视为软件,始终硬不起来。随着治水新思路的提出,工程水利逐渐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成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水资源管理是治水新思路的重点,也是实践治水新思路的先锋;三是水资源管理工作新生事物层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力度空前。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提出,到水权、水市场的实践;从"一曲绿色颂歌"的三河调水,到湿地补水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从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资源管理理念更新、领域不断拓展,成为这五年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亮点。
"十五"水资源管理工作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注重抓基础、抓规划、抓试点,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水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水资源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主要表现,一是水资源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全国编制完成了一批水资源方面的规划。这一阶段的规划任务十分繁重,但也是成果最丰富的,基本形成了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中心,节约、保护等专项规划为重点的水资源规划体系。以"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黑河、塔河规划为代表,水资源规划在思路、方法上有所创新,在规划实施上得到保证,体现了资源水利的要求,也为水资源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范例;二是用水定额编制、水功能区划取得进展,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奠定技术基础。全国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了用水定额,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实施了部分高耗水工业行业用水定额,并组织编制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一个体现国家用水水平要求,兼顾各地实际的取水、节水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以流域为单元,对全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进行水功能区划,目前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实施了水功能区划,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打下了科学的基石;三是水资源监测、评价、统计和用水计量工作有较大改善,基础数据愈发准确、规范,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完备。"十五"期间,水利部启动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先后投资12亿元,建设覆盖全国15个省、区、市18个城市的监控系统,将逐步提高这些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各地也加快了用水计量、实时监控等水资源管理的技术进步,全国城镇工业和生活取水计量率已达80%。此外,这一时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公报、水源地水质报告等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已形成规范,向社会公布科学、准确、翔实的水资源情况,增加了水行政事务的透明度。
(二)水资源管理不断深化
"十五"期间水资源管理突出制度体系的建设和落实,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实效。一是水资源管理法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颁布的《水法》,确立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发布实施,《黄河法》、《长江法》、《节约用水条例》等立法前期工作启动。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和出台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达700余件,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配套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二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得突破,推进了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2002年5月,水利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颁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对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实施水资源论证。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共组织审查了水资源论证项目1100余项,涉及水利、水电、火电、化工、冶金等多个高耗水行业,为取水许可审批提供了科学依据。截止到"十五"末,全国颁发取水许可证65万余份,许可审批水量4500多亿立方米。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征收水资源费,2005年征收额达33亿元。三是加强了水资源分配和调度管理。全国总供水量中实施计划管理的达到60%以上。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了黄河干流年度水量调度管理,保证了黄河不断流。组织实施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连续四年将黑河水送入居延海,改善了当地生态与环境。组织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治理,实现了塔里木河水年年进入尾闾台特马湖,使下游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此外,对天津、北京、澳门等重要城市和地区出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了应急调水和生态补水等措施,并开展了引江济太、淮河闸坝防污调度、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工作。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经验
"十五"期间,水利发展与改革最为瞩目的部分就是水权、水市场理论的提出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2000年,水利部党组提出了水权、水市场的理论框架;2001年,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探索;2002年,《水法》修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2003年,张掖等试点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以汪恕诚部长《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的论述为代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5年来,水利部先后确立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试点100多个,重点推动了河西走廊、东部沿海、南方水污染严重地区和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水权、水市场实践探索取得经验。张掖农民的水票交易,浙江东阳、义乌供水的有偿协议,漳河上游的有偿调水,宁、蒙水权转换试点,这些典型事例说明:算清水帐、明晰水权、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有偿转让、节奖超罚等市场配置手段,已成为促进节水的内在动力。特别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宁夏、内蒙古共同开展的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在黄河用水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由政府和企业投资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通过提高用水效率,把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给新建工矿企业,实现了用水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工农业之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二是水价改革迈出大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以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为目标的水价改革政策,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十五"期间改革了水价的定价模式、计收方式。十几个省的农业供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60个城市实行阶梯式水价,300多个城市开征污水处理费。全国平均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达到了每立方米006元,比2000年提高了114倍。城市水价实现福利型向商品型的转变。据36个大中型城市的统计,居民平均生活用水价格达到每立方米209元,工业用水达到272元,经营服务用水353元,特种行业用水997元,比"十五"初期均有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此外,这一时期全国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节水工程和技术进步、节水教育宣传、用水户参与节水等都迈出了步伐。全国从上到下形成的节水管理体系,采取行政、经济、技术、宣传等综合措施推进节水,不论是政府的管理,用水户的节水行为,还是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比前一时期都有较大进步。
(四)水资源保护取得进展
"十五"时期,尤其是《水法》修订后,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在抓紧抓好七大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同时,由线到面,以水功能区划、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我国保护水资源的完整链条。各地对1407条河流,253个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并开展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工作。陆续提出了三峡库区、淮河流域和黄河干流、松辽流域等区域的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促进了国家重点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加强了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利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标准,组织编制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完成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预审115项,重点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治淮等重大水利工程进行环评预审。以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为重点,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水利部启动了山东济南、河南省的地下水保护试点,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全国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了地下水超采区,明确了限采区、禁采区范围。进行水生态修复的探索,确定了桂林、武汉等试点城市。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意识和处理能力提高。在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我们的水资源保护队伍,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有效,赢得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五)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水的管理体制。修订后的《水法》确定我国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法律地位。"十五"期间,流域管理机构作为部的派出机构,加强了水资源规划、配置、保护、管理等工作,流域管理的权威性进一步加强,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成为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基础;二是形成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局面。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随着机构改革,各地都不同程度的调整了水资源管理职能,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统一规划、调度、城乡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全国98%的建制市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管理。涉及资源管理的节约、保护等职能,也部分的实现了归并和统一。三是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各地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陆续开展了以区域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为标志的水管理体制改革。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13个县级以上行政区组建水务局,或由水利局承担水务管理职能,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8%。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发挥了巨大的体制优势。实现水务统一管理的地区在统一规划、优化配置、联合调度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区内与区外水资源,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统筹考虑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与水生态安全,建立地方性水务管理法规体系以及推进水务产业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明显的成效。
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五"期间,我国总用水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用水总量与"九五"基本持平,用水效率和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614立方米下降到30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79立方米下降到450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由292立方米下降到167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日用水量由219升减少到212升,城市年节水量约为38亿立方米。可以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了我国刚刚过去的这个"不平凡五年"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上成效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有赖于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引,有赖于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导,更有赖于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者筚露蓝缕的辛勤努力。五年中,各单位创造性地开展水资源工作,涌现了一大批经验和典型。黄委积极开展水量调度和水权转换,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长委妥善处理怒江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淮委率先开展水域纳污能力的核算,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进行闸坝防污调度;海委具体组织实施首都水资源规划,开展恢复流域水生态环境工作;太湖流域管理局实施引江济太;珠委调水压咸;松辽委在全流域开展明晰初始水权研究,启动了大凌河、霍林河水权试点;北京、天津、山东大力开展节水工作,做到增产不增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国领先;河北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计量到户、定额到户、节奖超罚、建立水权水市场"的"四步走"战略;上海、深圳等地发挥水务管理体制优越性,努力打造与现代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江苏苏锡常地区全面禁采地下水;辽宁取水计量基本普及;浙江的万里清水廊道,福建的晋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试点,广西、云南水资源费征收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事情。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权转换试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地下水保护试点等为全国水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我们还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广泛地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进行了海河GEF、中英水需求管理、中日水权制度研究等项目。
今天的会议上,水利部决定授予北京市水文总站等98个单位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徐振军等191名同志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我谨代表水利部,向以他们为代表的全国水资源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十五"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形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仍然低下,水资源管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还远不能适应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冷静地分析问题,准确地把握形势,积极地应对挑战,努力开创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评价的最新成果表明,近年来,南方地区河川径流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资源总量减少了12%,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加剧。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区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的现象。"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还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2000年、2004年都发生了大面积干旱,致使许多城市用水紧张,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一些水生态恶化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与此同时,我国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形成,有客观的因素,也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预测普遍偏高。盲目发展,甚至以过度消耗水资源、牺牲水环境换取经济增长,造成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粗放。在水资源利用上形成了"三高两低"的态势,"开发利用程度高,单位产品(服务)耗用水量高,污水排放量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三是水资源管理不够严格。取水许可把关不严,审批水量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水资源论证不够规范,有些建设项目未进行水资源论证。计划用水、节水等管理制度不落实,对水资源保护抓得不够,行政不到位。四是水资源管理机制不活。长期以来,单一依靠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发挥,水价等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手段缺失,使得水资源管理领域政府失效明显,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没有节约保护的内在动力,公众未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主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五是水资源监管不到位。存在江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权属不清的问题,造成区域水资源开发的无序竞争。水资源保护缺乏责任和利益主体,生态与环境用水难以得到保证。流域、区域监管手段不足,难以对水资源实施有效的调控管理。水资源管理在地域上"城乡分割"、在职能上"部门分割"、在制度上"政出多门"的局面仍然存在。六是水资源管理缺乏投资保障。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欠帐较多,缺乏长效投资保障机制。传统投资机制与新治水思路相背离,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管理工作挤不上"工程建设"的列车,也没拿到"财政扶持"的船票,许多规划、试点等因缺乏经费而难以有效开展。
分析上述问题,我们感到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三个主观上的"不适应"。一是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目标的转变不适应,表现为管理重点不突出。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水情,我们水资源管理工作要适应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要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将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大目标。所有管理工作应当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所有的智慧、创造应当向这个中心汇聚,所有管理手段、措施应当形成合力向这个方向推进。二是对水资源管理工作内容的变化不适应,表现为对工作定位把握不住。国家的大政方针已定,部党组的要求也很明确,水资源工作重要了,内容丰富了,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埋头实践、履行职能,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把《水法》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抓落实、促管理,实实在在地把水资源管理好。三是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环境的变化不适应,表现为工作方法简单。这几年水资源管理工作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政府职能转变、部门职能的调整,我们进入了以前从未进入的领域,在一些工作上与行业内外有关部门产生了交叉,协调的难度增加,而公众对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要看到这是水资源管理工作进步的体现。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尽快转变观念,改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讲求策略,寻求合作,力争共赢。
(二)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好的形势。中央提出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为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水资源问题,实现人水和谐,提供了思想保障。党和国家对水资源问题高度重视,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国家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了空间。我国深化体制改革和提倡机制创新,为解决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创造了条件。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出台,为强化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带动了公众资源意识的提高,为水资源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做好"十一五"水资源管理工作,关键是要认清形势,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机遇。
一是要重点把握好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机遇。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本而有效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力争节水型社会建设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列。
二是要重点把握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这个机遇。国家的"十一五"蓝图,提出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一个是约束性的,要求到"十一五"末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0%;一个是预期性的,要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并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这是国家五年计划或规划中首次直接而明确地提出水资源效率的指标和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积极落实有关要求,把挑战转化为进一步促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机遇。
三是要重点把握好贯彻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这个机遇。在1988年《水法》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水资源管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一次飞跃。在2002年《水法》基础上,今年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两项基本制度。这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水资源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十一五"是贯彻落实这个条例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机遇,切实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必将为我国水资源管理带来又一次质的飞跃。
(三)进一步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形势下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工作重点,改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在思想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十一五"的主线是科学发展,要求各行各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部党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水利行业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年的治水实践,治水新思路有力引导了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走在实践治水新思路的前列。新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者,要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治水新思路的探索者。
在重点上要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各项水资源管理工作,坚持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衡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指标就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适应和提高资源承载能力,要靠建设节约型社会;适应和提高环境承载能力,要靠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两个承载能力中,水资源都是重要因素。"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的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是我们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领域的主题。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其中的一面重要旗帜,也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心。一方面是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带动和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各项工作要围绕这个核心,向着这个方向,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要坚持已取得的经验,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
在作风上要求真务实、狠抓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水资源管理工作重在管理。管理是一种实践行为,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宏大的目标、再好的想法、再精辟的理论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去实行、去实践。"十一五"的目标很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制度很明确,试点的要求很明确,需要我们做的是抓落实,抓管理。要潜下心来,看看哪些制度没有落实,哪些试点未见成效,管理的目标、措施、方法、反馈、监督各个环节的问题在哪里,症结是什么。要注重管理能力的建设,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都是管理成败的关键。水的问题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特别善于抓群众关心、领导关注的问题,要把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的理念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始终,自觉地服务于地方发展和人民需要。
在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善于调整,坚持积极协作、寻求共赢。职能交叉、工作难协调的问题,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可能会长期存在,落实"十一五"规划也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我们在积极促进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要勇于创新而不墨守陈规。正确处理行业内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系,对用水户要依法行政,对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沟通,站在国家的利益上,以更高的角度审视矛盾和问题,寻求合作共赢。
同志们,国家赋予了我们水资源管
北京启动第四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方案指出,预计到2025年实现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劣质V类水体全面消除,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升,全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污水处理率已提升到97%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作为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北京市以城市溢流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和再生水扩大利用为重点,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补强城市污水治理弱项,补齐农村污水治理短板,强化运营监管和政策支持,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持续提升首都水环境质量。
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实施了三个三年行动方案,时间节点分别为2013年至2016年、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通过接续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全市污水处理率从83%提升到97%。
根据最新发布的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预计到2025年实现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溢流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市将新建(扩建)10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5座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加强城镇地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快重点地区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建设,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合流制溢流污水调蓄净化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清河、坝河、凉水河、通惠河四大流域溢流污染控制工程体系。选用符合农村地区实际、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污水治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通过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的监管,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网点,进一步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动园林绿化逐步退出自来水和地下水灌溉
扩大再生水利用是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的重点之一。未来三年,北京市将加快推进再生水输配工程建设,大幅提高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量,推动园林绿化领域逐步退出自来水和地下水灌溉。同时,稳步扩大再生水在无水河湖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和居民家庭冲厕等方面的利用,着力扩大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区和其他郊区再生水的配置利用。
同时,北京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治污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创新。对农村污水处理厂(站)运营、农村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和再生水管网运维市级补贴按地区给予差异化支持,以提高农村地区污水收集处理运行管理水平。
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和水务部门将联合加强对医疗、实验室、食品加工等重点和特殊污染企业的废污水处理全过程监管和执法监督,加强对农村地区企业、农家院等生产经营活动废污水排放的监管。
据了解,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工作任务将被逐项分解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执行情况纳入总河长令督查考核体系,以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
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河长制为抓手,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下面请看我整理的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方案,欢迎参考。
2017街道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方案篇1为打好全区污水剿灭战,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绝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要求,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根据《北仑区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结合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落实区委七届十次全会《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实施意见》(仑委发[2016]17号)要求,坚决贯彻省、市“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为建设美丽柴桥、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保障。
(二)目标要求
严格落实省、市、区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要求,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为载体,以深化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坚持源头防控和生态修复相结合,采取综合有效措施,确保实现以下目标:
到2017年10月底,街道列入市、区考核的水质控制断面河道实现稳定消劣,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5%以上;所有列入整治的劣Ⅴ类小微水体完成整治销号,不出现新的劣Ⅴ类小微水体,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精细化截污纳管工作
街道各办所、村(社区)要按照《北仑区柴桥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全面排查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强化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管网的日常养护,重点解决污水管网渗漏、破损、错接、混接等突出问题,加快雨污合流管网及居住小区阳台排水的分流改造,开展工业园区及农村分散工业排污规范化整治,加快推进餐饮等服务业污染整治,要明确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全面抓好落实,切实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减少入河污染物,实现源头防控。
(二)加快落实入河排污口整治
对区“五水办”前期排查出街道的入河排污(水)口再次进行全面普查、查漏补缺。坚持分类处置、“一口一策”,对偷设、私设的排污口、暗管,一律封堵;对污水直排口,一律就近纳管;对雨污混排口,一律实施雨污分流或采取临时性截污措施。保留的雨水口都要设置规范的标识牌,实施“身份证”管理,列入街道及村级河长履职巡查的重点内容。
入河排污口整治列入区消劣验收标准,是街道年度治水重点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强化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入河排污(水)口整治工作。
(三)全面开展小微水体整治
进一步排摸各村(社区)存在的沟、渠、塘等小微水体,要参照“河长制”管理要求,于2017年5月前确定相应的沟渠长、池塘长和山塘水库长等,树立公示牌,明确管理目标要求,确保小微水体整洁美观。
对排查出问题的小微水体,要按照一点一策的要求,制定剿劣实施方案,确定工程项目、资金安排、时间进度和责任人,在2017年10月前全面完成小微水体消劣整治工作。同时密切关注村(社区)内小微水体的水质情况,发现情况立即采取措施,确保不产生新的劣Ⅴ类水体。
(四)强化实施河道清淤工程
完善河湖库塘清淤行动计划。按照每3-5年实施一次清淤疏浚工程的原则,科学开展河道清淤,优先安排劣Ⅴ类水体清淤项目,有效清除河道存量淤泥,基本恢复水域原有功能。2017年街道计划清淤河道近10千米,清淤量25万方;清淤山塘池塘5座,清淤量2万方。鼓励选用生态环保的清淤方式,提高清淤科学化水平;开展淤泥资源化利用专项研究,继续推进淤泥综合利用或安全处置设施建设;加强淤泥清理、排放、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管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五)实施工业整治工程
严格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原则和重点行业整治提升标准,深入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2017年着力解决酸洗、有色金属、废塑料、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染问题,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的专项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重污染行业重金属和高浓度难降解废水预处理和分质处理,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和清洁化改造。
(六)加快农业农村面源治理
严格执行禁限养区制度,不断完善线下网格化巡查与线上智能化防控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防止畜禽养殖回潮。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化肥农药减量技术与模式,加强花木种植中水土流失的防控,持续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强化我区水产养殖禁养区管理,防止反弹。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对原已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确保建制村生活垃圾集中有效处置率达到96%以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30%。
(七)加快推进水系沟通和生态补水工程
结合防洪排涝工作,强化水系沟通,打通断头河,提高河道流畅性,提高自净能力。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列入区政府年度投资计划。
重点围绕劣Ⅴ类水体和水质变差的河道实施精准补水,提高生态补水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确保2017年底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要求,变差水体水质得到改善。
(八)深入开展水生态修复
加快计划项目的推进落实。推进芦江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力争年度完成芦江河9KM河岸生态绿化任务;加快村庄水环境治理,年度按计划完成总投资约1100万元的8个项目。
加强水质较差河道的生态化治理。加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开展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景观建设,加快河岸湿地、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生态浮床等工程建设,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鼓励试点“设计-治理一养护”一体化外包服务模式。
(九)严格实施河塘水质管护
建立河道水质常态监测机制。加强水质监测管理力度,按规定要求对市、区考核断面和街道考核断面实施常规监测。落实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对区、镇二级河道实施常态监测;对村级“河长制”河道根据巡查情况,选择性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建立齐全河塘管护责任机制。健全街道河长制工作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完善镇、村二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长制全覆盖。优化调整河长配置,大力推行河道巡查员、网格员体系。
严格水环境监管执法。坚持水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铁腕治污,按照“五个一律”的要求严厉打击企业偷排,漏排、渗排污水和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与公、检、法机关深入协作联动,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手段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三、责任分工
各级河长是责任河塘剿灭劣Ⅴ类水体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按照“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重点围绕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牵头编制一河一策、一点一策,领衔制定路线图、时间表,落实工程项目清单,负责指导督促、跟踪落实整治工作。对目前存在水质异常的非劣Ⅴ类河道,各级河长也要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水质,防止水质变差。
街道河长办要建立健全河塘管护责任机制和河道水质常态监测机制,做好消除劣Ⅴ类水体工作情况的汇总分析、上报,牵头做好消除劣Ⅴ类水体工作总体验收。
街道农业农村办负责农村排污(水)口整治工作,做好河道清淤、水生态修复、生态补水等工作;加快推进水系沟通,强化河塘水质管护等工作;组织做好畜禽、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街道发展服务办负责工业排污(水)口整治工作,负责开展“低、小、散”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的专项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配合水环境监管执法,按照“五个一律”的要求严厉打击企业违法行为,并配合做好有关水质监测工作;推进工业污染整治,提升工业企业污水治理水平。
街道城乡建建设办负责城镇排污(水)口整治工作,深入推进精细化截污纳管工作。
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要强化排水许可执法。
各村(社区)做好沿河排污(水)口、辖区内存在的沟、渠、塘等小微水体的排查工作,并配合做好整治工作。
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消除劣Ⅴ类水体相关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进一步排查劣Ⅴ类水体。在前期排查基础上,按照“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街道各办所、村(社区)要继续加大力量,通过现场检查、水质监测等方式,对辖区进行持续排查。排查要覆盖劣Ⅴ类断面所在河流全流域,覆盖所有河道,覆盖包括农村池塘、沟渠、山塘水体、小溪流及城市内河、排渠等小微水体,做到排查无盲区、全覆盖。凡达不到要求的水体,都要纳入治理范围。
(二)制订“一河一策”。
对列入市、区水质考核断面的河道要编制“一河一策”方案,有消劣任务的小微水体要编制“一点一策”治理方案,要按照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的要求,逐一制定作战图,确定项目表、时间表和责任表。
(三)组织实施整治。街道各办所、村(社区)对照整治计划方案,落实“一河一策”、 “一点一策”整治任务,加快推进有关工程和管理措施的落实。
(四)组织验收。对列入整治计划的河道实施报结销号制,街道自查满足“考核断面消劣、所有需要整治的`水体完成报结、没有黑臭河反弹、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等条件后,及时向区五水办提出整体验收的申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主要领导是劣Ⅴ类水剿灭行动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各项整治任务。各级河长是责任河塘剿灭劣Ⅴ类水体第一责任人,加强协调,指导督促、跟踪落实各项整治措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切实加强资金、政策、技术、执法保障,加大截污纳管、生活污染整治、河道清淤、生态治理等的资金投入,加强同区业务部门联系,确保各类工程项目顺利建设。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三)严格督查考核。街道河长办要加大对消劣工作进展的通报,建立预警、约谈机制,对进展缓慢、治理效果不明显的责任办所、村(社区)实行约谈。
(四)强化宣传引导。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持续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全民参与行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全民相应围歼劣Ⅴ类水的良好氛围。
2017街道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方案篇2为加快推进街道“五水共治”工作,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根据省市县要求,集中力量剿灭劣Ⅴ类水,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
科学分析污染原因,紧盯超标因子,查准问题,切实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周密部署,综合施策。集街道之力,按照“一点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计划,明确时间、项目、责任,将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在2017年剿灭街道范围内全部劣Ⅴ类水。同时,对Ⅴ类水,采取预防处理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二、主要任务
1、继续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清三河”工作。在原治水基础上,不断巩固提高治水成效,继续深挖原因,深治河道,长效治水,严控反弹。
2、继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工业污染整治力度。进一步整治存在劣Ⅴ类水质河道沿线涉污企事业单位,加大执法力度,严查违法企业,对偷排偷放、屡教不改、硬闯法律红线的违规排污企业,依法予以关闭或取缔。积极开展印花、印染行业整治,提倡引导采用新型环保工艺。
3、继续强化截污纳管与管网运行维护。加强河道两侧巡查,重点巡查排水口、渗水口,发现一处,处置一处。做好污水管网的检测、疏通、修复工作,科学提高污水处理管理水平。
4、继续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加快推进老城区、工业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分阶段、按步骤,合理谋划,稳步推进,从源头杜绝生活污水排渗河道。
5、继续做好农业面污染治理。严格执行禁养区和限养区规定,加强日常监管,巩固治理成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施用有机肥,推广运用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排放量。
6、继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紧密结合各类专项行动,严控河岸乱占、乱堆、乱倒等情况,加强执法力度。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推进清水入河、尝试水生态修复,促进水环境整体提升。
三、实施步骤
1、谋划制定阶段(1月-3月)
按照工作要求,组织安排人员,及时召开剿灭劣Ⅴ类水工作会议,落实治理任务,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前期水质情况摸底调查,研究治理措施,分类实施计划,落实任务分工。
2、全面实施阶段(3月-8月)
根据既定的实施方案,紧扣节点,重点治理燕山、腾蛟河道,合理兼顾外围各村河道溪坑,做到治理全覆盖。根据“一点一策”合理区分,进行河道配水、河道清淤、试种生态植物、日常盥洗管控、增加曝氧量、水质动态跟踪分析、执法监管巡查等治理措施(详见整治推进表),于8月31日前彻底剿灭街道范围内劣Ⅴ类水。
3、巩固提升阶段(9月-12月)
巩固已剿灭劣Ⅴ类水河道的治理成果,加强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跟踪评价,及时消除可预见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完善河长制,落实监管巡查责任,加强河大日常保洁,实行清淤配水常态化;引导沿岸居民做好自律,自觉维护河道及两岸整洁;继续深化、细化各项治水措施,不断升级治水技术;继续做好河道水生态修复,促使河道水质不断提升巩固。
4、远期规划(截至2020年)
根据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工作要求,街道工业区、老城区等全域内全部污水截污纳管,继续深化升级劣Ⅴ类水治理,达到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村庄全治理。
四、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剿灭劣Ⅴ类水作为当前“五水共治”的重点任务,攻坚克难,确保完成任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积极建立工作推进会商制度,分析研判。
2、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政策、技术、执法等强力保障,确保治理项目的资金投入,合理优化工程办理手续。加强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及时评价水质变化情况和治理效果。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坚决实行“零容忍”。
3、切实落实河长制。切实发挥河长在剿灭劣Ⅴ类水任务中的作用,落实河长“治、管、保”职责,进一步保障河长职责落实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