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时间:2006/01/07地点:印度 菩提迦耶注:此篇为法王噶玛巴于第二十三届噶举大祈愿法会上所做的开示。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当土质变强的时候,即会有昏沉的现象。食物也会引起嗜睡,吃太多的东西或是营养成分太高的食物,也会造成昏沉。另外,魔障也会引起想睡。为了克服昏沉,过去的大师们有三种教授:第一教授,忍不住想睡的时候,要观察睡着有没有意义。一般睡觉当然是为了健康,但是过度的睡眠,是没有任何利益的。比方在做功课、听法、禅修时,想睡的话,便思维这是有利益的吗?还是有损坏的呢?或者想,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是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此详细思惟的话,必能够了解过度之睡眠只会引起懒惰懈怠而已,没有任何利益。第二教授,要轮流交换。怎么交换呢?比方忍不住想睡的时候,可以提高情绪或站起来散步。但是在法会中站起来散步不方便,那么,在很多人听法禅修的时候,怎么办呢?可以让自己的身体稍为动一动,或者腰部坐直一点。另外,大师们也提到,为了要克服睡眠,可以用力大声地发出“呸!”(一种除障咒语)的声音;眼睛往远处或往上面看的话,是有帮助的。因为我们想睡的时候,眼睛是往下的,所以这时候眼睛往上看,的确是有帮助的。第三教授,要修反禅。什么叫做反禅呢?忍不住一直想睡的话,可以来一个连续三、四天不吃不喝地一直睡觉。这时候你跟自己的昏沉对话:“好,我修行的时候,你一直来打扰我,那么我今天欢迎你来。我一直睡觉,如果睡不着的话,我不是人;你不敢来的话,你就不是好汉!”这样下定决心一次睡个够,最后睡不着的时候,就反过来想,我欢迎你来的时候,你不敢来,从此以后,不要干扰我的修行,我再也不理你,我要一心一意地修行。生起坚定的决定修行的心是能够克服睡眠,不过这种方式是一个人独自修行的时候才可以运用,在法会中,是不能使用的。也许抱持着一种善心来参加法会,即使是边诵经边睡觉,说不定也是在造作善业。但是我们一般睡觉的时候,是善是恶则以睡觉前的动机来判断。总而言之,在法会的现场睡觉的话,是非常不好看的。
南无阿弥陀佛,大宝法王现在印度,以下是达真堪布对皈依上师的开示,愿善知识心开意解,早证菩提:
怎样才算得到了上师的摄受
——达真堪布
“五种他圆满”的最后一个是师已摄受。真正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很难。“我怎么没有得到上师的摄受呢?我皈依了某某法王、活佛,某某法师、堪布……”这不一定是师已摄受。什么叫师已摄受?首先,你能把自己的身口意完全交给一位具德的上师。然后,他能给你安排一切,你需要传承的时候他能给你传承,你需要灌顶的时候他能给你灌顶,你需要窍诀的时候他能给你窍诀——根据你的条件,根据你的根基一步一步地引导你,把你带上解脱之路,让你证悟,让你达到最究竟最圆满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摄受。见见面,你给他磕几个头,他给你摩一摩顶,念一念咒,给你灌灌顶,让你参加几次法会,给你讲几句道理,这不叫摄受。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我已经有上师了,我的皈依上师是谁,我的根本上师是谁……” 这是欺骗自己!他是你的上师吗?他有没有一步一步地把你带进佛门?他有没有引领你走上解脱之路?他有没有引导你开悟证悟?
什么叫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就是脚踏实地跟他学。你不会站,他教你怎么站;然后他再教你怎么走,最后教你怎么跑。刚开始你还没有进入佛门的时候,他带你进入佛门,逐渐教你怎么圆满,最后让你成佛。这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
什么是根本上师?根本上师是你真正能得到他的窍诀,他能领你证悟空性,领你证悟真相真理。窍诀有很多种,这里指的是让你证悟、开悟的方法。现在很多人都很麻木、盲目,不会依止上师,到现在还没有依止上师。别欺骗自己,到时候你真的会后悔的。
达真堪布: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
即使我们已经皈依了佛门,但是佛法广大奥妙,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我们无法能够领悟佛讲的这些道理。
师已摄受不是只给你灌个顶、传个法,而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你是求解脱、求成佛的,上师善知识要有能力让你解脱,让你成佛。若是他没有能力让你解脱成佛,就不能依止。第二,虽然上师善知识有能力,但若是你没有机缘和条件跟他沟通或者交流,这样也不能依止。师已摄受很难,上师善知识要具备条件很难,弟子要具备条件也很难。
下面是观察上师善知识方面要具备的条件:
1、具有广大的智慧。若是不精通佛理,没有修证,没有智慧,不能帮助众生解脱、成佛,不能依止。
2、具有无伪的慈悲心。若是只精通佛理,有一点智慧与修证,却没有无伪的慈悲心,不能依止。
3、清净的戒律。若是有智慧,也有慈悲,但是自己三门不清净,持戒不清净,不能正确地引导弟子,不能依止。
4、有摄受弟子的能力和善巧方便。若是其他的条件都具足了,但是没有摄受弟子的能力,没有善巧方便,总是用一种方法摄受弟子,也不能依止。有智慧、有慈悲、有清净的戒律、有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叫有能力。
5、弟子要能随时与上师善知识亲近、沟通。如果上师善知识有这些能力,但是弟子没有机缘与上师亲近、沟通,不能依止。
下面是观察弟子方面要具备的条件:
1、一心一意。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影响自己的成就。如果心总是飘忽不定的,上师善知识就无法摄受你。一心一意就是信心坚定。
2、依教奉行。真正皈依了上师以后,要依教奉行。有一句谚语说:“上师所说即是法,手指之处都是东。”意思是说,上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法,他的手指指的所有的方向都是东方,不是西方和南方。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意思是依教奉行。
这就是上师善知识以及自己方面要具备的条件,完全具备这些才是师已摄受,之前没有师已摄受。有人说:“我已经有师父、有上师了。”不一定!拿刚才的标准衡量一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有师父、有上师了,是不是已经有师已摄受了。如果真正有师已摄受就好了,解脱就不难了,成就也快了。
综上所述,上师善知识要具备的条件:第一、有能力;第二、有机缘。弟子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一心一意;第二、依教奉行。这四个条件都兼备了,才是师已摄受。之前你还是一个流浪的孩子,没有找到上师,没有找到师父。
大宝法王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由明成祖永乐皇帝赐封,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最高活佛,在整个藏传佛教界,地位仅次于格鲁派(黄教)的嘉瓦仁波切和班禅额尔德尼。大宝法王同时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者。噶玛巴的法脉传承从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1110年诞生)开始,一直不间断地传承至今,现在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有两位一位是身在印度的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大宝法王简介
“大宝法王”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由明成祖永乐皇帝赐封,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最高活佛,在整个藏传佛教界,地位仅次于格鲁派(黄教)的嘉瓦仁波切和班禅额尔德尼。
大宝法王简介
大宝法王同时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者。噶玛巴的法脉传承从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1110年诞生)开始,一直不间断地传承至今,现在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有两位一位是身在印度的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由中央政府认证,另一位是在不丹的泰耶多杰,由夏玛巴仁波切认证。
大宝法王简介
明对西藏藏传佛教领袖的最高封号。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国师。至元六年(1269),升号为大宝法王。明永乐五年(1407),封哈立麻为大宝法王,领天下释教,其全称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明代著名的三大法王之一。
大宝法王简介
法名得银协巴(de-bzhin-gshegs-pa),《明史》称其为哈立麻,即噶玛巴。幼年时即被认作黑帽系第四世,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德新谢巴,为第五世噶玛巴。七岁时,在西藏楚布寺正式坐床登基。公元1405年,明朝永乐皇帝在梦中受到观音菩萨的启示,并得到皇后的鼓励,邀请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到汉地访问,当时德新谢巴二十二岁。这封署名为明成祖的邀请函以金字书写,希望噶玛巴能造访汉地,为人民带来利益。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然会伤害彼此,也会伤害自己。因此,找到建设性的方法来回应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那些令人遗憾的状况,这是很重要的。
当别人犯错时,安忍让我们能够有建设性地去面对你这些过错。除了安忍之外,原谅过去的错误,对健康的人际关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原谅”给了另一个人空间,让他们得以成长,而且能够从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继续前进。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同时,很明显的,过错从来不会只来自关系中的一方。基于这个原因,如果认真地想要创造出行得通的关系,我们也必须认出自己错误的态度,并且处理这些问题。只有在我们承诺要认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转化自心时,才可能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注意到,有些人会对自己非常严苛。当人们没有什么自信心,或是有严厉评判自己的倾向时,要他们去面对自己的过错,可能最后只会让不健康的自我定位,有更加强的危险。虚构出来的负面身份和特质,可能会因此而更加真实坚固,这会使得人们更难以去转化。
特别是对这些人来说(普遍性地对我们许多人也是如此),以全面的谅解精神来面对自己的过错,会比较明智。在人际关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成长的空间,也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是改变的有力工具。
对于通过养成我们姑且不那么严谨地称为“忏悔”的个人修持,来学习原谅自己,我想要提供一些建议。有一些基督教和佛教的传统,把正式的忏悔列入心灵的修持。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在藏文中,我们用来表达“忏悔”的词条,也有“分开”或“分离”的意思。在藏文的理解上,“忏悔”是让自己与伤害性的负面恶行分离。我认为关于“忏悔”的这个较为宽广的想法,也同样适用于无宗教信仰的人。
例如,如果我们说谎了,忏悔就可能包括公开揭露我们所做的事,并且承认我们已经知道那是错的。在传统的忏悔中,这样的坦白承认,会在有威望的宗教人士面前进行,但是,我想我们可以依照自己个人的状况来做调整。
我们可以直接在被我们伤害的那个人面前,或是在我们信任的朋友或第三者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甚至还想,我们可以一个人到自然环境去,对着树木、吹过的风,或是天空作忏悔。
无论用何种方式来做口头的宣告,重点是我们不会认为只是靠着言语就结束了这件事,我们反而应该升起这样的感觉:“这是错的。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伤害,我不想再重蹈覆辙。我永远都不再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尽己所能地远离这些行为。现在,我将是个全新的人。”
如此,我们让自己和有害的行为保持距离,或是让自己与它们“分开”。这帮助我们去创造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变成像是全新的人,和先前那个制造伤害的人已经分道扬镳。我们知道,行为无法界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能够领会到:我们可以把它抛在脑后,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重点是要制造出能与自己的过错真正分开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忏悔当做某种制式化或公式化的事情来做的话,就不可能和我们的过错断绝关系。如果我们去寺院或是教堂说出了一些话,但是回家时却仍然带着同样的沉重负担,这就没有达到忏悔的目的。
一旦已经衷心而诚挚地决定要丢掉那样的行为,就不需要再自责了。你不需要再去回顾和重访记忆中过去的你所做的那些错事。你已经与它断绝关系了。
怀抱着罪恶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我真是糟,我充满了问题,我这个人真是糟透了。”如果我们执着这些对自己的看法,并且用我们的过错来界定自己,那么,在佛陀或任何人面前忏悔就没有什么意义。
抱持着虚构出的负面身份特质或自我评价,回忆自己过去的错误,在罪恶感和悔恨中越陷越深,只会让我们更困在负面的思考和行为当中。
这样的话,就错失了忏悔在个人修持上可以带给我们的利益。忏悔包含了转化 —— 你决心要改变。这是你必须自己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去做。忏悔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离。你忏悔,然后放手,如此,你就可以继续前进,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有大恶业就有大的对治力,要具备大的对治力,中间还需要有各种因和缘和合在一起才能成办。具有大悲心的上师,就是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解脱之因,从释迦牟尼佛,到噶举上师,都是具备大悲心的,总是眷顾着我们,不舍弃我们,告诉我们各种净除罪业的方式,总是牵引、带引着我们、帮助协助我们,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除了有大悲上师们的引导和帮助,自己更要精进,对修行要有一种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修行是自己的事,如果勉强就不自然了。要记得修行一开始是一种欢喜和渴求,否则只是盲目的修着苦行,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修行都并没有看重本来就具备的微细善心,一心只想做些特别殊胜的事情,一定要做像黄金珠宝那样闪亮显眼的事,反而忘了最平凡也最珍贵的本具善心,修行都会变得太造作、不自然,变得跟你非常遥远。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所以我们说修行要看到原因、了解意义、发自内心去做,不然只是一种表象、一种造作。当然,修行一开始,心和言行都需要做出一点改变,似乎要刻意做点什么,但也不要太过份,但很多人都忙东忙西,装着做很多其他事情,却忘了本具的善心。修行刚开始就是造作的虔诚心,之后才会有无造作的虔诚心。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法说得再精采,如果没有触动你的心、利益到你的生命,也是没有意义的。竹清仁波切说,即使说口诀的人有一切过患,只要所说的法是正确的,我们也要去领受。这就是「依法不依人」。所以即使小孩子也能说出「真实语」。说法的人也许没什么,但所说的内容却是值得深思的,所以焦点不要专注在我身上,要专注在法的内容上。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忏悔,是让自己与伤害性的负面行为分离
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自己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7html
大宝法王: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不要用修行伤你的心
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此处,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一、不要把修行当成有时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8html
大宝法王:你修的是人间福报,还是出世间解脱道?
很多人只想人间福报,并不是真正意乐修行佛法。这里的福报是说人间的福报,是指人世间的荣华富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9html
大宝法王:修行的重点是改变自己的心
第一点,生起确信,强烈的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思维“什么是修行”接着要生起确信来修持。修行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0html
大宝法王:修心,是强力矫正和守护自心
在生活中、在行住坐卧的任何一刻,无论是休闲时刻,还是在开车、浏览网页的时候,都要保持觉知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1html
大宝法王:不要压抑,请允许自己有烦恼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2html
大宝法王:给时间去做自己,这即是禅修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繁忙,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因此,我们必须分配时间去做不同的事情、去扮演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3html
结语
大宝法王这一封号,即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永乐皇帝觉得藉由他的虔诚之心,所亲自见到的这些神通事迹应该记录下来留给子孙。于是他雇请数名高明的画家,将之绘在大块的绸缎上,其中有一块尚存于西藏楚布寺。他并亲自为这些事迹撰文记述,以四种文字写在图画上,它们分别是藏文、汉文、蒙古文、和突厥文。
更多
山西小院
观音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
金刚手菩萨
虚空藏菩萨
地藏菩萨
弥勒菩萨
除盖障菩萨
相关专题
大势至菩萨
无尽意菩萨
宝檀华菩萨
药王菩萨
药上菩萨
得大势菩萨
救脱菩萨
坚勇菩萨
光明菩萨
慧光明菩萨
最新文章
调御丈夫有何含义
调御丈夫有何含义
2020-09-16
德山宣鉴:“法”是什么意思
德山宣鉴:“法”是什么意思
2020-09-16
黄柏霖讲解:德山宣鉴禅师开悟的故事
如何评价德山宣鉴
佛陀是调御丈夫吗
德山宣鉴与“德山棒”介绍
德山宣鉴禅师介绍
最新视频更多
大安法师:第159讲_不疾而速
大安法师:第159讲_不疾而速
大安法师:第158讲_四种念佛
大安法师:第158讲_四种念佛
大安法师:第157讲_应对妄念
大安法师:第157讲_应对妄念
大安法师:第156讲_慈门广大
大安法师:第156讲_慈门广大
大安法师:第155讲_成佛的《
大安法师:第155讲_成佛的《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大众学佛网 冀ICP备19006595号
他不在印度本土,他在锡金,锡金本是独立王国,是在1975年被印度吞并成为印度一个邦;第十六世噶玛巴于1966年建成隆德寺,隆德寺法轮中心是噶举传承在海外最重要的主寺。并成为第十六世噶玛巴在世时的国际噶举总部;距锡金邦首府甘托克约24公里。
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而兴起的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剧变,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这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和痛苦,为了减轻这些痛苦,设计应运而生。这才是设计最初的发端。
设计并不仅局限于某些专家掌握的华丽的造型技艺。它就好像数学一样普遍,不只是设计师,行政人员、编辑、厨师,甚至是面包店老板,总之设计应该是所有大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基本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的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
创造智慧和想象的容器
人类利用工具改变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比如从使用棍子慢慢变成了使用弓箭、刀、动力铲甚至导弹。这其中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加工和改变世界为目的的“棍棒系统”,另一个是以保存物质和智慧为目的的“容器系统”。服装和家居、语言和文字、包含文字的图书等都是“容器系统”,所以设计观都认为工具是从棍棒开始不断进化的,我们设计的应该是容器。想象的来源不是像棍子那样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像两手之间存在的空间那样虚无的东西。
装饰是力量的象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国家作为制度存在,但是已经没有必要用装饰来互相示威,保持紧张与平衡了。也就是说,近代社会是一个不需要装饰的社会,简单就好,像以前那样的装饰已经不需要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温和的合理性,我们要追求的是那种简单的知性和感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到达目的地最短距离。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来观察追求简约的现代主义。毋庸置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大部分的设计精力被放到了装饰上。而现代主义就是要从这种形式中解放出来。
“精神”的设计
设计的概念显示出人类社会具有创造的智慧。而人通过生活去创造环境,其中所蕴涵的睿智就是设计,设计是让人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工作。书也一样。从事“精神”的设计就是要在人脑中产生东西。“物质”不过是它的痕迹而已。
平面设计的训练
设计工作乍一看好像有诀窍。一般人可能认为,如果掌握了某种手法,就可以制作海报和标志,就可以想出有趣的广告创意,搞好宣传活动了。但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每次都不一样,所以每次都要做很多工作。
绘图的意义将在脑中的形象和感觉,没有障碍地瞬间表现出来,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让形象在大脑内外能够自由地融会贯通的训练。如果不做这个训练的话,谈概念之类的东西毫无意义。作为平面造型设计师,就是要比别人画出更优美的线条,如果不能画出优美的线条仍然是做不了设计师的。
解释的专家
像画速写一样,动手能力很重要。仅次于它的就是语言,要从事设计师这个职业,就必须成为一个解释的专家。设计要全方位地使用自己的大脑,就是要思考非常难解释的问题,思考至今没人想过的问题,向人们提出建议。
要委托别人做什么,如何做,都要做详细说明。对第一次接触的人,自我介绍也要包括在内。还有要讲清楚为什么我要委托您做这件事,这个项目的亮点在哪里,将来发展前景如何。另外,还要说明到何时要做些什么等一些具体要求,要参见的另一张表等等。所以设计师的表达要有严谨的逻辑性。
不要随便说“简单”
近代以后,人们开始变得不再需要装饰了。绝对权力的支配减弱了,民主化得以实行,装饰的力量从权力中解放出来。随着近代社会的开始,现代主义兴起,人们意识到了简单的合理性。
日本的空白,是指想法被不断调整、纠正,经过扬弃而产生的空间。空白指的就是可以不断往里填充内容的东西。空白不是空荡荡的空间,虽然只有很少的内容,但也要和周围紧张的空间相抗衡,是具有存在感的地方。不是为了保持平衡或觉得好看才留出空隙的。
创意指的是细致地建构顺序或秩序,并不是说没有秩序,而是突然改变这种秩序。就像是用丝绒硬是在空间中展开的蜘蛛网改变一样,或者是把带有肉眼看不到的超细网眼的四方形像橡胶布满整个空间,有意识地用手指拉伸或改变某个部位的形状形成“空隙”。日本的“空隙”随着技术的提高而不断特殊化,可以说基本上在突然之间形成的。
哲学中有扬弃这个专业术语,日本正是由于受到了四面八方、纷繁复杂的影响,才会有把那些东西全部进行扬弃,使它们变得简单的想法。即使在亚洲,把“空白”、“空隙”、“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堂而皇之地融入造型中去的国家,也没有第二个了。中国也没有,阿拉伯国家也没有,虽然印度尼西亚跟欧洲有所不同,但它是用相当稠密的花纹布满整个空间的文化,根本没有空白。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的创造性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好的问题对应好的答案,这是理所当然的,重要是如何发现好的问题,可能好奇心就是一种发现创造性问题的热情,也就是探寻谁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真正的设计应该努力去触摸人类生存环境中储藏着的人类睿智。设计不单是新鲜生动的点子,有时还要具有类似于长者般的智慧。
设计能够使设计变得更加合适、更加合理。设计从它的起源来讲是一种理想主义,埋头钻研思考的态度才是设计的本质。设计启发人思考的强大动力。设计最初的视觉就是创造出世界需要的理性以及世界达到均衡。
“能做的事”比“想做的事”更重要
在没有自由、人们都努力追求自由的时代,自由具有很大的价值。但如果自由太多的话,人们会再某些东西面前视线模糊。
比起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更重要。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不一样,并且谁都不会对你想做的事有任何兴趣,可是你对能做的事怀有兴趣,能做的事就会成为你的工作。
设计不是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
设计虽然自己是主体,但是也不能想怎么样创作就怎么创作。我们所说的手工,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创造性”。我们既不能低估了创造性的作用,也不能过于夸大。“设计”必须坚决地伸张创造性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及存在的意义。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却又高于日常生活。
设计创造生活
为了从事高品质的建筑和设计,也为了过高品质的生活,自己本身有必要过由文化支撑的生活,而且有必要不断丰富支撑自己生活的哲学。这样的设计和靠热销商品得以流通的“设计”还是有区别的。后一种设计是靠“买来东西放到那里”这样的行为来丰富生活。
保守与设计
如果没有从过去已经解决的问题中学到一些睿智的话,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进步。这绝不是“去年是光滑的,今年就弄个满身是刺”,只要是新事物就无条件接受的价值体系。哪怕是一层薄博的皮,也要将其加到睿智的上层。这就是欧洲所具有的创造性。
设计要走向什么方向
日本有了新的审美文化,比起奢华,人们更喜欢简洁朴素的生活。设计原本就不应该单单是为了满足一个富有的老主顾,而是应该留下一部分,作为对日常生活的解答。设计应该献出自己的智慧,为不同领域的人设计全新的生活。这样就会有很多人受益,也才能真正发挥出设计的价值。
科技可以带来幸福吗?
如果没有产业革命,我们的行动范围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即使如此,我们在一生中会幻想的东西可能还是那么多。多亏了发达的科技,我们有了更多的成果,然而,如果没有这些科技,我们是否能创造出同样多的好东西呢?如果自己的感觉不能和科技一起进化,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感觉的和平
设计的理想应该是通过产品和交流,让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了解到它的合理性。设计应该是一种以感觉的和平为目标,使世界和谐的力量。经济的意义,不应只是金钱的数量而已。如果只在意金钱的多少,会对生活文化产生了一些歪曲,但是设计对这种歪曲现象会有缓和作用。
所谓设计就是应该把保持和谐的状态从最靠近自己的地方传达到无止境的远方。和谐的中心点随着世界的进步在不断转移。设计要了解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要通过生命才能解释的,要靠纯碎的思想逐渐接近本质,或者是根据物理法则去探索本质。设计就是其中一种,虽然爬上的不是同一棵树,但是看到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树不同,看到的景色也就不同。设计就要是通过很普通的日常生活,来看到这些景色。
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的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
以上内容是对《为什么设计》内容的整理和提炼,想要更进一步学习,鼓励大家去购买正版纸质书籍,真正收获知识的价值远远大于书籍本身的价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