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和佛说无量寿经在经名、内容、作者、文体、成书年代、流传过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经名不同:《无量寿经》全名《佛说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属于大乘经典之一。而《佛说无量寿经》则是一部佛教经典,全名《佛说无量寿经》,属于大乘经典之一。
2内容不同:《无量寿经》主要讲述了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过程。《佛说无量寿经》主要讲述了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功德,以及净土的庄严和殊胜。
3作者不同:《无量寿经》的作者是释迦牟尼佛。《佛说无量寿经》的作者是阿弥陀佛。
4文体不同:《无量寿经》是白话文文体。《佛说无量寿经》是文言文文体。
5成书年代不同:《无量寿经》成书于汉代。《佛说无量寿经》成书于三国时期。
6流传过程不同:《无量寿经》在汉代时由安世高翻译。《佛说无量寿经》在三国时期由康僧会翻译。
无量寿经
梵名Sukha^vati^ -vyu^ha 。凡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为净土教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于‘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誓愿度化一切众生至极乐世界,如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所云(大一二·三六八上):‘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成佛,号‘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或称‘极乐’;经中并叙及净土之庄严,又劝发诸天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本经之汉译本极多,古来即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种译本之说,即:(一)无量寿经,二卷,东汉安世高译,今已不存。(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东汉支娄迦谶译。(三)阿隬陀经,二卷,三国吴之支谦译。(四)即康僧铠译之本经。(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帛延译,今已不存。(六)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七)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今已不存。(八)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今已不存。(九)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今已不存。(十)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今已不存。(十一)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十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北宋法贤译。
然近代学者,如日本常盘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根据历代经录之记载、敦煌本之新资料、梵文原本之对照研究,乃至教理史之发展观点,而对古来十二译之说提出质疑之看法,谓本经前后仅有五种之译本而已,即上记十二译本中之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译,另加上西晋竺法护译之无量寿经二卷,其余多为重复讹伪之记录。此外,日本野上俊静更进一步主张本经系竺法护译于西晋永嘉二年(308)之译本,而非康僧铠所译。
又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龙舒人王日休所校辑之大阿弥陀经二卷,为各版无量寿经中流通极广之版本,然该经仅系将现存四译本(除去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互相参照,重新编纂而成,而非直接译自梵文本。
本经之梵文原本亦有数种,一八八三年,英国学者麦克斯穆勒(Max Mu|ller)与日本南条文雄共同出版原文本,穆勒又将之英译,题为 TheLarger Sukha^vati^-vyu^ha。一九○八年,南条文雄亦将此版译为日文。一九一七年,日本荻原云来又根据高楠顺次郎、河口慧海两人自尼泊尔所发现之梵本及藏译本,重新改订穆勒出版之梵文本,复译为日译本、英译本。此外,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两人亦曾先后将西藏本译为日文出版。
自本经各种语文版本陆续刊行后,学者乃逐渐采用异语版本之对照研究,其中研究效果最显著者为汉译诸本与梵文原本之对照比较,较值得注意者,如全经章段之出入、愿文之多寡、与会之大比丘众人数、菩萨众之名称数目、法藏菩萨所见佛刹土之数目,乃至经文中‘弥陀入灭,观音补处’之说、‘五恶段’之文、过去佛及十二光佛之数、偈颂之有无、位置之差异等,各译本与梵本均有所异。
本经既为净土教之根本圣典,古来有关之注疏赞述自然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印度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卷(此即著名之‘世亲净土论’)、北魏昙鸾之往生论注二卷、隋代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代吉藏之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唐代圆测之无量寿经疏三卷、新罗元晓之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义寂之无量寿经述义记二卷、唐代玄一之无量寿经记三卷、唐代寂证之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新罗璟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清代彭际清之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等。〔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五、卷七、开元释教录卷一、卷十一、卷十四、乐邦文类卷一、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大无量寿经の教理史的研究(池本重臣)、无量寿经诸异本の研究(明石惠达)、梵文无量寿经批议(荻原云来)〕
曹魏康僧铠译本或者《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
一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文钞》之《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
(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这句话是古时候是传国玉玺印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印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句印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
扩展资料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无量寿经》和《大乘无量寿经》是同一部佛经。它们的区别在于译者不同、版本不同、名称不同。
这部经典细数下来有将近十个版本左右,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多次宣讲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修习“净土法门”必读的五经之一。从汉朝起到南宋八百多年的时间里,《无量寿经》总共有十二次翻译,流传至今的有五种译本、一个节校本、三个会集本。
《无量寿经》最初翻译的是后汉的支娄伽谶,后来三国时期东吴的支谦和曹魏的康僧铠都翻译过,这已经是三个同名的《无量寿经》,但是译者不同。
名称带《大乘无量寿经》的版本也有两个,一本是民国时期的居士夏莲居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一部会集本;另一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宋朝法贤法师翻译的。
《无量寿经》主要是讲述了阿弥陀佛舍弃国王之位,毫不贪图世间宝贵,专意修道,证道之后称为“无量寿佛”,意即光明寿命无限。他为了救护世界上受苦的众生,又发了四十八大愿,上中下三根普利,成就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建筑都镶嵌七宝,庄严美丽,国土是安乐净土,没有自然灾害;人民智慧高明,颜貌端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都是自己喜欢的。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苦恼,受乐无穷。只要众生信心坚定、信心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报尽一心不乱,即能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化生,接受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教化,未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这部经典经过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造成不同的版本,但内容都是讲述三根普利的“净土法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