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的传说——明代城防和移民实边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将军西征,平定河西诸路。明王朝废除了元朝军政机构永昌路和西凉府,在凉州设立了凉州卫,属陕西行都司管辖(明甘肃属陕西布政使司)。
凉州卫的治所凉州,在地理位置上历来是抗守河西走廊咽喉的重镇和多民族争夺的要地,凉州的得失关系着西北边防的大局。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残元势力还很大,而且西北的重点就在凉州之北。如果残元势力占据了凉州,从战略上来说明朝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因此,明王朝特别重视凉州的安危和布防。在凉州的东北面从东向西,在汉长城的基础上增修了百余里坚固的边墙,东接古浪,西连永昌;沿长城设有报警的烽火台和驻兵的逻铺。公元1377年,驻凉州都指挥濮英出于军事防务的考虑,对凉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增修,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又增高了 1米。公元1391年,凉州总兵宋晟在武威城原有东南北三门的基础上增辟西城门,并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修建了吊桥 4座,挖了深6米多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箭楼、逻铺共36座,在北城墙的西边独建一高楼,用来眺望远方,警报敌情。公元1574年,甘肃巡抚廖逢节、总兵石茂华又历时两年,用砖包砌了城墙。至此,凉州城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在增修加固城池的同时,发动民工修堡筑寨,设立保甲制度,联防自卫,堡、寨联为一体,平时耕种,战时据守自卫。因此,凉州(从明开始)以堡、寨命名的村庄遍布全境。堡寨保甲的设置,对保境安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种措施得力,加上明对驻守武威的将领也慎于选派,如濮英、宋晟、姜、达云、毛忠等都是熟悉边情、勇敢善战的优秀将领,因而在残元势力接连窜扰,不断进攻凉州的情况下,明朝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充分发挥了凉州这一军略要地的重要作用。
明初,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和一些少数民族的经常入侵,战争频繁,户口锐减,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统治者开始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初期曾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的数十万居民迁移到河西一带,屯田生产,充实边防。中后期,因京畿连年荒歉,也曾移民凉、甘一带以解温饱。当时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移民垦种田地,谓之“民屯”,开始3年不纳赋税,3年后征税也比较轻;不在额的荒地,可任人开荒耕种,永不纳税。由于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恢复。
凉州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屯地”、“屯庄”、“吴家屯庄”等地名,许多家谱、族谱都记载其祖先徙居凉州的事实,民间也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的说法。这些情况实际上就是明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的历史反映。特别是大槐树的传说,有着非常确切的实证。
万民萦怀的大槐树,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旁。树旁有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文记载着明朝移民实边和移民就食的情况。明初移民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各地移民都到大槐树下集中,然后编排队伍,分赴各地,再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在凉州至今还有“发放”、“安置 ”等乡村名称,这些地方实际就是当时移民管理安置机关所在地。移民们离别养育了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到千万里之遥的陌生之地去生活,毕竟难以割舍。古人分别时曾有折柳相赠之习惯,“柳”者留恋之意。移民们则带上一株槐树苗木,种植在新的土地上,以表示“怀念之情。移民活动多在晚秋进行,此时槐叶凋落,树上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发出哀鸣,令他们不忍离去,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从这里迁徙四处的人们,寄居他乡,把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问我故乡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天长日久,洪洞大槐树的故事便妇孺皆知。从洪洞带到各地的槐树苗木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成长,枝繁叶茂。武威境内槐树遍布,据说与此有关。在武威众多的槐树当中,尤以城东10公里处清水乡张清堡大槐树最为著名,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树围69米,树高15米,树冠高大,枝叶繁茂,每年都有新枝抽发,前去观赏者不绝,还有人焚香叩拜,这也算是对祖先的怀念。1989年4月21日,武威市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以国槐为市树,充表达了广大凉州人民热爱国槐、缅怀祖先的心愿。现在,凉州城区各街道槐荫蔽日,嘉树葱郁,把古城妆点得美丽多姿。
明朝在移民屯田的同时,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设立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把水利纳入移民屯田统一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也很发达,在沿边地区设了“茶马司”,专理茶马互市,还设有专门的茶马集市。明朝于洪武五年(1372)创修了兰州黄河浮桥,开辟了由兰州直通河西的官马大道,沿途设置了许多驿站和递运所。这些措施对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业流通,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明朝还非常重视发展文化教育。武威现存的古建筑有文庙、海藏寺、大云寺、莲花山、罗什寺、金塔寺等,都是明朝新修和增修的。凉州是全国保存明代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古槐三代
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里就是数不清的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走进树丛,一座古朴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门,中门高大,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个斗大的古体字。过木牌坊不远处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字。石碑矗立处,就是“誉延”数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树生长的地方。这棵大槐树在地面消失之后,从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小槐,人称第二代。这株第二代槐树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树体尚在,枝叶全无,挺立于碑旁。说来有趣,第二代死后,从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来,30多年来,年年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首都北京附近,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
明初的六次移民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
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等。
“这里就是我的老家”
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山西“洪洞”县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谓妇孺皆知。一个小小的县名,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这大概是因为:一是洪洞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二是随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
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这些省人口的外迁而也把洪洞作为寻跟问祖之地,如东北三省、台湾。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脑间心中,为中华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曾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例如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传》),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军入关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例,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台湾,台湾《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明成祖燕王扫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迁徙。”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各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1368-1398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据说还有有些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仍有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资料来源——网络)
一、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该成矿亚系列属于洛安地块矿床成矿系列,分布于河南渑池—义马地区。成矿带东西长约20km,南北宽2~25km,面积约100km2。
三叠纪时期,由于地壳上升,使华北地台区内陆上较大的沉积盆地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到早侏罗世沉积盆地只限于济源、义马一带。
早—中侏罗世在义马盆地内沉积了以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碳质粘土岩及煤层为主的一套含煤建造,分布在盆地的中部。晚侏罗世,由于本区受燕山运动影响,地壳运动由整体的升降变为局部的坳陷与断陷,此时渑池—义马一带变为较深的坳陷盆地,其间沉积了分选性极差层理不清的块状砾岩夹少许砂岩,沉积环境由早期平静的淡水湖泊相变为山间急流与冲积扇相。
白垩系零星出露在盆地南侧,分布于侏罗系之上。下统主要由粉红色、灰白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及粉砂岩组成。上统为一套红褐色砾岩层,其中夹少量灰绿色厚层泥质粉砂岩。
渑池—义马盆地周边被三叠系所围,其北部、东部出露完整,南部、西部则零星分布。沉积物为一套陆内盆地滨湖相到湖泊-沼泽相碎屑岩系。下统碎屑岩为紫红、灰紫色,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等组成;中统下部岩石紫红色为主,中部岩石紫红、紫灰色与黄绿色互层,上部岩石以黄绿、褐**为主,该统主要为长石砂岩、粘土岩夹少量页岩,粘土岩中常含有钙质结核,底部有钙质砾岩;上统岩系的下部为黄绿色、米**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砂质粘土岩夹薄煤层,上部岩石呈灰**、灰绿、灰色,由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及煤线组成。
三叠纪末,受印支运动影响,本区地壳上升,渑池义马一带周边隆起,其后盆地内沉积了早、中侏罗世滨湖-沼泽相含煤建造,构造环境处在平稳的升降运动中,早侏罗世聚煤作用时期,沉积环境更平静,持续时间也较长。到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受燕山运动影响,断裂构造发育,破坏了侏罗纪沉积盆地的完整性,形成小型断陷、坳陷,沉积了白垩系的一套磨拉石建造。
二、控矿地质条件
(一)地层
煤的形成离不开有利的沉积环境,它赋存在特定的沉积岩系中。因此,地层对煤矿(层)控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义马组
该组属中下侏罗统,为该成矿亚系列之含煤地层。在义马一带发育较好,代表性剖面如(图4-9)。
图4-9 义马露天矿西侧中下侏罗统义马组(J1-2y)剖面图
(据焦作矿业学院,1982年,略有修改)
上覆地层:上第三系(N)砾岩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
不整合
中—下侏罗统义马组(J1-2y) 厚1247m
11灰白、灰绿及红色粘土层 59m
10黑色致密块状粘土岩夹菱铁矿层。产双壳类:Tutuellasp及叶肢介、介形虫、鱼鳞片化石 183m
9中层煤夹黑褐色砂岩及粘土岩 46m
8上部灰黑、黑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灰色厚层粉砂岩及薄煤层,下部灰黑色厚层粉砂岩和砂质粘土岩。含大量动、植物化石碎片 78m
7灰色厚—巨厚层粉砂岩夹黑色薄层砂质粘土岩。顶部为黑色砂质粘土岩及粘土岩。富含植物化石 154m
6土**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粉砂岩,夹钙质细砂岩 207m
5浅灰色薄层中—细粒砂岩,夹灰色粉砂岩。底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细粒钙质石英砂岩 68m
4浅灰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灰色砂质粘土岩 177m
3灰色中厚层粉砂岩。含植物化石 95m
2底层煤,夹碳质粘土岩、粉砂岩及碳质菱铁矿薄层 130m
1砂、砾岩层,常相变为含砾粘土岩或砾岩与砂岩、粘土岩互层 50m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上三叠统谭庄组(T3t)
2马凹组
该组属中侏罗统,下段为灰黄、灰绿及紫红、灰白色砂质粘土及粘土岩,夹砂岩及砾岩,底部为厚层砾岩。上段为砖红色砂质粘土岩夹灰绿、灰**砂质粘土及砾岩。沉积厚度156~196m。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3上侏罗统
该统下部为红色砾岩夹砂岩及粘土岩,上部为褐、灰色厚层砾岩夹砂砾岩。属一套冲积扇砾岩。厚度393~446m。
从侏罗系沉积岩石组合,岩性特征表明,成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早侏罗世,煤矿受控于中、下侏罗统义马组地层。
(二)岩相古地理特征
本区侏罗纪的沉积大致继承了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由于华北地台持续上升,湖盆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到早侏罗世只剩下渑池—义马和济源两个小盆地。渑池—义马盆地在侏罗纪早期从沉积的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看,沉积环境属滨湖—沼泽相。义马组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主要为蕨类和裸子植物,动物化石主要有双壳类及叶肢介、介形虫等。煤是在弱还原和还原条件下形成的,中、晚侏罗世时期,盆地内沉积物为湖泊相和山间冲积扇相,已不利于煤的生成。
(三)古气候特征
晚二叠世时华北地台气候转变为炎热干燥、少雨,石炭二叠纪聚煤期终止。这一气候特征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中三叠世之后,气候又逐渐转向温暖、潮湿、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繁殖,到早侏罗世晚期以后,再次转向炎热干旱气候,从石炭—二叠纪及侏罗纪煤的生成,说明气候对煤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控矿构造
在成岩成矿过程中,地质构造和地质建造总是相辅相成的。盆地内沉积物岩性特征及不同类型岩石组合,往往能反映出成岩成矿时的地质构造环境。
印支运动使渑池义马地区周边基底隆起,形成了侏罗纪内陆湖泊盆地,为煤的聚集提供了场所。从义马组沉积岩系组合特征可知,在早侏罗世时期湖盆处在平稳的升降运动中,沉积相属湖泊—沼泽相,腐殖质物堆积速度和盆地下沉速度基本一致,使聚煤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成为均衡补偿盆地,为煤的生成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到中晚侏罗世,地壳升降运动较频繁。构造环境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之气候变化,聚煤期终止。侏罗纪末,因受燕山运动影响,本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对煤层具有破坏作用。
三、成矿特征
(一)含煤岩系
区内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义马组。该组底部为砂、砾岩层,由青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含石英岩、石英砂岩砾石组成。厚度09~59m;下部为灰色粉砂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碳质粘土岩及厚煤层(煤1—煤2);上部为灰黑色粘土岩夹砂质粘土岩及粉砂岩,含中层煤和上层煤1—煤2,煤田东部上层煤及铝土质粘土岩常被剥蚀无存。含煤地层厚度在26~136m之间。
煤系地层出露于渑池向斜轴部,分布于千秋、常村、义马、杨村、耿村等地,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10°~25°。
(二)煤层产出特征及空间变化
含煤岩系中含煤层2~5层,煤层总厚约21m,含煤系数2826%。各煤层自下而上为:
1底层煤1
位于含煤岩系底砾岩之上。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及碳质粘土岩,局部直接见底砾岩。煤层主要发育于成矿带西部浅部和中深部,延至深部则与底煤2合并,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一般6~7层,最多可达12层,夹矸厚度一般为001~172m,岩性多为粘土岩和碳质泥岩。该煤层厚度一般变化在024~2176m之间,平均厚851m,局部厚度达31m,煤层沿走向不稳定,属局部开采煤层。
2底层煤2
位于含煤岩系下部,顶底板均为粘土岩。煤层在成矿带内分布稳定,煤厚变化在039~756m之间,具普遍可采性。煤层结构复杂,一般含夹矸2~6层,最多达19层,夹矸厚003~185m。
3中层煤
位于含煤岩系中部。煤层厚一般4m,煤层基本稳定,大部地段可采。顶底板为粘土岩或泥岩,局部地段底板为细砂岩。煤层结构简单,夹矸一般为2~3层,单层夹矸厚003~142m。
4上层煤
位于含煤岩系上部,距中煤层12~18m。顶底板均为粘土岩。该煤层仅发育于矿田的西部,常分叉为两层煤,相距2m左右,上层煤1厚009~893m,平均厚212m,不稳定,局部可采;上层煤2厚082~284m,均厚185m,结构复杂,局部可采。
从含煤岩系中煤层在不同部位发育程度、空间分布、煤层结构等特征可以看出:聚煤作用从早到晚有由强变弱的演化趋势,且具成煤厚度由大到小;煤层厚度变化大、多不稳定、煤层分支、归并现象及结构复杂,夹矸层多的特点。
(三)煤质特征
不同层位的煤层,煤质也不相同。底层煤为中灰、低硫、低磷长焰煤。呈块状及碎粒状,易碎,易风化,易自燃。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次为半暗及暗煤,属半亮型及光亮型。发热量较低。中层煤属低—中灰、富硫褐煤—长焰煤,半亮型。上层煤为低—中灰、中—富硫的褐煤,属半亮型。各煤层煤质组分变化见表4-5。
表4-5 义马煤田各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煤层层位的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和发热量降低;煤的灰分、硫含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与石炭—二叠系煤质相比,其变质程度、发热量相对较低,挥发分含量普遍较高,一般高出15%~20%。
(四)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
义马式煤矿生成于早中侏罗世,分布于渑池—义马中生代沉积盆地中部。成煤作用与晚石炭—二叠纪的煤形成机理基本相同,只是成矿背景和时代不同。义马式煤形成于内陆湖泊—沼泽环境,在早侏罗世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足,沼泽内植物茂密生长和繁殖,为煤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但植物遗体要逐步转变成煤,尚需经历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从含煤岩系义马组岩石组合及煤层特征看,聚煤期盆地构造条件有利煤的形成,沼泽下降速度与泥炭堆积的速度保持均衡状态时间较长,早侏罗世到中侏罗世,这种均衡补偿性有逐渐变弱的趋势,致使煤层厚度由下而上变薄。整个盆地处于平稳的沉降运动中。泥炭化作用使地表沼泽的植物遗体转化成腐植质(泥炭);泥炭层随着盆地基底下降,沉入深部,同时上部覆盖着厚厚的沉积物和地表水,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和深部温度等因素影响下,泥炭(腐泥)层发生煤化作用,逐渐固结成褐煤、长焰煤等。
综上所述,义马式煤矿(床)成矿模式流程如下: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
我们不管在玩什么类型游戏,通常需要创建一个游戏账号,取完一个独一无二的游戏ID,有的人并不注重这个,觉得随便取一个游戏ID即可,尽快开始游戏最重要,而有的人不这样觉得 认为游戏ID等于自身脸面 必须想一些有意思有牌面的ID。
文能伏地陪萝莉,武能提枪打人机!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游戏中的令人惊艳的网名,我见过的大概有五种,绝对让你惊艳:
1视觉冲击类型的。
视觉冲击类游戏网名,顾名思义,就是看到这个网名会给你的视觉造成一定的冲击,让你心想,原来还能这样,不由自主的想为这个网名点赞。代表网名为:
电竞少女郭德纲\岳云鹏
魔法少女郭德纲\岳云鹏
元气少女郭德纲\岳云鹏
金刚芭比郭德纲\岳云鹏
少女和芭比相对于郭德纲和岳云鹏的冲击,让人不得不感叹取这个名字的人是真的有才!
2搞笑系列类型的。
搞笑系列类型的网名很容易理解,就是根据某个词语或某个典故来故意改变某个地方,达到幽默的效果,在游戏中看到这种网名,我们一般都会会心一笑,代表网名为:
农夫三拳有点疼
明人不放暗屁
唐伯虎点蚊香
断肠人在刷牙
很有粪量的人
剩蛋老人
俩禽相悦
跪下唱征服
丑的拖网速
宇智波赵四
3情侣系列类型的。
情侣系列网名一般是情侣两个人的专属秀恩爱的网名,通过对仗又押韵的词语来秀恩爱!这种网名,一般人看到都会知道这两个人是情侣,这样开黑的时候,撩妹子都会注意,不然会引起纠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