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向各位师父请教

有个问题向各位师父请教,第1张

佛说妙法,并强调此妙法“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根机有大小,增上慢人也是修行人,唯大机未发。

五千离席,认为已得已证(怎有不知的妙法?),毋须再听法。

只因听法时机,尚未成熟。

於《妙法莲华经》卷一。

“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由於为恶者如阿闍世王,亦可得度(可见《大般湼槃经》)。

听法比丘退席後复还,未见於本经,但可见於其他经典。

如《大宝积经》卷八十八,弥勒菩萨说法时,“众中五百比丘从坐而去”,後由文殊菩萨说法,而“於诸漏中心得解脱”。

说法与闻法,亦为一时、一地、一会之因缘。

《法华》中未闻法,但得到了醍醐味,於《湼槃》中收成。

“《法华》八千声闻,无量损生菩萨,即是前熟果实,於《法华》中收,更无所作。若五千自起,人天被移,皆是後熟,《湼槃》中收”。(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

供参~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 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 皈依十方 尽虚空界 一切诸佛 南无 皈依十方 尽虚空界 一切尊法南无 皈依十方 尽虚空界 一切贤圣僧

南无 如来 应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世尊

南无普光佛 南无普明佛 南无普净佛 南无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南无栴檀光佛 南无摩尼幢佛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南无摩尼幢灯光佛 南无慧炬照佛 南无海德光明佛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南无大悲光佛 南无慈力王佛 南无慈藏佛 南无栴檀窟庄严胜佛 南无贤善首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广庄严王佛 南无金华光佛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无虚空宝华光佛 南无琉璃庄严王佛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 南无不动智光佛 南无降伏众魔王佛 南无才光明佛 南无智慧胜佛 南无弥勒仙光佛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无世净光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日月光佛 南无日月珠光佛 南无慧幢胜王佛 南无狮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无妙音胜佛 南无常光幢佛 南无观世灯佛 南无慧威灯王佛 南无法胜王佛 南无须弥光佛 南无须曼那华光佛

南无优坛钵罗华殊胜王佛 南无大慧力王佛 南无阿閦毘欢喜光佛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南无才光佛 南无金海光佛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无大通光佛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娑留那佛 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栴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拘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莲花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南无红焰帝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做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

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

应堕地狱,恶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

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

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众罪皆忏悔 诸福尽随喜 及请佛功德 愿成无上智 去来现在佛 於众生最胜 无量功德海 我今皈命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於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等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盘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将以此胜功德 回向无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 二谛融通三昧印 如是无量功德海 我今皆悉尽回向 所有众生身口意 见惑弹谤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 悉皆消灭尽无余

念念智周与法界 广度众生皆不退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 愿今回向亦如是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戒

  梵语s/i^la,巴利语si^la。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

  据菩提资粮论卷一所载,尸罗共有习近、本性、清凉、安稳、安静、寂灭、端严、净洁、头首、赞叹等十义。其中,自‘清凉’以下为净戒之再转释。戒为实践佛道之基础,故与定学、慧学共称三学。又为五分法身之一,称戒身、戒品、戒蕴(身、品、蕴三者系表示复数)。同时,大乘佛教举之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而称为戒波罗蜜(又作持戒波罗蜜)。

  戒,原系佛陀住世时,举外道所作之非行来教诫佛教徒者。适用于出家、在家二众,并非如律之随犯随制,故于犯戒时不伴以处罚之规定,而是由自发之努力为其特征。据此,则戒与律本应有所区分,但后人往往将此二者混用。一般谓戒为三藏中之律藏所说者,以戒为律之一部分,而以律为诠说戒之典籍。

  小乘佛教应在家、出家、男女之别,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称为五八十具)。凡此,大乘佛教指为声闻戒(又作小乘戒),而另制菩萨戒(又作大乘戒),合称为二戒。又于佛陀所制定之戒,其本质若为罪恶者(即性罪),称为性戒;反之,若本质非罪恶,然易令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之性罪,而特别制定者,称为遮戒。合之亦称二戒。犯遮戒之罪恶,亦称遮罪。

  例如杀生戒、偷盗戒等,属于性戒,饮酒戒多归于遮戒。此二戒又有如下异名:(一) 性戒,又称旧戒、主戒、性重戒。(二)遮戒,又称新戒、客戒、息世讥嫌戒、离恶戒、离戒。

  其中,性重戒为性戒中罪特别重者,杀生、偷盗、邪*、妄语等即所谓四重禁戒。息世讥嫌戒简称讥嫌戒,属佛制之轻罪戒,旨在制止世间之诽谤,一般泛指四重禁戒以外之戒。

  戒有四别。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载,四别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为佛陀所制戒之法则,戒体为戒之体性,即有防非止恶作用之无表,戒行指持戒(实践),戒相意谓持戒之相貌。

  戒体系由受戒之仪式作法(即羯磨)所得之律仪,以其不可见,故称无表。律仪,梵语为 sam!vara,音译三婆啰,意译亦作等护、拥护、防护、护、禁戒,即所谓遮止恶戒,具有防止身、口、意三恶,保护六根之作用。以其律法仪则能产生防非止恶之作用,故意译为律仪。是故,俱舍论卷十四载,律仪防止身、口、意之恶者,分别称为身律仪、语律仪、意律仪(以上总称遍律仪);保护六根者,称根律仪。其中,前二者以无表为体,后二者以正念、正知为自性。但无表不限于律仪。

  一切有部认为,一般表现于身、语上势力强烈之善、恶行为(即身表业、语表业),或由定所产生防止造作善、恶之作用,由此形成一种后天之性格,此即无表。无表属于色法(物质)之一种,故称无表色。此无表有三种,其由立誓决意实行善、恶者,称为律仪无表(善心之情形)或不律仪无表(恶心之情形);若随缘应时而生起善恶心,称为处中无表(又作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其中律仪无表即所谓戒体之无表。

  成实论以无表属非色非心之法,南山律宗即采此说。大乘唯识宗则主张戒体为思心所之种子熏习阿赖耶识所致;天台宗以其为假色,而对戒体(无表)赋与种种说明。此外,小乘佛教主张戒体无相续,但大乘佛教主张一度得戒即永久不失。

  一切有部类别律仪无表(即戒体)为三种律仪、四种律仪。

  (一)别解脱律仪,又作别解脱戒、别解律仪、波罗提木叉律仪、律仪戒、欲缠戒(意指系属欲界之戒)。乃得自受戒作法时。复分为八:(1)苾刍律仪,(2)苾刍尼律仪,(3) 正学律仪,(4)勤策律仪,(5)勤策女律仪,(6)近事男律仪,(7)近事女律仪,(8)近住律仪。其中,前二项属具足戒之体,第三项属六法戒之体,第四、五项属十戒之体,第六、七项属五戒之体,第八项则为八斋戒之体。

  (二)静虑律仪,又作静虑生律仪、定共戒、色缠戒(意指系属色界之戒)。乃得自入静虑(禅)之时。盖禅定之中,自然离过绝非,亦自然契入法尔律仪,故能防止欲界不善之过失。又静虑律仪即所谓随心转戒,于入定时与心同起,于出定时与其无表同时俱灭,与有漏定共生共灭,故又称定共戒。

  (三)无漏律仪,又作道生律仪、道共戒。以上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为有漏戒,无漏律仪则属断尽烦恼之无漏戒,系见道以上之圣者所得者,亦即入于无漏定中所获得之律仪;于此间自然远离过恶,契于律仪。无漏律仪亦为随心转戒,与无漏道共生共灭,故又称道共戒。反之,别解脱律仪不论心之状态如何,仅须无舍戒等缘,戒即可永远相续,故称不随心转戒。以上为三种律仪。

  (四)断律仪,又作断戒。即与未至定之九无间道俱生之静虑律仪及无漏律仪,能永断欲缠之恶戒与烦恼,故称断律仪。以上四者,合称为四种律仪(又作四戒)。

  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列举八种律仪:能起、摄受、防护、还引、下品、中品、上品、清净。前七种指受戒(别解脱律仪)时内心决意之状态,由其差异所分之层次;后一种则属静虑律仪、无漏律仪。

  行十善之十善戒(又作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中,除与心意有关之三种,前七种称为七善律仪;同此,行十恶之前七种称为七不善律仪。此外,不律仪(又作恶律仪、恶戒)又依职业之分类(如屠杀、狩猎、狱吏等)而有不同,在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九有十六恶律仪;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中则说十二恶律仪。

  别解脱律仪之内容如下:

  (一)五戒。此为优婆塞(在家之男信徒)、优婆夷(在家之女信徒)所守,故又称优婆塞戒(即近事男律仪)、优婆夷戒(即近事女律仪)。五戒即:(1)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3)不邪*戒,(4)不妄语戒,(5)不饮酒戒。印度其他宗教亦有类似之五戒,如摩奴法典举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梵行(不*)、不贪嗔五者,耆那教则说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离欲等五戒。

  (二)八斋戒。为优婆塞、优婆夷于一日一夜中学习出家所守之戒。受持者称邬波婆沙(梵upava^sa ,意译作近住、善宿)。八斋戒又作八支斋、八关斋戒、八戒斋、佛法斋、八分戒、八戒、斋戒、一日戒、近住戒、近住律仪。此为六斋日所持之戒,除五戒(其中不邪*戒在此为不*戒)外,尚有离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即不坐高座、不卧好床)、离涂饰香鬘(即身不涂香油或装饰)离歌舞观听(即不观戏听歌)、离非时食戒(即过午不食)等三戒。六斋日沐浴断食之习惯,自古即为印度其他宗教所行,佛教沿用之。此八戒以非时食戒为中心。

  (三)十戒。此为沙弥(未满二十岁之男出家众)、沙弥尼(未满二十岁之女出家众)所守之戒,分别称为沙弥戒(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尼戒(又作勤策女律仪)。内容如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歌舞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宝。

  (四)六法戒,略称六法。系沙弥尼于受具足戒之前二年间所守之戒,即所谓式叉摩那(意译学法女、学戒女、正学女)所学之六法。据四分律卷二十七载,其内容为:(1) 染心相触戒,即不以爱欲之心触男子之身。(2)盗人四钱戒,即不盗四钱以下。盗四钱以下为缺戒,可重新受戒,若盗五钱以上,则应默摈之。(3)断畜生命戒,即不断畜生之命。(4)小妄语戒。(5)非时食戒。(6)饮酒戒。

  十诵律则列举*欲、偷夺、杀生、妄语、摩触男子裸身、捉男子之手与衣而共语等六种。有部律则列举不独行等六法,与不取钱等六随法;摩诃僧只律则说十八事,然并未列举上记六法。

  (五)具足戒,又称具戒、进具戒、近圆戒、大戒。此乃比丘、比丘尼所守之戒,分别称为比丘戒(即作苾刍律仪)、比丘尼戒(即作苾刍尼律仪),系守出家教团所定之一切戒条。戒条之数目、内容,男女各异。具足戒,梵语为 upasam!panna 或 upasam!pada^ 。此语原意指亲近世尊之足下(座下)或参加教团,但一般译作具足、进具、近圆,而解释为‘近涅盘’。其后更演变为指受比丘戒、比丘尼戒,意为完全圆满戒。此乃相对于五戒、十戒等不完全戒而言,至此,具足二字之意义已有明显变化。

  据四分律载,比丘之具足戒共二五○戒,比丘尼共三四八戒(除七灭诤戒,则共为三四一戒,但一般皆举概数,称五百戒),且有五篇、七聚之分。

  归依佛、法、僧三宝,系参加佛教教团之第一条件,故三归依(又作三归、三自归)特称为三归戒。此戒为大、小乘所重视。惟大乘戒之特色在于‘知罪不可得,名为持戒’(维摩经),系由空之立场理解戒之精神。戒可作二种解释,即消极之防恶(止持戒)与积极之行善(作持戒)。举例言之,过去七佛通戒偈中,所谓‘诸恶莫作’即止持戒,‘众善奉行’即作持戒。依广律所言,五篇、七聚均属止持戒,犍度分则属作持戒。

  此外,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举有三聚净戒(又作三聚戒、三聚清净戒),可作为大乘菩萨戒之代表。即:(一)摄律仪戒,又作律仪戒。指遵守佛制,防止过恶。(二)摄善法戒,指进而行善。(三)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指教化众生,使得利益。其中,摄律仪戒与五八十具等小乘声闻戒是否相同,尚有异说。

  同论卷四十二载菩萨守六种戒,即:回向戒、广博戒、无罪欢喜处戒、恒常戒、坚固戒、尸罗庄严具相应戒。一般大乘佛教称菩萨戒为持戒波罗蜜,即有胜于声闻戒之意,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中,说戒波罗蜜总摄一切戒法,而十善为总相戒,其他无量戒均为别相戒。

  梵网经(大乘律典)列举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共说五十八戒,此称梵网大戒。十重禁又称十重禁戒、十重戒、十无尽戒、十重、十重波罗提木叉、十波罗夷、十不可悔戒,乃大乘戒之最重罪,若大乘菩萨犯此,则构成破门罪、追放罪(即波罗夷罪)。十重即:(一)杀戒。(二)盗戒。(三) *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即买卖酒。(六)说四众过戒,指说在家、出家菩萨,以及比丘、比丘尼之罪过。(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指吝惜施给财、法。(九)嗔心不受悔戒,指不原谅他人之忏悔。(十)谤三宝戒,指毁谤佛、法、僧三宝。此十重禁戒乃训诫他行或自行者。

  相对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乃属轻垢罪(污垢清净行之轻罪,相对于波罗夷罪)。内容包括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种。

  关于菩萨之波罗夷罪,众说纷纭,如优婆塞戒经卷三举出六波罗夷(一)至(六)、二十八轻戒;菩萨地持经卷五举出四波罗夷(七)至(十)、四十二轻戒;菩萨善戒经举出八波罗夷(一)至(四)、(七)至(十)、五十轻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出十波罗夷 (一)至(十),并说八万威仪戒。

  依天台宗之说,戒可分权戒、实戒二种。法华玄义卷四下载,五八十具等小乘戒,及瑜伽师地论、菩萨善戒经等大乘戒,均为三乘共通之权戒(粗戒),至如梵网大戒,则为对界外菩萨所说之实戒(妙戒)。此妙戒仍系相对者,然法华圆教‘开三会一’(开说三乘之权教而会归一乘之实教)时,却以一切戒律皆为绝待妙戒。

  此外,摩诃止观卷四上载,戒有事戒、理戒二种。具有具体之形式者,即为事戒(随相戒);若能不住戒相而安住于空、假、中三观者,则为理戒(离相戒)。前者能得天、人、阿修罗等三趣之果报,后者必配以三乘及四教之菩萨。

  如是,我国天台宗说一切戒乃绝对圆顿之妙戒。于此,日本佛教则有进一步之解释。日僧最澄据法华‘开显’之立场,以为梵网经之十重禁与四十八轻戒,系为卢舍那佛所说戒,以利他为根本,戒体乃一得永不失,戒境为无边法界,不限于三千世界,戒相为三聚净戒,其持戒与犯戒,并无一定之法则,并允许通别二授(或二受)。通授(以十戒为例,各戒不须分别而授,可作十戒全体之授受)不限出家与在家,一律以三聚净戒之作法总授;依一白三羯磨或三归法,个别而授之,即所谓别授(个别授戒)。此种戒特名圆顿戒,又作梵网菩萨戒、天台圆教菩萨戒、菩萨金刚宝戒、一乘戒、一乘圆戒、一心戒、一心金刚戒、大乘圆顿戒、圆顿菩萨戒、圆顿大戒、圆顿无作戒、圆戒、大戒。

  法华玄义卷三以北本涅盘经卷十一中之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等五支戒,依次分别配以四重禁或十善戒、偷兰遮等以外之四篇、定共戒、道共戒、大乘戒。又将同经卷十一所举禁戒、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折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戒等十戒,配以四教,称为菩萨护他十戒(又作十种护持、防护十愿)。同时依据大智度论等立大论十戒(菩萨所念十戒):(一)不缺戒,(二)不破戒,(三)不穿戒, (四)不杂戒,(五)随道戒,(六)无著戒,(七)智所赞戒,(八)自在戒,(九)随定戒,(十)具足戒。

  真言宗说三昧耶戒(又作三摩耶戒、三戒),意谓‘平等戒’。即立于三三平等之理,说佛与众生之身口意三密绝对平等。此一真言秘密戒系以众生本具之清净菩提心为戒体,而以法界无量之万德为行相。

  大日经说四重禁(又作四重戒),即:(一)不应舍正法戒,(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戒,(三) 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又以不退菩提心、不舍三宝、不谤三宝、不生疑惑、不令退菩提心、不令发二乘心、不辄说深妙大乘、不发邪见、不说我具无上道戒、舍一切无利益事等为十重戒。

  接受戒法,称为受戒;戒师授予戒法,称为授戒;持守戒法,称为持戒。授戒有一定的仪式作法,称为戒仪。授戒之际,以戒和尚(或广至三师七证)或传戒师(日本天台宗所传圆顿戒,系以释尊为戒和尚,现前授戒之师则称传戒师)为戒师。受戒有各种形式,如通受与别受、自誓受与从他受、一分受与全分受。其中,自誓受(又作自誓受戒、自誓得戒),无须三师七证等形式,唯自己于佛像前誓言受戒;从他受,则指由三师七证等形式从他而受戒者。

  戒体有二,凡身语经过受戒之仪式行为(表业),初受戒时,称为作戒或教戒。作戒、教戒并无永续性,但一旦由受戒者之身上发得戒体,则恒常相续,能保持戒之作用,此称无作戒或无教戒。作、教均是‘表’之异译,意指身语之表业;反之,无作、无教意指无表业。若得戒体,称为得戒(或发戒),但此时所得到之戒体并不仅限于别解脱律仪之无表,而系广义包含所有之无表;若舍离戒体,称为舍戒(或失戒)。

  于无表之得舍,俱舍论卷十四、卷十五有明确之解说,谓别解脱律仪须以三师七证等缘始得戒,而因下列五缘舍戒:(一)意乐(有心犯戒),(二)死亡,(三)兼有男女两性(二形),(四)断善根,(五)逾一昼夜期限(适用于八关斋戒)。

  此外,得具足戒之缘有十,称十种得戒缘:(一)自然得,即觉至而得,如佛、独觉。 (二)见谛得,又作见道得。即入见道而得,如五比丘。(三)善来得,即与佛善而得,如耶舍。(四)自誓得,即信受佛为大师而得,如大迦叶尊者。(五)论议得,即与佛问答而得,如苏陀夷。(六)受重得,又作敬重得。即受比丘尼八敬法而得,如摩诃波阇波提。(七)遣信得,又作遣使得。即佛为遣使授具足戒而得,如法授尼。(八)边五得,又作五人得。即边国僧众不足定数,可立五人师而得。(九)羯磨得,又作十众得。即在非边国,依规定由三师七证之羯磨作法而得。(十)三归得,即归依佛、法、僧三宝而得,如十六人之贤圣。

  复次,以受五戒、十重禁戒等之多寡,戒分为五种,此称五分戒,如受持三归及五戒中之任一戒,称为一分戒;受三归及受持二戒,称为少分戒;若受持二戒而破一戒,则称无分戒;受持三四戒称为多分戒;受持五戒称为满分戒。受沙弥戒不久者,称为新戒。若祈望生于诸天等善处而受戒,称希望戒;恐惧自他之责罚而受戒,称恐怖戒,又作怖畏戒;欲七觉支(七菩提分法)庄严其心而受戒,称为顺觉支戒;欲离烦恼垢而受戒,称为无漏清净戒。以上四戒称为四种持戒。

  一般认为持戒可生于天、人等善趣,实则持戒为六波罗蜜之一,乃凡夫趋往涅盘的修道资粮。又以光、香比喻戒德,称为戒光、戒香(即持戒者之德名将如香熏远方,而传之久远)。向受戒者解说戒律,称为说戒;或亦指在半月一度之布萨行事中,由上座比丘诵戒之条文,僧众有违犯者,则在众人面前忏悔,由之而将布萨引申为说戒。

  一度受戒者,若犯戒所制止之罪过,则称破戒(或犯戒);反之则为持戒。据四分律卷四十六载,犯波罗夷、僧残、偷兰遮等重罪(戒分),称为破戒;犯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等轻罪(威仪分),则称破威仪。受戒后常犯者,逐渐减弱其戒体之势力,但未至完全舍戒,此一期间,称为戒羸;反之,发得戒体而受持,则逐渐强大其势力,称为戒肥。

  一般谓破戒者死后将堕三恶道。四分律卷五十九亦举出破戒五过,即;(一)自害,(二) 被智者叱,(三)恶名遍闻,(四)临死生悔恨,(五)死后堕恶趣。若对戒律取邪见而执着,则称戒禁取见(五见之一)。如牛狗外道之持牛戒、狗戒、鸡狗戒等,尽属戒禁取见。又虽未破戒,但起烦恼而染污戒,称为污戒;若相对于净戒而言,此染污之戒,亦称污戒。〔增一阿含经卷一、卷三十、卷四十四、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一圣行品、菩萨善戒经卷四、大宝积经卷十七、新华严经卷五十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一二三、俱舍论卷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三、卷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成实论卷九、大乘义章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卷中、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三〕

  网上有电子版的图书吗

  ----有,很多,将你要找的书籍名字搜索一下就可以发现。

  还有大藏经的电子版,经书、论集等一般广泛流传的都有电子版。

  阿弥陀佛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遍求法门要义,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复游行南方,先参德云比丘,次第辗转指示,终参普贤菩萨,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善财如是历一百十城,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故称为五十三参。

即:

(一)参德云比丘(又称功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善财最初受文殊示教,往胜乐国妙峰山,参诣德云比丘,请教如何学菩萨行,及如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乃为其解说‘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二)

参海云比丘,善财至海门国,参诣海云比丘,海云为其解说‘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

(三)参善住比丘,善财至楞伽道边海岸聚落,参诣善住比丘,善住即为其解说‘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法门’。

(四)参弥伽大士(又称弥伽良医),善财至达里鼻茶国自在城,参诣弥伽大士,弥伽为其解说‘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五)参解脱长者,善财渐次游行十二年,至住林城,参诣解脱长者,长者为其解说‘如来无碍庄严解脱法门’。

(六)参海幢比丘,善财至阎浮提畔利伽罗国,参诣海幢比丘,海幢为其解说‘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七)参休舍优婆夷,善财至海潮处普庄严国,参诣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为其解说‘离忧安隐幢解脱法门’。

(八)参毗目瞿沙仙人(又称毗目多罗仙人),善财至那罗素国,参诣毗目瞿沙仙人,仙人为其解说

‘菩萨无胜幢解脱’。

(九)参胜热婆罗门(又称方便命婆罗门),善财至伊沙那聚落,参诣胜热婆罗门。胜热平素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善财承其教,于登刀山、投火聚时,证得菩萨善住三昧及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

(十)参慈行童女(又称弥多罗尼童女),善财至师子奋迅城,参诣慈行童女,慈行为其解说‘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

(十一)参善见比丘(又称善现比丘),善财至三眼国,参诣善见比丘,善见为其解说‘菩萨随顺灯解脱法门’。

(十二)参自在主童子(又称释天主童子),善财至名闻国河渚中,参诣自在主童子,自在主为其解说‘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

(十三)参具足优婆夷(又称自在优婆夷),善财至海住大城,参诣具足优婆夷,具足为其解说‘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法门’。

(十四)参明智居士(又称甘露顶长者),善财至大兴城,参诣明智居士,明智为其解说‘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法门’。

(十五)参法宝髻长者(又称法宝周罗长者),善财至师子大城,参诣法宝髻长者,法宝髻为其解说‘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法门’。

(十六)参普眼长者(又称普眼妙香长者),善财至藤根国普门城,参诣普眼长者,普眼为其解说‘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十七)参无厌足王(又称满足王),善财至多罗幢城,参诣无厌足王,无厌足王为其解说‘菩萨如幻解脱’。

(十八)参大光王,善财至妙光城,参诣大光王,大光王为其解说‘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法门’。

(十九)参不动优婆夷,善财至安住国,参诣不动优婆夷,不动为其解说‘求一切法无厌足三昧光明’。

(廿)参遍行外道(又称随顺一切众生外道),善财至都萨罗城,参诣遍行外道,遍行外道为其解说‘至一切处菩萨行’。

(廿一)参鬻香长者(又称青莲华香长者、优钵罗华香长者),善财至广大国,参诣鬻香长者,鬻香为其解说‘调和一切香法’。

(廿二)参婆施罗船师(又称自在海师),善财至楼阁大城,参诣婆施罗船师,婆施罗为其解说‘大悲幢行’。

(廿三) 参无上胜长者,善财至可乐城,参诣无上胜长者,无上胜为其解说‘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

(廿四)参师子频申比丘尼(又称师子奋迅比丘尼),善财至输那国迦陵迦林城,参诣师子频申比丘尼,师子频申为其解说‘成就一切智解脱’。

(廿五)参婆须蜜多女(又称婆须弥多女),善财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参诣婆须蜜多女,婆须蜜多为其解说‘菩萨离贪际解脱’。

(廿六)参鞞瑟胝罗居士(又称安住长者),善财至善度城,参诣鞞瑟胝罗居士,鞞瑟胝罗为其解说‘菩萨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

(廿七)参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善财至补怛洛迦山,参诣观自在菩萨,菩萨为其解说‘大悲行法门’。

(廿八)参正趣菩萨,善财于观自在菩萨处参诣正趣菩萨,正趣为其解说‘菩萨普疾行解脱’。

(廿九)参大天神,善财至墯罗钵底城,参诣大天神,大天神为其解说‘菩萨云网解脱’。

(卅)参安住地神,善财至摩竭提国菩提场,参诣安住地神,安住为其解说‘不可坏智慧藏法门’。

(卅一)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又称婆娑陀夜天、婆珊那演底主夜神),善财至摩竭提国迦毗罗城,参诣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菩萨破一切众生暗法光明解脱法门’。

(卅二)参普德净光主夜神(又称甚深妙德离垢光明夜天),善财至摩竭提国菩提场,参诣普德净光主夜神,普德净光为其解说‘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法门’。

(卅三)参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又称喜目观察众生夜天),善财于菩提场右边参诣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喜目为其解说‘大势力普喜幢解脱法门’。

(卅四)参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又称妙德救护众生夜天),善财于会中参诣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夜神为其解说‘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法门’。

(卅五)参寂静音海主夜神(又称寂静音夜天),善财参诣寂静音海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法门’。

(卅六)参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又称妙德守护诸城夜天),善财于菩提场如来会中参诣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甚深自在妙音解脱法门’。

(卅七)参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又称开敷树华夜天),善财参诣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出生广大光明解脱法门’。

(卅八)参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又称愿勇光明守护众生夜天),善财参诣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夜神为其解说‘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法门’。

(卅九)参妙德圆满神(又称妙德圆满天),善财至岚毗尼园,参诣妙德圆满神,妙德为其解说‘菩萨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法门’。

(四十)参释迦瞿波女(又称瞿夷女),善财至迦毗罗城,参诣释迦瞿波女,瞿波女为其解说‘观察菩萨三昧海解脱法门’。

(四十一)参摩耶夫人,善财于大宝莲华座上参诣摩耶夫人,摩耶为其解说‘菩萨大愿智幻解脱法门’。

(四十二)参王女天主光(又称天主光童女、正念光童女),善财往天宫参诣王女天主光,王女为其解说‘无碍念清净庄严解脱’。

(四十三)参遍友童子师(又称遍友童子),善财从天宫下,至迦毗罗城,参诣遍友童子师,别无指示,但言可参善知众艺童子。

(四十四)参善知众艺童子,善财参诣善知众艺童子,童子为其解说‘四十二字母法门’。(四十五)参贤胜优婆夷(梵Bhadrottama^

),善财至摩竭提国婆怛那城,参诣贤胜优婆夷,贤胜为其解说

‘无依处道场解脱法门’。

(四十六)参坚固解脱长者(又称坚固长者),善财至沃田城,参诣坚固解脱长者,长者为其解说‘无著念清净庄严解脱’。

(四十七)参妙月长者,善财参诣妙月长者,妙月为其解说‘净智光明解脱法门’。

(四十八) 参无胜军长者,善财至出生城,参诣无胜军长者,长者为其解说‘菩萨无尽相解脱’。

(四十九)参最寂静婆罗门(又称尸毗最胜婆罗门),善财至城南法聚落,参诣最寂静婆罗门,最寂静为其解说‘菩萨诚愿语解脱’。

(五十)参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善财至妙意华门城,参诣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二人,二人为其解说‘菩萨幻住解脱’。

(五十一)参弥勒菩萨,善财至海岸国大庄严园中,于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前参诣弥勒菩萨,弥勒为其解说种种法要,复开楼阁门,命善财入内。此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善财于此闻不可思议微妙法音,即得无量诸总持门,住菩萨不可思议自在解脱,弥勒复令其参文殊师利菩萨。

(五十二)参文殊师利菩萨,善财至普门国苏摩那城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为其解说妙法,令得成就阿僧祇法门,具足无量大光明,复令入普贤行道场,于是善财渴仰欲参普贤菩萨。

(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善财于文殊师利所得三昧已,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于如来前众会之中,见普贤菩萨坐宝莲华师子之座,身上诸毛孔出光明云,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触其顶,为其解说诸法,善财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

1、梵名 Mahāratnakūṭasūtra。凡一二〇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本经之异译本极多,兹为便于比较,特将四十九会名称、卷数、译者(新译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见参考资料)

除上举四十九会外,另有下列之异译本。又下表会数栏内之数字,乃相当于大宝积经内容之会数。:(见参考资料)

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开元释教录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阅藏知津卷二、卷三、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樱部文镜,大谷学报第十一之三)]

FROM 佛光大辞典

2、(经名)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前后诸师译一会或译数会而别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宝积者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宝积经论一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

FROM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二〇卷。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

《宝积》这样四十九会的大丛书,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最初出现的是里面最原始的一种,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名叫《佛遗日摩尼宝经》(佛遗日,即毗佛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次晋录失译名《摩诃衍宝严经》,又姚秦失译名《大宝积经》,或名《迦叶品》(后由单卷编入大部四十九会中第四十三会,因大部也有〈迦叶品〉,遂改名〈普明会〉),最后译的名《迦叶问正法经》。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原经叫什么名字已不清楚。

小本《宝积》是继《般若》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其内容较《般若》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出于《般若》。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定慧学,以大乘和小乘相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说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具有智慧,就掌握得到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所谓‘中道’来。‘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若定以空为实在的‘空’,也不对,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他们主张‘中道’。‘中道’原在部派佛学时期也偶尔谈到,现在大乘把它扩大,而且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这就是从小品《宝积》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品《宝积》还特别指出,‘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着了‘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胜鬘夫人会》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的异译,编入大部第四十八会。内容主要讲‘佛性’,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全经结构分十四门,即有十四义。说法基本上与《大涅槃经》的后分一致,但着重结合心的法性讲的。心的法性即心的本质,心以‘清净’为本质,就是‘自性清净心’。《胜鬘经》又提到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把佛性扩展到心性,如来藏厌苦欣灭而为出世正因,尤属内学大本之谈,乃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人生转依根据的说明。把‘如来藏’联系于对‘自性清净心’的理解力方面,即‘空性智’。空性智对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1)从自性清净心讲,一切众生皆有此心,但现时不能觉察,乃因烦恼障蔽,即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与客尘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性质不同,又是分离的,即所谓‘与客尘俱,而性相离’。何以知其相离?是空性智的理解,‘由智而见其不实’,从而把客尘断掉,如来藏就具有空的意义,即‘空如来藏’。

(2)如来藏可以成佛,可以使之具有佛的各种功德,尽管现在未发现功德,但功德的基础存在。藏与功德的关系,被看作‘不俱与不离’,现在虽尚未实现佛的功德,但如来藏里早已摄藏了实现它的基础,如幼儿已具备有成年人基础,总有成长为成年人的一天。从智慧看来,它也是圆满无欠缺的。这样又具有不空的意义,即‘不空如来藏’。

《胜鬘经》共讲了十四义,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说法,如三乘归于一乘,暗示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在内)都可以成佛。四谛归于灭谛,可以看出四谛有有作、无作两方面的意义。

《菩萨藏经》二十卷,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译出,编入大部第十二会。它是菩萨藏理论新的发展,对于大乘全体又有所组织的一部书。菩萨藏的理论根据就是法门,此经对大乘的重要法门都提到了,因此,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学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玄奘是传播这一学说系统的瑜伽行派的人,对此学说原委了解得很清楚,所以非常重视它,归国后最先翻译的就是此经。它讲大乘菩萨道的组织,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把有关法门统摄在这三类里。首先提出‘四无量’来,是与外道说法相照应而内容却不相同,剔除了婆罗门所说以梵天为解脱目标,修行结果与梵天共住的理想。他们修行的手段之一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大乘认为这还是贪欲的低级要求,因而主张四无量是无染心的。此经继承龙树吸取和利用外道所说的四无量这一方法,把四无量列在六度之先,以四摄为六度的推广,构成了以六度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它把以前及当时的一切说法加以简别,最后把重点放在‘智度’上。这从经的最后带有结论性的颂文‘于业应知业,于报应知报,无业亦无报,是安隐涅盘。诸有为皆苦,于中无有智,是故智生已,有为皆解脱’里也表示出来了。此经不但把智慧放在首位,而且讲到如何才能构成智慧;需有十善巧︰蕴、界、处、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品、缘起、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应对十个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善巧。

此经对《大涅槃经》、《胜鬘经》所提到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但无所偏重,而是包罗各个方面。如讲‘界’善巧时,不用‘佛性’而用‘我界’解释,说‘我界’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的意思,实际上与《涅槃经》、《胜鬘经》一样。讲‘谛’善巧提到四谛归于灭谛,与小乘讲四谛以苦谛为中心相反。关于谛,平常只讲胜义谛和世俗谛,此经加一个相谛为三谛。相谛是无相,把一切归于无相。通常讲胜义谛只讲一切法自性空,此经认为这样讲空还不够,应以无相为基础,建立一切相。无相与一切相,非一非异。诸法不一,归为无相。异中见一,无相非相,乃是一切相之共相。这种说法对后来的有关说法很有影响。在讲四谛时,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蕴解释,即五取蕴是苦,因而有苦集灭道。另一方面也可从能取所取来解释,由于能取所取的执着,也会形成苦。这是针对有部把六根看成内能取,六尘看成外所取,而此经认为这种执着就属苦谛。此外,还提到涅盘与生死是无区别的,成就瑜伽师地得方便慧的等等,可见与后来的瑜伽行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此,它对大乘学说讲得很全面,很扼要,可以看成大乘思想的重新组织。玄奘虽然首先译出它,是重视它的一个表示,可惜他并没有说明此经对大乘学说有这样多的发挥。

《大宝积经》内有重大义理的几会,特别是小本《宝积》为大本《宝积》之先河,要义如上。以下即依次略述其余各会的大概。

第一〈三律仪会〉,三卷。唐·菩提流志新译,与旧译《大方广三戒经》同本。佛因大迦叶问,而说菩萨种种应作、不应作的三法。

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新译。佛为无边庄严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无性,不可以相表示;然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本性清净。菩萨如实解了无明诸有为法,悟智见等无为法,入清净法门,获遍持光明智慧,圆满所有不思议善根等愿。

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说如来身口意三秘密真实之法。目连欲穷佛声边际,过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终不能得,其音常近不远。应持菩萨过上方百亿恒河沙佛土,欲见佛顶相亦不能见。

第四〈净居天子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旧名《菩萨说梦经》。净居天子问菩萨所行相貌摄受诸法,佛言梦中见相一百八事,应随梦境进修,净除业障。

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无量清净平等觉》、《大阿弥陀》、《无量寿经》等同本。佛说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极乐国土种种清净庄严,劝人往生。

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本《阿閦佛国经》同本。佛说妙喜世界种种胜妙,不动佛行愿功德,劝人往生。

第七〈被甲庄严会〉,五卷,新译。佛为无边慧菩萨说菩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行于大道,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二卷,梁·曼陀罗仙译,与罗什译《法界体性经》同本。文殊师利说一切法皆法界体性,是污染者法界体性,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染,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名佛出世。佛出世者,诸法无生,是无生法,都无生死,亦无涅槃。又广说菩提之相,菩萨闻已,能于诸法体性无所分别,即名为佛。

第九〈大乘十法会〉,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梁译《大乘十法经》同本。十法者︰(1)信成就,(2)行成就,(3)性成就,(4)乐菩提心,(5)乐法,(6)观正法行,(7)行法慎法,(8)舍慢大慢,(9)善解如来秘密之教,(10)心不希求二乘。

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新译。与旧《普门品经》等同本。佛说色、声、香、味、触、人、天、善、恶等法,了知其性空,本自无生起,皆悉寂静,是名诸三昧普入不思议法门。

第十一〈出现光明会〉,五卷,新译。佛答月光童子问,说如来因地善根资粮圆满,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门。

第十二〈菩萨藏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菩萨藏经》之说明。

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一卷,新译,与旧译《胞胎经》同本。佛说人受生入胎种种事。

第十四〈佛说入胎藏会〉,二卷,唐·义净译。佛说种种方便,化难陀离欲出家事。

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唐·实叉难陀译,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同本。佛说文殊师利于往昔雷音佛所初发菩提之心,过不可思议微尘数劫行菩萨道,劝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然后作佛名为普见,刹土功德庄严,极乐世界非所比量。

第十六〈菩萨见实会〉,十六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城,为净饭王说六界差别法门。

第十七〈富楼那会〉,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旧译名《菩萨藏经》,亦与《大悲心经》同本。佛为富楼那说菩萨藏。

第十八〈护国菩萨会〉,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护国比丘说菩萨清净无畏,喜舍调伏等四十八法。

第十九〈郁伽长者会〉,一卷,曹魏·康僧铠译,与《法镜经》及《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同本。佛为郁伽长者说在家种种过患功德及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无尽伏藏会〉,二卷,新译。佛说菩萨有贪行、嗔行、痴行等分行,说法等五伏藏,成就殊胜功德,速证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幻士仁贤经》同本。王舍城幻师变幻供养验试如来,不知如来现证诸法如幻,悔悟发心而得授记。

第二十二〈大神变会〉,二卷,新译。如来有大神变,说法教诫,答商主天子问,说云何名无生,云何名无生忍。

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佛为迦叶说出家比丘妄言得果,贪著名利等种种罪相。

第二十四〈优波离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决定毗尼经》同本。优波离问佛戒律轻重开遮,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乃至是名法界究竟毗尼,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于是法中不善观察,则为远离如来净戒。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新译,与旧译《发觉净心经》同本。佛说初业菩萨既出家已,应离乐着、利养、愦闹、俗言、睡眠、众务、戏论等过失,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第二十六〈善臂菩萨会〉,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佛为善臂菩萨说菩萨当具足六波罗蜜法。

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赖经》同本。舍卫城有菩萨名善顺,方便度人,示现极贫,佛为说法,授以佛记。

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一卷,新译。佛为舍卫城勇猛授等五百长者,说应观身四十四种过患,厌离身命妻子、舍宅衣服、车乘香鬘、一切乐具,速能成就六波罗蜜,疾得无上菩提。

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一卷,新译,与旧译《优填王经》同本。优陀延王因第二夫人诬陷,对第一夫人及如来圣众发起嗔恚,悟后忏悔。佛为说先知丈夫过患,然后多种观察女色欲染过患。

第三十〈妙慧童女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摩提经》及先译《妙慧童女经》同本。长者女妙慧问佛︰云何得端正身? 乃至临终诸佛现前等境,佛为说于恶友所不起嗔心等四十行。

第三十一〈恒河上优婆夷会〉,一卷,新译。佛与恒河上优婆夷问答,说一切法如幻化,如虚空,心尚不可得,何况心所生法,一切法皆无所得,名真修梵行。

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一卷,与《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等同本。阿阇世王女无畏德,见声闻不起迎问礼,为王广说二乘与大菩萨人种种差别,与舍利弗等问答妙法。

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一卷,与《离垢施女经》及《得无垢女经》同本。波斯匿王女与声闻迦叶、舍利弗等,及菩萨文殊、观音等,问答法要。

第三十四〈功德宝花敷菩萨会〉,一卷,新译。佛因问,为说持诵十方现在佛名所得殊胜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一卷,与先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同本。文殊演说诸佛不思议甚深境界。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与《如幻三昧经》及《圣善住意》等同本。文殊与善住意,于佛前问答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凡夫无佛、不因缘不无缘等甚深法。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半卷,与旧译《太子刷护》、《太子和休》二经同本。王太子问佛︰何因缘得端正莲华化生、知宿命、生天上、得六神通等?佛随问演说。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二卷半,东晋·竺难提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等同本。佛因智胜菩萨问,说诸菩萨依回向,随喜,以一抟食给施一切众生,一香一华供养十方佛等善权方便法门。

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二卷,原名《移识经》,隋·阇那崛多译。贤护问佛,众生有识如宝在箧,不显不知,身谢识迁,如梦迁化,受种种身,往来苦乐等事。

第四十〈净信童女会〉,一卷,新译,波斯匿王女问菩萨正修行法、得坚固力、安住生死、成熟众生、六度、四无量等。

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一卷。本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佛说菩萨成就深心等八法,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速成菩提。

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经〉,半卷,与旧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同本。佛说弥勒以善权方便安乐行,昼夜六时礼佛忏悔,劝请诸佛,愿于来世人民无垢秽奉行十善时成佛。释迦以身命布施,勇猛精进,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

第四十四〈宝梁聚会〉,二卷,北凉·释道龑译。佛说沙门善恶垢净,梵行非梵行种种事相。

第四十五〈无尽慧菩萨会〉,半卷,新译。佛说十波罗蜜及入十地先相等法(与华严部《庄严菩提心经》同)。

第四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一卷半,萧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及一行三昧法。

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净行等。

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胜鬘夫人会)之说明。

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一卷,新译。佛为广博仙人说三十三垢染布施不得果报及说种种上施、生死转识、诸天欲乐衰相等事。

关于《宝积经》的注释,《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有释文与经配合,但不牒经文。对勘四译,唯晋译结构比较相近,可以对读。元魏·菩提流支译有释论一种,名《大宝积经论》,凡四卷,不详作者,译文也错乱拙劣。西藏藏经中同有此本,题安慧作,考其体例,是依《瑜伽》配合经文,详为之解,家法井然,或者真是安慧之作。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有释论五卷,名《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元魏·菩提流支译。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有释论《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毗目智仙译,也都可资参研。(李安)

◎附︰长尾雅人著·许明银译《印度佛教史述要》第六章(摘录)

《宝积经·迦叶品》

(前略)《宝积经》(Ratnakūṭa)也同样地称赞菩萨,而讨厌职业性的小乘比丘。

此经典也许比《般若经》与《金刚经》还要晚出,不过,仍旧是相当古老的大乘经典。汉译大藏经内有为数一二〇卷的大部头经典《大宝积经》。其实,它是集合四十九部独立的经典而成的。其中,第四十三号的〈迦叶品〉(Kaśyapa-parivarta,后改名为〈普明菩萨会〉),即等于此处所译出者。编集四十九部经典成现在之形态的是在七世纪的唐代,且四十九部经典当中也搀杂着旧经典与新经典。有名的《大无量寿经》是排在第五号,《胜鬘经》则列在第四十八号。

〈迦叶品〉在这四十九经当中属于最古老层次,且《宝积经》的平常称呼原先是指此〈迦叶品〉(《宝积经》一名,在印度古代诸学者之间很著名,它常被引用于论书之中;且从其引用全是〈迦叶品〉内之文章,可得知此一事实)。相当于此〈迦叶品〉的部分,汉译方面译了四次。此外,现在还有梵文本及西藏语译本。最初的汉译本乃属于二世纪后半期的后汉时代。将此与其他的汉译本、梵文本与西藏语译本作比较,可知经文是逐渐增加扩大的。在每一节上相同的内容有很多是以诗颂的形态反覆着,而旧的汉译则缺少此诗颂部分。这里是依照梵文本,节译最有趣之处。

全体的旨趣是在对照大乘菩萨的优秀性,以及小乘比丘修行的偏狭态度。前半部从各种角度来宣说菩萨是什么。特别是第二十九节以下,以丰富的比喻来说明菩萨德,若将它视做一文学来看时也是很有趣的。此一比喻一直持续到第九十七节,而第五十二节以下则是本经的核心,是说明‘中道’的。如此具体说明中道的经典并不太多。此部分常为其他论书所引用。第九十八节以下的‘心之观察’也很重要,于此也详细地考察了‘种姓’──‘佛性’。

从第一二一节起,开始批判职业性的‘出家人’、‘比丘’与‘沙门’。至于‘四种破戒比丘’在任何一世都有。特别有趣的是结束此说法时,有五百位比丘离席而去。彼等不懂此经典之意趣,且不信受。此一情形使我们想起《法华经》〈方便品)有五千位增上慢的比丘,离开佛陀说法处而去的情景。《法华经》载佛陀任由彼等离去,而此〈迦叶品〉言,佛化作二比丘向此五百比丘说法。

[参考资料] 印顺《宝积经讲记》;《宝积部经典》(《大乘佛典》{9},中央公论社);樱部文镜《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月轮贤隆《古本大宝积经について》;A K Warder《印度佛教史》;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宝之身是一种说法:佛祖偏爱男子,赋予这世上的男儿生就具备七宝之身。

《金刚心总持论》男子七宝论第二十七节说:一有志气之宝。到处游行无畏。二有主为之宝。行事善掌权衡。三有成家之宝。善能生财立业。四有安生之宝。善能辅君养亲。五有圣智之宝。善能决断是非。六有安邦之宝。举理上下皆从。七有定性之宝。善能亲贤袭圣。是名男子七宝。

与之对应的是,女性有五漏之说。《金刚心总持论》女人五漏论第二十八说:“女身何名五漏。一漏不能为身主。二漏不能为家主。三漏不能为人主。四漏不能为物主。五漏不能为圣主。是名女人五漏之体。”

扩展资料:

在佛教中,女性被称为女性,经常被讨论的女性地位的一个例子就是“八方面”。根据“八重法”,女性不能独立,必须依靠男性,不能与男性生活在一起,也不能远离男性。必须请男子的长老上宝座,妇女必须每半个月传诫命。

妇女不能直接在僧侣中被任命,但必须通过男人的证词。虽然比丘尼已被祝圣100年,但他也会敬拜新祝圣的人。因此,时至今日,妇女在佛教中都没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锡兰、缅甸、泰国等地,甚至妇女也不允许成为比丘,或者清政府的尼姑,她们过着出家的生活,不能出家。

但如今,随着西方女性加入佛教寺院,她们已经开始大声疾呼,要求男女平等。她们觉得女性在东方没有地位,但当她们回到西方后,成为僧侣的佛教女性在生活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在西方,佛教仍然是由男人来宣扬,男人不一定会歧视女人。然而,如何突破佛教传统才是关键。

参考资料:

-金刚果论

佛教并未要求人泯灭人伦情感。

佛教极其重视家庭关系,因此在《善生经》、《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记载。

现代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从自己家庭的人际关系、经济生活、家居生活等做起,健全家庭,建设人间净土。

亲情是维系家庭的主要因素,包括亲子、婆媳、妯娌、夫妻、兄弟姊妹等关系。佛陀教导弟子应感念父母亲的深恩厚德,除了应让父母衣食不缺,随时禀白行为、去处,不令父母担心,以及恭顺不违正令之外,引导父母向于正道,远离烦恼,现生安身立命,未来有信仰的依止,才是根本的孝顺之道。

佛陀也告诉优婆塞、优婆夷,世间的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亲属等,应恭敬慈爱,和颜悦色,彼此沟通往来,不相憎嫉,或生气对立。为人夫、为人妻者应当相互敬爱,真心坦诚,体贴赞美,赠送礼物等;父母教育子女时,应培养其感恩、接受、忍耐、礼貌、合群、勤劳等美德,以同事摄,尊重子女的人格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信仰及价值观。至于婆媳、妯娌之间,若能认识因缘法,双方知进知退,自他互易立场,便能消弭不必要的隔阂与揣测。

  以上都可以看出佛教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9334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9
下一篇2024-01-09

随机推荐

  • 姐妹们,婷美抗皱眼部套盒好用吗?

    用完妮维雅男士洁面泥,感觉脸特别凉,凉到刺痛,但一会儿就好了。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你对某些成分过敏导致的。虽然我不能确定你是否真的过敏,但你描述的症状和体验与过敏反应相似。妮维雅男士洁面泥是一款受到非常多消费者喜欢和好评的产品,但并不代表每个

    2024-04-15
    50400
  • 莱珀妮鱼子酱精华真假

    莱珀妮鱼子酱精华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美容产品,它所使用的成分包括鲟鱼子和珍珠等天然提取物,被誉为能够改善肌肤质量、提升肌肤光泽度的神奇产品。对于这款产品,关心它真假问题的人们很多,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回答大家的疑问。我们需要知道莱珀妮鱼子酱精

    2024-04-15
    47900
  • 夏季宝宝防蚊用什么好啊?

     一般用喷雾剂、蚊香、防蚊液,但这些产品的成分都是化学品,在燃烧时也会形成烟雾微粒,很容易造成咳嗽、胸闷反应,甚至诱发哮喘。不适合婴幼儿使用。相对这几种来说,防蚊液对人体的伤害最小。  土方法方便又实用  用八角、茴香洗澡:去厨房的调味罐里

    2024-04-15
    24400
  • 16岁的男生,用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好么,油腻吗?

    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是一款针对男性肌肤的产品,旨在提供多重保湿、滋润和防护效果。该产品的配方包含多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和维生素,可以帮助修复皮肤,保持肌肤的水分和弹性。对于16岁的男生来说,使用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是可以的。不过,每个人的皮

    2024-04-15
    46700
  • 抗衰老的套盒贵还是美白套盒贵

    抗衰老的套盒贵还是美白套盒贵?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护肤需求,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价格方面。抗衰老的套盒通常包含多种成分和配方,用于改善细纹、提升皮肤弹性等问题。而美白套盒则主要针对肤色不均匀、暗沉等问题。从品牌和产品定位来看,抗衰老

    2024-04-15
    36300
  • 妮维雅在中国有多少家工厂

    妮维雅在中国有53家工厂。总部位于德国汉堡的bdf公司在全世界拥有79家分公司及53家授权制造公司。业务遍布欧洲,美洲及亚洲地区,员工近2万人。nivea是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的100个品牌之一,也是ac尼尔森市调公司评选的

    2024-04-15
    37900
  • 请问一下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我有洁面乳,爽肤水,益纳其尔的芦荟胶膏,黄瓜精华,SK-ii的洁面乳

    护肤品的使用顺序如下:1 洁面: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使用适合自己肤质的洁面产品,彻底清洁面部。2 爽肤水:使用爽肤水可以起到二次清洁和收缩毛孔的作用。将爽肤水倒在化妆棉上,轻轻擦拭肌肤。3 芦荟胶:芦荟胶可以放在晚上使用,能够深

    2024-04-15
    26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