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佛子行三十七颂》
2、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佛说八大人觉经》
3、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无所贪欲,何忧何畏 ——《法句经》
4、佛经中说:“贪心炽盛的人无恶不作”。当人不能自主,随着贪心转的时候,便会做出很多泯灭人性的恶行。
5、《大宝积经》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6、《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扩展资料:
佛法中修心语录:
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2、看破红尘天地宽。名不贪婪,利不贪婪。真诚清净悟真禅,平等慈悲,普度人间。
3、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4、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5、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6、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7、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佛教
经文有《心经》、《大宝积经》、《地藏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无量寿经》。
1、《心经》
《观音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个字,当时有多种译本,其中以大唐玄奘所译为主。《金刚经》这个经是佛讲 般若波罗蜜多 也是主修行的,
2、《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ṭa sūtra ,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的书籍。凡一二〇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
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
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
3、《地藏经》
《地藏经》,中文版本由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4、《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梵文作Avalokitesvara- Guzakarazdavyuha,藏文作Za-ma-tog-bkod-pa)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全四卷,宋代天息灾译。
这是一部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心咒和观世音菩萨功德的经典。
5、《无量寿经》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尼姑庵
1、《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3、《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ṭa sūtra ,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的书籍。凡一二〇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
4、《地藏经》
《地藏经》,中文版本由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5、《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梵文作Avalokitesvara- Guzakarazdavyuha,藏文作Za-ma-tog-bkod-pa)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全四卷,宋代天息灾译。
经文有《心经》、《大宝积经》、《地藏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无量寿经》。
1、《心经》
《观音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个字,当时有多种译本,其中以大唐玄奘所译为主。《金刚经》这个经是佛讲 般若波罗蜜多 也是主修行的,
2、《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ṭa sūtra ,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的书籍。凡一二〇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
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
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
3、《地藏经》
《地藏经》,中文版本由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4、《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梵文作Avalokitesvara- Guzakarazdavyuha,藏文作Za-ma-tog-bkod-pa)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全四卷,宋代天息灾译。
这是一部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心咒和观世音菩萨功德的经典。
5、《无量寿经》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尼姑庵
经文有《心经》、《大宝积经》、《地藏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无量寿经》。
1、《心经》
《观音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个字,当时有多种译本,其中以大唐玄奘所译为主。《金刚经》这个经是佛讲 般若波罗蜜多 也是主修行的,
2、《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ṭa sūtra ,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的书籍。凡一二〇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
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
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
3、《地藏经》
《地藏经》,中文版本由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4、《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梵文作Avalokitesvara- Guzakarazdavyuha,藏文作Za-ma-tog-bkod-pa)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全四卷,宋代天息灾译。
这是一部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心咒和观世音菩萨功德的经典。
5、《无量寿经》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尼姑庵
大宝积经的十心,是为菩萨所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观经,三心,是为韦提希,十方罪业凡夫,所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世尊,真实之意是: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佛寿佛名。
《华严经》:“初佛妙德幢,二普慧光焰,法幢德须弥,第四师子佛,第五寂静王,六号除灭恶,第七功德聚,第八须弥山,第九妙德佛,第十明净月,如是十如来,彼劫初出世。”
《大宝积经》:“尔时世尊熙怡微笑。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现此微笑?佛告舍利弗:汝见此诸善男子师子吼不?舍利弗言:唯然已见。佛言:舍利弗!此诸善男子过百千劫,各於异刹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号愿庄严,亦如当来师子佛等,其土清净如无量寿国,唯除寿量。”
《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菩萨念佛三昧经》:“又於彼前生,值遇猛盛光,及与师子佛,於彼如来所,三业受斯法,求第一菩提。”
《佛说佛名经》:“南无西方无量寿佛 南无师子佛 南无香积王佛 南无香手佛 南无奋迅佛 南无虚空藏佛 南无宝幢佛 南无清净眼佛 南无乐庄严佛 南无宝山佛 南无光王佛 南无月出光佛”
佛经中如果真有一模一样的偈子,我估计要哭了,题主也太瞧不起译经的大德了,哪怕一个中学古文水平的人,稍微琢磨下,也可不可能写出文义水准如此不堪的偈子。
“不可说”在佛经中出现得比较多,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字面意思,不可言说,另一个意思是形容数量多。
至于真如实相超越思辨,不可言说,这个说法在经典中多有宣说:
《大宝积经》卷二十二,被甲庄严会:音声及文字,不应随顺转,应知真实义,无行以随行。实义无音声,亦无有文字,超过语言数,乃名为实义。
《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发胜志乐会: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楞伽经》卷四: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
《楞伽经》卷三:我谓二种说: 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佛说华手经》卷六:佛所言说有出世间,出世间法则无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楞伽经》卷二: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大乘宝云经》卷六:假说世法,非第一义故,虽得世法而不执着;假说佛法,非第一义故,虽得佛法而不执着;假说菩提,非第一义故,虽得菩提而不执着得菩提者。善男子,假名言说,名字论量,名为世谛,于世法中无第一义;虽然,若离世法,第一义谛不可得说。
《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着,如是等类,不应依趣。
《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
《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
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
《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诸佛菩萨但随众生心,令其欢喜,为说譬喻,非是究竟。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无量义经》: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言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 ……是故初说、中说、后说,文词是一,而义别异。
《大般若经》卷八十一,告天子品:佛言: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
《楞伽经》卷三: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人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藕益《阅藏知津》卷二十二:佛言: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故无所说。乃至般若不可说示。
《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金刚经》: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婴儿行品: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
释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灯会元》卷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圆觉经》卷上: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楞严经》卷二: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为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马鸣《大乘起信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六祖坛经·顿渐品》: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话解脱也。
《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语言道,亦复不着无言说。
《大宝积经》卷一百,无垢施菩萨应辩会:诸智慧者,于无文字假说文字,然不着文字,法性无碍,是故智者不碍文字。
《大宝积经》卷一○二,善位意天子会:凡有听受,则为取着。
……如是听受,当知彼住三种缚中,何谓三缚一见我缚,二见众生缚,三见法缚。天子,若无如是三种见缚而听法者,当知彼住三种净中,何谓三净一者不见自身,不分别,不思念,不证知;二不见说者,不分别,不思念,不证知;三不见所说,不分别,不思念,不证知。
《楞伽经》卷三: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
《大宝积经》卷三十七,菩萨藏会: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分别生,是名为识。
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为智。所言识者,住有为法。
何以故无为法中识不能行,若能了达无为之法,是名为智。住生灭者,名之为识;不生不灭、无有所住,是名为智。
《华严经》卷四十,十定品:现量所得,以智自人,不由他悟。体性如实,净眼现证。
《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若诸经中,宜说于道,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名不了义;说胜义谛名为了义。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元别,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文句广博,能令众生心意踊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文句及心皆同灰烬,是名了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