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黛玉弃舟登岸初进贾府之日
地点:正房大院的上房
人物:林黛玉,贾母,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王夫人,邢夫人,李纨,雪雁等丫鬟仆人
轿子至一垂花门前落下,那小斯俱肃然退出,众婆子上前打起轿帘,扶黛玉下了轿。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至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前。
台阶上坐着的几个丫头
笑迎: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
(三四个丫鬟争着打帘子)
又有丫鬟报:“林姑娘来了!”
黛玉方进房,见两个人扶着一位老母迎上来。
贾母(忙将欲下拜的黛玉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啊~(贾母大哭)
(众人落泪劝解)
黛玉(含泪):老祖宗
(众人拭去泪后)
贾母对黛玉(指了邢夫人,王夫人和李纨):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二舅母。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
嫂子。”
黛玉(一一行礼):大舅母,二舅母,大嫂子。
(三人将黛玉扶起)
贾母: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
(众人答应了,便去了两个。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迎春,探春,惜春来了,三人钗环裙袄,皆是一样的妆束)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归了坐位)
丫鬟送茶,众人叙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
贾母(伤感):我这些女孩儿,所疼的独有你母亲。今一旦先我而亡,不得见面,怎不伤心!
(携了黛玉的手又哭起来)
众人都忙相劝慰,方略略止住。
众人(对黛玉):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
黛玉: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
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
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
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
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语未完,后院中传来笑语声)
(王熙凤)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黛玉想: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
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
众姊妹(对黛玉):这是琏二嫂子。
黛玉(忙陪笑见礼):二嫂子!
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笑):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
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
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王熙凤用帕拭泪)
贾母(笑):“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
熙凤(忙转悲为喜):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忙拉着黛玉的手):“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
黛玉一一答应。
熙凤又问人:林姑娘的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屋子,叫他们歇歇儿去。(熙凤亲自布让果茶)
王夫人(对王熙凤):月钱放完了没有?
熙凤:放完了。刚才带了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半日也没见昨儿太太说的那个。
想必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有没有,什么要紧。
王夫人: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啊。等晚上想着再叫人去拿罢。
熙凤道: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目前只能根据 程乙本来说,因为石头记 只有前八十回,后续的情节只能根据脂评大概的推测:
王熙凤之死的起因 首先是病,在红楼梦里的女人的病在曹老先生的笔下,都描述得很绵长,基本都是小月,落红不止,一拖就是一两年好不了。
其实真正的死因在于:1)贾府被抄。王熙凤昔日放高利贷,逼死人命等等都被发掘出来。
2)贾母去世,整个贾府其实只有贾母才真正的喜欢王熙凤,并且作她的保护伞,贾母一死,王熙凤便走投无路。所以刘姥姥的这样一个外人就凸现出亲近仗义来了。
请参考:
第一一四回 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甄应嘉蒙恩还玉阙
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也许当时没传开。
高鹗中举后,接连准备会试,都一再失败,身心疲惫,不过也偷得数年闲暇。他曾从友人处借阅《红楼梦》抄本,但止于八十回,不见后半部,他深以为憾 。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也就是高鹗中举后第三年春,友人程伟元登门拜访,出示自己搜求购买的百二十回全本,并邀请他一同参与编辑整理。高鹗认为此书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闲情小说,但大致上与儒家思想并无冲突,因此欣然应允。到这年冬至后五日,任务完成,下厂付印。
很快,《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第一个工程浩大的印本问世了,胡适称之为程甲本。据程伟元说,他们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对原稿进行编辑校对,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再印刷出版。
扩展资料:
说到《红楼梦》曹雪芹,是离不开高鹗的。清乾隆五十五年,高鹗应程伟元之邀参与整理《红楼梦》。经过近一年多的时间,与程伟元共同完成了第一版活字排印本出版,今称为程甲本。作为现今最通行的本子,这对当时和后世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件功德事。
正是由于程高的整理和出版,使《红楼梦》出现了第一次阅读高潮——当时京城士大夫家皆置一部,出现家弦户诵、妇孺皆知的阅读境况。在程乙本问世第二年(1793),印本《红楼梦》远渡日本,揭开了《红楼梦》流传国外历史的第一页。
在以往的二百年间,我们红学研究中恰恰对这一重大贡献认识不足,研究缺乏,评价还不够高。记得我曾经写一篇文章,涉及后四十回内容,阅读量8万多,60条留评。
有人说:"高鹗是胡扯的,请你不要把后四十回带进来。"甚至有的痛骂高鹗。张爱玲在其红学著作《红楼梦魇》中更以义愤填庸的笔调称之为"狗尾续貂如附骨之疽"。
但是也有部分人比较公正的评说:"《红楼梦》的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流传了百多年,起码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完整正《红楼梦》。"如王蒙所说:"即使高鹗的续书有几百个缺点,但我们今天任何人的改(续)肯定远远赶不上高鹗。"
高鹗生活在约1738年至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三十岁左右在京西北长城附近某地教家塾,也可能做过幕宾。在乾隆五十三年中举,六十年成进士。
历任过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掌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他的同僚们对其评价:"兰墅天才明敏,遇事如锥脱颖,无所不办"(徐润第《郭艮斋遗涂继畲书》)。
而后人从同为顺天乡试同年举人的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补"中,考证出高鹗是《红楼梦》后40回之作者。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