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顽   [yú wán]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愚顽   [yú wán]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第1张

愚顽   [yú wán] [愚顽]基本解释

愚昧而顽固

[愚顽]详细解释

愚钝。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羣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 宋 欧阳修 《感春杂言》诗:“俟 河 之清不可得,聊自歌此讥愚顽。” 李石曾 《进化与革命》:“因生物而有人现,由愚顽而及于聪敏,此人之进化也。”

愚昧刁顽。

明 沉鲸 《双珠记·师徒传习》:“叵耐此人愚顽,时常与我牴触。”

指愚昧顽固的人。

《明史·西域传三·乌斯藏大宝法王》:“藉以化导愚顽,镇抚荒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化愚顽而归良正,脱俗见而遵新化。”

[愚顽]百科解释

名句:(在《红楼梦》第回《西江月》中):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在《读〈伤仲永〉有感》中):可叹方仲永,聪颖变愚顽。基本解释[be ignorant and stubborn] 愚昧而顽固 更多→ 愚顽

[愚顽]英文翻译

Foolish

[愚顽]近义词 顽劣 [愚顽]相关词语 不肖 荒唐 颟顸 亵慢 愚昧 乖张 愤懑 膏粱 冥顽

有没有轮回,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说法:

1印度教,锡克教,嗜那教等,认为有轮回。

2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认为有来世的复活和审判,不叫做轮回。

3顺世教,马哲教等唯物论宗教,绝不承认轮回。

4佛教认为有轮回,但却是“假轮回”。没有“真实的轮回”。(佛经称为:枉受轮专)。

为何要视师如佛——兼谈“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夏岩: 我听说密宗对上师特别重视,显宗的皈依是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而密宗是四皈依,把皈依上师列为首位。

青松: 是呀,上师确实是特别重要。

夏岩: 我听说密宗强调上师是佛,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是这样吗?上师真的是佛吗?

青松: 如果从胜义谛(也就是真实义)来说,上师是佛,不仅上师是佛,一切众生本性上也是佛;如果从世俗谛(也就是现实义)来说,上师有可能是佛,但有可能不是佛,也就是说,有的上师达到了与佛陀一样的果位、境地,也有的上师没有达到。

夏岩: 那我怎么听说,我们这个世界,在这一时期只会有一尊佛,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不可能有第二尊佛呢?

青松: 哦,那是指以八相成道的、三界导师身份的佛,在同一时期只会有一尊,因为如果有两位以上的三界导师,那么就会给众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不知道该听哪尊佛的了,所以为了众生着想,佛菩萨们只会在同一时期示现一位三界导师,其他的都会以导师助手的身份示现教化众生,但是,这是以示现的身份来说,不会有哪位上师以三界导师的身份来示现的,但如果从内证来讲,上师们还是有可能证悟的境地与佛陀完全相同的。

夏岩: 噢,明白了,另外,藏地有“活佛”的说法,“活佛”是否就是活着的佛呢?是不是被认证为“活佛”的就是证悟与佛相等的人呢?

青松: 噢,这可不是。“活佛”是汉地的翻译词,藏语里并没有“活佛”这个词,对应的藏语是“朱毕古”或“祖古”(发音),它的意思直译过来是“转世的修行者”,这里面并没有一丁点“佛”的意思,而古人汉语翻译过来就称为“活佛”,后来这一称谓就被沿习下来,汉人一直对“转世的修行者”称为“活佛”,这也导致了许多人误以为“活佛”就是活着的佛。 其实不是。

夏岩: 噢,这样啊,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被认证为“活佛”(转世的修行者)呢?

青松: 如果一个人,他的前世是加行道以上的修行者,那么他就有资格被认证为“转世的修行者”,也就是被认证为“活佛”。也就是说,前世的修行层次要达到加行道以上才可以被称为“活佛”。

夏岩: 什么是加行道呢?

青松: 噢,佛教的修行层次或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资粮道 、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就是“五道十地”的五道,加行道介于资粮道与见道之间,所谓的“见道”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证悟,就是一地菩萨了,资粮道就是从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算起,所以进入资粮道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大多数的学佛人其实连资粮道都还不算呢,可见,加行道的修行者是很了不起的修行层次了,也就是说,那些被真实认证为“活佛”的人,其前世的修行都是很了不起的,但如果要说成佛的话,那就不一定了,因为“活佛”有可能是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都有可能。

夏岩: 我听一位显宗的法师说,菩萨修道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呢,为什么密宗就可以即生成佛呢?难道密宗就不需要遵守三大阿僧祗劫的规律吗?

青松: 噢,三大阿僧祗劫并不是一个定数,那只是个一般性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修行者都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

夏岩: 哦,为什么说这是一般性的规律呢?

青松: 不仅是密宗不需要遵守这个规律,就连显宗也不一定都需要遵守这个规律,比如说,净土宗念佛往生净土,就被称为“横出三界”,将三界比喻为一根竹子,我们凡夫众生比喻为竹子里面的一条虫,这条虫要想从竹子里出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竖着顺着竹子往上爬,那就要咬开一节一节的竹节才行,另一种是横着直接咬破竹皮就出来了,与此喻相同,其他法门是竖出三界,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而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一生精进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而得成佛,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而且,在《法华经》中也有龙女即生成佛的公案,可见,连显宗都可以即生成佛,那密宗为什么不可以即生成佛呢?更能了。

夏岩: 那么,上师们、活佛们是不是大多数都已成佛了,与佛陀无二无别了呢?

青松: 嗯,这倒不是,实际上即生成佛是相当相当地困难,即使密宗有许多殊胜的善巧方便、修行窍诀,那活着的时候就达到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境地也是极其不易的,所以,能在活着的时候就成就佛陀究竟的果位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修行者都未能达到与佛相等。

夏岩: 我听说藏地有许多大德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是不是就达到了与佛相等了呢?

青松: 那也不一定,即使是佛菩萨的化身,也要示现修行逐渐圆满的过程,不可能一降生就成就佛果,你看释迦牟尼佛,他其实早已成佛,在《法华经》中说,他以三界导师佛的身份来娑婆世界成佛都有八千次了,但是他在作悉达多太子的时候,并不是示现与佛相等的境界,而是示现为一个凡夫人,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修行才达到大彻大悟而成佛的。 佛菩萨化身的大德,前世肯定是位大修行者,但此世要想恢复前世的修行层次,据大宝法王说,需要进行最严格的闭关十年才有可能,可见,佛菩萨化身的大德,也不一定就有与佛无二无别的境地,可以说,大多数的上师们现时都不一定达到了与佛无二无别的境地。

夏岩: 那既然上师不一定是佛,为什么要说“上师是佛”呢?

青松: 不是说“上师是佛”,而是“视师如佛”,也就是说,不论上师实际上是不是佛,都要把上师当作佛来看待,这叫作“视师如佛”,或者“观师如佛”。

夏岩: 既然上师不一定是佛,那为什么要把上师当作佛来看呢?

青松: 因为上师对于我们修行来说,实在太重要啦,绝对值得视师如佛。

夏岩: 为什么呢?

青松: 因为,上师是佛陀与我们修行者之间的桥梁,只有通过这个桥梁,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陀的“他力”。这个桥梁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持力的桥梁,二是指导教授的桥梁,三是“入佛知见”的桥梁。我们先来说一下加持力的桥梁作用吧。

夏岩: 好。

青松: 你看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传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把源自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一代一代地、不间断地传承下来,这就是传承的加持力,由于每一代传承祖师都对其上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所以就得到了全部的加持力,这样传到我们的上师那里,他就是具足了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加持力,即使上师还没有修证到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境地,但其传承下来的加持力一定是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所以上师就是加持力的桥梁。慈诚罗珠堪布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佛陀就像水库,传承祖师就像管道,我们的上师就像水龙头,(水就像加持力),上师就是通过这个传承把佛陀的加持力引到我们身边。

夏岩: 那么,既然上师的加持力等同于佛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直接从佛陀那里得到加持呢?为什么必须要通过上师这个桥梁?以信心接收佛陀的加持不是更直接吗?

青松: 嗯,还是不一样的,有很大区别。比如说你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想求佛陀加持,那么我问你,释迦牟尼佛在哪里?

夏岩: 在哪里?在极乐世界吧?噢,好像不对,嗯,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青松: 是呀,你都不知道佛在哪里,怎么求得加持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无处不在,但是我们看不见啊,我们要想祈求佛陀加持,还得借助于佛陀的塑像、画像等。

夏岩: 哎,好像听说有些人就能看到佛菩萨啊。

青松: 对,是有人能看到佛菩萨,但是能看到佛菩萨更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你如何确定这个佛菩萨是真实可靠的呢?魔也可以变成佛菩萨形像显现在你面前呀,你如何能区分真假呢? 如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你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言行、了解他的履历等等,来判断他是不是真的修行人、可靠的老师,然而对于你看到的佛菩萨显像,你如何观察判断呢?根本没办法判断确定,所以即使能看到佛菩萨,也不能作为依止的对境。 还得借助于佛陀的塑像、画像。

夏岩: 嗯,这倒也是啊。

青松: 那么,你面对佛像和面对活生生的上师,感觉能一样吗?比如我们在佛堂里修行疲倦了,就有可能稍微松懈一下,坐姿歪斜或倚靠墙壁,但如果你是在上师面前,你敢这样吗?可见,二者在你心目中是不一样的,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你对上师的恭敬肯定高于对佛像的恭敬,你对上师的信心肯定高于对佛像的信心,因此,我们若想得到佛陀的加持,最好还是借助上师这个桥梁,所以这是上师第一个桥梁作用——加持的桥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在这里插一句,对于印光大师的那句名言,我深有体会,确实是受益多少与恭敬程度成正比,与老师的水平并不一定直接相关。

夏岩: 嗯,为什么这么说呢?

青松: 在我上高中时,高一的时候教我们的是一个非常棒的年轻英语老师,英语超级好,教学也是一流,然而在高二的时候换了个老教师,不仅年岁大,而且还是从教俄语转过来的,英语发音都带着俄语味,与原来的老师相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比如,“政治”的英文是“political”,她竟然念成了“巴黎地狗”,所以就得了个外号叫“巴黎的狗”。

夏岩: 噢, 那这个发音还真成问题,不过,那你们也不能给老师起外号啊。

青松: 嗯,是的,起外号是不对,不过由此也可见我对这个老师有多不喜欢了。我非常不爱听她讲课,上课就在底下看其他书,课下再自学,这样过了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我就傻眼了,我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英语成绩由原来的班上第一名,掉落到快到班级末尾了,我想这样下去不行呀,这要到了高考,高考成绩差,你跟人家解释“是我的英语老师不好”,这谁能听呀。

夏岩: 嗯,是呀,高考考不好,赖不了别人。

青松: 于是我就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两天,我想,她英语发音不好,但语法讲得并不一定差呀,毕竟是老师,其知识量以及对英语的研究是我们学生比不上的,高考英语主要考的是语法,我怎能因为其发音差而放弃整个英语学习呢?于是我就决定作出转变,上课认真听讲,这个转变不久我就发现,其实这个老师语法讲得还是不错的,(虽然不能与前一任老师相比),由此我又恢复了对英语学习的喜爱,而且慢慢地也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了,下一学期期末,我的英语成绩又上到班上前几名。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如果你能对老师恭敬,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否则就什么也学不到,这跟老师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夏岩: 嗯,是这样的。

青松: 再补充一点,不仅我们对上师的恭敬与对佛像的恭敬程度不一样,而且在观想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你观想佛像的时候,很难观想成立体的、清晰的,而如果观想上师,那么观想成立体的、清晰的就不难作到,而观想清晰的程度对你得到加持的多少也会有影响的,这也是上师是加持的桥梁的一个原因。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上师第二个桥梁作用就是指导教授的桥梁, 虽然佛陀给大家宣讲了深广的妙理,留下了无量的经典,但是,“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如果没有上师的指点,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完全靠自力理解佛陀的密意。另外,佛陀虽然讲了种种法门,而哪个法门适合自己,具体修行时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在佛经中都没有说,都得依靠上师针对你具体的情况作出适当的指导教授,所以上师是佛陀的教法如何融入我们自心的桥梁,这个作用更是佛像无法替代的。

夏岩: 嗯,是的。

青松: 假如释迦牟尼佛现在来到世间,那他怎么度化我们呢?他也不可能靠神通让我们直接成佛,他也只能是靠讲经说法,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按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样才能解脱成就。那么现在佛陀讲经说法的这个事业是谁在作呢?是上师,所以上师就是在作佛的事业。

夏岩:嗯,明白了。

青松: 那么再来说说第三个“入佛知见”的桥梁。《法华经》中说,佛陀出世只为一件大事,就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大彻大悟后说的那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着,则一切智、自然智,自然证得。” 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是众生不认识罢了。

夏岩: 噢,这样啊,那么怎么样才能认识呢?

青松: 那就要依靠上师来“入佛知见”,因为由于我们迷惑妄执得太久,对于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的观念很难认识、很难接受,所以就得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先接受“上师是佛”、“观师如佛”,这个还比较容易接受吧,然后通过修上师瑜珈,观想上师与自身融为一体,自己与上师无二无别,也就是说,自己此时就是佛,慢慢地就能把自己的认知转变过来,认识到自己“本来是佛”,这样就“入佛知见”了。所以上师是“入佛知见”的桥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所以你看,上师有以上这三个桥梁作用,对我们修行的意义和作用有多大啊。而且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没什么,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上师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因为密宗有太多的修行窍诀、殊胜方便,能令行者快速成就,也就是说,密宗修行人能很快出现各种境界,这些境界的真假很难分辨,完全靠自力很难应对,必须依靠过来人的指点,没有上师的指点与加持,完全靠自力盲修瞎练,那么肯定会出问题。正是由于密宗修行的这一特点,所以密宗特别强调依止上师,这也是显宗法师一般难以体会到的,所以显宗法师一般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密宗那么强调依止上师。

夏岩: 哦,这样啊。

青松: 打个比喻就好理解了,比如开车考驾照,考试还是很松的,甚至有人都可以花钱买到一个驾照,但是要想考民航飞机的驾证,那可是严上加严,不仅要去正规航校长期学习,而且考试也是极为严格,即使一个再贪财的考官,也不敢把飞机驾照卖给你,为什么?因为民航飞机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虽然飞行快速,但也意味着风险极大,必须有正规的航校,经验丰富的教官,严格的飞行训练,严格的考试,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飞行员。

夏岩: 啊,是啊,明白了。那依止上师是不是一定要天天跟着上师呢?

青松:那倒不一定,依止上师关键是对上师的信心,如果对上师有十足的信心,那么上师的加持与指点就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密勒日巴尊者有段时间在雪山岩洞里修行拙火定,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暖热的征相,后来一天夜里,他的上师玛尔巴出现在梦里,告诉他修行的姿势不对,并给他演示正确的姿势,密勒日巴尊者醒来后,就按照上师教导的姿势,结果很快就生起了暖热,可见,依止上师关键在于信心,要有视师如佛的信心,那么不在上师身边也能得到上师如佛般的加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所以,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在《大圆满前行》里有一个上师瑜珈的修法,堪布经常强调,这个上师瑜珈既是前行也是正行,很多修行者就是在修前行时的上师瑜珈就开悟了,所以说,依止上师、与上师相应(瑜珈就是相应的意思)贯穿于密宗修行的始终,也可以说,密宗整个的修行就是一个与上师相应,与上师百分之百相应了,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依止上师、视师如佛,在密宗修行里怎么强调都不过份。 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上师的加持和上师的恩德,所以很多大德在说到自己上师时都禁不住落泪,那真是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感恩之情啊。

夏岩: 啊,这么重要啊。那我可得谨遵教导,视师如佛。

青松: 不过,“视师如佛”也要分情况、分阶段,堪布就曾说过,初学者不应该一开始就“视师如佛”。

夏岩: 那为什么呀?

青松: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初学者非常容易盲目地“视师如佛”,什么叫“盲目的视师如佛”呢?就是有些人,听到密宗“上师是佛”的说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开始盲目地“视师如佛”,觉得只要是有“上师”、“活佛”的名头就一定是佛,遇到一位上师、活佛,也不作观察就去依止,结果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堪布说,在最初依止上师时,就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在你视师为“人”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就可以观察他了。

夏岩: 嗯,有道理。

青松: 第二个原因是“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把上师视为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而是在无上瑜珈里才有,这种上师瑜珈的修法比较深,一般要渐次修持才能真实成就。也就是说,在修行的初级阶段,在显宗法修行部分,出现的境界并不多,风险并不太大,对依止上师的要求也就不太高,这时候,暂时把上师视为一般的老师也问题不太大,只要不起邪见、不去诽谤就可以了,所以,对初学者不必要求“视师如佛”,待其修学深入之后,自然会渐渐形成“视师如佛”的境界。

夏岩: 嗯,明白了。

不明白这有什么冲突的吗?

学佛是要溶入在生活中,

“直接去观修生活里、人世间热呼呼、香喷喷、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干干的文字。——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

地点:印度 菩提加耶

时间:2009年01月1日(下午)

报导:黄靖雅

摄影:噶玛善治、噶玛诺布、郑履中、潘士伟

宗门实修第二天,元旦下午的课程,法王从开放提问的问题箱中选取其中一个具共通性的问题:我们平常工作已经很累了,怎么还有时间修行?如果降低工作质量,在这个不景气年代,很可能会被裁员,请问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针对这个问题回答说,这是个常见的问题,可见得提问的人重视修行和上师的交代。法王说:“一般人常把修行留在佛堂里,佛堂门一关,修行就没了。”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

法王举自己的修行经验说,一开始,一般人为什么要修行?有两个原因:一、是顺缘造成的压力;二、是逆缘造成的沮丧。有些人很能干,上司喜欢交给他一大堆事,他对自己要求也高,没日没夜的做,结果引起家人抱怨。而有压力的人忙起来,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激怒、有情绪,就会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生活和自己,结果身体病了、心理也病了、得忧郁症,最后是自杀。“干脆不要这个不能带给自己幸福的自己”。像这些,就要靠修行的方式解决。

法王进一步开示:“所谓修行,就是修心,然后放到行为上用。”“心需要一个家,这个家不在外面,如果心里有个家,无论外在发生什么事,都会觉得满足、安定,内在有个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轻松轻松。”法王说,在藏文里,修行有两个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关爱,「行」是付诸身语的行动。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字,都是「动词」,就是要付诸实际行动。有行持,就会牵动整个社会,引起改变。 “只有发愿是不够的,要展现于行为,修行的力量才会显现出来。”

你的心,听话吗?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们不适时叫回外驰的心,久了它就会不听话。”法王说,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会死,光明的心也不会死,死亡时也许会失去一切,色身、财物都会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宁静会一直陪着你;而如果不修行,没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负面的,就会觉得什么事都冲着你来,连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负面的,生命就会变成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争。

生命中难免有逆缘,法王说,消除逆缘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心的本质,是清凉、透澈、喜乐,具有光明的觉照力量,有种内在的寂静(此处法王说英文inner peace)。”即使在死亡时,有了心的光明,就不会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凉、喜乐、宁静是不会和我们分离的。而所谓修行,就是恢复心的光明、清凉、温暖。问题是,怎么做呢?

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

此处,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

一、不要把修行当成有时间性;

二、不要把修行当成功课;

三、不要把修行当成仪式。

第一点,修行不应该有时间性。不要把它当工作,有上班、下班时间,法王半开玩笑说:“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修行有「时间性」、有「下班时间」的人,平常不修,进了佛堂,勉强去修也行,但会觉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垫,发觉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里想:“菩提心你在哪里呀,快过来快过来…”平常生活中不观修,进了佛堂就要开始修行,就像没有暖身,就要开始激烈运动,是会伤身的,“不要用修行伤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静、习惯,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决!”“修行,是慢慢熟练的过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决。”

譬如观修慈悲,平时不修,修法念诵法本到“愿众生皆具足一切乐及乐因,愿众生皆净除一切苦及苦因”时,就会觉得很奇怪,连小慈悲都没有了,又如何能对一切有情众生自然生起慈悲心?所以,我们就要有次第、由近而远的,从自己的母亲开始观修起,而后渐渐扩及有情众生,这就是一个自然开展慈悲心的过程。

第二点,不要把修行当功课。法王说,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数字,连做大礼拜也去找一块比较滑的板子,心想这样滑得比较快,赶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领受什么特别本尊法,上师也会觉得我好棒。这样拚命赶功课的结果,数字是进步了,但心却一点都没有改变。“重点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数字的增加。”

“功课不是给上师看的,是给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献给自已的。”法王提醒,“重点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数字,譬如做十万遍四加行,累积了很多个「0」,心性上却没改变,结果还真是个「0」。

第三点,不要把修行当仪式。法王说,不要把珍贵的法宝变成乡下的祭祀仪式,观修本尊时,重点是去思维特殊法相或法器内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观音,华人都觉得很奇怪,观音菩萨怎么会有四条手臂?法王用中文开玩笑说,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干得不错,所以佛陀就『钦此』,多赐给他两条手臂?”多出来那两条,“也不是藏人装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干的”……光这四臂就有这么多妄念,“那观修千手观音时怎么办?”重要的是,要想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质是什么,那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象征,要思维这四无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里,热呼呼、香喷喷的佛法吗?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种错误的修行状况,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就是直接去观修生活里、人世间热呼呼、香喷喷、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干干的文字。

“所谓佛法,不只听到,还要看到,要有直接体验”,就像释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门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静之乐,那就是悉达多王子直接体验到的“法”,那种对生命本质的直接体验,对修行历程是相当重要的。

至于在生活里怎么修呢?法王说:“修行就在你的工作里,就看你用不用。”当你设计或贩卖一样东西时,可以带着「布施之心」,让它的品质更好一点。“布施,不一定要真的给一样东西”,带着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布施,这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布施。就像佛陀圆满了布施波罗蜜,但世间还有那么多贫困的人,他到底给了什么?法王说:“佛陀给了他的未来,他的证悟是未来众生无尽的资粮。未来无量,众生也无量,岂不刚刚好?”

所以我们每天早上一起来,要忆持皈依戒,思维诸佛菩萨的功德,发愿“今天的一切身语意,都要利他,不伤害任何众生”,这就开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有工作的人,要发愿我们的工作带给别人快乐,帮助别人,让办法、让质量提高,这就是工作里的修行和布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养成慈悲利他的人,“这样养孩子本身就是一项修行”。

有伴侣的人,扩大对伴侣的感情,就成为对众生的爱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会自然影响伴侣,法王说,当一个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园里浇水,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很温馨呢。

在网上搜下其他大宝法王的开示吧,看看如何将修行应用到生活中

奥修的书我看了30多本,而且每本都反复看了。好几本反复看了五遍以上。那时候19岁,真觉得他说的都是真理,痴迷不已。现在看的书更多更广泛。所以对他评价也慢慢改变了。我觉得就是谁在困惑迷茫中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求助于哲学是非常理性的,而奥修只是一个选择。他的文字非常吸引人,让人很容易陷进去。因为他的文字不枯燥,活泼易懂,读起来舒服。所以一开始要是看他的书是很容易对灵魂的问题感兴趣并产生进一步思考,得到思考的乐趣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57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8
下一篇2024-01-18

随机推荐

  • 美白身体乳有哪些牌子是特别好用的?

    精致的女孩子都喜欢使用美白身体乳,它能让我们的皮肤变得更加白皙匀称。不过很多人在挑选身体乳的时候经常会犯纠结症,不知道哪一款美白身体乳比较好用。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款好用的美白身体乳,让大家拥有白皙的皮肤。一、妮维雅美白润肤乳液    

    2024-04-15
    58000
  • 哪一种精华的性价比更高啊?

    雅诗兰黛小棕瓶——精华界的常青树啊!说到精华怎能没有大名鼎鼎的小棕瓶。这款精华与其说是入门抗老精华不如说是一款维稳精华。看似无功无过,其实它一直在帮助你的肌肤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里面添加了一些可人的保湿、抗氧化成分:角鲨烷、咖啡因、酵母提取

    2024-04-15
    57000
  • 妮维雅洗面奶怎么样?妮维雅男士洗面奶好吗?

    很多护肤品牌大家经常会听说,而且护肤产品价格也不贵,说到妮维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妮维雅的洗面奶是很多人都用过的,妮维雅的洗面奶有男士的也有女士的,一直以来妮维雅的洗面奶销量还是不错的,那妮维雅洗面奶怎么样?妮维雅男士洗面奶好吗?1、妮维雅洗

    2024-04-15
    43300
  • 腊梅的精华油好用吗

    Lamer这个牌子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明星产品是神奇面霜和浓缩精华。腊梅一直以强大的修复和滋养功效著称,核心功效就是修复,从最开始的面霜,浓缩精华,到后来推出的新生、塑性、和亮白精华。有些人说腊梅这种牌子要40岁在用,可是如果等到40岁,皱纹

    2024-04-15
    52800
  • 怎样鉴别我买的妮维雅是不是真的呀

    以下是鉴别妮维雅是否为正品的一些方法:1 从包装的印刷上看,正品背面的文字印刷柔和,字体略扁,文字之间的距离均等。而大部分假货的文字印制的颜色都比较深,字体看起来细长,印刷的也不是很细致,上下行之间的距离有偏差。有的文字印制的还有重影。2

    2024-04-15
    40800
  • 娇兰帝皇蜂姿双效修护精华露和雅思蓝黛小哪个好

    娇兰这款帝皇蜂姿主打是应该是抗衰紧致,雅诗兰黛小棕瓶抗初老。雅诗兰黛小棕瓶一瓶精华凝萃,开启全能全效的护眼体验!饱含点滴ANR修护精华,强效能量深透眼周肌肤,根源改善细纹、皱纹、浮肿、黑眼圈、干燥及肤色不均6大问题,抵御各类岁月侵袭,24小

    2024-04-15
    41100
  • 广西北海的海鲜哪里好吃

    广西北海是一个著名的海鲜之地,这里有着美味的海鲜食品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那么,在北海的海鲜哪里好吃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一,北海市海鲜市场。北海市海鲜市场坐落于北海市中心区,拥有着数百个摊位贩售着各式海鲜。

    2024-04-15
    39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