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诗句的谐音
2 有关于谐音的诗句
关于诗句的谐音 1带有谐音的诗句
谐音古诗
1、《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3、《劳劳亭歌》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
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6、《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7、《竹枝》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8、《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杨柳枝》
唐·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金陵酒肆送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伤)。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留)。
13、《谢公亭》
唐·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留)。
14、《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忧)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想)。
17、《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留)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9、《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
20、《叹白发》
唐·韦应物
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
丝(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
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21、《午坐卧治斋》
宋·杨万里
雨后朝阴到午晴(情),空斋孤坐纳秋清(情)。
一蝉也解怜幽(忧)寂,柳外飞来叶底鸣。
22、《春望寄王涔阳》
唐·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情)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2用了谐音字的古诗有哪些 谐音古诗大全
带谐音的古诗
竹枝词
刘禹锡 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杨柳枝
温庭筠 唐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子夜四时歌秋歌
南朝乐府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梧—吾,解—结)
谐音: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广泛用于谜语之中。不过,谐音也易引起听讲者之间的误会。由谐音而衍生的游戏非常多种,著名的有日本的语吕合。
古诗: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3带有谐音的古诗
谐音古诗1、《送别》唐·王之涣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2、《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3、《劳劳亭歌》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4、《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5、《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6、《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7、《竹枝》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8、《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9、《杨柳枝》唐·温庭筠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10、《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1、《金陵酒肆送别》唐·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伤)。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留)。13、《谢公亭》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留)。14、《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忧)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5、《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6、《客中行》唐·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想)。17、《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8、《送友人入蜀》唐·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留)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19、《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20、《叹白发》唐·韦应物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
丝(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21、《午坐卧治斋》宋·杨万里雨后朝阴到午晴(情),空斋孤坐纳秋清(情)。一蝉也解怜幽(忧)寂,柳外飞来叶底鸣。
22、《春望寄王涔阳》唐·刘长卿清明别后雨晴(情)时,极浦空颦一望眉。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2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4、《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情)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5、《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愁)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26、《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情)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7、《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留)。
28、《日暮》唐·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留)暗壁,草露滴秋(愁)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29、《秋夕有怀》唐·杜牧念远坐西阁,华池涵月凉。书回秋(愁)欲尽,酒醒夜初长。
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
30、《秋夕》唐·杜牧银烛(嘱)秋(愁)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忧)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嘱),却话巴山夜雨时。
33、《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嘱)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4、《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情)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35、《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留),春风不度玉门关。点个赞,再走吧
有关于谐音的诗句 1有谐音的古诗 要5首
古诗谐音: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欧阳修 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注:这个只是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我未曾考证。
山歌 冯梦龙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
岭东恋歌 李金发 味碟种菜园分(缘分)小,扁柴烧火炭(叹)不圆。
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这个比较通俗。
对联谐音: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解 缙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小品表演)大意: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写下: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丝--私 泥--疑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密云无雨,通州水不通舟; 巨野有秋,即墨田多积麦。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 谐音是缺衣少食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整理了一些前辈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2带有谐音的古诗
谐音古诗1、《送别》唐·王之涣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2、《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3、《劳劳亭歌》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4、《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5、《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6、《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7、《竹枝》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8、《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9、《杨柳枝》唐·温庭筠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10、《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1、《金陵酒肆送别》唐·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伤)。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留)。13、《谢公亭》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留)。14、《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忧)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5、《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6、《客中行》唐·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想)。17、《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8、《送友人入蜀》唐·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留)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19、《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20、《叹白发》唐·韦应物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
丝(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21、《午坐卧治斋》宋·杨万里雨后朝阴到午晴(情),空斋孤坐纳秋清(情)。一蝉也解怜幽(忧)寂,柳外飞来叶底鸣。
22、《春望寄王涔阳》唐·刘长卿清明别后雨晴(情)时,极浦空颦一望眉。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2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4、《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情)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5、《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愁)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26、《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情)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7、《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留)。
28、《日暮》唐·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留)暗壁,草露滴秋(愁)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29、《秋夕有怀》唐·杜牧念远坐西阁,华池涵月凉。书回秋(愁)欲尽,酒醒夜初长。
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
30、《秋夕》唐·杜牧银烛(嘱)秋(愁)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忧)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嘱),却话巴山夜雨时。
33、《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嘱)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4、《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情)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35、《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留),春风不度玉门关。点个赞,再走吧
(注)文章作者为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纪永贵,我大学时的写作老师,一位真正值得我尊敬的真正有学问的对我有真正影响的老师。
槐树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唐宋类书的“木部”中,一般排在松、柏之后,居第三位。槐树在诗文中也被广泛运用,它在文学上基本包蕴着两层主要的象征意义,即政治寓意和游仙寓意,而这两层寓意的获得是建立于槐树为阴树的观念之上的。
槐树在先秦时代就已被文化大潮改造成“阴树”。槐树由实用之材上升为文化符码的第一步,是由它的可作燃料的实用功能与原始巫术相结合,形成改火巫术。《周礼·夏官·司xuǎn@①》:“司xuǎn@①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曰:“《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②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论语·阳货》皇侃疏:“五木之火,随五行之色而变也。榆柳色青,春是木,故在春榆柳……槐檀色黑,冬是水,水色黑,故冬用槐檀也。”此处之“水”是指水星,因古人观察水星色黑,将之对应季节为冬季,而对应自然方位则是北方。与之同时,槐树还具有了另一项文化功能,即社树功能。
社是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古人立社,必栽树木,多立社于茂树之下。《墨子·明鬼》云:“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注:今本作“立以为丛位”,孙诒让《墨子闲诂》:“‘社’字已误作‘位’。”213页,中华书局,1986。)《论语·八佾》宰我告诉鲁哀公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这是三代不同的国社制度。《魏书》卷五五:“《五经要义》云:‘社必树之以木。’《周礼·司徒职》曰:‘班社而树之,各以土地所生。’《尚书·逸篇》:‘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槐作为北社之树应是五行学说产生之后的认定。
从造字的角度看,槐是鬼魂观念产生之后才成字的。槐树作为人们日用之树,之所以能以鬼而得字,当是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所致。槐树作为乔木,有两点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一是老槐树龄悠久,数百年之老槐并不罕见,槐树的这一特点在人类的早期尤其受到注意。人的自身生命的短促,导致人们对这种长命树(不死树)产生敬畏之情。在自然崇拜时代,老槐有灵的观念自然就会产生。所以槐树才能从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成为改火之木和社树。第二是槐树既能长久,必然高大蓊郁,即墨子所谓“茂树”,浓阴之下,阴气旺生,再使人生敬畏之心。于是槐树从得名之始,便与鬼魂精灵产生不解之缘。
槐树既属阴性,还离不了一层生殖寓意。《礼记·郊特牲》云:“礼,祭土而主阴气也。”社即是后土,为土地的象征。有学者认为:“后土的原始意义是母土,原始意象是地母神。其形象的女性神zhǐ@③特点,是由古代先民对土地孕生万物的自然属性的母性化认识所决定的。”(注:李立:《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第十章《土地崇拜与地母神话传说的形成》,29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叶舒宪先生认为地母的演化过程有两条线索,其一为:“原母神——地母神——东母——女娲——高@④(生育)。”(注: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7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作为土地神的“社”具有能产、多产的功能,它包括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两方面。社神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社石、社坛,也可以是社树。槐树作为社树因此不免附着一层祈生用意。
后来,历代经史、诗文、民俗等文献,凡言及槐树,必以此一层寓意为根本,即有不同,也是以此寓意为基础,再翻新意而已。
槐树从自然之树向精灵之木的衍化,附着了相关的更高一层寓意,不妨称之为政治寓意。这层意旨一方面向现实政治延伸,另一方面仍然保留了它的神秘特性,而且可以说,其政治寓意的获得也正是建立在其神秘性基础之上的。封建时代政治虽然是指向现实社会的,但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神秘性质。
《周礼·秋官·朝士》: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罢民焉。(郑玄注曰: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棘,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
看来槐树这种政治意义的确立,首先是从槐字的读音衍生出来的。但即使郑玄之说不错,这也只是表面现象。槐有怀来远人之功能,其实包蕴一种巫术企图。一方面槐树高大蓊郁,有招风集鸟之特性,于是可以借其招远人;另一方面槐树树龄长久,像三公之年长德厚,所以“三公面三槐”成为一种政治象征。从此,三槐九棘、槐棘、槐铉、槐鼎等词组(注:在古诗文中表示相近意义的词组还有槐省、槐府、槐堂、槐阶、槐位、槐衮、槐掖、槐班、槐宫、槐宰、槐衡、槐馆、槐庭(或称庭槐)、槐幄(或称槐屋)、槐台(或称台槐)等。)就自然成为官居高位、仕途通达、富贵荣华的指称。
秦汉以降,槐树更广泛地参与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其政治寓意也显示出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借其阴树的身份而附着了更多的神秘政治性。杨xuàn@⑤之《洛阳伽蓝记》卷二:“孝昌元年,广陵王元渊初除仪同三司,总众十万讨葛荣,夜梦着衮衣,倚槐树而立,以为吉征。问于元慎。曰:‘三公之祥。’渊甚悦之。元慎退还告人,曰:‘广陵死矣。槐字是木旁鬼,死后当得三公。’广陵果为葛荣所杀,追赠司空公,终如其言。”(又见《北史》卷十八、《太平广记》卷二七七)。《周礼》所谓“面三槐为三公”时只是取槐与怀同音的效果,并没有留意它是否为阴树。而此故事一方面肯定了槐与三公的对应关系,同时又将槐树作为阴树的神秘特性加以凸显。又如沈约的《宋书》卷二七:“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丰沛之邦,有赤烟气起,乃呼颜渊、子夏往视之。”(又见《搜神记》卷八)。这种谶言看起来明显出于附会,但正应了槐为阴树的身份,其政治寓意主要包含了汉王朝起于神秘的先天性。然而这类附会之说的生命力却是极强的,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至正四年……(道士张中)遇太祖于宿州,时太祖避暑卧大槐树下,大吟曰:‘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来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地理穿。’道人听知,注目大骇。问其姓名,遂拜曰:‘君大贵,他日验也。’”朱元璋之所以于大槐树下发浩词,乃是依仗槐树的这种政治神秘性。
第二种类型体现于“槐市”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均引纬书《三辅黄图》曰:“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议论树下,侃侃yín@⑥也。”这种市并不同于后来的商业性市场,它实质上是展示政治风采、礼仪教化的一个窗口。这些朝廷大学中的诸生其实是政治上的储备人才,他们的修养水平既体现了这种大学制度的合理性,又关系到将来的政治可靠性。在这等出色人才出入的地方为什么要“列槐树数百行”呢?通过前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槐树成市无疑具有:(1)槐者,怀也,修德怀远人;(2)槐者,高大蓊郁,令人生敬畏之心,转而自觉修德;(3)槐者,包含着对这些诸生将来能居于三公之位的政治期待。“诸生朔望会此市”,之所以选择朔、望二日,盖也是从阴阳角度出发的。朔日为农历初一,乃一月中最阴之日;望日为十五,则一月之中最阳日。这种选择日期的方法正与槐树为阴树相契合。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出入金马门,交结青云士。袭芳践兰室,学古游槐市。”
第三种类型是槐作为行道树的使用。自古官道,皆立树表道。何为表道?《国语·周语》鲁襄公曰:“周制有之曰:列树之表道。”韦昭注:“表,识也。”鲁襄公还批评陈国“道无列树”,韦昭注:“列树以表道,且为城守之用也。”表即划界之意。萧兵认为“木表的尊化形式是社树或社木”(注: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45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后代在官道上广植的如松、柳、榆、槐等原先都是用作社树的树种。唐代除官道表槐外,长安等市内也广植槐树。京城大道两侧,槐树排列成行,有如排衙,故称槐衙。《旧唐书》卷一八三:“……以能政,兼兵部尚书。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及槐阴成而凑卒,人指树而怀之。”
无论是官道还是街道,植槐的意义也不难理解。表面看,最直接的功用无非是如《周书》所言,槐树高大阴浓,可以为行路人遮阴憩息;又因其树龄长,以免其常枯常换。但是官道之槐与街道之槐皆有一层政治寓意。所谓官道,其根本的用途并不是商业性与生活性的——即使有也属第二义,主要乃是政治性的。官道是为官员调行、发配戍卒、度支纳贡和政府驿邮服务的,既象征了朝廷的威严(高大),又包含着官运升迁的暗示。长安大道因植槐而称槐衙,更是一种政治机构的现实泛化,目的是让人感到权力的威严和政治的神秘。
同时,从公共大道更向庭院移植。一种称“宫槐”(注:宫槐,又指一种槐名,即守宫槐,《尔稚》:“守宫槐叶,昼聂宵炕”,郭璞注:“守宫槐,昼日聂合而夜布”,其叶白天收拢,而夜间舒张。王维《辋川集·宫槐陌》:“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或“殿槐”,即植于皇宫或朝廷内院中的大槐树。汉代上林苑中就种有“槐六百四十株”(注: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历代宫苑皆植槐树。《新唐书》卷三六:“贞观十一年四月甲子,震乾元殿前槐树。震耀,天之威怒。以象杀戮,槐,古者三公所树也。”可见唐代宫苑也植槐树。《南部新书·甲》:“(尚书省)都堂南门道东有古槐,垂阴至广。或夜闻丝竹之音,则省中有入相者。俗谓之音声树”(又见《太平广记》卷一八七“省桥”),是为政治升迁的象兆。至宋代仍然如此,如《梦溪笔谈》卷一记载,当时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唐殿间种花柳,故杜诗云:‘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宫淑景移’,又云:‘退朝花底散’。国朝惟植槐楸,郁然有严毅气象。”朱熹引两句杜诗为证,认为唐代殿间只栽花柳而不植槐,实在有些胶柱鼓瑟了。王维的名篇《凝碧池上作》“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白居易的《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何处感时节,新蝉禁中闻。宫槐有秋意,风夕花纷纷”等就是明证。不过殿庭植槐的用意朱熹所言极是。另一种称“庭槐”,主要是民间所有,多为高官大户之家。刘长卿的《九日题蔡国公主楼》:“篱菊仍新吐,庭槐尚旧阴”,写的是公主府第。到了宋代,衍为一个广为传知、转相引载的“手植三槐”故事。
《宋史》卷二八二:
王旦,字子明……父yòu@⑦,尚书兵部侍郎,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手植三愧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此事又见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周辉的《清波杂志》、文莹的《湘山野录》、《宋朝事实类苑》、《闻见录》、《事文类聚后集》等书,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之大。其实这只是“三槐象征三公”故实的家族期待而已。自宋以后,王姓人家取名喜带“槐”字,南宋有王城槐,明人有王时槐、王登槐,此风绵延以至今日,如著名演员王诗槐。非王姓人氏取名带槐字也同样包蕴这一层政治希冀,如南宋名宦董槐,字庭植(注:见《宋史》卷四一四《董槐传》,董槐的父亲竟然名叫董永。笔者颇疑董永遇仙故事中植入槐阴树与这一对父子有关。关于槐阴树在《天仙配》中的寓意,笔者已另撰《槐阴树与民俗理想》一文。),即是此意。
第四,槐花与功名的对应关系。
《南部新书·甲》:
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课夏。亦有一人五人醵率酒馔,请题目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七月后,投献新课,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槐花黄,举子忙。”
说的是唐代科举之事。这里表面上看,俗谚中所说的“槐花黄”只不过指代时间,在北方,槐花正是七月前后开放。但我们不能仅从这一个层面上去理解,因为时至晚唐,槐花意象已包蕴了明确的政治寓意——功名的代称。
唐人诗作反映了这一情况。既然通衢大陌、天街宫苑都广植槐树,每年槐树都有花期,按理说,人们早就应该注意到槐花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初盛唐,咏吟槐花的极少,其意义也很单纯,如岑参的《寄王大昌龄》:“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到中唐时,人们似乎发现了一个新意象,咏槐花的多起来了,其中以白居易最突出,他至少在15首诗中提到槐花,不过,他的用意并没有升华,如“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注:《永崇里观居》。)、“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注:《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注:《思归》。)、“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注:《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注:《秋凉闲卧》。)、“闲从蕙草侵阶绿,静任槐花满地黄”(注:《春早秋初,因时即事,兼寄浙东李侍郎》。)。这些诗句,咏到槐花,无非是在为自己闲适之情制造气氛,我们看不出别的用意。但在晚唐诗人的笔下,槐花意象都不约而同地与科举功名挂上了钩。
赵嘏《宣州送判官》:“来时健笔佐骠姚,去折槐花度野桥。”
许浑《送同年崔先辈》:“更忆前年别,槐花满凤城。”
刘驾《送李殷游边》:“壮志安可留,槐花樽前发。”
罗邺《槐花》:“愁杀江湖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
郑谷《槐花》:“毵毵金蕊扑晴空,举子魂惊落照中。今日老郎犹有恨,昔年相虐十秋风。”
郑谷《贺进士骆用锡登第》:“题名登塔喜,醵宴为花忙。好是东归日,高槐蕊半黄。”
李中《夕阳》:“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
齐己《送韩蜕秀才赴举》:“槐花馆驿暮尘昏,此去分明吏部孙。才器合居科举第,风流幸是缙绅门。”
齐己《答长沙丁秀才书》:“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
晚唐时期,因时代之故,举子们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他们千里奔波于官道上、累月淹留于天街中,在一无所获的悲凉中,只有路旁、头顶的大槐树是他们失败的见证人。每每州府“拔解”之时,又值槐树之花期,所以槐花怎能不成为失意举子的伤心花!
时至唐代,槐树的政治寓意已经确立并定型。与之同时,槐树意象的游仙寓意也在文学视野中逐渐走向成熟。
当我们检读了魏晋至唐宋之间涉及槐树意象的文学作品之后,就自然形成一种认识:正是文人观念与民间信仰共同完成了槐鬼向槐仙的转化。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分成三个发展阶段,两个发展方向。
第一阶段,槐树的政治特性烘托出槐树高伟的形象——“两重天”的谋合。自曹魏时期始,槐树成为诗人眼中的宠物,除了众多提及槐树意象的作品之外,魏文帝以下专题吟咏槐树的诗文今天仍可见(注:引自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1魏文帝《槐赋》:“上幽蔼而云覆,下茎立而擢心。”
2曹植《槐树赋》:“羡良木之华丽,爰获贵于至尊;凭文昌之华殿,森列峙乎端门。观朱榱以振条,据文陛而结根,扬沈阴以溥覆,似明后之垂恩。”
3魏傅巽《槐树赋》:“延袤千里,蓊郁àn@⑧蔼。”
4魏繁钦《槐树诗》:“嘉树吐翠叶,列在双阙涯;旖旎随风动,柔色纷陆离。”
5魏王粲《槐树赋》:“惟中堂之奇树。禀天然之淑资;超畴亩而登植,作阶庭之华辉。既立本于殿省,植根柢其弘深;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
6晋王济《槐树赋》:“若夫龙升南陆(注:南陆即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中第四宿——星宿,是为正阳(即所谓“火集正阳”),与北方虚宿(正阴)相对。这句是说槐树为正阴之树,所以能降暑。),火集正阳,恢兹郁陶,静暑无方。鼓柯命风,振叶致凉;朗明过乎八达,重阴逾于九房。”
7晋挚虞《槐树赋》:“尔乃观其诞状,察其攸居,丰融湛湛,蓊郁扶疏。乐双游之黄鹂,嘉别鸷之五雎;春栖教农之鸟,夏憩反哺之鸟。”
8晋庾shū@⑨《大槐赋》:“仰瞻重干,俯察其阴。”
9晋张奴《槐树歌》(词见下文。)
10西凉李玄盛《槐树赋》,词已佚。
另外,西晋嵇含有《槐香赋》。这些作品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1)前七篇中所写之槐树均是帝王殿庭之物。一方面它指代人间天子的威严,另一方面又企图以槐树的高大使之与自然之天、上帝之天相比拟。(2)均在极力营造槐树的蓊郁气象,槐树尤其是老槐虽然可以有不同凡响的荫蔽功能,但浓阴竟然可以“延袤千里,蓊郁àn@⑧蔼”,这无疑属于夸饰,其目的其实是不难理喻的:槐阴是天子恩荫的象征,曹植说得好:“扬沈阴以溥覆,似明后之垂恩”,王济说它“重阴逾于九房”,都是这一层意思。(3)浓阴可以招风集鸟,类比于德怀远人之意。“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乐双游之黄鹂,嘉别鸷之五雎;春栖教农之鸟,夏憩反哺之鸟”。
在这里,槐树的阴森鬼气荡然无存,相反这种蓊郁之阴并不显得灰暗,而是“朗明过乎八达”的光明。这充分说明重阴之下的天子之天与上帝之天是同构的,从此,在文人笔下,槐阴成了明朗的天。
第二阶段,槐树成为富贵红尘的帷幕——与浪迹红尘、功成身退的侠的叠合。槐树因为是表道树,既植于官道,也栽在街道上。在京城大道上奔波的,离不了那些高官、肥马、少年、游侠等有闲阶层的人士。文人诗作对此情景的描绘在六朝时代以至隋唐是乐此不疲的。因此,槐树成了富贵红尘中少不了的风景线,它一般以“青槐”、“绿槐”、“槐路”、“槐衢”为名指代富贵场,兼指温柔乡。
下面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为例:
卷二三:“洛阳开大道,城北达城西。青槐随幔拂,绿柳逐风低。玉珂鸣战马,金爪斗场鸡。桑萎日行暮,多逢秦氏妻。”(梁简元帝《洛阳道》)
又:“百尺啖金埒,九衢通玉堂。柳花尘里暗,槐色露中光。游侠幽并儿,当垆京兆妆。向夕风烟晚,金羁满洛阳。”(陈后主《洛阳道》)
又:“青槐夹驰道,御水映铜沟。远望陵霄阙,遥看井干楼。黄金弹侠少,朱轮盛彻侯。桃花杂渡马,纷披聚陌头。”(陈后主《洛阳道》)
又:“曾城启旦扉,上洛满春晖。柳影缘沟合,槐花夹路飞。苏合弹珠罢,黄间负翳归。红尘暮不息,相看连骑稀。”(陈张正见《洛阳道》)
又:“西接长楸道,南望小平津。飞甍临绮翼,轻轩影画轮。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燕姬杂赵女,淹留重上春。”(梁元帝《长安道》)
又:“槐衢回北第,驰道度西宫。树阴连袖色,尘影杂衣风。采桑逢五马,停车对两童。喧喧许史座,钟鸣宾未穷。”(北周王褒《长安道》)
卷三五:“青槐金陵陌,丹毂贵游士。方骖万乘臣,炫服千金子。咸阳不足称,临淄孰能拟。”(沈约《长安有狭斜行》)
卷六六:“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
又:“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纷纷半醉绿槐道,躞蹀花骢骄不胜。”(唐皎然《长安少年行》)
卷六七:“城东美少年,重身轻万亿。柘弹隋珠丸,白马黄金饰。长安九逵上,青槐荫道植。毂击晨已喧,肩排暝不息。”(梁何逊《拟轻薄篇》)
卷七五:“朱台郁相望,青槐纷驰道。秋云湛甘露,春风散芝草。”(齐谢tiǎo@⑩《永明乐》十首之三)
卷七六:“北斗星移银汉低,班姬愁思凤城西。青槐陌上人行绝,明月楼前乌夜啼。”(唐王偃《夜夜曲》)
卷七七:“花颔红鬃一何偏,绿槐香陌欲朝天。仍嫌众里娇行疾,傍镫深藏白玉鞭。”(唐刘言史《乐府》)
卷九十:“轻薄儿,白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双镫悬金缕鹘飞,长衫刺雪生犀束。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唐顾况《公子行》)
这些诗作与我们前面熟悉的槐树的几层寓意明显不同,但仍有内在的联系。诗的用意可分为几方面。(1)青槐大道即红尘深处。这其实是槐树政治寓意的延伸,不过已开始从象征权力的政治转向繁华享乐,从庙堂政治转向民间视野。(2)主角变成少年、游侠、轻薄子弟等轻财重义、自由违法的“文化离轨者”,他们虽然活动于红尘中,可并不留恋红尘,红尘世界只是必经的一个驿站。这种转化是槐树终成仙物的重要一步。侠与仙虽有不同,但两者向往自由、超越礼法的品性却是一致的,与正统的政治人物不属同道。(3)青槐之下,首次出现女性身影。富贵场的伴生物就是温柔乡,一方面女性成为少年游侠的消费品,另一方面,青槐陌上走来幽怨的班姬和秦氏妻,这表达了一种富贵与感情的矛盾。后来的槐树游仙模式中富贵之梦总是与温柔之梦搅在一起,其源头就在这里。
第三阶段,通往仙境之路——文人诗文中隐约的信息。槐树与仙人相交通,除了前文所说到的人食槐子可成仙的事件外,晋庾shū@⑨的《大槐赋》是一篇重要的文献。《艺文类聚》卷八八:
有殊世之奇树,生中岳之重阿。承苍昊之纯气,吸后土之柔嘉。若夫赤松、王乔、冯夷之伦,逍遥茂荫,濯缨其滨。望轻霞而增举,重高畅之清尘。若其念真抱朴,旷世所稀。降夏后之卑室,作唐虞之茅茨。洁昭俭以骄奢,成三王之懿资。故能著英声于来世,超群侣而垂晖。仰瞻重干,俯察其阴。逸叶横被,流枝萧森。下覆灵沼,上蔽高岑。孤鹄徘徊,寡雀悲吟。清风时至,恻怆伤心。将骋轨以轻迈,安久留而涕*。
赋中极力渲染了槐树的清纯、朴真、高伟、浓阴、招远等固有的风姿。同时将几位著名的仙人请到它的树阴下,赤松、王乔见于《列仙传》,前者“往往至昆仑山”,后者在嵩高山呆了三十余年,这两山都是高大不替之山,而槐树比其更见高伟:“上蔽高岑”;冯夷是水神(见《庄子·大宗师》,一谓即河伯),也享受到槐树浓阴之泽:“下覆灵沼。”这种将神仙人物置于槐树阴翳之下的设计不仅使槐树摆脱了鬼物的纠缠,同时也是它进入仙境的第一步,槐与仙的关系不再单纯建立在槐实入药的基础之上,槐阴覆蔽鬼灵仙人的特性被认定为从来如此,并能泽被后世(即“来世”)。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为槐树参与仙界提供了支持。
庾shū@⑨为庾峻从弟,曾仕魏,入晋为尚书,他生活的时代比葛洪要早。张奴也是晋人,本是一神仙:“不甚见食,面常自肥泽,冬夏常著单布衣。”他告诉求道者:“闲豫紫烟表,长歌出昊苍。澄虚无色外,应见有缘乡。岁曜毗汉后,丽辰傅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之九方。”他所说的全是仙境之事,但却名其篇曰《槐树歌》,其用意是不难理解的。
到了南朝,齐王融作有《游仙诗五首》:“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习道遍槐砥,追仙度瑶碣。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他恐怕生命不永,于是学道求仙,企图在槐树下、玉山上完成大愿,槐树与玉山都可为他提供灵丹药饵——槐子和药石。如果说这首诗演绎了葛洪的某些思想的话,那么,陈朝沈炯的《建除诗》就是一步重要的跨越了,“槐树——富贵——神仙”的关系已经确立:“建章连凤阙,蔼蔼入云烟。除庭发槐柳,冠剑似神仙。满衢飞玉dài@(11),夹道跃金鞭。”庾信的《吹山台铭》:“江宁吹岭,虽山出筠。春箫下凤,此岫为真。青槐避日,朱草司晨。石名新妇,楼学仙人。中字玉成,南君姓秦。比花依树,登榭要春。舞能留客,声便度新。雕梁数振,无复轻尘。”说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并度秦穆公女弄玉之事,本在凤凰台,与槐树无关,此处将槐树引入仙境,当然是那个时代文人理想的反映。
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在历时性的层面上展开的,有些时代又具有共时性的特点,但总体呈现出这种发展态势。
槐树从槐鬼特性向槐仙特性演进过程中,又表现为两个鲜明的方向性或层次感。第一个方向属文人层次,它的指向是政治寓意——神仙信仰,这个层次从槐树阴树特征出发,沿着“高大浓阴——政治恩荫——富贵红尘——自由超脱”的路线发展,最后走向神仙境地,但是在文人观念中,这条思路并不是很发达,即使到了唐代,我们在唐诗中还是找不到更丰富的内涵和形态,诗人们关心的仍是槐树的政治符号功能。可以说,文人观念只是那个时代民俗观念的一种有限展示,因为文人的理想一时还没有从富贵场上退下来。如果没有民间槐鬼信仰的转化,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个方向属民间层次,它的指向是槐鬼信仰——神仙信仰。这主要可以从志怪小说中理清线索。
在《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中,槐仙观念并不显见,但这并不说明那个时代这种观念还没有发展起来,而是因为这些书多是摭拾载籍而已,并不留意民间。隋唐时期大量的文人笔记其实是文人留意民间的见证。《太平广记》集其大成,关于槐仙的记载可以充分说明,时至唐代,槐仙观念已经成熟并趋于定型。这种观念首先来自民间传闻,经文人搜罗、加工、记录下来,再反过来影响了文人世界和民俗世界,到了宋代,文人层次和民间层次的槐仙信仰才趋于统一。
1关于谐音的古诗
谐音古诗1、《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3、《劳劳亭歌》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 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6、《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7、《竹枝》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8、《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杨柳枝》 唐·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金陵酒肆送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伤)。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留)。 13、《谢公亭》 唐·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留)。 14、《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忧)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想)。 17、《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留)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9、《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 20、《叹白发》 唐·韦应物 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
丝(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 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21、《午坐卧治斋》 宋·杨万里 雨后朝阴到午晴(情),空斋孤坐纳秋清(情)。 一蝉也解怜幽(忧)寂,柳外飞来叶底鸣。
22、《春望寄王涔阳》 唐·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情)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2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4、《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情)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5、《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愁)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26、《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情)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7、《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留)。
28、《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留)暗壁,草露滴秋(愁)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29、《秋夕有怀》 唐·杜牧 念远坐西阁,华池涵月凉。 书回秋(愁)欲尽,酒醒夜初长。
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 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
30、《秋夕》 唐·杜牧 银烛(嘱)秋(愁)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1、《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忧)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嘱),却话巴山夜雨时。
33、《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嘱)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4、《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情)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留),春风不度玉门关。
2关于谐音字的古诗1、《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3、《劳劳亭歌》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
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3关于谐音的诗词大全带谐音的古诗 竹枝词 刘禹锡 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 晓镜但愁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1326331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杨柳枝 温庭筠 唐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子夜四时歌秋歌 南朝乐府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梧—吾,解—结) 谐音: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广泛用于谜语之中。不过,谐音也易引起听讲者之间的误会。
由谐音而衍生的游戏非常多种,著名的有日本的语吕合。 古诗: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4有关谐音字的古诗1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2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5有谐音的古诗 要5首古诗谐音: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欧阳修 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注:这个只是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我未曾考证。
山歌 冯梦龙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
岭东恋歌 李金发 味碟种菜园分(缘分)小,扁柴烧火炭(叹)不圆。
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这个比较通俗。
对联谐音: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解 缙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小品表演)大意: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写下: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丝--私 泥--疑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密云无雨,通州水不通舟; 巨野有秋,即墨田多积麦。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 谐音是缺衣少食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整理了一些前辈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6有谐音的古诗大全 五首1、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解 缙 2、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3、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4、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带谐音的古诗 竹枝词 刘禹锡 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7带有谐音的古诗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精打细算 油盐不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我的家乡即墨,自古民风淳朴,世俗友和,节庆繁多。经历史陶冶,时至今日盛世,民俗风情与开放新风相融汇,使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人们娱乐休闲、陶冶情操的一种特有方式。
元宵节踩街
即墨素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统。是日,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伴涌上街头,观看民间表演的龙灯、舞狮、高跷、秧歌等歌舞形式的"踩街"活动。近几年来,这种传统的"踩街"活动,已由民间的小规模自发性分散表演,发展成了有组织大规模的隆重节庆活动。
正月十五这天,整个即墨城区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本市居民与邻近地区赶来观光的游客10多万人,聚集在几条主要街道和市政府门前的中心会场周围,观赏场面恢弘波澜壮阔的"踩街"活动。伴随着震天动地的新春锣鼓声和悠扬悦耳的唢呐笙笛声,一辆辆装点精美华丽、五彩缤纷的彩车,载着现代企业文化形象与传统民间艺术情趣,向人们缓缓驶来。彩车上那"双龙腾飞"、"凤凰展翅"的优美造型,"飞机凌空""火箭待发"的伟岸雄姿,以及"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振兴即墨,科教兴农"等标语口号光彩夺目,处处炫耀着改革开放以来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和预示即墨经济再次腾飞的宏伟蓝图。展示民间歌舞的秧歌队、高跷队、旱船队载歌载舞,欢腾跳跃,人们舞的是太平盛世,唱的是丰收喜悦。"猪八戒背媳妇"、"姜老背姜婆"、"老媒婆说亲",扮相诙谐滑稽,让人乐不可支,取经归来的"唐僧师徒"和笑容可掬的"济公活佛"显得风度翩翩彬彬有礼,不住地向沿途观众作揖拜年,恭贺新禧。少年儿童表演的"大头娃娃舞""童子鼓",更是活泼可爱稚趣盎然。元宵节彩车巡游暨民间歌舞表演活动,既不失传统文化韵味,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公历3月18日举办,历时3天。
田横民俗祭海活动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祭海(上网)节这天,周戈庄村几乎家家宾客盈门,整个村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临时搭建的硕大松门披彩挂红,显得富丽堂皇、蔚然壮观;海滩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缨)在春风中猎猎飘扬;修葺一新的渔船上张贴着等吉庆对联。偌大的一个东海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几十张“一”字排列的供桌,摆满了三牲(整猪、整鸡、整鱼)及精心制做的面寿桃糕点等祭品,尤其是那几十头刮得光亮披红戴花的整猪和制作在寿桃上的“孔雀开屏”、“荷花仙子”、“鲤鱼跃龙门”等匠心独居的手工艺品,久久吸引着人们赞叹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围中,身着古典劲装的锣鼓手,把欢快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欢呼跳跃,热闹非凡,欢乐的气氛象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祭祀仪式主持者一声令下,海滩上,渔船上,成百上千挂鞭炮依次燃响,雷鸣般的鞭炮声伴随着铿锵激越的锣鼓声,响彻整个港湾,把祭海(上网)节推向了高潮。近几年来,在镇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主导下,祭海活动已由当初一个渔村--周戈庄村自发形成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在形式上已由传统的祭神,演变为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的盛大节日--“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海洋民俗旅游和经贸招商活动的开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现由田横镇人民政府、青岛民俗博物馆、即墨市文化局、即墨市旅游局共同策划主办。共组织了十余项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有:盛大的祭奠仪式、民俗文化大集、书画摄影作品街头展、现场书画表演、民舞巡游、武术魔术表演、灯谜有奖竞猜、太平盛世唱大戏、海景焰火晚会、斗鸡表演、香饽饽面塑大赛暨展销、民俗摄影邀请赛、琳琅满目的商品交易等。
马山文化旅游山会
马山庙会由来已久,而且会次之多在即墨当属首家。其中有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大王庙会、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庙会、九月九日的玉皇庙会,而最隆重的是六月二十八日的白云庵庙会。
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赐号"慧觉禅师"得道之日。"慧觉禅师"是明代马山东麓山东村人,姓刘,名贞洁(字恒清),万历末年,奉明神宗之诏,入京师讲道。崇祯年间,回白云庵授徒讲道。后来人们为纪念她,自发地将六月二十八日这天作为庙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民意,庙会得以恢复,并将马山庙会正式定名为"青岛马山文化旅游山会",会期从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为时3天。
如今的山会由过去迷信色彩浓厚的民间庙会,变为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文化旅游山会。山会以旅游观光为主,突出表现了马山的地质科学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特色。宗教(道教)活动以聚仙宫、白云庵为正式活动场所,且有专职神职人员住持。
每次山会期间,都有专业和民间的文艺团体在即墨大夫雕像前的广场上,演出精彩的戏剧、曲艺、歌舞、杂技等文艺节目。
天井山庙会
天井山庙会,因其丰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传说这天是"黑龙王"的生日),远近宾客纷至沓来。
过去的天井山庙会,迷信色彩比较浓厚。人们了感激"黑龙王"行雨灵验,造福乡里,恩泽四方的功德,每年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赶会队伍前面由乐队开路,人们手执旗罗伞扇,用八人大轿抬着"黑龙王"坐像,风、雷、云、雨使者与各种仪仗紧随其后。山上山下熙熙攘攘,龙神祠前更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随后便是隆重的祭祀仪式。
现在的庙会,除传统的民俗活动外,逐渐充实时代文化新风,本市和外地的文艺团体争相来此献艺助兴,小商贩更是闻讯蜂涌,数万游客把这座小山变成了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大舞台。
东京山庙会
东京山,位于鳌山卫镇东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鹰嘴,故又名"鹰嘴山"。此山面临鳌山湾,西与东崂之秀鹤山毗邻,风景优美,海光山色得天独厚。每年的庙会,更为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京山的"狐仙庙",始建于百余年前。传说这里的"狐仙"极为灵验,有求必应。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庙会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庙会为最盛。从凌晨开始,就有游客陆续上山,加之商贩及外地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5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简单,所用的乐器也只有一只手锣,一只手鼓和一支竹板。后来受"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采用"四弦胡琴儿"伴奏。初用弦乐时,拉与唱不相协调,艺人们就配合着往上溜,因此,被戏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为"柳腔"。从此,柳腔作为一个剧种,登上了即墨的大众舞台。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听来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几代家乡父老为其痴迷。
建国后,柳腔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即墨县于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经新老艺术工作者发掘、整理和创新,使柳腔不论在演出剧目,还是唱腔板式、音乐伴奏与曲牌上,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时,也迎来了柳腔艺术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和戏剧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戏剧报》等报刊都发表了评论文章,对柳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柳腔誉为"胶东之花"。从此即墨柳腔这一地方小剧种,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扬名全国。原文化部部长黄镇、朱穆之也先后莅临即墨,在观看了柳腔剧团的演出后,高度评价了即墨柳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观赏即墨柳腔之后,也即兴写下了"杯接田单饮老洒,醉人乡音听柳腔"的精彩诗句。
多年来,即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由于柳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墨市除有专业柳腔剧团外,不少村庄都有业余柳腔剧团。
即墨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是即墨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即墨城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
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伴奏,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在行走过程中表演"龙摆尾"、"扭绳"、"双对狮"等动作。"圆场"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门斗"、"绣球戏狮"、"群狮扑球"等舞蹈动作。
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是即墨盲艺人于民国初年,集流传于即墨民间的"解门大鼓"、"高门渔鼓"、"李门咣咣"三种曲艺形式之大成,通过融会贯通而创造的。其唱腔优美韵味十足,伴奏悦耳动听,语言风趣生动,所唱书目章回衔接紧凑,充满悬念,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几代艺人的创新与发展,使这种曲艺形式日趋丰富完善。
即墨大鼓属"东鲁派"的一个支派,采用坠琴伴奏,唱词讲究韵辙,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
即墨秧歌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东、西两派。东部沿海一带的为东派,东派的舞蹈动作融汇了武术风格,特点是歌舞并重,场面欢快热烈,舞蹈队形巧妙多变,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西部瓦戈庄、刘家庄一带的为西派,西派的特点是以唱为主的妩媚多姿、轻灵柔顺的歌舞小段,动作细腻流畅、诙谐幽默。
即墨秧歌的整体表演形式又分为"大场""小场"两种。"大场"的演出阵容通常有9-12人组成,其中有花枝招展的"拉花女"4名,手执竹板的"货郎"和扮相滑稽可笑的"媒婆",及各2名武生装束的"戳钱棍"和头戴文巾的"棒槌",这些扮相不同行头鲜明的角色,在以伞为标以响铃为号的领舞人"膏药客"的现场统一指挥下,不断变换队形,互相穿插交错跑场,跑场队形通常是传统的"剪子股""龙摆尾""豆荚角"等图案,在通过队形图案变化的过程中,使用秧歌独具的步伐,展现出各种舞蹈动作,根据节奏快慢的调节,以及各个角色引人逗乐的插科打诨,表现出欢快活泼的热闹场面。同时,在跑场的间隙,由场上灵魂人物"膏药客",即兴发挥自编自唱秧歌曲调小段,这些小段大都声情并茂,让人赏心悦目。"小场"俗称扮故事,一般由3-5人上演一些载歌载舞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
即墨秧歌的伴奏有打击乐和管弦乐两部分。打击乐通常用于"大场"伴奏,管弦乐一般用于"小场"伴奏,主要乐器有二胡、唢呐、笙等。其主要乐曲《赶庙》、《秧歌曲牌》、《旱船调》被载入《山东民间歌曲选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