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法王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由明成祖永乐皇帝赐封,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最高活佛,在整个藏传佛教界,地位仅次于格鲁派(黄教)的嘉瓦仁波切和班禅额尔德尼。大宝法王同时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者。噶玛巴的法脉传承从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1110年诞生)开始,一直不间断地传承至今,现在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有两位一位是身在印度的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大宝法王简介
“大宝法王”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由明成祖永乐皇帝赐封,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最高活佛,在整个藏传佛教界,地位仅次于格鲁派(黄教)的嘉瓦仁波切和班禅额尔德尼。
大宝法王简介
大宝法王同时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者。噶玛巴的法脉传承从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1110年诞生)开始,一直不间断地传承至今,现在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有两位一位是身在印度的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由中央政府认证,另一位是在不丹的泰耶多杰,由夏玛巴仁波切认证。
大宝法王简介
明对西藏藏传佛教领袖的最高封号。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国师。至元六年(1269),升号为大宝法王。明永乐五年(1407),封哈立麻为大宝法王,领天下释教,其全称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明代著名的三大法王之一。
大宝法王简介
法名得银协巴(de-bzhin-gshegs-pa),《明史》称其为哈立麻,即噶玛巴。幼年时即被认作黑帽系第四世,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德新谢巴,为第五世噶玛巴。七岁时,在西藏楚布寺正式坐床登基。公元1405年,明朝永乐皇帝在梦中受到观音菩萨的启示,并得到皇后的鼓励,邀请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到汉地访问,当时德新谢巴二十二岁。这封署名为明成祖的邀请函以金字书写,希望噶玛巴能造访汉地,为人民带来利益。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然会伤害彼此,也会伤害自己。因此,找到建设性的方法来回应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那些令人遗憾的状况,这是很重要的。
当别人犯错时,安忍让我们能够有建设性地去面对你这些过错。除了安忍之外,原谅过去的错误,对健康的人际关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原谅”给了另一个人空间,让他们得以成长,而且能够从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继续前进。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同时,很明显的,过错从来不会只来自关系中的一方。基于这个原因,如果认真地想要创造出行得通的关系,我们也必须认出自己错误的态度,并且处理这些问题。只有在我们承诺要认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转化自心时,才可能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注意到,有些人会对自己非常严苛。当人们没有什么自信心,或是有严厉评判自己的倾向时,要他们去面对自己的过错,可能最后只会让不健康的自我定位,有更加强的危险。虚构出来的负面身份和特质,可能会因此而更加真实坚固,这会使得人们更难以去转化。
特别是对这些人来说(普遍性地对我们许多人也是如此),以全面的谅解精神来面对自己的过错,会比较明智。在人际关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成长的空间,也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是改变的有力工具。
对于通过养成我们姑且不那么严谨地称为“忏悔”的个人修持,来学习原谅自己,我想要提供一些建议。有一些基督教和佛教的传统,把正式的忏悔列入心灵的修持。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在藏文中,我们用来表达“忏悔”的词条,也有“分开”或“分离”的意思。在藏文的理解上,“忏悔”是让自己与伤害性的负面恶行分离。我认为关于“忏悔”的这个较为宽广的想法,也同样适用于无宗教信仰的人。
例如,如果我们说谎了,忏悔就可能包括公开揭露我们所做的事,并且承认我们已经知道那是错的。在传统的忏悔中,这样的坦白承认,会在有威望的宗教人士面前进行,但是,我想我们可以依照自己个人的状况来做调整。
我们可以直接在被我们伤害的那个人面前,或是在我们信任的朋友或第三者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甚至还想,我们可以一个人到自然环境去,对着树木、吹过的风,或是天空作忏悔。
无论用何种方式来做口头的宣告,重点是我们不会认为只是靠着言语就结束了这件事,我们反而应该升起这样的感觉:“这是错的。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伤害,我不想再重蹈覆辙。我永远都不再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尽己所能地远离这些行为。现在,我将是个全新的人。”
如此,我们让自己和有害的行为保持距离,或是让自己与它们“分开”。这帮助我们去创造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变成像是全新的人,和先前那个制造伤害的人已经分道扬镳。我们知道,行为无法界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能够领会到:我们可以把它抛在脑后,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重点是要制造出能与自己的过错真正分开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忏悔当做某种制式化或公式化的事情来做的话,就不可能和我们的过错断绝关系。如果我们去寺院或是教堂说出了一些话,但是回家时却仍然带着同样的沉重负担,这就没有达到忏悔的目的。
一旦已经衷心而诚挚地决定要丢掉那样的行为,就不需要再自责了。你不需要再去回顾和重访记忆中过去的你所做的那些错事。你已经与它断绝关系了。
怀抱着罪恶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我真是糟,我充满了问题,我这个人真是糟透了。”如果我们执着这些对自己的看法,并且用我们的过错来界定自己,那么,在佛陀或任何人面前忏悔就没有什么意义。
抱持着虚构出的负面身份特质或自我评价,回忆自己过去的错误,在罪恶感和悔恨中越陷越深,只会让我们更困在负面的思考和行为当中。
这样的话,就错失了忏悔在个人修持上可以带给我们的利益。忏悔包含了转化 —— 你决心要改变。这是你必须自己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去做。忏悔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离。你忏悔,然后放手,如此,你就可以继续前进,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有大恶业就有大的对治力,要具备大的对治力,中间还需要有各种因和缘和合在一起才能成办。具有大悲心的上师,就是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解脱之因,从释迦牟尼佛,到噶举上师,都是具备大悲心的,总是眷顾着我们,不舍弃我们,告诉我们各种净除罪业的方式,总是牵引、带引着我们、帮助协助我们,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除了有大悲上师们的引导和帮助,自己更要精进,对修行要有一种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修行是自己的事,如果勉强就不自然了。要记得修行一开始是一种欢喜和渴求,否则只是盲目的修着苦行,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修行都并没有看重本来就具备的微细善心,一心只想做些特别殊胜的事情,一定要做像黄金珠宝那样闪亮显眼的事,反而忘了最平凡也最珍贵的本具善心,修行都会变得太造作、不自然,变得跟你非常遥远。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所以我们说修行要看到原因、了解意义、发自内心去做,不然只是一种表象、一种造作。当然,修行一开始,心和言行都需要做出一点改变,似乎要刻意做点什么,但也不要太过份,但很多人都忙东忙西,装着做很多其他事情,却忘了本具的善心。修行刚开始就是造作的虔诚心,之后才会有无造作的虔诚心。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法说得再精采,如果没有触动你的心、利益到你的生命,也是没有意义的。竹清仁波切说,即使说口诀的人有一切过患,只要所说的法是正确的,我们也要去领受。这就是「依法不依人」。所以即使小孩子也能说出「真实语」。说法的人也许没什么,但所说的内容却是值得深思的,所以焦点不要专注在我身上,要专注在法的内容上。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忏悔,是让自己与伤害性的负面行为分离
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自己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7html
大宝法王: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不要用修行伤你的心
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此处,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一、不要把修行当成有时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8html
大宝法王:你修的是人间福报,还是出世间解脱道?
很多人只想人间福报,并不是真正意乐修行佛法。这里的福报是说人间的福报,是指人世间的荣华富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9html
大宝法王:修行的重点是改变自己的心
第一点,生起确信,强烈的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思维“什么是修行”接着要生起确信来修持。修行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0html
大宝法王:修心,是强力矫正和守护自心
在生活中、在行住坐卧的任何一刻,无论是休闲时刻,还是在开车、浏览网页的时候,都要保持觉知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1html
大宝法王:不要压抑,请允许自己有烦恼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2html
大宝法王:给时间去做自己,这即是禅修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繁忙,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因此,我们必须分配时间去做不同的事情、去扮演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3html
结语
大宝法王这一封号,即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永乐皇帝觉得藉由他的虔诚之心,所亲自见到的这些神通事迹应该记录下来留给子孙。于是他雇请数名高明的画家,将之绘在大块的绸缎上,其中有一块尚存于西藏楚布寺。他并亲自为这些事迹撰文记述,以四种文字写在图画上,它们分别是藏文、汉文、蒙古文、和突厥文。
更多
山西小院
观音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
金刚手菩萨
虚空藏菩萨
地藏菩萨
弥勒菩萨
除盖障菩萨
相关专题
大势至菩萨
无尽意菩萨
宝檀华菩萨
药王菩萨
药上菩萨
得大势菩萨
救脱菩萨
坚勇菩萨
光明菩萨
慧光明菩萨
最新文章
调御丈夫有何含义
调御丈夫有何含义
2020-09-16
德山宣鉴:“法”是什么意思
德山宣鉴:“法”是什么意思
2020-09-16
黄柏霖讲解:德山宣鉴禅师开悟的故事
如何评价德山宣鉴
佛陀是调御丈夫吗
德山宣鉴与“德山棒”介绍
德山宣鉴禅师介绍
最新视频更多
大安法师:第159讲_不疾而速
大安法师:第159讲_不疾而速
大安法师:第158讲_四种念佛
大安法师:第158讲_四种念佛
大安法师:第157讲_应对妄念
大安法师:第157讲_应对妄念
大安法师:第156讲_慈门广大
大安法师:第156讲_慈门广大
大安法师:第155讲_成佛的《
大安法师:第155讲_成佛的《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大众学佛网 冀ICP备19006595号
白教就是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的后弘期,由玛尔巴译师开创。噶的意思是佛语,举的意思是传承。 噶举派的特点 1 噶举派玛巴传米拉日巴的密教大手印是明空两点二合一论,显教大手印是唯空性论,只有空的一面,所以还要结合显教的大悲心四无量心,缘起观等等来达到双运。 2 既悟明空了,空是体,明是用,明属气分能化现,故三身本具在明空之中。宁玛派说悟了明空,只有保任,三身自然显发,法尔本然,不须用功用去别修报化,虽修亦不成。噶举派认为三身固然是本具,但悟明空还有层次,低层次的对佛的智德不易显发,不能不采取密乘的方便,来强制成佛,所以要别修报化身。就是为了解决佛心和佛身的矛盾问题。尤其是要即身成佛,对身和心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进行解决不可,换言之用《那若六法》密乘大手印在本元心体上转成大乐体性的本元身,是化粗身为最细身,这样的身心结合为一,才能现证三身而成佛。 3 噶举派提出“身”的概念来,本来佛教忌说“身”的,因为凡夫的我执就是由执身而起,不过显教说的身仍指此四大五蕴和合的质碍之身,噶举派提出的本元身,是属气,属物的,就胜义说心和物一切皆空无自性,就世俗说,身和心,风和心,心和物从宇宙一开始就有两种相对存在,但两种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不是恒存的,不然各守自性,则不能结合在一起了。 4关于“风心”问题本元身是最微细的风,它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未曾断绝,是无始本具,与本元心同时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风(气)是物质因素,精神和物质也即是说无始以来,心和物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不过,不管是精神或物质他们都不承认有自性,若有自性,则各自独立,不能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终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们提出悟心外还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风,解决心的问题,还要解决风的问题,而且风心之中的风往往起主导作用,即使要悟明空之心,但众生身(气)上还存在着根本无明,贪嗔烦恼八十自性分别,都是最微细的风存在身的内最深隐处,若不通过密乘方便,难于断除。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不断,出不了轮回,悟心无用,并且风是障碍佛的三身显发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彻底。 5关于幻身理论的特色。幻身的基础是本元身,本元身实质是清澄的微细的风(气分),在凡夫粗身阶段时它隐藏得很深不易见到,它是生命的任持者。本元身既为本具,当然不能完全隐秘,必有显露之时机,抓着显露之时来认识光明幻身这是《六法》的中心思想。时机分为四时机,或五时机。一、睡眠时梦中出现四空最后之身为习气身;二、临终时四空最后出现之身为中阴身;三、入无色定,住三摩地,不现身根,但有潜伏的微细身,这是带业识之身,业报完后,仍沦入他趣,不能超出轮回。四、在修拙火时用远离瑜伽的强制办法出现四空心,由微细风而起现报化身,此则名为幻身。这四种身都是同一品类,作为修习幻身的依据。故六法中有抓梦境,入光明定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为对治生死中有,所以六法中又有中阴成就和迁识成就法,中阴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迁识法则借佛力将微细风心迁入佛心或他方净土,可以保证不入轮回的办法。所谓不修成佛法,这有点像类似内地的禅净双修。 噶举派重要人物1帝理巴 2那洛巴大学者 3马尔巴 4密勒日巴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